一、边蓄冷边供冷的冰蓄冷空调选择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冉彤[1](2021)在《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航空业的大发展,机场航站楼作为其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其夏季制冷系统的能耗达到了总能耗的65%左右。冰蓄冷空调作为现代化航站楼制冷系统的主要供冷形式,具有“移峰填谷”的优势,能充分减少制冷机组装机容量、减少系统运行费用。但是当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制定的不当时,会造成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系统运行费用增加、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策略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而空调冷负荷的精准预测是制定节能优化策略的关键,故论文主要针对某机场冰蓄冷系统的负荷预测以及节能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确定了预测模型输入数据的主要类型,以解决变量与结果相关性较弱的问题;其次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分解,将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大、规律性较差的部分利用改进的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预测,而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小、规律性较好的部分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算法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分类预测的结果叠加获得最终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结果。(2)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研究;首先,基于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的能耗模型,包括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冷却塔、水泵的能耗模型,蓄冰槽的蓄冰模型以及融冰模型。其次以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最低、能耗损失最小为目标,实际工程运行的物理条件作为约束,建立并行GA-PSO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能源站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冰蓄冷空调系统的逐时运行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文中所提出的冷负荷预测模型在机场航站楼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其最大均方根相对误差为2.12%,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3.25%。提出的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运行优化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冷机优先策略,在整个夏季运行工况约节省费用37.29%,减少10.97%的能耗损失;相较于该能源站实际运行的冰槽优先策略,约节省费用14.02%,减少8.11%的能耗损失。故文中所研究的内容对机场能源站的运行策略制定有着借鉴作用,也为绿色、智慧机场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徐鹏,潘安东,段之殷[2](2021)在《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文中认为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某办公建筑冰蓄冷系统设计方案及运行策略.根据北京地区峰谷电价政策的变化和近五年蓄冷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利用静态经济评价法和动态经济评价法,对冰蓄冷系统设计初期与实际运行期间的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多角度的经济性分析,得出北京市对冰蓄冷设备初投资的政策性补贴和合理的峰谷电政策等因素,是缩短蓄冷设备投资回收期的关键.由此可见在北京地区采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为其他地区优化冰蓄冷系统经济性提供参考.
潘安东[3](2020)在《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夏天空调制冷负荷用电占整个城市用电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剧了电网负荷压力。冰蓄冷空调是一种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移峰填谷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电费支出,还可以减轻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压力,是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对冰蓄冷空调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蓄冷系统性能,更高效地消减电负荷高峰,解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内融冰式蛇形盘管装置的蓄冰、融冰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冰蓄冷运行设备和自控系统相关数据参数,对影响系统蓄冰、融冰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通过焓差分析,得出室外空气湿度对系统夜间蓄冰效率影响较大。根据夏季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对比,得出当冰槽冰量低于15%时,蓄冷系统释冷率显着下降。对蓄冷系统蓄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冰槽的换热规律进行描述。同时对冰槽盘管内乙二醇的受迫对流过程进行传热分析,得出影响蓄冷系统融冰后期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努谢尔特数的数量级增长不断加大。通过引入?的概念,从?损失的角度对提升蓄冷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进行?损失计算,得出压缩机的?损失最大,?损失率达到49.03%,冷凝器的?损失率为28.23%。从设备运行维护的角度,对蓄冷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故障进行汇总,重点对清洗冷凝器水垢后的蓄冰效率进行对比记录,得出每年清洗冷凝器水垢后可提升蓄冷系统约5%的蓄冰能力。最后,根据冰蓄冷空调系统多年的实际运行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阶段与实际运行阶段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北京市节能设备补贴和合理的峰谷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北京地区采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冯晓平[4](2020)在《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相变蓄冷空调系统利用相变材料在夜间蓄冷、白天释冷,以达到移峰填谷、平衡电价的目的。与冰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有着更高的蒸发温度,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也更高,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夜间蓄冷冷水机组,常规冷水机组即可解决夜间蓄冷、白天供冷的问题。与水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材料的相变密度比水大,蓄冷槽的占地面积比水蓄冷要小。本文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单个蓄冷柱的相变传热模型,通过加载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研究了单个蓄冷柱凝固过程中蓄冷时间与载冷剂温度及蓄能柱形状的关系。针对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本文利用TRNSYS建立仿真模型,搭建了不同运行策略下的三种供冷系统,对比分析了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效益。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研究了单个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载冷剂温度越低,与柱内相变材料传热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相变换热的进行,蓄冷时间也会缩短。相同体积下,蓄冷柱半径越小,侧表面的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同样蓄冷柱高度越低,上下两个表面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综上所述,蓄冷柱的设计应考虑传热温差、柱体尺寸等影响因素,同时还应该结合电价政策,实际工程需要等条件。根据工程实例,在TRNSYS模拟仿真平台搭建了冷水机组单独供冷、蓄冷槽单独供冷、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三种系统模型。逐一运行模型并输出相应的运行数据,通过对逐时能耗、总能耗、逐时电费、总费用、典型日逐时能耗和费用等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益并不好,但是移峰填谷作用明显,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有更好的经济性,在夜间全蓄冷情况下,蓄冷槽单独供冷系统的经济性可节省费用高达45%左右。
钱一栋[5](2020)在《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能源消耗总量快速攀升,夏季尖峰负荷不断上涨,建筑节能降耗压力巨大。此外,随着国家开始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这一可再生能源,以热泵技术供热(制冷)为主的地热能利用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旧面临着已开采量占比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为缓慢。本文以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绍兴镜湖新区平原河网为例,就平原河网水资源用于地表水源热泵进行了潜力研究。再以处于该地区的某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性能实测及对比等手段论证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该地区应用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实测结果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水资源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分析、取水水位安全分析、取水便捷性分析、水质适宜性分析、水温适宜性分析对绍兴镜湖平原河网水资源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该平原河网水资源可用作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冷热源且应用潜力巨大。(2)以绍兴镜湖平原河网下某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为例。通过对冬季、夏季不同负荷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测,得出制热性能系数COP、制冷能效比EER等实测指标数据,并与常见系统进行能效比较。结果显示,供热期在消耗能源折算为相同量的标准煤下,水源热泵可以提供的热量为燃气锅炉的2倍以上。供冷期EER均优于对照的水冷式空调系统。通过与原空调系统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得出在现行工况下,增加投资的静态回收期为9.1年。(3)将与案例系统同处一栋建筑内的VRF系统作为对比对象。就单位面积能耗、室内热环境参数(温度、相对湿度)达标率、用户热环境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具备相当的室内热环境参数达标率和用户热环境满意度的情况下,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冬季较VRF系统有更低的能耗,而在夏季则与VRF系统能耗基本相当。(4)通过案例空调系统实测工况与设计工况相比较,发现系统长期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运行,但运行策略按设计负荷配置并执行,导致系统出现长期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及能量供需不平衡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以策略优化为主,配合以水池容量选择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对蓄能水池进行仿真,掌握蓄能水池的运行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的具体成因,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并就策略间转换提出可行的判定条件。通过对策略优化前后的经济性分析可知优化后系统全年累计节能量可达7.28万k Wh,降低运行费用3.11万元,降幅分别达到14.9%和14.2%。
段骁健[6](2020)在《基于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获得更高的舒适感,全球的能源使用呈现加速的趋势。在中国,随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增大,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建筑运行能耗总量及其中电力消耗量均大幅增加,其中空调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的占比较大,约有30%-50%是空调能耗,而冰蓄冷的区域供冷技术由于其具有环保高效与“削峰填谷”等特点,成为了研究解决电网高峰负荷问题的热点,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尽管冰蓄冷的区域供冷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由于其系统规模庞大,运行控制复杂,因此想要发挥好冰蓄冷的区域供冷技术的优点,需要对其运行进行充分的优化。本文以某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依据天气和经验决定运行模式,蓄冰量偏少,在白天电价高峰期仍然需要开启制冷主机,导致运行费用增大,因此针对其现有的运行问题,开展优化运行研究。本文对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负荷预测精度的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负荷预测模型对比得到,输入参数在乱序条件下输入时,比按时间序列输入得到的模型精度更高,同时,输入参数选取了时刻,大气温度(包括上一时刻的大气温度,上两个时刻的大气温度,上一天同一时刻的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室外风速风向;空调运行日负荷(包括上一时刻的空调运行负荷,上两个时刻的空调运行负荷,上一天同一时刻的空调运行负荷);日期类型。随后,用不同类型的负荷样本数据对BP神经网络和LSSVM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这两个负荷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LSSVM最小二乘法相比较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精确度会更高,但同时计算时间会更长。以运行费用和能耗为优化目标,本文建立了冰蓄冷空调的日运行能耗模型和蓄冰槽运行模型,包括制冷机组能耗模型、冷却塔能耗模型、冷却水泵、乙二醇循环泵的能耗模型以及蓄冰槽蓄冷和释冷模型。随后根据约束条件与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得出在25%负荷工况与50%负荷工况下的优化控制策略,指导系统的运行。通过该优化控制策略,25%负荷的时候,日耗电量与实际情况相比下降了16.3%,运行费用减少了28.8%。在50%负荷下,日耗电量增加了2.5%,运行费用减少了14.3%。从负荷预测、优化控制出发对冰蓄冷区域供冷系统运行策略进行研究,一方面可用于制定冰蓄冷区域供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另一方面可从全年运行的角度优化设计方案。
杜晓亮[7](2020)在《某办公建筑冰蓄冷系统方案确定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网峰谷负荷差越来越大,城市电网高峰时负荷压力越来越大,空调用电负荷已经占据电力总负荷的40%,空调负荷高峰与电力负荷高峰二者具有相同的变化特性。为缓解能源危机,冰蓄冷技术应运而生。我国的能源压力也亟待缓解,冰蓄冷空调系统凭借其平衡峰谷电负荷以及可以降低运行费的特点在一些类型建筑中广泛运用。本文阐述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技术现状,分析了冰蓄冷技术的特点,研究表明冰蓄冷系统不仅有平衡电网负荷等特点,还具有适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好,减少设备制冷主机装机容量等优势。因此,在存在峰谷电价的前提下,本文将冰蓄冷系统应用于青岛某办公建筑中,分析了冰蓄冷技术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本项目的运行策略,采用主机上游串联的冰蓄冷系统形式展开经济性分析。采用鸿业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软件V5.0对青岛某办公建筑的动态负荷进行模拟分析,该建筑办公部分面积为37696 m2,得出该建筑逐时冷负荷峰值为3482k W,设计日全天总冷负荷累计值35552k Wh。该办公建筑设计日冷负荷指标为92.3W/m2。在负荷分析基础上,分析冰蓄冷系统作为空调冷源时计算空调负荷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峰值负荷值以及出现的时间,峰值负荷与低谷负荷的对比关系,典型设计日负荷分布的小时数等,以及确定设备容量的计算方法。为保证冰蓄冷系统的运行合理,本文分析了系统在不同空调负荷率下的逐时运行策略,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系统的控制运行模式,以及不同蓄冰率(25%,30%,32%,36%,38%)下计算出全年运行费用及初投资费用,并得出相应曲线图。并通过与常规电制冷方案的比较,采用静态法分析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蓄冰率对应的投资回收期,并完成该系统的经济性分析研究。得出采用冰蓄冷方案在本案例项目中是可行的,采用冰蓄冷系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应的投资回收期最短的蓄冰率数值为30%,与常规电制冷系统相比,投资回收期为5.57年,全年节省运行费用29.3%。
刘媛[8](2020)在《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慧城市的进程加快,公共建筑在所有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比不断增大。火车站候车厅作为客流量较大的一类特殊公共建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候车厅人员具有密集性且变化较大的特点,使得空调系统在兼顾人员舒适性标准与建筑节能时较为困难。因此,对这类公共建筑展开节能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冰蓄冷技术的兴起,其更广泛地被应用到火车站建筑空调领域。在动态客流量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地对火车站候车厅冷负荷进行模拟是优化该建筑冰蓄冷空调运行方式的前提。本课题以客流量变化的动态逐时冷负荷值为基础,能源利用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对该类建筑的冰蓄冷空调优化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火车站候车厅的历史逐时数据,确定本课题采用的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BP神经网络、ARIMA时间序列以及组合预测算法,经过对历史数据的预处理,设计出上述算法的各自参数值,并分别应用三种算法对历史客流数据展开预测。最终将三种算法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对比分析,得出组合预测算法具有较高精准度的结论。其次,以预测出来的客流量数据为原型,对影响火车站候车厅空调负荷的不同因素展开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基于Energy Plus软件模拟和模型计算的方法,分别对围护结构和其他因素进行逐时冷负荷模拟,得出火车站候车厅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动态逐时冷负荷值。最后,针对空调系统的工艺流程,建立相应的运行模型—冷量模型、功耗模型以及经济模型。在动态逐时冷负荷值的基础上,将能源利用率最高和运营成本最低设为优化目标,结合相关工程约束条件,应用NSGA-II算法对空调系统进行运行优化,并得出相应的冷量分配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在此控制策略的指导下,系统的运营成本费用可以节约13.0%,能源损失率降低14.7%。
任延欢[9](2020)在《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季公共建筑冷负荷需求大,冰蓄冷空调系统利用夜间余电蓄冷,日间冰槽辅助制冷机组供冷,实现空调用电“移峰填谷”,缓解了夏季负荷高峰期电网压力。冰蓄冷空调系统是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大规模系统,实际工程中不当的控制策略造成了系统运行效率低、能源浪费、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因此,研究建筑次日实时冷负荷预测,优化系统运行策略,提高制冷机组效率,实现机组最优组合,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实现节能经济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然而传统集中式控制系统在暖通空调应用中,控制网络搭建复杂,系统升级改造困难,且设备性能参数难以获取导致模型和优化算法存在误差。为此,本文利用一种新型的群智能建筑技术,构建了基于群智能的建筑冷负荷预测和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控制系统,根据冷负荷预测结果,优化冷机和冰槽的供冷策略。具体地包括:(1)以西安某商场建筑的冰蓄冷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制冷机组、冷却塔和水泵的运行能耗模型,以及冰槽蓄冷量、融冰供冷量的计算模型,为优化控制策略提供基础。(2)论文研究了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方法,建立了改进的自适应学习率深度信念网络冷负荷预测模型,预测建筑次日实时冷负荷需求。根据建筑空间单元划分原则,各空间单元并行独立地完成所控单元的冷负荷预测,基于生成树规则,相邻单元互相传递,最终得到整个建筑的冷负荷总需求。该商场一层建筑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冷负荷预测模型在单个空间单元上取得了更好的预测精度。且较传统的建筑整体预测相比,各空间单元并行的预测方法,充分挖掘了商业建筑冷负荷非线性动态特征,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负荷。(3)应用群智能控制结构,以机电设备为单元,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多目标粒子群差分进化组合优化算法。以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运行费用和能耗损失为优化目标,以实际系统运行物理条件为约束,求解冷机逐时部分负荷率和冰槽逐时供冷比例。与传统的控制策略相比,该优化算法是一种高效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具有收敛性好,稳定性高,鲁棒性强等优点,且优化结果提高了冷机运行效率,冷机-冰槽的负荷分配平衡了系统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的矛盾,取得更高的效益。以上研究基于群智能建筑技术,提出了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冷负荷预测精度。进而,基于机电设备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运行策略优化,取得了更好的节能经济效果。
张超[10](2020)在《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化石能源过度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及能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持续能源,具有资源丰富、能源质量高、经济可靠等优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是解决能源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充分利用夏季太阳能资源与用冷需求匹配度较高的特点,用“蓄冷”代替“蓄电”,不仅能节省运行成本,还能有效地减少“光-电-冷”能量转换损失,提高光伏制冷效率。现阶段国内外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研究着重于不同类型光伏制冷空调应用的可行性,缺乏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测控系统以及系统各部件运行特性研究。研究工作旨在搭建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研发相应的测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PVsyst软件平台,对云南省昆明市的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最佳倾斜角以及前后排光伏电池板间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6月~8月)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的最佳倾斜角为10°,在10°倾角下光伏阵列前后排间距为4m时,遮光损失率低至0.3%。(2)阐述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结构与原理,搭建了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实验系统;测试表明:光伏发电系统、制冷蓄冷系统、供冷循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提出了性能评价标准,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3)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测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历史查询和设备控制等功能。(4)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硬件进行了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及电气电路达到预定设计要求,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良好;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进行黑白盒测试及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测控软件按照设定逻辑执行,数据传输实时性高,稳定性强。
二、边蓄冷边供冷的冰蓄冷空调选择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蓄冷边供冷的冰蓄冷空调选择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物冷负荷预测研究 |
1.2.2 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策略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冰蓄冷空调系统 |
2.1 研究对象 |
2.2 常规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流程 |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类型及特点 |
2.2.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
2.2.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 |
2.3 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 |
2.3.1 系统工艺流程及现存问题 |
2.3.2 机场能源站供冷监控系统 |
2.4 小结 |
3 基于改进VMD-ARIMA-DBN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 |
3.1 空调冷负荷计算 |
3.2 空调冷负荷预测方案 |
3.3 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1 改进的自适应深度信念网络 |
3.3.2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3.3.3 变分模态分解 |
3.3.4 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5 模型评价标准 |
3.4 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模型的冷负荷预测 |
3.4.1 输入数据预处理 |
3.4.2 模型参数设置 |
3.4.3 模型训练以及验证分析 |
3.5 小结 |
4 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策略 |
4.1 系统组件模型 |
4.1.1 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 |
4.1.2 冷却塔能耗模型 |
4.1.3 水泵能耗模型 |
4.1.4 蓄冰槽模型 |
4.2 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4.2.1 优化目标 |
4.2.2 约束条件 |
4.2.3 适应度评价函数 |
4.3 基于并行GA-PSO的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研究 |
4.3.1 GA-PSO算法 |
4.3.2 并行GA-PSO算法 |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结果分析 |
4.4.1 75%-10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2 50%-75%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3 25%-5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
4.4.4 25%负荷率以下负荷节能优化策略 |
4.5 冰蓄冷空调经济性分析 |
4.6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与运行方案 |
2.1 空调负荷计算 |
2.2 冰蓄冷系统负荷平衡运行策略 |
2.3 冰蓄冷系统设计及设备参数 |
3 技术经济性分析 |
3.1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阶段经济性分析 |
3.2 实际运行费用及经济性分析 |
3.3 峰谷电价及时段调整政策的影响 |
3.4 运行策略影响分析 |
3.5 移峰效益分析 |
4 结论 |
(3)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
1.2 冰蓄冷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
1.3 冰蓄冷技术研究方向 |
1.4 本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任务 |
第二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设备参数 |
2.1 概述 |
2.2 蓄冰槽相关设备信息 |
2.2.1 蓄冰槽外部结构及内部盘管参数 |
2.2.2 蓄冰槽保温措施 |
2.2.3 蓄冰槽盘管布置 |
2.2.4 蓄冰系统测量元件 |
2.2.5 乙二醇溶液及缓蚀剂说明 |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
2.3.1 冰蓄冷设备工程概况 |
2.3.2 冰蓄冷系统设备参数 |
2.3.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
2.3.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
2.3.5 冰蓄冷空调系统防冻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
3.1 概述 |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研究方案 |
3.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统计 |
3.4 .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 |
3.5 对冰蓄冷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分析 |
3.5.1 焓差分析法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
3.5.2 蓄冷系统传热机理分析及数值计算 |
3.5.3 蓄冰槽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3.5.4 实际运行过程中融冰性能分析 |
3.5.5 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分析 |
3.5.6 冷凝器除垢后对双工况主机性能的影响 |
3.5.7 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
3.5.8 蓄冰槽内水质及乙二醇检测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供冷前期准备工作 |
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操作规范 |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束供冷 |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
4.4.1 空调负荷计算 |
4.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初期经济性分析 |
4.4.3 冰蓄冷空调系统实际运行阶段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蓄冷空调系统概述 |
1.2.1 水蓄冷 |
1.2.2 冰蓄冷 |
1.2.3 相变蓄冷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蓄冷空调系统研究进展 |
1.3.2 相变蓄能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变蓄冷技术及空调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
2.1 相变蓄冷材料选择及理论分析 |
2.1.1 相变材料的确定 |
2.1.2 相变传热理论分析 |
2.2 蓄冷系统运行流程 |
2.2.1 串联系统 |
2.2.2 并联系统 |
2.3 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
2.3.1 冷机优先策略 |
2.3.2 蓄冷槽优先策略 |
2.3.3 比例供冷策略 |
2.3.4 优化供冷策略 |
2.4 控制策略制定 |
2.4.1 开启时间控制法 |
2.4.2 设定温度控制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变蓄冷柱蓄冷特性研究 |
3.1 FLUENT软件及传热模型介绍 |
3.1.1 FLUENT软件介绍 |
3.1.2 传热模型的建立 |
3.2 蓄冷柱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
3.2.1 蓄能柱的物理模型 |
3.2.2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 |
3.2.3 求解器及内部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
3.3 蓄冷过程的模拟分析 |
3.3.1 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
3.3.2 载冷剂温度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
3.3.3 蓄冷柱几何尺寸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 TRNSYS软件简介 |
4.2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 |
4.3 系统主要设备仿真模型 |
4.3.1 冷水机组 |
4.3.2 冷却塔 |
4.3.3 水泵 |
4.3.4 其他辅助设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及仿真模拟研究 |
5.1 工程概括 |
5.2 系统主要设备及参数 |
5.3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模拟 |
5.3.1 冷水机组单独供冷 |
5.3.2 蓄冷槽单独供冷 |
5.3.3 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 |
5.4 模拟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能耗分析 |
5.4.2 运行费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水源热泵空调技术研究 |
1.2.2 楼宇柔性负荷下的需求响应研究 |
1.2.3 热泵技术与蓄能技术结合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章小结 |
2 平原河网水资源利用潜力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区域水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研究方法 |
2.1.2 取水水位安全性研究方法 |
2.1.3 取水便捷性研究方法 |
2.1.4 水质适宜性研究方法 |
2.1.5 水温适宜性研究方法 |
2.2 以绍兴镜湖新区平原河网为例的潜力研究 |
2.2.1 区域水量和水体热负荷承载力研究 |
2.2.2 取水水位安全性研究 |
2.2.3 取水便捷性研究 |
2.2.4 水质适宜性研究 |
2.2.5 水温适宜性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实测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3.1.1 建筑概况 |
3.1.2 空调系统概况 |
3.2 测试分析方法 |
3.2.1 测试内容 |
3.2.2 计算分析方法 |
3.3 冬季供暖运行性能 |
3.3.1 典型日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2 典型周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3 供暖运行性能评价 |
3.4 夏季供冷运行性能 |
3.4.1 典型日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2 典型周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3 供冷运行性能评价 |
3.5 与常见系统的比较 |
3.5.1 冬季性能比较 |
3.5.2 夏季性能比较 |
3.6 系统经济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运行效果及能耗对比分析 |
4.1 测试分析方法 |
4.1.1 测试对象选取 |
4.1.2 系统能耗计量 |
4.1.3 室内温湿度环境测试 |
4.1.4 人员主观评价调查 |
4.2 系统单位面积能耗 |
4.2.1 水源热泵系统能耗计量 |
4.2.2 VRF系统能耗计量 |
4.2.3 能耗对比分析 |
4.3 室内温湿度环境 |
4.3.1 水源热泵系统室内温湿度环境 |
4.3.2 VRF系统室内温湿度环境 |
4.3.3 温度、相对湿度环境对比分析 |
4.4 使用人员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
4.4.1 温度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
4.4.2 相对湿度主观感受及满意度 |
4.5 本章小结 |
5 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
5.1 优化方向选择 |
5.1.1 蓄能系统初始设计 |
5.1.2 实际工况与设计工况对比 |
5.1.3 优化方向选择 |
5.2 蓄能水池仿真模拟 |
5.2.1 软件选用 |
5.2.2 模型建立 |
5.2.3 模型验证 |
5.3 现行策略分析 |
5.3.1 冬季策略分析 |
5.3.2 夏季策略分析 |
5.4 策略优化及模拟验证 |
5.4.1 优化后运行策略 |
5.4.2 模拟验证 |
5.5 策略优化后经济性分析 |
5.5.1 对比方法 |
5.5.2 冬季运行策略优化前后经济性对比 |
5.5.3 夏季运行策略优化前后经济性对比 |
5.5.4 全年节能降费 |
5.6 策略间转换判定条件 |
5.6.1 冬季策略转换 |
5.6.2 夏季策略转换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社会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现状 |
1.2.1 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技术分析与负荷预测模型对比 |
2.1 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的原理 |
2.1.1 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的工作模式 |
2.1.2 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的运行策略 |
2.2 负荷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
2.2.1 经验模型 |
2.2.2 工程模型 |
2.2.3 统计模型 |
2.3 BP人工神经网络 |
2.3.1 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
2.3.2 BP人工神经网络的求解 |
2.4 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 |
2.4.1 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原理 |
2.4.2 核函数的求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运行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概况 |
3.2 电价政策 |
3.3 项目运行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蓄冷系统的负荷预测模型验证 |
4.1 冰蓄冷技术区域供冷系统负荷预测验证 |
4.1.1 样本数据选取 |
4.1.2 样本数据归一化处理 |
4.1.3 负荷预测的评价标准 |
4.2 负荷预测的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
4.2.1 冷负荷预测的样本数据选取 |
4.2.2 输入参数选取 |
4.2.3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2.4 LSSVM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
4.2.5 两种算法结果比较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电价和能耗的冰蓄冷技术区域供冷系统多目标优化分析 |
5.1 空调系统的能耗 |
5.1.1 主机的耗电量 |
5.1.2 乙二醇循环泵耗电量 |
5.1.3 冷却水泵耗电量 |
5.1.4 冷却塔耗电量 |
5.2 蓄冰装置模型 |
5.3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多目标优化分析 |
5.4.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
5.4.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解 |
5.4.3 基于多目标非线性规划的冰蓄冷区域供冷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某办公建筑冰蓄冷系统方案确定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冰蓄冷技术概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冰蓄冷系统的选定依据 |
1.4 冰蓄冷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某办公建筑动态负荷分析及项目周边能源状况分析 |
2.1 项目概况 |
2.2 建筑冷负荷模拟 |
2.3 案例项目中周边能源条件分析 |
2.3.1 项目周边可利用能源及可考虑的能源形式 |
2.3.2 项目所在地能源价格 |
2.4 案例项目采用常规电制冷方案分析 |
2.4.1 常规电制冷方案配置 |
2.4.2 常规电制冷方案系统运行费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蓄冷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分析 |
3.1 案例项目冰蓄冷系统的拟定 |
3.2 冰蓄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
3.3 冰蓄冷系统控制策略 |
3.3.1 全量蓄冷策略 |
3.3.2 分量蓄冷策略 |
3.3.3 制冷机优先策略特点 |
3.3.4 释冷优先策略的特点 |
3.3.5 控制策略的确定 |
3.4 冰蓄冷系统配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冰蓄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4.1 冰蓄冷系统经济性影响因素 |
4.2 蓄冰率与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的关系 |
4.2.1 评价指标 |
4.2.2 蓄冷率理论计算 |
4.2.3 蓄冰率的确定方法及讨论 |
4.3 案例项目冰蓄冷系统配置方案 |
4.4 不同蓄冰率下蓄冰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4.4.1 经济性分析计算方法 |
4.4.2 蓄冰率30%的冰蓄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4.4.3 蓄冰率25%的冰蓄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4.4.4 不同蓄冰率下系统经济性分析汇总 |
4.5 冰蓄冷系统与常规电制冷系统经济性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热点问题梳理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研究 |
2.1 短期客流量预测算法介绍 |
2.1.1 BP神经网络 |
2.1.2 ARIMA时间序列 |
2.1.3 组合预测算法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归一化 |
2.2.2 平稳性检验 |
2.2.3 算法参数设计 |
2.3 客流量数据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3 火车站空调冷负荷模拟研究 |
3.1 常见冷负荷模拟方法 |
3.1.1 冷负荷模拟方法分类 |
3.1.2 模拟方法选择 |
3.2 目标火车站候车厅冷负荷模拟过程 |
3.2.1 Energy Plus负荷计算原理 |
3.2.2 Energy Plus模拟过程 |
3.2.3 其他负荷模拟过程 |
3.3 空调冷负荷模拟 |
3.3.1 静态负荷模拟 |
3.3.2 动态负荷模拟 |
3.3.3 火车站冷负荷探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火车站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型研究 |
4.1 冰蓄冷空调工艺流程 |
4.1.1 常规冰蓄冷空调 |
4.1.2 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式 |
4.1.3 冰蓄冷空调常见控制策略 |
4.2 目标火车站冰蓄冷空调系统 |
4.2.1 系统工艺流程图 |
4.2.2 系统运行现状与优化分析 |
4.3 冰蓄冷空调运行模型建立 |
4.3.1 冷量模型 |
4.3.2 功耗模型 |
4.3.3 经济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运行研究 |
5.1 遗传算法优化带约束的多目标问题 |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
5.1.2 基本遗传算法 |
5.1.3 NSGA-II算法 |
5.1.4 支配关系处理约束条件 |
5.2 基于NSGA-II的冰蓄冷空调运行优化 |
5.2.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5.2.2 NSGA-II优化 |
5.2.3 目标火车站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9)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蓄冷空调发展状况 |
1.2.2 建筑冷负荷预测研究 |
1.2.3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2 建立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型 |
2.1 蓄冷空调系统分类 |
2.2 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 |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组成 |
2.2.2 冰蓄冷空调运行工况 |
2.2.3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 |
2.3 工程概况 |
2.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型 |
2.4.1 制冷机组模型 |
2.4.2 冷却塔模型 |
2.4.3 水泵模型 |
2.4.4 蓄冰装置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控制系统 |
3.1 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 |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控制结构 |
3.2.1 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 |
3.2.2 基于机电设备的运行策略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 |
4.1 建筑空间单元划分 |
4.1.1 大型公建基本空间单元分类 |
4.1.2 空间单元划分方法 |
4.2 改进的DBN冷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
4.2.1 RBM基本原理 |
4.2.2 自适应学习率算法 |
4.2.3 ADBN-PLSR预测模型建立 |
4.2.4 负荷预测评价指标 |
4.3 基于ADBN-PLSR模型的冷负荷预测 |
4.3.1 基于群智能建筑平台的数据采集 |
4.3.2 数据处理 |
4.3.3 确定预测模型网络结构 |
4.3.4 模型训练及验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冰蓄冷空调多目标运行优化研究 |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5.1.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5.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5.2.1 粒子群算法 |
5.2.2 改进的MOPSO算法 |
5.2.3 差分进化算法 |
5.2.4 PSODE优化算法 |
5.3 基于机电设备的多目标控制策略优化 |
5.3.1 分布式优化算法设计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 建筑空间单元划分示例图 |
(10)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光伏制冷空调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 光伏空调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设计 |
2.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结构与原理 |
2.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搭建 |
2.2.1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及最佳间距研究 |
2.2.2 双通道蒸发器与蓄冷桶的制作 |
2.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电气设计 |
2.2.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选型与搭建 |
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分析与评价标准 |
2.3.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 |
2.3.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伏制冷空调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测控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2 测控系统架构以及工作原理 |
3.2.1 测控系统整体架构 |
3.2.2 系统监控关键数据与监测方法 |
3.3 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3.3.1 测控系统运行环境 |
3.3.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3.3.3 数据库平台选择 |
3.3.4 开发语言及工具 |
3.4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4.1 测控系统硬件选型 |
3.4.2 电源模块设计 |
3.4.3 通讯模块设计 |
3.4.4 开关量模块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开发 |
4.1 测控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4.2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
4.2.1 数据库表设计 |
4.2.2 数据库访问与优化 |
4.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4.3.1 测控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
4.3.2 Serial Port控件应用与优化 |
4.3.3 数据通讯及校验算法实现 |
4.3.4 标尺转换实现 |
4.3.5 限幅平均滤波算法实现 |
4.3.6 光伏制冷空调性能评价计算 |
4.4 测控系统功能实现 |
4.4.1 Flash动态显示设计与实现 |
4.4.2 传感器可视化标定设计与实现 |
4.4.3 历史查询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4 参数设置与故障报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控系统测试环境 |
5.2 测控系统硬件测试 |
5.2.1 通讯模块可靠性测试 |
5.2.2 现场设备功能性测试 |
5.2.3 传感器准确性测试 |
5.3 测控系统软件测试 |
5.3.1 功能性测试 |
5.3.2 软件稳定性测试 |
5.3.3 最小采集周期测试 |
5.3.4 软件测试结果分析 |
5.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运行测试 |
5.4.1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测试 |
5.4.2 制冷蓄冷系统运行测试 |
5.4.3 供冷循环系统运行测试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边蓄冷边供冷的冰蓄冷空调选择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D]. 冉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J]. 徐鹏,潘安东,段之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3]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D]. 潘安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4]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D]. 冯晓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5]蓄能型地表水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策略优化研究[D]. 钱一栋. 浙江大学, 2020
- [6]基于冰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优化控制研究[D]. 段骁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某办公建筑冰蓄冷系统方案确定及经济性分析[D]. 杜晓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基于客流量预测的公共建筑节能优化研究[D]. 刘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D]. 任延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D]. 张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