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PLC法测定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美[1](2014)在《不同产地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认为毛脉酸模(Rgmexlin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植物,在民间多以根及根茎入药。经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证实,毛脉酸模具有抗真菌、抗肿瘤、镇咳祛痰、平喘降压、抗病毒及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对毛脉酸模进行了以下研究。本实验通过对十个产地278株毛脉酸模内生真菌的发酵培养得到其次生代谢产物,采用HPLC法对内生真菌中与宿主植物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菌株进行筛选。并对不同产地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相似性进行分析。探讨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与产地及种属的关系。以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大黄素、大黄酸、酸模素苷、大黄酚、大黄酚苷、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九种对照品成分为参照,进一步筛选与宿主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菌株,并进行含量测定。本实验分析方法准确、快捷,适用于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本实验确定有44株内生真菌与原植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产地环境影响着菌种的分布,同时也影响着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同一地区,或同一生产环境下筛选出的内生真菌所含次生代谢产物相似度较高,从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内生真菌次生代访谢产物与环境相关。从44株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中共筛选出与宿主具有相同化学成分的菌株30株,其中4株含有大黄素、3株含有大黄酸、6株含有大黄酚苷、6株含有芦荟大黄素、11株含有酸模素苷及部分含有白藜芦醇苷,各菌株均有较高的含量。部分内生真菌除含有特定的对照品成分外,仍含有其他与宿主植物相同或不同的未知成分,只个别菌株具有较高的峰值,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鉴别研究。本实验为内生真菌的进一步研究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今后大规模发酵培养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门敬菊,王振月,王宗权[2](201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一年生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矮壮素、萘乙酸采用叶面喷洒方式分别以高中低浓度施加于一年生毛脉酸模植株,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结果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矮壮素、萘乙酸对一年生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及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对提高毛脉酸模的质量与产量有重要意义,为毛脉酸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刘发宝[3](2011)在《葡萄藤中白藜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为葡萄科植物葡萄属葡萄(Vitis he yneana Roem.et Schult)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葡萄的藤和果实主要含有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等芪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强烈的抗肿瘤、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雌激素样作用、脑和神经保护作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防止老年痴呆等作用而备受关注。本实验以葡萄药材为实验对象,建立同时分析葡萄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两种芪化物的HPLC/DAD检测方法,对不同生长期葡萄不同部位中芪化物的含量变化进行系统考察,探讨各芪化物在植物体中动态累积规律;此外,以葡萄藤为研究对象,对藤中主要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和葡萄素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工艺开发研究,以开发出一套简便易行、环保、低成本能够大规模化生产的制备白藜芦醇和葡萄素提取物的工艺。本实验取得了以下进展:(1)建立了测定葡萄中芪化物类成分的HPLC/DAD检测方法,以2种芪化物成分为参考依据,通过比较不同品种葡萄药材中成分的含量变化,确定了最佳采收品种;通过比较采收期葡萄药材中成分的含量变化,确定了葡萄药材的最佳采收期;通过比较不同生长部位的葡萄药材中成分的含量变化,确定药材的最佳采收部位,为高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供了依据。(2)对葡萄藤采用乙醇提取、浓缩、水沉、大孔树脂富集等方法,能够制备出白藜芦醇含量5%和葡萄素含量10%以上的提取物,收率为1.0%,提取率达到90%以上。该工艺简便易行,成本低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
康毅华,门敬菊,王宗权,孟凡佳,王振月[4](201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及生物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施加于一年生毛脉酸模植株,观察其对毛脉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及酸模素和生物量的影响。选用矮壮素、萘乙酸采用叶面喷洒方式分别以高中低浓度施加于一年生毛脉酸模植株,随机采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矮壮素、萘乙酸对毛脉酸模根中大黄酚苷、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均没有显着性影响,对毛脉酸模根中酸模素的含量有显着性影响,对毛脉酸模根中大黄酚苷、大黄酚、大黄素、酸模素、大黄素甲醚的产量和生物量有显着性影响。因此,本研究对提高毛脉酸模的质量与产量有重要意义,为毛脉酸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沈振东[5](2010)在《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民间以根入药,对淋病、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癣病和疮毒有确切疗效,具有抗肿瘤、抗真菌、镇咳平喘、降压、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us)是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被感染的植物不表现出明显的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的方法以及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性。本文对毛脉酸模内生真菌进行了以下研究:(1)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本实验用分离得到的16株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对LOVO、SGC-7901、MCF-7、SMMC-7721、MGC-803、A549、SK-OV-3、HeLa 8株人体肿瘤细胞进行了体外抗肿瘤实验。运用MTT法进行实验,记录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得到了4株抗肿瘤效果的内生真菌,其中菌RGT-S12对MCF-7,LOVO, SK-OV-3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菌RGT-S31对A549,MGC-803,HeLa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菌RGT-S42对SGC-7901,LOVO,SK-OV-3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菌RGT-S44对SMMC-7721,MGC-803,A549和HeLa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对筛选得到的毛脉酸模内生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对所筛选出的3株菌进行rDNA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的分析,并结合前期基础的形态鉴定,结果表明,菌RGT-S31为镰刀孢属Fusarium oxysporum,菌RGT-S42小尾孢属(Cercosporella)真菌,菌RGT-S44为镰刀属uncultured Fusarium真菌。(3)筛选得到的毛脉酸模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改变不同培养条件对所筛选出的4株内生真菌进行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RGT-S12在PDA培养基生长最快;最适宜PH值为6,最适温度为30℃;可以很好的利用乳糖和淀粉为碳源,利用KNO3为氮源。菌RGT-S31在四种培养基上均能较好的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pH8,最适温度为30℃;可以很好的利用麦芽糖为碳源,利用KNO3为氮源。菌RGT-S42在基本培养基能较好的生长,在查氏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最适生长pH值为pH5,最适温度为25℃;可以很好的利用木糖为碳源,利用蛋白胨和NH4NO3为氮源。菌RGT-S48在PDA培养基能较好的生长,在查氏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最适生长pH值为pH 7,最适温度为30℃;可以很好的利用果糖为碳源,利用NaNO3为氮源。本实验进行了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实验,筛选出4株有体外抗肿瘤效果的内生真菌,并对筛选得出的内生真菌进行了鉴定和培养特性研究,为开发毛脉酸模内生真菌资源和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
刘博[6](2010)在《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毒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民间以根入药,对淋病、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癣病和疮毒有确切疗效,具有抗肿瘤、抗真菌、镇咳平喘、降压、抗病毒、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极具开发前景。药品属性的三个基本要素有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安全性研究是任何中药新药在申报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均需进行的,包括进行一般毒理试验,尤其是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而长期毒性试验是判断一个药物有无开发价值、能否过渡到临床的重要依据之一。本实验对毛脉酸模根提取物进行了毒性试验研究,通过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评价毛脉酸模的安全性;通过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长期毒性试验,主要考察受试动物在给药期间一般形态学、体重变化、摄食量变化、血液学、血液生化学、主要脏器指数及病理组织学等七方面的变化,以及停药两周后,上述七方面改变的恢复情况,从而了解毛脉酸模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蓄积毒性,确定无毒性反应的安全剂量。通过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毛脉酸模的最大耐受量为48.0g/kg,相当于生药材112.98g/kg。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毛脉酸模对大鼠的一般形态学、体重、摄食量、血液学及主要脏器指数无明显影响,毛脉酸模长期经口给药可引起雌性大鼠ALP值、LDH值升高,停药后恢复正常,其他血液生化学指标正常,毛脉酸模长期经口给药可引起大鼠肝脏有轻度可逆性损伤,对心,脾、肺、肾、胃、肾上腺、卵巢、睾丸组织无明显影响。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毛脉酸模无明显毒性反应,安全范围大。
刘颖新[7](2009)在《毛脉酸模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在我省民间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抗真菌、抗肿瘤、镇咳祛痰、平喘降压、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根中富含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等二苯乙烯类成分、酸模素、葸醌类成分及黄酮类化合物。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提取工艺,保证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毛脉酸模进行以下研究。本实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最佳提取工艺,以HPLC法测定毛脉酸模中的白藜芦醇苷、白藜芦醇、大黄酚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以及测定毛脉酸模出膏率,综合评分优选工艺条件。实验中分别了采用传统的索氏提取方法、复合酶法以及通过提取原生质体得到有效成分的方法(以下称为原生质体提取法),以毛脉酸模不同器官——根、根皮、叶中有效成分的得率及毛脉酸模的出膏率作为指标,通过考察比较各种提取方法的优劣确定毛脉酸模各部位的最佳提取方法。本实验还探索了通过提取新鲜毛脉酸模各部位原生质体得到有效成分的方法的可行性。在对毛脉酸模根、根皮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过程中,复合酶法提取效果要优于索氏提取法,而索氏提取法要优于原生质体提取法,在白藜芦醇苷到白藜芦醇的转化上,复合酶法和原生质体提取法均实现了转化,但在转化率上复合酶法要好于后者。在对毛脉酸模叶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过程中,原生质体提取法在有效成分得率上要优于复合酶法,而复合酶法要好于索氏提取法。本实验利用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取毛脉酸模有效成分,比较了三种不同提取方法的优劣。同时探索了原生质体提取法的可行性,为制定毛脉酸模的质控标准、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胡凤[8](2009)在《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民间以根入药,对淋病、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癣病和疮毒有确切疗效,具有抗肿瘤、抗真菌、镇咳平喘、降压、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本文对毛脉酸模进行了以下研究:本实验对毛脉酸模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了毛脉酸模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42株内生真菌之间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计算了内生真菌中优势菌群化学成分的相似度。薄层层析的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化学成分相关性高的内生真菌菌株属于同一种属,且根、叶中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比茎中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高;HPLC分析的结果显示,部分内生真菌菌株与毛脉酸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相关性,内生真菌与其所分离的组织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相关性,相同菌属的内生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相关性;通过相似度分析,曲霉属、链格孢属、丝核属内生真菌中相似度较高的菌株大都是从毛脉酸模的同一组织分离。通过TLC及HPLC检测,筛选出8株与毛脉酸模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内生真菌,其中菌3、菌7含有大黄酸,菌18含有大黄酚,菌12含有大黄酸和大黄素,菌4、菌11、菌52和菌32含有酸模素苷。通过对所筛选出的8株菌进行rDNA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的分析,并结合前期基础的形态鉴定,可知菌3为泡波曲霉属真菌Emericella nidulans、菌7为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variecolor、菌4为镰刀孢属(Fusarium)真菌、菌12为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或Colletotrichumhigginsianum的一种、菌32为链隔孢属真菌Alternaria brassicae、菌18为泡波曲霉属真菌Emericella falconensis、菌11为链隔孢属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52为链隔孢属(Alternaria)真菌。本实验分析了毛脉酸模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筛选出8株与宿主有相同或相似化学成分的内生真菌,为今后毛脉酸模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而且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丹[9](2008)在《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的接种效应》文中提出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在我国黑龙江省民间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抗真菌、抗肿瘤、镇咳祛痰、平喘降压、抗病毒和抗氧化等作用。本文对毛脉酸模进行了以下研究。本试验选用了五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属:透光球囊霉(Glomusdiaphanum Morton & Walker,GD)、木薯球囊霉(G.manihot Howeler Sieverding& Schnck,GM)、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Karsen)Berch,GV);无梗囊霉属: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Gerdemann & Trappe,AL)、蜜色无梗囊霉(A.mellea Spain & Schenck,AM)。通过温室盆栽接种实验,利用五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侵染毛脉酸模幼苗,来研究其对毛脉酸模幼苗生长、磷营养吸收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处理组和无菌根幼苗组(CK)的比较,发现这五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的生长影响较大,多数菌根真菌幼苗的叶长、根冠比和生物量均高于无菌根幼苗;菌根侵染率试验发现,菌根真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感染上植物,不同的菌种需要的时间不同,并且侵染率随菌根真菌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并且丛枝菌根的形成能够促进毛脉酸模幼苗磷素营养的吸收,尤其体现在根系上,随培养时间的递增,菌根幼苗根系磷素的分配比例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还与真菌种类有关;本试验还探讨了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根中七种次生代谢产物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酸模素、大黄酚、大黄酚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的影响,发现不同来源的丛枝菌根真菌对这七种成分的影响不同,但大部分具有增加其含量的作用。本试验为今后利用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毛脉酸模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依据,推进我们进一步探讨生物因子对毛脉酸模的作用及调控,为毛脉酸模的生产、开发和研制提供了基础。
康毅华,陈立超,唐先明,侯素云,王丹[10](2006)在《红膜处理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红膜处理对一年生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Turcz.)根中白藜芦醇及其苷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05年7月1日至9月13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利用红色滤光膜对一年生毛脉酸模进行不同时间遮光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脉酸模根中的白藜芦醇及其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其产量。结果:红膜处理时间对白藜芦醇及其苷的含量和产量影响较大,红膜处理30d,并在9月中旬采收时即能显着性增加白藜芦醇及其苷的含量,又能大幅度提高白藜芦醇及其苷的产量。
二、HPLC法测定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法测定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产地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1.1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1.2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1.3 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1.4 内生真菌的开发利用及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
2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2.1 毛脉酸模的植物形态及其分布 |
2.2 毛脉酸模的微生物学研究 |
2.3 毛脉酸模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效学研究 |
3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初步分析 |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1.1 菌种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株的活化 |
2.2 发酵培养 |
2.3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
2.4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HPLC筛选 |
2.5 不同产地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相似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与宿主具有相同或相似化学成分内生真菌的筛选结果 |
3.2 不同产地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相似性分析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与宿主含有相同化学成分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1.1 实验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4 与宿主具有相同化学成分菌株的筛选及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2 与宿主具有相同化学成分菌株的筛选结果 |
3.3 与宿主具有相同化学成分菌株的含量测定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条件 |
1.2 试验设计 |
2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3)葡萄藤中白藜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葡萄不同部位中的白藜芦醇和葡萄素含量在生长期中的动态变化研究 |
1.1 引言 |
1.2 仪器与药品 |
1.2.1 仪器 |
1.2.2 试剂、样品 |
1.3 方法与结果 |
1.3.1 色谱条件 |
1.3.2 标准溶液 |
1.3.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
1.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 色谱条件的方法学考察 |
1.4.1 线性关系的考察 |
1.4.2 精密度考察 |
1.4.3 重现性考察 |
1.4.4 稳定性考察 |
1.4.5 加样回收试验 |
1.4.6 不同品种葡萄中白藜芦醇含量考察 |
1.4.7 红地球葡萄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动态含量变化考察 |
第二章 葡萄藤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材料 |
2.2.1 仪器 |
2.2.2 试剂、样品 |
2.3 方法与结果 |
2.3.1 提取溶媒的考察 |
2.3.2 提取溶媒浓度的考察 |
2.3.3 提取时间的考察 |
2.3.4 提取温度的考察 |
2.3.5 提取溶媒用量的考察 |
2.3.6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参数的考察 |
2.3.7 最佳提取工艺的重现性考察 |
2.4 浓缩温度考察 |
2.5 水沉水液用量考察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葡萄藤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纯化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样品 |
3.2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工艺研究 |
3.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3.2.2 上样液的制备 |
3.2.3 不同类型树脂对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静态吸附量考察 |
3.2.4 静态吸附-解吸试验 |
3.2.5 上样液质量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6 上样液流速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7 吸附柱径高比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8 上样液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 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动态解吸性能 |
3.3.1 洗脱溶媒的确定 |
3.3.2 洗脱剂用量的考察 |
3.3.3 洗脱流速对解吸性能的影响 |
3.3.4 树脂使用次数的考察 |
3.3.5 树脂再生溶媒的考察 |
3.4 结果与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及生物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制: |
2.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与生物量、二苯乙烯类成分产量的测量: |
2.3 色谱条件: |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蓼科酸模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
2.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2.1 资源分布及利用 |
2.2 生药学研究 |
2.3 质量标准研究 |
2.4 指纹图谱的研究 |
2.5 化学成分研究 |
2.6 微生物学研究 |
2.7 生态学研究 |
2.8 毛脉酸模中主要成分的药效学和临床研究 |
2.9 药理作用研究 |
3.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3.1 内生真菌的作用 |
3.2 内生真菌的的生物多样性 |
3.3 内生真菌的活性成分研究 |
3.4 内生真菌产抗肿瘤类活性物质 |
3.5 从内生真菌中寻找有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理论基础 |
3.6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新资源开发利用中 |
的重要作用 |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4.1 实验的主要内容 |
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菌株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细胞株 |
1.3 试剂 |
1.4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提取 |
2.2 肿瘤细胞的复苏 |
2.3 肿瘤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2.4 MTT法测定内生真菌醇提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2.5 计算肿瘤抑制率 |
2.6 实验数据处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菌RGT-S12醇提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菌RGT-S31醇提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 菌RGT-S42醇提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 菌RGT-S44醇提物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毛脉酸模抗肿瘤活性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1 植物样品和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的检测 |
2.3 内生真菌ITS序列的扩增 |
2.4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与数据处理 |
3 相关菌株分子鉴定的结果 |
3.1 内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内生真菌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
3.3 毛脉酸模抗肿瘤活性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脉酸模抗肿瘤活性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样品和菌株 |
1.2 培养基 |
2 实验方法 |
2.1 抗肿瘤活性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培养特性的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菌RGT-S12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 |
3.2 菌RGT-S31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 |
3.3 菌RGT-S42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 |
3.4 菌RGT-S44的培养特性研究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毒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
1.1.1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
1.1.2 中药毒性研究进展 |
1.1.3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
1.2 酸模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2.1 酸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2.2 酸模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3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1.3.1 毛脉酸模的生物学特性 |
1.3.2 毛脉酸模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2.1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小鼠灌胃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材样品 |
2.2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大鼠长期毒性试验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 |
3.1.1 预实验 |
3.1.2 正式实验 |
3.1.3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 |
3.2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长期毒性实验 |
3.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剂量选择 |
3.2.2 给药途径与方法 |
3.2.3 一般形态学观察 |
3.2.4 标本的采集 |
3.2.5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血液学的检测 |
3.2.6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血液生化学的检测 |
3.2.7 大体形态变化观察 |
3.2.8 病理组织学检查 |
3.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2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
4.2.1 一般形态学结果 |
4.2.2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3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
4.2.4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血液学的影响 |
4.2.5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4.2.6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对大鼠血液生化学的影响 |
4.2.7 毛脉酸模根提取物作用大鼠后的病理组织学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毛脉酸模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酶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原生质体分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不同方法提取毛脉酸模根中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索氏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根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二节 复合酶法提取毛脉酸模根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三节 原生质体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根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四章 不同方法提取毛脉酸模根皮中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索氏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根皮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二节 复合酶法提取毛脉酸模根皮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三节 原生质体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根皮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五章 不同方法提取毛脉酸模叶中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索氏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二节 复合酶法提取毛脉酸模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三节 原生质体提取法提取毛脉酸模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1 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
1.2 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 |
1.3 内生真菌与宿主的相关性 |
1.4 研究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意义 |
1.5 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2 酸模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3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3.1 毛脉酸模的分类位置及生物学特性 |
3.2 毛脉酸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4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毛脉酸模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毛脉酸模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处理 |
2.2 毛脉酸模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TLC分析 |
2.3 毛脉酸模及其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HPLC分析 |
2.4 毛脉酸模优势内生真菌菌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相似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薄层色谱聚类分析结果 |
3.2 HPLC聚类分析结果 |
3.3 毛脉酸模优势内生真菌菌群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相似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与宿主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
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与宿主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内生真菌的筛选 |
2.2 菌株的分子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与宿主有相同或相似成分内生真菌的筛选结果 |
3.2 相关菌株分子鉴定的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的接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丛枝菌根真菌研究进展 |
1.1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
1.2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矿质营养元素 |
1.2.1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磷素营养 |
1.2.2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其它营养元素 |
1.3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
2 药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
2.1 药用植物中丛枝菌根真菌的资源调查 |
2.2 丛枝菌根真菌对药用植物接种效应的影响 |
3 毛脉酸模的研究进展 |
3.1 资源分布及利用 |
3.2 生药学研究 |
3.3 质量标准研究 |
3.4 指纹图谱的研究 |
3.5 化学成分研究 |
3.6 药效学研究 |
3.7 微生物学研究 |
3.8 生态学研究 |
3.9 毛脉酸模中主要成分的药效学和临床研究 |
4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丛枝菌根真菌菌土的扩繁 |
1.1 植物材料 |
1.2 菌种 |
1.3 基质 |
1.4 栽培用容器 |
1.5 试验方法—盆栽繁殖法 |
1.6 菌土的获得 |
2 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 毛脉酸模幼苗培养及接种处理 |
2.1.1 材料与方法 |
2.2 菌根侵染率统计 |
2.2.1 材料与方法 |
2.3 幼苗生长状况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毛脉酸模幼苗的菌根形成情况 |
3.2 毛脉酸模幼苗的生长差异 |
3.3 毛脉酸模幼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全磷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磷(P)标准溶液的制备 |
1.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3 样品的制备 |
1.3.4 样品的测定 |
1.3.5 样品全磷含量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毛脉酸模幼苗的全磷含量 |
2.2 不同菌种对全磷含量影响的比较 |
2.2.1 不同菌种对根系全磷含量影响的比较 |
2.2.2 不同菌种对叶片全磷含量影响的比较 |
2.3 毛脉酸模幼苗磷营养的器官分配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药材样品与试药 |
1.2 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色谱条件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精密度试验 |
2.3.2 重现性试验 |
2.3.3 稳定性试验 |
2.3.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 主要色谱峰的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含量测定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丛枝菌根真菌对白藜芦醇苷含量的影响 |
3.2.2 丛枝菌根真菌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3.2.3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黄酚苷含量的影响 |
3.2.4 丛枝菌根真菌对酸模素含量的影响 |
3.2.5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黄素含量的影响 |
3.2.6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黄酚含量的影响 |
3.2.7 丛枝菌根真菌对大黄素甲醚含量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1、文献调研 |
2、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生长的影响 |
3、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磷营养吸收的影响 |
4、对毛脉酸模幼苗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个人简历 |
(10)红膜处理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红膜处理试验 |
1.3 白藜芦醇及其苷含量和产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膜不同处理时间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及其苷含量的影响 |
2.2 红膜不同处理时间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及其苷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四、HPLC法测定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产地毛脉酸模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 郭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的影响[J]. 门敬菊,王振月,王宗权. 中医药学报, 2011(05)
- [3]葡萄藤中白藜中白藜芦醇和葡萄素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 刘发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12)
-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酸模根中蒽醌类成分及生物量的影响[J]. 康毅华,门敬菊,王宗权,孟凡佳,王振月. 中医药学报, 2010(03)
- [5]毛脉酸模内生真菌体外抗肿瘤活性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沈振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6]毛脉酸模根提取物的毒性试验研究[D]. 刘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7]毛脉酸模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D]. 刘颖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分子鉴定[D]. 胡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丛枝菌根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的接种效应[D]. 王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红膜处理对毛脉酸模根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影响[J]. 康毅华,陈立超,唐先明,侯素云,王丹. 中医药学报,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