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热导率

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热导率

一、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导热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计远,王粮局,王红英,张国栋,王威[1](2021)在《基于伴随方程法的鱼饲料热特性参数反演》文中研究指明比热、导热率和导温系数是鱼饲料重要的热特性参数,其在干燥及冷却工艺参数的调整、饲料湿热传递仿真模拟研究中均有应用。为了探究鱼饲料的热特性,同时探究反演算法求解饲料热特性的适应性,该研究以草鱼(成鱼)膨化饲料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伴随方程法的反演模型;利用自行搭建的热传导试验装置并配合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0.1℃),以获得饲料试样的温度分布规律;利用此数据可反演计算含水率为11%~17%的饲料在20~80℃温度范围内的比热、导热率和导温系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热特性分析仪分别测量饲料的比热和导热率,并计算导温系数,将此作为实测值;将反演算法所得值作为计算值。对二者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等于0.980,说明比热和导热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结果表明基于反演算法的鱼膨化饲料热特性参数测定方法是可行的。同时,结果表明,草鱼膨化饲料在11%~17%含水率和20~80℃温度范围内的比热为1.710~1.840 kJ/(kg·℃)。饲料比热随温度的增大而显着增大(P<0.05)。当含水率由11%增大至17%时,饲料的比热显着增加(P<0.05),且呈线性规律。饲料的导热率为0.086~0.148 W/(m·K),当温度由20℃增大至80℃时,草鱼膨化饲料导热率显着增大(P<0.05);含水率对其影响同样显着(P<0.05)。饲料的导温系数为5.701~10.003 m2/s,且受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均显着(P<0.05)。研究可为鱼饲料热特性参数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立伟[2](2020)在《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仔猪的温度需求高于母猪的温度需求,现代猪业生产中,仔猪在28日龄前通过人工热源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加热垫、红外灯是常用热源,并通过仔猪箱实现保温。但现有的恒定功率加热方式不能有效满足仔猪的温度需求,且保温箱还会影响仔猪环境的空气质量。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仔猪最适温度曲线模型构建,设计制作数控保温箱,高效地为动物提供适宜环境,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提高仔猪性能。试验一:以DS18B20、MQ-135为主要感受器,搭载单片机系统,完成数控保温箱的温度控制、有害气体控制模块的电子通信设计。以电能表、红外温度感受器及箱体自带的显示模块为测定工具,对数控保温箱的漏热系数、传热系数、箱内温度分布、排气性能、耗能情况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外部温度为5℃-20℃时,该保温箱体内温度可满足仔猪生长需求;箱体漏热系数为17.83 W/K,传热系数为12.4 W/(m2·K);负压低风速组的温控保温箱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含量;室温为20℃时,温控保温箱约节能36%、保温性能提高约33%,且温度较稳定。试验二:以红外温度感受器对仔猪的体表温度评分,和闭路电视设备获取趴卧姿态评分,确定不同日龄仔猪的最适温度。针对不同初生重仔猪构建最适温度曲线。结果表明:高出生重仔猪的最适温度下降较快,两周龄后已趋于稳定(y=-0.0003x4+0.0157x3-0.2736x2+0.806x+34.691,R2=0.987,P<0.01);而低出生重仔猪的最适温度持续缓慢下降,直至断奶还保持在26℃以上(y=-0.387x+35.505,R2=0.9683,P<0.01)。试验三:选取24窝健康状况相近,产期相近的大白母猪幼崽作为试验动物,仔猪出生后,剔除弱仔,6窝幼崽放入数控保温箱内饲养(R组),6窝幼崽放入数控保温箱内饲养并同时加入玩具(RT组);6窝幼崽放入传统保温箱内饲养(T组);6窝幼崽放入传统保温箱内饲养,并添加玩具(TT组)。结果表明:数控保温箱内仔猪在产后第7、14、23天的游戏行为时长均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增加7日龄和14日龄仔猪的游戏行为(P<0.05)。玩具与保温箱对仔猪游戏行为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数控保温箱内仔猪在产后第7、14、23天的拱掀同伴行为时长均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增加7日龄和23日龄仔猪的拱掀同伴行为(P<0.05)。玩具与保温箱对仔猪拱掀同伴行为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在7日龄时,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探索行为极显着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05)。玩具因素也仅在第七天时增加仔猪探索行为(P<0.05)。玩具因素与保温箱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玩具因素与保温箱因素对不同日龄仔猪的趴卧时长占比、侧卧时长占比均无影响。但在7日龄时,数控保温箱增加仔猪在保温箱外活动时间,而有玩具组则作用相反(P<0.05)。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仔猪日增重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1)。数控保温箱组仔猪的腹泻频率低于传统保温箱组(P<0.1)。在第7天时,数控保温箱内仔猪的体表损伤高于传统保温箱组(P<0.1)。玩具因素对仔猪生长和健康均无影响。总之,对高初生重仔猪以及低出生重仔猪分别应用y=-0.0003x4+0.0157x3-0.2736x2+0.806x+34.691和y=-0.387x+35.505温度模型调控的保温箱,可以更好地满足仔猪环境温度需求,降低能耗。

许冠杰[3](2020)在《近红外反射彩色颜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红外反射颜料是在可见光区呈现一定的色彩,近红外区具有反射性能的颜料,因其具有丰富的色彩和优异的隔热性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往往具有丰富色彩的颜料近红外反射性能较差,如钴蓝颜料;而近红外反射性能好的颜料色彩不够丰富,如磷酸铝颜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拟采用离子掺杂技术,以提升普通钴蓝颜料的近红外反射率和丰富白色磷酸铝颜料的色彩为目标,研究开发制备系列环境友好、具有较高近红外反射的彩色颜料合成工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的方法制备了掺杂金属元素锌、镁、镍的复合钛钴绿颜料和掺杂金属元素钴、镍的磷酸铝颜料。并探究了其物质物相、形貌、色度、粒径大小、粒度分布和近红外反射等性能,并将所制得的颜料制成热反射涂料,对其隔热性能进行了测试。讨论了工艺条件对复合钛钴绿颜料以及掺杂磷酸铝颜料的晶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制备工艺的优化条件。在以钛酸四丁酯、硝酸钴、硝酸铝、掺杂金属的硝酸盐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钴绿颜料。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下制备出钛钴绿颜料CoTi1.2Al0.4O4,近红外反射率可达70.3%。并向其分别掺杂锌、镁、镍金属离子制备复合钛钴绿颜料Co1-xMxTiyAl2-1.33yO4(M=Zn,Mg,Ni)。随着掺杂的进行,颜料的色彩度均有所降低,但反射率均大大提升,其中掺杂了 Zn的ZnTi1.2Al0.4O4的近红外反射率最高,可以达到117.8%。在本文隔热性能实验中,ZnTi1.2Al0.4O4的隔热涂料的平衡温度比普通钴蓝颜料低16.5℃。在以硝酸铝、磷酸、掺杂金属硝酸盐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了钴、镍磷酸铝颜料 MxAl1-xPO4(M=Co,222Ni;x=0.0,0.01,0.05,0.1,0.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杂的增加,掺钴颜料与掺镍系列的近红外部分的反射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从108.9%降到50.9%和59.6%,这是因为掺杂导致其禁带宽度下降。但是掺钴系列磷酸铝的颜色从白色变成紫色,颜料色彩饱和度从1.29升至37.98,掺镍系列的颜色从白色变成黄色,色彩饱和度从1.29升至37.37。随着掺杂量的增加,颜料的隔热效果变差,但仍比颜色相近的商业颜料的隔热性能好。

张维权[4](2020)在《微波辅助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对蔬菜中Cu(Ⅱ)的检测应用》文中提出针对目前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蔬菜污染问题,现有的分析检测方法尚有许多不足,因此建立一种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的方法尤为重要。开展新型吸附功能材料的制备并与分光光度法联用,能有效增加分光光度法的检测范围,具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微波辅助方法,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用羟基脲、2-氨基吡啶和5-氨基-2-甲氧基吡啶为配体,分别以一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基-羟基脲(PAN-HDU)、聚丙烯腈基-2-氨基吡啶(PAN-TAP)和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PAN-FAMP)三种吸附功能纤维。采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法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Zeta电位和元素分析对吸附功能纤维进行表征。测定了3种纤维的吸附性能,PAN-HDU纤维对Cu(Ⅱ)离子的吸附最佳pH=6,吸附120min时达到平衡,PAN-TAP和PAN-FAMP纤维对Cr(Ⅵ)离子的吸附最佳pH=2,PANTAP纤维的吸附平衡时间是60 min,PAN-FAMP是30 min。洗脱循环实验表明,0.5 mol/L的盐酸可以完全洗脱吸附在PAN-HDU上的Cu(Ⅱ),经过5次解吸吸附循环,吸附量仍在初始吸附量的90%以上。4 mol/L的盐酸对PAN-TAP和PAN-FAMP的解吸率在70%以上。通过对吸附功能纤维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三种纤维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PAN-HDU在25℃理论吸附量为219.08 mg/g,PAN-TAP的25℃理论吸附量为287.14 mg/g,PAN-FAMP的25℃理论吸附量为282.38 mg/g。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升温对吸附有促进作用,吸附过程中固液系统微界面的不规则层间吸附有所增强。XPS分析结果表明,PAN-HDU纤维是由于N、O原子对Cu(Ⅱ)离子的螯合作用为主要吸附机理,PAN-TAP和PAN-FAMP纤维的吸附机理是离子交换作用和螯合作用。将PAN-HDU纤维与分光光度法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蔬菜中Cu(Ⅱ)离子的方法。优化了PAN-HDU纤维预富集柱的最佳条件,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检测了6种蔬菜中Cu(Ⅱ)离子的含量,结果与ICP-AES的结果基本无异。精密度和加标回收实验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良好,为吸附功能纤维应用于食品重金属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案。

苟菁[5](2019)在《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玻璃顶棚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但夏季气候炎热,玻璃顶棚不仅可以透过大量的紫外线和太阳光,而且内部空间温度较高,隔热涂料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但玻璃表面极其光滑,现有的隔热涂料使用的除隔热功能填料外的基础填料主要是为重钙粉等传统惰性填料,对玻璃表面的附着力不够,并且经过雨水冲刷后容易剥落,影响其外观和使用。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研制一种基本性能优异,隔热性能满足要求的适用于建筑玻璃顶棚上的隔热涂料,对涂料性能的优化和建筑能耗的降低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选用生石灰为钙质原料,石英砂和白炭黑为硅质原料,通过动态水热合成工艺制备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并利用XRD、TEM和DSC-TG等方法对其进行性能表征。以该粉体替代传统惰性填料,作为涂料的基础填料,SiO2气凝胶、红外陶瓷粉、空心玻璃微珠为隔热功能填料,纯丙乳液为基料,制备出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并研究了该隔热涂料的基本性能及隔热性能,同时,对纳米水化硅酸钙对隔热涂料的改性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S摩尔比为1、恒温温度为120℃、恒温时间为10h的工艺参数下,通过动态水热合成工艺可制备出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A(硅质原料:白炭黑)和B(硅质原料:石英砂)。其中,A粉体比表面积为165.74m2/g,主要由无定型的箔片状结构组成,粒径约在50100nm之间,B粉体比表面积11.07m2/g,呈纤维状,该纤维状链长约在50200nm之间。以制备出的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为填料,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通过试验确定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配比为:纯丙乳液掺量为37.6%,纳米C-S-H粉体掺量为18.9%,空心玻璃微珠掺量为2.1%,SiO2气凝胶掺量为3.0%,红外陶瓷粉掺量为3.3%,水的掺量为30.7%,并以该配比制备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纳米水化硅酸钙对隔热涂料的基本性能改善效果显着,并且,A粉体的改善效果优于B粉体。其中,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A)的耐水性能为403h,耐碱性能为243h,远优于国家优等品标准,同时,其附着力为2级,耐洗刷性能为3200次,与钛白粉隔热涂料相比,耐水耐碱性能提高了34倍,耐洗刷性能提高了约2倍。同时,基本性能改善效果更好的纳米水化硅酸钙(A)制备的隔热涂料隔热温差为10.3℃,导热系数为0.147W/(m·K),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对比率为63.2%,具有一定的透光性。由SEM观察可知,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基体结构较为致密,隔热组分均匀地分布在涂料基体中,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对隔热涂料改性机理在于:在成膜过程中,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的比表面能逐步释放,增强了与有机高分子链的结合力,同时,该粉体粒径小,颗粒级配好,使涂料基体更加紧密。本实验制备的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附着力和耐洗刷性等基本性能明显改善,并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和透光性,适宜使用在建筑玻璃顶棚上。

郭浔[6](2018)在《负温混凝土早期强度现场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期施工中混凝土早龄期强度是决定拆模时间、后续采取的养护方案、判断混凝土是否受冻损伤以及推定混凝土受冻后对后期强度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早龄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对施工期工程进度和结构安全性有制约性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现场负温早龄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文献较少,缺少负温条件下对早龄期混凝土强度发展快速监测与评价的系统研究和可靠技术手段。本文依据ASTMC900以及ASTMC803分别完成正温和负温条件下的混凝土进行预埋拔出试验和贯入试验,冬季施工现场混凝土位于负温条件下,必须进行局部加热使其检测区域温度升至正温,基于MATLAB建立骨料、水及砂浆随机分布的混凝土三维随机模型,利用有限元瞬态分析获得不同负温条件、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升至正温的温升曲线,通过红外加热试验验证其可靠性。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ASTMC900规范采用预埋拔出法得到C20C50四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标准试块的拔出力,分析抗压强度和拔出力的相关关系,得到相应函数关系。(2)基于ASTMC803规范采用贯入法对C20C50四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块四周进行贯入试验,分析抗压强度和贯入深度的相关关系,得到相应函数关系。(3)利用预埋拔出法和贯入法测试在-20℃下受冻的混凝土,冻结状态下拉拔力和贯入深度与抗压强度之间呈现较大的离散性,结冰状态下不适用采用预埋拔出法和贯入法检测强度,融化后拉拔力和贯入深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与未结冰时规律相似。(4)基于蒙特卡洛法将混凝土内部水简化为和骨料颗粒相似的球形颗粒,建立随机骨料模型,进行了外加热源状态下负温混凝土温升曲线模拟,经过试验验证,证明了随机骨料模型的适用性,为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加热时间计算提供了一种方法。

柯倩倩,李玉香,朱晓燕,马雪,吴江,张俊[7](2015)在《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储能砂浆调温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水泥砂浆板的力学性能及导热系数,测定了不同制备方式的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水泥砂浆板对房屋模型室温的调控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水泥砂浆,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水泥砂浆具有良好的调温性能,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的温度波动和减小最大温度值,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插层法的调温性能优于混掺法,且相变材料掺量越大,调温效果越明显。

牛凯[8](2013)在《自防冰桥面铺装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江淮地区,低温时节夜晚,由于桥面铺装下部临空临水,桥面结冰先于路面,路面不结冰会导致驾驶员对易结冰桥面的错误判断,因此路面不结冰条件下易结冰桥面段可能成为交通事故易发段,形成交通瓶颈。在城市道路桥梁、高速公路上因桥面结冰突发引起的事故频繁发生,给我国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传统除冰雪技术撒除冰盐、机械铲除法,具有被动滞后性,无法应对大规模的桥面结冰,自防冰桥面铺装给解决这一问题带来希望,从道路结构本身出发,实施主动安全防护,有助于推迟桥面结冰的过程,对于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行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影响桥面温度场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重点分析受导热系数的影响桥面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桥面先于路面结冰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两者表面温度差异程度;同时从结冰机理分析入手,深入的阐述了桥面绝热铺装利于防冰的机理,并简要的提出了防冰效率评价指标,为绝热铺装防冰体系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综述当前关于沥青混凝土导热系数研究现状,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及原理;熟悉低导热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借助薄片导热系数试验和温度散失试验,对各种低导热材料进行了筛选排序;试验研究分析了外掺剂在不同种类和掺量下,沥青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外掺剂的合理掺量;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混合料各个组分对导热系数贡献度的大小,并同时得出最佳的绝热组合,为确定绝热铺装的材料组成奠定基础。(3)实验研究分析了硅藻土的不同掺量下,沥青胶浆各项性能指标(如针入度、软化点和PI等)的变化规律;从硅藻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分析了硅藻土对沥青胶浆的改性微观机理;借助马歇尔试验,对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同时研究分析了硅藻土掺量对沥青混凝土的各项体积力学指标(空隙率、毛体积密度等)的影响规律,(4)创造性的应用微表处技术,融合绝热防冰和弹性破冰的技术理念,室内进行了低导热弹性铺装涂层配合比设计,确定了该功能涂层的材料组成比例。以室内升温实验和室外降温试验,对涂层的隔热保温效果进行了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涂层对于延缓桥面表面温度下降的功能。

胡敏[9](2012)在《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能源危机和能源利用中的污染问题促使绿色能源快速引起关注,包括相变材料储能系统。无机/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和相变微胶囊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了以石蜡制备的乳液为相变材料,分别以SiO2和PMMA为基体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以有效吸附率为初探指标,采用价格低、环保的工业水玻璃为硅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水溶胶作为基体;同时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将石蜡在2600r/min,70℃水浴环境中下乳化制成石蜡乳液;硅烷偶联剂(10%)为表面活性剂,确定水溶胶PH值、温度、水硅比、蜡硅比对石蜡/SiO2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工艺参数,并结合索氏提取法和渗透圈法对有效吸附率进行测定。通过SEM、DSC、TGA、FT-IR、热线法等测试手段对高有效吸附率复合相变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其相变温度与纯石蜡相当,相变焓为29.3154~104.0622J/g,随吸附率增大而增大,密度在0.38~0.64g/cm3之间。TGA分析表明二氧化硅复合后将热重曲线分成两步,有助于延缓PCMs热分解性能,300次加速冷热循环后,相变温度变化在-3.65℃-+3.55℃之间,质量变化率相差较大,为-26.60%~-1.40%,相变焓变化较小。复合PCMs的导热系数约0.035-0.265W·m-1·K-1之间。选用5g,10g,20g复合PCMs进行蓄放热能力测试,具有显着的调温效果。可见,石蜡与二氧化硅之间的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形成了一定强度的共价键杂化。借助于功效系数法对石蜡/SiO2复合PCMs评价体系的评价,得出试样C-4和D-3相对较好,其总功效系数大小顺序为:D-3>C-4>A-3>B-4>A-2>B-3>A-4>D-4>C-3。油酸钱SDBS复配乳化剂有效提高石蜡乳液的稳定性,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包覆制备MicroPCMs也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MMA为单体,试用界面聚合和本体聚合制备PMMA聚合物,由微胶囊SEM图可知:界面聚合制备的胶囊粒径更小。复配乳化剂制得的胶囊相变温度与石蜡一致,相变焓较单体聚合高,△H=-55.76J/g,密度为0.5538g/m3,复配MicroPCMs的导热系数λ为0.1000W·m-1·K-1,PMMA/石蜡复合MicroPCMs具有较好的调温性能,5gPMMA/石蜡复合MicroPCMs引起的温度差较小,约2℃,10gMicroPCMs能将50ml烧杯环境温度降低10℃左右,20g调温性能并未成倍递增,最大温差达到12℃左右。因此,如果增加受用环境体积和相变材料质量,其调温效果较为可观,对于冬季供暖夏季蓄冷具有巨大的意义。无机SiO2/石蜡复合PCM热分解稳定性比PMMA/石蜡MicroPCMs强,表明二氧化硅更有助于推迟复合PCMs的挥发分解失重,因此,具有较广阔的研究前景。

姚晓琴[10](2011)在《湿热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湿度迁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花岗岩分布广泛。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花岗岩残积土成为路堤主要填料之一,在路堤施工及开放交通服务期间,受地下水、大气降水、蒸发、路面结构透水、交通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路堤湿度不断变化,填土的强度与刚度下降,导致路堤沉陷、路面开裂等公路工程病害普遍存在。因此,明确路堤的湿度迁移规律及湿度变化对花岗岩残积填土的工程特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本文针对福建地区典型花岗岩残积填土,采用室内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花岗岩残积填土的工程性质及在毛细作用、雨水入渗及温湿耦合作用下路堤湿度的迁移规律。采用常规土工试验、吸力试验、水平土柱吸渗试验确定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特性、吸力特性、水分扩散率、非饱和导水率、饱和导水率与压实度关系;改进了综合考虑土体颗粒组成的热特性参数公式;采用常规三轴试验,明确不同层位花岗岩残积土的吸力强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基于Richard非饱和渗流方程,以体积含水量为变量,编制了一维毛细水上升有限差分程序,并采用室内毛细水上升土柱试验对程序进行验证,模拟了不同压实度、初始含水量及考虑温度变化对毛细作用的影响,建立了不同条件下毛细水上升高度与上升速度模型,确定不同压实度、初始含水量条件下路堤土的最终毛细水上升高度值。基于Richard非饱和渗流方程,以体积含水量为变量,编制一维有限差分程序,并分别采用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和有限元对上述程序进行验证;以负压力水头为变量,编制成层土路堤的二维ADI有限差分程序,模拟不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路面结构条件下路堤湿度迁移规律。依据非稳态导热方程,分别编制了一维、二维ADI有限差分程序,并采用室内土柱试验进行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应用二维程序模拟了福建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等边界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温度分布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压实度、热导率、体积比热容对路堤温度场影响特征。综合考虑温度对水分运动参数影响,利用Matlab语言编制温湿耦合程序,模拟了降雨-毛细耦合、温度-毛细耦合、温度-降雨-毛细耦合条件下路堤内的湿度迁移,获得花岗岩残积土路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温度场、湿度场年变化规律。

二、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导热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导热系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伴随方程法的鱼饲料热特性参数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热传导模型及反演算法
    1.4 热传导试验装置
    1.5 热特性参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演算法的验证
    2.2 温度及含水率对鱼饲料比热的影响
    2.3 温度及含水率对鱼饲料导热率的影响
    2.4 温度及含水率对鱼饲料导温系数的影响
3 结论

(2)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供暖方式的研究
        1.2.2 最适温度的研究
        1.2.3 恒温系统的研究
    1.3 保温箱对仔猪的影响
        1.3.1 温度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1.3.2 有害气体对仔猪的影响
    1.4 冷应激状态下仔猪的调节机制
        1.4.1 神经调节
        1.4.2 血液调节
        1.4.3 褐色脂肪调节
    1.5 温度应激的基因调节
        1.5.1 应激蛋白(HSPs)调节
        1.5.2 解偶联蛋白(UCP)调节
        1.5.3 一氧化氮合酶(NOS)调节
    1.6 温度应激对仔猪肠道系统的影响
        1.6.1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
        1.6.2 肠道细胞的内分泌变化
        1.6.3 肠道构型的改变
        1.6.4 对日增重与料重比的影响
    1.7 仔猪常见疾病
        1.7.1 仔猪白痢
        1.7.2 仔猪黄痢
        1.7.3 仔猪副伤寒
        1.7.4 大肠杆菌病
    1.8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2.1 仔猪保温箱的设计
        1.8.2.2 保温箱的性能测定
        1.8.2.3 仔猪最适温度曲线测定
        1.8.2.4 数控保温箱对仔猪生长的生物验证试验
        1、数控保温箱对仔猪健康指标的影响
        2、研究不同微环境对仔猪行为指标的影响。
2 保温箱设计与评价
    2.1 设计方案
    2.2 设计要求分析
        2.2.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2.2 气体传感器的选择
    2.3 参数设计
        2.3.1 软件设计
        2.3.2 气体参数设计
    2.4 微环境的保温措施
        2.4.1 漏热系数的测定与评价
        2.4.2 传热系数的测定与评价
    2.5 仔猪自动恒温监控系统概述
    2.6 生态室条件下新型微环境系统性能的初步测定
        2.6.1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内温度分布的检测
        2.6.2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有害气体排放性能的检测
        2.6.3 生态室对于微环境维持温度耗能的检测
3 仔猪最适温度曲线的测定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保温箱设计
        3.1.2 预产母猪的选取以及饲养管理
        3.1.3 观测方法及温度设置
        3.1.4 仔猪躺卧姿势的分级
        3.1.5 躺卧姿势加权方法
        3.1.6 体表温度加权方法
        3.1.7 最适温度加权方法
        3.1.8 模型矫正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出生重组仔猪温度曲线
        3.2.2 高出生重组仔猪温度曲线
        3.2.3 低出生重组仔猪矫正温度曲线
        3.2.4 高出生重组仔猪矫正温度曲线
    3.3 结论
4 保温箱对仔猪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仔猪的饲养管理
        4.1.2 仔猪行为相关参数的设定
        4.1.3 行为采集与观察
        4.1.4 健康指标测定
        4.1.5 统计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行为观察结果
        4.2.2 健康指标结果
    4.3 讨论
        4.3.1 行为观察讨论
        4.3.2 健康指标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近红外反射彩色颜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近红外反射颜料概述
    1.3 颜料近红外反射机理
        1.3.1 K-M光散射理论
        1.3.2 能带理论基础
        1.3.3 电荷跃迁理论
    1.4 近红外反射颜料研究进展
    1.5 颜料的种类及显色机理
        1.5.1 钴蓝颜料概述
        1.5.2 磷酸铝颜料概述
        1.5.3 颜料的显色机理
    1.6 钴蓝颜料与磷酸铝颜料的研究进展
        1.6.1 钴蓝颜料近红外反射研究进展
        1.6.2 磷酸铝颜料近红外反射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与目的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改性钴蓝颜料制备具有高近红外反射的彩色颜料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3 测试方法与样品的表征
    2.4 复合钛钴绿颜料的制备和工艺流程
    2.5 实验结果分析
        2.5.1 不同Ti/Al对CoTi_yAl_(2-1.33y)O_4颜料的影响
        2.5.2 不同加热方式对CoTi_(1.2)Al_(0.4)O_4反射率及粒径的影响
        2.5.3 pH对产物反射率及晶型的影响
        2.5.4 柠檬酸作用机理及柠檬酸与钛酸四丁酯比例的确定
        2.5.5 琼脂作用机理及琼脂与去离子水的比例
        2.5.6 金属离子浓度的确定
        2.5.7 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产物反射率的影响
        2.5.8 煅烧温度对产物的晶型及近红外反射率的影响
        2.5.9 不同M/Co下Co_(1-x)M_xTi_(1.2)Al_(0.4)O_4物相分析
        2.5.10 不同M/Co对CO_(1-x)M_xTi_(1.2)Al_(0.4)O_4反射率的影响
        2.5.11 复合钛钴绿颜料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2.5.12 复合钛钴绿颜料CIE分析
        2.5.13 复合钛钴绿颜料的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
        2.5.14 复合钛钴绿颜料隔热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色金属掺杂AlPO_4制备彩色颜料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3 测试方法与样品的表征
    3.4 掺杂磷酸铝颜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煅烧温度对磷酸铝的结构及反射性能研究
        3.5.2 不同pH对磷酸铝及其掺杂颜料影响
        3.5.3 不同磷铝比对掺杂磷酸铝颜料的影响
        3.5.4 钴、镍掺杂磷酸铝颜料的NIR反射分析
        3.5.5 钴、镍掺杂磷酸铝颜料的物相分析
        3.5.6 钴、镍掺杂磷酸铝的颜料的颜色分析
        3.5.7 钴、镍掺杂磷酸铝颜料的电镜分析及能谱分析
        3.5.8 钴、镍掺杂磷酸铝颜料的隔热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筒历

(4)微波辅助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对蔬菜中Cu(Ⅱ)的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食品重金属污染概述
        1.1.1. 铜污染
        1.1.2. 铬污染
    1.2.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1.2.1. 分光光度法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2.3. 原子荧光光谱法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3. 重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
        1.3.1. 化学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吸附功能纤维的研究进展
        1.4.1. 吸附功能纤维的制备方法
        1.4.2. 吸附功能纤维在分离富集重金属中的应用
        1.4.3. 聚丙烯腈纤维的概述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吸附功能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微波辅助制备功能纤维
        2.3.2. 微波辅助制备功能纤维的条件优化
        2.3.3. 功能纤维的结构表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功能纤维制备条件的优化结果
        2.4.2. 聚丙烯腈功能纤维的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附功能纤维对水溶液中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吸附实验方法与吸附前后表征
        3.3.2. 吸附机理分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功能纤维的吸附性能评价
        3.4.2. PAN-HDU纤维对Cu(Ⅱ)的吸附作用机制研究
        3.4.3. PAN-TAP和 PAN-FAMP纤维对Cr(Ⅵ)的吸附作用机制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附功能纤维在蔬菜中Cu(Ⅱ)的检测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样品的前处理
        4.3.2. 预富集柱的参数研究
        4.3.3. ICP-AES法测量金属离子的浓度
        4.3.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Cu(Ⅱ)的浓度
        4.3.5.精密度和加标回收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预富集法的参数确定
        4.4.2. 预富集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样品中的Cu(Ⅱ)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化硅酸钙概述及研究现状
        1.2.1 水化硅酸钙粉体的概述及制备方法
        1.2.2 水化硅酸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建筑隔热涂料概述
        1.3.1 传热方式
        1.3.2 隔热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1.3.3 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
        1.3.4 隔热涂料的发展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合成水化硅酸钙的原材料
    2.2 涂料的原材料
        2.2.1 基料
        2.2.2 隔热填料
        2.2.3 涂料助剂及其它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涂料的制备工艺
        2.4.2 涂料的常规性能测试
        2.4.3 涂料的隔热性能测试
3 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动态水热合成工艺的基本概念
    3.2 纳米水化硅酸钙的制备
    3.3 水化硅酸钙粉体的物理性能
    3.4 水化硅酸钙粉体的微观分析
        3.4.1 XRD测试分析
        3.4.2 SEM和 EDS测试分析
        3.4.3 TEM测试分析
        3.4.4 FT-IR测试分析
        3.4.5 DSC-TG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制备
    4.1 水化硅酸钙普通涂料的配比确定
        4.1.1 PVC的确定
        4.1.2 PVC对隔热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填料对隔热温差的影响
        4.2.1 空心玻璃微珠对隔热温差的影响
        4.2.2 SiO_2 气凝胶对隔热温差的影响
        4.2.3 红外陶瓷粉对隔热温差的影响
    4.3 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制备
        4.3.1 Design Expert试验概述
        4.3.2 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配比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水化硅酸钙隔热涂料的基本性能
        5.1.1 涂料在容器中的状态
        5.1.2 涂料的稀释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5.1.3 涂料的耐水性、耐碱性测试及其分析
        5.1.4 涂料的附着力测试及分析
        5.1.5 涂料的耐洗刷性测试及分析
        5.1.6 其他性能测试及分析
    5.2 涂料隔热性能的测试及其分析
        5.2.1 隔热温差测试
        5.2.2 导热系数测试
        5.2.3 反射率和对比率测试
        5.2.4 厚度对隔热温差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微观测试及机理分析
    6.1 相关填料和涂料的SEM分析
        6.1.1 相关填料的SEM分析
        6.1.2 涂料表面SEM微观分析
        6.1.3 涂料断面SEM微观分析
    6.2 涂膜的DSC-TG分析
    6.3 纳米水化硅酸钙粉体对涂料的改性机理探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负温混凝土早期强度现场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负温早龄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负温早龄期混凝土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混凝土早期冻害研究现状
    1.3 无损检测研究现状
        1.3.1 预埋拔出法
        1.3.2 贯入法
    1.4 有限元热分析
    1.5 红外加热法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埋拔出法测强曲线拟合
    2.1 引言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验材料选取
    2.3 试验仪器
        2.3.1 预埋拔出法原理
        2.3.2 微型拉拔仪
    2.4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法
    2.5 试验现象
    2.6 预埋拔出法测强曲线试件拉拔力的取值
        2.6.1 标准养护条件下预埋拔出力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2.6.2 负温养护条件下预埋拔出力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贯入法测强曲线拟合
    3.1 引言
    3.2 试件设计与制作
    3.3 试验仪器
        3.3.1 贯入法原理
        3.3.2 贯入仪器简介
    3.4 试验方法
    3.5 试验现象
    3.6 贯入法测强曲线建立
        3.6.1 标准养护条件下贯入深度和抗压强度的关系
        3.6.2 负温养护条件下贯入深度和抗压强度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加热源条件下混凝土有限元热分析
    4.1 引言
    4.2 随机骨料生成
        4.2.1 混凝土骨料级配理论
        4.2.2 混凝土骨料和水的数量计算
    4.3 随机骨料模型
    4.4 试验验证
        4.4.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4.4.2 试验温升曲线
    4.5 外加热源混凝土温升有限元模拟
        4.5.1 热工参数的选取
        4.5.2 外加热源混凝土温度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储能砂浆调温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原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石蜡/膨胀珍珠岩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2 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
    2.3 调温性能的测试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相变储能砂浆的抗压强度
    3.2 插层法和混合法砂浆的导热系数
    3.3 插层法和混合法砂浆的调温性能
    3.4 PCM 掺量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8)自防冰桥面铺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融雪化冰研究概况
        1.2.1 被动型融雪化冰技术应用现状
        1.2.2 主动型融雪化冰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面铺装防冰机理分析
    2.1 桥面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2.1.1 对流换热
        2.1.2 热辐射原理与类型
        2.1.3 气温
        2.1.4 路面温度场模型
    2.2 “桥面先于路面结冰”机理解释
    2.3 绝热铺装的“自防冰”机理分析
        2.3.1 结冰条件及防冰原理
        2.3.2 防冰效率评价指标
    2.4 小结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导热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测试方法及设备选择
        3.2.1 测试方法
        3.2.2 测试设备
    3.3 低导热材料调研
    3.4 低导热材料的试验研究
        3.4.1 研究技术手段
        3.4.2 沥青混合料的温散实验
        3.4.3 沥青混合料的导热系数测试
    3.5 沥青混合料导热系数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3.5.1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3.5.2 原材料制备以及检测
        3.5.3 导热系数测试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低导热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过程
    4.1 概述
    4.2 硅藻土物理化学性质
    4.3 硅藻土改性沥青胶浆性能研究
        4.3.1 硅藻土改性沥青胶浆制备
        4.3.2 硅藻土改性沥青常规指标实验
    4.4 硅藻土改性沥青胶浆微观机理解释
        4.4.1 理论基础
        4.4.2 微观机理
    4.5 配合比设计过程
        4.5.1 原材料技术性质
        4.5.2 掺配方法讨论
        4.5.3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4.6 路用性能检验
    4.7 小结
第五章 低导热弹性铺装涂层性能研究
    5.1 低导热铺装配合比设计
        5.1.1 原材料技术要求
        5.1.2 级配选择
        5.1.3 配合比设计
    5.2 室内外试验验证
        5.2.1 试件成型
        5.2.2 室外试验
        5.2.3 室内试验
    5.3 小结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建议
    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理论指导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指导
    1.2 相变材料
        1.2.1 研究历程
        1.2.2 相变材料的要求
        1.2.3 种类及其特点
        1.2.4 应用
        1.2.5 研究难点
    1.3 相变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热点
        1.3.2 有机/无机复合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1.3.3 微胶囊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效益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表征设备
        2.1.1 实验材料、仪器
        2.1.2 测试方法
    2.2 石蜡的基本性质
        2.2.1 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2.2.2 常用相变石蜡的热物性
        2.2.3 石蜡体积膨胀率
        2.2.4 石蜡蓄热能力测试
        2.2.5 导热系数的测试
        2.2.6 石蜡熔点和熔化焓测试
    2.3 石蜡乳液的形成
        2.3.1 石蜡乳化剂的选择
        2.3.2 石蜡乳液
    2.4 SiO_2/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4.1 水玻璃溶胶-凝胶反应机理
        2.4.2 SiO_2水凝胶的制备
        2.4.3 SiO_2水凝胶的制备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2.5 高有效吸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参数的初探和确定
        2.5.1 硅烷偶联剂用量的确定
        2.5.2 PH值的影响
        2.5.3 温度的影响
        2.5.4 水蜡比(W/P)的影响
        2.5.5 蜡硅比(P/S)的影响
    2.6 小结
3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测试及表征
    3.2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3.2.1 外分析
        3.2.2 形貌和相变行为
        3.2.3 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
        3.2.4 密度
    3.3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3.3.1 热分解稳定性
        3.3.2 热循环稳定性
        3.3.3 质量损失率
    3.4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使用性能研究
        3.4.1 导热系数
        3.4.2 蓄放热调温性能研究
    3.5 小结
4 石蜡/SiO_2复合相变材料的综合评价及实际应用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功效系数法模型
        4.2.1 简介
        4.2.2 权重的确定
        4.2.3 总功效系数的计算
    4.4 功效系数法在石蜡/SiO_2复合PCMs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4.4.1 石蜡/SiO_2复合PCMs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4.2 石蜡/SiO_2复合PCMs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4.4.3 石蜡/SiO_2复合PCMs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各指标满意值和不满意值的确定
        4.4.4 石蜡/SiO_2复合PCMs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总功效系数的确定
    4.5 复合PCMs的性能分析
    4.6 小结
5 石蜡/PMMA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5.1 实验与制备
        5.1.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5.2 实验原理
        5.2.1 本体聚合
        5.2.2 界面聚合
    5.3 单一乳化剂下石蜡/PMMA复合MicroPCMs的制备
        5.3.1 PMMA/石蜡相变微胶囊材料的包覆率研究
        5.3.2 聚合方法对相变材料的影响
        5.3.3 MicroPCMs结构分析
        5.3.4 相变温度和相变焓
    5.4 复配乳化剂制备PMMA/石蜡微胶囊PCMs
        5.4.1 复配MicroPCMs的结构分析
        5.4.2 复配MicroPCMs的微观结构及相变行为
        5.4.3 复配MicroPCMs的热物性研究
        5.4.4 复配MicroPCMs的稳定性分析
        5.4.5 复配MicroPCMs的使用性能研究
    5.6 小结
6 结论及工作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湿热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湿度迁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现状
        1.2.2 湿度迁移的理论研究
        1.2.3 湿度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工程特性
    2.1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物质成分
        2.1.1 矿物成分
        2.1.2 化学成分
        2.1.3 物化特性
    2.2 花岗岩残积填土物理特性
        2.2.1 颗粒分析试验
        2.2.2 比重试验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4 击实试验
    2.3 花岗岩残积填土土-水分特征曲线
        2.3.1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2.3.2 花岗岩残积填土吸力与含水量关系
    2.4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水分运动参数
        2.4.1 土体水分扩散率
        2.4.2 饱和导水率
        2.4.3 非饱和导水率
    2.5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热特性参数
        2.5.1 比热容
        2.5.2 热导率
        2.5.3 热扩散率
    2.6 含水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的影响
        2.6.1 试验方法
        2.6.2 变形与强度特性
        2.6.3 吸力强度与饱和度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细作用下路堤湿度迁移研究
    3.1 毛细特性
        3.1.1 表面张力
        3.1.2 水膜表面的力学平衡条件
    3.2 毛细水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土的类型
        3.2.2 土的粒度
        3.2.3 矿物成分
        3.2.4 化学成分与浓度
        3.2.5 含水量
        3.2.6 密实度
        3.2.7 温度
    3.3 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毛细水上升研究
        3.3.1 室内毛细水上升试验
        3.3.2 路堤毛细水上升数值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雨作用下路堤湿度迁移研究
    4.1 降雨入渗理论
    4.2 降雨入渗数学模型与求解
        4.2.1 一维模型
        4.2.2 二维模型
    4.3 室内降雨入渗土柱试验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降雨作用下路堤水分迁移数值模拟
        4.4.1 一维降雨垂直入渗
        4.4.2 二维降雨入渗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温度场特征研究
    5.1 传热学理论基础
        5.1.1 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
        5.1.2 导热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5.2 路堤温度场影响因素
        5.2.1 土质特性
        5.2.2 外界环境
        5.2.3 路面结构类型
    5.3 室内一维土柱试验温度动态观测与分析
        5.3.1 试验研究与观测分析
        5.3.2 数值计算对比验证
    5.4 福建自然环境下路堤温度场二维数值模拟
        5.4.1 福建自然气候边界条件
        5.4.2 计算参数
        5.4.3 非稳态导热差分方程
        5.4.4 路基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数值模拟
        5.4.5 路基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湿耦合条件下路堤湿度迁移分析
    6.1 温湿耦合数学模型
    6.2 路堤水热参数确定
        6.2.1 考虑温度影响的导水率
        6.2.2 考虑温度影响的水分扩散率
        6.2.3 热湿扩散系数DT 确定
    6.3 降雨-毛细耦合模型
        6.3.1 初始条件与边界
        6.3.2 计算结果分析
    6.4 温度-毛细耦合分析
        6.4.1 计算模型与边值条件
        6.4.2 计算步骤
        6.4.3 计算结果分析
        6.4.4 影响因素分析
    6.5 温度-降雨-毛细耦合分析
        6.5.1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6.5.2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导热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伴随方程法的鱼饲料热特性参数反演[J]. 陈计远,王粮局,王红英,张国栋,王威.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9)
  • [2]数控保温箱的设计、检测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D]. 关立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3]近红外反射彩色颜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许冠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4]微波辅助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对蔬菜中Cu(Ⅱ)的检测应用[D]. 张维权.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纳米水化硅酸钙改性隔热涂料的研究[D]. 苟菁. 重庆大学, 2019(10)
  • [6]负温混凝土早期强度现场评价研究[D]. 郭浔.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石蜡/膨胀珍珠岩基相变储能砂浆调温性能的研究[J]. 柯倩倩,李玉香,朱晓燕,马雪,吴江,张俊.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5(03)
  • [8]自防冰桥面铺装技术研究[D]. 牛凯. 长安大学, 2013(06)
  • [9]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 胡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10]湿热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湿度迁移机理研究[D]. 姚晓琴. 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红外灯加热法测定颗粒饲料的热导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