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承亮,郑世林[1](2014)在《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与增长方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了1994年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我国汽车产业增长方式。研究发现,1994年2010年我国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到了显着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1%,且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纯技术进步;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要高于内资企业;入世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增长方式有了明显改变,已经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要依靠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培养人才、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生产率增长,不断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迈进。
邵志勤[2](2007)在《战后韩国汽车工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韩国汽车业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本文通过研究韩国政府多年来对汽车工业的调控和鼓励出口方面的政策,分析韩国政府在汽车工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力图为加快中国汽车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汽车工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马彦杰[3](2007)在《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与汽车工业生产率: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相比,中国汽车工业还相对较弱。因此,中国政府一直对其加以保护,而关税制度就是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关税制度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做了相应的改革。然而,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目前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中国汽车工业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这种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关税制度改革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等。第二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关税制度的改革历程,对关税制度改革中关税政策、关税职能以及关税税率的演变进行了阐述。随后,又对关税制度中汽车产品关税制度的改革历程做了简单的回顾。第三章是在现有的相关理论,特别是Coe和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基础上,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可能对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假设。第四章是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基于1990—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的统计数据,对此期间中国汽车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随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也对上一章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和说明。另外,本章在考察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他可能影响汽车工业生产率的因素作了探讨。第五章是在上一章结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关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中国汽车工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且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展望。
董本云[4](2006)在《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本项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汽车消费关联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汽车消费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了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对影响汽车消费的各种要素作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汽车消费趋势的影响;为了揭示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的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就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提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并指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汪卫东[5](2005)在《入世履约与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的影响》文中提出
汪卫东[6](2005)在《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文中提出2005 年,WTO 协议的实施已步入关键年:各成员国的关税、非关税义务都要进入履行期,市场准入条件会放宽,贸易自由化水平会更高……我国将迎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时期;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因此,我国经济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汽车工业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
汪卫东[7](2005)在《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文中研究表明
周斐斐[8](2005)在《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颇有争议,对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首先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出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相关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都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综述。同时,对现存的研究缺陷和不足做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对汽车工业进行国际竞争力分析之前,首先要构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的第二章在参照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现存指标体系的缺陷,重新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从四个方面,运用30个具体指标建立了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三章中,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汽车工业,采用标准离差分析方法,对中、美、日、德和巴西5国的汽车工业进行了相对比较;另外,对汽车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模式、规模经济、研发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汽车工业除了载重汽车工业和低档商用汽车上有优势外,其他基本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文章在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入世。文章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贡献、发展趋势、存在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汽车方面的承诺和对影响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结果表明这两大因素对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最后,文章以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和影响因素为依据,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分别提出了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肖扬军[9](2004)在《江铃汽车集团的市场竞争战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可支配收入逐渐提高,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也慢慢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汽车消费市场空前繁荣。轻型车市场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速度仅次于轿车,是汽车生产企业的必争之地。但轻型车行业目前的问题是生产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轻型车生产企业都想从做大的蛋糕中分得较大的一块。 江铃汽车集团是从一家资不抵债的国营小厂发展而来,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 520 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2003 年江铃的产销量在全国轻型车行业排第四位。 本文通过对江铃个案的描述,提出了江铃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江铃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作了分析和比较,并对江铃的市场竞争战略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江铃汽车集团;第二章介绍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第三章介绍轻型车行业现状;第四章分析江铃的发展形势。
闫建来[10](2004)在《汽车工业200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在钛金属与汽车工业研讨会上的发言》文中指出介绍了 2 0 0 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运行情况及其运行特点 ,并对上半年汽车产品的进口情况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对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 ,最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及展望。
二、“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与增长方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 |
二、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 |
(一)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
1. 研究方法 |
2. 变量说明 |
(二)测算结果分析 |
1. 从整体上看, |
2. 从时间演变趋势来看, |
3. 从分行业角度来看, |
4. 从汽车产业子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来源来看, |
5. 从企业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要高于国有企业, |
三、中国汽车产业增长方式评估 |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2)战后韩国汽车工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韩国推行汽车国产化的政策 |
韩国汽车工业应对WTO挑战的对策 |
(一) 产业结构的替代和升级策略及国民的消费导向 |
(二) 入世后对汽车工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和政策干预 |
(三) 增加国内税收及政府管制 |
韩国鼓励汽车产品出口的策略 |
(一) 出口导向战略 |
(二) 集团化战略 |
(三) 改善汽车质量和性能 |
韩国汽车工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3)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与汽车工业生产率: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图形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关税制度改革对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关税制度改革历程 |
2.1 中国关税政策、关税职能及税率的演变 |
2.2 汽车关税制度的改革历程 |
第三章 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国外的相关理论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第四章 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中国汽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4.1.1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现状及测算方法 |
4.1.2 相关数据的处理方法 |
4.1.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 |
4.2 关税制度改革对汽车工业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分析 |
4.2.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
4.2.1.1 时间区间的选取 |
4.2.1.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4.2.2 计量回归的结果与分析 |
4.2.2.1 计量分析模型的说明 |
4.2.2.2 计量回归的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关税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六章 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的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4)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1.1.2 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1 消费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1.2 西方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 |
2.1.3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1 西斯蒙弟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2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4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5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
2.3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3.1 克拉克的理论 |
2.3.2 马歇尔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3.3 钱纳里的结构经济学 |
2.3.4 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
2.3.5 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消费的关联性研究 |
3.1 汽车产业的关联方式 |
3.1.1 前向关联 |
3.1.2 后向关联 |
3.2 关联效应理论 |
3.2.1 投入产出理论 |
3.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3.2.3 产业集群理论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汽车消费现状 |
4.1.1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2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4.2 汽车消费的国际比较 |
4.3 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分析 |
4.3.1 世界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2 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3 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 |
5.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5.1.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
5.1.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
5.1.3 城市化水平 |
5.1.4 业内竞争 |
5.2 消费者的收入情况 |
5.2.1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5.2.2 居民收入差距 |
5.3 汽车价格 |
5.3.1 原材料供应 |
5.3.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程度 |
5.3.3 产业内重组情况 |
5.3.4 汽车进出口及加入WTO 的影响 |
5.4 消费政策 |
5.4.1 汽车消费政策 |
5.4.2 汽车消费的附加成本 |
5.4.3 汽车金融服务 |
5.4.4 消费观念 |
5.5 消费环境 |
5.5.1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善 |
5.5.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
5.5.3 相关服务业没有统一标准 |
5.6 能源供应 |
5.6.1 能源储备 |
5.6.2 能源价格 |
5.7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 |
5.7.1 城市规划 |
5.7.2 交通设施与交通管理 |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6.1.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
6.1.2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的拉动 |
6.2 我国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1 我国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2 我国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3 我国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6.2.4 我国汽车消费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
6.3 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1 我国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2 我国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4 我国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6.4.1 我国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6.4.2 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6.5 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描述 |
6.5.1 我国汽车消费的积极作用 |
6.5.2 我国汽车消费的消极作用 |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7.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7.1.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1.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7.2.4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
7.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1 吉林省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2 吉林省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4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7.4.1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7.4.2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
8.1 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汽车消费 |
8.1.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8.1.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
8.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收入预期 |
8.2 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汽车价格 |
8.2.1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现规模经济 |
8.2.2 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8.2.3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
8.3 完善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 |
8.3.1 整顿汽车收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 |
8.3.2 完善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
8.3.3 尽快推出燃油税 |
8.3.4 优化消费环境 |
8.4 政策安排 |
8.4.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8.4.2 加快开发新型汽车原材料,促进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
8.4.3 加快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
8.4.4 推广使用柴油汽车 |
8.4.5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
8.4.6 科学进行交通规划和设计 |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一:全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附录二: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摘要 Abstract |
(5)入世履约与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履约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
二、宏观调控及经济走势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
1、2005年的经济降温及增速放缓,将对汽车市场产生减速效应 |
2、汽车金融发展依然艰难 |
3、油价上涨影响深远 |
4、进口汽车放开影响较小 |
5、大多数车还有降价空间 |
6、政策变化对汽车流通领域会发生较大的影响 |
三、2005年三大车型的市场及行业利润预测 |
1、轿车 |
2、客车 |
3、载货车 |
(6)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论文提纲范文)
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 |
入世履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宏观调控对经济走势的影响 |
2005年:汽车工业有喜有忧 |
入世履约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
宏观调控及经济走势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
2005年三大车型的市场及行业利润预测 |
轿车 |
客车 |
载货车 |
(8)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际竞争力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有关国际竞争力概念 |
1.2.3 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1.2.4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
1.2.5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
第2章 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运用 |
2.1 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
2.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
2.2 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运用 |
2.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2.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2.4 小结 |
第3章 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国际比较 |
3.1 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
3.1.1 数据处理和排名方法的确定 |
3.1.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实证分析 |
3.2 汽车工业的国际比较 |
3.2.1 总体发展的国际比较 |
3.2.2 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 |
3.2.3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的国际比较 |
3.3 小结 |
第4章 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1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4.1.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
4.2 中国入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入世在汽车方面的承诺 |
4.2.2 入世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实证分析 |
第5章 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
5.1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汽车工业规模经济问题 |
5.1.2 技术开发水平落后问题 |
5.1.3 消费政策与服务管理问题 |
5.2 提升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5.2.1 宏观对策分析 |
5.2.2 微观对策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江铃汽车集团的市场竞争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江铃汽车集团的市场竞争战略 |
第1章 江铃汽车集团 |
1.1 江铃简介 |
1.2 江铃的发展历程 |
1.3 江铃的企业文化 |
1.4 江铃的人才机制 |
1.5 江铃的经营特色 |
1.5.1 采购和物流体系 |
1.5.2 生产和质量管理 |
1.5.3 销售网络 |
1.5.4 售后服务 |
1.5.5 信息化管理 |
1.5.6 资本运作 |
1.6 江铃的经营战略 |
第2章 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
2.1 中国汽车工业的宏观经济环境 |
2.2 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
第3章 轻型车行业现状 |
3.1 轻型车行业发展历史 |
3.1.1 萌芽阶段 |
3.1.2 形成阶段 |
3.1.3 加速发展阶段 |
3.1.4 结构调整阶段 |
3.1.5 激烈竞争阶段 |
3.2 轻型车行业现状 |
3.2.1 主要生产企业 |
3.2.2 竞争公司和数量和相对市场份额 |
3.2.3 主要车型和购买者 |
3.2.4 行业的横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特征 |
3.2.5 分销渠道类型 |
3.2.6 技术方面特征 |
3.2.7 产品差异化程度 |
3.2.8 规模效应 |
3.2.9 行业利润率 |
3.3 轻型车行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
3.3.1 现有的竞争者 |
3.3.2 潜在的竞争者 |
3.3.3 供货商 |
3.3.4 购买者 |
3.3.5 替代品生产者 |
3.4 轻型车行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
3.4.1 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
3.4.2 轻型车行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
3.5 轻型车行业吸引力及前景分析 |
第4章 江铃的发展形势分析 |
4.1 江铃的发展形势 |
4.1.1 江铃目前存在的问题 |
4.1.2 江铃集团,未来如何发展 |
4.2 江铃与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比较 |
4.3 江铃的财务状况分析 |
4.3.1 江铃与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分析 |
4.3.2 江铃财务状况趋势分析 |
4.3.2.1 主要财务指标的趋势分析 |
4.3.2.2 主要财务比率趋势分析 |
4.4 江铃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分析 |
4.4.1 生产成本 |
4.4.2 营销能力 |
4.4.3 产品体格优势?劣势? |
4.4.4 技术创新 |
4.4.5 组织管理能力 |
4.4.6 人力资源 |
4.5 江铃资源 SWOT 分析 |
4.6 江铃的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
4.6.1 产品战略 |
4.6.2 品牌战略 |
4.6.3 营销战略 |
4.7 总结 第二篇 中国汽车(轿车)工业 |
第 1 章 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
1.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
1.2 汽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关键 |
1.3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
1.3.1 第一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1950-1978 年) |
1.3.2 第二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1979-2001 年) |
1.3.3 第三阶段的中国汽车工业(2002 年-) |
第 2 章 中国汽车(轿车)工业的现状及分析 |
2.1 中国汽车(轿车)工业现状 |
2.1.1 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格局 |
2.1.2 我国轿车市场的主要车型和品牌 |
2.2 中国汽车(轿车)工业现状形成的原因浅析 |
2.2.1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
2.2.2 汽车消费政策 |
2.2.3 汽车消费信贷 |
2.2.4 居民收入与汽车消费 |
2.2.5 汽车消费观念 |
第 3 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和劣势 |
3.1 优势 |
3.2 劣势 |
第 4 章 中国汽车行业的对策和建议 |
4.1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汽车工业 |
4.2 发展汽车工业的对策 第三篇 移动电话、市场营销和管理(CDMA2002 年市场营销) |
1 Preface |
2 Introductions of China Mobile Market |
3 Description of the cluster |
3.1 Firms |
3.2 Users & Present Market Portfolio |
4 CDMA-3G Mobile Technology |
5 CDMA 2002 Marketing Analysis |
5.1 Five Forces Analysis of China Unicom’s CDMA Service |
5.2 Cost Analysis |
5.3 Segmentation & Positioning |
5.3.1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
5.3.2 Consumer Behavior Analysis |
5.3.3 Segmentation & Target Market Analysis |
5.3.4 Positioning Analysis |
5.3.5 Branding Strategy Analysis |
5.3.6 Price Strategy Analysis |
5.3.7 Place and Promotion Strategy Analysis |
6 CDMA Promotion Effectiveness |
7 Problems of the above Marketing Model |
8 Market Echo in 2003 |
8.1 China Unicom’s Marketing Practice in 2003 |
8.1.1 Value added Service |
8.1.2 Service Support System |
8.1.3 Subsidy Plan |
8.2 Market Response 第四篇 太极集团收购桐君阁价值分析报告 |
第 1 章 公司背景和行业背景 |
1.1 公司背景 |
1.1.1 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1.2 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 |
1.2 行业背景 |
1.2.1 基本情况 |
1.2.1.1 “九五”取得的成绩 |
1.2.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2 “十五”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
1.2.2.1 发展趋势 |
1.2.2.2 国内外市场预测 |
1.2.3 医药行业“十五”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
1.2.3.1 指导思想 |
1.2.3.2 主要目标 |
第 2 章 收购的战略分析 |
2.1 收购的意图 |
2.2 协同效应 |
2.2.1 经营协同效应 |
2.2.2 管理协同效应 |
2.2.3 财务协同效应 |
2.2.4 人力资源协同效应 |
第 3 章 桐君阁的折现计算 |
3.1 桐君阁 ? 和 WACC 计算 |
3.1.1 无风险利率 rf 的确定 |
3.1.2 ? 的计算 |
3.1.3 rj 和 rm 的确定 |
3.1.4 L 和 rd 的确定 |
3.1.5 WACC 的计算 |
3.2 桐君阁未来现金流折现预测 |
3.2.1 关键数据预测 |
3.2.2 折现现金流 |
第 4 章 太极集团折现计算 |
4.1 收购前的折现计算 |
4.1.1 Beta 与 WACC 的计算 |
4.1.2 Pro forma 分析 |
4.1.2.1 测算 2003 至 2007 年净利润 |
4.1.2.2 预测 1998 至 2007 年自由现金流 |
4.1.2.3 计算未来现金流折现值 |
4.2 收购后的折现计算 |
4.2.1 Beta 与 WACC 的计算 |
4.2.2 Pro forma 分析 |
4.2.2.1 测算 2003 至 2007 年净利润 |
4.2.2.2 预测 2003 至 2007 年自由现金流 |
4.2.2.3 计算未来现金流折现值 |
第 5 章 计算结果与实际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
(10)汽车工业200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在钛金属与汽车工业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提纲范文)
1 2003年上半年汽车工业总体运行分析 |
1.1 汽车工业产销概况 |
1.2 汽车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
2 2003年上半年汽车产品进口情况分析 |
2.1 汽车行业监测产品进口情况 |
2.1.1 整车进口情况 |
(1) 轿车进口情况 |
(2) 越野车、客车、载货车进口情况 |
2.1.2 零部件进口情况 |
2.1.3 特点分析 |
2.2 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评估 |
3 加入世贸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3.1 入世对汽车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
3.2 国内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
3.3 投资浪潮来势凶猛 |
4 相关预测及发展展望 |
4.1 国内汽车产业相关预测 |
4.1.1 国产汽车市场总量预测 |
4.1.2 发展预测 |
4.1.3 进口轿车对国内产业的影响评估 |
4.2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
4.2.1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 |
4.2.2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零部件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
四、“入世”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与增长方式评估[J]. 朱承亮,郑世林. 产业经济评论, 2014(07)
- [2]战后韩国汽车工业政策研究[J]. 邵志勤. 当代亚太, 2007(06)
- [3]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与汽车工业生产率:理论与实证分析[D]. 马彦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4]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 董本云. 吉林大学, 2006(11)
- [5]入世履约与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的影响[J]. 汪卫东. 综合运输, 2005(05)
- [6]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J]. 汪卫东. 交通世界, 2005(Z1)
- [7]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J]. 汪卫东. 汽车研究与开发, 2005(02)
- [8]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周斐斐. 湖南大学, 2005(02)
- [9]江铃汽车集团的市场竞争战略[D]. 肖扬军. 清华大学, 2004(03)
- [10]汽车工业200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及展望——在钛金属与汽车工业研讨会上的发言[J]. 闫建来. 钛工业进展,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