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高炮仿真训练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捷[1](2021)在《某模拟训练台驱动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火炮机械设备研发蓬勃展开,减速器作为动力传输系统的重要传动部件,若其性能不够优越,将对机械设备运载产生极大影响,因而仿真分析减速器运载至关重要。本文以三维建模法、有限元分析法、驱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等知识为理论指导,运用Solid Works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减速器各零部件进行静强度分析、模态分析、优化设计以及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高炮训练模拟器的设计和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火炮训练模拟器、优化设计过程与减速器的研究现状。本次文对减速器进行参数化设计,使其改变某个尺寸时,减速器整体发生变化,而不需要进行整体的尺寸调整,根据优化结果对减速器进行初始结构设计。(2)对减速器进行三维建模设计,采用双联齿轮的传动方式,使其径向尺寸更小,大大减少了减速器的长度,节约了传动空间。使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和采用非标齿轮的设计思路,先绘制渐开线然后进行拉伸等操作,可以直观明了的查看减速器的组成和整体的外观结构。(3)介绍了有限元方法和有限元软件等,然后利用Solid Works和ANSYS进行联合仿真,对减速器整体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减速器设计符合设计要求。(4)以减速器初始模型为基础,使用ANSYS软件,对齿轮的幅板进行拓扑优化设计,在优化设计完成后进行静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齿轮有性能的提升,减轻了转动惯量;接着对箱体进行拓扑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使用强度的条件下,大大减少了整体的重量。(5)在整体的设计与优化完成后,研究中还进行了减速器整体的动力学分析。使用Adams软件对齿轮的输入和输出轴进行了传动的仿真和动能输出的仿真。结果表明:整体效果优良,传动效果好,满足设计要求。
陈浩[2](2020)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采用视景仿真技术对某型号自行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场景建模,将虚拟闭环校射可视化,逼真再现火控系统提前虚拟闭环校射,高炮对直升机的拦截过程,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系统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现有的高炮视景仿真系统开发经验和虚拟闭环校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Vega Prime的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并将仿真系统功能做模块化处理,主要为视景仿真、界面管理、算法实现和模型文件等模块。2、在虚拟闭环校射中,采用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目标航路数据进行滤波,减小误差;采用射表拟合的方式求得射击诸元,确定仿真画面中高炮的发射角;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外弹道方程获得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用于仿真画面中目标飞行效果的显示;在弹目偏差解算部分,针对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的问题,提出三次样条曲线拟合迎弹面前后的弹道,求解迎弹面上弹着点的坐标,减少直线线性插值求解弹目偏差时的误差。最后重点分析了弹目偏差如何通过坐标变换,变换为可以直接叠加在射击诸元上的射击诸元增量。3、在Creator中完成对弹丸、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等模型的基础构建,并做贴图处理,再根据现实中高炮自由度和直升机旋翼的特点,增加DOF节点。最后针对地形实时渲染问题,使用LOD节点和.vsb的文件格式对戈壁滩地形进行优化,减小了地形模型文件大小并大大提高加载速度。4、在LynX Prime中,设计了弹丸发射高炮炮口火焰、直升机旋翼和目标爆炸、坠毁等仿真特效,同时也设计了雨雪天气和早晚不同时刻点的场景,为视景仿真系统提供初始画面,同时也协调了模型和场景之间相对位置、比例大小等细节问题。采用VS2008作为仿真程序的开发平台,在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结合MFC类库提供的消息队列、消息映射和多线程等机制,最后根据仿真流程中对航路设定和后台数据展示等需求,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实验证明在虚拟闭环校射后,弹丸能准确命中目标,验证了虚拟闭环校射理论的可行性,同时该仿真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画面直观逼真等优点,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浩[3](2020)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视景仿真技术对某型号自行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场景建模,将虚拟闭环校射可视化,逼真再现火控系统提前虚拟闭环校射,高炮对直升机的拦截过程,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系统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现有的高炮视景仿真系统开发经验和虚拟闭环校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Vega Prime的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整体框架,并将仿真系统功能做模块化处理,主要为视景仿真、界面管理、算法实现和模型文件等模块。2、在虚拟闭环校射中,采用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目标航路数据进行滤波,减小误差;采用射表拟合的方式求得射击诸元,确定仿真画面中高炮的发射角;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外弹道方程获得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用于仿真画面中目标飞行效果的显示;在弹目偏差解算部分,针对离散的弹道数据点的问题,提出三次样条曲线拟合迎弹面前后的弹道,求解迎弹面上弹着点的坐标,减少直线线性插值求解弹目偏差时的误差。最后重点分析了弹目偏差如何通过坐标变换,变换为可以直接叠加在射击诸元上的射击诸元增量。3、在Creator中完成对弹丸、高炮、直升机和戈壁滩等模型的基础构建,并做贴图处理,再根据现实中高炮自由度和直升机旋翼的特点,增加DOF节点。最后针对地形实时渲染问题,使用LOD节点和.vsb的文件格式对戈壁滩地形进行优化,减小了地形模型文件大小并大大提高加载速度。4、在LynX Prime中,设计了弹丸发射高炮炮口火焰、直升机旋翼和目标爆炸、坠毁等仿真特效,同时也设计了雨雪天气和早晚不同时刻点的场景,为视景仿真系统提供初始画面,同时也协调了模型和场景之间相对位置、比例大小等细节问题。采用VS2008作为仿真程序的开发平台,在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结合MFC类库提供的消息队列、消息映射和多线程等机制,最后根据仿真流程中对航路设定和后台数据展示等需求,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实验证明在虚拟闭环校射后,弹丸能准确命中目标,验证了虚拟闭环校射理论的可行性,同时该仿真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画面直观逼真等优点,为相关闭环校射视景仿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范啸晨[4](2020)在《基于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火力模拟器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小口径高炮武器系统是近程防空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或半实物形式对防空高炮武器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实装系统的作战过程,可为高炮武器系统论证、重要指标确定、关键算法验证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国产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设计实现了末端防御火力数字模拟器,既可用于重要算法的仿真验证,实现对多火力节点的作战效能评估,也可用于火力系统操作人员的模拟训练。针对分布式高炮武器节点实时性高的要求,选用国产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为平台,确定了人机计算机、解算任务计算机以及三维显示计算机的三机融合的火力节点硬件构成;设计了能充分利用系统优越性能的多任务火力模拟器软件架构,确保实时通信、情报处理、命中解算、身管随动、外弹道计算等模块的并发计算和协同工作能力。针对网络化火力协同打击作战需求,设计了基于无监督聚类学习的目标识别规则生成和基于监督分类的目标识别方法。之后采用了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多目标综合态势威胁评估方法,弥补了以往主观赋权法威胁评价不够准确的问题,对火力分配协同打击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火力数字仿真系统在联调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仿真系统多节点协同工作、火力系统多任务调度上的优化措施和方法,系统运行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国产翼辉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在火力数字模拟器上的首次使用,提升了模拟器的定时精度、多任务调度能力和运行反应速度,为火控系统的国产化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常韶飞[5](2020)在《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防空武器系统论证及研制阶段,数字化仿真平台以数字化形式模拟武器装备模型、武器控制策略和算法模型等,可验证给定场景下的武器系统能力和效能,将很大程度上降低指标论证和系统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效率。本论文以某通用型小口径防空高炮组件化仿真系统研制为背景,研究了优化的命中解算方法、航后命中可行性问题以及行进间的命中问题,并基于仿真系统完成相关验证。针对火控解算存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的矛盾,以及弹道方程解算射击诸元速度较慢的问题,分析了上述算法的解算速度和解算精度的差异;提出了固定步长和变步长龙格库塔法相结合的分段外弹道递推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弹目距离微分判据的弹道方程诸元解算方法,同时提高了解算速度和解算精度。针对当前较少进行航后射击的现状,从分析侵彻目标所需的相对存速验证了航后射击的可行性,并验证了随着弹丸初速的增加其航后可射击区域和可射击时机均同步增加。为航后射击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加了对目标全航路的射击机会。针对可能影响行进间射击解命中问题的因素,分析了不同等级路面谱噪声、身管随动牵连速度和行进间牵连速度,并通过实例验证了上述因素对行进间射击解命中问题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分析,为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提供借鉴。基于XSim仿真平台的功能划分和软件架构,设计了小口径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模型,规范了各个组件模型之间接口,实现了系统各模块的调度及协同业务过程。通过实例证明其满足实际要求。
孔江涛[6](2019)在《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战争的对抗,表现为作战力量及资源之间的系统较量。如何选择目标进行打击以达到有效击伤或瘫痪敌方体系是指挥决策的关键,因此使用体系思维进行目标分析事关军事行动成败。本文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目标体系分析大多是基于建好的目标体系进行关键目标和部位的分析。但是现代战争对抗激烈,目标体系内部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同时受到战场“迷雾”影响,如何快速、高效、准确的构建出对方的目标体系和进行目标体系分析变得更具挑战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支持动态迭代执行的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流程,涉及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构建知识形式化描述,使用缺省推理方法自动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target architecture relationship model,TARM),和基于TARM转化建立的目标体系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进行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图规则的灵活同态和高效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进行描述时,难以建立统一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为此,本文对传统的图同态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的灵活同态推理,提升规则使用灵活性。灵活同态搜索是使用图规则的基本操作,其为典型的NP难问题,为提高图规则使用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种技术,分别是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规则前件节点的匹配顺序、使用节点统计数据优化概念关系备选节点比较序列、以及使用节点标签过滤灵活同态备选节点,它们组合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同态混合搜索算法。灵活同态和同态混合搜索算法共同为TARM的快速推理构建奠定了知识表达基础。(2)提出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方法。战场不透明导致推理出的TARM具有多种可能,同时随着战争的推进,TARM也会发生变化,所以TARM的构建具有非单调性。本文对传统的缺省推理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避免了基于严格全序的传统缺省推理导致的缺失部分可能TARM的问题。在进行推理时,该方法在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约束下,依概率随机选择缺省规则序贯推理,具有良好的并行性。面对多个可能的合理扩展,新方法在这些扩展间建立了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度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用于确定稳健的缺省理论语义,使推理构建TARM的失败决策代价最小。(3)提出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缺省推理方法。使用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得出所有可能TARM的计算复杂度高,为此,本文在我其上融入了RNN模型,提出使用RNN指导缺省规则的选择使用,以提高推理效率和针对性。通过对TARM的推理历史数据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训练数据集用以训练RNN,训练好的RNN在图规则优先序的约束下为随机推理推荐使用规则,减少了无效规则使用次数,提高了推理生成合理扩展的效率。相比于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融入RNN的缺省推理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高效地产生符合需求的TARM。同时,针对RNN训练数据生成计算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训练数据简化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训练数据准备的处理效率。(4)提出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传统的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分析方法大多是基于拓扑结构信息评估节点的重要性,忽略了节点自身特性。针对目标体系中各节点内在特性区别明显的实际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具体包括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两种评估方式,通过动力学仿真实现了针对节点自身功能被破坏可恢复和被破坏不可恢复两种情况下的节点重要性评估,其中动力学模型是基于TARM转化建立出的。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包含了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和节点自身特性,揭示了目标体系结构运行机理,所以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体系中不同节点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目标体系辅助分析原型系统,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基于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有效提高了TARM的推理构建效率。设计出了基于缺省规则结论的节点编码方式,有效降低了扩展准确率、精确度和召回率的计算复杂度。采用了基于HTML的图形化显示,使原型系统的人机交互更加友好。最后,基于典型目标体系分析案例,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合理、有效。
李艺辰[7](2019)在《高炮系统中目标视景与光电探测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器系统的军用仿真平台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与时俱进,其主要功能分为以下两点:其一,为了节约实验开发成本,在实物做出来之前验证其可行性进行事前仿真。第二点是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再优化,完善系统模型。本课题针对高炮仿真系统中的光电跟踪模拟器及相关模块展开论述,在为雷达等光电系统提供仿真目标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相关算法和后续的扩展功能。本系统基于VS2013平台来搭建高炮仿真系统中的光电跟踪模拟器。本模块中的三维视景窗口中包含了基于3DsMAX生成的三维目标和背景。此外,还包括红外测距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目标跟踪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视场模块和通讯模块等其它子模块。仿真时采用UDP方式与指挥车和其他模块通信,传输所需数据。首先,本文针对高炮仿真系统整体及各部分工作流程进行介绍,说明本系统在整个仿真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在之前对系统整体架构了解的基础上,对本系统做个大致介绍以及可实现功能,然后针对各个子模块展开详细讨论。除了激光测距模块外,由于涉及到红外探测相关领域,红外辐射度和大气透射率均探测结果有所影响,所以本文拓展了对大气的红外透射率和目标辐射度的相关研究并给出研究结果。最后,根据每次记录下的仿真数据可以对结果进行图表分析。光电跟踪模拟器中包含数据分析模块,它可以绘制出跟踪误差的方差和均值曲线,并可以打开视频回放功能来对比每次仿真过程。
周小媛[8](2017)在《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分布式仿真不断朝着大规模的方向发展,参与仿真的实体的种类与数量呈爆发式增长。LVC致力于真实(Live)、虚拟(Virtual)和构造(Constructive)实体联合仿真,能够满足多种类参与者的要求,而多分辨率建模能够兼顾仿真规模与仿真分辨率,为当前“广域对抗,局部高仿”的军事模拟策略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基于HLA与DDS的LVC多分辨率仿真。模型的描述规范是建模与仿真之间沟通的桥梁,良好的描述规范有利于快速构建仿真系统,同时也有利于模型的可重用。论文在已有的多分辨率描述的基础上,考虑真实实体仿真的实时性要求,提出改进的LVC多分辨描述规范,并证明了该描述的耦合封闭性及动态变结构特性。对于多分辨率建模中的聚合解聚问题,首先考虑了聚合解聚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聚合解聚模型的确定提出了系统的确定流程,强调了需求及专业人员参与的重要性;在聚合解聚的时机选择方面,分析了经典的分辨率触发条件,提出了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不仅实现了多种分辨率切换条件的集成,而且能够将基于仿真资源的消耗进行自主分辨率的切换。另外,对聚合解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解决方案,对暂态不一致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属性的信息补偿策略;对于转换延迟,首先考虑提前聚合解聚,对于不可提前预知的分辨率切换条件,提出以当前分辨率模型的伪聚合/解聚先接收再映射的方式,避免了跨分辨率的交互;对于频繁聚合解聚问题提出了分辨率切换条件的“归一化”处理策略及基于交互分类的伪聚合/解聚策略。对于LVC仿真系统的各子系统时间推进不一致问题,通过GPS授时获得统一标准时间,再将HLA中的逻辑时间映射到真实时间,与DDS中的真实时间达到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LA与DDS仿真中的时间推进方案及消息分发机制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空地对抗仿真想定,确定聚合模型与解聚模型,实现了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并与完全高分辨率下的仿真情况作以对比,动态聚合解聚法在节省资源的前提下能够保持有效的一致性。
王刚,梅卫,刘恒[9](2014)在《高炮防空作战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为了研究高炮武器系统的防空作战能力,开发了人在回路的飞行控制模型,对高炮武器系统进行了建模与设计,对弹目碰撞检测算法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VRML的高炮防空作战虚拟仿真系统,能够对整个防空作战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演示并评估高炮防空作战的毁歼概率。仿真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并结合了VRML三维建模能力和MATLAB数据计算能力的优势,便于系统的功能扩展和模型重用。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杨岐子,李兴山,杨勇[10](2014)在《某型高炮仿真瞄准训练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型高炮采用的陀螺式测速瞄准具使用寿命短、维修困难、造价高等问题,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与实战近似的虚拟空中目标,利用硅微机械陀螺实时采集火炮转动角速度开发的高炮仿真瞄准训练系统,用于炮手对空中目标的跟踪瞄准训练,有效地解决了高炮传统瞄准训练空中目标保障困难和仿真模拟度低的问题,避免了以往训练中因需采集火炮运动参数而对武器装备机械结构的改动;通过对瞄准具光环特性的仿真,逼真地模拟了火炮跟踪瞄准过程,保证了训练技能与实战技能的顺利过渡,降低了训练成本,提高了训练效率。
二、虚拟高炮仿真训练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高炮仿真训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某模拟训练台驱动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 研究内容 |
1.3.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减速器设计 |
2.1 各种减速机的优缺点及如何选择 |
2.2 方案设计 |
2.3 双联齿轮减速器设计 |
2.4 双联齿轮减速器的结构图 |
2.5 双联齿轮减速器三维图 |
2.6 厚双联齿轮绘制 |
2.7 本章小结 |
3 减速器箱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 有限元介绍 |
3.1.1 有限元分析基本思想 |
3.1.2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1.3 ANSYS建模 |
3.1.4 ANSYS分析流程 |
3.1.5 Solid Works和 ANSYS数据交换 |
3.2 ANSYS和 Solid Works联合仿真 |
3.3 立减速器有限元模型 |
3.3.1 减速器结构分析 |
3.3.2 减速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 减速器有限元模态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减速器结构优化设计 |
4.1 动态性能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4.2 拓扑优化简介 |
4.2.1 设计变量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机械结构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 |
4.3.1 ANSYS优化概述 |
4.4 齿轮幅板拓扑优化 |
4.4.1 拓扑优化模型的建立 |
4.4.2 单元设置及网格的划分 |
4.4.3 拓扑优化边界条件 |
4.4.4 拓扑优化过程: |
4.4.5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4.4.6 拓扑结构静应力分析 |
4.5 箱体拓扑优化 |
4.5.1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4.5.2 拓扑优化结果分析 |
4.5.3 拓扑结构静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减速器齿轮动力学仿真 |
5.1 ADAMS理论基础 |
5.1.1 ADAMS多刚体动力学方程 |
5.1.2 ADAMS数值计算 |
5.1.3 ADAMS计算分析过程综述 |
5.2 减速器实体模型的建立 |
5.2.1 ADAMS、Solid Works数据的转换方法 |
5.3 减速器样机的建立 |
5.4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步骤 |
5.4.1 仿真的前提条件 |
5.4.2 约束和的载荷施加 |
5.5 减速器运动学分析 |
5.6 齿轮啮合力的动态仿真 |
5.7 仿真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炮闭环校射发展现状 |
1.2.2 高炮视景仿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
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与实现 |
2.1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 |
2.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开发环境 |
2.2.1 Vega Prime软件 |
2.2.2 LynX Prime工具 |
2.2.3 Creator建模工具 |
2.3 仿真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2.3.1 模型文件模块 |
2.3.2 界面管理模块 |
2.3.3 算法实现模块 |
2.3.4 视景仿真模块 |
2.4 小结 |
3 高炮防空背景下的虚拟闭环校射 |
3.1 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 |
3.1.1 量测数据的去偏转换 |
3.1.2 去偏转换量测卡尔曼滤波 |
3.1.3 基于解耦的去偏转换 |
3.1.4 真实航路算例 |
3.2 外弹道数学模型 |
3.2.1 弹道坐标系 |
3.2.2 弹道微分方程组 |
3.2.3 龙格-库塔法 |
3.3 火控解算 |
3.3.1 命中问题分析 |
3.3.2 射表函数拟合 |
3.3.3 命中方程求解 |
3.4 弹目偏差解算 |
3.4.1 弹目偏差原理 |
3.4.2 弹道插值 |
3.4.3 炸目坐标系下的偏差量 |
3.5 小结 |
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场景的构建 |
4.1 建模技术 |
4.1.1 层次结构 |
4.1.2 DOF技术 |
4.2 仿真系统实体建模 |
4.2.1 自行高炮模型的构建 |
4.2.2 DOF节点的设置 |
4.2.3 实体模型最终效果展示 |
4.3 地形建模 |
4.3.1 高程地形数据的获取 |
4.3.2 戈壁滩地形的生成 |
4.3.3 戈壁滩地形实时渲染优化 |
4.4 小结 |
5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
5.1.1 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
5.1.2 结合MFC的 Vega prime多线程软件框架 |
5.2 MFC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
5.2.1 仿真系统对话框设计 |
5.2.2 仿真系统工具栏设计 |
5.2.3 仿真系统多线程机制 |
5.2.4 仿真系统线程通信 |
5.2.5 仿真系统消息映射机制 |
5.3 视景仿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坐标系的整合 |
5.3.2 仿真特效模块 |
5.3.3 DOF应用模块 |
5.3.4 用户界面模块 |
5.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实现 |
5.4.1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场景 |
5.4.2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流程 |
5.5 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有待深入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炮闭环校射发展现状 |
1.2.2 高炮视景仿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安排 |
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与实现 |
2.1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框架设计 |
2.2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开发环境 |
2.2.1 Vega Prime软件 |
2.2.2 LynX Prime工具 |
2.2.3 Creator建模工具 |
2.3 仿真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2.3.1 模型文件模块 |
2.3.2 界面管理模块 |
2.3.3 算法实现模块 |
2.3.4 视景仿真模块 |
2.4 小结 |
3 高炮防空背景下的虚拟闭环校射 |
3.1 解耦去偏卡尔曼滤波算法 |
3.1.1 量测数据的去偏转换 |
3.1.2 去偏转换量测卡尔曼滤波 |
3.1.3 基于解耦的去偏转换 |
3.1.4 真实航路算例 |
3.2 外弹道数学模型 |
3.2.1 弹道坐标系 |
3.2.2 弹道微分方程组 |
3.2.3 龙格-库塔法 |
3.3 火控解算 |
3.3.1 命中问题分析 |
3.3.2 射表函数拟合 |
3.3.3 命中方程求解 |
3.4 弹目偏差解算 |
3.4.1 弹目偏差原理 |
3.4.2 弹道插值 |
3.4.3 炸目坐标系下的偏差量 |
3.5 小结 |
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场景的构建 |
4.1 建模技术 |
4.1.1 层次结构 |
4.1.2 DOF技术 |
4.2 仿真系统实体建模 |
4.2.1 自行高炮模型的构建 |
4.2.2 DOF节点的设置 |
4.2.3 实体模型最终效果展示 |
4.3 地形建模 |
4.3.1 高程地形数据的获取 |
4.3.2 戈壁滩地形的生成 |
4.3.3 戈壁滩地形实时渲染优化 |
4.4 小结 |
5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
5.1.1 基于LynX Prime的最小Vega Prime的结构框架 |
5.1.2 结合MFC的 Vega prime多线程软件框架 |
5.2 MFC在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
5.2.1 仿真系统对话框设计 |
5.2.2 仿真系统工具栏设计 |
5.2.3 仿真系统多线程机制 |
5.2.4 仿真系统线程通信 |
5.2.5 仿真系统消息映射机制 |
5.3 视景仿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坐标系的整合 |
5.3.2 仿真特效模块 |
5.3.3 DOF应用模块 |
5.3.4 用户界面模块 |
5.4 弹目偏差视景仿真实现 |
5.4.1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场景 |
5.4.2 弹目偏差视景系统仿真流程 |
5.5 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有待深入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火力模拟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军用仿真技术 |
1.2.2 高炮火力系统仿真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概述和需求分析 |
2.1.1 设计概述 |
2.1.2 系统组成 |
2.1.3 火力模拟器软硬件功能介绍 |
2.1.3.1 功能需求描述 |
2.1.3.2 关键指标描述 |
2.1.3.3 接口描述 |
2.2 软硬件方案设计 |
2.2.1 模拟器软件开发平台 |
2.2.2 火力数字模拟器软件模块化设计 |
2.2.3 人机机软件总体设计 |
2.2.4 任务机软件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多目标综合态势威胁评估方法 |
3.1 威胁度评估基本流程 |
3.2 威胁度评估指标选取 |
3.3 基于监督分类方法的目标识别 |
3.3.1 基于聚类分析的目标类别划分 |
3.3.2 基于监督分类的目标识别 |
3.4 目标威胁度指标量化模型 |
3.5 威胁度因素赋权 |
3.5.1 主观赋权法 |
3.5.2 客观赋权法 |
3.5.3 组合赋权模型 |
3.6 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火力模拟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 |
4.1.1 软件总体通信方式设计 |
4.1.2 多种工作模式的通信架构 |
4.1.3 人机机和任务机通信 |
4.1.4 软件通信具体实现 |
4.1.4.1 人机机通信实现 |
4.1.4.2 任务机通信实现 |
4.2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情报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目标数据采集 |
4.3.2 坐标系转换 |
4.3.3 目标数据融合 |
4.3.4 目标威胁度排序 |
4.3.5 火力分配 |
4.4 系统全自动模式的工作准则和工作流程设计与实现 |
4.5 人机界面模块 |
4.6 任务机火力解算模块 |
4.6.1 航迹处理模块 |
4.6.2 火控解算模块 |
4.6.3 伺服随动模块 |
4.6.4 弹丸外弹道仿真和命中统计模块 |
4.6.5 任务机多任务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火力模拟器软件的测试和优化 |
5.1 模拟外部接口测试 |
5.2 联调测试 |
5.2.1 接口测试 |
5.2.2 作战模式测试 |
5.3 问题解决和优化 |
5.3.1 火力解算任务调度 |
5.3.2 耦合扰动下的跟踪不稳定问题 |
5.4 待解决问题和构想 |
5.4.1 分布式火力仿真系统网络通信丢包问题 |
5.4.2 分布式火力仿真系统目标分配模糊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命中问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系统功能需求和总体设计 |
2.1 功能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开发平台及环境 |
2.2.2 系统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高炮火控命中解算优化研究 |
3.1 概述 |
3.2 坐标系定义与变换 |
3.3 解命中问题描述 |
3.4 命中方程求解 |
3.4.1 射击诸元求解 |
3.4.2 射表法 |
3.4.3 弹道方程法 |
3.4.4 求解方法选择 |
3.5 航后射击分析 |
3.5.1 高炮对目标毁伤分析 |
3.5.2 未来命中点分析 |
3.5.3 射击区域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行进间射击命中问题研究 |
4.1 概述 |
4.2 路面谱分析 |
4.2.1 路面谱重构 |
4.2.2 仿真分析 |
4.3 路面谱激励下载体俯仰姿态模型 |
4.3.1 轮式高炮简化力学模型 |
4.3.2 路面谱激励下车体振动仿真 |
4.4 行进间射击分析 |
4.5 行进间射击命中问题 |
4.6 炮口牵连速度 |
4.6.1 炮口牵连速度分析 |
4.6.2 算例分析 |
4.7 实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仿真系统组件化软件设计 |
5.1 概述 |
5.2 软件设计 |
5.2.1 软件总体设计 |
5.2.2 组件模型接口设计 |
5.2.3 实体模型接口设计 |
5.3 仿真案例 |
5.3.1 模型装配 |
5.3.2 想定编辑 |
5.4 案例分析与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目标体系分析的内涵 |
1.1.2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需求 |
1.1.3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静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
1.2.2 动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
1.2.3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总结 |
1.2.4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
1.3 目标体系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 |
1.3.1 知识表达 |
1.3.2 非单调推理 |
1.3.3 深度神经网络 |
1.3.4 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评估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图的目标体系分析领域知识表达 |
2.1 基于图的知识表达简介 |
2.1.1 基本图的定义 |
2.1.2 基本图的语义 |
2.1.3 基本图的同态 |
2.2 目标体系建模多视图产品和规则设计 |
2.2.1 能力牵引的目标体系描述视图 |
2.2.2 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规则的设计 |
2.3 基于灵活同态的推理研究 |
2.3.1 多视图条件下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 |
2.3.2 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下的灵活同态 |
2.4 灵活同态混合搜索方法研究 |
2.4.1 基本图数据存储和基本递归同态搜索算法框架 |
2.4.2 基本图规则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优化 |
2.4.3 基本图规则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优化 |
2.4.4 基于节点标签的备选节点过滤技术 |
2.5 性能测试分析 |
2.5.1 数据准备和参数设置 |
2.5.2 优化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的性能表现 |
2.5.3 两阶段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的性能表现 |
2.5.4 节点标签过滤技术的性能表现 |
2.5.5 综合多种技术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的性能分析 |
2.5.6 与现有子图同构搜索算法的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目标体系建模 |
3.1 缺省推理简介 |
3.2 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的缺省规则建模 |
3.3 传统缺省推理解决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的不足 |
3.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 |
3.4.1 缺省规则的图结构优先序 |
3.4.2 基于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的随机推理 |
3.4.3 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率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 |
3.4.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使用说明 |
3.5 性能测试分析 |
3.5.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
3.5.2 验证案例的建立 |
3.5.3 传统缺省推理优先序的不足 |
3.5.4 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实现 |
3.5.5 语义稳健性的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目标体系缺省推理优化 |
4.1 面向能力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 |
4.1.1 以能力为导向构建目标体系的优势 |
4.1.2 能力导向的目标体系构建流程 |
4.2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缺省推理框架 |
4.3 指导缺省推理的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设计 |
4.4 简化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训练数据的研究 |
4.5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缺省推理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4.6 性能测试分析 |
4.6.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
4.6.2 验证案例中缺省规则的设计 |
4.6.3 验证案例中指导缺省推理RNN的设计 |
4.6.4 验证案例中指导随机推理RNN的训练 |
4.6.5 RNN指导随机推理的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1 目标体系的无向加权网络及其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2 目标体系复杂网络的动力学模型稳定性分析 |
5.3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无向加权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
5.3.1 基于无向加权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指标 |
5.3.2 基于扰动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
5.3.3 基于破坏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
5.4 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复杂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
5.4.1 基于关注节点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4.2 跨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5 性能测试分析 |
5.5.1 扰动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
5.5.2 破坏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案例验证 |
6.1 目标体系分析原型系统设计 |
6.1.1 融合混合灵活同态搜索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 |
6.1.2 缺省理论扩展节点的编码设计及使用 |
6.2 基于典型案例的原型系统验证 |
6.2.1 基于灵活同态的缺省规则设计及使用 |
6.2.2 基于分布并行计算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 |
6.2.3 基于RNN的随机推理进行目标体系构建的性能分析 |
6.2.4 基于节点编码的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理论语义确定 |
6.2.5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高炮系统中目标视景与光电探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系统概述 |
1.4.1 .高炮仿真系统 |
1.4.1.1 .概述 |
1.4.1.2 .数据交互关系 |
1.4.2 .目标视景与光电探测仿真系统 |
1.4.2.1 .需求性分析 |
1.4.2.2 .系统组成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目标视景 |
2.1 .概述 |
2.2 .三维仿真视景搭建 |
2.2.1 .视景概述 |
2.2.2 .模型载入与OpenGL库 |
2.2.3 .3D模型在3DsMax中的搭建 |
2.2.4 .计算机图形学 |
2.2.5 .背景的构建 |
2.2.6 .基于OpenGL的粒子系统 |
2.3 .视场角与比例尺 |
2.3.1 .视场角 |
2.3.2 .比例尺 |
2.3.3 .视景中的目标尺寸 |
2.3.4 .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光电跟踪 |
3.1 .图像的预处理 |
3.2 .基于Canny算子的边缘跟踪 |
3.2.1 .原理概述 |
3.2.2 .中值滤波 |
3.2.3 .形态学修复 |
3.3 .基于局部熵的目标跟踪 |
3.3.1 .局部熵 |
3.3.2 .快速局部熵 |
3.3.3 .局部熵与边缘提取 |
3.4 .取差跟踪 |
3.5 .激光回波与测距 |
3.5.1 .概述 |
3.5.2 .理论模型 |
3.5.2.1 .回波能量 |
3.5.2.2 .回波率 |
3.6 .跟踪伺服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空中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 |
4.1 .模块概述 |
4.2 .目标的红外辐射 |
4.2.1 .概述 |
4.2.1.1 .辐射能 |
4.2.1.2 .辐射功率 |
4.2.1.3 .辐射强度 |
4.2.1.4 .辐射出射度 |
4.2.1.5 .辐射亮度 |
4.2.2 .尾流的红外辐射 |
4.2.3 .喷尾管的红外辐射 |
4.2.4 .蒙皮的红外辐射 |
4.2.4.1 .蒙皮自身的辐射 |
4.2.4.2 .蒙皮反射阳光的辐射度 |
4.2.5 .目标总辐射度 |
4.3 .背景辐射度 |
4.4 .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 |
4.5 .大气透射率 |
4.5.1 .概述 |
4.5.2 .大气透射率模型 |
4.5.3 .大气透射率的等效路径 |
4.5.4 .大气总透射率 |
4.5.5 .影响因素与结果 |
4.5.6 .大气透射率下的辐射对比度 |
4.6 .红外探测器与探测率 |
4.6.1 .概述 |
4.6.2 .理论模型 |
4.6.3 .影响因素与结果 |
4.7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 |
5.1 .误差与效率分析 |
5.1.1 .跟踪误差 |
5.1.2 .跟踪效率对比 |
5.1.3 .对比度与亮度的影响 |
5.1.4 .尾焰粒子效果的影响 |
5.1.5 .背景的影响 |
5.2 .目标红外辐射度仿真结果 |
5.3 .大气透射率与红外探测率结果 |
5.4 .激光回波能量与回波率结果 |
5.4.1 .激光回波能量 |
5.4.2 .平均回波率 |
5.5 .光电数字跟踪模拟器 |
5.5.1 .模拟器实现方法 |
5.5.1.1 .时间管理 |
5.5.1.2 .数据管理 |
5.5.1.3 .线程管理 |
5.5.1.4 .通信协议 |
5.5.2 .视景的跟踪框与状态显示 |
5.5.3 .光电跟踪数字模拟器界面 |
5.6 .本章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1.结论 |
2.关键技术 |
3.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VC的发展现状 |
1.2.2 HLA与 DDS通信及仿真实时性研究现状 |
1.2.3 多分辨率建模聚合解聚中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理论 |
2.1 DEVS描述基础 |
2.1.1 基本DEVS模型 |
2.1.2 基本DEVS模型的耦合封闭性 |
2.2 基于动态变结构DEVS的多分辨率模型描述 |
2.2.1 基本DSDEVS模型 |
2.2.2 基于DSDEVS的多分辨率模型描述 |
2.3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描述 |
2.3.1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描述 |
2.3.2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基本性质 |
2.4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方法 |
2.4.1 LVC多分辨率模型系统的描述 |
2.4.2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的基本性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相关问题分析 |
3.1 聚合解聚法的分类 |
3.1.1 静态聚合解聚法 |
3.1.2 动态聚合解聚法 |
3.2 聚合解聚法中的基本问题 |
3.2.1 聚合模型与解聚模型的确定 |
3.2.2 聚合解聚时机的选择 |
3.2.3 聚合解聚的实现 |
3.3 聚合解聚过程中引起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1 链式解聚问题的解决 |
3.3.2 暂态不一致问题 |
3.3.3 转换延迟问题 |
3.3.4 频繁聚合解聚问题 |
3.4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 |
3.4.1 贡献度的定义及变化情况 |
3.4.3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运行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VC时间一致性策略研究 |
4.1 仿真系统中的时间概念 |
4.2 HLA与 DDS中的时间推进策略及消息分发机制 |
4.2.1 HLA中的消息传递机制及时间推进策略 |
4.2.2 DDS中与时间管理和数据传输相关的QoS策略 |
4.3 LVC系统的时间推进策略 |
4.3.1 DDS基础设施及通信过程 |
4.3.2 HLA通信平台 |
4.3.3 HLA与 DDS的结构比较 |
4.3.4 基于HLA与 DDS的 LVC系统结构 |
4.3.5 基于HLA与 DDS的 LVC时间推进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测试 |
5.1 空地攻防对抗仿真想定 |
5.2 空地双方战斗兵力测试 |
5.2.1 测试方案 |
5.2.2 测试结果 |
5.3 聚合级模型消耗参数确定 |
5.3.1 聚合模型和解聚模型的确定 |
5.3.2 参数的确定方案 |
5.3.3 参数的确定结果 |
5.4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效果测试 |
5.4.1 基本测试条件 |
5.4.2 基于贡献度的聚合解聚法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高炮防空作战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总体设计 |
1.1 系统的目标 |
1.2 系统的作战想定 |
1.3 系统的功能 |
1.4 系统的组成 |
2 系统的建模与设计 |
2.1 飞机/导弹控制模块 |
2.2 火控系统模块 |
2.3 火力系统模块 |
2.4 炮弹飞行弹道模拟模块 |
2.5 毁歼概率评估模块 |
2.6 VRML虚拟现实空间 |
3 系统仿真与实现 |
3.1 系统工作流程 |
3.2 仿真实例 |
4 结束语 |
四、虚拟高炮仿真训练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模拟训练台驱动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D]. 刘亚捷. 中北大学, 2021(09)
- [2]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2)
- [3]弹目偏差视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4]基于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火力模拟器设计与实现[D]. 范啸晨.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防空高炮仿真系统组件化设计及命中问题研究[D]. 常韶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6]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D]. 孔江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高炮系统中目标视景与光电探测仿真[D]. 李艺辰.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8]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D]. 周小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高炮防空作战可视化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 王刚,梅卫,刘恒.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4(08)
- [10]某型高炮仿真瞄准训练系统[J]. 杨岐子,李兴山,杨勇. 兵工自动化,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