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五)(论文文献综述)
江铭宇[1](2020)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传播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不断努力前行,一代一代中国人用热血和汗水浇灌了胜利的果实。中国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默默奋斗的成果,这中间蕴含着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愿,满怀着中国人建设家园、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拥有的“家国”情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媒体领域不断应用,改变了现有的传播形态和格局。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改变了受众的传播地位和权力。人们更愿意积极地参与到政府决策、公共事件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舆论和新闻机构的监督功能,与此同时,政府也放开路子提高民众建言献策的途径,在政治宣传上不断探寻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融入群众生活。“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节日背景下,由主流媒体牵头举办的爱国活动,传统印象中严肃的政治宣传和主流价值观传播遇上趣味十足的“快闪”,这场活动瞬间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快闪式新闻报道的出现给媒介的政治宣传和主流价值观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政治宣传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立足于共识和认同,而文化是最好的宣传落脚点。“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点上,以为祖国庆生为主题,通过对各地方文化、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展示,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唱响神州大地,深入表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和家国情怀。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将文化与传播联系在一起,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传播进行分析,正好切合了该活动以文化为传播入口的实质。一首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仿若仪式的号角,将整个中华儿女拉进这场为祖国庆生的仪式典礼中。因此,本文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在“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基础上选取了2019年2月3日-10日播出的“幸福中国年”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活动为个案,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内容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此活动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希望为今后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价值观、政治宣传以及国家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首先,笔者对传播仪式观及其相关理论、家国文化的前人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充分厘清了传播仪式观的概念,肯定了传播仪式观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中笔者详细梳理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了解快闪式新闻的出现、运用和过程。接下来,笔者以传播仪式观的共享与参与、意义与建构、回归与反思作为主要分析结构,以“幸福中国年”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活动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以共享与参与为主题,通过对该活动的形式、报道、过程以及参与者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剖析,详细阐述了该活动的传播路径和互动效果,在共享与参与中形成了共识建构。第四章以意义与建构为主题,利用仪式符号从活动视频中的场景、人物、服装、音乐四个部分详细解读了其代表的符号意义,并通过仪式符号的组合将各种意义归纳于共同的主题之下,形成意义和文化的建构。第五章以回归与反思为主题,以第四章的分析内容为论证基础,以调查问卷分析数据为佐证,从文化传播、文化需求、文化认知、文化凝聚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了该活动的文化意义。最后,笔者总结了研究成果,“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的成功举办与推广,对媒体主流价值观、政治宣传以及国家文化的传播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焦妍[2](2018)在《针对孕妇群体的大型超市购物车安全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孕妇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变化,在日常出行有着特殊的需求和特点。但目前社会公共环境设施对于孕妇的特殊需求存在严重的关怀缺失,这种缺失对孕妇的出行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造成了孕妇及家人对孕妇出行安全的担忧。本论文通过对孕妇超市购物这一具体活动的深入研究,分析孕妇在孕期出行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模式等,以此进行设计研究探索,总结出孕妇在购物出行时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以超市购物车为例在公共设施为孕妇进行安全关怀设计,提升孕妇出行安全、体现人文关怀,为之后孕妇安全产品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通过对产品安全设计的研究,结合对孕妇群体超市购物的调研分析及场景模拟方法,将孕妇超市购物安全问题分为三类:1.孕妇生理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2.孕妇心理因素带来的的安全问题3.超市环境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结合以上问题点进行研究探索。根据对孕妇超市购物安全问题的分类,本文针对问题类别进行拆分研究、探索解决方法。首先,通过孕妇人体测量数据及行为动作变化,运用人机工学方法对超市购物车进行尺寸改良,解决孕妇生理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其次,通过总结产品安全语意特征,结合孕妇审美偏好进行产品外观设计;第三,建立安全防护系统,用系统设计思维辅以智能技术,解决超市环境的安全隐患。最后通过对孕妇超市购物车安全设计实践,验证以上研究结论。
ANMIJIN[3](2016)在《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文化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社会是一个世界化、国际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是软实力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不断地加强本国的软实力建设以此来增强本国的影响力,也就是说,现代是以网络、卫星、移动通信等来实现实时交流世界各国信息的最先进的IT时代,以文化为代言的软实力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因此,各国政府为了积极推广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语言推广机构,制定了有关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政策,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文化教育在语言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国语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与使用母语的人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但在交流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交流不畅。因此,在对外语言推广及教育中,文化教育是语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本研究试图讨论,在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的语言文化教育重要性的现代社会,在语言推广过程中,文化推广的重要性。该论文以相同时期设立的中国孔子学院和韩国世宗学堂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二者为提高软实力和竞争力,向世界各国推广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所提出的相关措施、教材编写原则、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及文化体验活动等,最后总结二者的优缺点并提出对策建议。第一章考察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比较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运营现状。第三章首先考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文化教育的概念以及文化教育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具体分析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两机构的文化教育之前,以韩国忠南大学孔子学院和中国山东大学(威海)世宗学堂为考察对象,分析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开设的教育课程和使用的教材情况。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比较分析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所施行的文化教育,首先,第四章考察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在教育课程和教材编写原则方面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五章分析两机构实际使用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第六章考察两机构除教材外举办的文化体验活动的情况;第七章比较分析中国国家汉办和韩国世宗学堂网络教育网页上刊登的文化内容。第八章通过以上分析结果全面梳理该论文,总结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优缺点,提出有关的对策和建议。
崔雯[4](2011)在《广告诉求、来源和类型对社交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社交网络广告的内容和类型是影响社交网络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文化因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但是关于这些因素对广告实际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广告诉求方式、广告信息来源、文化差异以及社交网络广告类型对广告效果和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对现在市场上三款主要品牌的智能手机的广告投放和用户的关注效果做以统计。共收到117份有效问卷。第二阶段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研究了中美群体对个体购买行为的影响和社交网络广告诉求方式、广告信息来源和中美文化差异对用户参与意愿和广告效果的影响。中国共收到200份有效问卷,美国共收到40份有效问卷。检验了3个相关假设。第三阶段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社交网络广告类型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共有39名学生参与了该实验。检验了1个相关假设。研究发现:(1)中美的群体对个体购买智能手机时具有显着性的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现性影响,并且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现性影响对中国个体购买行为的影响显着高于对美国个体的影响。(2)文化差异和广告诉求方式对于广告态度有交互作用,美国用户对于理性诉求的广告态度显着高于感性诉求广告的广告态度。(3)文化差异和广告信息来源对于广告态度、品牌态度和参与意愿有交互作用。中国用户偏向于来自用的广告信息,而美国用户则偏向于来自品牌的广告信息。(4)广告类型对广告态度和广告确认有显着性影响。用户对黑板报的广告态度高于电子礼物,并且对置顶新鲜事的广告态度高于电子。置顶新鲜事和电子礼物都有较好的广告确认效果。而赞助商广告确认效果最差。
贺佐成[5](2011)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参与城市虚拟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城市虚拟社区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因此,对城市虚拟社区及其治理的研究就显得紧迫而有意义。本文以一个湖南省省级政府网站(红网)中的地级市(湘潭)的城市虚拟社区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视角,从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精英的生产条件及其治理行为,分析了城市虚拟社区纵向、横向治理结构,剖析了社区中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潜规则在治理中的区别与作用,解析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以及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到城市治理的复杂过程和逻辑。全文分为七章,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为主体部分。在第二章中,厘清和界定了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和治理三个概念的涵义,简述了湘潭城市虚拟社区变迁的历史。城市虚拟社区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城市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它具有“相对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强”的特性。城市虚拟社区的边界具有多重模糊性,以社区成员身份所进行的活动的边界最大,社区成员身份的边界次之,以社区网址划定的网络空间边界最小。城市虚拟社区治理是指社区管理员、版主、资深网民、普通网民等主体对城市虚拟社区的认同和对社区事务的共同管理。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特定共同体中以信任、互惠和合作为主要表征的参与网络,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的性质。在第三章中,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城市虚拟社区管理员、版主、资深网民生成和治理行为中的作用。管理员和版主属于网站方认可的体制内治理精英,其权力来自于网站管理权限的设置;资深网民是体制外精英,其权力来自于参与社区网络行为。优秀的管理员、版主和资深网民的生成得益于经常性社区网络的参与行为。经常性的参与网络行为,使得治理精英融入到了社区关系网络之中,其行为逐步获得社区网民的认可,从而获得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动员能力。在第四章中,分析了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结构。纵向权力层级可以分为管理员群体、版主群体、资深网民群体和普通网民群体;横向群体可以分为兴趣类群体、观点类群体、身份类群体等。与现实权力分层相比,城市虚拟社区权力上层群体对下层群体没有身体上的权力控制与惩罚关系。权力上层群体要具备社区中社会资本动员能力,也必须先通过参与社区关系网络行为,融入到社区关系网络之中。权力下层群体,可以通过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合作来制约上层权力群体的管理行为。横向群体之间存在着竞争,竞争秩序可以凭借群体成员间的重叠、成员之间的交往、群体间网络关系得到动态维持。在第五章中,剖析了城市虚拟社区规则的类型和作用机制。城市虚拟社区可以分为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潜规则。正式规则的实施除了依靠治理精英的推动外,主要依赖于社区中存在的与正式规则相一致的非正式规则。城市虚拟社区的正式规则和与正式规则一致的非正式规则有利于社区普遍信任的生成。普遍信任的生成使规则转化为社会资本。潜规则是与正式规则相反的非正式规则。潜规则的存在为个体或某些群体谋取私利,具有排外性,其对社区普遍信任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在第六章中,解析了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过程,以及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到城市治理的逻辑。通过对“网友看省运活动”的过程分析,得出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内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集体行动,桥接了城市虚拟社区与现实城市。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在促进集体行动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力量,为城市虚拟社区网民与现实社会权力部门的博弈提供了条件。具体来说,就是社会资本使得社区网民作为一个群体与现实中的组织进行交往,集体的力量提高了网民在博弈中的地位。
吕旭峰[6](2011)在《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代,教育捐赠已成为具有多重价值和意蕴的、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捐赠问题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教育的社会资本是教育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为教育捐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文化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捐赠制度演进的初始条件与逻辑起点;从教育学视角来看,教育捐赠为教育筹集资金,并进一步促进教育更加注重自身内涵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服务社会,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乃至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教育作为制度性的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证明了教育捐赠的可行性。教育捐赠作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形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贫富分化程度、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整体和谐;从伦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的意蕴已经超出经济学领域,逐渐延伸向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层面,教育捐赠行为是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教育捐赠宣扬了尊师重教、爱国主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客观上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公民道德的培育。同时,教育捐赠作为一种伦理行为,捐赠的当事人在捐赠过程中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教育捐赠使捐赠者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我崇高感,给他们带来最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在人生价值实现、回馈与报答的心理驱动下,人们会更多地将捐赠投向教育事业上来。在中外教育的发展中,教育捐赠行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捐赠发展历史证明,教育捐赠与地域文化、社会政治等关系密切。由于文化传统以及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不同,教育捐赠的内核和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与特点。但是,教育经费的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是目前各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历史走向与共同趋势。从教育捐赠的动力机制来审视,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是我国教育捐赠的主要动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教育捐赠的社会文化基础;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进行教育捐赠。从跨文化学的视角出发,美国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基本动因;对教育捐赠减免税收的相关优惠制度和配套政策是美国教育捐赠的直接动因;美国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校友捐赠文化,校友情结是校友为母校捐赠的内在动因;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也是美国教育捐赠的动因之一;教育捐赠行为背后的本根动机是利他主义。国外教育捐赠体制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从国家层面来讲,许多国家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个人和企业进行教育捐赠,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为教育捐赠提供了高位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撑。从学校本身募集教育捐赠的相关行为来看,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并有很多积极有效的做法:校长率先士卒参与募捐工作,提高了学校对教育捐赠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专业化的捐赠管理机构和较为完善的筹资与运作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制定战略性的筹款目标与详尽的筹款计划;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教育捐赠基金运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激发捐资者的积极性;密切与(潜在)捐赠者的联系,巩固与捐赠者的忠诚友好关系,等等。其中的有益经验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新时期的慈善捐赠环境开始逐步形成,捐赠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捐赠已经起步。国家积极鼓励社会集资、捐资助学,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引导教育捐赠的开展,中央财政对中央级高校设立了捐赠配比资金,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教育捐赠。国内很多学校也逐步认识到教育捐赠的重要性,重视教育捐赠在学校多元化经费来源中的地位与作用,把争取社会各界的最大支持视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友工作和筹资工作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总体而言,教育筹资工作逐渐从许多高校的战略边缘向中心工作转移,成为高校深入改革、重点加强、积极推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学校逐步建立了进行教育募捐的社团组织和筹资机构,对教育捐赠管理也作了许多实践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些教育基金开始独立进行捐赠基金的管理与运作。然而,由于我国教育捐赠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资金筹措机制呈现出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教育捐赠要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发展,应由国家单一拨款向多渠道筹集经费的形式转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关于教育捐赠的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捐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做好执法监督、行政管理、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要发挥政府政策的杠杆作用,促使政府政策导向化,提高政府资金效益,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教育领域。同时,要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向教育事业捐赠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教育捐赠的相关税收政策,为教育捐赠提供税收激励机制。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立专门的筹资管理部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有文化素养、热心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团队,形成专职、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汇集、优势互补的教育筹资、教育基金管理与运作的强有力队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做好发展联络工作,拓宽学校的筹资渠道。加强我国教育捐赠文化建设,构建适合我国教育捐赠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建立有效激励社会捐赠的制度体系,已是应当提上日程的问题。我们要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有益的捐赠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透明、高效的筹措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有机体系。
李冬梅[7](2010)在《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文中提出真人秀是一种非虚构类的电视节目,没有剧本,纪实性地描述现实事件,通常是普通人而非专业演员通过行动展示人们的个性心理的节目。由于制作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缘故,电视真人秀节目在电视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开始流行。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少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省级卫视或地面频道的品牌节目,因此对于扩大电视频道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电视真人秀节目和观众有着广泛的互动,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在电视产业链运营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模仿国外的优秀节目的居多,缺乏原创,这说明电视人还没有有效地整合相关资源。因此他们需要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另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电视人的行动中,有些优秀节目由于缺少营销和宣传,没有获得很好的观众市场和广告市场,更不用说产业化开发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先行创新可以带动电视业的创新实践,因此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948年的《隐藏的摄像机》可以说是最早的真人秀电视的雏形,尽管当时这样的节目被称为“纪录片”。早期的真人秀也包括那些回答问题赢取奖金或奖励的游戏秀节目。自从1999年《老大哥》出现后,真人秀节目迅速兴起。网络推动着那些真人秀节目称为社会事件。人们在网络上讨论各种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话题,年轻观众喜欢通过电脑、手机和其他工具与真人秀节目互动,双屏娱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内,以2000年的《生存大挑战》和2001年《走入香格里拉》节目的播出为代表,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迅速发展,更多地运用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报名、网络投票、网络报道、网络评论等。2005年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更是将整合营销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从国内的学术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论文有200多篇,硕士论文28篇,没有博上论文。但从选题来看,基本上没有从电视与网络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同样,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两本论着对这个领域也没有深入探讨。因此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间的融合关系这个空白研究领域,重点分析电视真人秀节日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第一章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其次对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做了分析,与国外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尽管数量较多,但类型较为单一,更多地局限在才艺表演的真人秀节目,因此应该拓展节目内容生产和类型研发的思路,进行观念创新。最后分析了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统营销模式,包括传统媒介营销、网络营销,线下活动营销、广告营销等,从中发现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传统营销中的潜在问题。第二章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本章首先整体上分析了全球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探讨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分析了它与网络在时间、技术上的契合点和文化理念上的相似性。在21世纪初,出现了博客、微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社会媒体,视频网站出现竞合的趋势,网络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网(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这些都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外从文化相似性来看,真实与拟态、偷窥与观察、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电视真人秀和网络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三章阐述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指标。本文提出了四个关键的评价指标,即观众注意力、网络影响力、节目竞争力和节目的原创力。还对2009年的20档省级卫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做了实证研究,对这些节目的网络关键词搜索记录数、相关新闻量、相关视频量、博客博文数、贴吧发帖数等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第四章讨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多样,一个国外的研究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分为13个类型,尹鸿教授认为可以分为9个类型,研究者胡波则提出有4个类型。本文尝试用系统观和层次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删繁就简,认为应该从四个不同层次即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来研究节目选题,分析了四种典型类型的节目——才艺表演类、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公益类真人秀,分别阐述了其制作理念和形态创新的方法,并强调真人秀节目必须关注普通人的个性心理和真实生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第五章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创新。首先指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克隆成风有很多弊病。其次提出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完善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的创新流程,强调了策划环节的团队合作。然后分别谈到了头脑风暴法、戈登法、默写式头脑风暴法(635法)、电子会议法、借助外脑法等征集创意的方法。最后提出电视人在节目制作中应该重视创造思维的被忽视的多种思维形式,比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反思维、批判思维、联想、灵感、直觉等,可以使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如列举法、组合法、类比法、移植法、逆反法、联想法、信息交合法等。第六章探讨的是电视真人秀节日的网络营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可以分为节目营销和广告营销。在网络时代,网络营销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非常重要,也是创新的领域。本章分析了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法,如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节目网站营销等。第七章阐述的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本章首先阐述了网络传播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的五个方面的影响,然后以湖南卫视2009年的《快乐女声》的广告营销为典型个案,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硬广告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植入式广告营销的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创新。一、研究对象创新目前国内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从电视节目制作观念、节目元素、形态结构、道德价值、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选取的“网络时代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创新”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媒介融合是目前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业与网络业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本文研究的是网络时代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目前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二、研究方法创新1、调查法。本研究对一些电视媒体机构进行了调查,笔者作为现场观众实地观看节目,与节目制作人、编导进行电话和邮件沟通交流等,获得了关于电视媒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参与培训和实地考察,对央视索福瑞的媒介调查技术有所了解。另外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对244名山东艺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对于当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态度。虽然由于调查范围小,代表性较弱,但从一些数据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客观的评价。2、内容分析法。Ole Holsti (1969)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讯息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从而得出推论的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上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涉及新闻、博客、贴吧、文章、视频、广告、网站等。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问题、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的营销模式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3、实验法。笔者对网络意见领袖如何影响电视媒体的效果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研究。实验的方法是通过与一些电视栏目的制作人员和博客博主电话沟通与邮件联系,验证是否影响了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宣传。这验证了一个假设,即一些电视媒体人正在开始重视意见领袖的建议。4、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走自主创新之路不能闭门造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更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节目。笔者对国外的相关节目视频、网站、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与营销的不足,提出创新的办法。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包括电视学、创造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三、研究结论创新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与互联网互动的“双屏”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网络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对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非常有用。电视人应该重视互联网用户,增强节目的网络影响力,维护广告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双赢。2、克隆国外节目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有不少危害。电视人在节目的制作创新中,除了头脑风暴法外,可以运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在于理念创新和形态创新。电视人应该吸收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人的个性心理和个体差异性,了解观众的多种心理需求。突破电视真人秀节目既有的类型说的定势思维,除了才艺表演类节目,未来真人秀节目应该在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节目和公益类节目方面不断创新,推出更多亚类型的节目。4、网络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的创新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营销应该使用各种网络营销模式,致力于通过“沟通”与“对话”的关系营销增进与受众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受众中心”。5、植入式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广告营销中的创新点。植入营销的模式包括口头、实物、标志、情境和机构形象的植入。本文的不足之处是:限于篇幅和能力,国外的一些最新资料没有完全反映到研究中。研究提出的内容生产和营销创新的方法也有待实践检验。
郑新,范翠玲[8](2002)在《创建图书馆员个人主页的方法及注意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探讨了创建图书馆员个人主页的基本方法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河根[9](1999)在《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文中认为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在一个空白页面中插入文字、图片、表格以及使用文字或图片作为标识来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这些操作都是制作网页时必不可少的,当然也是最基本的,仅用它们设计出来的网页相当粗糙,这就需要我们对其再加工,以制作出具有一定品味和水准的主页.下面笔者将以图1所示的页面为例,详细介绍高水准主页的制作过程.
张子瑜[10](1999)在《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文中研究说明当你置身于Internet中乘风破浪时,你是否已被它那一幅幅设计精美、做工考究的页面所深深折服?当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在网上安家立户时,你是否也在梦想着也能有自己的一片网上空间?为了让你梦想成真,从本期开始,本讲座将手把手教您制作具有专业水准的主页.
二、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五)(论文提纲范文)
(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仪式观及其相关理论思想的本体研究 |
1.3.2 从传播仪式观出发对传播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家国”文化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 |
1.4.2 调查问卷 |
1.4.3 内容分析 |
1.4.4 案例研究 |
1.5 传播仪式观基本理论解读 |
1.5.1 “仪式”的来源和演变 |
1.5.2 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与传递观 |
1.6 传播仪式观的核心概念辨析 |
1.6.1 媒介事件 |
1.6.2 媒介仪式 |
1.6.3 仪式传播 |
第2章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发展历程 |
2.1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 |
2.2 央视“幸福中国年”大型快闪活动 |
第3章 共享与参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的传播与互动 |
3.1 象征性文化仪式的传播 |
3.1.1 活动形式 |
3.1.2 活动报道 |
3.1.3 活动过程 |
3.2 互动中参与者的共识建构 |
3.2.1 身体参与中的狂欢 |
3.2.2 心理参与中的共鸣 |
第4章 意义与建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仪式符号分析 |
4.1 仪式中的场景符号分析 |
4.2 仪式中的人物符号分析 |
4.3 仪式中的服装符号分析 |
4.4 仪式中的音乐符号分析 |
4.5 仪式符号的组合 |
第5章 回归与反思:“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文化意义解读 |
5.1 文化传播:共享与分享 |
5.2 文化需求:记忆与情感 |
5.3 文化认知:快闪与新闻 |
5.4 文化凝聚:个人与国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我和我祖国”快闪活动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2)针对孕妇群体的大型超市购物车安全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章节结构 |
第二章 产品安全设计 |
2.1 安全与产品安全设计 |
2.1.1 安全的理解 |
2.1.2 安全的需求层次 |
2.1.3 产品安全设计 |
2.2 产品安全设计的内容 |
2.2.1 产品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
2.2.2 使用产品的过程\环境危险问题 |
2.2.3 特殊人群的特殊危险问题 |
2.2.4 产品中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 |
2.3 产品安全性设计方法 |
2.3.1 直接安全设计方法 |
2.3.2 间接安全设计 |
2.3.3 安全提示设计法 |
2.4 孕妇产品的安全保护设计 |
2.4.1 智能检测保护 |
2.4.2 安全防护保护 |
2.4.3 公共设施关怀保护 |
第三章 孕妇超市购物安全问题 |
3.1 调研内容及方法 |
3.1.1 研究内容 |
3.1.2 调研方法 |
3.2 孕妇生理、心理特征调研 |
3.2.1 孕妇生理变化 |
3.2.2 孕期其他相关生理变化 |
3.2.3 孕妇心理变化 |
3.3 针对孕妇超市购物的问卷调研 |
3.3.1 孕妇基本状况分析 |
3.3.2 孕妇超市购物习惯分析 |
3.3.3 孕妇超市购物问题分析 |
3.4 实境观察(contextual inquiry) |
3.5 桌面访谈(Research Desk) |
3.6 影响孕妇超市购物的安全问题 |
3.6.1 孕妇生理因素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
3.6.2 孕妇心理因素带来的的安全问题 |
3.6.3 超市环境因素带来的安全问题 |
3.7 孕妇超市购物车安全设计需求 |
第四章 孕妇超市购物车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
4.1 人机工程学概述 |
4.2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
4.2.1 人体尺寸分类及百分位 |
4.2.2 人体尺寸选择与修正 |
4.3 孕妇人机数据研究 |
4.3.1 孕妇身形曲线计算 |
4.3.2 孕妇行为动作分析 |
第五章 孕妇产品的安全语意研究 |
5.1 产品语意学概述 |
5.2 产品象征语意的表现方法 |
5.3 孕妇产品的安全语意传达 |
5.3.1 造型安全语意原则-自然圆润 |
5.3.2 色彩安全语意-色彩柔和 |
5.3.3 材料安全语意-自然无害 |
5.3.4 尺寸安全语意-尺寸贴合 |
第六章 孕妇超市购物车的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
6.1 系统与系统设计 |
6.1.1 系统的概念 |
6.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6.1.3 系统设计的方法 |
6.2 安全防护设计系统研究 |
6.2.1 安全防护方法 |
6.2.2 安全防护系统的防护选择原则 |
6.3 针对孕妇超市购物环境问题的安全防护系统研究 |
6.3.1 孕妇超市购物环境安全防护问题列举及方案列举 |
6.3.2 孕妇超市购物安全防护系统应用 |
第七章 设计实践-孕妇超市购物车 |
7.1 超市购物车现状调研 |
7.1.1 超市购物车分类 |
7.1.2 超市购物车发展趋势 |
7.1.3 超市购物车现状调研 |
7.2 设计定位 |
7.2.1 使用人群定位 |
7.2.2 产品初步规划 |
7.2.3 产品功能定位 |
7.3 确定设计方案 |
7.3.1 方案草图 |
7.3.2 方案深入 |
7.4 方案模型及分析 |
7.4.1 尺寸分析及三视图 |
7.4.2 色彩分析 |
7.4.3 材质分析 |
7.4.4 智能终端界面设计 |
7.4.5 孕妇超市购物保护logo设计 |
7.5 设计评估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文化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运营现状综述 |
2.1 孔子学院的运营现状 |
2.1.1 孔子学院的管理体制 |
2.1.2 孔子学院的设立类型 |
2.1.3 孔子学院的运营现状 |
2.2 世宗学堂的运营现状 |
2.2.1 世宗学堂的管理体制 |
2.2.2 世宗学堂的设立类型 |
2.2.3 世宗学堂的运营现状 |
第3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与教材现状分析 |
3.1 语言教育中的文化教育 |
3.1.1 语言和文化 |
3.1.2 文化教育的概念 |
3.1.3 文化教育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 |
3.2 孔子学院的教育课程和教材现状 |
3.2.1 孔子学院的教育课程及教材 |
3.2.2 忠南大学孔子学院的教育课程与使用的教材 |
3.3 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和教材现状 |
3.3.1 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及教材 |
3.3.2 威海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及使用的教材 |
第4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原则分析 |
4.1 孔子学院的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原则 |
4.2 世宗学堂的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原则 |
4.3 教育课程及教材的文化内容编写原则分析结果 |
第5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
5.1 分析对象教材的选定 |
5.2 教材的分析标准 |
5.3 课文的结构内容和文化项目分析 |
5.4 教材分析结果 |
第6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文化体验活动分析 |
6.1 孔子学院的文化体验活动 |
6.2 世宗学堂的文化体验活动 |
6.3 文化体验活动分析结果 |
第7章 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网络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
7.1 网络孔子学院的文化内容(Confucius Institute Online) |
7.2 NURI-世宗学堂的文化内容 |
7.3 网络教育网页的分析结果 |
第8章 孔子学院与世宗学堂文化教育中的优缺点及对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广告诉求、来源和类型对社交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品牌策略和产品战略 |
2.1.1 品牌定义和品牌资产 |
2.1.2 品牌塑造和经营策略 |
2.1.3 品牌建设的心理机制 |
2.1.4 产品战略 |
2.2 社会化媒体 |
2.2.1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 |
2.2.2 社会化媒体营销(Social Media Marketing) |
2.3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
2.3.1 社交网络的概念 |
2.3.2 社交网络的分类 |
2.3.3 社交网络广告类型 |
2.4 广告诉求方式(Appeal) |
2.4.1 理性诉求 (Rational Appeal) |
2.4.2 感性诉求 (Emotional Appeal) |
2.5 广告信息来源(Ads Contributor) |
2.5.1 来自用户的信息(User-Contributed) |
2.5.2 来自品牌的信息(Brand-Contributed) |
2.6 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
2.6.1 文化理论 |
2.6.2 群体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
2.6.3 其他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2.7 广告效果 |
2.7.1 广告回忆和广告确认(认知/学习) |
2.7.2 广告态度和品牌态度(情感/态度) |
2.7.3 购买意愿(意欲/行动) 第3章 研究架构 |
3.1 研究架构的建立 |
3.2 文化差异和参照群体对个体购买决策的影响 |
3.3 广告诉求、广告信息来源和文化差异 |
3.3.1 广告诉求和文化差异 |
3.3.2 广告信息来源和文化差异 |
3.4 广告类型 第4章 研究方法 |
4.1 问卷 1 |
4.1.1 问卷的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2 问卷 2 |
4.2.1 问卷的设计 |
4.2.2 数据收集 |
4.3 实验 |
4.3.1 任务 |
4.3.2 参试者 |
4.3.3 因变量 |
4.3.4 自变量:广告类型 |
4.3.5 控制变量 |
4.3.6 实验设计 |
4.3.7 实验流程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参试者的基本特征 |
5.1.2 问卷 1 的描述性统计 |
5.1.3 问卷 2 的描述性统计 |
5.1.4 实验的描述性统计 |
5.1.5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
5.2 问卷 2 |
5.2.1 正态和标准差齐次性检验 |
5.2.2 检验假设1 |
5.2.3 讨论假设1 |
5.2.4 检验假设2,3 |
5.2.5 讨论假设2,3 |
5.3 实验 |
5.3.1 正态和标准差齐次性检验 |
5.3.2 相关分析 |
5.3.3 检验假设4 |
5.3.4 讨论假设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发现与结论 |
6.2 对社交网站广告设计的建议 |
6.3 研究的贡献 |
6.4 研究的局限 |
6.5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 1 材料 |
附录 B 问卷调查 2 材料 |
附录 C 实验材料 |
C-1 知情同意书 |
C-2 实验广告 |
C-3 实验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虚拟社区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社会资本与虚拟社区"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治理与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
四、相关研究小结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一、思路与框架 |
二、分析维度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法 |
第二章 关键概念和调查对象的界定 |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及其边界 |
一、虚拟社区 |
二、城市虚拟社区 |
三、城市虚拟社区的特征 |
四、城市虚拟社区的边界 |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治理概念的界定 |
一、社会资本界定 |
二、治理与善治 |
第三节 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概况 |
一、湘潭概况 |
二、湘潭城市论坛发展概况 |
三、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精英 |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主体概述 |
第二节 治理精英之一:管理员 |
一、优秀管理员生成中的社会资本因素 |
二、城市虚拟社区管理员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治理精英之二:版主 |
一、版主生成机制中的社会资本 |
二、城市虚拟社区版主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治理精英之三:资深网民 |
一、资深网民产生的条件 |
二、城市虚拟社区体制外精英治理行为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一、讨论 |
二、小结 |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结构 |
第一节 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结构 |
一、纵向权力群体 |
二、横向水平群体 |
第二节 城市虚拟社区不同纵向权力层之间的制衡 |
一、版主和网民对管理员权力的制衡 |
二、网民群体对版主权力的制约 |
三、不同权力层级制衡中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第三节 社会资本对群体与群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
一、群体间的分歧与冲突 |
二、群体间合作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一、讨论 |
二、结论 |
第五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规则 |
第一节 规则与社会资本 |
一、虚拟社区规则与社会资本 |
二、社区规则类别 |
第二节 红网城市虚拟社区的正式规则 |
一、小宪法:《红网社区论坛协议》 |
二、管理制度 |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非正式规则 |
一、审帖制度中非正式规则 |
二、社区各方关系中的非正式规则 |
三、处罚的非正式规则 |
第四节 城市虚拟社区的潜规则 |
一、社会资本和潜规则 |
二、城市虚拟社区中几条主要的潜规则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一、讨论 |
二、小结 |
第六章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运作过程 |
第一节 起因:网友借省运拷问城市管理 |
一、热点问题的形成 |
二、社区舆论的引导 |
第二节 方案出台: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
一、网络舆情施压于政府 |
二、社会资本桥接社区与政府 |
三、网民"共谋"活动方案 |
四、精心确定参与者名单 |
五、活动经费公布的"两难" |
第三节 活动执行:社会资本的持续推动 |
一、活动执行情况 |
二、执行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
三、执行偏离原有计划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社会资本对结果的作用 |
一、开幕式门票分配引起的争执 |
二、活动经费的分配问题 |
三、后续活动:把省运现象留在湘潭 |
四、"网友看省运"与"让省运现象留在湘潭"活动运作模式的比较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关于城市虚拟社区社会资本特点的结论 |
一、城市虚拟社区网络特点 |
二、城市虚拟社区规则特点 |
三、城市虚拟社区信任特点 |
第二节 关于市民从城市虚拟社区到参与城市治理的结论 |
一、低门槛或者无门槛准入 |
二、融入城市虚拟社区关系网络 |
三、以虚拟社区群体的身份参与城市治理 |
第三节 关于现实社会对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的结论 |
一、通过对社区网民精英的管理实现对城市虚拟社区治理 |
二、通过规则手段来实现对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 |
第四节 社会资本与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的逻辑 |
一、社会资本促使多元治理主体合作 |
二、社会资本促进社区集体行动 |
三、社会资本促使治理行为迈向现实社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许要教育捐赠研究的理论支撑 |
(二) 教育捐赠的外部动力与政策驱动亟需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 |
二、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三、研究的论域和概念廓清 |
(一) 教育捐赠 |
(二) 教育基金 |
(三) 教育财力资源 |
四、研究综述与学术评价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 研究趋势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教育捐赠的理论意蕴解析 |
一、教育捐赠的社会学意蕴 |
(一) 社会资本理论基础 |
(二) 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
二、教育捐赠的文化学意蕴 |
三、教育捐赠的教育学意蕴 |
四、教育捐赠的经济学意蕴 |
(一)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
(二) 经济学效用理论与教育捐赠 |
(三) 教育捐赠的经济模型及其组成的基本要素 |
(四) 第三次分配:调节贫富差距 |
五、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蕴 |
(一)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意义 |
(二) 教育捐赠的伦理学原则 |
六、教育捐赠的心理学意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外教育捐赠的历史考察 |
一、中国教育捐赠的历史梳理 |
(一) 历史的渊源:古代学校 |
(二) 历史的特色:古代书院 |
(三) 近现代教育捐赠:官倡民助 |
(四) 历史的断裂:控制与沉寂 |
(五) 新时期的发展:起步与复兴 |
二、国外教育捐赠历史概览 |
(一) 柏拉图学院:教育捐赠的滥觞 |
(二) 古代阿拉伯国家:教育捐赠成风尚 |
(三) 近代西方国家:教育捐赠走向成熟 |
(四) 近代亚洲国家:教育捐赠形态各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视阈下中外教育捐赠行为的动因分析 |
一、我国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本土溯源 |
(一) 传统中国社会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情结 |
(二) 尊师重教和仁爱慈善的传统美德 |
(三) 儒家文化关于完善人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激励 |
二、国外教育捐赠的动因探析:跨文化视野 |
(一) 传统的宗教文明以及深厚的慈善捐赠文化——以美国为例 |
(二) 独特的校友文化产生的回报母校情结——以美国高校为例 |
(三) 相关税法和配套捐赠政策:政策法规的支持 |
(四) 社会文化强调不遗留过多的物质财富 |
(五) 利他主义:教育捐赠的本根溯源 |
三、中西教育捐赠动因之异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教育捐赠的经验探讨 |
一、国外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
(一) 哈佛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基金运作 |
(二) 密歇根大学的筹资运动与发展联络 |
(三)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友联盟 |
二、经验与启示 |
(一) 筹资渠道多元化,募捐手段多样化 |
(二) 政府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健全税法优惠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
(三) 基金会和教育基金会运作成熟 |
(四) 高度重视教育捐赠——学校本身的相关行为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案例研究 |
一、我国教育捐赠案例研究 |
(一) 北京大学 |
(二) 浙江大学 |
(三) 香港中文大学 |
(四) 上海交通大学 |
二、经验与启示 |
(一) 机构日益健全,管理渐趋规范 |
(二) 战略规划筹资工作 |
(三) 重视校友工作,加强校友联络 |
(四) 教育基金会逐步走向专业化运作管理 |
(五)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师生的教学与科研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成绩、困境与问题 |
一、我国教育捐赠取得的成绩 |
(一) 慈善捐赠环境形成,教育捐赠方向明确 |
(二) 国家政策逐步鼓励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 |
(三) 拓展筹资渠道,促使筹措经费渠道多元化 |
(四) 教育筹资机构逐步建立,教育基金管理运行起步 |
(五) 校友捐赠意识增强,回馈母校热情高涨 |
(六) 大额捐赠稳步增长,地区与校际差距明显 |
二、当前我国教育捐赠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 |
(一) 资金筹措机制面临的困境:多元化虚像背后的单一化格局 |
(二) 当前我国教育捐赠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教育捐赠的策略研究 |
一、宏观建议与对策:本土的构建 |
(一) 制度层面的建构 |
(二) 政策层面的引导 |
(三) 法规层面的完善 |
(四) 队伍层面的建设 |
二、构建教育捐赠文化 |
(一) 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二) 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 |
(三) 形成组织与制度的捐赠文化 |
(四) 推进教育捐赠环境文化建设 |
(五) 加强教育捐赠道德文化建设 |
三、高等教育捐赠工作管理建议 |
(一) 募捐项目设置与募捐策略 |
(二) 校友会与校友捐赠 |
(三) 教育基金会与教育基金管理运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论文主要结论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书籍类 |
论文类 |
网络类 |
附录 |
附录A:教育捐赠者调查问卷 |
附录B:学校接受教育捐赠情况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二、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7)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电视真人秀"界定 |
二、电视真人秀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形态 |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生产中的问题 |
第四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统营销模式 |
第二章 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 |
第一节 当代媒介融合趋势综述 |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与网络的融合 |
第三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指标 |
第一节 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认识 |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评价的关键指标 |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实证分析 |
第四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创新 |
第一节 才艺表演类真人秀的创新 |
第二节 生活服务类真人秀的创新 |
第三节 职场工作类真人秀的创新 |
第四节 公益类真人秀的创新 |
第五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创新 |
第一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过程创新 |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技法 |
第六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营销创新 |
第一节 网络新闻营销 |
第二节 博客营销 |
第三节 病毒式营销 |
第四节 节目网站的营销 |
第七章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创新 |
第一节 网络传播对电视真人秀广告营销的影响 |
第二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硬广告营销 |
第三节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植入式营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五)(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传播研究[D]. 江铭宇.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0)
- [2]针对孕妇群体的大型超市购物车安全性设计研究[D]. 焦妍.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孔子学院和世宗学堂的文化教育比较研究[D]. ANMIJIN. 山东大学, 2016(02)
- [4]广告诉求、来源和类型对社交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D]. 崔雯. 清华大学, 2011(01)
- [5]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 ——以红网湘潭城市虚拟社区为例[D]. 贺佐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 吕旭峰. 河南大学, 2011(10)
- [7]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D]. 李冬梅. 山东大学, 2010(09)
- [8]创建图书馆员个人主页的方法及注意问题[J]. 郑新,范翠玲. 现代情报, 2002(09)
- [9]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J]. 黄河根. 电脑知识与技术, 1999(11)
- [10]个人主页制作步步高[J]. 张子瑜. 电脑知识与技术, 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