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分析在港区桩基础比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华[1](2021)在《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桩基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为例,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设计要求对两种桩型进行了造价计算,并从经济性、施工工期、施工质量、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选研究,确定了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该项目的桩基方案,并通过试桩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为整个深哈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钟文健[2](2020)在《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曲线梁矮塔斜拉桥充分利用了曲线梁桥和斜拉桥的技术优势,兼具结构造型美观的特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虽然我国建造了诸多曲线梁矮塔斜拉桥,但是桥梁跨径不大,技术成果总结不完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此类桥型的合理设计参数和设计理论要点。论文依托某主跨216m桥宽44m的大跨径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结构,分别从结构体系层面、构件受力性能层面和体系安全性三个角度,系统梳理并总结了此类桥梁结构的设计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分别对桥梁在施工阶段和运营结构的结构体系行为总结出设计要点,并参数化研究了不同约束体系对于结构整体的受力安全影响。研究表明:受主梁曲线线形的影响,结构自重作用下具有显着的弯扭耦合效应,这使得内外梁的变形和受力均有显着差别;此外截面配束和空间索力都会产生弯扭耦合作用,但是该效应与荷载弯扭耦合效应相互抵消,起到改善曲线主梁受力的作用,说明空间拉索会改善曲线梁的弯扭耦合作用使其向更大跨径发展;运营状态结构整体温度和车辆荷载都会产生较为显着的弯扭耦合效应,但是最不利荷载组合作用下支座均不会脱空,因此在合理配束情况下本桥型更不容易脱空;不同约束体系对结构受力有一定影响,最为显着的是整体温差和汽车荷载作用,但其中塔墩固结体系受力明确,能够实现结构内力的良好分布,截面性能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比较适合曲线矮塔斜拉桥。其次,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构件性能。分别选择主梁最大正弯矩和最大负弯矩阶段进行空间受力行为分析,同时选择最不利工况下的框架塔柱进行空间力学行为分析。研究发现:为减小剪力滞效应影响,本桥设置短翼缘,并合理设置了腹板间距,通过对主梁剪力滞系数研究发现,恒活载的剪力滞系数在1.0181.169之间,相对于宽翼缘箱梁结构,本桥短翼缘主梁剪力滞效应影响较小,截面利用率高,验证了本方案的合理性,同时论证了在曲线矮塔斜拉桥设计中可通过采用该截面形式箱梁,获得较好的受力性能及经济效益。此外,框架柱的空间分析表明,塔柱框架受水平分力影响,发生向内弧侧的变位,为减小P-Δ效应影响,施工时可对塔柱设置向弧外侧的预偏量。最后,研究了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体系安全性。分别从弹性稳定、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和地震下结构安全性三个角度进行了结构体系安全研究。研究表明结构的第一类失稳安全性系数很高,都超过了30,表征了塔柱作为受压构件的稳定破坏特性。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结构体系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发现在不同情况的荷载条件下,墩顶截面和索塔的中塔柱以及内侧塔柱的下缘,都是在主梁结构屈服后,马上就屈服,基本上可以看成四个塑性铰在同一时刻产生,说明主梁结构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失稳特征值都在2.02.3,大于规范要求的2.0值。此外,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分析中,本桥的自振周期与其他相同类型的跨径桥的周期比较靠近,为5.75s,且其振型为梁体纵向振动,通过对P1和P2概率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的验算,表明结构满足抗震性能。依托本桥的结构体系、构件性能和体系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设计理论及构造优化提供参考。
侯思强[3](2020)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土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较等长桩复合地基更为复杂,且具体表现及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以承载力为基准的设计理念中,现有规范通过承载力发挥系数这一概念对不同桩型、土体的发挥和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描述,这一系数的确定,大多数情况下仍以经验确定为主,各组成部分发挥系数相互独立,不能很好体现桩土相互作用的工作机理。本文运用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手段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传力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桩土单元的荷载分担及变形刚度发挥过程进行了探讨,改进了既有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方法对长短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进行分析,基于发挥土体承载特性,认为在上部结构达到允许最大沉降条件下,有效褥垫层厚度应大于阻滞区的高度,并且验证了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计算褥垫层模型的合理性;(2)综合考虑复合地基桩侧摩阻的分布模式及桩土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为了达到满足承载特性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沉降,充分利用桩土刚度的目的,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不同参数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并从相互作用角度诠释了影响产生的机理,得出:长桩或短桩桩长增大时,均能够有效增大整体竖向抗压刚度,而增大长桩桩长或减小短桩桩长,由于增大了桩端距离减小桩端相互作用,导致短桩和长桩的桩体单元刚度提高;褥垫层厚度的增大相当于在基底增加了一层刚度为褥垫层刚度的弹簧,导致整体竖向抗压刚度降低。将桩体及其正上方土体视为一个整体对桩体进行分析,褥垫层厚度的增大降低了这一整体的单元刚度,减小了桩体分担荷载及桩体单元刚度,提高了土体荷载分担以及土体单元刚度;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相当于桩端弹簧刚度增大了一个固定值,导致整体抗压刚度提高。就桩体单元分析,相同刚度增大量,长桩单元刚度增长幅度小于短桩,导致长桩荷载随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在基底应力增大到转折点时,桩端持力层的增强导致的桩体上刺入增大,整体刚度反而随桩端持力层的增强逐渐降低,同理桩土单元刚度、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均在转折点之后呈现反转。桩径的增大通过增大桩端和桩侧受力面积两方面提高了桩体单元刚度及整体刚度,但桩端和桩侧面积分别与桩径的二次方和一次方呈正比例,所以桩径的增大虽然同时增大了长桩和短桩分担荷载,但桩土应力比及长短桩发挥系数反而呈减小的趋势。(3)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复合地基型式下,复合地基整体及桩土单元承载特性及刚度演化规律。其中承载特性通过相同基底应力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分析,刚度则通过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阐述。复合地基整体部分由单桩复合地基到四桩复合地基,受到加载板尺寸增大以及桩体增多造成的桩桩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削弱了整体刚度。桩体在不同地基型式变化过程中承载特性及刚度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受土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由单桩桩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土体由被动受力演变为主动承担基底应力,对桩体产生了下拉作用削弱了桩体单元刚度。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增多导致桩桩相互作用效应增大,并且土体受力面积增大导致相同应力下土体沉降增大,使得桩体受到了额外的附加沉降。在桩土共同影响作用下,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土体单元刚度变化主要受地基尺寸及桩体分担荷载作用的影响。天然地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桩体较土体分担了更多的荷载。但在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通过刚度分配原则对土体分担荷载与桩体单元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土体分担荷载单元刚度受桩体刚度主导,桩体单元刚度较小时,土体分担荷载较大,将基底沉降与土体分担荷载曲线割线斜率视为土体单元刚度,则桩体单元刚度越小,土体单元刚度越大。土体单元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时,桩体置换率未发生改变,土体主要受尺寸效应的影响,由于相同应力条件下,土体面积尺寸越大,土体沉降也越大,所以四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4)分别考虑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及桩土单元分担荷载受群桩效应影响的不同程度,由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刚度计算四桩复合地基时,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均小于1,且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得出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长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短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5)通过对桩土单元刚度的分析,引入刚度修正系数,给出了改进的基于等沉降准则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修正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并分析了计算误差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在保证精确度基础上,该方法偏于安全。
胡铁山,王勇,夏俊波[4](2020)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不同材料桥梁方案比选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桥梁老化现象对桥梁经济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桥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文中结合实体工程,细化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模型,提出预应力砼和钢结构两种材料的桥梁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两种材料桥梁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探讨全寿命周期成本在不同材料桥梁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俞英杰[5](2020)在《通吕运河闸站布置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在一些大型河道建设工程中,为提高排涝以及引水的效率,常常采用闸站结合的布置形式。由于水闸与泵站的运行工况相对复杂,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更为复杂。因此,采用合理的布置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通吕运河闸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先对通吕运河闸站工程进行布置方案的初步比选分析,然后借助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来分析闸站主体结构的应力场与位移场,最后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进行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工程投资等各方面来分析泵站布置、节制闸布置、站址布置的各方案优劣,并初步选择布置方案。(2)阐述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简单介绍ABAQUS三维有限元软件。运用ABAQUS软件建立泵站布置、节制闸布置方案下的闸站主体结构,并进行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析,对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结构安全的角度来确定较优方案。(3)构建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然后进行指标量化,采用非结构三角模糊法、环比评分法的主观赋权法与超标倍数法、差异系数CRITIC法的客观赋权法对比选指标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主客观权重利用离差最大法进行权重融合,进而综合求得各比选指标的权重值。(4)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通吕运河闸站工程各方案进行优选分析,最终综合确定最优方案。
莫晓佳[6](2019)在《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施工领域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持续不断在发展进步,人们在对建筑业不断取得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一种新型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在某深基坑围护工程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及分析,因该支护结构体系具备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施工理念,论述了其在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分析和查找了影响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深基坑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初始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对初始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评价指标,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某深基坑项目备选的三种支护结构体系进行了对比评价,采用价值工程理论对比选结论进行了确认。最终确定了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作为最优方案。通过锁扣钢管桩在整个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锁扣钢管桩在深基坑围护项目中更广泛、更好地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探索意义。
郭森[7](2019)在《陡横坡曲线梁桥下部结构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路线设计及跨越地形地物的需要,陡横坡地形条件下曲线梁桥在西部山区桥梁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经调研发现由于双柱式墩适应复杂地形条件能力强且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是西部山区广泛采用的下部结构形式。此外,针对西部山区桥梁多建设在微坡、缓坡、陡坡、极陡坡等不同形式边坡上的特点以及依托工程桥梁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曲线梁桥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特点并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了曲线梁桥力学行为、陡横坡桥梁下部结构、桩-土相互作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四个方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当前陡横坡桥梁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2)考虑到由于曲率的影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曲线梁桥在承受弯曲的同时将会产生相应的扭矩,扭矩反过来也会引起挠曲变形,即“弯扭耦合”效应。本文分析了影响曲线梁桥“弯扭耦合”效应的因素并对曲线梁桥梁格法建模基本假定及建模要点进行了说明,分析了不同荷载工况下曲率半径对墩顶荷载分布特性的影响。(3)分析了陡横坡桥梁下部结构桩基础承受上部结构传递来的荷载时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ABAQUS软件确定岩土体本构模型及桩土接触关系的模拟方法,研究了陡横坡曲线梁桥下部结构在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顶距外侧边坡距离的改变、边坡坡度的不同以及双柱式墩墩高、墩径变化对桩基承载特性及力学行为的影响。(4)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为强度指标、墩顶位移延性比为损伤指标,通过确定性的分析方法运用能力需求比法建立陡横坡地形双柱式墩的理论易损性曲线,分析双柱式墩墩高变化、横系梁设置、横坡度改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李丹阳[8](2018)在《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在桩基础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基础的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很多种,其中桩基础是中国建设工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基础形式。桩基础由于其承载能力高、产生的沉降量小以及制作的过程较为简便等特点而被大量地用在各类建筑物的地基中。桩基础的种类和施工方法也非常繁多,且其整个工程的进度、费用、质量以及安全性等问题决定了在选择桩基施工方案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利用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协调桩基施工方案的进度、费用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精准地确定方案的功能权重,并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出合适的桩基础施工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桩基方案的优选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初选了三个桩基础施工的方案。首先,依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考虑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以及环境等因素对方案评价的影响作用,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论文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的特性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通过结合层次单排序和指数标度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再由专家组成的评分组对备选方案的各个功能的重要程度评价打分,最终得到各备选方案的功能系数。通过科学合理地估算所提出备选方案的成本,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成本系数,然后运用价值工程法比较功能系数与成本系数求得各备选方案的价值系数,经过比较选择价值系数较高的方案作为桩基施工的最优方案。最后,论文以河南圣德医院桩基方案的优选作为实例,运用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功能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价值工程法选择出了符合工程实际的最佳桩基施工方案。其中对于使用传统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方案的时候,评价结果无法分阶段反馈到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判断矩阵易产生不一致性、1-9标度不符合人们的心里预期的问题,改进了方案的评价策略、避开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引入了更合理的指数标度来确定功能权重,然后利用价值工程法通过协调桩基备选方案的质量、成本、工期进行了综合价值效益评价,有利于整合有限资源以获取最优的工程效果和最大的社会效益。
曾娟[9](2018)在《基于模糊集突变级数的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文中认为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同其他交通运输形式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如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等。同时,铁路运输关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活质量。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铁路事业出现“提速”的变革,迎来高速铁路的时代。目前我国对铁路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高速铁路迎来新的机遇,高铁车站作为铁路交通网路关键节点也面临新的挑战,合理的高速铁路车站不仅能带动铁路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旅客的出行更加便捷、安全。因此,对高铁站址的方案优选进行探讨是极为有意义的。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关于高速铁路选址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偏向主观,基于上述情况,通过分析高速铁路车站选址的形式和已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选址的模糊集突变级数方案优选模型,并用案例进行了验证。现将论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基于方案优选基本理论,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级的高速铁路选址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高速铁路最佳站址为目标层,以技术方面、运输能力方面、经济效益方面、社会方面、协调方面指标因素为准则层,以设站条件、线路条件、施工难度、近远期建设条件等21个主要具体因素为指标层。(2)构建了高速铁路站址方案的优选模型。定性指标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了量化处理,得到了初始隶属函数值;定量指标采用极差算法,将其转换成01之间的数值。在指标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突变级数法进行改进,建立了基于模糊集突变级数的高铁站址方案优选模型。为简化计算并得到可视化结果,本文采用VB语言对模型进行了编程。(3)将模糊集突变级数方案优选模型应用于杭温高铁义乌地区、温州地区两个实际案例中,结构表明:杭温高铁义乌地区义乌并站、新设义乌东且经东阳南侧、新设义乌东且经东阳北侧3个站址方案比选中,义乌并站为最优方案;杭温高铁温州地区机场西站、机场东站、瑶溪站、医科大学站4个站址方案比选中,机场西站为最优方案。应用模糊集突变级数方案优选模型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推荐方案,不仅为该研究区的站址优选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且为其他高速铁路站址方案的优选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段李莉[10](2017)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文中提出郑州新郑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是新版《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方案》中新增的高速公路规划项目,项目的路线比选、桥梁比选、互通比选、路面的比选等方面是高速公路前期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选择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决定了本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东环高速公路在河南省路网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对国内外高速公路设计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归纳国家及地方高速公路建设的现状与特点:具体阐述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基本过程,并重点分析东环高速公路初步设计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多方面对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理论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课题的来源、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说明,明确本项目的重要地位;其三,阐述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总体设计以及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桥涵设计和交叉的初步设计;第四,对东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着重进行了推荐线和比较线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沿线大型桥梁的初步设计,沿线5个互通式立交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充分的分析研究。最后,对项目进行了归纳总结,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价值分析在港区桩基础比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分析在港区桩基础比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桩基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地质情况分析 |
3 单桩承载力及造价计算 |
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计算 |
3.2 长螺旋钻孔桩计算 |
4 桩型比选分析 |
4.1 经济性比较 |
4.2 施工工期比较 |
4.3 环境影响比较 |
4.4 施工质量比较 |
4.5 桩型比选决策 |
5 试桩验证分析 |
6 结语 |
(2)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情况 |
1.2.1 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研究综述 |
1.3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
1.3.1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特点 |
1.3.2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发展历史 |
1.3.3 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研究综述 |
1.4 依托桥梁概述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研究 |
2.1 空间力学特性的基本原理 |
2.1.1 拉索支撑的空间效应 |
2.1.2 结构体系的空间受力 |
2.2 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
2.2.1 结构自重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2 预应力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3 索力作用下结构弯扭耦合效应 |
2.2.4 施工阶段索力分布特性 |
2.3 运营状态结构体系受力分析 |
2.3.1 温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特征 |
2.3.2 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特征 |
2.3.3 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受力状况 |
2.4 约束体系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分析 |
2.4.1 考虑约束体系类型 |
2.4.2 约束体系对成桥状态影响 |
2.4.3 约束体系对运营状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构件力学行为研究 |
3.1 宽幅曲线梁的剪力滞效应 |
3.1.1 宽幅箱梁的空间力学行为 |
3.1.2 箱梁剪力滞的分析方法 |
3.1.3 箱梁空间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
3.1.4 宽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
3.2 框架塔柱的空间受力特性 |
3.2.1 框架塔柱受力行为的分析需求 |
3.2.2 框架塔柱空间分析方法 |
3.2.3 框架塔柱空间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
3.2.4 框架塔柱的空间力学行为与设计建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径曲线梁斜拉桥的体系安全性研究 |
4.1 体系安全性的概念 |
4.2 结构体系的弹性安全稳定 |
4.2.1 矮塔斜拉桥稳定特性的提出 |
4.2.2 弹性稳定的分析方法 |
4.2.3 弹性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3 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 |
4.3.1 弹塑性稳定与极限承载能力 |
4.3.2 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
4.3.3 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4.4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 |
4.4.1 设防水准及性能目标 |
4.4.2 动力模型和动力特性 |
4.4.3 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 |
4.4.4 抗震性能验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1.2.2 桩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褥垫层传力机制的有限差分-离散元模拟研究 |
2.1 引言 |
2.2 分析方法 |
2.2.1 Flac3D软件介绍 |
2.2.2 PFC软件介绍 |
2.2.3 离散元-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的实现 |
2.3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
2.3.1 颗粒流细观参数标定 |
2.3.2 计算模型建立 |
2.4 长短桩复合地基宏-细观传力机制分析 |
2.4.1 褥垫层位移结果分析 |
2.4.2 力链结果分析 |
2.4.3 土压力系数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桩土协同工作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分组 |
3.3 试验设计 |
3.3.1 模型箱设计 |
3.3.2 模型桩设计 |
3.3.3 承压板设计 |
3.3.4 试验用土 |
3.3.5 加载方案 |
3.3.6 试验测量元件的选取 |
3.4 室内模型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3.4.1 单桩复合地基 |
3.4.2 四桩复合地基 |
3.4.3 单桩-四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对比分析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
4.1 引言 |
4.2 计算假定及基本计算单元的建立 |
4.2.1 MAPLE软件概述 |
4.2.2 计算假定 |
4.2.3 基本计算单元 |
4.3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
4.3.1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4.3.2 长桩-土-短桩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4.3.3 连续性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联立及求解 |
4.3.4 褥垫层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
4.3.5 循环算法的实现 |
4.3.6 整体计算流程 |
4.4 算例验证及分析 |
4.4.1算例1 |
4.4.2算例2 |
4.4.3算例3 |
4.5 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参数研究 |
4.5.1 长短桩桩长 |
4.5.2 褥垫层厚度 |
4.5.3 桩端持力层 |
4.5.4 桩径 |
4.6 本章小结 |
5 桩长影响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建立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参数确定 |
5.3 基于桩长变化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分析 |
5.3.1 实例验证及基本承载特性分析 |
5.3.2 短桩单元刚度变化 |
5.3.3 长桩单元刚度变化 |
5.3.4 土体单元刚度变化 |
5.3.5 基于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桩土性状随地基型式演化规律分析 |
5.4 基于刚度折减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5.4.1 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 |
5.4.2 现场实例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情况 |
5.4.3 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 |
5.4.4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及对比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APLE编程源代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不同材料桥梁方案比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 |
1.1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
1.2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1.3 桥梁结构的全寿命周期 |
2 桥梁方案拟定 |
2.1 设计标准 |
2.2 设计构思 |
2.3 方案拟定 |
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3.1 计算基本参数 |
3.2 桥梁建设期成本 |
3.3 桥梁营运期成本 |
3.4 桥梁回收期成本 |
3.5 桥梁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
4 结论 |
(5)通吕运河闸站布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初步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及地基处理方案 |
2.3 布置方案初步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吕运河闸站主体工程布置方案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介绍 |
3.2 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的计算 |
3.3 通吕运河闸站工程布置方案结构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优选分析研究 |
4.1 闸站方案优选指标体系构建 |
4.2 赋权方法研究 |
4.3 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比选赋权方法实例分析 |
4.4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 |
4.5 通吕运河闸站布置方案比选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2.2 相关理论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二元对比法 |
2.2.3 模糊优选理论 |
2.2.4 价值工程理论 |
2.3 借鉴与启示 |
3 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评价指标的建立 |
3.1 某深基坑概况 |
3.1.1 某深基坑基本概况 |
3.1.2 某深基坑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地质条件 |
3.1.4 地下水条件 |
3.1.5 基坑特点分析 |
3.2 影响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分析 |
3.2.1 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调查 |
3.2.2 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影响因素的现场调查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的初步建立 |
3.3.3 专家组成员遴选 |
3.3.4 指标筛选与修正 |
3.4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3.5 本章小结 |
4 某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体系选择研究 |
4.1 潜在备选方案的分析 |
4.1.1 深基坑常用支护结构体系优缺点分析 |
4.1.2 潜在备方案的初步筛选 |
4.2 备选方案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4.3 建立海明距离表示的深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的模糊优选理论模型 |
4.4 对深基坑围护项目支护结构备选方案进行模糊优选 |
4.5 本章小结 |
5 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
5.1 某深基坑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的设计概况 |
5.2 锁扣钢管桩施工总结 |
5.2.1 锁扣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分析 |
5.2.2 3D打印模型分析 |
5.2.3 锁扣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总结 |
5.2.4 施工操作要点总结 |
5.3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的应用成效分析 |
5.3.1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监测指标分析 |
5.3.2 锁扣钢管桩支护结构体系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7)陡横坡曲线梁桥下部结构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曲线连续梁桥发展概述及结构特点 |
1.2.1 曲线连续梁桥发展概述 |
1.2.2 曲线连续梁桥结构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曲线梁桥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1.3.2 陡横坡地形下部结构研究现状 |
1.3.3 桩-土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现存的主要问题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曲率半径变化对曲线梁桥墩顶荷载特性影响分析 |
2.1 曲线梁桥“弯扭耦合”效应基本理论 |
2.1.1 微梁段的平衡方程 |
2.1.2 微梁段的几何方程 |
2.1.3 微梁段的内力与平衡关系 |
2.2 曲线梁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梁格法基本原理 |
2.2.2 梁格法基本假定与建模要点 |
2.2.3 依托工程结构概况 |
2.2.4 曲线梁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 曲率半径变化对下部结构墩顶支反力分布影响分析 |
2.3.1 曲线梁桥“弯扭耦合”效应影响因素 |
2.3.2 下部结构墩顶竖向支座反力特性分析 |
2.3.3 下部结构墩顶水平向支座反力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桩-土作用的陡横坡双柱双桩下部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
3.1 桩-土效应作用机理及岩土体本构模型 |
3.1.1 桩-土效应作用机理 |
3.1.2 岩土体本构模型介绍 |
3.2 计算分析方案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墩顶荷载组成分析 |
3.2.2 下部结构分析计算方案 |
3.2.3 下部结构ABAQUS模型的建立 |
3.3 桩顶距坡顶距离变化对下部结构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3.3.1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分析 |
3.3.2 墩顶竖向力、水平力作用下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 |
3.3.3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身弯矩规律 |
3.4 横坡坡度变化对下部结构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3.4.1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分析 |
3.4.2 墩顶竖向力、水平力作用下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 |
3.4.3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
3.5 墩柱高度、直径对下部结构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5.1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分析 |
3.5.2 墩顶竖向力、水平力作用下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 |
3.5.3 墩顶荷载组合作用下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易损性分析的横坡地形双柱式墩抗震性能研究 |
4.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概述 |
4.1.1 确定性地震分析方法 |
4.1.2 概率性地震分析方法 |
4.2 易损性曲线的分析方法与损伤指标 |
4.2.1 经验易损性曲线 |
4.2.2 理论易损性曲线 |
4.2.3 结构的损伤状态和损伤判别指标 |
4.3 双柱式墩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 |
4.3.1 桥墩损伤指标的计算 |
4.3.2 地面运动的输入 |
4.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4.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5 直接回归拟合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实例 |
4.4 双柱式墩地震易损性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对双柱式墩易损性曲线的影响 |
4.4.2 横坡度对桥墩易损性曲线的影响 |
4.4.3 桥墩长细比变化对桥墩易损性曲线的影响 |
4.4.4 横系梁设置数量对桥墩易损性曲线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本文主要结论 |
5.3 进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在桩基础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桩基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1.2.2 价值工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桩基类型及其优选的方法 |
2.1 桩基础类型 |
2.1.1 预制桩 |
2.1.2 机械钻孔灌注桩 |
2.1.3 人工挖孔桩 |
2.2 桩基优选的方法 |
2.2.1 定性分析法 |
2.2.2 定量分析 |
第3章 价值工程和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
3.1 价值工程的相关理论 |
3.1.1 价值工程三要素 |
3.1.2 价值工程基本流程 |
3.1.3 确定功能权重的方法 |
3.1.4 价值系数法及评选方案 |
3.2 改进AHP的相关理论 |
3.2.1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方面 |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 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 |
3.3.1 改进AHP法与AHP法的比较 |
3.3.2 运用改进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3.3.3 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评选方案 |
第4章 河南圣德医院桩基础方案优选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场地地质环境 |
4.2.1 工程地形地貌 |
4.2.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
4.2.3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
4.3 提出备选方案 |
4.3.1 桩基础方案初选原则 |
4.3.2 备选方案的确定 |
4.4 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对桩基方案优选 |
4.4.1 桩基方案优选的指标体系 |
4.4.2 运用改进AHP确定功能指标权重 |
4.4.3 确定功能系数 |
4.4.4 成本估算及成本系数确定 |
4.4.5 方案价值评价及选择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今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桩基础方案各项指标比较评分调查问卷 |
附录 B:桩基础备选方案的功能评分标准表 |
(9)基于模糊集突变级数的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2 高速铁路车站理论及评价方法选择 |
2.1 高速铁路车站相关理论 |
2.1.1 高速铁路车站的类型 |
2.1.2 高速铁路车站的特点 |
2.1.3 高速铁路车站布局的原则 |
2.1.4 高速铁路车站选址的方式 |
2.1.5 高速铁路车站选址的步骤 |
2.2 高速铁路站址方案评价方法选择 |
2.2.1 常见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 |
2.2.2 评价方法的确定及适用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高速铁路站址优选指标体系的研究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铁路站址方案优选指标的确定 |
3.2.1 技术方面指标的确定 |
3.2.2 运输能力方面指标的确定 |
3.2.3 经济效益方面指标的确定 |
3.2.4 社会方面指标的确定 |
3.2.5 协调方面指标的确定 |
3.3 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中模糊集突变级数模型的建立 |
4.1 模糊集突变级数法的理论知识 |
4.1.1 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 |
4.1.2 模糊集突变级数法的相关理论 |
4.2 基于模糊集突变级数的高速铁路站址优选模型 |
4.2.1 模糊集突变级数模型的构建思路 |
4.2.2 模糊集突变级数模型的步骤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杭温高铁项目概述 |
5.1.1 工程概况 |
5.1.2 主要技术标准 |
5.2 义乌地区案例分析 |
5.2.1 义乌地区概况 |
5.2.2 义乌地区站址方案说明 |
5.2.3 模糊集突变级数模型的应用 |
5.2.4 综合分析 |
5.3 温州地区案例分析 |
5.3.1 温州地区概况 |
5.3.2 温州地区站址方案说明 |
5.3.3 模糊集突变级数模型的应用 |
5.3.4 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意义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区域高速公路发展现状与特点 |
2.1 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 |
2.2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建设 |
2.3 郑州市高速公路建设 |
3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公路的初步设计 |
3.1 项目概述 |
3.2 线路设计 |
3.2.1 路线的宏观位置 |
3.2.2 路线的主要控制点 |
3.2.3 路线方案布设 |
3.3 桥梁、涵洞设计 |
3.3.1 设计标准采用情况 |
3.3.2 沿线桥梁、涵洞的分布情况 |
3.3.3 桥梁的防护工程、抗震措施 |
3.3.4 沿线工程地质、筑路材料与桥涵结构类型选择的关系 |
3.3.5 沿线大型桥梁设计研究 |
3.4 交叉设计 |
3.4.1 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概况 |
3.4.2 互通式立交 |
3.4.3 分离式立体交叉 |
3.4.4 天桥 |
3.4.5 通道 |
4 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4.1 路线方案的比选研究 |
4.1.1 比较方案A |
4.1.2 比较方案B |
4.1.3 纵断比较方案 |
4.2 结构形式的选择及桥型方案比选 |
4.2.1 结构形式的选择 |
4.2.2 桥型方案比选 |
4.3 沿线互通交叉设计研究 |
4.3.1 K0-16.219雁鸣湖枢纽互通 |
4.3.2 K7+576汴西互通 |
4.3.3 K12+670官渡互通式立交 |
4.3.4 K16+129.907中牟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
4.3.5 K39+730机场东互通式立体交叉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自我介绍 |
四、价值分析在港区桩基础比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项目桩基比选研究[J]. 许华. 山西建筑, 2021(04)
- [2]大跨度宽幅曲线梁矮塔斜拉桥的结构体系与关键设计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某桥梁工程为例[D]. 钟文健. 广州大学, 2020(02)
- [3]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D]. 侯思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4]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在不同材料桥梁方案比选中的应用[J]. 胡铁山,王勇,夏俊波. 公路与汽运, 2020(01)
- [5]通吕运河闸站布置分析研究[D]. 俞英杰. 扬州大学, 2020(06)
- [6]锁扣钢管桩在某深基坑围护项目中的适用性研究[D]. 莫晓佳. 浙江大学, 2019(01)
- [7]陡横坡曲线梁桥下部结构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评估研究[D]. 郭森. 长安大学, 2019(01)
- [8]基于改进AHP的价值工程在桩基础方案优选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丹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2)
- [9]基于模糊集突变级数的高速铁路站址方案优选[D]. 曾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10]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环高速初步设计关键技术[D]. 段李莉. 郑州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