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折治疗的新进展——从AO到BO(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军,陈卫,黄国锋,郭林新,丁真奇[1](2021)在《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各类医学专业齐头并进,发展迅速,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伤骨科的发展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在降低创伤骨折患者的伤残率与病死率方面贡献突出。一代又一代创伤骨科人正笃定信念、初心不改,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我国创伤骨科事业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周健[2](2021)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跟骨是足部跗骨最大的一块,其在高处坠落伤中极易发生骨折,占跗骨损伤的60%。目前跟骨骨折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为外侧L型入路。此入路充分切开跟骨表面皮肤及软组织,使骨折线及受累的关节面得以完整地暴露,进一步在直视下对跟骨解剖结构进行复位。直视下复位后通过钢板进行坚强固定,从而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达到功能康复的目的。但外侧L型切口入路因为损伤大,并发症高发,所以改良跗骨窦切口逐渐用于临床。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创伤骨科既往跟骨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及调查,了解该医院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比STA与ELA两种手术入路对跟骨骨折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来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之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病历进行回顾的同时,对患者本人进行随访。结果:跗骨窦切口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外侧L型切口组,其中,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31.4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6.13min。P<0.05。跗骨窦切口组术后引流量较外侧L型切口小,P<0.05。住院总时间研究组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住院总时间(12.64d±2.937d),对照组(15.00d±4.673d)P<0.05。术后留置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L型切口组发生5例切口皮缘坏死,跗骨窦切口组无术后不良反应。结论:跗骨窦入路较外侧L型切口入路创伤小,可有效避免皮缘坏死和感染的发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吴新杰[3](2020)在《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中药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跟骨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患足肿胀程度,患者疼痛情况,客观评价活血利水经验方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探讨活血利水经验方的药理作用,对其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的62例皆是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治疗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一科的跟骨骨折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对照组选取前31位秩次患者,治疗组则选取后31位秩次者。62例患者均进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给予三天常规输液治疗,予以止血、适当补液,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缓解足部肿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日即服用活血利水经验方(每日一剂(200ml),水冲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2周),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嘱咐两组患者积极锻炼足踝功能。完善并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患足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有无并发症产生及术后临床疗效。在术后第三天,术后4、6、8周复查X线片,12周后一月一查跟骨X线片,完成各项实验数据的采集,并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后的结果,发现在整体上各组数据检验P值均不小于0.0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患足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尚不能造成影响,可认为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观察数据可进行比较分析。2.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足肿胀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健足足周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天时,患足肿胀程度均呈增长趋势,对其肿胀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肿胀率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疼痛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两组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VAS评分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6.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比较,治疗组甲级愈合率为83.87%,对照组甲级愈合率为61.29%,通过统计学统计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足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上,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6.8%,其优良率要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3.5%,P<0.05,两组在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联合活血利水经验方在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上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治疗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和停药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活血利水经验方联合跟骨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减轻患足肿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足手术切口良好愈合。2.术后服用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能够有效促进患足功能恢复,且尚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证明其安全可靠,为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
孙毅然[4](2020)在《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骨折,特别是长骨骨折是犬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发病时往往伴随剧痛,骨形态改变,患部肿胀,患处运动异常和骨摩擦音等症状,轻者导致运动障碍,重者丧失运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宠物犬饲养规模增大及饲养环境改变,犬长骨骨折的发生呈增高趋势。长骨骨折的发生原因分为疾病性与机械性暴力,临床病例当中机械性暴力骨折所占比例较大,但对于机械性暴力骨折发病状况的报道,因不同地域饲养犬规模不同、犬种不同结果差异性较大,对地区性长骨骨折诊治的帮助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长骨骨折治疗在哈尔滨市地区开展的时间较短,临床中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手术内固定,固定方案主要为加压骨板固定和桥接骨板固定。为了对哈尔滨市地区犬骨折诊疗提供帮助,有必要对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细致的研究,因此通过对哈尔滨市部分宠物医院临床骨折病例进行统计,获得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总结手术治疗的效果,为当地宠物医院有效诊治犬长骨骨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调查得到的结果是,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门诊共收到病例3565例,机械性暴力骨折病例为203例(5.69%),其中长骨骨折为102例。得出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的发病情况为,临床发病率为2.86%,占骨折病例的50.24%。患犬平均年龄为1.91±1.93岁(4月龄-10岁)。小于1岁35例(34.31%)、1-8岁(含8岁)65例(63.73%)9岁以上(含9岁)犬2例(1.96%),可见幼犬与成年犬的发病率较高;而老年犬长骨骨折发生较少。骨折发生原因与发病部位关系为,高处跌落病例39例,其中前肢骨折29例,占74.35%,后肢骨折10例,占25.64%;车辆撞击病例31例,其中前肢骨折7例,占22.58%,后肢骨折24例,占77.41%;其他暴力因素导致病例32例,其中前肢骨折13例,占40.62%,后肢骨折19例,占59.37%。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骨折类型之间关系为,高处跌落39例中,横骨折24例,占61.53%;斜骨折12例,占30.76%;粉碎性骨折3例,占7.69%。车辆撞击导致的骨折的病例31例,其中横骨折10例,占32.25%;斜骨折8例,占25.80%;粉碎性骨折13例,占41.93%。其他暴力因素导致骨折的病例32例,其中横骨折14例,占43.75%;斜骨折13例,占40.62%;粉碎性骨折5例,占15.62%。对于长骨骨折发生的原因与犬体型之间关系为,高处跌落39例病例,小型犬36例,占92.30%,中型犬3例,占7.69%;车辆撞击31例,小型犬20例,占64.51%,中型犬8例,占32.00%,大型犬3例,占9.37%;其他暴力因素32例当中,小型犬24例,占75.00%,中型犬8例,占25.00%。长骨骨折治疗结果为,28例横骨折分别采用加压骨板固定(14例)和桥接骨板固定(14例),加压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正常行走的平均时间10.85±1.29天,桥接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正常行走平均时间为11.92±1.38天,加压骨板固定术后恢复时间短于桥接骨板固定。运动机能恢复方面加压骨板固定优略优于桥接骨板固定,但桥接骨板固定不仅能恢复运动机能,并且还可基本完成骨折骨组织的结构重建。12例粉碎性骨折皆采用桥接骨板固定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子文[5](2020)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观察两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以探索出更好的治疗Colles骨折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4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配合常规抗炎止痛、早期功能锻炼治疗47例;试验组即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术后予常规治疗上加用新伤续断汤47例。通过对比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各影像学指标等,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及对比。所有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伤侧、VAS评分、肿胀评分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各项影像学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术后1周、2周、4周VAS评分、腕关节肿胀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均较前改善;三个时间节点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缓解疼痛及消肿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好。3.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8周、12周对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方案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加有效。4.临床愈合时间:两组临床愈合时间经t检验,结果显示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所用方药具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5.影像学指标:通过对比术后1周、4周、8周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对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认为术后解剖位置有少许丢失,但丢失不明显,仍在允许范围内,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可靠。结论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显着,相比单纯抗炎止痛及功能锻炼的常规术后处理更具优势;能更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腕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劳动力。
张卫其[6](2020)在《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文中提出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健身娱乐等方面,前臂功能有重要作用。外伤致前臂的骨折很常见,占比为11.20%。其骨折治疗需要重建尺桡骨的长度、对线和旋转以达到前臂良好的功能。保守治疗适用基本情况很差的患者。外固定经常出现失败、感染以及愈合不良等情况。微型髓内钉和钢板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内固定方式。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为经典术式。钢板的好处:开放性手术下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加压固定,为早期康复锻炼提供稳定性;可治疗涉及关节面及骨干远端、近端的骨折;无特殊情况,术后可长期保留。选择钢板内固定亦有不足之处:需要充分暴露术野,存在软组织受损大、剥离骨膜较多,骨折端血供减少;偏心固定,钢板下骨质受应力刺激减小,固定段骨质疏松;拆除钢板后,遗留下的螺钉孔有再骨折风险。微型髓内钉有以下优势:骨折处多数闭合复位固定,对血运干扰小;有限切开,皮肤软组织损伤小,术后伤口感染风险降低,所遗留瘢痕小,迎合患者对于术后美观的要求,减轻了创伤对患者心理和精神的打击;髓内中心固定,减小了应力遮挡;弹性固定,骨折端力学刺激,利于骨痂形成;二次取出,对骨质破坏小,易拔出。该方法固定存在不足:不能适用于尺骨近端、远端骨折;若闭合难以复位,需另行切口复位;固定强度差,术后早期为行功能锻炼常需要辅助固定;髓内钉长短不适,可能进入尺骨头,且远端锁定,有造成尺动脉、尺神经副损伤的风险。骨折治疗,Palmer指出重在寻求固定稳定和保护软组织间平衡。上述两种内固定在治疗尺骨骨折中,均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最佳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从有限元分析的角度进行尺骨生物力学的分析,报道甚少。考虑骨的生物学和力学因素,本研究就临床疗效、有限元生物力学两部分,比较两种内固定,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对比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疗效方面的差异,为临床给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骨科病区收治69例前臂含尺骨骨折患者,分A、B两组。合并桡骨骨折患者,用钢板固定。A组尺骨患者为微型髓内钉组,共计35例,合并桡骨骨折27例;B组尺骨患者为钢板组,共计34例,合并桡骨骨折28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尺骨术区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等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指标: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46.30±6.46分钟、64.53±7.53分钟,平均术中出血23.40±3.74ml、53.31±6.56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1.60±0.87周、14.69±1.47周,平均切口长度为4.52±0.44厘米、10.55±0.65厘米。上述方面,两组之间相比t值分别为:-10.81、-23.17、-10.58、-45.1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A组在上述指标中优于B组。A组并发症例数为3,发生率8.57%,B组并发症例数为4,发生率为11.76%。前臂Anderson评级,A组优良共计30例,占85.71%,B组优良共计28,占82.35%。以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尺骨骨折中,前臂旋转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微型髓内钉和钢板治疗效果相似,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尺骨术区切口长度,微型髓内钉优于钢板,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即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理念。第二部分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借助有限元,分析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A1.2尺骨干横断骨折,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正常成年女性志愿者一名,前臂尺骨全长行CT扫描,借助MIMICS17.0软件的阈值分割、兴趣区域提取、区域增长、模型编辑等功能,将尺骨提取出来,重塑正常完整尺骨几何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将上述导出的数据处理,进行形态优化,建立尺骨干横断骨折模型,并按照内固定操作手册进行内固定装配。用Hypermesh 13.0软件划分网格,根据CT值得到的骨密度值进行属性赋值。确定边界条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6.14,进行负荷加载,分析相同负荷加载下不同模型应力分布特征及位移变化,得出力学特性更好的固定物。结果:在相同轴向、扭转载荷条件下,两种内固定系统应力分布情况较正常尺骨模型一致,由尺骨远端向近端减小。钢板模型骨折周围应力分布较微型髓内钉大。轴向压缩、牵拉最值,钢板更大。在相同扭矩下,微型髓内钉模型应力分布情况与正常尺骨模型较一致,钢板模型应力集中在钢板侧。微型髓内钉扭矩负荷最值小于钢板。不同载荷条件下,微型髓内钉应力较均匀;钢板中段(骨折处附近)应力集中。在相同轴向载荷条件下,两种内固定模型位移分布情况和正常尺骨较一致,且由尺骨远端向尺骨近端减小,最大值均位于尺骨远端。轴向压缩三组模型最值相似。微型髓内钉轴向牵拉位移最值同正常尺骨相似,小于钢板。在相同扭转载荷条件下,骨折两端,微型髓内钉模型位移分布情况较正常尺骨一致。钢板模型位移分布,骨折远端明显大于前两种模型,骨折近端对比无明显差异。最值比较,微型髓内钉与正常尺骨相似,钢板模型明显大于微型髓内钉模型。结论: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此类型骨折,应力对比,抗轴向压缩、牵拉,钢板力学性更好;抗扭转,微型髓内钉力学性更好。位移对比,微型髓内钉更符合正常尺骨力学结构。
郭兆虎[7](2019)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随访及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为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提供真实可靠的临床资料和统计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属于胫腓骨骨折骨折患者70例。平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治疗方式患者35例,B组:采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终极治疗患者35例。术后均给予活血、消肿、镇痛,预防血栓,预防感染药物治疗;并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并于术后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观察其骨折生长及愈合情况。统计7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固定物拆除时间,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70例患者资料进行样本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分布的分析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2、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治疗方式的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4.77±24.50分钟、骨痂出现时间为47.06±8.44天、骨折愈合时间为234.49±42.32天、固定物拆除时间为427.46±30.73天;3、采用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终极治疗的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5.57±23.66分钟、骨痂出现时间为31.89±4.63天、骨折愈合时间为134.31±24.37天、固定物拆除时间为201.09±31.07天。结论:与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结合中医手法复位作为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相比,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复位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式,手术时间更短、骨痂出现和骨折愈合时间更早、固定物拆除时间也更早。
史刚,张肖在,祁富贵,王鹏飞,张自启,殷悦,李雪阳,焦腾[8](2019)在《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按照复位装置的结构特点分别从基于Stewart平台以及其演变结构的并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基于工业机器人的串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和自主设计结构及控制方式的复位机器人系统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相关技术发展和实验进展情况,分析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复位执行结构模型和相关图像处理及导航技术的新进展,指出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未来可向发展多模态示踪导航系统、设计更加科学的复位结构模型、控制单元与执行单元分开、改变供电模式、实现多种工作模式、进行模块化设计几个方向发展。
徐蕾[9](2016)在《DLS与LS生物力学试验和有限元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股骨干骨折固定治疗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从力学固定向生物学固定及从绝对固定向相对固定的转变。力学固定追求坚强的内固定,忽略对骨折断端及其周围软组织血运的良好保护,血运一旦破坏,极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感染;临床研究表明力学固定不生成骨痂,而是由骨单位越过断端重建愈合,该愈合称为直接愈合或一期愈合。直接愈合不稳固,在锁定板取出后极有可能会再次骨折。生物学固定指考虑周围软组织的良好血运,采用了弹性固定,即允许断骨间进行微动,有研究指出该微动能够刺激骨痂快速形成,促进断骨愈合,该愈合称为间接愈合或二期愈合;同时也有文献表明基于生物型固定的股骨干骨折固定治疗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骨折不愈合率达16%~20%,临床也出现了许多延迟愈合的病例。有研究指出其原因主要是生物型普通锁定螺钉(LS, Locking Screw)固定所产生的断骨间微动不对称造成了远离锁定板端骨缝形成的骨痂体积大于靠近端的,致使靠近端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针对这一问题,某骨科材料公司预推出一款新型生物型骨折用螺钉-动力锁定螺钉(DLS, Dynamic Locking Screw),本文针对DLS进行了前期理论与试验研究,采用试验法与有限元法进行双重验证:对人工合成股骨sawbones的DLS和LS骨折模型进行静态压缩试验与疲劳试验,同时分别对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进行相应有限元分析,对比DLS和LS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以全面评价DLS设计。1.对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分别采用速度载荷方式进行静态压缩试验,作出其刚度曲线,对比分析其刚度特性;观察骨缝运动情况,根据试验视频截图,对比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中近锁定板端与远锁定板端的骨缝位移随压载位移及压缩载荷变化情况,证实DLS的平行微动性;2.对应生物力学试验,分别对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作出刚度曲线,对比刚度特性;选择5个断骨未发生接触的时刻并比较同一压载位移下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的骨缝位移;对比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中近锁定板端与远锁定板端的骨缝位移随压载位移及压缩载荷变化情况;分析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在480N载荷作用下锁定加压板应力分布与变形情况;对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中刚度、位移及压缩载荷结果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差异;3.通过生物力学试验对比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的疲劳寿命,同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DLS和LS两种模型的疲劳寿命:获得在100/1000N、140/1400N循环载荷下配合纯钛锁定板时两种骨折模型的疲劳寿命情况;在140/1400N、180/1800N、210/2100N循环载荷条件下配合钛合金锁定板时两种模型的疲劳寿命情况。为DLS和LS两种骨折模型中螺钉配合锁定板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防止断板、断钉,避免二次骨折发生。通过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可获得以下建议性成果:DLS相较于LS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主要体现在DLS的刚度二相性、骨缝平行微动以及应力分布均匀性。在初期负重较小情况下的一次刚度使骨缝运动实现平行微动,良好的促进了骨痂形成进而促进骨折愈合;在后期负重较大的情况下的二次刚度保证股骨干骨折治疗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在后期愈合时断骨不易发生移动。此研究在理论上证实了生物型DLS相比于生物型LS在骨折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异性,期待在临床上获得更好地骨折愈合效果。
王冠[10](2014)在《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讨研究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寻求临床上胫腓骨骨折的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作为治疗组,骨折挫伤散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情况等疗效评价,并通过统计学加以分析比较。结果: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和骨折挫伤散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愈合时间前者较后者短,但两组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方面,前者疗效评分平均分高于后者,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不损伤骨膜,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术后配合骨伤复原丸口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促进骨痂形成,减少恢复时间。
二、骨折治疗的新进展——从AO到B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折治疗的新进展——从AO到BO(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骨科治疗理论、理念日新月异 |
1.1 骨折治疗原则的时代变迁 |
1.1.1 从AO原则到BO理念的转变 |
1.1.2 骨折治疗CO理念的发展 |
1.1.3 损伤控制理念 |
1.2 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的行动与声音 |
2 骨折固定物的全方位演绎 |
2.1 骨折固定物的材质 |
2.1.1 医用不锈钢 |
2.1.2 医用钛合金 |
2.1.3 钴合金 |
2.1.4 镍合金(记忆合金) |
2.1.5 可吸收材料 |
2.1.6 纤维材料 |
2.2 骨折主要固定物的类型 |
2.2.1 克氏针 |
2.2.2 髓内钉 |
2.2.3 钢板 |
2.2.4 外固定架 |
2.3 骨折固定物的研发与国内企业的发展机遇 |
(2)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对比 |
参考文献 |
(3)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疗效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1.1 解剖学特点 |
1.2 血运特点 |
1.3 骨折原因及临床表现 |
2.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3.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讨论 |
3.1 利与弊 |
3.2 临床应用 |
4.中医药在跟骨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5.活血利水经验方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
5.1 组成分析 |
5.2 中药药理分析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骨及长骨组成与特性 |
1.1.1 骨的组成与特性 |
1.1.2 长骨组成与解剖结构 |
1.2 长骨骨折定义与分类 |
1.3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发病情况 |
1.3.1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 |
1.3.2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 |
1.4 长骨骨折症状与诊断 |
1.4.1 临床症状 |
1.4.2 骨折诊断 |
1.5 临床治疗 |
1.5.1 治疗原则 |
1.5.2 骨折固定AO原则与BO原则 |
1.5.3 长骨骨折的治疗 |
1.6 长骨骨折愈合 |
1.6.1 愈合的过程与分期 |
1.6.2 临床愈合标准 |
1.6.3 影响愈合因素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主要实验器械及耗材 |
2.2.3 主要实验药品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病情况调查 |
2.3.2 手术治疗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3.1.1 长骨骨折发病率及发病原因结果 |
3.1.2 长骨骨折患犬年龄分布 |
3.1.3 长骨骨折患犬体型分布 |
3.1.4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骨折类型 |
3.1.5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部位 |
3.1.6 长骨骨折发生原因与体型 |
3.2 临床治疗效果指标测定 |
3.2.1 横骨折临床指标观察 |
3.2.2 粉碎性骨折临床指标观察 |
4 讨论 |
4.1 长骨骨折发病情况 |
4.1.1 长骨骨折与患犬年龄关系 |
4.1.2 长骨骨折与患犬体型关系 |
4.1.3 长骨骨折发病原因与骨折类型关系 |
4.1.4 长骨骨折发病原因与部位之间关系 |
4.2 治疗效果 |
4.2.1 术后患处按压痛持续时间 |
4.2.2 术后患肢跛行持续时间 |
4.2.3 术后患处肿胀持续时间 |
4.2.4 术后X线指标意义 |
4.2.5 术后愈合时期ALP监测意义 |
4.3 横骨折加压骨板与桥接骨板比较分析 |
4.4 桥接骨板与粉碎性骨折 |
4.5 本地区犬长骨骨折防治建议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法复位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VAS评分(主观指标) |
3.2 腕关节肿胀评分 |
3.3 临床愈合时间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影像学指标 |
3.6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3 两组患者VAS、腕关节肿胀评分 |
4 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6 两组患者影像学各指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2 桡骨远端骨折分型 |
2 中医对骨折的认识 |
3 Colles骨折治疗进展 |
3.1 手法复位 |
3.2 保守治疗 |
3.3 手术治疗 |
4 腕关节功能的影响因素 |
4.1 桡骨短缩 |
4.2 掌倾角 |
4.3 尺偏角 |
4.4 断端软组织 |
5 Colles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 |
6 Colles骨折的中药治疗措施 |
6.1 中药内服 |
6.2 中药外治法 |
6.3 其他疗法 |
7 新伤续断汤组方方药探讨 |
7.1 君药 |
7.2 臣药 |
7.3 佐药 |
7.4 使药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9 结果分析 |
9.1 VAS评分比较 |
9.2 腕关节肿胀评分比较 |
9.3 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9.4 临床愈合时间对比 |
9.5 影像学指标对比 |
10 安全性分析 |
11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前臂尺骨骨折内固定有限元角度生物力学比较及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骨折临床分型标准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3 术后治疗及功能锻炼 |
3.1 一般护理 |
3.2 药物治疗 |
3.3 护理及功能康复锻炼 |
3.4 中医药的治疗应用 |
4 术后观察及随访 |
5 疗效评定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结论 |
讨论 |
1 胫腓骨解剖特点 |
2 胫腓骨骨折的损伤机制 |
3 胫腓骨骨折的分型 |
4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 手术治疗原则 |
6 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优势 |
7 胫腓骨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 |
8 中医手法及中医药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腓骨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1.1 基于Stewart平台以及其演变结构的并联式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 |
1.2 基于串联式工业用机器人的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 |
1.3 其他自主设计结构和控制方式的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 |
2 主要进展 |
2.1 复位执行机构模型的发展 |
2.2 相关图像处理及导航技术的发展 |
3 展望 |
(9)DLS与LS生物力学试验和有限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股骨干骨折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股骨干骨折生物学固定的研究 |
1.2.1 骨折治疗原则及发展 |
1.2.2 骨愈合生物学原理与骨折固定生物力学原理 |
1.2.3 间隙和微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1.4 动力锁定螺钉产品介绍 |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有限元技术在数字骨科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法及其发展 |
2.3 Abaqus软件介绍 |
2.4 有限元法在骨科中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股骨医学CT影像三维重建 |
3.1 引言 |
3.2 CT影像发展及成像理论 |
3.3 CT值 |
3.4 基于Mimics软件重建股骨三维模型 |
3.4.1 Mimics软件介绍 |
3.4.2 CT影像格式 |
3.4.3 CT影像预处理 |
3.4.4 CT影像分割 |
3.4.5 CT影像三维重建 |
3.4.6 股骨模型三维重建 |
3.5 小结 |
第四章 DLS与LS静态压缩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DLS与LS静态压缩试验 |
4.2.1 材料和设备 |
4.2.2 DLS与LS骨折模型制备 |
4.2.3 生物力学测试及数据采集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DLS与LS骨折模型有限元分析 |
4.3.1 创建DLS与LS骨折几何模型 |
4.3.2 网格划分 |
4.3.3 材料属性设置 |
4.3.4 接触问题和载荷 |
4.3.5 DLS和LS骨折模型静态压缩有限元结果和分析 |
4.4 DLS和LS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比较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DLS与LS疲劳寿命 |
5.1 引言 |
5.2 疲劳寿命基本理论 |
5.3 DLS与LS疲劳试验 |
5.4 DLS与LS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其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证型分析以及中药治疗 |
1.2.1 证型分析 |
1.2.2 中药方剂治疗 |
1.2.3 中药外治 |
1.3 手法复位及固定 |
1.4 功能锻炼 |
1.5 现代中医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发展 |
2. 现代医学对胫腓骨骨折的认识 |
2.1 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分期 |
2.2 骨折的愈合过程 |
2.3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固定认识的发展 |
2.3.1 AO到BO的发展演变 |
2.3.2 CO概念的提出 |
2.4 小腿部分的解剖 |
2.4.1 胫腓骨解剖生理 |
2.4.2 胫骨的血液供应 |
2.5 胫腓骨骨折的类型与特点 |
2.5.1 类型 |
2.5.2 胫腓骨骨折特点 |
2.6 胫腓骨骨折的病因 |
2.6.1 直接暴力 |
2.6.2 间接暴力 |
2.7 胫腓骨骨折的诊断 |
2.7.1 体格检查 |
2.7.2 影像学检查 |
2.8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2.8.1 手法复位外固定 |
2.8.2 开放复位内固定 |
2.8.3 外固定支架 |
2.8.4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 |
2.8.5 并发症处理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器械资料 |
1.3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实验病例的终止 |
3.4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4. 临床观察 |
5. 治疗方法 |
5.1 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组 |
5.2 外固定架配合骨折挫伤散组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两组基线特征比较 |
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4. 疗效评价比较 |
讨论 |
1 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局部血运的影响 |
2 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
3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抗感染能力分析 |
4 骨伤复原丸的作用机理 |
4.1 骨伤复原丸的组成 |
4.2 组方依据 |
4.3 功效研究 |
4.3.1 骨伤复原丸对血钙浓度的影响 |
4.3.2 骨伤复原丸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4.3.3 骨伤复原丸对骨折线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说明 |
四、骨折治疗的新进展——从AO到BO(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创伤骨科发展现状[J]. 刘庆军,陈卫,黄国锋,郭林新,丁真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10)
- [2]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的临床疗效对比[D]. 周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新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哈尔滨市部分地区犬长骨骨折发病情况调查及治疗探究[D]. 孙毅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新伤续断汤配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观察[D]. 刘子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微型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及生物力学的分析[D]. 张卫其.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7]新型外固定架结合中医手法终极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观察[D]. 郭兆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史刚,张肖在,祁富贵,王鹏飞,张自启,殷悦,李雪阳,焦腾. 医疗卫生装备, 2019(01)
- [9]DLS与LS生物力学试验和有限元比较研究[D]. 徐蕾. 山东大学, 2016(02)
- [10]骨伤复原丸配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D]. 王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