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

一、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朱书颖[1](2021)在《海图人工地物信息处理工具组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人工地物是海图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它毗邻海岸带,易受到自然、人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传统制图模式中,制图人员需要不断搜集海事、交通、航道等部门发布的印有人工地物变化信息的纸质发布文档,进行分析处理,后应用于海图改正中。该种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难以保障人工地物信息的时效性。当前,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选择用互联网发布人工地物信息,具有更新速度快、发布面广等特点。因此,快速获取、处理网络发布的人工地物信息,并应用于海图的生产、更新、再版中,对保障海图的现势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标数字海图中人工地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的海图生产体系变化历程及ArcGIS组件技术的发展,明确了研究思路。基于人工地物数据源、国内主要发布网站的分析,以及对网络爬虫技术和GIS空间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基于ArcGIS组件技术和My SQL数据库,采用Python等混合编程语言研发海图人工地物信息处理工具组件的总体方案。其中,海图人工地物信息处理工具组件以ArcGIS为基础平台,由工具条和工具箱两种形式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1)数据获取与存储: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并下载信息发布网站中的相关内容,并存入人工地物源数据库中;(2)数据提取及修编:对源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规范化处理,提取内容中的关键信息,存储至人工地物预处理数据库中;(3)数据要素分组:结合SQL表达式,对人工地物信息进行分组筛选、并将拆分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输出保存;(4)图层数据转换:将文本类人工地物数据转换为对应的SHP图层,实现人工地物可视化;(5)近岸性质判别:构建近岸缓冲区,对人工地物进行叠加分析,筛选、保留近岸人工地物;(6)要素编码录入:对属性缺失的人工地物补充录入属性,并对所有的近岸人工地物录入对应的国标海图编码,对接海图一体化生成体系;(7)图层数据叠加:将近岸人工地物图层与海图底图叠加,保存、输出可视化结果。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对组件的功能进行测试,实现了对网络发布的上海地区人工地物的获取、处理、可视化及输出等一系列流程。应用案例表明:(1)组件功能明确,易于传输共享,且能够良好的整合至ArcGIS框架中实现各项功能。(2)组件能够将人工地物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流程业务化,在精简操作流程、提高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数据的现势性及可靠性。(3)构建了人工地物源数据库及人工地物预处理数据库中。规范了人工地物数据格式,有利于制图人员进行管理、检索及应用。(4)为人工地物录入了国标海图编码,便于后期数据与一体化于海图生产体系对接,为制图人员提高海图生产、更新及再版效率的辅助工具。

周中元[2](2020)在《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和民用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各国竞争的焦点。导航信息是船舶航行及海洋开发作业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电子海图能够实时动态显示基于海图背景的导航信息并能辅助航海人员高效的完成各类作业任务,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当前电子海图仅能提供基本的二维航行信息,对于三维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等信息不能够形象地描述,依然需要航海人员人为处理各种设备所接收的诸多数据。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对整体情况的有效分析把握,同时降低了航海作业实现效率。因此如何在二维电子海图的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显示的同时实现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信息的三维显示,使航海人员运用视觉方式找出规律以及隐藏的内在现象,更好的支撑航海人员进行决策,成为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电子海图的海底地形及海洋环境温度场信息三维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综述了电子海图、海洋平台及软件、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在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与思路。针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电子海图基础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主要包括电子海图基本概念及相关坐标系、地形可视化高程模型分类以及三维可视化方法。其次,基于电子海图数据进行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研究主要从三维地形模型实现流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S-57格式电子海图数据获取以及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详细分析了高程数据模型内插方法,并针对单一插值算法应用时的缺陷,提出一种移动曲面拟合与反距离加权平均混合插值的改进方案,设计了仿真验证。再次,对光线投射算法进行分析,针对温度场数据量较大情况下采用传统三线性插值导致重采样过程效率低下的缺点,提出一种利用空间几何中的性质,向量向外延伸确定采样点的方法,实现计算的简化。同时针对图像合成提出变步长采样的方式,实现对采样效率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对改进后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基于S-57电子海图数据,在VS2010及Open GL开发环境中设计实现了海底地形与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融合显示系统软件。系统整体目标是基于电子海图数据基础上实现本船态势信息、三维地形信息、海洋温度场的融合显示。

吕瑞[3](2018)在《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上勘探船舶航行作业安全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基于电子海图的船舶监控系统缺少对通用GIS技术的支持,建立一个支持国际海域电子海图数据和通用GIS技术的船舶监控系统更具现实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开源电子海图平台OpenCPN、wxWidgets、Sqlite数据库、Socket等技术手段,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勘探船舶监控系统,实现了P190格式的勘探点位设计数据和船舶终端数据的可视化、船舶报警、作业工区加载、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基于OpenCPN的海图符号渲染规则制订了一套自己的海图符号渲染规则,实现了海图符号的渲染显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船舶终端数据和JSON数据的实际格式,设计了船舶终端信息数据表,通过Socket技术实现了从船舶追踪系统获取船舶终端数据,并最终构建了基于Sqlite的船舶终端数据库。(2)研究了S-57电子海图数据传输标准和OpenCPN的电子海图显示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勘探点位设计数据和船舶终端设计数据,实现了可视化。(3)提出基于S-52标准的电子海图符号渲染规则,针对点、线、面分别制定相应的渲染规则,实现了海图符号的渲染显示。(4)设计了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赖明珠[4](2017)在《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维电子海图,具有高保真和高精度的特点,在船舶运输、海军装备以及海洋开发领域均具有重要价值。水印技术是实现数字内容安全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标识地图自有的特征信息,因此特别适合二维电子海图的内容保护。国内外针对二维电子海图安全保护的研究较少,且水印实施策略在鲁棒性、篡改定位和传播分发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相对于其他数字载体,二维电子海图的数据耦合性低、图元类型丰富,水印嵌入操作实现更为困难。本文以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模型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电子海图内容安全为研究内容,以实现二维电子海图安全应用,降低安全风险为目标,从二维电子海图无损水印方法、二维电子海图权限水印方法入手,通过对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关键技术、算法的研究,不仅为电子海图水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也为海洋强国战略下海图数据的安全保护与认证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结合电子海图的结构特征与数据组织结构,本文提出了基于双特征的二维电子海图水印算法。数字地图水印本质上是一个信息隐藏问题,而常规的信息隐藏技术都是以内容扰动或数据有损为前提。结合电子地图的数据结构和文件结构,详细分析了二维电子海图内容及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规划设计了数字水印的海图数据内容扰动模型,分析水印嵌入强度对海图原始数据精度的影响,控制好误差,并选择恰当的水印容量和嵌入参数。基于奇异值分解算法,获得供水印嵌入的参考位置初始集合,通过合理的灰度平衡方法获得水印嵌入的最大容量,并控制对地图的扰动幅度,实现数字水印的自适应嵌入和提取操作。基于小波平移尺度不变性理论,提出了基于差值映射的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算法。考虑电子海图不同于常规矢量地图的精度多样性。所谓精度多样性,即电子海图同时使用了海洋地理坐标系统和陆地的地理经纬度信息,而海洋坐标系的精度约在10-710-9,而陆地坐标系精度可以达到10-1310-15,因而,对于通过调整坐标值以嵌入数字水印的频域、空域算法来说,存在着诸多的不一致性。通过平移不变策略,将其转化为常规的二维电子地图,再通过基于梯度的特征点选择策略,向地图内不断嵌入水印信息,差值算法达到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平衡,并能够较好地适应海图“图元类型复杂、数据耦合低”的特点。结合数字水印模型,提出了基于语义信息的二维电子海图水印算法。权限水印,属于可逆水印的一种,但权限水印标识包含了海图的操作特性和文件属性,通过解析水印标识可以限制用户操作权限。首先构建包含权限策略的水印标识,并通过自适应嵌入方法和无损水印方法将其嵌入到二维电子海图,之后在海图的具体操作环节,可通过驱动过滤及消息拦截等操作系统内核控制技术实现对于海图操作权限的拦截和放行操作。重点引入语义特征编码的概念,将数字地图权限信息编码后转换为语义图像的特征分类库,使得水印图像的特征具有了权限编码的定义。由于水印信息的检测和提取,转变为语义图像的特征匹配和语义解析,使得水印信息检测率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地恢复水印的语义信息。本文提出的基于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的水印算法和基于平移不变的小波域策略,能够控制和降低水印算法对内容的扰动,结合提出的语义特征权限水印算法,能够抵抗多种形式攻击,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实现了二维电子海图的安全应用。

田少华,丛亮亮[5](2015)在《MapInfo矢量数据到S57标准数据的映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为提高内河助航能力,提出一种由Map Info矢量数据到S57标准数据映射的开发内河电子航道图的新方法.在重点研究Map Info通用交换格式矢量数据结构和S57标准矢量数据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矢量数据结构模型;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和映射关系,运用Helmert7参数转换法完成坐标系映射,采用累加去重的方法建立矢量数据拓扑结构,使用人工匹配方式设计对象及其属性的XML映射数据库,并构建矢量数据映射模型;最后,设计基于Linux平台的软件流程,在QT环境下实现该映射技术.映射后的电子航道图已成功加载到船载ECS系统上和上海埃威公司B类AIS终端设备上.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映射方法的可行性和通用性及其实用价值,并为S100标准航道图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廖为渊[6](2015)在《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得出的成果提供的支持IHOS-57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可以为相关海事管理部门和船员提供标准、规范的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平台,支持访问AIS通讯数据库获取船舶动态信息,它具有轻巧、快速和行动方便的优势,有利于推动电子海图在国内航行船舶的应用,提高航行安全水平,并且可在海事部门的船舶监管业务、航标设备巡检、边防安全、海上应急指挥系统和海域防灾减灾预警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陈长林[7](2013)在《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解决了数据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信息化则需要进一步实现数据的融合共享,以达到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高效性。我国的海图生产虽然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海图生产水平而言,存在着产品数据不一致、更新周期相对较慢和生产效率难以较大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海图生产体系,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1.对现代海图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海图生产体系”、“海图数据模型”、“自动综合算法”和“空间数据匹配”等四个关键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和分析。2.提出了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的概念、框架结构,分析了其主要生产工序和关键技术。该生产体系通过多源海图数据的融合,保证源数据的唯一性、现势性和产品数据的同宗同源;同时允许产品数据之间存在派生关系,避免了因源数据和产品数据的比例尺跨度过大导致数据生产的困难;引入了“空间几何实例共享池”,实现不同产品数据之间空间几何数据的共享,保证了产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3.针对实体模型存在数据冗余、容易导致数据不一致,而拓扑模型则过于复杂以及存在关系冗余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无缝无级空间数据融合模型,不仅能够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而且避免了传统空间数据模型中的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等问题;结合S-100和S-57两个海图数据国际标准,给出了海图要素模型和海图属性模型,提出了“最小拓扑”空间模式;同时,依据海图源数据融合模型,提出了一套海图源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方案:通过海图概念字典和要素目录实现海图数据语义的统一,通过要素集合和空间集合的解耦合实现了海图源数据库的无缝无级表达。4.针对外部数据与海图源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由代词、名词、形容词、条件语句、操作语句等语法结构构成的转换语言,实现了要素和属性的自动转换,并通过拓扑重构技术实现了空间模式的自动转换,进而实现了DNC和CDC数据等外部数据向海图源数据的转换;研究了新数据与源数据库中要素的自动匹配方法,给出了一种“基于误差理论的改进型Hausdorff距离”;最后分析总结了不同海图源数据之间的质量评价因子和质量评价规则知识。5.针对从源数据库中派生产品数据的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海图水深的自动综合方法。通过对现有水深点群综合方法的分析,发现传统方法将水深点群视为平面点集、过分强调空间分布特征,导致水深自动综合难以实用化;针对现有水深点群自动综合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将水深点群视为空面点集、以海底地形特征识别为基础进行背景水深自动综合”的新思路;通过建立Delaunay三角网和局部动态更新技术,以“离散曲率最小”、“平均间距约束”、“深度变化约束”及其组合方式为约束条件,实现了基于TIN空间曲面的水深点群渐进式自动综合。6.针对海图源数据库出现更新时,需要将变化信息传递至产品数据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产品数据中曲线的更新方法。利用曲线约束Delaunay三角网建立CDT-Btree,并通过伪弯曲剔除、重采样等优化以及并列弯曲识别和调整等方法,构造了一种与视觉感受相一致的曲线弯曲特征CDT-Mtree;以CDT-Mtree为基础,通过多级弯曲匹配,实现了源曲线和产品曲线的弯曲匹配和变化识别,进而实现了产品曲线中变化弯曲的增量更新。7.给出了一个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的实验。以DNC和CDC实验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海图源数据库原型;对ENC产品规范中关于数据内容的规定进行了总结;以ENC为例,给出了从海图源数据库中生产ENC新数据和更新数据的基本示例,初步验证了同源多尺度生产的可行性。

汪海[8](2013)在《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利益向海洋方向的快速扩展,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的他国海图数据,弥补我远海实测资料不足,不仅是解决远海海洋环境信息保障瓶颈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我国在电子海图应用领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支撑。而研制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确保各类电子海图应用系统可标准化、规范化地调显应用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生产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产品能够广泛应用的先决条件。论文介绍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技术研究和实现情况,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海图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电子海图显示应用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2.介绍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及其显示应用的相关概念,研究并阐述了基于IHO S-57(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海道测量数据交换标准)、S-63(国际海道测量组织数据保护方案)等国际标准的电子海图数据构造技术。3.对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数据处理及数据库的建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CDC数据向S-57数据的转换方法,提出了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等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并技术实现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数据库的建立。4.研究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的技术实现途径。开发了符合IHO S-52(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电子海图显示规范)等国际标准要求、拥有我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5.研究并阐述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可视化表达的技术实现途径,利用开发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构建了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应用系统。论文最后就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应用于多操作系统、符合新一代电子海图国际标准要求问题,提出了研究发展方向。

李超[9](2011)在《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出现技术融合的趋势。借助于发达的计算机及图像处理技术,航海技术已经进行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导航方面,信息化程度正在高速提升。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计算机和图形处理基础,以矢量图及数字的形式展现海洋地理和导航信息,并提供了航线设计、航路监控、遇险报警等多种导航功能。早在40年前,一些航运较发达的国家就着手研制电子海图显示设备。在之后的40年里,随着不断的研究,大家逐渐认识到电子海图系统比起纸质海图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更形象、直观、灵活的显示海图并进行精准导航。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出现在航海领域掀起了一场科技革命。各航运大国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制电子海图系统,先后开发出各种电子海图相关产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基于对各国际标准的分析,给出了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中主要功能部分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其中包括了SENC数据库的设计、显示图形库的设计以及航线模块的设计。论文首先介绍了开发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所要遵循的国际标准IHO S-57和IHO S-52,并基于这两个标准给出了相应的数据模型。同时也详细的介绍了海图数据的存储结构和索引结构,它可以实现海图数据的高效读写。其次,论文介绍了航线模块的设计思想,并提出了一种优化算法,详细介绍了其航路设计和航路监控功能的实现方法。并使用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接口单元来完成各种传感器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最后,论文结合上述研究的成果设计出一套基于C-MAP SDK的电子海图信息显示系统。目前该系统以投放市场,已经运行在国内各类航行船舶上。

陈惠荣[10](2011)在《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图,是海洋地理信息的载体,是海上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海图,也是制图者与用图者的信息传输通道,海图设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海图的质量与使用。海图设计,是对海图实施设计的方法、过程及技术手段的统称,既包括对某一海图的具体设计,又包括对整个生产体系的组织和设计,是海图生产中最具创造力的心智处理工作。目前,海图的制作虽然已经由手工方式转变为数字化作业方式,但是海图设计环节的变革却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传统工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交融的阶段,严重影响到整个海图生产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为此,本文从海图设计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出发,围绕海图设计自动化问题,着重对海图设计过程中的资料选择与处理、图幅设计、海岸线自动综合、新生产体系的构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明确了海图设计的具体概念、内容和过程。将空间认知理论、地图信息传输理论和地图视觉感受理论引入到海图设计的研究。在对海图设计发展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引出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2.从海图信息传输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海图补改前后信息量发生变化的特点,给出了海图要素语义、位置和注记信息量的具体量测方法,并提出基于变化信息量的海图改版需求评估方法,为当前以人工经验为主的改版分析提供了可量化的决策依据。3.针对新编海图的资料选用一直以人工分析为主的现状,在对海图资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可视化的分析平台,并提出基于知识规则的资料选择方法。该方法在对海图资料选择知识进行归纳、提取的基础上,对资料选择环节中的主要知识规则进行了具体量化,并根据量化后的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基本资料的自动选择进行了实现。4.针对传统海图设计中的资料处理工序多、多源数据可复用性差的特点,提出以数字海图制图为目的的多源数据集成方案,对该方案中的空间基准统一、数据模型和要素编码的统一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集成方法,并采用数据格式转换的方式进行了集成实验,为数字海图生产和数据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5.针对海图自由分幅的特点,在对图幅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分幅数学基础,并对制图区域、图幅尺寸、基准纬线和制图比例尺等不同因素制约下的分幅过程及图幅形式的机助设计进行了推演和实现。6.自动制图综合历来是海图制图中最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难题,综合方法的实验也为海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重点要素突破的思路,提出了以弯曲骨架线为化简指标的海岸线综合方法。该方法针对当前海岸线自动综合的不足,从模拟人在进行制图综合时的思维方式出发,首先根据曲线单调性对海岸线弯曲进行了识别,然后采用三角网构建基础上的弯曲骨架线提取方法,结合“扩陆缩海”的原则进行了海岸线自动综合实验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保持海岸线形态特征方面的有效性与可行性。7.针对当前海图生产体系中重复环节多、数据更新繁杂、成套图和同一区域不同比例尺图的要素统一困难、管理体系落后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构建主数据库支持下的海图生产新体系的构思。在对新体系的软件平台、数据模型与数据库、标准规范等构建方案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新体系的生产流程与框架结构,并对新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

二、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海图人工地物信息处理工具组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图生产体系的发展
        1.2.2 ArcGIS组件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结构与定义
    2.1 海图人工地物的分类
    2.2 国内主要发布网站
        2.2.1 网站概述
        2.2.2 网站基本结构
    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2.3.1 源数据库结构设计
        2.3.2 预处理数据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3.1 数据获取技术
        3.1.1 网络爬虫技术
        3.1.2 Scrapy爬虫技术的特点
    3.2 GIS空间分析方法
        3.2.1 缓冲区分析
        3.2.2 叠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ArcGIS组件
        4.1.2 Python与 ArcGIS
    4.2 系统工作流程
    4.3 功能模块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系统功能模块
    4.4 主要功能模块
        4.4.1 数据获取与存储
        4.4.2 数据提取及修编
        4.4.3 数据要素分组
        4.4.4 图层数据转换
        4.4.5 近岸性质判别
        4.4.6 要素编码录入
        4.4.7 图层数据叠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案例与分析
    5.1 系统主界面
        5.1.1 组件工具条
        5.1.2 组件工具箱
    5.2 系统主界面
        5.2.1 数据获取
        5.2.2 数据处理
        5.2.3 分组筛选
    5.3 图层创建及性质判别
        5.3.1 人工地物图层创建
        5.3.2 近岸性质判别
        5.3.3 要素编码录入
    5.4 海图底图叠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海图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海洋平台及软件研究现状
        1.2.3 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关键问题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基础
    2.1 电子海图基础
        2.1.1 电子海图概念介绍
        2.1.2 三维可视化相关坐标系
    2.2 海图高程模型
        2.2.1 规则网格模型
        2.2.2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2.2.3 等高线模型
        2.2.4 海图高程模型对比
    2.3 三维可视化方法
        2.3.1 面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2 体绘制方法基本理论
        2.3.3 三维可视化方法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海图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
    3.1 S-57电子海图数据获取
        3.1.1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模型
        3.1.2 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结构
        3.1.3 ISO8211Lib函数封装与解析
        3.1.4 电子海图高程数据获取
    3.2 高程模型网格化建立
    3.3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方法研究
        3.3.1 高程数据内插方法分析
        3.3.2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
        3.3.3 高程数据移动曲面插值改进
    3.4 高程数据模型仿真实验
        3.4.1 算法仿真实现流程
        3.4.2 高程数据仿真图像对比
        3.4.3 高程数据仿真数据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环境温度场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概述
    4.2 海洋标量场可视化方法基本流程
    4.3 海洋温度场三维可视化模型
        4.3.1 海洋温度数据类型及采样形式
        4.3.2 海洋温度场散乱数据插值
    4.4 海洋温度场可视化算法
        4.4.1 光线投射算法原理
        4.4.2 光线投射算法基本流程
        4.4.3 数据分类与传输函数
        4.4.4 重采样与插值计算
        4.4.5 图像合成
    4.5 基于光线投射算法的优化
        4.5.1 光线投射算法分析
        4.5.2 光线投射算法改进
    4.6 仿真实验
        4.6.1 重采样过程改进方案改进验证
        4.6.2 图像合成改进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子海图三维可视化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概述
    5.2 开发环境设置
    5.3 软件结构
    5.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系统整体功能
        5.4.2 地形三维可视化实现
        5.4.3 温度场三维可视化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海图系统研究现状
        1.2.2 船舶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础
    2.1 跨平台wxWidgets技术
        2.1.1 wxWidgets体系结构
        2.1.2 wxWidgets界面设计方法
    2.2 OpenCPN软件平台
        2.2.1 OpenCPN软件模块
        2.2.2 OpenCPN中电子海图显示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3.1 S-57 电子海图数据传输标准
        3.1.1 S-57 标准的数据模型
        3.1.2 S-57 标准的数据结构
        3.1.3 S-57 标准海图数据的封装
    3.2 S-52 电子海图标准
        3.2.1 S-52 常规符号库
        3.2.2 S-52 颜色编码方案
        3.2.3 S-52 对应表
    3.3 S-52 海图符号渲染
        3.3.1 点符号渲染方法
        3.3.2 线符号渲染方法
        3.3.3 面符号渲染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勘探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系统架构
        4.1.3 数据库设计
        4.1.4 系统功能设计
    4.2 系统实现
        4.2.1 系统开发环境
        4.2.2 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实例—船队生产进度监控系统
    5.1 系统概述
    5.2 功能介绍
        5.2.1 工区加载
        5.2.2 船舶历史轨迹的回放
        5.2.3 船舶信息的显示
        5.2.4 船舶报警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基础知识及理论
        1.2.1 数字海图的基本特征
        1.2.2 数字水印的定义与实现
        1.2.3 水印算法的一般评测标准
        1.2.4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电子海图结构分析与水印模型
    2.1 电子海图基本概念
    2.2 S-57 海图标准概述
    2.3 海图内容特征模型
        2.3.1 电子海图的数据结构
        2.3.2 电子海图的文件结构
        2.3.3 电子海图的内容特征模型
    2.4 海图水印模型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电子海图的操作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特征下的二维电子海图水印技术
    3.1 海图的特征表述
        3.1.1 海图的空间特征
        3.1.2 海图的数据组织结构
    3.2 基于双特征的扰动控制策略
    3.3 双特征的数字水印算法
        3.3.1 特征点求解策略
        3.3.2 水印嵌入与提取流程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4.1 鲁棒性能测试与分析
        3.4.2 不可见性分析
        3.4.3 水印容量测试
        3.4.4 格式转换测试
        3.4.5 剪切攻击测试
        3.4.6 噪声攻击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差值映射的数字水印算法
    4.1 平移不变离散小波求解策略
        4.1.1 方法概述
        4.1.2 平移尺度不变性
        4.1.3 平移不变小波变换
    4.2 基于梯度算法的特征点选取策略
    4.3 基于差值映射的水印方案
        4.3.1 水印嵌入方案
        4.3.2 水印提取方案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4.1 常规操作适应性
        4.4.2 鲁棒性测试
        4.4.3 水印容量测试
        4.4.4 频域攻击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语义的数字水印算法
    5.1 语义水印标识基本理论
    5.2 水印标识语义转换
    5.3 语义水印应用框架
    5.4 基于语义的权限水印方案
        5.4.1 数字水印嵌入算法
        5.4.2 数字水印提取算法
    5.5 语义特征图像匹配
    5.6 实验验证与分析
        5.6.1 鲁棒性分析
        5.6.2 可视化分析
        5.6.3 嵌入率和最大误差分析
        5.6.4 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MapInfo矢量数据到S57标准数据的映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总体设计
2文件解析
    2.1MapInfo电子地图矢量数据结构模型
    2.2S57标准电子海图拓扑结构模型
3映射算法与数据映射模型
    3.1坐标系和坐标的转化算法
    3.2矢量数据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法
    3.3实体对象及其属性的映射方法
    3.4矢量数据的映射模型
4编程实现
5应用实例及效果
6结语

(6)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软件设计概述
    2.1 研究方法
        2.1.1 总体设计原则
        2.1.2 标准规范
    2.2 技术路线
        2.1.1 总体设计思路
        2.1.2 总体设计拓扑
        2.1.3 平台环境架构设计
    2.3 技术方案
        2.3.1 数据库建设
        2.3.2 数据库设计
        2.3.3 数据库组成
第3章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
    3.1 AIS系统
        3.1.1 AIS概述
        3.1.2 AIS的目的和功能
        3.1.3 AIS系统的特点
    3.2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
        3.2.1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概述
        3.2.2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数据接收与发送
        3.2.3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功能设计
        3.2.4 AIS岸基通讯接收系统源代码核心类的设计
    3.3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AIS无线通讯设备
        3.3.1 从引航端口获取引航数据
        3.3.2 AIS无线传输系统的电路设计
第4章 移动 3G电子海图信息子系统
    4.1 电子海图相关概念
        4.1.1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
        4.1.2 系统电子航海图
        4.1.3 电子海图
        4.1.4 电子航海图
    4.2 移动 3G电子海图信息子系统概述
    4.3 海图快速显示-基于ArcGIS Server架构的地图缓存
        4.3.1 创建海图文档
        4.3.2 发布地图服务
        4.3.3 创建属性
        4.3.4 在Web应用程序中使用地图服务
        4.3.5 离线缓存
        4.3.6 S57海图缓存测试
    4.4 电子海图操作功能
    4.5 船舶位置定位服务功能
    4.6 源代码核心类的设计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海图生产体系
        1.2.2 海图数据模型
        1.2.3 自动综合
        1.2.4 空间数据匹配
    1.3 问题分析及对策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框架
    2.1 同源多尺度理念的提出
        2.1.1 同源与多尺度
        2.1.2 源数据与产品数据
        2.1.3 空间几何实例共享池
    2.2 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的框架结构
        2.2.1 技术流程
        2.2.2 数据库组成
        2.2.3 生产工序
        2.2.4 关键技术
    2.3 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图源数据融合模型
    3.1 海图源数据融合模型的提出
        3.1.1 无缝无级空间数据融合模型
        3.1.2 海图要素模型
        3.1.3 海图属性模型
        3.1.4 最小拓扑空间模式
    3.2 海图源数据库的设计
        3.2.1 海图概念字典和要素目录
        3.2.2 海图源数据的存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图源数据的转换、匹配与评价
    4.1 海图源数据的自动转换
        4.1.1 基于XML的要素与属性自动转换
        4.1.2 基于拓扑重构的空间模式自动转换
    4.2 基于改进型Hausdorff距离的要素自动匹配
        4.2.1 Hausdorff距离
        4.2.2 Hausdorff距离的不足
        4.2.3 基于误差理论的改进型Hausdorff距离
    4.3 海图源数据评价与检核
        4.3.1 海图源数据的评价
        4.3.2 海图源数据的检核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IN曲面的水深点群渐进式综合
    5.1 广义点群综合方法现状分析
        5.1.1 平面点集选取
        5.1.2 空间曲面化简
    5.2 基于TIN曲面的水深点群综合方法的提出
        5.2.1 水深点群综合的原则
        5.2.2 水深点群综合的新思路
    5.3 TIN曲面的顶点特征
        5.3.1 顶点的离散曲率
        5.3.2 顶点到化简后曲面的距离
        5.3.3 顶点与邻接顶点的平均间距
    5.4 水深点群的渐进式综合
    5.5 实验及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DT-MTree的曲线弯曲特征识别与增量更新
    6.1 曲线弯曲特征识别方法现状分析
    6.2 基于CDT的曲线弯曲特征识别
        6.2.1 曲线CDT-Btree的构造
        6.2.2 曲线CDT-Btree的优化
        6.2.3 曲线CDT-Mtree的构造
    6.3 基于CDT-Mtree的曲线弯曲特征匹配与增量更新
        6.3.1 曲线弯曲的匹配和变化识别
        6.3.2 曲线弯曲的增量更新
    6.4 实验及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实验
    7.1 概述
    7.2 海图源数据库的构建
    7.3 ENC产品规范
        7.3.1 概述
        7.3.2 基本规定
        7.3.3 要素和属性
        7.3.4 制图框架
        7.3.5 数据集分类
    7.4 ENC新数据的生产
        7.4.1 产品设计
        7.4.2 数据抽取
        7.4.3 海图编绘
        7.4.4 检查验收
        7.4.5 封装发布
    7.5 ENC数据的更新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形式
第二章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数据构造技术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S-57 数据模型
    2.3 数据结构
        2.3.1 模型到结构的转换
        2.3.2 数据结构与数据封装之间的关系
        2.3.3 ISO/IEC 8211 交换文件结构
        2.3.4 基本单元文件结构
    2.4 S-57 数据组织的特征
    2.5 物标及物标属性
    2.6 ENC产品规范
    2.7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立
    3.1 CDC源数据向S-57 标准数据的转换
        3.1.1 CDC数据源
        3.1.2 数据自动转换的几个难点
        3.1.3 目标的变换
        3.1.4 空间拓扑重构
        3.1.5 属性转换
        3.1.6 目标的组合与拆分
        3.1.6.1 目标的组合
        3.1.6.2 目标的拆分
        3.1.7 目标和属性的重构
    3.2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3.2.1 多数据格式是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瓶颈
        3.2.1.1 空间数据多源性的产生和表现
        3.2.1.2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迫切性
        3.2.2 GIS中多源数据集成模式比较
        3.2.2.1 数据格式转换模式
        3.2.2.2 数据互操作模式
        3.2.2.3 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3.2.3 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
        3.2.4 SIMS的体系结构
    3.3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数据库的建立
        3.3.1 数据融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2 标准数据的导入导出
        3.3.3 数据的检核
    3.4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4.1 网格索引
        3.4.2 四叉树索引
        3.4.3 线性可排序四叉树
        3.4.3.1 基本原理
        3.4.3.2 编码规则
        3.4.3.3 四叉树的存储结构
        3.4.3.4 四叉树层数选择
        3.4.3.5 目标矩形与空间索引值的映射
        3.4.3.6 空间对象的增删与查询
        3.4.3.7 空间查询窗的优化改进
    3.5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技术实现途径
    4.1 调显控件设计原则
    4.2 调显控件设计思路
    4.3 调显控件技术实现途径
        4.3.1 系统工程设计
        4.3.2 数据转换加密
        4.3.3 符号体系设计
        4.3.4 分类显示模式的设计
        4.3.5 有条件符号化
        4.3.6 信息查询
        4.3.7 调色板设置管理
        4.3.8 数据检核
        4.3.9 二次开发接口设计
    4.4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可视化技术研究
    5.1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可视化技术
        5.1.1 可视化表达的概念和意义
        5.1.2 电子海图的显示管理与动态可视化表达的比较
        5.1.3 S-57 和ECDIS的表示模式
        5.1.4 S-52 表示库的内容与实现
        5.1.4.1 颜色编码方案
        5.1.4.2 符号、填充模板和线型库
        5.1.4.3 符号化指令
        5.1.4.4 条件符号化程序
        5.1.4.5 检索表
        5.1.4.6 显示生成器
        5.1.4.7 点状符号的绘制
        5.1.4.8 线状符号的绘制
        5.1.4.9 面状符号的绘制
    5.2 电子海图显示流程与界面设计
    5.3 电子海图显示中的关键算法
        5.3.1 无缝拼接、全球漫游的显示机理
        5.3.2 无级缩放、详简变化的“鹰眼”机理
        5.3.3 通用调图接口设计
        5.3.4 航向朝上显示的机理
    5.4 本章结语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涉及的相关概念
        1.2.1 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
        1.2.2 电子系统航海图
        1.2.3 电子海图
        1.2.4 电子航海图
        1.2.5 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数据和数据库的标准
    1.3 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标准和关键技术
    2.1 IHO 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
        2.1.1 IHO 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S-57)概述
        2.1.2 S-57 理论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
    2.2 ECDIS 海图显示与内容规范(S-52)
        2.2.1 ECDIS 海图显示与内容规范(S-52)概述
        2.2.2 电子海图更新指南(S-52)
        2.2.3 ECDIS 颜色与符号规范(S-52 附录2)
        2.2.4 Windows 程序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系统航海图的设计介绍
    3.1 电子系统航海图概述
    3.2 电子系统航海图设计的总体要求
        3.2.1 符合IHO S-57 标准
        3.2.2 支特IMO ECDIS 性能标准
        3.2.3 支持IHO S-52 标准
    3.3 电子系统航海图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简介
        3.3.1 电子系统航海图的内容和结构
        3.3.2 基于TrueTp 符号库的S52 图形库的设计和实现
        3.3.3 电子海图高速显示的数据结构设计
        3.3.4 电子海图航线设计
        3.3.5 电子系统航海图的设计简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MAP OEM KIT 的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概述
        4.1.1 系统显示模型与显示驱动
        4.1.2 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结构
    4.2 开发工具选择
    4.3 创建MFC 工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
    5.1 海图显示
    5.2 海图缩放
    5.3 测量距离
    5.4 海图数据更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工作总结
    二、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海图与海图设计
        1.2.1 海图的相关概念
        1.2.2 海图设计的概念
        1.2.3 海图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1.2.4 海图设计理论基础
    1.3 海图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1.3.1 国内海图设计的发展
        1.3.2 国外海图设计的发展
        1.3.3 海图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海图资料的分析与选择
    2.1 基于变化信息量的改版需求评估
        2.1.1 海图信息量基本概念
        2.1.2 海图信息量的量测
        2.1.3 海图改版需求评估
        2.1.4 实例分析
    2.2 海图资料的分析
        2.2.1 资料分析标准
        2.2.2 资料分析方法
        2.2.3 资料的可视化分析
    2.3 海图资料的选择
        2.3.1 资料选择的条件
        2.3.2 资料选择的知识
        2.3.3 实例分析
    2.4 资料采用略图的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源海图数据的集成
    3.1 海图数据集成概念
    3.2 空间基准的统一
        3.2.1 坐标系的统一
        3.2.2 高程基准的统一
        3.2.3 深度基准的统一
        3.2.4 投影变换
    3.3 要素编码的统一
        3.3.1 要素的分层
        3.3.2 要素编码与转换
    3.4 数据模型的统一
    3.5 多源海图矢量数据集成
        3.5.1 数据集成的一般方法
        3.5.2 基于数据转换方式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图机助分幅设计
    4.1 引言
    4.2 分幅设计基本原则
    4.3 海图分幅过程分析
        4.3.1 传统分幅工具
        4.3.2 分幅的一般过程
    4.4 机助分幅设计的推演
        4.4.1 分幅的数学基础
        4.4.2 不同制约条件下的分幅计算
        4.4.3 不同图幅形式的设计
    4.5 机助分幅设计的实现
        4.5.1 分幅设计步骤
        4.5.2 图幅的裁剪
        4.5.3 机助分幅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弯曲骨架线的海岸线自动综合研究
    5.1 引言
    5.2 海岸线自动综合现状
    5.3 海岸线综合的原则和方法
    5.4 海岸线弯曲形态特征
    5.5 海岸线弯曲的识别
        5.5.1 基本弯曲的划分
        5.5.2 弯曲部位的拓展
    5.6 基于弯曲骨架线的海岸线综合
        5.6.1 弯曲骨架线的提取
        5.6.2 综合实验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海图生产新体系的研究
    6.1 当前的生产体系及存在问题
    6.2 基于主数据库的海图生产新体系
        6.2.1 新体系的解决方案
        6.2.2 新体系的框架结构
        6.2.3 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四、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图人工地物信息处理工具组件的设计与实现[D]. 朱书颖.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基于电子海图三维态势显示设计与实现[D]. 周中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基于OpenCPN的勘探船舶监控系统[D]. 吕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二维电子海图数字水印技术研究[D]. 赖明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5]MapInfo矢量数据到S57标准数据的映射研究与实现[J]. 田少华,丛亮亮.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5(03)
  • [6]嵌入式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信息系统的研究[D]. 廖为渊. 集美大学, 2015(05)
  • [7]同源多尺度海图生产体系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陈长林.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8]国际标准电子海图调显控件技术研究及实现[D]. 汪海.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4)
  • [9]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海图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研究[D]. 陈惠荣.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标签:;  ;  ;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与Arc/Info数据转换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