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河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杜文锴[1](2021)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韦军[2](2021)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转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各功能的协同是保障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当前,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权衡与协同时空格局,并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期为实现“三生”融合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一定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甘肃段“三生”功能水平变化各异,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具体变化而言,生产、生活功能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空间上二者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重叠性,较高值区主要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并向周边逐渐扩散,其次以不同地级市中心为点状分布;生态功能略有下降,空间上呈“西南高中部低”的块状分布,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较高值区集中在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东侧等部分地区,低值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2)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全域尺度下,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经历不同演化特征,均存在极化现象,且区域差距显着;局域尺度下,甘南黄河上游、中部沿黄地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功能核密度曲线分别在位置、峰度、波峰数量和拖尾上具有各自的演进形态,表明土地利用功能在不同区域内和不同时段的动态演进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式在时空上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特征:时间尺度下,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增强型协同关系,生产、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均存在权衡关系。不同二级功能之间以权衡关系占主导,协同关系较少,但权衡作用强度较弱。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格局随时间有一定变化,总体上比较稳定。相同功能的空间集聚作用更强,不同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协同、权衡类型以“抱团”分布为主,少有零星分布。(4)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生产功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逐渐占据主导,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逐渐下降,生活功能受人口密度影响最显着,生态功能受人类活动胁迫的影响逐渐加强,对森林覆盖率等自然生态的响应也有所增强。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受生产、生活影响更强,但二者分别与生态功能交互后的影响力均强于单项功能,表明生态功能是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增强的前提和基础。(5)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功能区域差异、权衡与同时空格局,实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化地区的差异性、多元化的“三生”功能利用与管理策略,以实现土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达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吴晓庆[3](2020)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耦合协调度评价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加强烈,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时代背景下,特殊贫困地区经济动态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国家重点扶持的连片特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甘肃省临夏州为研究区域,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2010-2018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各县区土地类型分布特征,利用极差标准化和熵权法多因素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发展指标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土地利用-贫困动态变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并结合研究区资源、环境、政策等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临夏州的土地资源结构优化和脱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提取用地信息,对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和各县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2010-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147.41km2,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 47.5km2、100.15km2;相比2010-2014年,2014-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占总增加面积58.1%,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增大,占总减少面积67.68%;临夏州各县区土地利用率普遍较低,尤其是属于偏远山区的永靖县和东乡县,未利用地面积达50%以上。(2)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贫困指标的相关性。通过计算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与贫困指标的相关系数可知,建设用地与贫困指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农用地规模和未利用地规模与贫困指标整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农产品产量与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在正向和负向上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3)利用灰色关联度测算土地利用变化指标与贫困动态变化指标间的关联度矩阵,并对关联度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指标序列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且2010-2018年关联度逐渐增大,综合关联度值达到0.7547;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类土地利用指标与各贫困指标关联度较高,而设施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工业占GDP比重对贫困指标产生较低的影响,关联度均在0.5以下;不同县区两者指标的关联度有所差异,但整体上关联性逐渐增强,且处于中高等关联。(4)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土地利用-贫困动态变化系统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系统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和综合评价指数可知,2010-2018年整体上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和综合指数逐年增大,由初级耦合协调到良好耦合协调,两个系统由低水平协调发展转为高水平协调发展;早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于贫困动态变化,后期发展程度逐渐协调,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有所增强;合理规划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两者共同协调发展。
康学玲[4](2020)在《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情况越来越体现出新变化。过去,人们多以贫穷、发展落后、思想封建等词来描绘少数民族地区,学者们也多用失学、辍学、学业失败或不佳的研究视角来呈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新时代、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关注应转变视角,应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分析他们优秀背后的因素,而这是“取长补短”、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本土经验”。本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交代了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交代了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研究对象——“珍珠生”。第二章讨论了“珍珠生”为何偏好回中。第三章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政策、社会支持和文化、学校因素、家庭态度与同龄人影响四个外部因素对影响“珍珠生”学业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则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个人因素出发,分析其学业动机、方法、心态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成绩的影响。第五章是结论和讨论部分,回应了绪论提出的问题,并就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延伸探讨。
张巧定[5](2020)在《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是我们党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我国在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我们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已经上升到比较成熟的理论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先要做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切实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重要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来抓紧抓好。临夏州作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地域环境复杂等特点,这些复杂的关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本地区的民族和谐关系、区域稳定及社会和谐稳定。由于临夏州的篮球运动发展时间较长,群众基础好,并且作为临夏州的特色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氛围独特,吸引着越来越多周边少数民族的参与。为了维护该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临夏州把篮球运动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催化剂”,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维护好临夏州社会和谐稳定和区域间民族关系,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研究对象,以临夏州一市七县的篮球爱好者和相关管理者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相关研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临夏州篮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性比赛开展的非常活跃,参赛队员主要以男性为主,为临夏州篮球运动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2.临夏州的篮球比赛一般安排在农闲季节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多以邀请赛为主,并且球队都是临时组建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参赛队员基本是本地区在校大学生和篮球爱好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临夏州独特的篮球运动氛围。3.篮球运动的开展对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4.临夏州通过举办篮球赛事,极大的促进了区域间各宗教、各民族的大融合,使得民族关系越来越稳定,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对临夏州的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5.临夏州篮球运动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为促进区域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文化多元化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6.积石山作为临夏州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篮球运动开展的最为突出,在开展篮球运动的同时,影响周边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其中,极大的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新的“动能”。
马海萍[6](2020)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和谐师生伦理关系构建研究 ——以甘肃省广河县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习近平讲话突出强调了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这个教育时代的命题,我们要把立德树人重大意义置于时代背景下审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找坐标、找定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公共活动,它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同时也呈现了师生之间特有的矛盾,因此师生之间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这是一种独特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范畴的社会公共关系,它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师生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出现,结成的一种相互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校教学成绩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教师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侧重于关注中学和谐师生伦理关系的发展,以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中学为例,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师生伦理关系的研究背景与价值,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述,这部分主要论述了师生伦理关系的本质与特征,演变与发展。第二章论述了广河县师生伦理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论述了广河县师生伦理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制约、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素质的欠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论述构建和谐师生伦理关系的对策,分别从树立平等性师生伦理关系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戴宁[7](2020)在《甘肃省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成为阻碍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影响了社会健康发展。普惠金融着力于解决金融排斥问题,服务农村地区弱势群体,提高了弱势群体的收入,因而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文章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假设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进行实证研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文章首先是对国内外关于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介绍了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以及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其次分析了甘肃省普惠金融现状,并参考相关学者的做法,结合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按照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情况和数字金融使用情况三个维度,选取了九个指标,通过变异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60个县的普惠金融指数,再使用泰尔指数测算其城乡收入差距。最后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回归模型,证明普惠金融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总结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主要结论有下:(1)甘肃省各县普惠金融水平在近年都有所增长,但总体水平较低,具有成长性。(2)甘肃省各县城乡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3)从甘肃省整体和省内分区域来看,普惠金融都能够减小城乡收入差距。(4)其他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各有不同。最后本文从加强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数字金融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戴光亚[8](2019)在《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农业。长久以来,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是国家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了金融的重要性,还提出要通过普惠金融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从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同年,中央指出要加大对三农支农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农村金融、加强激励约束;2018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中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要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必须提高农业创新力、农业竞争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文件还要求我们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在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由上可知,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依然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甘肃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业大省,故研究甘肃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找到影响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进一步促进甘肃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探讨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的背景和意义,接着整理思路、构建研究框架、阐述研究的基本内容,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拟解决的问题和不足。第二部分:阐述相关概念和理论。主要介绍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阐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做理论准备。第三部分: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通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需求三个方面分析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通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三个指标分析甘肃省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并指出甘肃省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实证研究。构建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确定指标,然后选取数据,接着以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动态和静态实证分析与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第五部分:对策建议。在结合现状和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对甘肃省农业经济增长有利的若干建议。例如完善金融发展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及对农村金融的监管等。
马存强[9](2019)在《项目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学习因其在探究式教学实践领域具有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地理教育领域。项目学习通过确定与实际有关、具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将主题与现实情境联系在一起,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在实际生活中自主探究真实的问题,在探究中学习,完成项目任务及作品,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论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了项目学习的相关概念、要素与理论基础。其次,利用案例分析法,在初中地理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类课堂中设计和实施了项目学习案例。最后,使用问卷调查对项目学习开展的效果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地理学科适宜采用项目学习方式。在问题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协作、真实、跨学科、搭建平台、以产品为导向等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将地理学科特色融入一般的项目学习模式,形成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第二,项目学习可以应用于不同课型的地理教学。新授课教学案例以“广河县交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为主题,侧重于项目学习的一般应用流程,通过案例验证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可行性;与新授课对应的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了“水资源”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模式复习课的教学案例,复习效果较好。第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的具有一定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项目学习有助于转变师生传统教学观念、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有利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地理评价体系。
马文达[10](2019)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事业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倘若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不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说我国已经彻底实现了教育公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情况,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重大战略部署,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根据官方数据,甘肃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80%以上;截至目前,广河县的95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已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经州政府审核评估,有70所学校基本达标,达标率为73.7%,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指标下滑现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本文侧重于关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为例,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从国内关于西部地区和甘肃省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现状出发,对广河县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第一章将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与当前社会背景相结合,分析现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任务等方面,坚持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事业始终走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第二章阐述了近年来广河县基础教育发展,并对“民族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广河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概念等方面做了研究。第四章则针对广河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立足于实际情况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行性路径,力争进一步推动广河县教育发展。
二、广河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河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
1.2.1 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和内涵 |
1.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
1.2.3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 |
1.2.4 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条件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2.4 国土空间利用现状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范围 |
3.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3 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方法 |
3.2.4 土地利用功能动态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
3.2.5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
3.2.6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分析 |
4.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 |
4.1.1 生产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4.1.2 生活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4.1.3 生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4.1.4 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
4.2 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 |
4.2.1 生产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
4.2.2 生活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
4.2.3 生态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
第五章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分析 |
5.1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间变化分析 |
5.1.1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 |
5.1.2 不同二级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
5.2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格局分析 |
5.2.1 相同土地利用功能 |
5.2.2 不同土地利用功能 |
第六章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
6.1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子探测 |
6.1.2 土地利用功能之间交互探测 |
6.2 土地利用功能提升策略 |
6.2.1 “三生”功能管控建议 |
6.2.2 权衡与协同区域管控建议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少数民族聚集区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耦合协调度评价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2 数据来源 |
2.2.1 遥感数据 |
2.2.2 土地利用数据 |
2.2.3 社会经济数据 |
2.3 本章小结 |
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3.1 遥感影像解译 |
3.1.1 建立解译标志 |
3.1.2 遥感影像解译流程 |
3.1.3 解译精度评价 |
3.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3.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3.3 县区域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 |
4.1 贫困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4.1.1 地区贫困现状 |
4.1.2 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
4.1.3 县区域贫困差异及变化特征 |
4.2 贫困动态变化指标的确定 |
4.3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4.3.1 建设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4.3.2 农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4.3.3 未利用地与贫困动态相关性分析 |
4.4 土地利用与地区贫困动态相关性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模型评价 |
5.1 模型评价方法 |
5.1.1 熵权法 |
5.1.2 灰色关联度 |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
5.2 构建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
5.3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的关联度 |
5.3.1 关联度测算矩阵 |
5.3.2 关联度空间变化分析 |
5.4 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
5.4.1 协调性评价结果 |
5.4.2 耦合协调度分析 |
5.4.3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5.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缓贫分析 |
5.5.1 土地利用变化结构调整与脱贫实践 |
5.5.2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反贫困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附录一 |
(4)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西方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
二、多因素考量理论 |
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回顾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田野点:临夏回民中学 |
第二节 田野对象:“珍珠生” |
第二章 偏好回中:“同而不同” |
第一节 偏好之同 |
一、来自何方:六县一市 |
二、以何相聚:高分中考成绩 |
三、何以甄选:“双特” |
第二节 偏好之异 |
一、家庭之“贫”与学生之“痛” |
二、家庭及习俗影响 |
三、信息在哪里 |
第三章 何以优秀--外部因素 |
第一节 政策因素 |
一、民族教育政策 |
二、招生录取 |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传统文化 |
一、来自社会组织的支持 |
二、传统文化:重视教育 |
第三节 学校因素 |
一、师资配置与严管理 |
二、教学导向与高要求 |
第四节 家庭态度与同龄影响 |
一、家庭态度 |
二、同龄人影响 |
第四章 何以优秀--内部因素 |
第一节 学习动机 |
一、学之为何 |
二、动机之异 |
第二节 学习策略 |
一、学之有道 |
二、“道”亦不同 |
第三节 学业自信 |
一、笑对学习之难 |
二、自信之差异 |
第四节 学业自我效能感 |
一、自我效能感 |
二、何以优秀:从“心动到行动”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育选择:“偏好回中” |
二、共构优秀 |
第二节 讨论 |
一、理论对话 |
二、研究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
1.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的需要 |
1.1.3 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和谐稳定密不可分 |
1.1.4 浓厚的篮球氛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族地区 |
2.1.2 篮球运动 |
2.1.3 社会和谐 |
2.1.4 社会稳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民族地区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甘肃民族地区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关于社会和谐的相关研究 |
2.3.2 关于篮球运动与公共服务构建社会和谐方面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临夏州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分析 |
4.1.1 临夏州政府对篮球运动的支持程度 |
4.1.2 临夏州篮球爱好者基本情况 |
4.1.3 临夏州篮球爱好者参与篮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
4.1.4 临夏州篮球爱好者参与篮球运动的场地设施情况 |
4.1.5 临夏州篮球赛的组织、管理情况 |
4.2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的因素分析 |
4.2.1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个人因素分析 |
4.2.2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的家庭因素分析 |
4.2.3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因素分析 |
4.2.4 临夏州篮球促进社会和谐的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因素分析 |
4.3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稳定的区域稳定因素分析 |
4.3.2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稳定的民族关系因素分析 |
4.4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 |
4.4.1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价值 |
4.4.2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区域稳定价值 |
4.4.3 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价值 |
4.5 临夏州篮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典型分析——积石山 |
4.5.1 积石山的基本情况概述 |
4.5.2 积石山的民族分布情况 |
4.5.3 积石山的篮球赛事举办情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立德树人背景下和谐师生伦理关系构建研究 ——以甘肃省广河县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二、研究背景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师生伦理关系的界定与阐述 |
一、师生伦理关系的界定 |
(一)师生关系 |
(二)师生伦理关系 |
二、师生伦理关系的本质与特征 |
(一)师生伦理关系的本质 |
(二)师生伦理关系的特征 |
三、师生伦理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
(一)师生伦理关系的演变 |
(二)师生伦理关系的发展 |
第二章 甘肃省广河县中学师生伦理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
一、甘肃省广河县教育概况 |
(一)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
(二)共性与特殊性 |
二、甘肃省广河县师生伦理关系现状 |
(一)师生伦理关系渐趋民主 |
(二)师生伦理关系日益平等 |
三、甘肃广河县师生伦理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师生伦理关系冷漠化 |
(二)师生伦理关系异质化 |
(三)师生伦理关系单一化 |
(四)教育过程中的单向化 |
第三章 甘肃省广河县师生伦理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
(一)传统观念对教师的影响 |
(二)传统观念对学生的束缚 |
二、教育体制机制的制约 |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 |
(二)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
(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
四、教师素质的欠缺 |
(一)教师缺乏科学的学生发展观 |
(二)教师缺乏耐心与爱心 |
(三)个别教师行为失范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师生伦理关系的建议 |
一、树立平等型师生伦理关系观念 |
(一)教师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
(二)学生摒弃对教师的偏见 |
(三)师生互爱互谅 |
二、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三)探索建立新型综合评价模式 |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二)全社会要尊崇“四有”好教师 |
四、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
(二)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 |
(三)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五、强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师生观 |
(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甘肃省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 |
1.2.2 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
1.2.3 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 |
2.1 普惠金融发展理论 |
2.1.1 金融排斥理论 |
2.1.2 普惠金融理论 |
2.2 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
2.2.1 普惠金融门槛降低效应 |
2.2.2 金融服务的非均衡减缓效应 |
2.2.3 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甘肃省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3.1 甘肃省普惠金融现状 |
3.1.1 甘肃省金融机构网点情况 |
3.1.2 甘肃省金融运行情况 |
3.1.3 甘肃省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情况 |
3.2 甘肃省普惠金融指数的测度 |
3.2.1 甘肃省普惠金融指标选取 |
3.2.2 甘肃省普惠金融指数测度 |
3.2.3 结果分析 |
3.3 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3.3.1 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指标选取和测度 |
3.3.2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甘肃省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 |
4.1.1 模型的设定 |
4.1.2 变量的选取 |
4.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实证分析 |
4.2.1 面板模型的识别 |
4.2.2 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继续加强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 |
5.2.2 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
5.2.3 发展数字金融,延伸普惠金融广度 |
5.2.4 增强普惠金融的宣传教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c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2 农村金融发展及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2.1 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
2.1.1 金融结构理论 |
2.1.2 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
2.1.3 普惠金融理论 |
2.2 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依据 |
3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3.1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3.1.1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分析 |
3.1.2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分析 |
3.1.3 甘肃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
3.1.4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甘肃省农业经济现状 |
3.2.1 甘肃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分析 |
3.2.2 甘肃省农业总产值分析 |
3.2.3 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
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模型构建 |
4.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分析 |
4.3.1 动态分析 |
4.3.2 静态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
5.2.2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
5.2.3 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
5.2.4 解决法律监管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村贷款余额 |
附录B 农村存款余额 |
附录C 第一产业增加值 |
附录D 农村人口 |
(9)项目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时代发展的需求 |
2.地理学科素养的需求 |
3.当前地理课堂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项目学习的价值 |
(三)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
3.人本主义理论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案例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四)设计原则 |
(五)操作程序 |
1.项目准备阶段 |
2.项目实施阶段 |
(六)注意的问题 |
1.重视课内外项目学习相结合 |
2.注意教师的适度指导 |
3.灵活运用项目学习模式 |
四、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的案例 |
(一)新授课应用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评价阶段 |
4.反思与总结 |
(二)复习课应用 |
1.准备阶段 |
2.实施阶段 |
3.评价阶段 |
4.反思与总结 |
(三)应用案例效果评价 |
1.评价工具 |
2.效果评价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设计了项目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模式 |
2.项目学习可以应用于不同课型的地理教学 |
3.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具有一定有效性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广河县交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A组项目计划书 |
附录2:“广河县交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学生项目作品 |
附录3:项目学习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4:项目学习后测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思想内涵 |
一、现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
二、现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方针 |
三、我国实施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
(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二章 广河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
一、社会背景 |
(一)区位及人口 |
(二)经济和文化 |
二、广河县教育发展现状及成效 |
(一)基础教育 |
(二)财政投入 |
(三)现有政策 |
三、学校课改教改情况 |
第三章 广河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主观因素 |
(一)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
(二)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 |
(三)乡土文化缺失 |
二、客观因素 |
(一)经济发展滞后 |
(二)基础教育失衡 |
(三)师资匮乏,质量不高 |
(四)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
(五)教师收入状况及工作量 |
(六)住宿及交通问题 |
第四章 解决广河县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
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一)切实普及城乡义务教育 |
(二)学校现代化建设 |
(三)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
(四)进行课改,实施多元文化课程 |
(五)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
二、职能部门强化落实责任 |
(一)各部门及时沟通,密切协作 |
(二)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 |
(三)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及青少年受教育权 |
(四)多部门协同发力,促进就业 |
三、加强广河县师资队伍建设 |
(一)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二)改善广河县教师待遇 |
(三)总揽全局,师资统筹 |
(四)完善当地师资准入机制 |
四、转变当地教育观念 |
(一)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
(二)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
五、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广河县域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夏回族自治州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杜文锴.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D]. 韦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2)
- [3]少数民族聚集区土地利用与贫困动态变化耦合协调度评价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D]. 吴晓庆.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何以优秀—基于临夏回民中学三个“珍珠班”的人类学研究[D]. 康学玲. 兰州大学, 2020(01)
- [5]临夏州篮球运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证研究[D]. 张巧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立德树人背景下和谐师生伦理关系构建研究 ——以甘肃省广河县中学为例[D]. 马海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甘肃省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 戴宁. 兰州大学, 2020(01)
- [8]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戴光亚.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9]项目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存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教育发展研究[D]. 马文达.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