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Study on Effect of Exhaust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Active Muffler Valve Spring as Followed Spring Constant(论文文献综述)
杨行[1](2020)在《某乘用车增压器进气噪声识别与降噪研究》文中提出配置增压器的进气系统可有效提高汽油机有效输出功率,与此同时形成了高频率气流噪声,使得汽油机整体噪声更加刺耳,难以接受。高频噪声是非常刺耳的,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在汽油机排气降噪研究领域已取得较多成果,但进气降噪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乘用车汽油机进气消声器的降噪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增压器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面对乘用车增压器进气噪声过大问题,识别增压器进气噪声产生机理,结合进气系统压后消声器性能仿真分析提出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发动机台架进气系统噪声试验以及整车试验获取实验数据,识别进气系统各部件对车内气流噪声的贡献量,确定了压后管路的辐射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参考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声学特性,采用声学有限元方法与CFD方法对消声器声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通过消声器单体传递损失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整车噪声振动测试验证了进气系统改进设计的正确性,降低了压后管路的辐射噪声,得到了降低车内气流噪声的有效方案。本文主要完成下列几项工作:(1)设计了增压器进气噪声台架及整车噪声源识别方法,重点分析了气流噪声的探查与识别过程,以及气流噪声的传递路径与贡献度分析流程。(2)以乘用车用增压器型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进气系统低噪声设计方法与流程,提出了进气系统低噪声设计的必要性与CFD仿真优化设计流程,以及声学设计过程。(3)以工程实例为对象,通过声学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对压后进气系统进行降噪处理,有针对性的完成了消声元件的设计工作,通过CFD评估,得到最佳设计方案。(4)研究了进气系统消声元件优化布置方法与流程,总结了压后管路系统消音元件布置对整车噪声的影响规律,结合压后管路消声元件布置原则,对比了压后消音元件的三种连接方式及对噪声的影响,实验验证了设计修改后的压后进气消声器。
王斌[2](2020)在《某型乘用车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汽车电子、测量技术、控制技术、材料成型、机械加工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汽车制造厂商开始进行空气悬架系统的相关研究。在空气悬架系统中,空气悬架供气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空气悬架供气系统从外界吸收空气并将其压缩成可供空气弹簧与储气罐使用的高压气体。空气悬架供气系统主要由空气压缩机总成、电磁阀总成组成。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空气悬架供气系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空气压缩机总成与电磁阀总成的设计与匹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目前国内外空气悬架供气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研究的进展与不足,并列举较为着名的国内外空气悬架供应商与主机厂的供气系统产品,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2)详细分析空气悬架供气系统在充气与排气时的工作原理、空气压缩机本体结构组成及机构原理、电磁阀结构与原理。对空气悬架供气系统、电磁阀总成、空气压缩机总成相关特性分别进行数学建模。同时,根据整车开发对空气悬架系统的要求,对空气压缩机本体噪音、空气压缩机本体机械性能、压缩机隔振系统隔振性能、电磁阀总成性能、整车环境下供气系统NVH性能分别提出细化要求。(3)基于某型乘用车,根据空气压缩机性能要求,对空气压缩机进行选型匹配;根据空气压缩机隔振系统性能要求,选择车身布置位置、优化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率、设计隔振弹簧、橡胶隔振器、隔振支架等零件,最终将隔振系统的隔振率优化至低于-20 d B,重量低至5.27 Kg,降重率达46.77%;根据电磁阀总成性能要求,进行电磁阀总成的设计。(4)分别对空气压缩机总成、电磁阀总成进行单件与总成试验,对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进行功能测试、24通道MTS测试与10万公里耐久测试。对道路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因、复现和解决,完善电磁阀生产线的工序。最终验证本文所设计空气悬架供气系统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NVH性能与耐久性能。
马强强[3](2018)在《限载式气动葫芦的结构设计与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动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广泛的应用,新型的气动工具逐步进入市场,其中气动葫芦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军工、石油、化工等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环境中被广泛使用,逐步取代了现有的手拉葫芦和电动葫芦。但通过对国内外气动葫芦研究现状的分析和实际调研发现,国内气动葫芦普遍存在壳体负载能力不足、制动性能差、马达噪声大、无限载限位保护等诸多问题,对其安全生产和推广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针对以上情况,本论文首先根据论文对气动葫芦技术指标的要求,对机械结构进行总体设计,分析了影响负载能力和提升速度的因素,依据气动马达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建立马达内部压力变化的数学模型和转矩平衡方程,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利用仿真结果修正马达结构参数以提高马达工作运行的平稳性;另外制动器被认为是气动葫芦安全生产中的关键部件,在对主体结构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时,还对弹簧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得出弹簧的振动方程,提高了气动葫芦的制动效果。其次论文借助ANSYS Workbench分析软件,对气动葫芦的壳体进行了结构静力分析,虽然出现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但是壳体在额定负载的情况下,最大应变值0.038mm小于壳体材料的弹性应变,可保证气动葫芦对壳体强度和刚度的要求;通过对制动器的瞬态分析,得出在外界突然制动的条件下摩擦片磨损对制动性能的影响情况,并根据仿真结果进一步提高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此外在对气动马达模态分析的同时,获得分析频率列表和模态云图,根据频率变化比较明显的模态发现:频率在539.78HZ和2404.3HZ工作气动马达振动最为剧烈,噪声最大,应当减小马达主轴圆切面的半径,降低马达对周围工作环境的影响。最后,利用建模仿真平台AMESim软件针对设计的气动系统搭建AMESim气动仿真模型,通过AMESim软件分析气动系统中制动器压力、响应速度以及马达主轴转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出制动器可以在0.05s内瞬间达到3倍载荷的制动力,可保证系统在安全时间内能够迅速达到制动效果,且仿真模拟也表明,当负载超过额定载荷时马达的转矩将减至零,达到限载保护的目的,同时工业性试验也进一步表明了该气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黄金明[4](2018)在《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特性及其降噪研究》文中指出轴流式燃气调压器一般应用于高压差大流量的调压环境中。然而,高压差大流量条件往往使得流体内部相互之间的剪切力过大,容易产生气动噪声,也称为流致噪声。因此,轴流式燃气调压器在调压稳压的同时,伴随着较为严重的噪声污染。目前,国内外关于气动噪声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但具体到解决相关输气设备的气动噪声的问题则较为滞后。一般的降噪处理为切断声音传播途径,构建各种隔音围护结构,实际降噪效果与降噪投入不能很好的达到效益平衡。本文以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为研究对象,基于声类比的FW-H方程并且使用声学边界元理论,对该型号燃气调压器进行了相关的建模与数值仿真。通过将模型数值模拟值与现场实验测量值进行拟合对比,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对其流场与声场进行研究,得到流场对声场的影响。探究与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同系列的相关轴流式调压器的气动噪声来源与特性,并针对气动噪声污染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用小孔喷注消声器降低噪声的方法,为以后降噪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FW-H声类比理论及声学边界元理论对轴流式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进行了研究。根据CAD平面设计图纸,使用Por/E建模软件对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进行三维建模。提取出其内部流道模型进行声学模拟,和现场实验测量值进行拟合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度。对其内部流场规律进行分析,分别从稳态模拟与瞬态模拟结果出发,分析其压力场、速度场、涡量强度的规律。通过对流场的研究,一方面,找到噪声来源,分析流场压力对声源的影响。另一方面,流场特性的研究为声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得出声源位于上下游管段以及阀腔位置,其中下游管段以及阀腔位置处气动噪声污染较为严重。(2)首先对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声源类型以及近、远场类型进行基于气动声学基本方程的理论分析。选择基于FW-H方程的声类比方法进行气动噪声特性的深入分析。分别从气动噪声频谱、指向性、产生位置、影响因素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型轴流式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为高频噪声,声能量集中在高频区域;其声源类型为偶极子声源;对于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的噪声区域是由上下游管道区域与阀腔区域共同组成,并且下游管道区域的气动噪声要高于上游管道与阀腔位置处的噪声。针对轴流式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压力和速度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压差过大是产生气动噪声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调压中,若压差过大,建议采用逐级调压的方法,这将有效降低气动噪声。(3)针对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较大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降噪措施。本文选择被动降噪方法中的消声技术,对比微穿孔板消声器与小孔喷注消声器的降噪效果,发现小孔喷注消声器更适合轴流式燃气调压器的消声处理。建立小孔喷注消声器模型,根据公式及工程经验设计其参数为:小孔直径为3mm、孔间距为15mm,消声管段长400mm,消声管段直径36mm,共有小孔数336个,小孔总面积2.37×10-3m2。将小孔喷注消声器安装于噪声污染最严重的下游管道,对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最大噪声情况进行降噪处理。结果表明小孔喷注消声器能够有效降低轴流式燃气调压器的整体噪声,降噪效果十分明显,使原本110dB左右的总声压级下降至80dB左右。
高泽鹏[5](2017)在《电动客车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悬架可以使车身与车轮弹性的连接起来,减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来自路面的振荡和冲击,从而在各种路况下使车辆仍具有较好的驾驶性能,全面提升车辆运动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在复杂路况下保障良好的通过性和货物的完整性。而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人们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空气悬架以其卓越的性能,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车身根据路况进行高度调节是电控空气悬架应该具备的重要功能,其不仅应该保障车辆在驻车状态时车身高度准确而有效的调节,而且在有随机路面激励作用的情况下,也应该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精确控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空气悬架特性研究。针对空气弹簧非线性系统,对其刚度和频率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相关内容对充放气过程中的气体质量流量、压力梯度方程和悬架静平衡位置进行研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基础。(2)根据车体垂向动力学方程,利用AMESim搭建二自由度车体模型并对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进行仿真运算。针对车辆在无路面激励作用时高度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过调”现象,设计Fuzzy-PID控制器,利用其输出的PWM对电磁阀通断时间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车身的高度调节。(3)针对存在路面激励的情况,设计状态观测器,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空气悬架的静平衡位置进行观测,以此为基准对车身进行精确有效的调节,为之后整车调节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基础。(4)建立七自由度车体模型,搭建TruckSim-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利用Fuzzy-PID控制器和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客车前、后轴车身高度的调节以及在城市行驶时,停靠过程中的“侧跪”功能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随机路面激励作用的情况,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满足实际的驾驶需求,实现对车身高度的精确控制。
王忠涛[6](2017)在《建筑制瓦一体机设计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缸瓦为代表的建筑耗材产业在国家经济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传统的人工制瓦方式很难满足现代房屋建设的产量和质量要求,制瓦行业急需一种新型自动化制瓦装备,能够替代传统劳作方式,提高缸瓦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建筑市场需求。结合国内外砖瓦行业的现状及趋势,论文首先在现有工况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功能分析原理提出一种基于PLC控制、以气动液压为动力的建筑制瓦一体机结构设计方案,论述制瓦一体机的研究理论及技术方法;其次,依据总体方案,对制瓦一体机结构进行参数设计,完成吸盘抓取、坯件输送、模压成型等机械结构设计,运用Solidworks建模技术完成机械零部件及整机的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制瓦一体机关键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完成泥坯复位吸着可靠性分析、推入台及抓瓦臂结构静力学分析、模压架体预应力下的模态分析及增速缸缸筒疲劳仿真分析,并为进一步提高关键部件的可靠性提出合理化意见;最后,采用系统参数设计理论和AMESim系统仿真技术,完成建筑制瓦一体机坯件输送气动回路和模压成型液压回路的系统设计,建立基于AMESim的HCD、PCD系统回路仿真模型,分析各回路系统运动特性和流量特性,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为现场应用提供参数依据。论文通过结构参数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系统设计与特性仿真分析的方法设计研究了一种应用于瓦坯制造的建筑制瓦一体机,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坯件输送及成型功能,提高制瓦质量和自动化水平,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课题研究为砖瓦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缸瓦制造生产线改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刘立群[7](2015)在《化肥装置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文中认为调节阀在流体工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化肥装置中扮演最终执行器的角色,直接决定着生产装置的长、安、满、稳运行。首先对调节阀进行分类,并论述其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接着对调节阀的故障机理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故障,研究了调节阀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调节阀分类方法很多,工作原理复杂,涉及的性能参数很多。其中其故障出现的部位有阀芯、阀座、填料、阀杆、执行机构、阀门定位器、电磁阀、放大器等附件,以及气源系统、电源系统和控制系统。对外表现的形式有卡涩、堵塞、泄漏、不动作、动作不到位等。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是调节阀选型不科学,造成本质上的不安全;安装时不合理,人为造成故障;维修不及时、不彻底,使故障扩大和严重;维护不到位,没有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解决好调节阀故障问题,必须严把选型、安装、维修与维护四道关口,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维护方面,不但要做好传统的故障性维护,而且要下功夫做好预防性维护,尽可能应用预测性维护。通过调节阀故障的识别、原因分析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从而把调节阀的故障率降到最低。塔里木大化肥装置调节阀的应用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通过现场工作中的实例具体说明化肥装置调节阀的故障处理。
刘夏[8](2011)在《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规律和喷油器响应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汽油机,柴油机在动力性和经济性上优势明显,它已经在商用车、工程机械和农用车等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较高的NOx和PM排放成为限制柴油机进一步推广的障碍。为了控制柴油机的排放,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法规,但这并没有成为柴油机发展的障碍,而是充当了柴油机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力。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主要是NOx和PM,而降低NOx和降低PM的机内措施是相反的,所以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主要集中于同时降低NOx和PM排放的领域。虽然后处理技术快速发展,但是要满足越来越严的排放法规,应该先将污染物的机内控制尽量做好。放热规律决定了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针对性能要求有目的的控制放热规律是使柴油机达到性能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燃烧系统一定的情况下,放热规律由喷油规律决定,找到了实现目标放热规律所要求的喷油规律,就能主动控制喷油规律,然后实现目标放热规律,最终得到柴油机的性能目标。高压共轨系统能够柔性控制喷油规律,是实现理想喷油规律的最佳喷油系统。多次喷射是高压共轨系统独特的喷油规律实现形式,本文运用GT-POWER软件建立发动机模型,在相同边界条件下,将一定量燃油以不同喷射方式喷入气缸,研究不同喷射方式以及不同喷射参数对柴油机放热规律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预喷射能使主喷放热率峰值明显降低,将一次主喷改为两次主喷能使主喷放热峰值下降到更低的程度,但是两个主喷时的放热持续期明显增加,放热重心明显后移。对单次喷射,喷油提前角能明显改变主喷放热延迟期、放热重心和放热持续期。对于一次预喷加一次主喷的喷射方式,增加预喷量能减少主喷放热延迟期和放热持续期,使放热重心靠近上止点;增加预喷间隔,能增加放热延迟期,使放热中心远离上止点,但是对放热持续期影响不大。对一次预喷加两次主喷的喷射方式,增加主喷提前角能增加放热延迟期,增大第二次主喷的放热峰值,使放热重心明显后移,而对放热持续期影响不大;增加两主喷间隔能减小第二个主喷放热峰值,使放热重心明显后移,放热持续期增加。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比其它的喷油系统在喷油规律控制上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响应特性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响应特性,本文详细分析了Bosch第二代高压共轨系统喷油器内部结构,利用GT-FUEL软件建立了喷油系统模型,研究了喷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增大针阀锥面面积,喷油器开启时间缩短,关闭时间增加;衔铁芯最大升程对响应特性影响不大;电磁力增大能使针阀上升延迟减少,但对响应特性其它指标影响不大;增大衔铁芯弹簧预紧力对针阀下降延迟有较大影响,对针阀上升延迟影响较小,对针阀上升和下降时间基本没有影响;控制体容积增大,喷油器响应特性变差;控制体进油孔增大,喷油器开启时间增加,关闭时间缩短,出油孔孔径增大对响应特性影响相反;轨压越大,喷油器响应特性越好。
高威利[9](2010)在《线性压缩机及其驱动两级脉管制冷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航天、军事、信息、生物医疗和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对低温制冷机提出了越来越广泛的需求,促进了低温制冷机技术的发展。高频脉管制冷机由于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效率高以及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低温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红外传感器冷却、氢能储存以及高温超导应用等方面,都需要采用多级结构的高频脉管制冷机才能达到所需要的制冷温度。因此,研究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回顾了脉管制冷机的发展历史和最新成就,然后重点研究了以下若干问题:1.线性压缩机板弹簧支承技术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总结出了板弹簧结构参数与其主要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线性压缩机所需板弹簧的优化设计与加工,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2.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系统的优化设计。主要包括两级脉管冷头的级间耦合方式确定、回热器与脉管尺寸优化设计、换热器与调相机构设计等;线性压缩机结构设计、直线电机电磁仿真计算等。3.线性压缩机驱动RC负载的性能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板弹簧刚度、输出负载特性以及输入电功率等对压缩机输出性能的影响。4.线性压缩机驱动两级脉管冷头性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了制冷机充气压力、工作频率以及输入电功率等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贺淑超[10](2009)在《车用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仿真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应用GT-POWER软件对8.6升的车用增压中冷、四气门、六缸、高压共轨柴油机的恒转速增转矩瞬态过程进行了建模仿真,并进行了分析优化。研究表明,恒转速增转矩瞬态工况下的燃烧边界条件与稳态工况有较大的差异。在增转矩瞬变过程中,随着转矩变化率的增加,进气量下降而耗油量没有明显变化,导致空燃比有所下降;最高燃烧温度随着瞬变率的增加而增加,最高燃烧压力随着瞬变率的增加而减小,热效率随着瞬变率的增加而减小。以上种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增压器的延迟效应,导致进气量降低,空燃比下降,燃烧恶化。为了增加空燃比、改善燃烧,本研究根据工程理论,采用数值代数方法,利用优化后的空气量加上变化的空气量等于优化前的空气量这一原理,提出了优化燃油喷射,增加空燃比的基本公式。利用此公式对燃油喷射曲线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空燃比曲线,提高了空燃比,优化了燃烧。
二、The Study on Effect of Exhaust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Active Muffler Valve Spring as Followed Spring Consta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n Effect of Exhaust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Active Muffler Valve Spring as Followed Spring Constant(论文提纲范文)
(1)某乘用车增压器进气噪声识别与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增压器进气噪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增压器进气噪声识别与实验分析 |
2.1 增压器进气噪声实验必要性 |
2.2 涡轮增压器结构概述 |
2.2.1 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 |
2.2.2 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 |
2.2.3 涡轮增压器性能概述 |
2.3 增压器进气噪声识别方法研究 |
2.3.1 涡轮增压器噪声主要分类及产生机理 |
2.3.2 增压器气流噪声识别 |
2.4 增压器进气噪声的传递路径与贡献度分析 |
2.4.1 近场声压级排序法 |
2.4.2 表面振动速度法 |
2.4.3 包裹分离法 |
2.4.4 声学照相机法 |
2.4.5 结构传递路径分析法 |
2.4.6 贡献度分析结果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增压器进气系统低噪声设计方法与过程 |
3.1 增压器声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 增压器进气系统低噪声设计 |
3.3 增压器进气系统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与设计 |
3.4 消声器的声学设计 |
3.4.1 消声器种类介绍 |
3.4.2 消声器仿真分析过程 |
3.5 结构细节完善与性能指标的复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压器压后进气系统消声元件设计 |
4.1 压后进气系统设计必要性 |
4.2 压后消声元件的初始设计 |
4.3 压后消声元件初始方案的声学仿真与优化设计 |
4.4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声学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优化布置与实验验证 |
5.1 压后管路系统消声元件布置的影响 |
5.2 压后管路消声元件布置原则 |
5.3 压后消声元件连接方式及实验验证 |
5.3.1 压后消声元件与增压器的连接方式 |
5.3.2 压后消声元件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某型乘用车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空气悬架及其供气系统概述与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机构原理及设计要求 |
2.1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动态模型 |
2.2.1 空气压缩机动态模型 |
2.2.2 电磁阀动态模型 |
2.3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设计要求 |
2.3.1 空气压缩机本体工作噪音要求 |
2.3.2 空气压缩机本体性能要求 |
2.3.3 空气压缩机隔振系统设计要求 |
2.3.4 电磁阀设计要求 |
2.3.5 供气系统整车NVH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匹配设计 |
3.1 空气压缩机总成设计 |
3.1.1 空气压缩机选型 |
3.1.2 空气压缩机振动机理及振动传播路径分析 |
3.1.3 隔振传递率推导 |
3.1.4 隔振参数变化对双层隔振系统性能的影响 |
3.1.5 压缩机隔振系统设计 |
3.1.6 空气压缩机总成运动包络计算 |
3.2 电磁阀总成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试验 |
4.1 压缩机总成试验 |
4.1.1 空气压缩机本体性能测试 |
4.1.2 压缩机本体NVH试验 |
4.1.3 压缩机隔振系统NVH试验 |
4.1.4 空气压缩机隔振系统振动耐久测试 |
4.2 电磁阀总成试验 |
4.2.1 电磁阀本体电压特性试验 |
4.2.2 电磁阀气密性试验 |
4.2.3 电磁阀温度循环耐久试验 |
4.2.4 电磁阀防水试验 |
4.3 整车试验 |
4.3.1 整车环境下供气系统功能试验 |
4.3.2 24通道MTS试验 |
4.3.3 10万公里耐久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限载式气动葫芦的结构设计与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气动葫芦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1 国外气动葫芦发展概述 |
1.2.2 国内气动葫芦发展概述 |
1.3 气动葫芦的种类和特点 |
1.3.1 气动葫芦的分类 |
1.3.2 气动葫芦的主要特点 |
1.4 气动葫芦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限载式气动葫芦的机械结构设计 |
2.1 限载式气动葫芦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1 限载能力的设计 |
2.1.2 额定提升速度的设计 |
2.2 壳体与阀体的设计 |
2.3 气动马达的设计 |
2.3.1 气动马达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2 叶片式气动马达的特性 |
2.3.3 叶片式气动马达内部压力变化 |
2.3.4 气动马达理论耗气量 |
2.3.5 气动马达的排量及转速 |
2.3.6 气动马达的理论转矩 |
2.4 减速机构的设计 |
2.4.1 减速机构的选型 |
2.4.2 减速机构的传动方式 |
2.4.3 齿轮传动效率的计算 |
2.4.4 减速齿轮模数的计算 |
2.4.5 减速器齿轮参数的确定 |
2.5 制动器的设计 |
2.5.1 制动器的主体结构设计 |
2.5.2 弹簧受力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气动葫芦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3.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3.2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静态结构分析 |
3.2.1 葫芦壳体的静力学分析过程 |
3.2.2 仿真分析结果 |
3.3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3.3.1 制动器的瞬态分析过程 |
3.3.2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气动马达的模态分析 |
3.4.1 模态分析理论介绍 |
3.4.2 气动马达的模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气动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分析 |
4.1 AMESim软件简介 |
4.1.1 AMESim介绍 |
4.1.2 AMESim的气动元件库模型分析 |
4.2 方向控制阀的建模与仿真 |
4.2.1 方向控制阀数学建模 |
4.2.2 方向控制阀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整个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3.1 气动控制系统AMESim模型 |
4.3.2 首选子模型 |
4.3.3 参数设置 |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
5.1 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1 气源装置的选择 |
5.1.2 气动执行元件的选择 |
5.1.3 气动控制元件和辅助元件的选择 |
5.2 气动系统的验证试验 |
5.2.1 气动控制系统原理 |
5.2.2 试验模拟过程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4)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特性及其降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结构与噪声来源 |
1.2.1 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结构 |
1.2.2 燃气调压器噪声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气动噪声的理论研究 |
1.3.2 节流调压设备噪声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流体计算声学理论基础 |
2.1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
2.1.1 质量守恒方程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2.2 气动声学的基本方程 |
2.2.1 FW-H气动声学方程 |
2.2.2 广义Lighthill波动方程 |
2.3 声学边界元法 |
2.3.1 声学基本参数 |
2.3.2 边界条件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2.4 湍流模型 |
2.4.1 标准κ-ε模型 |
2.4.2 大涡数值模拟(LES) |
2.5 气动噪声特性理论分析 |
2.5.1 声源分析 |
2.5.2 声场分析 |
第3章 调压器噪声实验测量 |
3.1 引言 |
3.2 相关规范与标准 |
3.3 实验装置与实验参数 |
3.4 实验步骤与流程 |
3.5 实验数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压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值模型 |
4.2.1 物理建模 |
4.2.2 阀口开度分析 |
4.2.3 网格划分与敏感性分析 |
4.2.4 模型验证 |
4.3 稳态流场分析 |
4.3.1 内部稳态压力场分析 |
4.3.2 内部稳态速度场分析 |
4.3.3 内部稳态涡流强度场分析 |
4.4 瞬态流场分析 |
4.4.1 内部瞬态压力场分析 |
4.4.2 内部瞬态速度场分析 |
4.4.3 内部瞬态涡量强度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压器气动噪声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于FW-H方程声类比法模拟 |
5.3 气动噪声特性分析 |
5.3.1 频谱特性 |
5.3.2 指向性 |
5.3.3 压差影响 |
5.3.4 速度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压器降噪处理研究 |
6.1 引言 |
6.2 噪声控制方法 |
6.3 消声技术 |
6.4 微穿孔板消声器 |
6.4.1 结构分析 |
6.4.2 消声分析 |
6.5 小孔喷注消声器 |
6.5.2 设计分析 |
6.5.3 消声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电动客车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空气悬架发展和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空气悬架发展概况 |
1.2.2 控制策略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纯电动客车空气气囊特性研究 |
2.1 弹簧特性比较 |
2.2 空气弹簧特性分析 |
2.2.1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 |
2.2.2 空气弹簧充放气特性 |
2.3 弹簧刚度特性仿真分析 |
2.4 垂向动力学方程建立 |
2.4.1 垂向动力学分析 |
2.4.2 状态方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带空气悬架系统的1/4车体模型高度调节 |
3.1 AMESim-Simulink模型仿真 |
3.2 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控制算法设计 |
3.2.1 控制算法选择 |
3.2.2 模糊控制设计 |
3.2.3 PID控制设计 |
3.3 空气悬架车身高度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路面激励下1/4车高调节控制算法 |
4.1 路面输入模型 |
4.2 卡尔曼滤波 |
4.2.1 无迹变换 |
4.2.2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 |
4.3 非线性系统状态方程及离散化 |
4.4 悬架静平衡位置观测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气悬架系统整车建模与仿真 |
5.1 七自由度整车空气悬架数学模型 |
5.2 七自由度整车空气悬架联合模型 |
5.3 车身高度静态调节特性研究 |
5.3.1 整车状态观测算法设计 |
5.3.2 客车前后轴车身高度调节 |
5.3.3 客车“侧跪”功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车身高度调节控制策略 |
6.1 整车高度指标 |
6.1.1 车辆模式高度 |
6.1.2 车高调节控制内容 |
6.2 空气悬架系统高度调节控制逻辑 |
6.2.1 高度上升与下降控制 |
6.2.2 手动高度调节控制 |
6.2.3 整车悬架系统控制逻辑 |
6.3 整车车高调节控制仿真分析 |
6.3.1 控制策略的Stateflow实现 |
6.3.2 整车静止车高调节控制 |
6.3.3 整车动态调节控制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建筑制瓦一体机设计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建筑制瓦一体机总体方案设计与研究 |
2.1 工况条件 |
2.2 基于功能分析原理的结构方案设计与研究 |
2.3 基于PLC的气动液压电控系统方案 |
2.4 建筑制瓦一体机研究理论与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制瓦一体机结构设计与研究 |
3.1 泥坯输送结构设计与研究 |
3.2 瓦坯模压成型结构设计与研究 |
3.3 瓦坯输送结构设计与研究 |
3.4 建筑制瓦一体机整机三维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建筑制瓦一体机关键结构可靠性分析与研究 |
4.1 泥坯复位吸着可靠性分析 |
4.2 推入台及抓瓦臂结构静力学分析研究 |
4.3 模压架体模态分析研究 |
4.4 油缸缸筒疲劳分析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制瓦一体机气动及液压系统设计与特性仿真分析 |
5.1 坯件输送气动回路系统设计 |
5.2 瓦坯成型液压回路系统设计 |
5.3 基于AMESim气动回路特性仿真分析 |
5.4 基于AMESim瓦坯成型液压回路特性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化肥装置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的研究意义 |
1.1.2 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发展与现状 |
1.2.1 传统的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 |
1.2.2 当前的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 |
1.3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题目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1.3.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参数 |
2.1 调节阀作用概述 |
2.2 调节阀在塔里木大化肥装置中的应用 |
2.3 调节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分类 |
2.3.1 调节阀的结构 |
2.3.2 调节阀工作原理 |
2.3.3 调节阀的分类 |
2.4 调节阀的技术性能参数 |
2.4.1 公称通径 |
2.4.2 公称压力 |
2.4.3 流通能力Cv |
2.4.4 最大允许压差 |
2.4.5 额定行程、回差、死区 |
2.4.6 全行程时间 |
2.4.7 额定流量系数KV |
2.4.8 传递函数和流量特性 |
2.4.9 可调比 |
2.4.10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参数:泄漏量(内气密性) |
2.4.11 故障位置 |
第三章 调节阀的故障机理 |
3.1 调节阀故障产生的危害及表现形式 |
3.1.1 调节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2 故障产生的危害及表现形式 |
3.2 调节阀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 |
3.2.1 气动薄膜调节阀常见故障 |
3.2.2 电动阀常见故障 |
3.3 现场故障现象统计与分析 |
3.4 现场典型调节阀故障处理 |
3.4.1 案例 1:气动薄膜调节阀取代电液滑阀保证装置运行 |
3.4.2 案例 2:合成氨装置放空阀内漏造成工艺气放空 |
3.4.3 案例 3:PV-2046震荡造成定位器损坏 |
3.4.4 案例 4:压缩机截止阀内漏导致系统不能保压 |
3.4.5 案例 5:快锅给水阀长期小开度工作引起阀门振荡 |
3.4.6 案例 6:DCS卡件故障导致阀门动作异常 |
3.4.7 案例 7:机组防喘阀故障引起装置波动 |
第四章 调节阀的故障解决方案 |
4.1 科学合理的选型 |
4.1.1 阀体选型 |
4.1.2 调节阀执行机构的选择 |
4.1.3 典型应用 |
4.2 正确良好的安装 |
4.2.1 安装调节阀遵守的原则 |
4.2.2 安装达标的具体要求 |
4.2.3 典型安装 |
4.3 科学及时的保养 |
4.4 正确到位的维护 |
4.4.1 故障性维护 |
4.4.2 预防性维护(Preemptive Maintenance) |
4.4.3 预见性维护(Predictive Maintenance)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及获奖学术论文目录 |
(8)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规律和喷油器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柴油机排放法规 |
1.1.1 世界三大排放法规体系及中国的排放法规 |
1.1.2 欧洲排放法规及测试循环 |
1.2 柴油机排放物生成机理 |
1.2.1 CO 的生成机理 |
1.2.2 HC 的生成机理 |
1.2.3 NOX的生成机理 |
1.2.4 碳烟的生成机理 |
1.3 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
1.4 柴油机的喷油系统 |
1.4.1 柴油机喷油系统分类及主要产品 |
1.4.2 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优势 |
1.4.3 高压共轨柴油机的喷油规律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章 Bosch 第二代高压共轨系统及喷油特性试验 |
2.1 Bosch 第二代高压共轨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1 高压油泵结构和工作过程 |
2.1.2 喷油器结构和工作过程 |
2.2 喷油器喷油特性试验 |
2.2.1 喷油特性试验台和试验方案 |
2.2.2 喷油特性试验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柴油机和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建模 |
3.1 仿真软件功能与原理 |
3.1.1 GT-SUITE |
3.1.2 GT-POWER |
3.1.3 GT-FUEL |
3.2 用GT-POWER 建立发动机模型 |
3.2.1 气缸模型 |
3.2.2 曲柄连杆机构模型 |
3.2.3 燃油系统模型 |
3.2.4 配气机构模型 |
3.2.5 进排气系统模型 |
3.3 用GT-FUEL 建立喷油系统模型 |
3.4 用GT-FLOW 建立耦合模型 |
3.5 模型验证 |
3.5.1 示功图验证 |
3.5.2 排放污染物验证 |
3.5.3 喷油系统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喷射方式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4.1 单次喷射的放热规律分析 |
4.1.1 不同喷油提前角对放热规率的影响 |
4.2 一次预喷加一次主喷喷射方式的放热规律分析 |
4.2.1 不同预喷量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4.2.2 不同预喷间隔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4.3 一次预喷加两次主喷喷射方式的放热规律分析 |
4.3.1 不同主喷间隔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4.3.2 不同主喷提前角对放热规律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喷油器响应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喷油器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 |
5.2 针阀的设计参数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3 电磁系统的设计参数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3.1 衔铁芯最大升程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3.2 电磁力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3.3 衔铁芯弹簧预紧力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 液力系统的设计参数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1 控制容积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4.2 控制体进出油孔直径对响应特性的影响 |
5.5 响应特性与轨压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9)线性压缩机及其驱动两级脉管制冷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研究意义 |
1.2 脉管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
1.2.1 脉管制冷机的实验研究进展 |
1.2.2 多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最新进展 |
1.2.3 脉管制冷机的理论分析方法 |
1.3 线性压缩机的研究进展 |
1.3.1 直线电机技术 |
1.3.2 动磁式直线电机研究进展 |
1.3.3 线性压缩机支承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板弹簧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圆渐开线型板弹簧设计方法 |
2.2.1 圆渐开线型板弹簧蜗旋槽曲线 |
2.2.2 蜗旋槽的首尾封闭方法 |
2.2.3 蜗旋槽的空间排列方式 |
2.2.4 安装孔的设计 |
2.2.5 板弹簧材料的选择 |
2.3 板弹簧性能有限元分析 |
2.3.1 板弹簧的主要性能指标 |
2.3.2 有限元分析方法介绍 |
2.3.3 板弹簧几何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
2.3.4 板弹簧应力分布的优化 |
2.3.5 板弹簧的自振频率分析 |
2.4 板弹簧性能实验研究 |
2.4.1 板弹簧性能测试装置 |
2.4.2 板弹簧轴向刚度实验验证 |
2.4.3 板弹簧自振频率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两级脉管制冷机设计 |
3.2.1 回热器和脉管的布置形式 |
3.2.2 脉管制冷机的级间耦合方式 |
3.2.3 调相机构的选择 |
3.2.4 回热器的优化设计 |
3.2.5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其他参数的确定 |
3.3 线性压缩机的优化设计 |
3.3.1 动磁式线性压缩机介绍 |
3.3.2 线性压缩机谐振系统分析方法 |
3.3.3 直线电机的有限元优化设计 |
3.3.4 线性压缩机的排气容积和PV功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实验研究 |
4.1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实验装置 |
4.1.1 线性压缩机 |
4.1.2 两级脉管冷头 |
4.1.3 实验测量系统介绍 |
4.2 线性压缩机驱动阻容负载的实验研究 |
4.2.1 实验原理与装置 |
4.2.2 充气压力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4.2.3 阻容负载阻抗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4.2.4 板弹簧刚度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4.2.5 输入电功率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4.3 线性压缩机驱动两级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实验研究 |
4.3.1 工作频率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
4.3.2 充气压力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
4.3.3 输入电功率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
4.3.4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降温曲线和制冷量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内容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10)车用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仿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柴油机排放法规发展历程 |
1.2.1 美国和欧洲法规发展历程 |
1.2.2 发动机瞬态测试循环 |
1.2.3 EPA 和ETC 瞬态测试循环分析 |
1.2.4 中国柴油机排放法规 |
1.3 柴油机瞬态工况性能研究 |
1.4 数值模拟的发展及应用 |
1.4.1 数值模拟的发展 |
1.4.2 数值模拟在内燃机研究中的应用 |
1.4.3 数值模拟软件 |
1.5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模拟软件选择及核心软件简介 |
2.1 软件简介 |
2.2 流体流动模型 |
2.2.1 连续相(缸内工质)基本方程 |
2.2.2 离散相(液相燃油)基本方程 |
2.2.3 软件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研究平台的介绍 |
3.2 发动机稳态建模 |
3.2.1 空气滤清器和中冷器模型 |
3.2.2 喷油器模型 |
3.2.3 气缸模型 |
3.2.4 进、排气道和进、排气门建模 |
3.2.5 涡轮增压器 |
3.2.6 废气旁通阀 |
3.3 仿真模型校正 |
3.4 瞬变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1 瞬变过程计算模拟基础 |
3.4.2 瞬变过程计算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恒转速增转矩瞬态过程模拟分析 |
4.1 发动机不同瞬态工况的运转参数对比 |
4.2 燃烧边界条件瞬态响应分析 |
4.2.1 进气量的对比 |
4.2.2 空燃比的对比 |
4.3 燃烧参数对比 |
4.3.1 最高燃烧温度对比 |
4.3.2 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对比 |
4.3.3 有效热效率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瞬态供油策略优化探讨 |
5.1 优化喷油规律,改善空燃比 |
5.1.1 应用的数学理论 |
5.1.2 工程问题描述,数学问题转化 |
5.1.3 应用工程理论解决数学问题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表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四、The Study on Effect of Exhaust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Active Muffler Valve Spring as Followed Spring Constant(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乘用车增压器进气噪声识别与降噪研究[D]. 杨行. 吉林大学, 2020(08)
- [2]某型乘用车空气悬架供气系统设计及匹配[D]. 王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限载式气动葫芦的结构设计与系统仿真研究[D]. 马强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4]RTJ-50/4.0ZL型燃气调压器气动噪声特性及其降噪研究[D]. 黄金明.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5]电动客车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控制策略的研究[D]. 高泽鹏.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6]建筑制瓦一体机设计研究与分析[D]. 王忠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7]化肥装置调节阀故障诊断与研究[D]. 刘立群.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8]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规律和喷油器响应特性研究[D]. 刘夏. 吉林大学, 2011(09)
- [9]线性压缩机及其驱动两级脉管制冷机研究[D]. 高威利. 浙江大学, 2010(02)
- [10]车用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仿真及分析[D]. 贺淑超.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