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合一”网络安全防火墙(论文文献综述)
李霄宇[1](2021)在《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
陈观强[2](2019)在《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安全重大事件频发,信息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产业发展有提速趋势。SXF公司创办于2000年,多年发展已经在国内信息安全市场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但近年来营销环境的变化导致SXF公司信息安全业绩增长变缓。如何使SXF公司在大好机遇下,重新实现信息安全业务高增长战略目标,摆在SXF公司面前亟待解答的命题。本文首先通过运用PEST理论,分析SXF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对SXF公司所处信息安全行业概况进行描述,通过波特五力理论分析行业竞争状况,总结出SXF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对SXF公司概况以及信息安全业务进行分析,对SXF公司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对SXF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SXF公司现阶段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经以上分析之后,进一步对SXF公司营销战略选择分析,通过STP理论分析理清SXF公司市场定位,结合企业级信息安全行业市场特点针对目标市场、SXF公司营销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及其保障措施,帮助解决其营销的实际问题,实现其营销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信息安全行业为碎片化市场,虽然行业面临风口,但竞争加剧。SXF公司在现阶段通过对市场细分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集中资源抢占头部客户,整合安全集成资源发展腰部客户,利用渠道资源全面占领中小客户。本文提出SXF公司应该针对头部客户、腰部客户、中小客户应该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并在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案营销策略、价值策略、生态策略等。本文研究既对SXF公司营销现状给了解决方案,为管理层提供解决思路的建议。也对传统信息安全企业营销发展之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华[3](2018)在《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4G时代,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实现(Voice over LTE,VoLTE)是移动通信网络语音演进的最终方向。VoLTE技术给4G用户带来了升级的话音体验,呼叫接续时间比2/3G大幅缩短,高清语音和视频编解码的引入显着提高了通话质量。VoLTE的实现有效提升了运营商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带动相关领域技术革新升级。VoLTE是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核心网的LTE语音技术实现,由于涉及整个核心网多域进行升级改造,技术复杂,升级难度较大。中国移动VoLTE从试点到全面商用,到结构调整一直处于缓中求稳节奏。结合中国移动VoLTE技术的建设与实施,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VoLTE网络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VoLTE中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对VoLTE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然后对移动某中等省份的VoLTE网络进行了需求分析,网络架构规划,相关领域升级改造分析,技术升级步骤的研究,明确了VoLTE网络建设的策略,对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述,此次研究方案采用三融合HLR/HSS、被叫锚定、eSRVCC等先进技术,对VoLTE相关设备进行分区规划和合理部署,保障了VoLTE技术安全完整实现。最后对实施结果进行测试论证。测试结果表明VoLTE技术极大提升了语音业务通话质量,缩短了呼叫接续时延,真正推动网络进入4G语音时代。
刘玉拴[4](2019)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网络文化安全的众多问题为基础,总结提炼了四个方面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即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文化、违背社会公德的网络文化、激化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的网络文化和侵犯个人权利的网络文化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证和论述。本文认为,目前对上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监管整体有效,但在某些具体领域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尚需加大治理力度。如在个人信息是否被泄露过的问卷样本分析中,回答泄露过和怀疑被泄露过的两项占比总和为87.32%,虽然这仅是问卷调查样本的分析,但可从侧面反映出此类问题的严重程度。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得创新网络文化安全监管方式和完善网络文化安全监管体系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上述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较为集中的四个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治理的困境、治理主体的职能界定和国外治理经验等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努力构建适合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理论,开展深入的分析和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系统性的治理体系建议。本文以“分权——治理”为内在的逻辑分析框架,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要想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各个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参与对问题的治理。本质而言,它是权力由政府向社会回归的过程,即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为多方平等协同共治的模式,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的建构,需要重塑党委、政府和其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特征。在共同的目标推动下,实现权力的重构和对问题的有效治理。理论创新方面,在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抓取理论后,结合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理论多中心抓取治理理论,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和分析框架。多中心抓取治理理论融合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抓取理论的特点,将预防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在适用性方面更能适应网络文化安全的特征,以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和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治理主体职能界定的研究中,选取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作为分析案例,之所以选择此通知作为研究分析的案例,不仅因为《通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因为移动游戏的内容可以涵盖上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由此调研了原广电总局、原文化部、北京市文促中心、海淀区委宣传部以及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多家移动游戏公司,涵盖大中小等不同类型,以此为基础总结梳理而成。在实证研究环节,通过征询专家意见形成了最终的正式问卷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并以北京市、辽宁省、河北省、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问卷投放地,最终收集到的有效问卷为2130份。而后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频数等方法的分析,得出了下述主要结论,一是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整体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中,但某些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要在预防、过滤和监管三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三是要进行理论和问题的适用性研究,以实现本文设定的目标。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深度调研、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探讨如何对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治理。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应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风险界定、预防机制建设、治理体制建设、治理机制建设、完善相关立法和惩戒机制建设等方面建立预防、治理和惩戒三位一体的完善体系,方可实现对上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有效治理。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多中心治理理论和抓取理论为基础,形成了新的多中心抓取治理理论,构建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在借鉴其它国家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效治理的基础上,结合治理主体的职能界定和实证研究,对未来解决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即建立预防、治理和惩戒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毛晓仙[5](2019)在《新时期我国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高校是学术研究的主阵地,信息化建设也在高校中开展的如火如荼。现如今,同高校教学生活关联较为紧密的高校网络包括校园网、校园WiFi等,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学校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较为流畅的渠道;除此之外,学生也能够通过校园网络顺利查询到需要的文献,对自己的学业和课余兴趣有所帮助。高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不仅是高校信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和发展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制度也逐渐成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样的,高校信息网络在伪基站、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后门、木马僵尸等各类网络攻击中面临着危险。据此,本文在简要介绍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校网络安全体系构建方案。希望对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有所贡献。
徐衍鹏[6](2019)在《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在网络上传输各种文件、图片、视频等。但是网络中存在诸多隐患,容易被别有用心的黑客利用并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安全体系结构——IPSec。IPSec协议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更改,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IPSec安全网关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尤其伴随物联网工程的不断普及,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互联更频繁,对低成本的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需求大大增加。但是这种轻量级网关技术,急需对冲突检测及链路优化两个问题进行处理,满足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的实现需要。首先,针对IPSec安全网关复杂多样的策略规则容易出现大量冲突,导致流量处理不符合预期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IPSec安全网关的策略冲突动态检测技术,达到对IPSec安全网关的策略列表进行动态冲突分析,并完成冲突解决的预期。通过研究IPSec策略冲突的类型,设计基于IPCDR改进的策略冲突动态检测算法,实现对IPSec特有的保护类型策略的冲突分析的效果。最后通过设计多种策略检测算法和新改进的算法在不同规则个数时算法的处理速率的对比实验,验证新算法的时间性能和更适合处理的策略列表类型。其次,本文针对IPSec安全网关采用多路径技术后触发的网关缓冲不足问题,提出了面向缓冲空间限制的多路径传输拥塞管理机制。通过研究IPSec安全网关在Incast(缓冲区不足)场景下的性能,设计了在多路径传输技术的联合拥塞算法中增加随机退避功能的方案,实现提高IPSec安全网关在Incast场景下的吞吐量的效果。并通过设计该机制的拥塞算法和MPTCP自带的拥塞算法在不同子流数目下吞吐量的对比实验,验证了该机制可以有效缓解网关Incast问题。最后,基于上述关键技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系统,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网络拓扑和总体框架,以及具体解密和加密的工作机制,给出了混合组网模式和包过滤模式下的应用效果。
杜素忠,张冬松,侯建硕[7](2018)在《工业互联网在海外数字矿山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应用特点分析,提出一种适用于海外数字矿山的工业互联网设计方法。该方法对网络分区分域、网络安全防护进行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网络拓扑结构,并给出关键设备性能计算和选型基本依据,讨论了机房布局和信号传输的实现方式。通过该方法设计的工业互联网能够满足海外数字矿山对网络资源融合泛在、安全稳定和可扩展要求。该方法已在缅甸蒙育瓦铜矿项目得到应用和推广,实现多种系统同网运行、局域互联和广域共享。
刘瑞娟[8](2017)在《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下的居住区总平面、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建筑防火设计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筑设计中为了预防火灾,降低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国家先后制定了几套版本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我国居住建筑数量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居住区防火设计越来越重要。本研究结合最新版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结合当下居住区建筑火灾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探讨了居住建筑设计防火的几处重点内容。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我国最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居住建筑防火设计。首先,引用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居住建筑的总平面防火设计、住宅单元防火设计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居住防火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其次,开展了居住建筑防火设计的重点内容——居住区高层建筑单元户型的防火设计研究,分析了居住区高层单元户型标准层在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明确了交通核的组织形式及其优缺点。最后,给出了防火分区设置要点等。结合实际居住区建筑防火设计案例,按照新防火规范从规划总平面防火设计、建筑单体防火设计及建筑单元户型防火设计等方面综合分析,提出了居住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防火设计原则及要点。
陈小君,赖培辉,苏宝玺[9](2015)在《基于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的探究——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机房网络安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自己关于独立学院网络安全的管理心得。
林玉梅[10](2015)在《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的科研开发、教改及日常管理等工作都离不开校园网。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事件不断,造成了关键数据泄漏。当前相当一部份高校校园网,仅采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根本防范不了校园内外用户的不良企图,校园网安全状况并不乐观。当务之急,对校园网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采用新一代组网方案,融合先进安全技术,综合现在安全产品,构建一个有深度的全局安全防护方案。本文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校园网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学院校园网络的安全现状,并根据国家的网络安全方案标准,分析学校在安全防护措施上存在的差距;其次介绍了网络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本方案中的应用部署;最后本文提出学院网络安全防护方案。本方案先优化学院现有的校园网组网方案,整体基础架构采用传统三层结构,方便内网用户的管理,有利于控制广播风暴;校园云数据中心采用核心层到接入层的大二层结构组网方案,所有用户认证都在核心交换机上,汇聚层、接入层设备不需要维护复杂的网络协议。然后以安全为中心,本方案将校园网划分成多个安全域。对网络基础架构、网络出口、云数据中心、网络管理区、内网安全、远程接入及无线网络等进行不同的安全防护设计,综合运用防火墙、WAF、IPS、流控、网络管理系统、堡垒主机、漏洞扫描等,让它们在各个层面联动协作,最终实现校园网的整体安全,文章最后提出校园网安全防护方案的实施建议及其安全管理方案。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切实让校园网络环境更加“绿色安全”,也加快了学院网络信息化进程,满足了学院的实际需求,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二合一”网络安全防火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合一”网络安全防火墙(论文提纲范文)
(2)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SXF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行业基本概况 |
2.2.1 信息安全行业概述 |
2.2.2 信息安全行业主要产品及服务 |
2.2.3 全球信息安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
2.2.4 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
2.3 产业结构分析 |
2.3.1 现有主要竞争厂商分析 |
2.3.2 潜在的进入者分析 |
2.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4 顾客的议价能力 |
2.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2.4 机会和威胁 |
2.4.1 机会(O) |
2.4.2 威胁(T)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XF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SXF公司以及信息安全业务概况 |
3.1.1 SXF公司概况 |
3.1.2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概况 |
3.2 SXF公司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分析 |
3.2.2 无形资源分析 |
3.3 SXF公司能力分析 |
3.3.1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3.2 市场营销能力 |
3.3.3 财务能力 |
3.3.4 产品地位 |
3.3.5 研发能力 |
3.3.6 管理者能力 |
3.4 SXF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市场定位问题 |
3.4.2 产品策略问题 |
3.4.3 价格策略问题 |
3.4.4 渠道策略问题 |
3.4.5 促销策略问题 |
3.5 优势和劣势 |
3.5.1 优势(S) |
3.5.2 劣势(W)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制定 |
4.1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战略选择 |
4.2 STP分析 |
4.2.1 企业级信息安全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选择 |
4.2.3 市场定位 |
4.2.4 营销目标制定 |
4.3 营销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促销策略 |
4.3.4 渠道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 |
5.2 持续加大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研发投入 |
5.3 提升管理层和员工信息安全服务营销理念 |
5.4 完善客户管理系统 |
5.5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VoLTE核心网相关技术 |
2.1 概况 |
2.2 主要涉及网元及功能 |
2.3 接口与协议 |
2.4 VoLTE路由组织原则 |
2.4.1 VoLTE用户注册 |
2.4.2 VoLTE基本音视频语音业务路由原则 |
2.4.3 VoLTE被叫锚定路由 |
2.4.4 VoLTE被叫域选择路由 |
2.4.5 eSRVCC |
2.4.6 VoLTE用户之间的呼叫 |
2.4.7 VoLTE用户做主叫呼叫非VoLTE用户 |
2.4.8 非VoLTE用户呼叫VoLTE用户 |
第三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前基本情况 |
3.1 电路域现状 |
3.2 EPC核心网现状 |
3.3 IMS核心网现状 |
3.3.1 CM-IMS核心网 |
3.3.2 CM-IMS业务平台 |
3.4 Diameter信令网现状 |
3.5 IP专用承载网现状 |
3.6 CMNet网现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中等省份移动公司VoLTE建设方案 |
4.1 VoLTE总体建设思路 |
4.2 总体建设原则 |
4.3 业务预测及容量计算 |
4.3.1 业务预测 |
4.3.2 VOLTE IMS相关网元容量计算方法 |
4.4 2/3/4G融合核心网升级改造方案 |
4.4.1 HSS建设方案 |
4.4.2 MME、SAEGW融合改造方案 |
4.4.3 PCC融合改造方案 |
4.4.4 eMSC建设方案 |
4.4.5 VoLTE对MSC改造需求 |
4.4.6 VoLTE对GMSC改造需求 |
4.5 IMS网络建设方案 |
4.5.1 IMS网络架构 |
4.5.2 VoLTE相关IMS网元(含融合网元)建设方案 |
4.5.3 网络组织 |
4.5.4 IMS域内网络组织 |
4.5.5 与Diameter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6 与七号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
4.5.7 IP专用承载网接入方案 |
4.6 带宽计算方法 |
4.6.1 基础参数 |
4.6.2 各网元带宽计算 |
4.6.3 带宽需求汇总 |
4.7 地市节点及局址选择 |
第五章 实施及测试 |
5.1 工程方案实施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过程及结论 |
5.4 重点指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之处 |
二 研究中的不足 |
第一章 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界定和存在问题 |
第一节 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
一 文化安全和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 |
二 网络文化的特征 |
三 易混概念辨析 |
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作用 |
一 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
二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三节 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困境 |
一 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 |
二 解决网络文化文化安全问题面临的困境 |
第二章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演进 |
第一节 由文化管理到网络文化治理——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
一 文化管理手段的演变 |
二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 由管理到治理——网络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
第二节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 由管理到治理——一种范式的转化 |
二 多中心治理理论和信息抓取理论 |
三 多中心抓取治理理论 |
第三节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路径依赖 |
—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核心——多元参与 |
二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依托——治理主体平等 |
第三章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主体的功能界定 |
第一节 党委部门:充分授权下的集中领导 |
一 党委部门监管中面临的挑战 |
二 党委部门的治理权限界定 |
第二节 政府部门: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
一 政府部门监管中面临的挑战 |
二 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
第三节 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
一 强化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
二 完善社会组织治理机制 |
第四节 企业和公民:以利益诉求为主的参与 |
一 治理中的权力转移——由国家转向社会 |
二 参与治理的基础——公民意识 |
第四章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美国:立体式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 |
一 美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 |
二 美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英国:政府和民间分权式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 |
一 英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 |
二 英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日本: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 |
一 日本网络文化安全治理 |
二 日本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 问卷的设置和投放区域的选取 |
二 问卷调查的样本回收情况 |
三 问卷研究方法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 |
一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 问卷调查研究发现 |
第三节 理论验证和适用性分析 |
一 综合性问题数据分析 |
二 理论验证 |
三 适用性分析 |
第六章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第一节 网络文化安全的预防机制 |
一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风险界定 |
二 网络文化安全的预防机制 |
第二节 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机制 |
一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制的建立 |
二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机制建设 |
第三节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惩戒机制 |
一 完善网络文化安全方面的立法 |
二 对引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主体的惩戒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网路文化安全问卷调查统计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5)新时期我国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高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 |
(一)系统漏洞以及网络协议的缺陷 |
(二)计算机病毒攻击 |
(三)网络资源滥用 |
(四)不良信息的传播 |
(五)内网用户的恶意攻击 |
三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建设原则和目标 |
四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技术和规划 |
(一)关键技术 |
(1)被动防护技术 |
(1)主动防火技术 |
(二)网络安全防护方案 |
结语 |
(6)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概述和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IPSEC安全体系结构 |
2.2.1 IPSec两种安全协议 |
2.2.2 安全关联及密钥管理协议 |
2.2.3 IPSec封装模式 |
2.2.4 IPSec流量处理方式 |
2.3 IPSEC策略冲突检测技术 |
2.3.1 常用防火墙及IPSec策略冲突检测技术 |
2.3.2 前沿IPSec策略检测算法优缺点分析 |
2.4 IPSEC安全网关链路优化技术 |
2.4.1 IPSec安全网关链路优化技术概述 |
2.4.2 多路径传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SEC安全网关的策略冲突动态检测技术 |
3.1 引言 |
3.2 IPSEC策略冲突分类 |
3.3 基于IPCDR扩展的IPSEC策略冲突动态检测算法 |
3.3.1 IPSec策略的规则化描述 |
3.3.2 IPSec策略冲突动态检测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实验方案 |
3.4.3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IPSEC链路优化技术 |
4.1 引言 |
4.2 面向缓冲空间限制的多路径传输拥塞管理机制 |
4.2.1 IPSec网关多路径传输机制 |
4.2.2 IPSec网关多路径传输的Incast缓解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设计与实现 |
5.1 方案设计 |
5.2 系统实现 |
5.2.1 解密处理流程 |
5.2.2 加密处理流程 |
5.3 系统典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工业互联网在海外数字矿山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目标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分区分域 |
2.1.1 计算方法 |
2.1.2 应用案例 |
2.2 网络安全 |
2.3 拓扑实现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关键设备性能计算 |
2.4 物理环境 |
2.4.1 机房布局 |
2.4.2 信号传输 |
3 应用案例 |
4 总结 |
(8)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下的居住区总平面、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居住区建筑设计防火研究的意义 |
1.2 主要内容与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课题研究框架 |
2. 建筑防火设计的发展概况 |
2.1 国外建筑设计防火发展概况 |
2.1.1 美国建筑设计防火要求的发展及特点 |
2.1.2 日本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及特点 |
2.1.3 其他国家建筑防火设计发展及特点 |
2.2 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发展历程及现状问题 |
2.2.1 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现状及问题 |
2.3 我国居住建筑设计中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对比 |
2.3.1 居住建筑设计中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主要变化原因 |
2.3.2 居住建筑设计中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主要变化对比 |
2.3.3 居住建筑设计中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主要条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居住区总平面防火设计研究 |
3.1 居住区总平面防火布局 |
3.1.1 居住区总平面布局防火的基本要求 |
3.1.2 居住区防火间距的设置 |
3.1.3 实例探讨 |
3.2 居住区消防车道设计 |
3.2.1 居住区消防车道的转弯半径 |
3.2.2 居住区消防车道的设置 |
3.2.3 实例探讨 |
3.3 居住区消防登高面设计、救援场地和其他设施 |
3.3.1 居住区登高面扑救立面设计要求 |
3.3.2 居住区登高场地设计要求 |
3.3.3 实例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4.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研究 |
4.1 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要点概述 |
4.2 住宅楼梯间及安全疏散设计要点 |
4.2.1 开敞式楼梯间 |
4.2.2 封闭楼梯间 |
4.2.3 防烟楼梯间 |
4.2.4 合用前室 |
4.2.5 疏散楼梯 |
4.3 防火分区 |
4.3.1 防火分区具体要求 |
4.3.2 安全出口 |
4.4 消防电梯设计要点 |
4.5 重要设施、设备设计要点 |
4.5.1 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设计要点 |
4.6 本章小结 |
5.新防火规范下的防火设计实例评价 |
5.1 水晶·卡芭拉项目概况 |
5.1.1 水晶·卡芭拉项目背景 |
5.1.2 水晶·卡芭拉项目规划设计 |
5.1.3 水晶·卡芭拉项目建筑单体设计 |
5.2 水晶·卡芭拉项目总平面防火设计评价 |
5.2.1 水晶·卡芭拉项目建筑防火间距分析 |
5.2.2 水晶卡芭拉项目消防车道分析 |
5.2.3 水晶卡芭拉项目消防登高面设计、救援场地和其他设施分析 |
5.3 水晶卡芭拉项目住宅建筑单体防火设计评价 |
5.3.1 水晶卡芭拉项目开敞式楼梯间分析 |
5.3.2 水晶卡芭拉项目封闭式楼梯间分析 |
5.3.3 水晶卡芭拉项目防烟楼梯间分析 |
5.3.4 水晶卡芭拉项目合用前室分析 |
5.3.5 水晶卡芭拉项目疏散楼梯分析 |
5.3.6 水晶卡芭拉项目安全出口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的探究——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独立学院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
2 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2.1 机房软件系统的漏洞问题 |
2.2 恶意程序 |
2.3 病毒传播 |
2.4 使用防火墙技术 |
2.5 服务器系统安全 |
2.6 机房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3 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管理心得 |
3.1 使用极域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 |
3.2 教师机安装Serv-U, 建立教师FTP文件夹 |
3.3 利用硬盘保护卡还原技术 |
3.4 方正二合一保护卡主要功能 |
3.4.1 网络拷贝 |
3.4.2 自动修改IP |
3.4.3 保护卡参数设置 |
4 结语 |
(10)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图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
2.1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威胁 |
2.2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
2.3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差距分析 |
2.4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建设目标 |
2.5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原则 |
2.6 方案重点参考政策和标准 |
第3章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关键技术及其规划 |
3.1 防火墙技术 |
3.1.1 防火墙概述 |
3.1.2 防火墙技术的发展 |
3.1.3 防火墙技术规划 |
3.2 入侵检测系统 |
3.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
3.2.2 入侵检测的分类 |
3.2.3 入侵检测技术和发展 |
3.2.4 入侵防御技术 |
3.2.5 入侵检测技术规划 |
3.3 防病毒技术 |
3.3.1 防病毒技术概述 |
3.3.2 新型病毒防护技术 |
3.3.3 防病毒技术的规划 |
3.4 流控技术 |
3.4.1 流控技术概述 |
3.4.2 流控技术规划 |
3.5 云安全技术 |
3.6 其他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
3.6.1 VPN技术 |
3.6.2 VLAN技术 |
3.6.3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
第4章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 |
4.1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概述 |
4.2 高校校园网络基础结构安全设计 |
4.2.1 高校校园网络基础结构安全设计思路 |
4.2.2 高校校园网络基础结构安全设计规划 |
4.2.3 高校校园网络基础结构安全设计部署 |
4.3 高校校园网络边界安全设计 |
4.3.1 网络出口安全设计 |
4.3.2 云数据中心等级保护设计 |
4.3.3 网络管理区安全设计 |
4.4 内网安全设计 |
4.4.1 内网安全设计思路 |
4.4.2 内网安全设计规划 |
4.4.3 内网安全设计部署 |
4.5 远程接入安全设计 |
4.5.1 远程接入安全设计思路 |
4.5.2 远程接入安全设计规划 |
4.5.3 远程接入安全设计部署 |
4.6 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设计 |
4.6.1 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设计思路 |
4.6.2 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设计规划 |
4.6.3 校园无线网络安全设计部署 |
4.7 安全方案部分仿真实验与分析 |
4.7.1 CSS集群实验 |
4.7.2 云服务器抗SQL攻击仿真 |
4.8 实施建议 |
4.9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
4.9.1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
4.9.2 人员安全管理规范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二合一”网络安全防火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安全的IDC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霄宇.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2]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陈观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VoLTE系统建设的研究[D]. 李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体系研究[D]. 刘玉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新时期我国高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研究[J]. 毛晓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4)
- [6]轻量级IPSec安全网关设计与实现[D]. 徐衍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7]工业互联网在海外数字矿山的应用研究[J]. 杜素忠,张冬松,侯建硕. 冶金自动化, 2018(06)
- [8]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下的居住区总平面、住宅单元平面防火设计研究[D]. 刘瑞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9]基于独立学院机房网络安全的探究——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J]. 陈小君,赖培辉,苏宝玺.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03)
- [10]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D]. 林玉梅. 华侨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