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前轮定位的故障检测与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任超[1](2021)在《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问题,不仅影响汽车的各项功能,甚至严重威胁到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汽车故障的检测与诊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汽车故障发生的常见原因,提出了汽车检测诊断技术的几种方法,通过直接检测、普通仪器检测、智能仪器检测等技术手段排除汽车的安全隐患。
王晓峰[2](2021)在《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与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控转向系统与汽车传统的转向系相比,同时具备转向轻便性、舒适性、安全性、操纵性以及稳定性,具有更高的性能,随着汽车系统智能化,线控化发展进程,势必会取代传统的机械转向系。本文主要针对线控转向系统的路感模拟及系统容错控制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对线控转向系统变角传动比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研究了转向灵敏度不变,仅与车速变化相关的变角传动比特性,并结合单电机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CarSim/Simulink软件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整车模型。其次,对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传感器测量法、动力学模型估算法和参数拟合法等路感模拟控制算法的优点和不足,考虑到“人-车-路”闭环系统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不同驾驶员的偏好与转向系统对道路信息的反馈,提出了新的转向路感模拟控制算法(权重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兼顾了转向轻便性及驾驶员对道路信息的获取。然后,针对线控转向系统转向电机故障检测问题,利用Simulink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模型,根据扩展卡尔曼滤波对转向电机参数进行实时辨识,并设置门限值作为判断电机故障的依据。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转向电机进行实时故障检测,增强了线控转向系统安全性。最后,为了避免线控转向系统因传感器故障及驾驶员误操作导致危险工况发生,提高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性,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对车辆转向信息进行实时估计,并实时监测估计信息与传感器测量信息之间的误差,当误差超出阈值范围,则采用估计值代替传感器测量值,以此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因传感器故障带来关键参数的缺失。另外根据转向信息,以ω-β策略和β-β策略为依据,实现对驾驶员误操作的过滤。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对传感器进行故障检测,对转向系统进行容错以及对驾驶员误操作进行过滤,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图[66]表[7]参[82]
胡洪银[3](2021)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容错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峻,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一种新潮的交通工具。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具有四个独立可控的执行电机,其独特的驱动方式受到广泛关注,但执行器的数量增加导致了故障率增大。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在行驶中驱动系统发生失效,将导致车辆产生横摆偏差,引起车辆失稳,甚至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对司乘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对车辆进行容错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2016YFB0100905)部分研究内容,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失效问题,对驱动系统多执行器进行主动容错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可靠性分析。考虑到可靠性对车辆行驶安全的影响,基于故障树分析方法FTA(Fault Tree Analysis),分析驱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驱动系统执行器故障逻辑树,对驱动系统主要组成元件进行失效机理分析。以此建立各组成元件的可靠性评价模型,从而对驱动系统可靠性进行评估,明确驱动系统的薄弱环节及驱动系统失效主要因素。选取其中执行电机失效问题展开研究,建立电机失效模型,引入电机失效特性参数f描述失效程度,明确驱动系统执行电机失效模式。(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执行电机失效特性研究。建立车身三自由度模型(包含纵向、横向和横摆)、轮毂电机模型和非线性轮胎模型,构成包含驱动系统的车身——轮胎一体的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以描述实际车辆行驶状态。考虑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强非线性特点,采用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提出了基于车辆状态的电机失效特性研究方法。结合建立的电机失效模型,将电机失效特性参数f利用随机游走模型转化为车辆状态变量,通过对失效特性参数实时估计,实现对电机失效特性研究,并对该算法准确性和实时性进行验证。(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失效容错控制研究。针对驱动系统执行电机失效问题,考虑了仅靠转矩分配控制应对失效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转角补偿与转矩分配的协同容错控制方法。以跟踪期望纵向车速为目标,设计纵向速度跟随PI控制器以补偿因电机失效损失的动力性;基于二阶滑模控制(Second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SSMC)理论,以横摆角速度误差为控制输入,求解满足稳定性的期望横摆力矩与前轮补偿转角。基于相平面法分析车辆稳定状态,根据车辆状态实现控制切换。结合二值化处理后的电机失效特性参数f,采用平均分配算法,在电机容量/增量、路面附着系数控制约束下,进行驱动力矩重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应对多种失效形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保证车辆故障时的稳定性,使车辆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白晨媛[4](2020)在《汽车转向系统机械故障及维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系统,在汽车驾驶使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消除汽车转向系统机械故障,提高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转向系统是汽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驾驶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地提升当代汽车转向系统的性能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文章对我国汽车转向装置的现状和目前汽车转向系统可能产生的机械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转向系统的维修和保养方法,以供参考。
杨菲菲[5](2020)在《轻型载货汽车气压制动系统设计与制动跑偏问题分析》文中指出良好的汽车制动性能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国家法规的重点要求,制动系统安全是衡量整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因此制动系统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制动元件的各项参数要严格控制,制动力要经过严谨计算,并通过各种道路试验对制动性能做全方位的试验验证。本文以某2吨轻型载货汽车为例,对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分析,设计计算及道路试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首先根据整车的技术参数,例如整车重量、轴荷、质心位置及轮胎尺寸等,获得了可用于设计制动系统的输入条件;然后根据设计手册及公式推算,确定了制动器、制动气室、储气筒等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的主要参数;最后通过编制计算程序,对空/满载的制动力分配、行车/应急制动系统的减速度、制动距离等性能指标以及驻车状态下极限驻坡角、手柄力等各参数进行计算、校核,输出符合制动法规要求的设计方案。之后,依照相关国家试验法规要求,对该载货汽车进行制动系统道路试验,进一步确认制动性能指标满足法规要求。同时,通过对售后市场反馈的该载货汽车制动跑偏现象的问题分析,找到跑偏的根本原因并解决。轻型载货汽车气压制动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是研究整车制动性能的重要依据,为后续平台化车型的气压制动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制动系统道路试验是验证设计的必要步骤,通过本文中制动跑偏问题的解决过程,为后续同类问题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思路。
史松卓[6](2020)在《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Electric-Power-Steering System)已经成为汽车转向系统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安全零部件,其工作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车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车辆实际行驶路况复杂,路面起伏激励会通过转向系统传递至转向盘进而造成转向盘力矩波动,同时也会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路面激励在转向系统中力特性的传递方式,降低路面激励对EPS系统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EPS系统产品的回正性能,并确定EPS系统硬件热保护控制策略,当EPS系统控制器温度升高时,使EPS系统的助力电流能够平稳下降,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EPS系统控制器硬件的工作可靠性是目前EPS系统技术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EPS系统及整车操纵稳定性这一主题,以提升EPS系统在不平路面激励下的实时响应为出发点,对EPS系统助力电机控制模式和整车操纵稳定性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EPS系统整车的滑模—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 EPS系统控制器,并研究了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EPS系统硬件元件布置的热优化控制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车辆机械转向动力学角度入手,研究EPS系统对车辆转向系统操纵力矩特性和汽车驾驶平稳性的影响,考虑动力学建模中EPS系统的摩擦因素,在EPS系统控制模式中加入摩擦补偿,以适应各速度段下系统的回正稳定性为目标,设计了回正控制策略以提升系统的适应性能;针对EPS系统在路面激励条件下转向系统力矩波动的路径传递问题,以ARX模型为基础设计转向系统辨识算法,建立以路面激励为系统输入变量转向盘扭矩为系统输出变量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辨识算法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摩擦补偿策略和回正控制策略的可靠性。(2)为研究路面激励对EPS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针对路面激励引起转向盘抖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算法的EPS系统电机消抖控制策略,旨在解决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中在系统趋近滑模面时存在的抖动,导致系统稳定性降低的问题,为了削弱滑模算法中的抖动,设计一种新的滑模控制趋近律算法,同时为了不降低系统的鲁棒性,设计滑模观测器观测EPS系统的干扰并对系统鲁棒性进行补偿,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系统对路面激励不良影响的抑制效果。(3)为评测人为操纵对EPS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为依据,采用基于状态方程的预测控制算法,建立了安装EPS系统的整车非线性离散模型,以整车横摆角速度为优化对象将系统的最优解转化为二次型规划求解,通过限制助力电机输出电流和实时调整车辆横摆角速度,分析不同理想横摆角速度工况下,预测控制模型中预测时域及控制时域对助力电流及整车横摆角速度的影响,设计系统参数在线整定算法,提升驾驶员对转向盘把持的稳定性。(4)为保证大电流工况下EPS系统助力电流的平稳性和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提出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硬件元器件布局优化算法和控制器热保护控制策略。通过建立ECU控制器主要功率元件的功率热阻消耗模型,得到温度场的温度流状态方程;通过设计禁忌搜索算法的禁忌条件来优化ECU控制器的元器件布局,并以汽车级电子元件的最高工作温度120℃为上限设计控制器热保护控制策略。最后应用Flotherm系统级电子系统散热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ECU控制器进行热分析,应用微控制芯片内部自带的温度传感器对EPS系统主要热元件的实时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实验对比评价电子元件位置优化前后的温度效果。
余兆成[7](2020)在《燃料电池乘用车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燃料电池乘用车在运行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问题,研究了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监测与预警系统。论文研究了车载监测系统。针对车载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了系统监测参数,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由采集节点和通讯节点组成,采集节点与通讯节点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通讯节点通过4G的方式将车载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系统。根据总体方案,完成了车载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制作了车载监测系统终端。论文提出了汽车侧翻预警算法,完成了算法的离线仿真。以汽车的三自由度侧翻模型为参考模型,选取横向载荷转移率LTR为侧翻评价标准,结合参考模型和LTR计算侧翻时间TTR。联合LTR和TTR对侧翻状态进行划分,根据预测状态对汽车侧翻进行预警。在Car Sim中建立整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电机模型和侧翻模型,联合Car Sim和Matlab在三种典型的工况下进行离线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准确预警,减少误报。论文完成了电子加速踏板故障诊断算法的研究。对电子加速踏板常见的信号故障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故障的类型,定位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踏板故障诊断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诊断模型对踏板信号故障识别准确率为99%。根据OBD-II的标准给出了踏板故障编码。最后,论文给出了车载监测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实验,初步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系统功能。
张建超[8](2020)在《汽车底盘故障检测与诊断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作为现代人们生活以及贸易往来常见的交通工具,现阶段销售以及量逐渐增多,相应的洗车维修以及汽车服务相关工作也获得相应的发展机遇。汽车底盘作为汽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故障问题的检测以及分析诊断,能够给汽车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现阶段的汽车底盘故障检修与诊断对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此笔者将结合实践展开细致化的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给从业人员带来积极借鉴参考。
陈林[9](2020)在《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若想保证汽车保持直线行驶,避免左摇右摆,往往比较困难,而且相对汽车而言,行驶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汽车操纵稳定性、安全可靠性以及驾车舒适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汽车行驶系统所存在的故障问题应及时检测维修,以确保汽车能够平稳、安全驾驶。
孙臣[10](2020)在《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汽车底盘是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底盘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系数,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系数,确保行车安全,定期对汽车底盘进行故障检测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种情况,从汽车底盘的常见故障入手,阐述了汽车底盘的相关检测技术,并进一步对汽车底盘的故障维修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二、汽车前轮定位的故障检测与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前轮定位的故障检测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车故障常见原因 |
2 汽车维修中主要检测诊断技术分析 |
2.1 直接检测方法 |
2.2 普通仪器检测方法 |
2.3 智能仪器检测方法 |
2.4 车主自我检测方法 |
3 结语 |
(2)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与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 |
1.2.1 机械转向系统 |
1.2.2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1.2.3 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1.2.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1.2.5 主动转向系统 |
1.3 国内外线控转向系统发展概况 |
1.4 线控转向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变角传动比特性设计 |
1.4.2 路感模拟控制策略 |
1.4.3 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控制策略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5.3 论文框架 |
2 变角传动比特性的研究及SBW动力学模型建立 |
2.1 变角传动比特性的研究 |
2.1.1 机械转向系统转向特性研究 |
2.1.2 变角传动比设计 |
2.1.3 变角传动比特性 |
2.2 线控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及动力学模型 |
2.2.1 线控转向系统工作原理 |
2.2.2 线控转向系统的布置方式 |
2.2.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 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
2.4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控制策略的研究 |
3.1 路感模拟概述 |
3.2 路感控制策略的研究 |
3.2.1 动力学模型估算法 |
3.2.2 参数拟合法 |
3.2.3 传感器测量法 |
3.2.4 仿真分析 |
3.3 权重法模拟路感 |
3.4 转向轻便性仿真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控制的研究 |
4.1 转向电机的选择 |
4.1.1 永磁同步电机 |
4.1.2 直流无刷电机 |
4.1.3 电机性能的仿真分析 |
4.2 电机状态观测器的建立 |
4.2.1 卡尔曼滤波 |
4.2.2 扩展卡尔曼滤波 |
4.3 转向电机故障检测 |
4.4 线控转向系统容错控制 |
4.4.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容错控制算法 |
4.4.2 传感器容错控制策略 |
4.4.3 驾驶员误操作容错控制策略 |
4.5 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线控转向系统硬件在环试验方案设计 |
5.1 硬件在环方案 |
5.2 硬件选取 |
5.3 LabVIEW RT与CarSim联合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容错控制研究现状 |
1.3.1 车辆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2 容错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可靠性分析 |
2.1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驱动系统基本结构 |
2.1.2 驱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 基于FTA分析法的驱动系统执行器可靠性分析 |
2.2.1 驱动系统故障树建立 |
2.2.2 驱动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 |
2.3 驱动系统失效形式分析 |
2.3.1 驱动系统主要失效因素 |
2.3.2 驱动系统失效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车辆状态的驱动电机失效特性研究 |
3.1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建模 |
3.1.1 车体动力学模型 |
3.1.2 车轮动力学模型 |
3.1.3 轮毂电机模型 |
3.1.4 非线性轮胎模型 |
3.2 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验证 |
3.3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电机失效特性估计 |
3.3.1 无迹卡尔曼滤波理论 |
3.3.2 驱动系统执行电机失效参数估计 |
3.4 驱动电机失效特性估计仿真 |
3.4.1 单电机失效 |
3.4.2 双电机失效 |
3.4.3 三电机失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容错控制 |
4.1 容错控制系统构架 |
4.2 基于PI控制的纵向运动跟踪控制 |
4.3 基于主动转向与横摆力矩控制的横向运动跟踪控制 |
4.3.1 二阶滑模控制理论 |
4.3.2 二自由度参考模型 |
4.3.3 前轮转角控制器 |
4.3.4 横摆力矩控制器 |
4.3.5 控制切换策略 |
4.4 转矩分配控制 |
4.4.1 控制约束 |
4.4.2 转矩分配策略 |
4.5 多执行器失效容错控制仿真 |
4.5.1 单电机失效 |
4.5.2 双电机失效 |
4.5.3 三电机失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
(4)汽车转向系统机械故障及维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转向系统的研究意义 |
2 汽车转向系统概述 |
3 汽车转向系统的常见故障 |
3.1 方向盘不稳 |
3.2 转向沉重 |
3.3 行驶跑偏 |
3.4 转向不灵 |
3.5 前轮摆头 |
4 汽车转向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
4.1 转向系统的维护周期 |
4.2 转向系统的日常保养 |
5 结束语 |
(5)轻型载货汽车气压制动系统设计与制动跑偏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概述 |
1.2.1 汽车制动系统概述 |
1.2.2 制动稳定性控制 |
1.2.3 制动跑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某轻型汽车制动系统重要零部件的选型与设计计算 |
2.1 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液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2.1.2 气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2.2 制动系统开发原则 |
2.3 制动系统基本参数确定 |
2.4 重要零部件的选型与计算 |
2.4.1 制动器 |
2.4.2 制动气室总成 |
2.4.3 储气筒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某轻型汽车制动系统性能校核 |
3.1 制动器性能计算 |
3.1.1 效能因数计算 |
3.1.2 制动器制动力计算 |
3.2 汽车制动性能计算校核 |
3.2.1 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
3.2.2 制动力分配系数及同步附着系数计算 |
3.2.3 制动减速度及制动距离计算与校核 |
3.2.4 磨损性计算 |
3.2.5 前、后制动力分配的计算与校核 |
3.2.6 驻车制动性能校核 |
3.2.7 单回路应急制动性能校核 |
3.3 制动系统计算法规符合性说明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整车制动性能道路试验 |
4.1 汽车制动性的试验条件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依据 |
4.1.3 试验项目 |
4.1.4 试验样车技术参数 |
4.1.5 道路试验条件 |
4.2 汽车制动性道路试验结果 |
4.2.1 整车质量参数测量 |
4.2.2 整车制动系统性能试验结果 |
4.3 汽车制动性道路试验结论 |
4.3.1 道路试验结果统计 |
4.3.2 主观评价 |
4.3.3 汽车制动性道路试验结论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制动跑偏问题分析与解决 |
5.1 问题研究背景 |
5.2 制动跑偏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制动系统气压检测 |
5.2.2 前轮前束测量及检查拉杆球头销 |
5.2.3 相关部件检查 |
5.2.4 胎压的检测 |
5.2.5 制动器故障检测 |
5.3 制动跑偏故障解决 |
5.3.1 查找制动器缺陷 |
5.3.2 故障解决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汽车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
1.2.1 汽车EPS系统发展概况 |
1.2.2 汽车EP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汽车EPS系统及整车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
1.3.1 车辆系统建模对EPS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
1.3.2 EPS控制系统与整车动力学集成建模及仿真研究现状 |
1.4 汽车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1 EPS系统控制策略国外研究现状 |
1.4.2 EPS系统控制策略国内研究现状 |
1.4.3 EPS系统振动响应研究现状 |
1.4.4 EPS系统回正控制研究 |
1.4.5 EPS系统控制器热分析研究 |
1.5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课题的技术研究路线 |
2 EPS系统控制策略及系统辨识 |
2.1 EPS系统状态方程模型 |
2.2 基于Stribeck模型的EPS系统摩擦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
2.2.1 Stribeck摩擦模型 |
2.2.2 EPS系统摩擦补偿策略 |
2.2.3 实验验证 |
2.3 基于转向盘力矩估计的EPS系统回正控制策略研究 |
2.3.1 转向系统回正力矩计算 |
2.3.2 回正控制策略 |
2.3.3 回正性能分析 |
2.4 基于ARX模型的转向系统辨识 |
2.4.1 路面激励数学模型 |
2.4.2 转向系统辨识算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的EPS控制算法 |
3.1 EPS系统鲁棒观测器设计 |
3.1.1 EPS系统助力特性设计 |
3.1.2 鲁棒观测器设计 |
3.1.3 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3.1.4 观测器仿真结果分析 |
3.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1 滑模面设计 |
3.2.2 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预测控制的EPS系统操纵稳定性 |
4.1 车辆操纵稳定性概述 |
4.2 整车和EPS系统状态方程建立 |
4.2.1 二自由度整车EPS系统模型建立 |
4.2.2 系统模型线性化 |
4.2.3 系统模型离散化 |
4.3 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 |
4.3.1 预测方程建立 |
4.3.2 参考轨迹确定及系统优化求解 |
4.3.3 预测参数调整规则 |
4.4 结果验证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EPS系统设计及温度保护热分析研究 |
5.1 EPS系统设计 |
5.1.1 EPS系统硬件设计 |
5.1.2 EPS系统软件设计 |
5.2 热传导模型建立 |
5.2.1 热传导理论研究 |
5.2.2 元件热阻模型研究 |
5.3 ECU热分析建模 |
5.3.1 ECU发热电路分析 |
5.3.2 电子元件热阻提取方法 |
5.4 ECU热保护策略 |
5.4.1 ECU温度保护控制策略 |
5.4.2 热积分参数设计 |
5.5 ECU元件位置优化 |
5.5.1 禁忌搜索算法 |
5.5.2 节点温度平衡方程 |
5.6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意见修改说明 |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意见修改说明 |
(7)燃料电池乘用车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载监测系统设计 |
2.1 车载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系统功能要求 |
2.1.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车载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2.2.1 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
2.2.2 通讯节点硬件设计 |
2.3 车载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2.3.1 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2.3.2 通讯节点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侧翻预警与离线仿真 |
3.1 三自由度侧翻参考模型 |
3.1.1 车辆坐标系 |
3.1.2 侧翻参考模型 |
3.2 侧翻预警算法 |
3.2.1 侧翻评价标准 |
3.2.2 TTR侧翻预警时间 |
3.2.3 侧翻状态划分 |
3.3 侧翻离线仿真 |
3.3.1 基于CarSim的电动汽车建模 |
3.3.2 电机模型 |
3.3.3 侧翻预警模型 |
3.3.4 CarSim和MatLab联合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加速踏板故障诊断 |
4.1 电子加速踏板工作原理 |
4.2 电子加速踏板故障诊断分析 |
4.3 电子加速踏板故障诊断 |
4.3.1 故障诊断的主要方法 |
4.3.2 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4.3.3 故障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4.3.4 故障诊断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
4.4 电子加速踏板故障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车载监测系统的测试 |
5.1 车载监测系统终端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发表论文 |
(8)汽车底盘故障检测与诊断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底盘的主要构成以及整体作用 |
1.1 汽车制动系统 |
1.2 汽车转向系统 |
1.3 汽车行驶系统 |
1.4 汽车传动系统 |
2 汽车底盘常见故障检测与诊断工作 |
2.1 利用实践经验进行故障问题排查 |
2.2 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处理方法 |
3 底盘故障问题以及维修方式方法 |
3.1 转向系统的故障维修 |
3.2 汽车传动系统的故障检测与处理 |
3.3 汽车制动系统检测处理 |
3.4 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排查处理 |
3.5 细节性的故障问题排查处理 |
4 结束语 |
(9)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行驶系统结构组成及分类 |
1.1 行驶系统的结构组成 |
1.2 汽车行驶系统的分类 |
2 汽车行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
2.1 汽车行驶方向跑偏 |
2.2 方向盘摆振 |
2.3 前桥变形、断裂 |
2.4 减振器失效、漏油或异响 |
2.5 后桥壳裂纹弯曲 |
3 总结 |
(10)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底盘的常见故障 |
2 汽车底盘的故障检测技术 |
3 汽车底盘的故障维修技术分析 |
3.1 制动系的维修技术 |
3.2 行驶系的维修技术 |
3.3 转向系的维修技术 |
4 结语 |
四、汽车前轮定位的故障检测与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研究[J]. 任超.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09)
- [2]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模拟与容错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晓峰.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多执行器容错控制研究[D]. 胡洪银.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汽车转向系统机械故障及维护研究[J]. 白晨媛. 南方农机, 2020(22)
- [5]轻型载货汽车气压制动系统设计与制动跑偏问题分析[D]. 杨菲菲. 吉林大学, 2020(03)
- [6]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D]. 史松卓.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燃料电池乘用车监测及预警系统研究[D]. 余兆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8]汽车底盘故障检测与诊断探究[J]. 张建超. 内燃机与配件, 2020(05)
- [9]汽车行驶系统的故障检测诊断与维修[J]. 陈林. 时代汽车, 2020(01)
- [10]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技术的应用分析[J]. 孙臣. 湖北农机化, 2020(01)
标签:汽车论文; 转向系统论文;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论文; 电动汽车电机论文; 前轮前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