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任洁[1](2011)在《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益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消耗问题和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钢铁产业作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钢铁产业是一个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它在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同时,会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因此,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内蒙古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内蒙古高校科研项目: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效益分析与评价,计划编号:(NJSY08078),是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以投入产出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以及以包钢为实例的投入产出分析,找出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以及相关理论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节能减排的研究现状,以及概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效益分析,主要从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以及与国内其它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比较分析两部分展开;第三部分,是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为实例,运用投入产出法,着重研究分析了纯铁金属平衡、设备产品能耗、能源结构及其损失情况,以寻找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的切入点。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在能耗水平及二次能源利用方面与国内其它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相比处于较落后水平,通过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钢铁生产过程中,大量纯铁物料在生产各环节中辗转流失,以及二次能源损失较高、利用率较低,从而找到了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切入点。结合切入点,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与能源战略;优化原料及燃料;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节能减排新技术;提高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同时,论文投入产出实例分析部分,减排方面只涉及到二次能源利用分析,没有涉及到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分析,以及只针对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对内蒙古整个钢铁行业进行动态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本论文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刘新梅[2](2009)在《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焦碳资源紧缺,加大高炉喷煤量已经成为降低炼铁成本的主要途径。而煤的性能研究是决定喷煤量的主要因素。新临钢拥有丰富的煤种来源,研究其所有煤种的性能以便扩大所用煤种从而进一步提高喷煤量是目前具有可行性的一种方法。本文对新临钢高炉喷煤的理化性能和燃烧率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喷吹煤种的可磨性分析,CO2反应性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值分析和不同条件下煤粉燃烧率的分析。并针对新临钢6#高炉喷煤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实际生产相结合,找出提高新临钢高炉喷煤量的具体措施。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对新临钢强化喷煤提出了以下建议:(1)新临钢无烟煤的可磨性在80目左右,烟煤的可磨性在50目左右。对无烟煤来讲可磨性适中,而烟煤的可磨性偏低是因为烟煤磨细后易吸收水分,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进入磨煤机的气体温度和气体量。新临钢烟煤与CO2的活性较高,提高烟煤的配比对减少焦炭与CO2的反应和增加焦炭在高温下的强度有利。(2)新临钢喷吹煤粉的灰分相差很大,其中无烟煤的灰分过高,达到14%左右,大幅度降低煤粉的灰分是提高喷煤量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三种烟煤的挥发份含量较高,增加其配比有利于提高喷煤量;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发热值不高,喷煤降焦的效果差。(3)从煤粉燃烧率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喷吹煤粉粒度应控制在-200目70%左右;-200目比例从30%增加到70%,煤粉燃烧率提高约12.8%;富氧率可控制在2~3%。试验条件下,富氧率每增加1%,煤粉燃烧率平均提高约2.2%。(4)新临钢喷吹的烟煤燃烧率较高,而无烟煤的燃烧率偏低,提高烟煤的配比对提高喷煤量最有利。新临钢在目前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无烟煤与烟煤的合理配比应为:烟煤50~60%,无烟煤40~50%。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新临钢高炉炼铁生产实践,有效地促进了新临钢高炉喷煤水平的提高。目前喷煤比已达到141kg/t·Fe。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安虹君[3](2009)在《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高炉强化冶炼是近年炼铁生产发展的主要任务,高炉要获得“优质、高产、低耗、长寿”,必须强化冶炼,一方面要提高冶炼强度,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焦比。提高冶陈强度和降低焦比都可使高炉增产,都是高炉强化冶炼的重要方向。当代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普遍采用精料、高压操作、高风温、大喷吹、高富氧、综合鼓风、脱湿鼓风和自动控制等新技术,实现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不断提高。本课题以龙钢集团公司1#(450m3)高炉强化冶炼实践和生产技术资料为依据,就其进一步强化、提高冶炼水平展开分析研究,对高炉强化冶炼的不同程度进行了讨论,对高炉强化冶炼,提高精料水平;改善烧结矿质量,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强化高炉布料、鼓风动能和加强高炉操作管理等进行了研究:.应用于指导高炉炼铁生产实践。嗵过研究和采取一系列强化冶炼措施,使龙钢高炉稳定顺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标。本文着重研究了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通过对450m3高炉强化冶炼的各方面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精料是提高冶炼强度和降低焦比的重要措施,依靠精料技术,使入炉原燃料质量及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入炉焦炭水份均小于5%,M25提高到90%左右,M10降低到8.5%以下,灰分降低到12.5%左右,入炉粒度组成(25-60)mm的达80%以上,烧结旷入炉小于5mm的粉沫控制到5%以下,烧结矿的质量不断提高。2、优化高炉操作,采用高风温、高富氧、大喷煤有机相结合操作,进一步提高喷煤比、提高煤气利用是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现低成本、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使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3.12 t/(m3d),冶炼强度提高到1.72 t/(m3.d),高炉得到强化冶炼,焦比降低,喷煤比112kg/t,入炉焦比440kg/t,生铁含硅量大幅度下降。3、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执行炉况预案,避免了炉况失常。不断强化设备及炉外管理,给高炉生产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也是龙钢高炉强化冶炼的保证。
薛爱荣,荀成明[4](2007)在《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过程,并对高炉合理炉料结构进行了探讨。
胡蒙均[5](2007)在《新临钢高炉入炉焦比的系统预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状况,特别是炼铁工序能耗。炼铁工序是钢铁企业能耗量最大的生产工序,其能耗组成中燃料消耗占的比列较大,因而高炉入炉焦比对于炼铁工序能耗影响较大。而入炉焦比又受到风温、风量、生铁硅含量、利用系数、矿石品位、渣铁比和休风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以新临钢高炉1996年到2005年的经济技术指标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入炉焦比进行了预测。其中基于时间序列的BOX—Jenkins方法ARMA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02%,文中还应用了灰色系统分析和预测理论,分析了影响因素对入炉焦比的关联程度,同时对入炉焦比进行了预测,其灰预测GM(1,1)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352%。最后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钢铁企业工序能耗的系统分析领域中,对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特点及其应用作了简要阐述。神经网络以BP算法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机理和学习训练的功能。采用BP神经网络其预测值相对准确,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0.908%。因此三种方法在钢铁企业炼铁能耗系统分析中的应用是必要和可行的。预测的结果对探索节能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杨导利[6](2007)在《提高龙钢高炉喷煤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喷煤水平是降低焦比及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龙钢在提高喷煤比的实践中,随着高炉喷煤量的日益提高,出现煤粉燃烧率下降、增加烟煤配比后安全性及炉内透气性恶化等问题。本文针对龙钢高炉喷煤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方法,找出提高龙钢高炉喷煤量的具体措施。本文在试验室条件下对原煤的性能、焦炭的冶金性能以及添加煤粉助燃剂对煤粉的燃烧性能影响作了研究分析。通过采集生产现场大量的数据,对喷煤比与热风温度的关系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龙钢喷煤系统、烟煤与无烟煤混合喷吹实践、富氧与喷煤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制粉系统的制粉能力和喷吹系统的送煤能力是提高喷煤量的前提和基础。龙钢7#、8#高炉距离制粉区较远,要实现远距离喷吹,需要在距离分配器100m处增设空压机一台。(2)根据龙钢提供的9种焦炭的性能检测,目前达到国家一级焦炭质量要求标准的有2种,建议其使用。(3)在煤粉中加入助燃剂是提高煤粉燃烧率的措施。试验研究表明,对龙钢高炉喷煤而言,加入助燃剂有一个最佳比例1.7%,超过此值,助燃效果反而会降低。(4)龙钢目前用的河津烟煤爆炸性不明显,在控制好系统氧浓度和火源条件下,根据各高炉的实际炉况可实现90%烟煤的喷吹。(5)风温和富氧都是影响煤粉燃烧和喷煤量的关键因素,在龙钢高炉生产条件下,稳定风温在1100℃,富氧1.8~2.5%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龙钢高炉炼铁生产实践,有效地促进了龙钢高炉喷煤水平的提高,目前喷煤比已达到110kg/t·Fe。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荀成明,薛爱荣[7](2003)在《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进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演变过程,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进步,充分证明精料方针是高炉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改善的基础。本文结合临钢高炉目前原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临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进行了探讨。
薛爱荣[8](2002)在《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 ,新临钢炼铁厂通过优化炉料结构、改进操作制度、实施技术改造以及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 ,使炼铁产量逐年上升 ,高炉焦比逐年下降
王远利[9](1994)在《配加硼铁矿粉是改善烧结矿质量的有效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绪论 近几年来,随着烧结设备的不断改造,临钢烧结矿产量在逐年提高,十年间由82年的23万吨增加到92年的59万吨,但质量指标却连年下降,见下表1
二、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益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文献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节能减排内涵及意义 |
2.1.2 国内外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
2.2.2 投入产出理论概述 |
3 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
3.1 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
3.1.1 包钢节能减排现状及效益 |
3.1.2 大安钢铁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现状及效益 |
3.1.3 乌兰浩特钢铁责任有限公司节能减排现状效益 |
3.2 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比较分析 |
3.2.1 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比较分析 |
3.2.2 内蒙古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比较分析 |
4 内蒙古大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益的投入产出分析 |
4.1 模型选择以及选择模型的考虑因素 |
4.2 包钢 2009 年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4.2.1 构建 2009 年包钢能源投入产出表 |
4.2.2 数据的收集与投入产出表的填制 |
4.2.3 构建包钢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
4.3 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
4.3.1 纯铁金属平衡分析 |
4.3.2 各种能源结构及其损失情况分析 |
5 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包钢 2009 年能源平衡表 |
附录B 包钢2009 年能源投入产出表 |
附录C 包钢2009 年能源直接消耗系数表 |
附录D 包钢 2009 年能源完全消耗系数表 |
附录E 纯金属直接消耗系数表 |
附录F 纯金属完全消耗系数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高炉喷煤技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喷煤现状 |
1.2.2 国内喷煤技术现状 |
1.2.3 喷煤量对高炉的冶炼效果的影响及分析 |
1.2.4 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的特点 |
1.3 强化高炉喷煤的研究现状 |
1.3.1 影响高炉喷煤量提高的因素 |
1.3.2 提高喷煤量的技术措施 |
1.4 新临钢高炉喷煤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
1.4.1 新临钢高炉喷煤现状 |
1.4.2 新临钢高炉喷煤的主要问题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高炉喷煤工艺研究 |
2.1 我国喷吹用煤的资源状况与常用煤种 |
2.2 喷吹煤种的选择 |
2.2.1 高炉喷吹用煤对无烟煤和烟煤的要求 |
2.2.2 新临钢高炉对喷吹用煤的指标要求 |
2.2.3 高炉喷吹煤种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
2.3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质 |
2.4 高炉喷吹用煤对煤粉性能要求 |
2.5 混合煤粉喷吹 |
3 新临钢高炉喷吹工艺及煤粉性能研究 |
3.1 新临钢高炉喷煤系统工艺简介 |
3.1.1 新临钢制粉工艺介绍 |
3.1.2 煤粉喷吹系统装置介绍 |
3.2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的可磨性分析 |
3.2.1 选择合适的粒度 |
3.2.2 可磨性分析 |
3.3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的燃烧性能分析 |
3.4 小结 |
4 新临钢高炉喷煤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
4.1 新临钢高炉喷吹用煤化学成分 |
4.1.1 喷吹用煤的工业分析 |
4.1.2 喷吹用煤的元素分析 |
4.1.3 高炉喷吹用煤灰成分分析 |
4.1.4 喷吹煤种的发热量分析 |
4.2 新临钢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率的研究 |
4.2.1 新临钢实验用煤的种类 |
4.2.2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设计 |
4.2.3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设备 |
4.2.4 新临钢喷吹煤粉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新临钢高炉原燃料对喷煤的影响 |
4.3.1 原料质量对喷煤的影响 |
4.3.2 新临钢原燃料质量对高炉的影响 |
4.3.3 目前炉料现状对喷煤的影响 |
4.3.4 新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实践 |
4.4 小结 |
5 新临钢高炉提高喷煤量的生产实践 |
5.1 新临钢影响煤比和置换比的因素 |
5.1.1 影响煤比因素 |
5.1.2 影响置换比的因素 |
5.1.3 新临钢高炉改善煤焦置换比措施 |
5.2 新临钢6号高炉的喷煤现状 |
5.2.1 新临钢喷煤现状 |
5.2.2 新临钢6号高炉喷煤种类 |
5.2.3 新临钢原料条件 |
5.3 新临钢6号高炉提高喷煤的生产实践 |
5.3.1 高风温和大富氧的综合应用 |
5.3.2 优化喷煤设备改进喷煤操作 |
5.3.3 加强操作管理提高高炉接受高煤比的能力 |
5.4 新临钢6号高炉喷吹混合煤粉的实践分析 |
5.4.1 实行混合喷吹提高喷煤比 |
5.4.2 新临钢高炉喷吹混合煤粉实验研究 |
5.4.3 高炉喷吹混合煤粉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高炉强化冶炼的意义 |
1.1.1 强化冶炼对炼铁的意义 |
1.1.2 强化冶炼对炼钢的意义 |
1.2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及水平 |
1.2.1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 |
1.2.2 龙钢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现状及水平 |
1.3 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和冶炼的特点 |
1.3.1 国内外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措施 |
1.3.2 强化冶炼的高炉操作和冶炼的特点 |
1.4 课题立论及其研究意义 |
2 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分析研究 |
2.1 精料 |
2.1.1 精料的意义 |
2.1.2 龙钢高炉精料和炉料结构 |
2.1.3 提高烧结矿品位和强度 |
2.1.4 提高焦炭质量 |
2.1.5 加强槽下筛分管理,稳定入炉原燃料 |
2.2 加强设备维护,优化改造设备,降低高炉休风率 |
2.2.1 送风系统的改造 |
2.2.2 风口面积和长度 |
2.2.3 热风炉操作 |
2.2.4 高压操作系统 |
2.2.5 炉前铁、渣处理系统的改造 |
2.3 小结 |
3 优化龙钢高炉操作制度 |
3.1 优化上部装料制度 |
3.1.1 高炉操作制度 |
3.1.2 利用上部调剂实施强化措施 |
3.2 高风温、大喷吹、富氧相结合 |
3.2.1 高炉富氧喷吹的煤粉燃烧动力学 |
3.2.2 实现大量喷煤的技术措施 |
3.2.3 大量喷煤后的高炉操作 |
3.3 低硅冶炼操作 |
3.3.1 硅的来源 |
3.3.2 低硅冶炼操作 |
3.4 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 |
3.4.1 合理操作制度 |
3.4.2 树立全风思想 |
3.4.3 高富氧、大喷煤、高风温的有机结合 |
3.4.4 降[Si]与稳定炉温兼顾 |
3.4.5 严禁低料线操作 |
3.4.6 制定炉况预警案,避免炉况失常 |
3.5 强化工艺考核,加强三班统一操作 |
3.5.1 加强供料管理、炉前出铁管理、铁水罐管理及铸铁管理 |
3.5.2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
3.5.3 加强技术管理 |
3.6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新临钢高炉入炉焦比的系统预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高炉生产主要技术 |
2.1.1 中国高炉炼铁技术概况 |
2.1.2 高炉操作技术进步 |
2.2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与节能前景 |
2.2.1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 |
2.2.2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存在的主要差距 |
2.3 国内外炼铁系统节能现状 |
2.3.1 炼铁系统节能降耗情况 |
2.3.2 国内外高炉降焦节能进展 |
2.4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2.4.1 课题研究背景 |
2.4.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3 预测理论基础 |
3.1 系统预测概述 |
3.2 系统预测的一般步骤 |
3.3 系统预测的工程运用 |
4 炼铁厂入炉焦比的BOX-JENKINS预测 |
4.1 BOX-JENKINS模型 |
4.2 相关函数简介 |
4.3 偏相关函数简介 |
4.4 模型的识别和参数估计 |
4.4.1 模型的识别 |
4.4.2 参数的估计 |
4.5 炼铁厂入炉焦比及其影响因素的BOX-JENKINS预测 |
4.5.1 炼铁厂入炉焦比的预测 |
4.5.2 炼铁厂入炉焦比影响因素的预测 |
4.6 小结 |
5 炼铁厂入炉焦比的灰色分析和预测 |
5.1 灰色系统理论 |
5.2 灰色关联分析 |
5.3 炼铁厂入炉焦比的灰色系统分析 |
5.4 新临钢高炉入炉焦比的灰色预测 |
5.4.1 灰色预测模型特点及建模过程步骤 |
5.4.2 模型的建立及预测结果 |
5.5 小结 |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高炉入炉焦比的预测分析 |
6.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6.2 BP网络模型 |
6.2.1 BP网络结构 |
6.2.2 BP网络学习规则 |
6.2.3 BP神经网络设计 |
6.3 人工神经网络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的应用 |
6.4 入炉焦比的PLS-BP网络模型及预测 |
6.5 降焦节能预测与分析 |
6.6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提高龙钢高炉喷煤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3 国内外高炉喷煤发展 |
1.3.1 高炉喷煤发展简史 |
1.3.2 国外高炉喷煤发展现状 |
1.3.3 国内高炉喷煤发展现状 |
1.4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4.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及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1 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及特点 |
2.1.1 煤粉在高炉内的去向 |
2.1.2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研究 |
2.1.3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 |
2.2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2.1 喷煤对炉缸煤气量和燃烧带的影响 |
2.2.2 喷煤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2.2.3 喷煤对料柱阻损和热交换的影响 |
2.2.4 喷煤对铁矿石还原的影响 |
2.3 高炉喷煤极限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龙钢高炉喷煤性能试验研究 |
3.1 试验原料及来源 |
3.2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煤种和煤质的测试试验 |
3.2.1 高炉喷煤对煤质的要求 |
3.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3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煤粉爆炸性试验研究 |
3.3.1 煤粉爆炸的基本条件 |
3.3.2 试验设备、原理及方法 |
3.3.3 试验数据及分析 |
3.4 龙钢高炉焦炭的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试验研究 |
3.4.1 高炉喷吹煤粉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
3.4.2 试验设备、原理及方法 |
3.4.3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添加助燃剂对龙钢煤粉燃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3.5.1 高炉喷煤加入助燃剂应用情况 |
3.5.2 试验方法 |
3.5.3 试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龙钢高炉喷煤生产实践研究 |
4.1 龙钢高炉喷煤工艺流程 |
4.1.1 原煤系统 |
4.1.2 制粉系统 |
4.1.3 喷吹系统 |
4.1.4 控制系统 |
4.2 龙钢高炉制粉喷吹系统改造 |
4.2.1 龙钢高炉喷煤技术特点 |
4.2.2 龙钢煤粉喷吹系统的改造 |
4.3 龙钢高炉烟煤、无烟煤混合喷吹实践 |
4.3.1 烟煤与无烟煤混合喷吹方案 |
4.3.2 烟煤、无烟煤混喷实践结果 |
4.4 龙钢高炉富氧喷煤操作实践 |
4.4.1 富氧大喷煤的技术保障措施 |
4.4.2 龙钢高炉富氧喷煤方法及技术特点 |
4.4.3 龙钢富氧喷煤使用效果 |
4.5 龙钢高炉提高风温生产实践 |
4.6 龙钢高炉喷煤降焦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增产降焦措施 |
1.1 选择合理的炉料结构 |
1.2 高炉操作制度的改进和提高 |
1.3 加强筛分工作, 降低入炉原燃料粉末 |
1.4 最大限度地使用风温 |
1.5 富氧鼓风 |
1.6 提高高炉炉顶压力, 实现小高压操作 |
1.7 焦丁的回收利用长期以来, 我厂的焦炭筛下物中含有一部分的粒度在?10 mm~25 mm的小块焦。 |
2 结语 |
2.1 风温使用水平低。 |
2.2 机烧能力不能满足高炉的需要。 |
2.3 自产焦炭不够用。 |
四、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益分析与评价[D]. 任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1(09)
- [2]新临钢高炉强化喷煤及煤粉性能的试验研究[D]. 刘新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3]龙钢高炉强化冶炼实践研究[D]. 安虹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1)
- [4]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发展[J]. 薛爱荣,荀成明. 山西冶金, 2007(05)
- [5]新临钢高炉入炉焦比的系统预测与分析[D]. 胡蒙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6]提高龙钢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 杨导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7]临钢高炉炉料结构的进步[A]. 荀成明,薛爱荣. 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 2003
- [8]新临钢高炉增产降焦生产实践[J]. 薛爱荣. 山西冶金, 2002(04)
- [9]配加硼铁矿粉是改善烧结矿质量的有效措施[J]. 王远利. 山西冶金, 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