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造物与民间创作的结合与分离——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

文人造物与民间创作的结合与分离——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

一、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的合与分——略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侍光浩[1](2021)在《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冠通[2](2021)在《中唐代言体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悦[3](2021)在《李白文对先秦文学的继承与接受》文中认为李白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不但有大量诗歌传世,还创作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和盛唐的其他文章创作者相比,李白的文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属上乘,因此,李白的文章是盛唐文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盛唐时期骈散文创作的一个高峰。李白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一方面反对梁、陈以来一直延续到唐代的绮靡文风,另一方面则提出了复古的呼声,主张积极向前人学习,并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了复古的倾向,他对前人的学习是广泛而深刻的。从李白文的具体创作情况开看,李白文对先秦文学接受与继承的主要对象为《庄子》《楚辞》《战国策》与《孟子》,这四家的文章对李白文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既影响了李白文的内容与思想倾向,也影响了李白文章风格的形成。李白从先秦文学中汲取了诸多养分,其中,《庄子》中的神话故事以及《楚辞》中的南方意象充实了李白文的内容;《庄子》的齐物论、道家的时空观以及功成身退的哲学思想,《楚辞》中伤春悲秋的思想,以及《战国策》的纵横思想丰富了李白文的思想内涵,使得李白文展现出了复杂的思想倾向;《庄子》中的齐物论思想、《战国策》中危言耸听的论说以及《孟子》中引人入彀的辩论技巧给李白在游说文中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论说的技巧;《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楚辞》中惊才绝艳的审美风格、《战国策》敷张扬厉的辞藻、以及《孟子》的浩然之气对李白清雄奔放文风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此外,《楚辞》中的骚体句还成为了李白在抒情以及起兴时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李白在文章创作中对先秦文学中的这些名物、思想、风格以及抒情方式的有选择的继承与接受,并融会贯通,既对李白文的创作水准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促使李白文最终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也有力地推动了李白文成为盛唐文的一个高峰。

梁慧婷[4](2021)在《清代鲍照诗歌接受研究》文中认为在进入近现代以来,魏晋南北朝文学得到了充分研究与地位确认。诸多相关研究涌现,如针对南朝诗人鲍照的研究不断深入,鲍照诗文研究、鲍诗在当时与后代影响研究日益丰富。基于这一思路继续前迈,文章从接受史视角出发,力求全面而有深度地探析鲍照诗歌在清代的接受情况。论文共分为七大部分:导论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为鲍照诗歌在清代的传播概况。从鲍集流传、清代版本、选本着录入手,进行梳理与讨论。本章主要着眼于整体视角:首先从清代鲍集版本看,被收藏的鲍集至少有11种。接着从官方与文人自发所编文学选本《佩文斋咏物诗选》《古诗选》《诗原》《历朝诗约选》《十八家诗钞》《古诗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古诗源》中查看鲍照诗歌的着录情况:鲍照被选诗篇的数量覆盖其全部诗篇近九成;鲍照乐府诗、《拟古八首》、山水诗中的优秀诗篇着录最多。同时,在清代诗歌选本中,与魏晋南北朝重要诗人如谢灵运、颜延之、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等诗人的录诗情况相比,鲍照被收录的诗歌占比较重。第二章以清代“鲍家诗”接受现象为对象进行分析。首先界定“鲍家诗”内涵为鲍照创作的诗篇并强调其诗才、鲍照自挽歌所衍化出的“鬼语”;并对“鲍家诗”进行溯源与阐释,发现李贺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对鲍诗的重要解读与传递作用。与此同时,清代“鲍家诗”接受中存在着与李贺无明显关系的,即清人利用鲍照之死与鲍照之诗才书写自身情感的“鲍家诗吟唱”现象。这些围绕“鲍家诗”进行创作的清人,或共鸣于“秋坟鬼唱”,或反用之为“秋坟不愁”,或出现王士禛针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爱听秋坟鬼唱时”唱和,或回溯至鲍照诗篇的“鲍家诗”聆听与传唱,或与题画诗相结合,出现在黄景仁诗《题李牧堂青岩图》、张问陶诗《戏题罗两峰鬼趣图》、“榆楼”事中。清代“鲍家诗”的接受呈现出鬼语化与承唐李贺、诗才与鬼语的双重性、时空艺术交流的特点,这与鲍照诗才、人面对死亡的感情、唐李贺对鲍诗的接受等密切相关。此外,清代“鲍家诗”接受具有文学治疗的意义,即在清代共鸣于“秋坟鬼唱”的诗篇如纳兰容若《蝶恋花》、孙枝蔚《哭方尔止?其一》、秦瀛《髯仙行吊刘思茗哭》、汪端光《夜合花》等,作者作为当事人置身在关系亲密之人死亡的境遇中所产生的极其深重的苦痛,通过抒写苦痛之情的方式,使得创作者的精神苦痛有了另一个出口,最终文学治疗成为可能。第三章以清代“俊逸鲍参军”的“鲍照诗如其人”接受现象为对象,讨论源自杜甫的以鲍照赞誉李白的“俊逸鲍参军”之句,影响了清代所出现的针对“俊逸亭”为中心的歌咏、怀想等接受现象。重点探析鲍轸对“俊逸”内涵全面深入的接受行为:以“俊逸”名居室、作刊书牌记、名作品集、作为精神寄托而建的“俊逸亭”并且撰诗文。其中,鲍轸在《俊逸亭新编》(一卷)中创作的文《俊逸亭记》、诗《俊逸亭》、文《俊逸亭倡和集序》,充分体现了鲍轸对“俊逸”内涵的深度接受——“俊逸”深刻地融入到鲍轸官场工作(“筹画政理”)与日常生活(“斋居休暇”)中,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之所。此外,通过与清代其他接受现象“洗屐池、谢朓楼、太白楼”接受的横向对比,更可以确证清代“俊逸鲍参军”的承唐性、风格与人一体化接受的特征。总之,清代文人对鲍诗“俊逸”接受的广度不限于诗文,而已涉及清人的谒拜、修缮行为,甚至如鲍轸那样,深度接受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中。第四章从地域诗派湖湘派入手,分析该派以王闿运、邓辅纶为代表对鲍照诗歌的接受。在清代地域诗派林立的背景中,以王闿运、邓辅纶等人为代表的湖湘派独宗汉魏六朝诗歌。其中鲍照诗歌在该派中的接受较为深刻,直接体现有王闿运、邓辅纶诗文创作中的同题拟诗;亦有王闿运诗歌的“肥”字等用词遣句与“避严霜”与“伤心之树”典故、反用“游侠情”的情感表达等。该派诗人接受鲍照诗歌的原因,是王闿运和邓辅纶均有复古汉魏六朝诗的拟诗追求所致。此外,王闿运寒门出身与强烈的仕心也导致其对鲍照诗歌更能产生共鸣。而该派对鲍照诗歌的接受,具有特色复古追求、与抗衡同光体、寄托安放心灵的意义。第五章从清朝统治者视角来探寻鲍照诗歌接受的剪影,以《数诗》《拟古》为接受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基于鲍照作为《数诗》首创者与文本符合统治者所好,及数字诗堆砌辞藻和典故的特点可被乾隆用以宣传政治口号,是《数诗》得以被乾隆、咸丰帝接受的重要原因。乾隆拟作之一还被“悬于养心殿壁间”传承至咸丰帝。但乾隆所好众多且拟诗艺术水平不足,故鲍照虽为帝王所好而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效应。嘉庆帝针对鲍照《拟古》的拟诗具有一定艺术水准,体现其受儒学教育熏陶的深入。结语部分整体概括鲍照诗歌在清代的接受情况、接受特征与意义。

李敏[5](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樊梦瑶[6](2021)在《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运用诗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心理学研究等方法,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情况做了深入系统的挖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李白“代动植物言”和“代男性言”的诗作做了认真细致的考索;对影响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因素做出了具体分析:还应用MBTI心理量表对李白的人格形态做了分析,从而从文学创作发生的源头即作者层面窥视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因;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特点和优点,把握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的深刻内涵。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及第一章内容)主要界定了代言类诗歌的概念、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对于古乐府诗歌写作传统的创新及海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对唐前代言类诗歌的研究,主要从“开源”的角度对先秦至魏晋时代的典型代言类诗歌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引入了“隐含作者”、“叙述者”等西方叙事学概念来探究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还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按照被代言的“叙述者”种类,李白代言类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代动植物言”、“代女性言”和“代男性言”三个大类,其中每类之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第三部分(第三章)通过MBTI人格量表、“心理距离说”、“男权中心论”的影响等因素,从文学创作的心理因素角度,对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第四章)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古诗十九首》和曹丕代言类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具有重视人物心理状态挖掘、抒情方式较为直接,突破了南朝时期的模式化写作套路,情感更加真挚等特点。第五部分(第五章)主要分析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即从李白代言类诗歌在文学创作上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李白代言类诗歌中具有的对“人性美”的追求、崇尚自然等理念已经成为镌刻在中华儿女传统基因中的一串串“密码”,对倡导和谐共生的当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分析,试图勾勒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这也有助于当今读者较为系统性地认识和评价李白。

陈立[7](2020)在《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见于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共48首,是谭宗浚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和王士禛《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补充。本文结合谭宗浚诗集《荔村草堂诗钞》和文集《希古堂集》中的内容,细致解读谭宗浚此组论诗绝句,探究谭宗浚的生平后结合其论诗绝句中的内容,发现了其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和济世困局中迷惑的西学应对,进而确定其作为清代典型知识分子的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对谭宗浚论诗绝句的深入剖析,发现其论诗绝句的系统性、重视民族性和地域性、选诗查漏补缺、尤重诗人群体的诗歌史观。同时,也指出了谭宗浚作为清晚期并不杰出的学者,他在对一些诗人、诗论的解读上的局限性,并发现这种局限性也可见于当时其他学者身上。继而,本文结合谭宗浚在诗集《荔村草堂诗钞》中的诗歌创作和他担任学官时的举措,总结出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对“朴学”影响下清代论诗诗创作方法的接受和历史观与文学观的承接。这些都是谭宗浚在当时学风影响下的产物。本文最后总结出,谭宗浚是晚清时期绝大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因此对其论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的分析与批判可以管窥清代传统文人群体在历史和学术环境中的典型思想和态度。

王旭辉[8](2020)在《唐代乐府诗歌音乐性研究》文中指出唐代乐府诗歌是诗歌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由于唐王朝的政治开明使得这个阶段的诗人都对文学和艺术领域有一定涉猎,甚至帝王也精通乐曲,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多得的。作为历史上极其繁盛的朝代,唐代的文化尤其是音乐和文学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领域,它们的存在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因此筛选并分析唐代乐府诗歌和音乐间的关系能够更深入的探究唐代文化深层含义。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对前人在唐代音乐文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第一章为唐代乐府与音乐,主要从唐代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乐府官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由于唐代诗歌发展处于历史鼎盛时期,而唐代的乐舞受前代影响也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唐代诗乐的结合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代也产生了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所以,此章将主要讨论唐代乐府和音乐文学的融合问题。第二章为唐代乐府诗人与音乐理论。主要讨论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参考的唐代的乐府诗歌篇目以及和阐明和诗歌相关的音乐理论及乐谱。第三章为唐代乐府歌诗的音乐特点。主要围绕诗词格律和音乐的关系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诗歌分析,同时解读韵律和音乐对诗歌创作的情感影响。第四章为唐代乐府诗“纯文学化”现象及影响。主要针对唐代后期诗歌和音乐脱离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具体阐释。第五章为唐代文人音乐家对音乐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讨论了唐代的文人音乐家对音乐和文学方面各有什么贡献,以及对后代产生的深远影响。总之,唐代乐府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从古乐角度入手研究唐乐府诗歌对现代文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夏雨欣[9](2020)在《赋题法的展开 ——从齐梁到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文中认为“赋题法”是乐府诗重要的创作方式。这种主要由齐梁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开创的创作手法有着较为固定的写作模式,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得到充分展开,成为了中古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以朝代更迭为界点,分四章论述“赋题法”在齐梁至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中的曲折历程。第一章分析“赋题法”创作方式的出现与基本模式。曹魏、晋、宋用“拟篇法”创作方式改造古题、自创新义,逐渐从文学层面密切了诗题与歌辞的关系。齐梁文人以此为基础,朝着更加模式化的方向前进,创造了“赋咏古题,以尽题为宗旨”的“赋题法”创作方式,并大量运用在鼓吹、横吹以及相和曲辞中,形成了绮靡雕饰的乐府诗风格。第二章论述“赋题法”在陈、隋代的推进。其一,陈、隋部分文人塑造了更加意象化、程序化的“赋题法”写作模式,将直接点题的篇幅从首联扩大到前两联,甚至是首联和尾联,堆积大量典型意象,加重了写景与抒情的割裂程度;其二,“赋题法”与边塞乐府诗题结合,大量采用质实、阔大的意象,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齐梁模式的绮丽之风。第三章分析“赋题法”在初、盛唐的被肯定与被改造。初盛唐“以古为雅”的追求使乐府诗的“古题”得到了肯定,出现了大量赋咏“古题”的诗篇;但吴兢严厉批评“赋题法”造成的“断题取义”现象,主张回归乐府诗“本事”;李白沿着这个方向,创作“古义”与“新义”结合的古题乐府诗,从实践上改造了“赋题法”创作模式。第四章论述“赋题法”在中、晚唐的被否定与回归“齐梁风格”的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赋题法”遭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的多重否定;另一方面,存在于鼓吹、横吹以及相和歌辞中的大量“拟赋古题”现象又再次显示了“赋题法”的回归趋势。部分诗人甚至以艳情为题材,创作出纤巧绮靡、深微细腻的拟古乐府诗,最终回归了齐梁“赋题法”的绮靡风格。总之,“赋题法”是拟古乐府诗的重要创作方式。从齐梁到晚唐,“赋题法”经历了被肯定、否定与再被肯定的曲折历程,成为了中古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梅[10](2020)在《盛唐乐府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而盛唐乐府诗作为众诗体中的一朵奇葩,其文学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推崇备至,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盛唐乐府诗创作的创作原理,探寻盛唐乐府诗的发展脉络,厘清盛唐乐府诗的创作情况。本文拟从盛唐乐府文献收录、盛唐乐府制度、盛唐乐府诗创作论析以及盛唐乐府诗批评史等方面入手,揭示盛唐乐府诗学全貌。论文分三章,第一章为《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本章第一节的重点内容在于仔细梳理盛唐乐府诗在诸别集与总集中的载录情况;第二节以《乐府诗集》作为参照,辑录该书漏收之盛唐乐府诗,并对其中误收、重复的乐府诗进行考辨和校勘;第三节对校勘过程中遇到的“挽歌诗”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定性,该节首先分析了盛唐以前的挽歌诗流变情况,并梳理了挽歌诗在盛唐时期的创作、演奏情况,辨析盛唐挽歌诗的属性。总体上讲,该章旨在为后续研究工作打好文献基础,正本清源。第二章为《盛唐乐府诗论》,本章第一节首先从盛唐的乐府制度入手,着重阐述初、盛唐乐府制度、乐府机构的沿革与新变,考察该时期的乐人活动及流行曲调,探讨盛唐乐府诗创作背后的诗学原理;第二节对盛唐文人乐府诗创作进行论析,在梳理盛唐以前乐府诗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将盛唐乐府诗创作分为拟古乐府与新题乐府,同时对成就最高的“歌行体”乐府进行深入探讨;第三节主要内容是梳理李白、杜甫两位大家的乐府诗创作概况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并对二人的题材选取与创作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第三章为《盛唐乐府诗学批评》,第一节盛唐乐府的总体批评,梳理唐代至清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接受与批评情况,第二节为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的批评,对李、杜乐府“优劣论”之争再作进一步论析。

二、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的合与分——略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的合与分——略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3)李白文对先秦文学的继承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课题意义
    三、李白文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接受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李白文的版本
第一章 李白文的地位及复古倾向
    一、李白文的数量以及时间、空间分布
    二、李白与盛唐其他文章作者的比较
    三、李白文的价值与地位
    四、李白文的复古倾向
第二章 李白文对《庄子》的继承和接受
    一、道教对李白接受《庄子》的促进意义
    二、李白文对《庄子》神话的的继承与接受
    三、李白文对齐物论思想的继承与接受
    四、李白文对《庄子》汪洋恣肆文风的继承与接受
    五、李白诗文对《庄子》继承与接受的相似和区别
    六、李白对《庄子》继承和接受的意义
第三章 李白文对《楚辞》的继承和接受
    一、蜀、楚文化对李白接受《楚辞》产生的共鸣
    二、李白文中南方意象的展现
    三、李白文对骚体句的继承与接受
    四、李白文对《楚辞》伤春悲秋思想的继承与接受
    五、李白文对《楚辞》“惊采绝艳”审美风格的继承与接受
    六、李白诗文对《楚辞》继承与接受的相似与区别
    七、李白文对《楚辞》继承与接受的意义
第四章 李白文对《战国策》的继承和接受
    一、纵横家思想对李白人生理想的影响
    二、李白文对《战国策》敷张扬厉辞藻的继承与接受
    三、李白文对《战国策》危言耸听的论说的继承与接受
    四、李白诗文对《战国策》继承与接受的相似和区别
    五、李白文对《战国策》继承和接受的意义
第五章 李白文对《孟子》的继承和接受
    一、儒家思想对李白文学复古的影响
    二、李白文对《孟子》引人入彀的辩论技巧的继承与接受
    三、李白文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继承与接受
    四、李白诗文对《孟子》继承与接受的相似和区别
    五、李白文对《孟子》继承和接受的意义
第六章 李白文对先秦文学继承的意义
    一、李白文对先秦文学接受的门径
    二、对李白豪放豁达性格的塑造作用
    三、对唐代骈文散化的推动作用
    四、对李白清雄奔放文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清代鲍照诗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论文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鲍照诗歌在清代的传播概况
    第一节 鲍集流传与版本
    第二节 选本着录
        一、《佩文斋咏物诗选》
        二、王士禛选《古诗选》
        三、顾大申辑《诗原》
        四、刘大櫆辑《历朝诗约选》
        五、曾国藩辑《十八家诗钞》
        六、王夫之《古诗评选》
        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八、沈德潜《古诗源》
第二章 清代“鲍家诗”接受现象
    第一节 “鲍家诗”内涵
    第二节 清代“鲍家诗”接受类型
        一、“秋坟鬼唱”的共鸣
        二、“秋坟不愁”的反用
        三、以“爱听秋坟鬼唱”为中心的唱和
        四、“鲍家诗”:唱、聆
        五、题画诗中的“鲍家诗”
        六、其他
    第三节 清代“鲍家诗”接受特点与原因探析
        一、鬼语化与承唐李贺
        二、诗才与鬼语的双重性
        三、时空艺术交流
    第四节 清代“鲍家诗”接受的“文学治疗”意义
第三章 “俊逸鲍参军”:清代“鲍照诗如其人”接受现象
    第一节 “俊逸亭”接受与相关问题梳理
        一、“俊逸亭”命名与缘由
        二、俊逸亭、鲍照墓、明远台渊源与关系梳理
    第二节 对“俊逸鲍参军”的一体化接受:行为与创作
        一、通过谒拜鲍照墓、俊逸亭、明远台追思感叹的诗篇
        二、诗人鲍轸围绕“俊逸”内涵的接受
    第三节 横向比较:清人对“洗屐池、谢朓楼、太白楼”的接受
    第四节 清代“俊逸鲍参军”接受的继承性与人物化特征及原因探讨
第四章 湖湘派对鲍照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王闿运对鲍诗的接受情况
        一、以《行路难》为核心的拟诗
        二、诗歌语言袭用与同源用典
        三、反用“游侠少年”之情
        四、忧愤情和不平气
        五、从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与《八代诗选》看其对鲍照诗歌的接受
        六、王闿运鲍照诗歌接受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二节 邓辅纶对鲍诗的接受情况
        一、邓辅纶拟鲍的诗歌创作
        二、对邓辅纶鲍照诗歌接受的分析
    第三节 湖湘派对鲍照诗歌接受的意义
第五章 清代帝王对鲍照诗歌的接受——以《数诗》《拟古》为个案的分析
    第一节 乾隆帝、咸丰帝对鲍照《数诗》的接受和嘉庆帝对鲍照《拟古》的接受
    第二节 乾隆帝、咸丰帝、嘉庆帝对鲍诗接受的原因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为代言类诗歌
    第二节 “罕见凿空”的奇观——李白代言类乐府诗对于古乐府传统的创新问题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路径
    第四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前代言类诗歌的嬗变
    第一节 雏形期:《诗经》《楚辞》中的代言类诗歌掠影
    第二节 发展期:汉代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中代言类诗歌的吟唱
    第三节 兴盛期:建安时期与南朝代言类诗歌述略
        一 建安时期代言体类诗歌创作
        二 南朝“宫体诗”中的代言体诗歌创作
第二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情况
    第一节 唐代代言类诗歌发展概述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和创作类型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生成机制分析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类型及诗例分析
第三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心理机制探微
    第一节 隐藏在“面具”之下的美感——“心理距离说”与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第二节 “感性”的人格倾向与“代言”的冲动——“MBTI人格测评”视域下的李白代言类诗歌创作
    第三节 男性的权威意识与“塑造”女性的渴望
第四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玉台新咏》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注重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真挚
    第二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一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代言对象身份多样表达情感内涵较为丰富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意象世界丰富多彩且空灵奇特
    第三节 李白代言类诗歌与曹丕代言类诗歌之比较
        一 李白个性天真浪漫少有曹丕式的“代亡友妻言”凄婉之作
        二 李白代言类诗歌抒情方式较为多样不似曹丕只抒发单纯的感伤情绪
第五章 李白代言类诗歌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寄托内心情绪:李白代言类诗歌中的“心理补偿”性
    第二节 乐为苍生代言:李白代言类诗歌的现实性
    第三节 崇尚自然赞美人性:李白代言类诗歌的审美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李白代言类诗歌统计(按照1977年中华书局本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顺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谭宗浚的生平及其研究现状
    二、论诗诗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谭宗浚生平及学术思想
    第一节 谭宗浚生平及主要着述略考
    第二节 朴学考订下的务实儒学思想
    第三节 经世致用的刑名法学观念
    第四节 济世困局中迷惑凌乱的西学应对
    小结
第二章 谭宗浚论诗绝句的诗歌史观
    第一节 谭宗浚诗歌史观的系统性
    第二节 谭宗浚重视诗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第三节 谭宗浚选诗立足于慎重补缺,保存精华
    第四节 谭宗浚论诗尤重诗论和诗人群体
    小结
第三章 谭宗浚诗学观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谭宗浚对传统诗学观的坚守
    第二节 谭宗浚对儒家诗教观的新变
    第三节 “朴学”时风下的“诗下做注”法
    第四节 从历史到诗歌史的学术承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唐代乐府诗歌音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范围
    3.研究概况
    4.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乐府文学与音乐
    1.1 文学和古音乐关系溯源
    1.2 乐府与乐府诗的发展
    1.3 唐代乐府文学与音乐的融合
第二章 唐代乐府诗人与音乐理论
    2.1 诗歌与诗人篇目整理
    2.2 新旧题乐府诗人及音乐思想
        2.2.1 旧题乐府诗人
        2.2.2 新题乐府诗人
    2.3 唐代音乐理论家
    2.4 古音乐理论在乐府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2.4.1 乐律部分
        2.4.2 曲谱部分
第三章 唐代乐府歌诗的音乐特点
    3.1 诗歌字韵四声与音乐
    3.2 韵位与诗歌创作情感关系
    3.3 配乐歌辞的文本特征
    3.4 乐府歌辞入乐特点
        3.4.1 创作自由性
        3.4.2 “一题多辞”与诗律的发展
第四章 唐代乐府诗“纯文学化”现象及影响
    4.1 乐府声诗“纯文学化”
    4.2 “纯文学化”的原因
    4.3 “纯文学化”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文人对音乐文学的影响
    5.1 诗歌功用重心的转移
        5.1.1 政治功用的增强
        5.1.2 娱乐性功用的减弱
    5.2 文艺理论的革新
        5.2.1 推动了文学样式的发展
        5.2.2 音乐文学形式的发展
    5.3 音乐文学的接受与传播
        5.3.1 扩大了音乐文学接受的社会基础
        5.3.2 丰富了音乐文学的文本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唐代乐府诗歌篇目统计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赋题法的展开 ——从齐梁到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赋题法”创作方式的出现与特点
    第一节 赋题法之前:曹魏以来乐府创作中的“拟篇法”
        一、设置更具文学性的诗题
        二、继承古题,自创新义
    第二节 齐梁时期“赋题法”的出现与盛行
        一、发端于鼓吹曲辞创作
        二、推进于横吹曲辞创作
        三、盛行于相和曲辞创作
    第三节 齐梁“赋题法”的创作模式特征
第二章 “赋题法”在陈、隋的推进
    第一节 “赋题”的加强
        一、从“首联点题”到“灵活点题”
        二、典型意象“切题”
    第二节 拓疆于边塞乐府诗
        一、引入典型边塞意象
        二、革新语言风格
第三章 “赋题法”在初、盛唐的延续与被改造
    第一节 重建“正乐”与乐府“古题”创作风气
    第二节 延续“赋题法”写作模式:首联点题,铺垫景物
    第三节 赋题法的改造:李白的古乐府创作
第四章 否定与回归:“赋题法”在中、晚唐的曲折之路
    第一节 元、白的“即事名篇”及其冲击
    第二节 “赋题法”的最终回归
        一、拟古乐府诗“赋题”数量的增多
        二、齐梁“浮靡”风格的再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鼓吹曲题类“赋题法”应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横吹曲题类“赋题法”应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三 :相和曲题类“赋题法”应用情况统计表
致谢

(10)盛唐乐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盛唐乐府诗学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盛唐乐府诗学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盛唐乐府诗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盛唐乐府诗文献收录研究
    第一节 盛唐乐府诗载录情况
        一、盛唐乐府诗在别集中的载录情况
        二、盛唐乐府诗在唐及五代的载录情况
        三、盛唐乐府诗在宋代的载录情况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辑佚
        一、辑录标准
        二、辑录作品
    第三节 盛唐乐府诗中的挽歌载录献疑
        一、唐前挽歌诗流变
        二、挽歌诗在盛唐的创作情况
        三、盛唐挽歌诗诗体辨析
第二章 盛唐乐府诗论
    第一节 盛唐乐府制度
        一、初、盛唐乐制度的沿革与新变
        二、盛唐乐府机构
        三、盛唐乐人、乐曲考
    第二节 盛唐乐府诗论析
        一、盛唐前乐府诗的发展流变
        二、盛唐乐府诗创作
        三、盛唐歌行体乐府诗创作
    第三节 李、杜乐府诗的创作与比较研究
        一、李白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二、杜甫乐府诗创作及研究现状
        三、李白、杜甫乐府诗比较研究
第三章 盛唐乐府诗学批评
    第一节 历代诗话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一、唐、宋、元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二、明、清时期对盛唐乐府诗的总体批评
    第二节 历代诗话对李、杜乐府诗的批评
        一、历代诗话对李白乐府诗的批评
        二、历代诗话对杜甫乐府诗的批评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的合与分——略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初盛唐边塞乐府诗研究[D]. 侍光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唐代言体诗歌研究[D]. 王冠通.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李白文对先秦文学的继承与接受[D]. 肖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清代鲍照诗歌接受研究[D]. 梁慧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6]李白代言类诗歌研究[D]. 樊梦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谭宗浚《补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组诗研究[D]. 陈立.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8]唐代乐府诗歌音乐性研究[D]. 王旭辉.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9]赋题法的展开 ——从齐梁到晚唐的拟古乐府诗创作[D]. 夏雨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盛唐乐府诗学研究[D]. 刘梅.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文人造物与民间创作的结合与分离——论李白对乐府发展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