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芳[1](2019)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至2017年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综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上报的抗生素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旨在引起医生的重视促进医院的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主动上报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对数据中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分类、严重程度、时间分布及预后等内容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所有P值基于双侧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a均设定为0.05。结果:2012年-201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抗生素ADR共334例,占总ADR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34.80%;女性多于男性,比较男、女各年龄组抗生素ADR例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成年人组明显高于其他组。发生的ADR涉及最多的药物是头孢类抗生素,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发生ADR较高。抗生素ADR损伤的系统/器官最常见为皮肤和附件共224例,其次为消化系统共35例;在抗生素ADR的处理方面,临床医师在发现时大多给予停止一切可疑药物。在皮肤及附件的224例不良反应中,其中118例在停用可疑药物后未给予特殊处理,其他的治疗药物是抗组胺类64例,其次为激素联合抗组胺类17例,单应用激素14例,葡萄糖酸钙联合抗组胺类11例。抗生素ADR上报人员以药师为主;所有抗生素ADR中无死亡病例,严重ADR占5.69%。结论: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抗生素ADR以头孢类最高,占47.31%,以注射用头孢甲肟为主。2.抗生素ADR最常涉及的系统/器官是皮肤和附件,常见皮疹和荨麻疹;临床上对于治疗皮肤和附件的ADR,首先建议要停止相关的可疑药物,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3.成年人组占抗生素ADR比例最高,但仍不能忽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ADR;应做到合理、个体化给药,如口服可达到治疗目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降低抗生素ADR的发生。4.不良反应主动上报医师仍严重不足,应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的重要性。
刘艳[2](2018)在《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综合分析,了解这一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发现导致儿童ADR的重要因素,开展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物关联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监部门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45例儿童ADR报告(市北区与四方区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上报的0-14岁儿童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考察报告来源、上报人员职业;患儿一般情况、患儿的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评价、转归及影响。对报告中不合理用药及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比例报告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三种方法对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信号数据挖掘。结果:1.6岁以下儿童为ADR/ADE高发人群(72.48%);涉及的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物最多(63.21%);给药方式主要以静脉滴注方式(82.14%),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居多,占比分别是54.19%、17.73%、4.7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30分钟内(39.63%)。2.新的、严重的ADR/ADE79例(14.50%),严重报告比9.91%;6岁以下儿童为新的和严重的ADR/ADE高发人群(68.36%);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最多(69.62%);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为主,占比分别为:35.44%、18.99%、12.66%;新的和严重的ADR/ADE多发生在3天内(68.35%)。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居多,分别占比:22.33%、14.56%、10.68%。合并用药多为1-2种。3.对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存在不合理用药报告占报告总数的24.03%,不合理用药类型涉及6个方面,以用量用法不适宜最多,占76.47%,不合理用药涉及药物类别分布中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最多占81.40%;对ADR/ADE报告中涉及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说明书中儿童应用信息缺项涉及药品77种,占涉及药品总数的51.68%,以抗感染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品种最多,均为14种,对77种药物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标注信息分类,以无任何儿童用药信息最多。4.三种数据挖掘方法中PRR法检出可疑信号最多30条,通过ROR法、MHRA法检出的可疑信号在PRR法中都能检出;三种检测方法均能检出的可疑信号组合有13条。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为说明书未收载的新的可疑风险信号;本研究发表论文后,CFDA修改说明书将检出的脂溶性维生素(Ⅰ)-紫绀和脂溶性维生素(Ⅰ)-潮红两项风险信号增加为不良反应项。结论:1.医护人员应重点监测6岁以下儿童、用药30分钟内的药物不良反应,静脉滴注药物出现ADR比例高,提示临床谨慎应用静脉药物。2.严重的ADR/ADE上报率低,合并用药不容忽视。3.儿童不合理用药和儿童用药信息缺乏是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重要因素。4.热毒宁-寒战、热毒宁-发热、脂溶性维生素(Ⅰ)-憋气作为可疑风险信号应予以重视;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儿童ADR信号检测,可综合应用多种的检测方法,以期达到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张良,田靖,傅宇琼,陈水琴,尚琦[3](2018)在《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促进门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 20142016年度,对我院每月份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与分析,加强药师与医师沟通,完善计算机处方干预系统。结果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由平均63.29%提高到98.5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6%,符合国家卫计委要求的≤20%。结论药师进行处方点评并对临床医师处方实施干预,保障了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张春波[4](2015)在《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为今后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住院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并对其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引发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以静脉注射为主;11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共涉及63种药品,且抗感染药物的品种和例次最多;重度不良反应者12例,中度不良反应者38例,轻度不良反应者60例;剥脱性皮炎3例,疱性表皮松懈萎缩坏死型2例,多形红斑型4例,荨麻疹型3例。结论加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检测的力度,并做好与之相关的知识宣传,以此来实现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杨亚南[5](2014)在《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选取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重点监测品种中的全部八种中药注射剂(喜炎平、双黄连、清开灵、参麦、生脉、香丹、丹参和脉络宁注射液),通过检索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相关文献报道及对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引发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用药监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尽量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的措施,有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规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具体了解,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1)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分析:①检索1992-2012年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的期刊文献报道;②阅读并筛选文献报道,将数据较完整、可明确关联性的ADR病例报道、信息通报、药物安全性研究的文献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文献报道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文献报道中的ADR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2)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①收集2010-2012年天津地区上报的ADR自发报告,将怀疑药品涉及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②对ADR报告进行关联性评价,将可确定与八种中药注射剂的关联性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ADR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⑤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后的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①喜炎平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因素;②双黄连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③清开灵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④参麦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⑤生脉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⑥香丹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⑦丹参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⑧脉络宁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⑨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出现一般较快,多数在用药后1h内出现,部分可能在用药后24h内出现;其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⑩经卡方检验,在1h时间水平上,发生ADR后未给药组与对症药物治疗组的ADR持续时间存在显着差异。结论:①筛选出了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引发ADR;③中药注射剂引发ADR时,对症药物治疗对缩短ADR的持续时间有效;④提高ADR报告的规范程度,有利于提高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水平,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吴嘉瑞[6](2007)在《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及其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的显着危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由于高质量中药注射剂安全信息平台的阙如等问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水平始终处于瓶颈。正是基于对这样现状的思辨,本论文选择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为切入点,应用文献学、统计学、数据库技术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文献综述本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系统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中药安全性问题;②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③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以上这些论述为论文的整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包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息(其中详细个案病例2333例,群案病例3091例,合计5424例),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信息(包括116种中药注射剂和34种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信息),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信息(包括164种组方药物的药性、功效、传统警戒论述、现代研究等信息)和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信息。三、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总体信息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包括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和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过敏史、剂型、用药剂量、配液情况、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病案来源地等流行病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剂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四、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对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和学术思想内涵进行考证和阐释。进而对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警戒论述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中查阅古今本草医籍原着50余部。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依据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配伍禁忌理论,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本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成果方面:基于ACCESS数据库平台,构建了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具备注射剂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信息的查询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平台。2.方法学方面: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和Apriori关联算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案信息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对中药注射剂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3.学术思想方面:系统考证了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并明确阐释了其学术思想内涵。并以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传统药物警戒论述为依据,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
孙晶晶[7](2006)在《上海市44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药物处理方案及费用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不良反应监测起步于80年代,经过20几年的发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作为一种监测手段已被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各国药品监督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评价上市后药物、确保药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ADR事件不断发生,如2000年的PPA事件、2001年拜斯停事件、2002年乙双吗啉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排毒养颜胶囊事件、2004年息斯敏事件等,充分说明了ADR具有“常发生、难预测、危害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ADR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对医疗费用越来越敏感,开始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发病率、死亡率、费用等方面对卫生资源的影响。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较系统地对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4491份ADR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对报告资料中的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上报人员身份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考察其与ADR呈报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对其中2277例造成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考察该类ADR的各种临床表现类型、相关药物以及影响因素;并筛选出234例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导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资料,对该类ADR药物治疗方案及其费用进行分析评价,以探讨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的方案优化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同时对不良反应报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 44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一、目的 对4491份ADR报告从年龄与ADR、性别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上报人员与ADR、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491份报告进行研究。应用Access 2003及Excel 2003对数掘进行汇总、筛选。 三、结果
蒋宇利,冯琳,欧宁[8](2003)在《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200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机构后,全年度共收集上报的ADR有效报告表298份,其中涉及引起药物性皮肤损害的有110例,比例高达36.9%,为ADR报告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此将该年度本院收集的ADR涉及皮肤损害的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回顾性
赵倩煜[9](2021)在《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MSA-C 型、P 型之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差异,以期对MS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症状与脑区间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探究MSA患者脑神经元活动、网络连接的变化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2)本研究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量表及fMRI检查,旨在观察补肾益髓法治疗MS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3)在任务态fMRI技术下,观察针刺太溪穴(KI3)对MS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补肾益髓法中针刺穴位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穴位特异性,为脑髓-脑气-脑神的阐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通过fMRI技术,探究MSA患者与HC脑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差异,基于感兴趣区域进行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选择种子点测量其与各脑区间的FC程度,以探索不同脑区间活动的差异性。并对全脑大尺度网络连接进行分析,以探讨全脑的FC属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将不同脑区之间的FC与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患者临床症状、认知水平与脑功能失连接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亚型MSA患者的脑神经元自发活动差异进行对比。(2)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MSA患者,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 总分(Ⅰ+Ⅱ)、多系统萎缩非运动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Non-Motor Symptom Scale,MSA-NMSS)、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ver 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ale,OABSS)、卧立位血压评分差异,评价补肾益髓法对MSA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卧立位血压、小便症状的影响,细分成亚组进行探讨。并随机选取患者行治疗前后fMRI检查,评价补肾益髓法的作用机制,与前期纯中药治疗研究的MSA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脑功能活动的差异。(3)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于fMRI技术下针刺,并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针感测评。观察针刺太溪穴对MSA患者脑受损区域的影响,与针刺MSA患者非经非穴、针刺HC太溪穴的脑功能区域进行比较。结果:(1)从神经元自发活动而言,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小脑后叶、左楔叶神经元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降低,双侧距状回、舌回、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眶部额下回、楔前叶、左楔叶、右中央前回的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且与UMSAR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但大脑可通过大量投射联系对小脑进行代偿,可能出现左小脑前叶、双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加。从局部FC而言,与HC对比,MSA患者的脑FC在右颞下回、颞中回,双侧小脑后叶、眶部额下回、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扣带回后部,左楔前叶、辅助运动区减低。在双侧顶上小叶、中央后回升高。且额中回与楔前叶的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从全脑网络FC而言,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感觉运动网络与皮质下网络FC增强,皮质下网络与视觉网络FC增强,额顶区控制网络与DMN的FC受损;从亚型分析而言,MSA-P型较C型在左枕中回、顶下缘角回、角回、枕上回的ALFF值增加。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颞中回、角回、枕中回的ReHo值增加。(2)治疗1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张力增高评分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增长幅度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从分组而言,病情严重程度越高,进展度也相对较快。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疲乏、尿频、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OABSS总评分较治疗前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次数较前减少,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压看,患者卧位收缩压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收缩压也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均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压差均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3个亚组的UMSARS-Ⅰ、UMSARS-Ⅱ、UMSARS总分评分均较前升高,且亚组2升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各条目评分而言,患者在跌倒评分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泌尿系功能、张力增高、腿部灵活度、身体摇晃较前评分略降低,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评分较前有所升高,但增长幅度仍小于MSA自然病程进展度。3个亚组的MSA-NMSS总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肌肉酸痛、流涎、直立位(或坐位)头晕/晕厥、尿频、尿不尽、排便困难、大便干燥、RBD、失眠、记忆力减退均较前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MSA-NM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2.61%。OABSS总评分较前有所增加,从各条目评分而言,尿急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较前增加,变化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膀胱因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的小便异常,症状不易缓解。患者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立位收缩压压差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立位舒张压压差也较前减少,但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从fMRI而言,补肾益髓法治疗后MSA患者楔前叶和顶叶上回的ReHo增加,与纯中药治疗相比,枕叶神经元活动的局部激活更加显着。(3)从针感测评可知,针刺后的针感多在捻针时出现,且HC有针感的人数多于患者,尤其是放电感一项,VAS评分也显着高于患者。而患者自觉刺痛的人数多于HC,且患者和HC针刺感觉均以酸、麻、胀、放电感、刺痛为主。VAS评分均为中度得气感,基本感觉大致相同。针刺KI3后MSA患者双侧丘脑、尾状核的ALFF值增加,双侧舌回、距状回、小脑后叶,左枕中回、枕下回、颞中回、颞上回,右梭状回ReHo值降低,未见ReHo值增加脑区。而假针刺后仅出现右侧舌回ReHo值降低,证明了穴位特异性的存在。此外,针刺KI3可使HC的小脑前叶、纹状体、丘脑、海马ReHo值增加,ReHo值降低区域与MSA真针刺基本相同。结论:(1)MSA存在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中/下回、眶部/三角部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楔前叶、辅助运动区神经元自发活动与全脑网络连接的异常,可能是MSA运动障碍与认知水平下降、情绪异常的基本神经机制,有望成为MSA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以及其脑髓损害、脑气不足、脑神失守的生理状态。(2)补肾益髓法可延缓患者病情进展,且越早治疗,病情进展度越慢。同时该方法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立位收缩压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也可以改善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差,降低晕厥和跌倒的发作。而补肾益髓法干预治疗后MSA患者视觉区域的感知和躯体运动的连接被加强,使患者跌倒、身体摇晃、记忆力下降得到改善。与纯中药治疗相比视觉代偿增强,从评分上表现为对跌倒的改善更优。(3)针刺后HC与运动、记忆相关的脑区被即刻激活,而MSA相关脑区的ReHo值未见改变,从侧面印证了患者脑神经元损失的严重程度。白质纤维连接的损害,运动、认知相关脑区的萎缩,与脑髓损伤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脑髓的补益耗时较长,因此针刺后无法即刻见效。而MSA针刺后大量脑区出现神经元自发性活动的改变,从侧面印证了脑神的存在。针刺KI3对视觉区域的调节作用,也可能与脑气的推动有关。因此本研究再次证实了 MSA患者脑髓-脑气-脑神的存在,并且针刺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脑髓-脑气-脑神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陈春燕,单慧亭,赵海霞,丁楠,熊代琴[10](2021)在《莫西沙星110例不良反应及其神经/精神毒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莫西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并对其神经/精神毒性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全部莫西沙星ADR,并对其神经/精神毒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收集的110例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60岁以上,性别无显着性差异。患者的原发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在110例中有3例口服给药,其余均采用静脉滴注给药。ADR多累及皮肤及神经/精神系统,且神经/精神系统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60岁)、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和白蛋白水平相关。110例ADR的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7天内,转归时间多为24小时以内。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治愈。结论:应加强临床使用莫西沙星的规范性,老年、合并慢性病、血浆白蛋白低的患者更易发生神经/精神系统ADR,需提高监测力度。
二、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至2017年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常见抗生素的分类及不良反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2.2 儿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药物风险信号检测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1.4 数据的预处理 |
2 结果 |
2.1 PRR法检测结果 |
2.2 ROR法检测结果 |
2.3 MHRA法检测结果 |
2.4 三种方法检出的交叉重叠信号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分析工具 |
2 结果 |
2.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儿童不合理用药统计 |
2.2 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缺项统计 |
3 讨论 |
3.1 ADR/ADE报告中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失分析 |
3.3 具体药物的ADR/ADE风险警示 |
第四部分 减少儿童ADR发生,完善儿童ADR监测的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3)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评价方法 |
1.2.1 成立处方点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
1.2.2 制订抗菌药物处方评价标准: |
1.2.3 处方点评内容: |
1.3 干预对策 |
1.3.1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
1.3.2加强事前干预, 将不合理用药杜绝在发药前: |
1.3.3 事后点评汇总, 综合评价分析: |
1.3.4 药剂科与信息科合作: |
1.3.5 加大惩处力度: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
3.2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分析 |
(4)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标准 |
2 结果 |
2.1 给药途径分布 |
2.2 药品种类 |
2.3 临床表现 |
3 讨论 |
(5)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文献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喜炎平注射液 |
1.2.2 双黄连注射液 |
1.2.3 清开灵注射液 |
1.2.4 参麦注射液 |
1.2.5 生脉注射液 |
1.2.6 香丹注射液 |
1.2.7 丹参注射液 |
1.2.8 脉络宁注射液 |
1.3 讨论 |
1.3.1 喜炎平注射液 |
1.3.2 双黄连注射液 |
1.3.3 清开灵注射液 |
1.3.4 参麦注射液 |
1.3.5 生脉注射液 |
1.3.6 香丹注射液 |
1.3.7 丹参注射液 |
1.3.8 脉络宁注射液 |
1.4 小结 |
二、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喜炎平注射液 |
2.2.2 双黄连注射液 |
2.2.3 清开灵注射液 |
2.2.4 参麦注射液 |
2.2.5 生脉注射液 |
2.2.6 香丹注射液 |
2.2.7 丹参注射液 |
2.2.8 脉络宁注射液 |
2.2.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喜炎平注射液 |
2.3.2 双黄连注射液 |
2.3.3 清开灵注射液 |
2.3.4 参麦注射液 |
2.3.5 生脉注射液 |
2.3.6 香丹注射液 |
2.3.7 丹参注射液 |
2.3.8 脉络宁注射液 |
2.3.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
2.3.10 对ADR报告改进的建议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浅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安全性问题概述 |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概述 |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概述 |
第二章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 |
第一节 数据库整体构建思路 |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个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群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第六节 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第七节 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数据库的建立 |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
第一节 数据库中不良反应信息总体分析 |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的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
研究二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
研究三 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
研究四 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专项文献研究 |
本章研究的总结和讨论 |
第四章 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理论阐释 |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传统警戒论述的整理研究 |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警戒表述的探索性研究 |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作者简介 |
(7)上海市44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药物处理方案及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44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ADR因果关系评价 |
2.3 上报ADR的人员身份与ADR |
2.4 给药途径与ADR |
2.5 新的严重的ADR |
2.6 死亡病例ADR报告 |
2.7 4491例ADR累及的系统及器官 |
2.8 药物类别与ADR |
2.9 抗感染药物与ADR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DR报告质量及上报系统存在问题 |
3.2 ADR因果关系评价 |
3.3 给药途径与ADR |
3.4 上报人员身份与ADR |
3.5 新的严重的ADR |
3.6 ADR累及的器官及系统 |
3.7 药物类别与ADR |
3.8 年龄与ADR的关系 |
3.9 中药、中成药与ADR |
第二部分 2077例皮肤及附属器损害报告分析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年龄与皮肤及附属器损害 |
2.2 给药途径与药物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关系 |
2.3 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上报人员情况的分布 |
2.4 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临床表现 |
2.5 引起各类型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药物种类 |
2.6 引起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抗感染药物排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2077例药物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损害 |
3.2 尊麻疹型皮肤及附属器损害 |
3.3 剥脱性皮炎 |
3.4 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与ADR发生的关系 |
第三部分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药物处理方案及费用分析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 |
2.3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表现类型 |
2.4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药物 |
2.5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药物处理方案 |
2.6 药物治疗皮肤及其附属器损害费用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常用的治疗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药物 |
3.2 药物所致各类型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药物处理方案分析 |
3.3 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
3.4 临床推荐的常用的处理方案 |
3.5 费用分析 |
3.6 常用于治疗皮肤及附属器损害的药物本身导致的ADR |
3.7 头孢哌酮的不良反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药物经济学-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变态反应费用分析 |
致谢 |
(8)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1.1基本情况 |
1.2用药情况 |
2方法和结果 |
3讨论 |
(9)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
1、多系统萎缩的定义、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 |
2、多系统萎缩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研究 |
3、诊断标准与临床表现 |
4、影像学及其他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5、西医治疗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多系统萎缩的研究 |
1、古代文献对多系统萎缩病名的认识 |
2、多系统萎缩的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理解多系统萎缩及太溪穴的选穴依据 |
1、MSA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2、针刺太溪穴与脑髓、脑气、脑神的关系 |
3、太溪穴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多系统萎缩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补肾益髓法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针刺多系统萎缩患者太溪穴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临床资料 |
4、研究方案 |
5、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莫西沙星110例不良反应及其神经/精神毒性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回顾性分析 |
1.2.2 因素分析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原患疾病 |
2.3 ADR与给药途径 |
2.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
2.5 神经/精神ADR的危险因素分析 |
2.6 ADR发生与转归时间分布 |
2.7 处理措施及转归 |
3 讨论 |
3.1 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3.2 原患疾病及用药合理性 |
3.3 给药途径与ADR |
3.4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 |
3.5 引起神经/精神系统ADR的因素分析 |
3.6 ADR的发生与转归 |
4 结论与展望 |
四、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至2017年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综合分析[D]. 张丽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青岛地区54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与风险信号警示[D]. 刘艳. 青岛大学, 2018(03)
- [3]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质量[J]. 张良,田靖,傅宇琼,陈水琴,尚琦. 海峡药学, 2018(07)
- [4]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J]. 张春波. 中国医疗美容, 2015(02)
- [5]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D]. 杨亚南.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6]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D]. 吴嘉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上海市44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及其复方制剂所致皮肤及附属器损害药物处理方案及费用分析[D]. 孙晶晶.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8]引起皮肤损害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10例分析[J]. 蒋宇利,冯琳,欧宁.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3(04)
- [9]从脑髓-脑气-脑神角度探讨补肾益髓法对多系统萎缩的作用机制[D]. 赵倩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莫西沙星110例不良反应及其神经/精神毒性的危险因素分析[J]. 陈春燕,单慧亭,赵海霞,丁楠,熊代琴. 中国药事,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