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

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

一、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梅[1](2020)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以桂林市象山区为例》文中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们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师基本专业技能。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影响下,各类学校延期开课,线上授课,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人通过对当地城市学校及农村学校调研发现,随着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目前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设备配置方面,已基本无差异。然而,农村教师在日常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及管理的频率上明显低于城市学校。为了评估城乡学校教师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找到问题症结,我开展了专项调研。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小学教师(包含乡镇中心学校及村庄学校),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对比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群体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表现方面的差别,并对农村教师的应用能力进行了差异性特征分析,指出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日常教学的总体比例不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年龄结构性失衡突出、教师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的技术素养不足、信息技术与教学知识融合的水平不足。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有:1、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化。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足。4.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最后提出了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1、提升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意识;2.优化教师年龄结构;3、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4、完善配套的激励措施。

张虎[2](2018)在《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制造2025》,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创建制造业世界级强国的行动指南。目前国际上工业制造业的先进国家都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十分重视。本文以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内外对职业院校目前人才培养方式的归纳和分析,找出现有文献和资料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由此制订出具体的研究范畴,在确定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后确定研究方向。2、将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总结,根据现有研究结论中存在的不足确定研究框架。3、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将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操作、管理。利用流程化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把项目管理中的启动、规划、执行、监制、收尾纳入到项目执行当中。4、以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为例,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项目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5、对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和郑州日产汽车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总结,归纳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对人才的订单。

张慧[3](2017)在《“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文中认为继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互联网+"概念后,国务院于2016年9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目标: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因此,站在"互联网+"风口的不仅是中国市场和产业,还有担负着公共服务重任的各级政府部门。在我国,建设"互联网+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政务"进入公共服务体系,预示着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即将来临。"互联网+政务"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管理的新思想和新途径,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随着呼和浩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转型的不断进步,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创新要求越来越迫切。"互联网+政务"作为促进政府改革的运动,在公共服务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调查和文献综述,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为对象,通过"互联网+政务"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等科学理论,结合"互联网+政务"在呼和浩特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出呼和浩特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对策。

谢剑锋[4](2017)在《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学科的求知需求已成倍增长,体育教育市场已呈现出非常诱人的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具备的传统体育教育市场和处于初级成长阶段的体育远程教育市场现状已无法真正满足社会需求。介于此,体育远程教育市场亟需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设,加快市场进一步发展,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社会力量有条件而且也有意向参与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建设,但却对这一新兴的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缺乏了解和认识而止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体育远程教育相关理论以体育远程教育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利好的环境是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逻辑起点;2)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目前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存在着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教学服务支持不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不足等问题;3)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运营模式由运营方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技术模式等子系统构成。其运营模式的多样化、先进性等可以提高市场运营效率,现在市场运营不再是采取单一的模式而是结合多种模式的运营态势;4)我国有四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远程教育专业,各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规模,其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侧重点等也有所不同,形成的竞争力也有所不同;5)根据体育远程教育市场潜力、网络化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预测等内容展望了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并尝试着提出以“互联网+教育+体育+商业”作为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笔者通过对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前景作出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得出上述研究成果,以期为投资方输送有用的市场情报信息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王瑜[5](2016)在《七台河市农民培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04-2016年,连续十三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培训,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提供有力保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明确的指出,要合理保障农民的就业培训,继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政策;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等一系列关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更注重农民的素质培养。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农民的应用技能培训,是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水平及技能的重要手段。七台河市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市,但是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趋势下滑,近几年来七台河市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七台河市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此时,农业生产在七台河市经济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表现突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行业不断萎缩,原有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开始由煤炭行业向其他行业转移,由于知识储备有限,转型能力差,不加以培训,严重制约农民在城市的再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七台河市农民培训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先进经验,分析目前七台河市农民培训的现状,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建立农民培训管理机构;加大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的筹措力度,强化农民培训的资金配置;确定培训工作目标,建立农民终身制学习体系,加强后续教育;扩展农民培训途径,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逐步优化农民培训课程设置;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述农民培训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路线等;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主要界定了农民、农民培训的概念与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等;第三章是研究七台河市农民培训的现状;第四章是分析七台河市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是发达国家典型经验介绍,通过经验借鉴,得出启示;第六章根据前两章的问题和现状给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综述全文,提出研究结论。

冯阳[6](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宋俊骥[7](2015)在《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毋庸置疑。但是,高职教育处于“二流教育”,甚至“N流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学生和市场对高职教育的接纳度和认可度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观,高职院校的“合法性”危机没有完全消除。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阻力也一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压力和阻力既有来自组织外部场域的,包括政府、市场等,也有来自组织内部的,包括组织的历史和传统,组织文化-认知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既影响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也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仅停留在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更勿提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既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相符,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因此本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转型。这种转型不能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相混淆,这种转型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成功率更高,社会的受益面更广。本研究突出过程性关注,研究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全面回顾了案例院校所经历的建校、停办、复校以及升格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学校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内外部各方的支持,如何调整办学目标、组织结构,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研究运用组织研究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逻辑的线索,结合组织场域环境,探索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及其困境。借助研究者身份优势,以质性研究为分析取向,综合应用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人经历叙述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解剖案例高校,力图从个案中寻求中国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未来走向,以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按以下框架和思路展开:绪论: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五个方面展开,是论文的一个总体概况。第一章:“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全面叙述了W学院在50年办学历史长河中的纷纷扰扰,受大气候的影响,学校走过了“建校—停办—复校—升格”的曲折历程,但是每一次转型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章:“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分析了W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跨越所经历的内外环境变迁,以及学院的应对,以此获得生存和发展。第三章:“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章,重点介绍W学院升格为高职之后,为了获得“合法性”,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改革,以及由此给W学院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为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大学”大学转型带来的影响。第四章:“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这一章是基于前面三章的基础,总结W学院历次转型,特别是由中专向高职转型过程的成功经验,为下一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五章:“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提出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与世界接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要加强内功修炼。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三个15%”的转型模式和“3-3-5”的转型时间表等观点。结语:高职院校转型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文化是国家昌盛的深层本源。高职院校和所有大学一样承担着维持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高职学院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必须要走。

齐红阳[8](2015)在《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课程衔接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与突破口尤为受到重视。近几年,辽宁省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值得深思。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对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促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快速构建。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从经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高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等三方面阐述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首先阐述了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目标、专业课程内容、文化课程、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政府和学校层面分析了影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第三部分内容为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依据;工作任务分层是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核心;职业能力分级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参考。第四部分为推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协作。一是要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三是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四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是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刘志妍[9](2014)在《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为了加强农民工管理和培训,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支持体系,切实抓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力求将农民工培训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巴州政府提出“三个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加快农民工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工进城甚至在城市定居显得尤为突出。库尔勒市作为巴州的州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也因地制宜的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认识程度不高,库尔勒市农民工培训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面临需求大、供给小,培训服务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等诸多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文提出以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问题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现状的分析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库尔勒市实际,提出加强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库尔勒市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运行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查力[10](2014)在《基于ASP.NET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程之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管理信息系统将是学校数字化校园重要建设工程,在网络设施基本建设完善的背景条件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为学校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如何有效地面向师生及部门进行服务、如何推进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等方面都将作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考虑因素。本文针对基于ASP.NET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围绕学校“以硬件为基础、以网络为保障、以资源为核心、以应用为目标”的总体指导思想,为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管理学生的方案,展开了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等一系列工作。侧重介绍了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本系统采用的B/S结构和连接数据库对应的技术,其中包括核心开发工具与实用技术、Visual Studio2005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2005、VPN技术、磁盘阵列技术、“无缝”供电解决方案,为后续章节中的系统设计与实现奠定基础。需求分析中对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都做了分析,同时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网络拓扑的设计,硬件配置的选择及安全方案。系统设计部分还对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及代码设计等内容简要阐述,此系统以超级用户和普通用户来对功能进行实现,普通用户只有查看个人信息的权限,超级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增加、修改、删除、存储、查询信息等功能。本系统大大突出界面清晰,操作简单,比较实用的特点。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是一项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存,各个实施环节强调整体优化合理布局的庞大系统工程,本系统改善了我院现阶段的学生信息、考勤信息、学生成绩信息、课程设置信息等管理系统无法数字综合化的局面,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文档统一化、部门日常工作信息化与协作化,大大地简化了办事流程、缩短了办公周期、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我院最终的无纸化办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目标将大力推进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整理与规模扩大,今后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也会不断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更多的功能。

二、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以桂林市象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研究
        1.2.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采取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概念
        2.1.2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2.1.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2 双因素理论
第三章 象山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3.1 象山区农村小学基本情况介绍
    3.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的方法设计
        3.2.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指标的选取
        3.2.2 应用能力评估指标的具体化
        3.2.3 调查问卷的设置
        3.2.4 调查问卷的实施情况
    3.3 城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调查分析
        3.3.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3.2 城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对比
        3.3.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部结构差异分析
    3.4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存在问题
        3.4.1 农村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比例偏低
        3.4.2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年龄结构性失衡突出
        3.4.3 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的技术素养不足
        3.4.4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水平不足
第四章 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因素
    4.1 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1.1 管理者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1.2 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2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4.2.1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化
        4.2.2 农村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4.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不足
    4.4 农村小学对信息化教学缺乏激励机制
第五章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化认识
    5.2 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
        5.2.1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
        5.2.2 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政策
        5.2.3 进一步发挥“区域内校长教师轮岗”机制
    5.3 立足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加强信息技能应用培训
        5.3.1 保障专项培训经费
        5.3.2 结合小学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开展培训
        5.3.3 打造高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团队
    5.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办法
        5.4.1 将信息技术应用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5.4.2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5.4.3 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步骤
    1.5 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及现状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2.2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3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在要求
    2.4 “订单式”培养模式过程的利弊分析
    2.5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关键性分析
第三章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程序设置
    3.3 利用项目管理培养订单人才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项目实施控制
    3.5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现状
    3.6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来源及专业特色
    3.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势及意义
    3.8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调查
    3.9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项目管理后的培养效果
    3.10 以流程化模式替代金字塔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4.1 企业简介
    4.2 项目启动
    4.3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规划
    4.4 “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的工作流程
    4.5 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配置
    4.6 项目时间的规划
    4.7 项目的执行
    4.8 对项目的督导实施
    4.9 项目收尾
    4.1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实施过程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主要内容
    5.2 研究成果
    5.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件

(3)“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实践研究概况
        1.2.1 国外实践研究
        1.2.2 国内实践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4.3 理论基础
2 呼和浩特"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成效
    2.1 "互联网+政务"基础条件概况
        2.1.1 网络覆盖现状
        2.1.2 专业人才现状
    2.2 "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
        2.2.1 "互联网+政务"在社区服务领域的应用
        2.2.2 "互联网+政务"在交通便民服务领域的应用
        2.2.3 "互联网+政务"在办税服务领域的应用
        2.2.4 "互联网+政务"在平安首府项目的应用
        2.2.5 "互联网+政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3 "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成效
        2.3.1 "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成效
        2.3.2 "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云中心的应用及成效
        2.3.3 政务大厅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成效
3 呼和浩特"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3.1 呼和浩特"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3.1.1 云中心建设力度不够
        3.1.2 政务大厅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1.3 平台及数据整合度不高
        3.1.4 体制建设不完善
    3.2 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3.2.1 "互联网+政务"专业人才缺乏
        3.2.2 基层政府的推行难度较大
        3.2.3 公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3.2.4 公众接受程度低
4 呼和浩特"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发展的对策
    4.1 完善网络建设,确保系统安全共享
    4.2 加强政务云中心建设,构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4.3 推动政务大厅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4.4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和水平、丰富公共服务内容
        4.4.1 "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扮演的角色
        4.4.2 树立基层政府"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理念
        4.4.3 提升基层政府"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水平
        4.4.4 丰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内容
    4.5 注重提高公务员的服务能力
    4.6 确立集约化服务模式
5 结语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现代远程教育的界定
        1.2.2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动态
        1.3.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动态
        1.3.3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发展环境解析
    2.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2.1.1 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2.1.2 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1.3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1.4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提高
        2.1.5 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2.1.6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2.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2.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技术环境分析
        2.3.1 计算机技术
        2.3.2 现代通信技术
        2.3.3 多媒体技术
    2.4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社会环境分析
        2.4.1 人文环境分析
        2.4.2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2.4.3 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2.4.4 我国互联网普及与应用状况
第3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运行态势透析
    3.1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分析
        3.1.1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3.1.2 我国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3.1.3 努力构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2 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分析
        3.2.1 中国教育信息化全面解析
        3.2.2 近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投入持续增长
        3.2.3 中国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3.2.4 近几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大事件
        3.2.5 2011年教育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3.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分析
        3.3.1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开办学院规模
        3.3.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院校开设专业分析
        3.3.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支持
        3.3.4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类资源开发分析
    3.4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现状分析
        3.4.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细分市场分析
        3.4.2 我国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年产值分析
        3.4.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用户分析
        3.4.4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3.5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产业热点问题探讨
        3.5.1 政策支持但现代远程教育制度建设不足
        3.5.2 现代远程教育专业人才缺乏
        3.5.3 教学资源建设不足且重复建设
第4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运营模式分析
    4.1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运营方式分析
    4.2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技术模式分析
    4.3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教学模式分析
    4.4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管理模式分析
        4.4.1 政府对远程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
        4.4.2 微观层面的管理模式
第5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竞争格局透析
    5.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竞争力分析
        5.1.1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机构的竞争
    5.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及竞争力分析
        5.2.1 华东师范大学
        5.2.2 东北师范大学
        5.2.3 西南大学
        5.2.4 福建师范大学
    5.3 体育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比较分析
第6章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6.1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前景看好
        6.1.1 网络教育文凭越来越受到亲睐
        6.1.2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年产值
        6.1.3 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硬件、软件资源需求大
    6.2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教育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6.2.1 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6.2.2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网
    6.3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
        6.3.1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6.4 我国体育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展望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七台河市农民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农民培训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终身教育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七台河市农民培训现状
    3.1 七台河市农民培训需求现状
        3.1.1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3.1.2 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
        3.1.3 农民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3.1.4 农民对培训方式和地点的需求
        3.1.5 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的需求
        3.1.6 农民对培训类型和层次的需求
        3.1.7 农民对培训费用的需求
    3.2 七台河市农民培训供给现状
        3.2.1 农民培训形式
        3.2.2 农民培训地点
        3.2.3 农民培训内容
        3.2.4 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政策支持
第4章 七台河市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研究
    4.1 农民对培训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4.2 现有农民培训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矛盾
    4.3 农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
    4.4 农民培训缺乏后续教育
    4.5 政府对农民培训机构监管力度不够
    4.6 政府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4.7 企业不愿意多参与农民培训
第5章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经验农民培训经验
        5.1.1 亚洲地区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验
        5.1.2 欧洲地区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验
        5.1.3 北美地区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经验
    5.2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经验对七台河市的启示
第6章 七台河市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6.1 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
    6.2 逐步优化农民培训专业课程设置
    6.3 扩展农民培训途径,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
        6.3.1 扩展培训途径,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
        6.3.2 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增强培训的师资力量
    6.4 确定培训工作目标,建立农民终身制学习体系,加强后续教育
    6.5 强化政府行为,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6.5.1 建立农民培训管理机构
        6.5.2 发挥政府舆论的宣传作用
    6.6 加大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的筹措力度,强化农民培训的资金配置
        6.6.1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
        6.6.2 加强企业对于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
        6.6.3 实行持资格证上岗制,加大农民自身对培训费用的投资
        6.6.4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配置
    6.7 为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七台河地区农民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7)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工作实践的困惑与反思
        (二) 对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思考
        (三) 高职院校面临服务面向转变的困难
        (四) 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转型
    二、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是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重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分析和结论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职业院校转型研究现状
        (二) 大学组织转型研究现状
        (三) 组织转型定义及组织制度理论概述
        (四) 高等教育分类及应用型大学(本科)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
    一、建校(1964-1966)
        (一) 历史背景
        (二) 建校历程
        (三) 停办(1966-1968)
    二、复校(1982-2003)
        (一) 复校缘由
        (二) 复校过程及分析
    三、转型:升格为高职院校(2003-至今)
        (一) 时代背景
        (二) 升格转型过程
        (三) 组织转型的驱动力——知识、政府和市场
第二章 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
    一、转型后环境的变化与应对
        (一) 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W学院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 管理体制给组织转型带来的危机与应对
        (三) 文化-认知及市场之困与应对
    二、办学目标定位与调整
        (一) W学院组织目标变迁历程
        (二) 目标定位的焦点:特色与生存的矛盾
        (三) 有目的之无预料后果:专业特色的重新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章 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
    一、分分合合为何求:组织管理机构调整
        (一) 知识衍变中的系部和专业调整
        (二) 仪式与效益:虚华与实用并存的机构调整
    二、开发与探索:迎评估、建示范、树品牌、促升级
        (一) 全面接受评估检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发展的影响
        (二) 内涵提升:示范建设的动机与影响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校企合作到集团化办学
        (四) 转型预演:升格为副厅级别和试办本科班
    三、应用至上:配套内涵建设
        (一) 人才是关键:“两化一型”工程
        (二) “一体化”教学改革工程:国际商务系的故事
        (三) 研究是基础:科研提升工程
第四章 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
    一、W学院发展与外部环境有效耦合是其成功转型的外因
        (一) 政府重视高职教育是W学院发展的保障
        (二) 经济转型呼唤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专有能力是组织成功转型的内因
        (一) 组织发展欲望:W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领导力:W学院发展的引领者
        (三) 组织文化:W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W学院转型模式分析
        (一)“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
        (二) “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五章 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
    一、新常态:发展高层次应用技术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一) 职业院校不断升格转型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 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转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本身发展需要
        (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进位转型: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一) 高职院校成转型主体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二) 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决定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三) 高职院校成为转型主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建立多维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相应法律
        (二)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三) 加强内功修炼,实现人才培养要素转型
        (四) 转变组织领导,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五)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组织文化转型
        (六) 制定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机制
    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制度设计
        (一) 边界与维度:建立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三个15%和3-3-5”模式: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比例和步骤
        (三) 恶与善:理性看待高职院校转型的动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8)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导向
        (二)经济发展的诉求
        (三)基于个人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
        (三)中高职衔接
        (四)课程体系
        (五)技能型人才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二)国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符合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要求
第三章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二)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二、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
        (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三)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四)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
        (五)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三、影响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因探析
        (一)政府层面:缺乏顶层设计
        (二)学校层面:缺乏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行动能力
第四章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的依据
    二、工作任务分层是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的核心
    三、职业能力分级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重点
    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参考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内涵
        (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特征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借鉴
第五章推进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政府部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三)职业院校要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
    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一)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
        (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主体作用
        (三)职业院校与教师的密切配合
    三、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一)政府部门要做好教材建设统筹工作
        (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
        (三)职业院校发挥编写教材的主体作用
    四、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政府部门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行业企业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三)职业院校严格执行“双证书”制度
    五、改革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一)政府部门改革原有招生考试制度
        (二)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知识+技能”考核方式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2章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2.1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投入现状
    2.2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供给现状
    2.3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需求情况
    2.4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服务现状
    2.5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机制现状
第3章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3.2 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加强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对策
    4.1 国内外相关培训经验的借鉴
    4.2 加强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工培训的具体对策
第5章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ASP.NET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2 研制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意义
    1.3 课题可行性研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与开发工具
    2.1 技术介绍
    2.2 系统技术架构
    2.3 管理系统开发工具与实用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重要性
    3.2 功能性需求
    3.3 非功能性需求
    3.4 业务流程设计
    3.5 系统用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4.2 系统目标
    4.3 系统结构设计示意图
    4.4 系统功能结构
    4.5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5.1 学生信息模块
        4.5.2 学生考勤功能模块
        4.5.3 学生成绩功能模块
        4.5.4 课程科目功能模块
        4.5.5 员工信息功能模块
        4.5.6 部门班级功能模块
        4.5.7 信息维护功能模块
        4.5.8 班级交流栏目功能模块
        4.5.9 个人主页功能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部署
    5.1 数据库设计
        5.1.1 数据库模型设计
        5.1.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1.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5.2 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学生信息模块的实现
        5.2.2 学生考勤功能模块的实现
        5.2.3 学生成绩功能模块的实现
        5.2.4 课程科目功能模块的实现
        5.2.5 员工信息功能模块的实现
        5.2.6 部门班级功能模块的实现
        5.2.7 信息维护功能模块的实现
        5.2.8 学生考勤物联网应用实现
    5.3 系统安全措施的实现
        5.3.1 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5.3.2 权限访问安全机制
        5.3.3 SQL Server安全设计体系
    5.4 系统部署方案
        5.4.1 网络拓扑图
        5.4.2 建议硬件配置
        5.4.3 系统硬件安全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运行
    6.1 测试方案设计
        6.1.1 硬件环境测试
        6.1.2 软件环境测试
    6.2 功能测试
        6.2.1 管理员功能测试
        6.2.2 学员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以桂林市象山区为例[D]. 李玉梅. 广西大学, 2020(08)
  • [2]面向“中国制造”的中职学校订单培养流程研究 ——以河南省理工学校为例[D]. 张虎.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3]“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呼和浩特为例[D]. 张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4]我国体育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发展前景分析研究[D]. 谢剑锋. 湖南大学, 2017(07)
  • [5]七台河市农民培训问题研究[D]. 王瑜. 吉林大学, 2016(03)
  • [6]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7]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D]. 宋俊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8]辽宁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齐红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 [9]库尔勒市少数民族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D]. 刘志妍.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 [10]基于ASP.NET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查力.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我区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开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