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燕[1](2020)在《WTO框架下国际劳工标准的多边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了近年来自由贸易协定(FTA)中劳工条款泛滥的影响。它回顾了一种关于美国和欧盟劳工条款有效性的相对较新的实证研究形式。这样做有助于找出政策制定者在这些条款的重要性上的言辞与在实践中取得的成就之间的巨大差距。然后审查大西洋两岸的改革努力,发现这些努力也存在重大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亦是在新一轮的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多边谈判中的调解难点。随着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发展中成员之一,国家劳工标准问题亦对我国充分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提出了不小的考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劳工标准问题就被WTO所关注。这类政策因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活动从而影响其他贸易伙伴的利益,进而引起贸易争端,它的本质是政府考虑国内社会保险政策。所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促进下,劳工标准问题逐渐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争论的核心,这类社会政策问题进而有国际化的趋势。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部长级会议,提议的贸易和竞争政策问题尤其强调了劳工问题。即使劳工问题它并未明确纳进去多边贸易谈判,却获得了实质性进展。在美国与智利、约旦、新加坡、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劳动标准已经是条款之一。这些将不可避免地促进多边贸易领域中与贸易有关的劳工标准程序。本文首先讲述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模式演进与多边化可能,着重介绍了贸易协定中劳工条款的两个主要支持者,即美国和欧洲联盟(欧盟),解释了它们的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并指出了主要的局限性和缺点;其次为WTO法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理论分析,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内在联系,及WTO判例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支持,如美国诉巴西案、南非案为例;再次为WTO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模式,如扩张解释例外条款和PPM;最后为WTO框架下引入劳工标准的制度设计及为WTO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中国应对。
陈玥[2](2020)在《CPTPP劳工标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指出国际劳工标准议题起源于通过采取降低劳动者工作环境与条件、使用大量童工等方式来压低商品成本以达到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扩张的现实问题。世界多级化格局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劳动力成本差异影响日益凸显,生产方式和劳资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促进国际劳工标准不断发展。随着劳工标准在单边普惠制形式下作用受限,以及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所形成的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困境局面,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其视线转向自由贸易协定,利用例外机制推动利己政策广泛适用。双边或者区域贸易一体化中,劳工标准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加速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的演变。对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衔接问题,目前基本形成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两大阵营。前者强烈要求适用统一的国家劳工标准以达到维护世界工人权益和保护贸易公平的目标,并认为各国劳工标准的差距导致社会倾销问题,形成以“低标准”追逐“高利润”的循环恶性竞争,危害世界经济。而后者则要求适用符合其自身发展状况的标准水平,提出舍本逐末一味适用过高标准反而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观点,并认为发达经济体的主张实质是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目的在于利用此途径消除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会,进而阻碍国际自由贸易。双方各执已见,但目前仍就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协定的问题达成了包括禁止贸易保护主义、不减损规则在内的部分共识。发达国家持续在FTA中推行国际劳工标准,致使涵盖劳工条款的协定在过去20年中快速增加。美国最早于NAFTA的补充协议中对劳工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形成第一代高标准FTA典型。国际上FTA对于劳工问题的立法实践逐渐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惩罚措施为推动力的强硬模式以及以欧盟为代表的通过协商与合作促进劳工标准执行的合作模式。CPTPP劳工条款以单章的形式体现,其内容体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可谓美国第二代高标准FTA之典范。要求缔约国在其法律和惯例中采用和维护ILO宣言核心劳工标准,同时要求各缔约国承诺制定有关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以及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法律。CPTPP协议提出高标准与广范围的实体劳工权利保护要求外,同时还提出提高公众意识与保障上述权利执行等程序性要求,并强调了禁止贸易保护主义、不鼓励进口强迫劳动产品、不减损规制等特殊要求。为确保上述权利保护的实施和执行,CPTPP配以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规定的可执行性。在执行机制中,协议提出了“禁止性行为”要求,并将尊重执法主权与自由裁量权相结合。在合作与对话机制中,前者内容详尽程度系此前其他FTA不能比拟,后者以较高可操作性、执行性促进缔约国之间通过对话形式解决分歧。协议同时强调公众参与度以及相关人员的意见表达,通过对“公众参与”与“公众提交”两个层次构建公众参与的途径。对于劳工纠纷,CPTPP规定了磋商以及争端解决两个阶段的程序,并推行以贸易制裁支持劳工标准执行。聚焦我国,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劳工标准的提升已有很大进步,但无论是从国内对劳工标准的立法规定上看,还是从我国FTA签订的状况上看,仍同美欧等经济体以及国际法律规定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前者,中国在构建和完善劳工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从国际劳工标准中吸取较多有益经验,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劳工保护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就4项核心劳工标准而言,我国劳工立法目前对此均有所涉及,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纳入和转化。但中国表现出的问题在于,实际上只实现了部分转化,且与ILO的规定有所差异。对于后者,鉴于我国长期对劳工问题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仅在各项协议中表现出合作的意向,但尚未形成制度规范,故而应当转变立法态度,借鉴国际范围内如CPTPP等优秀经验,完善自由贸易协定中实体法规定,从合作与对话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入手构建相应实施机制,以增强劳工标准的执行力。
谢典[3](2019)在《论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劳工规则发展规律》文中指出当世界贸易体系发展到上个世纪70、80年代,关税等传统贸易壁垒已经受到严格约束,成员国开始使用各种非贸易借口进行产业保护,其中就包括寻求基于劳工保护而免除在国际贸易制度下承担的义务。为实现该目的,在理论上发达国家主张低劳工保护水平的国家利用不正当的比较优势实行社会倾销,不利于公平竞争,应将劳工与贸易挂钩。劳工领域为实现社会正义,也主张二者挂钩。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者逐渐要求美国对外签订FTA(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过程中纳入劳工规则。为回应国内诉求,美国签署了《北美劳工合作附属协议》(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Labor Cooperation,简称NAALC),并在《美国约旦FTA》将劳工规则纳入协约正文。而美国《2002年贸易促进法案》(The Bipartisan 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Act of 2002,简称TPA)进一步规定劳工应与其他谈判目标享有同等地位。2007年《两党贸易协定》(The Bipartisan Trade Deal,简称BTD)细化并提高了美国对外谈判FTA中应达到的劳工保护水平。在理论和国内法律政策的影响下,美国主导的FTA中劳工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劳工规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以前,包括NAALC和美国约旦FTA,其劳工规则分别具有附属性和粗略性;第二阶段为2002年到2007年TPA的生效阶段,包括美国新加坡FTA等6个FTA,其劳工规则具有独立性、精细性和有效性;第三个阶段为2007年至今,在BTD影响下,美国秘鲁FTA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的劳工规则更具可行性和强制性。协约内容可分为实体法规则和程序法规则,前者包括立法义务和执法义务,其中立法义务因需根据立法强制性考虑操作性,呈现由多到少再增多的规律。执法义务则不断扩大,缔约国的自主权和豁免权缩小。后者包括劳工争端解决程序和一般争端解决程序,呈现合作对话范围和磋商受案范围扩大、诉讼效率提高以及最终报告执行手段增多的发展规律。总体而言,美国主导的FTA中劳工标准呈阶段式提升,内容基本为国内法律和政策的体现,回应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诉求。对此,中国应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以劳工谅解备忘录模式促进国际劳工合作,提高劳工保护水平。
胡雪[4](2017)在《TPP框架下劳工标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0月,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P”)。TPP共有30个章节,对劳工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十九章“劳工”和第二十八章“争端解决”。该协定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各成员国通过国内程序批准生效,将会对亚太地区甚至是全球国际经济贸易机制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在WTO中倡导纳入“劳工标准”失败后,试图规避经济全球化格局转向区域经济体,在TPP中纳入“美国劳工标准”。TPP具体劳工标准条款中:劳工权利范围进一步扩大,执行保障机制遵循“不得减损”原则和“合理执法裁量权”,强调以“公众意识和程序保障”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和以“磋商”为前提的统一争端解决机制。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国际上批准的劳工条约或建议书我国都远远达不到TPP中劳工标准,这就造成了现阶段加入TPP基本不可能。TPP中高劳工标准将给我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增多,企业搬迁和劳资关系紧张,冲击国内产业并削弱对外贸易,甚至会扰乱我国的FTA战略以及挑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TPP的高劳工标准对我国造成的上述几方面影响,本文认为首先是要加强国内劳工立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劳工环境的同时应对TPP带来的挑战;其次在国际经贸中力推“中国劳工标准”,我国应加强劳工合作并防止“美国劳工标准”的示范效应;最后处理好中美关系、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以及继续推进“一带一路”,为我国处理TPP劳工困境赢得时间和良好的国际氛围。
龙思凌[5](2017)在《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TPP协定劳工标准制度架构》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促进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但在贸易竞争中对“利益最大化”的无限追求,衍生出诸多矛盾,一些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劳工标准问题正是其中之一。多边或区域贸易体制的建立,发达国家极力主张把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但因为发展中国国家的反对而不能如愿。劳工标准与多边贸易协定挂钩受阻后,在与区域贸易协定的结合探索中打开了新的篇章并在世界各区域内被纷纷效仿。2016年2月,由美国牵头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简称TPP协定)的签订将劳工标准以“设专章”、“高水平”、“全覆盖”的形式规定在协定条款中。协定通过劳工条款要求缔约国的国内劳工法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劳工标准权利直接相关,并扩大到缔约国的出门加工区,强调在TPP协定内禁止强迫劳动产品的贸易,劳工标准以“高标准”的最新发展态势再次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法律问题研究主要是指在劳工标准与多边贸易协定挂钩受阻,转而与区域或者双边协定成功结合并取得了最新进展的局势下,对当前我国贸易协定纳入国际劳工标准作一个体系化的法律研究。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是介绍笔者选题的背景意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笔者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和不足。现如今劳工问题在与贸易的结合发展中,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国际议题,对中国来说,就意味着在今后签订的贸易协定中不能再回避有关劳工标准的议题。如何完善我国当前国内有关劳工保护的规定以缩短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差距,如何在今后的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工标准成为当前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本文的意义就是探讨这些问题。正文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法律问题:首先,介绍劳工标准的制度架构,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到最终成形;其次,介绍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几个主要发展态势,从法律的视角分析每一个劳工标准发展态势制度架构的设计,梳理劳工标准从与多边贸易体制结合到与区域或双边贸易体制结合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最新的发展态势TPP协定中劳工标准的法律问题;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每个劳工标准发展态势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在先形成对在后形成的影响,在后形成对在先形成的借鉴和完善。最后,立足TPP协定的制度架构,分析中国当前有关劳工保护的规定与国际上存在的差距,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结语部分则是笔者对全文做一个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周杲[6](2014)在《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其中国际劳工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核心国际劳工标准的界定、是否应当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引入劳工条款等都产生了巨大争议,而本文围绕这些争议以国际劳工标准执行为轴串联起相关问题,分析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遇到巨大挑战的原因,提出通过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的多维合作方式解决国际劳工标准的执行问题。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问题本身也是国际劳工法实施的问题,正所谓“无案不成法,无法不成理”,案例研究为我们开辟一条直白和清晰的研究路径和解决之道。除结论外,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国际劳工保护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劳工标准的理念。着重介绍了劳工关系与劳工权利保护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列举了资本主义早期的、有代表性的国别劳工法:英国劳工法、荷兰劳工法、法国劳工法及美国劳工法。由此可见,劳工权利保护发端于西方国家的国内社会治理,而今这种治理模式已经全球化。国际劳工标准(核心劳工标准)的确立和认同是国际社会对保护劳工权利的一种有益实践,是普世价值的重要体现。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内涵、外延的形成和发展正体现了这种普世价值观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第二章讨论了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维度,分别讲述了国际劳工保护与人权法理论、国际劳工保护与国际秩序两对范畴。首先,国际劳工保护本质上是国际人权的要求,国际劳工法是国际人权法的重要分支,国际人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适用于国际劳工法,简言之国际人权法与国际劳工法存在上下级统属关系。其次,国际劳工保护与国际秩序是相互保障、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对范畴。国际劳工保护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稳定的国际秩序是国际劳工保护的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所面临的环境和种种挑战,例如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机制受到广泛质疑、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采纳“基本劳工公约”数量和比率都不高、大多数基本劳工公约执行还停留在会员国的自愿基础上、执行程序的有效性、透明度不够。本章重点还讨论了贸易协定与劳工标准挂钩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影响。发达国家通过多边贸易框架内对违反劳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制裁企图没有实现,是因为这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也违反了主权国家平等协商原则,更主要的是该措施本质上是“损人不利己的”。尽管在双边和区域层面上嵌入“劳工条款”有蔓延之势,但实质上“劳工条款”没有对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条款”对促进劳工标准执行的国别计划影响也十分有限。第四章通过对涉及国际劳工组织的案例述评、贸易协定中案例述评及其他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方式的述评,证明国际劳工标准实施途径的多样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内容的扩展化。同时印证本文主旨——多维合作方式的有效性和正当性。从这一系列案例分析亦可得出: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贸易制裁来追求所谓的“劳工领域的公平正义”是行不通的,也没有实践支撑,而通过国际劳工组织的国别计划、与当地政府合作计划、能力培训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等不仅可以改善劳工状况,而且能有效提升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劳工保护水平。简而言之,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方式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第五章主要论述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中国挑战、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包含与国际合作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挑战,本章还着重论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中国国别计划,及中国与他国(区域集团)涉劳纠纷中的实践情况,最后简要论述了可以借鉴的欧盟社会政策。四个方面的内容力证中国在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伙伴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执行,通过多维合作方式提升中国执行国际劳工标准的能力。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路径是各层级法律实践和法律经验的总结。
王辉[7](2013)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国际劳务合作是世界各国参与世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国与国之间经济领域里相互依赖的结果。世界各国之间在劳工权利保障水平上存在差异,通过国际劳务合作的方式就是一条合适的减少差距的途径。国际劳务合作为劳务输出国带来了外汇收入,可以用来改善工人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生活质量,提升国家技术水平等,也促使劳务输出国在国际社会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管理手段。同样,对劳务输入国来说,通过国际劳务合作可以缓解或解决本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本国劳动力不足的行业及本国工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通过直接引进劳务人员,不但输入了技术,而且也可以减省很多培训费用和生产成本。同时,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人员的流动,增强了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最终使世界各国的劳工标准趋于一致,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繁荣,也促进整个国际社会的进步发展。论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研究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本论部分共计七章第一章研究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基本理论。首先指出了国际劳务合作的概念和类型。然后,对劳工权利的内涵、外延及内容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进行剖析,得出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概念。研究中重点论证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最后总结出国际劳务合作和劳工权利保障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通过本章的研究,明确了论文的两个主要关键词——国际劳务合作和劳工权利保障的涵义,有利于后面章节内容的研究。同时也阐述了国际劳务合作中保障劳工权利的理论基础,使研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章分析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国际社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实践和不足。从国际层面分析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现状,体现在国际公约、国际多边和双边劳务协定及国际惯例方面。国际公约方面显得比较复杂,既有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制定的公约,也有国际移民组织的宪章等。国际多边和双边劳务协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均有体现,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多边和双边劳务协定签订中比较积极,以此来推动劳工权利保障的发展。国际惯例中对劳务人员的收入、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有相应的体现。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国际公约、多边和双边劳务协定及国际惯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在劳工权利保障方面的发展并不是非常顺利。第三章分析了国际劳务合作中世界各国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立法和存在的问题,是从一些国家的国内层面来研究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状况。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日本、韩国在劳工权利保障方面有相应的立法和管理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劳务输入国的立法往往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而忽视了劳务输出国的利益,使国内立法难免偏颇。第四章研究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机制的构建。基于在现有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重新设计和构建,力图消除现有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使制度更能满足劳工权利保障的需要。本章分别从主体、制度和救济三方面研究了有关劳工权利保障的国际组织分工与合作、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可能性制度构建、劳工权利损害救济途径,构建了劳工权利保障的机制,使劳工权利在国际劳务合作中得以全面保障。第五章研究了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纳入软法性规范的现实性安排。国际软法性规范大量存在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劳工权利保障纳入以SA8000和IS026000为代表的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具有一定的背景和基础,并具有必要性。因此,进一步分析了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路径,并分别指出了在SA8000和IS026000中的体现。第六章研究了国际劳务合作合同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约定和法律适用原则。国际劳务合作合同,对劳工权利保障具有直接效力。指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国际劳务合作合同的签订和法律关系,并分析了国际劳务合作合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了国际劳务合作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为劳工权利保障提供了法律选择的方法。第七章研究了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现状和完善。分析了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认真梳理了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出了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受损的典型事例及原因,并分析了在劳工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了在对外劳务合作中加强劳工权利保障的国际应对、完善国内法律制度和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的对策,使劳工权利得以充分全面的保障。结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重申了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重点和主要观点。
朱剑宇[8](2012)在《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参照》文中提出“劳工标准”是指有关劳工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则,它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收入等)、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安全保护等)、劳动福利(休息、医疗保健、教育、生活待遇等)及其它公民权利(如结社、集会、罢工、言论等自由)所作的规范与要求,本属于国内法的范畴。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将本属于国内法的劳工标准推广到国际法的范畴。由国际劳工组织(ILO)所采纳的涉及基本人权、就业、社会政策、劳动管理、工作条件、行业关系、社会保障、妇女地位、童工问题、移民工人、成年工人等185项公约和194项建议书被称为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标准以社会正义为宗旨,以保护劳工权利为目标,但全球化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含义。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一个难以调和的分歧点。发达国家提出了要在世贸组织协议中列入保护劳工权利的所谓“社会条款”,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于不遵守国际公认劳工标准的国家,应当予以贸易制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反对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劳工标准问题没有被明确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但是,对于社会条款问题的争论却仍然在继续。在双边贸易领域,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却有了实质性进展,在美国与新加坡、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中,已经把劳工保护条款列入其中。可以预见,由于国际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劳工标准问题将被纳入WTO多边贸易体制是一必然趋势。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又是WTO的成员之一,也是世界上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市场最大的国家,劳工标准问题不容回避。因此,研究我国劳工权益保护问题对我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尝试通过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为国内的劳动标准问题给出解释。本文摆脱了“劳工标准是否应与贸易挂钩”的研究视角,而是回归对国际劳工标准本身的探究。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益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思想,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守住底线,留出空间”式的国际立法形式,并提出依据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的劳动标准立法进行调整。首先对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制度的检讨与反思。我国法律中有不少关于平等就业权保护的规定,但禁止就业歧视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国平等就业方面的法律规定存在众多缺陷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还在于用人单位为就业歧视承担的风险低,缺乏有效的对就业者进行救济的制度,就业者的权利意识差,以及国家机关对就业者平等就业权的漠视。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上保障平等就业权的先进经验,在完善有关平等就业权、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的同时,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执法机构,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提出了改革现有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渐进模式和最终目标,即在政府的主导下,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建立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保险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层次、个人层次等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健全和落实管理制度;确保受保人的利益;稳步推进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文章最后探讨劳工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制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现代西方国家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十分奏效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它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
何艳[9](2011)在《国际贸易体制中的劳工权益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在贸易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关注。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以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为由,从政府和民间等不同角度极力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并试图在WTO规则中纳入以劳工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条款”,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笔者以中立的视度从国际劳工权益保护的演进逐步分析,通过当前国际、国内对WTO“社会条款”的理论争议与SA8000、ISO26000、国际劳工标准的实质对比,以及国际劳工保护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终极相互促进关系,论证WTO中引入“社会条款”的必然发展趋势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客观的将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与国际劳工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正视我国入世后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作以对策探讨。
石琳[10](2010)在《国际劳工标准的法律制度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工标准问题不再是一国自身的问题,而是逐步跨出国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普遍关注。由于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从而也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领域中难以调和的分歧点。国际劳工权益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争夺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国际劳工标准因为没有约束力的制度保障而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影响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秩序和贸易环境。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就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劳工标准及国际劳工权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说明,以求建立一个完整、有约束力的国际劳工标准制度,探寻并解决国际多边贸易自由化中的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正文部分,首先提出构建国际劳工标准制度的背景。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情形下,各个国家都努力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让发达国家感到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劳工标准作为工具实施贸易壁垒以获取贸易利益。论文以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贸易案为例进行分析,回顾了历届WTO部长级会议关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情况,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有必要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劳工标准制度来缓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论文分别从经济的视角、人权的视角和社会公正的视角来分析构建国际劳工标准制度的价值。再次,论文阐述了建立国际劳工标准制度存在的现实障碍。比如,如何使建立的国际劳工标准具有普遍性;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构建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最后,论文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国际劳工标准制度。作者在借鉴WTO体系内TRIPs协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试想在WTO的体系下建立《与贸易有关的劳工标准协议》简称TRLSs,分别从目的和宗旨、指导原则、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和有关争端的解决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制度的建立,使得设想的制度能够真正的起到提高国际劳工标准、保护国际社会的劳工权益、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发展的良好作用。在结束语部分,作者对全文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二、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国际劳工标准的多边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2、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
3、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模式演进与多边化可能 |
1.1 多边国际劳工标准发展模式的双边化 |
1.2 欧盟与美国FTA劳工标准条款的比较 |
1.3 WTO国际劳工标准多边统一化的可能 |
二、WTO法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理论分析 |
2.1 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内在关联 |
2.2 WTO协定约文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包容 |
2.3 WTO判例实践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支持 |
2.3.1 南非案 |
2.3.2 美国诉巴西案 |
2.3.3 案件评析 |
三、WTO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模式 |
3.1 司法模式 |
3.1.1 扩张解释例外条款 |
3.1.2 PPM |
3.2 条约立法模式 |
3.3 国际软法模式 |
四、WTO框架下引入劳工标准的制度设计 |
4.1 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保障机制 |
4.2 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机制 |
4.3 争议解决中的适用法律机制 |
五、WTO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中国应对 |
5.1 中国劳动法修改中的国际劳工标准考量 |
5.2 中国FTA中的国际劳工标准条款评析 |
5.3 中国对WTO引入国际劳工标准的基本立场 |
5.3.1 参与范本条款制定 |
5.3.2 明确WTO国际劳工标准须与贸易相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CPTPP劳工标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劳工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议题的起源和发展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兴起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 |
三、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劳工标准与FTA衔接的理论与动机 |
一、发达经济体阵营的观点 |
二、欠发达经济体阵营的观点 |
三、目前所达成的共识 |
第三节 劳工标准实践的发展 |
一、普惠制中的应用 |
二、多边谈判历程 |
三、在FTA中的发展 |
四、CPTPP劳工标准的形成 |
第二章 CPTPP劳工条款的比较与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权利与保护要求 |
一、基本劳工权利范围 |
二、程序性原则 |
三、劳工标准的共识与特殊要求 |
四、实质性承诺的重要突破 |
第二节 CPTPP劳工标准的实施机制 |
一、执行机制 |
二、劳工合作与对话机制 |
三、机构组织设置 |
四、公众参与机制 |
五、争端解决机制 |
六、实施机制的核心要点 |
第三章 劳工标准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工立法 |
一、中国现行劳动法律体系 |
二、核心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 |
三、可接受工作条件与中国劳动法 |
第二节 CPTPP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建议 |
一、对中国FTA劳工标准立法现状的分析 |
二、面对CPTPP劳工标准的理性选择 |
三、中国FTA劳工条款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论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劳工规则发展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背景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现有影响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理论及其不足 |
第一节 公平竞争论 |
一、公平竞争论现有主张及历史发展 |
二、基于公平竞争论分析劳动力成本差正当性 |
第二节 社会正义论 |
一、社会正义论现有主张及历史发展 |
二、社会正义论的现实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国内影响其主导FTA劳工规则的法律与政策 |
第一节 2002 年之前美国国内影响其主导FTA劳工规则的法律与政策 |
一、1890 年-1988 年美国国内促进劳工与贸易挂钩的法律分析 |
二、1992 年前后美国国内影响其主导FTA劳工规则的政策分析 |
第二节 2002年TPA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问题分析 |
一、TPA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的政策分析 |
二、TPA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的法律分析 |
第三节 2007年BTD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问题分析 |
一、BTD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的政策分析 |
二、BTD与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相关法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演变分析 |
第一节 美国主导FTA劳工实体法规则分析 |
一、NAFTA以及美国约旦FTA劳工实体法规则分析 |
二、美国新加坡FTA等劳工实体法规则分析 |
三、美国秘鲁FTA以及TPP劳工实体法规则分析 |
第二节 美国主导FTA劳工程序法规则分析 |
一、NAFTA和美国约旦FTA劳工程序法规则分析 |
二、美国新加坡FTA等劳工程序法规则分析 |
三、美国秘鲁FTA和 TPP劳工程序法规则分析 |
第三节 对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评价 |
一、FTA对美国就业影响报告中有关劳工规则的意见分析 |
二、对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积极评价 |
三、对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消极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对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应对 |
第一节 中国现存法与美国主导FTA核心劳工标准比较 |
一、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 |
二、强迫劳动 |
三、童工保护 |
四、就业歧视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主导FTA劳工规则的应对建议 |
一、坚持立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二、尊重国家主权,以备忘录模式促进劳工合作 |
三、提高劳工保护水平,掌握国际劳工规则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TPP框架下劳工标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一章 TPP框架下劳工标准概述 |
第一节 劳工标准的基本内涵 |
一、劳工标准的概念及特征 |
二、劳工标准的相关内容 |
三、劳工标准的法律渊源 |
第二节 TPP框架下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一、TPP劳工标准问题的由来 |
二、TPP劳工标准问题的发展 |
第二章 TPP具体劳工标准条款分析 |
第一节 TPP劳工标准条款中的劳工权利 |
一、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方面 |
二、禁止强迫劳动方面 |
三、禁止就业歧视方面 |
四、消除一切形式童工方面 |
五、与最低工资等有关的可接受工作条件 |
六、TPP劳工权利与其它自由贸易区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TPP劳工标准条款中的执行保障机制 |
一、遵守国际劳工组织宣言所述的义务 |
二、“不得减损”原则 |
三、“合理执法裁量权” |
第三节 TPP劳工标准条款中的合作与争端解决机制 |
一、以“公众意识与程序保障”为基础的合作机制 |
二、以“磋商”为前提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四节 TPP劳工标准条款的特点 |
一、劳工权利内容广泛 |
二、劳工权利的保护标准高 |
三、执行保障机制完备 |
四、统一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三章 TPP劳工标准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
第一节 TPP劳工标准对我国的可能影响 |
一、与劳工标准有关的反倾销问题 |
二、企业搬迁和劳资关系紧张 |
三、冲击国内产业与削弱对外贸易 |
四、扰乱中国FTA战略 |
五、挑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
第二节 我国的应对策略 |
一、加强国内劳工立法 |
二、国际经贸交流中力推“中国劳工标准” |
三、处理好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TPP协定劳工标准制度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创新性及不足 |
1、创新性研究 |
2、存在的不足 |
二、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发展演变及法律制度评析 |
(一) 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度创建 |
1、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 |
2、国际劳工标准的确立 |
(二) 前关贸总协定时代的国际劳工标准 |
(三) GATT时代的国际劳工标准 |
(四) WTO时代的国际劳工标准 |
(五) 多哈会议——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受挫 |
(六) 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国际劳工标准 |
1、欧盟与国际劳工标准 |
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
3、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 |
4、笔者小结 |
三、劳工标准最新发展态势——TPP协定中劳工标准的法律制度评析 |
(一) TPP协定中国际劳工标准权利的内容 |
1、核心劳工标准权利 |
2、可接受的工作条件 |
(二) 劳工标准权利的保护水平 |
1、“不得减损”规则与禁止“贸易保护主义”并存 |
2、强调消除所有形式的强迫或者强制劳动的目标 |
(三) 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保障 |
1、条约义务的强制性 |
2、司法程序上的保障 |
(四) 劳工标准权利的合作与监督 |
(五) TPP协定劳工条款的争端解决机制 |
1、合作性劳工对话 |
2、磋商程序 |
3、争端解决 |
4、笔者小结 |
四、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实践 |
(一) 以国际核心劳工标准审视中国相关的法律 |
1、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 |
2、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 |
3、禁止童工 |
4、消除就业歧视 |
5、可接受工作条件 |
(二) 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现状分析 |
五、在中外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工标准的法律对策 |
(一) 完善国内法中劳工标准的法律规定,缩减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差距 |
1、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利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强制劳动 |
2、禁止童工、消除就业歧视及可接受的工作条件 |
(二) 设立不同效力等级的劳工标准的合作制度 |
(三) 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的实施制度保障 |
1、执行措施 |
2、监督程序 |
(四) 争端解决机制 |
1、机构设置 |
2、磋商机制 |
3、适用与贸易协定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 |
(五) 笔者小结 |
1、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建立统一的劳工标准不具可行性 |
2、中国目前不具备实施高标准的条件 |
3、有选择地借鉴TPP协定中劳工标准的制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外文类 |
三、网站及新闻文章类 |
致谢 |
(6)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劳工标准执行:怎么执行? |
二、研究现状 |
三、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缘起与理念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权益保护的流变 |
一、世界各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概述 |
二、国际法范畴下的劳工保护 |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创立与演变 |
第二节 核心劳工标准的概念、特征与内涵 |
一、辨析劳工标准的多种概念 |
二、核心劳工标准涉及的相关内容 |
三、核心劳工标准的价值与目标 |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维度与范畴 |
第一节 人权与劳工标准 |
一、西方人权体系 |
二、中国的人权观与实践 |
三、劳工权利体现人权观念 |
第二节 国际秩序与劳工标准 |
一、国际劳工保护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求 |
二、稳定国际秩序是保护国际劳工权利的条件 |
第三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环境与挑战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困境 |
一、机制效力受到质疑 |
二、会员国采纳率不高 |
三、公约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护 |
四、政治色彩浓厚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实施的途径 |
一、一般性程序 |
二、申诉与控诉程序(Representations and Complaints) |
三、结社自由公约的特殊程序 |
四、思考与探讨 |
第三节 贸易协定对劳工标准的影响 |
一、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联系 |
二、将劳工标准引入国际贸易法律的历程 |
三、贸易协定中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之争 |
第四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与合作 |
第一节 国际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孟加拉国制衣童工案 |
二、打击巴西的强迫劳动案 |
三、哥伦比亚特别计划 |
四、缅甸强迫劳动案 |
第二节 区域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美国与他国(地区)签署贸易与投资协议涉及劳工标准问题 |
二、欧盟的普惠制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基层维度的实践与经验 |
一、生产守则运动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化 |
第五章 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
第一节 中国劳工标准的实施 |
一、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成就 |
二、中国在实施劳工标准所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与国际劳工计划 |
一、“体面劳动”(中国计划)国别计划 |
二、在中国实施的相关项目 |
第三节 与中国相关的涉劳案件 |
一、“中国彩电”案 |
二、美国劳联-产联起诉中国案 |
第四节 欧盟劳工标准执行之借鉴 |
一、市场创立社会政策 |
二、法律规范社会政策 |
三、社会基金与社会伙伴的作用 |
结论 |
一、坚持国际劳工组织的主导地位 |
二、坚持国际劳工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全面合作 |
三、坚持国际劳工标准执行的多维合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二、英文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国际劳务合作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一章 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劳务合作的概念及类型 |
一、国际劳务的界定 |
二、国际劳务合作的概念 |
三、国际劳务合作的类型 |
第二节 劳工权利及其相关概念 |
一、劳工权利的理解 |
二、劳工权利保障的的概念 |
三、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模式 |
第三节 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
三、人权保障理论 |
四、劳资利益均衡理论 |
五、私法与公法的双重保护理论 |
第四节 国际劳务合作与劳工权利保障的关系 |
一、国际劳务合作促进和增强了劳工权利保障 |
二、劳工权利保障推动和有利于国际劳务合作 |
第二章 国际劳务合作中国际社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实践和不足 |
第一节 国际公约对劳工权利保障的考察和不足 |
一、联合国的保护移民公约 |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务移民多边框架 |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
四、国际移民组织的宪章 |
五、国际公约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不足 |
第二节 国际多边劳务协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一、美国的多边劳务协定 |
二、欧共体条约和欧盟“蓝卡”计划 |
三、国际多边劳务协定对劳工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国际双边劳务协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约定和缺陷 |
一、美国的双边劳务协定和投资协定 |
二、比利时与卢森堡的双边劳务协定 |
三、中国签订的双边劳务协定 |
四、国际双边劳务协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的缺陷 |
第四节 国际惯例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体现和不足 |
一、国际惯例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体现 |
二、国际惯例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不足 |
第三章 国际劳务合作中世界各国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立法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美国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全面立法和劳务许可制 |
一、美国劳工权利保障的全面立法 |
二、美国劳务输入的劳务许可制 |
第二节 俄罗斯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完善立法和配额管理制 |
一、俄罗斯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完善立法 |
二、俄罗斯实施劳务合作的配额管理制 |
第三节 澳大利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严格立法和特殊要求 |
一、澳大利亚对劳工权利保障的严格立法 |
二、澳大利亚劳务输入的特殊要求 |
第四节 日本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立法和研修生制度 |
一、日本的劳工权利保障立法 |
二、日本的劳务输入研修生制度 |
三、日本的非法移民问题 |
第五节 韩国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立法和劳务输入制度 |
一、韩国的劳工权利保障立法 |
二、韩国的劳务输入制度 |
三、韩国的非法移民问题 |
第六节 世界各国对劳工权利保障的国内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偏向保护本国利益 |
二、立法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 |
三、立法缺乏对劳务人员的权利保障规定 |
第四章 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主体——国际组织的分工与合作 |
一、国际组织分工与合作的原因 |
二、有关劳工权利保障的国际组织分工 |
三、有关劳工权利保障的国际组织合作 |
四、国际组织分工合作的成果——国际法及其与国内法的关系 |
第二节 制度——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可能性制度构建 |
一、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可能性背景 |
二、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可能性基础 |
三、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必要性 |
四、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路径 |
五、劳工权利保障纳入WTO的内容 |
第三节 救济——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损害救济的途径 |
一、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损害情形的分类 |
二、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损害救济的途径 |
第五章 国际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纳入软法性规范的现实性安排 |
第一节 国际社会软法性规范的涵义和作用 |
一、国际社会软法性规范的涵义 |
二、国际社会软法性规范的选择动因 |
三、国际社会软法性规范的作用方式 |
第二节 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背景 |
一、发端——企业生产守则 |
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 |
三、成果——社会责任标准 |
第三节 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基础 |
一、SA8000第三方认证的可信性 |
二、ISO26000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
第四节 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必要性 |
一、劳工权利保障纳入SA8000的必要性 |
二、劳工权利保障纳入ISO26000的必要性 |
第五节 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路径 |
一、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从自愿向强制遵守转变 |
二、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要求适用于国内外所有产品 |
第六节 劳工权利保障纳入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的内容 |
一、劳工权利保障内容在SA8000中的体现 |
二、劳工权利保障内容在ISO26000中的体现 |
第六章 国际劳务合作合同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约定和法律适用原则 |
第一节 国际劳务合作合同对劳工权利保障的约定 |
一、国际劳务合作合同的签订 |
二、国际劳务合作合同的法律关系 |
三、国际劳务合作合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国际劳务合作合同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法律适用原则 |
一、意思自治原则 |
二、适用受雇人惯常进行工作所在国法律原则 |
三、适用雇主的营业所所在国法律原则 |
四、依最密切联系或最有利于保护受雇人利益的原则 |
第七章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现状和完善 |
第一节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 |
一、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体制 |
二、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梳理 |
一、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政策 |
二、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 |
第三节 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受损事例和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受损的典型事例 |
二、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受损的原因 |
三、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国际应对 |
一、遵守和执行国际公约 |
二、参与自然人流动谈判 |
三、主导国际新规则的制定 |
四、完善劳工权利保障协定 |
五、采用社会责任标准软法性规范 |
第五节 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国内法律制度完善 |
一、培育对外劳务合作国际环境 |
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
三、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四、健全境外务工保险保障体系 |
第六节 对外劳务合作中劳工权利保障的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
一、应急处理的方法把握 |
二、应急处理的方案编制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三节 本文结构 |
第一章 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护的关系 |
第一节 劳工标准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分类 |
第三节 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的关系 |
第二章 劳工权益保护的价值 |
第一节 劳工权益保护的人权价值 |
第二节 劳工权益保护的经济价值 |
第三章 中国劳工权益保护体系与特点 |
第一节 宪法视野下的劳工权益保护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劳动法制的体系及其反思 |
第三节 中国劳动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 |
第四章 平等就业制度 |
第一节 就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 |
第二节 平等就业权保障欠缺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保护平等就业制度 |
第四节 我国平等就业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五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
第二节 国外先进养老保险模式 |
第三节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 |
第六章 自由结社与集体谈判权 |
第一节 自由结社权 |
第二节 集体谈判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国际贸易体制中的劳工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劳工权益保护概述 |
第一节 劳工权益保护晚近发展 |
第二节 劳工权益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一、经济学视角 |
二、人权视角 |
第三节 劳工权益保护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际社会对劳工权益保护的立法与实践 |
第一节 劳工权益保护与ILO |
一、ILO 的由来 |
二、ILO 与国际劳工标准、核心劳工标准 |
三、ILO 对劳工权益保护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权益保护与WTO“社会条款” |
一、WTO“社会条款”的由来 |
二、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之争 |
第三节 劳工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运动 |
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概述 |
二、ISO 社会责任标准——15026000 |
第四节 国际贸易体制中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趋势分析 |
一、现实基础 |
二、法律根据 |
三、曲折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现行劳工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已批准的核心劳工公约方面 |
一、就业歧视问题 |
二、童工问题 |
第二节 未批准的核心劳工公约方面 |
一、自由结社权与集体谈判权问题 |
二、强迫劳动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贸易体制中我国劳工权益保护的思考与对策 |
第一节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劳动法律规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体制中完善我国劳工权益保护的对策 |
一、对照国际劳工标准的立法应对措施 |
二、政府的应对措施 |
三、企业的应对措施 |
四、行业协会的应对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国际劳工标准的法律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国际劳工标准制度构建的背景 |
2.1 案例分析 |
2.1.1 "中美彩电反倾销"案 |
2.1.2 "美国劳联——产联起诉中国"案 |
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上的分歧 |
3.国际劳工标准制度构建的价值 |
3.1 经济的视角 |
3.2 人权的视角 |
3.3 社会公正的视角 |
4.国际劳工标准制度构建的障碍 |
4.1 国际劳工标准的普遍性问题 |
4.2 制度构建的模式问题 |
4.2.1 欧盟跨国统一立法模式 |
4.2.2 北美多边协定模式 |
4.2.3 WTO框架下的制度模式 |
4.3 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贸组织(WTO)的协调问题 |
4.4 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问题 |
5.WTO体系下国际劳工标准制度的构建 |
5.1 《与贸易有关的国际劳工标准协议》(以下简称TRLSs协议) |
5.1.1 TRLSs的宗旨和目标 |
5.1.2 TRLSs的指导原则 |
5.1.3 TRLSs的法律依据 |
5.1.4 TRLSs的主要内容 |
5.1.5 TRLSs关于争端的解决 |
6.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国际劳工标准的多边化路径研究[D]. 梁晓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2]CPTPP劳工标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陈玥.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3]论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劳工规则发展规律[D]. 谢典.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TPP框架下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 胡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中外贸易协定纳入劳工标准的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TPP协定劳工标准制度架构[D]. 龙思凌. 南京大学, 2017(05)
- [6]国际劳工标准执行:多维合作论[D]. 周杲. 武汉大学, 2014(01)
- [7]国际劳务合作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D]. 王辉. 南京大学, 2013(04)
- [8]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 ——以国际劳工标准为参照[D]. 朱剑宇. 苏州大学, 2012(09)
- [9]国际贸易体制中的劳工权益保护研究[D]. 何艳. 黑龙江大学, 2011(07)
- [10]国际劳工标准的法律制度化研究[D]. 石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