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邮政局代理网通IP电话预付费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郭际[1](2019)在《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隐私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而因为个人隐私泄露所导致的不泄密事件也越发增多。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化的浪潮中保护好个人隐私同时能够让使用者更加有效和安全的使用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了制约互联网继续向深入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移网隐私号(M-CTD)平台是在互联网和运营商通信网络之间构建的一个具有多种交互能力的云计算CaaS平台,通过所搭载的集成接口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全面互联网通讯服务。使用移动网号码作为虚拟中间号,实现双向显示虚拟号码,建立个人信息的保护屏障。其特点有:1)通过号码解析技术,屏蔽隐藏使用者号码信息,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服务的同时,从最根本的信息数据的最底层保护个人隐私的不外泄。相较于一些已有的保护系统和机制来说有着根本性的革新,从而大大增加了机制的安全性,有效性。2)相对于已有的一些通信隐私保护机制,其在一些情况下,固网号码容易被标记获取,接通率较为低,操作运行较为繁琐,而在M-CTD平台运营的过程中,移网号码更加灵活,可信度更高,可以提较高的接通率。3)M-CTD平台还可以在语音业务中融合短信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隐私号码进行移网隐私号之间的短信互发,在语音通信间实现保护隐私的基础上,实现了短信通信间的隐私保护。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结合相关的M-CTD实践案例,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已有的海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结合通信运营商最新产品方向,分析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综合阐述了互联网发展下的网络隐私保护现状,网络隐私被侵犯的严重后果及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源上说明M-CTD平台出现的市场需求及用户需求,探讨了M-CTD平台的发展背景。其次,介绍M-CTD平台的总体构架和其所能实现的功能功用,通过介绍M-CTD平台的组网构架,信令流程(语音,文字)等所使用的技术,阐述其如何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保护和实现用户呼叫的全流程实现。然后,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介绍M-CTD产品的应用;基于安全可靠的需求,比较M-CTD平台的隐私号码绑定模式;以江苏联通所搭建的M-CTD平台为实例,介绍M-CTD平台的安全性特点及有效性保障。最后,阐述M-CTD平台现如今的发展趋势,方向和演进的侧重点,通过对未来技术及制度上的合理构想,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M-CTD平台的功能,使之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本文基于M-CTD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表明该产品在隐私保护领域起到了积极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为企业未来技术及制度上具体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于峰[2](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表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程瓯[3](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认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陈登科[4](2015)在《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提升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市场的饱和4G日益成熟,通信市场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以前长期依靠新增客户拉动的社会渠道体系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社会渠道商不得不从卡商向机商和合约商转变。运营商对渠道管理仍存在着追求规模、忽视质量、忽视终端等情况,社会渠道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已逐步跟不上趋势。本文运用营销渠道相关理论,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结合笔者在惠州移动的长期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当地电信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实际特点,重点关注惠州移动管辖下的社会渠道的管理优化,提出对应的措施。对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现状进行分析,从渠道的基础结构、现状、运营环境、面临竞争形式等角度,对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际工作实践,对社会渠道的管理优化做整体研究分析,立足于惠州移动现行的社会渠道管理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管理特点,分析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提出了对社会渠道管理体系的提升策略。一是调整渠道体系,增加加盟渠道,丰富渠道体系,二是强化渠道终端销售能力,提高渠道盈利能力,三是管控新增客户质量,提高渠道掌控力,四是强化酬金体系化支撑,提高渠道满意度,五是打造优质渠道经理团队,提高渠道经理战斗力。同时,还根据4G时代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尝试提出4G时代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渠道业务转变,渠道定位转变,渠道管理转变等几个方面。
赵琦俊[5](2015)在《上海邮政一体化物流平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邮政作为老牌国企自国脉所系的信息传递到如今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现代化企业改革,历经了多重风雨。虽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靠国家力量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庞大邮政网点和投递队伍的中国邮政便推出了时兴的速递物流业务(EMS)。此项业务集合了邮政原有的挂号信函和普通包裹业务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全网、全程、全速的快递理念。然而近年来,电商行业凭借着“快速、便捷、免费、数据”等优势异军突起后,极大地扩充了整体的物流市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海邮政的发展并没有有效的与之结合,于是间接削弱了其在物流市场上的地位。本文将主要研究探讨上海邮政如何通过基于一体化物流的平台战略规划设计,从实施一体化仓储配送、引入代理制金融平台、设计开放式信息系统、整合运营管理网络、优化客户管理流程等多个方面入手规划平台战略,使之能够有效契合近十年来的电商大发展所伴随的快递业的蓬勃商机,并进一步展望上海邮政能够通过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来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
朱猛[6](2013)在《株洲邮政营销渠道优化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邮政体制改革以来,政企分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独立运营,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邮政企业在现代营销理论的指导下,邮政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是,随着邮政企业经营环境、用户结构的不断变化,粗放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细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影响了株洲邮政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笔者撰写论文期间,正是中国邮政进行营销渠道优化和创新管理的关键时期,结合全国各地邮政企业先进做法,总结株洲邮政在营销渠道优化和创新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分析株洲邮政营销渠道现有运行模式,找出目前营销团队、自营渠道、邮政便民服务站各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运用营销渠道理论对株洲邮政营销渠道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对营销渠道进行创新管理,较为系统地提出营销渠道优化设计方案和创新管理,使株洲邮政渠道真正做到“贴切市场、贴近客户”,实现向市场化转型、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把株洲邮政做强做大,为行业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
陈博[7](2013)在《邮政第三方预付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预付卡是指在发行机构指定范围内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电子支付卡片,一般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礼品卡、福利卡、商家会员卡、公交卡等。在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小额支付服务市场创新的客观需要,商业预付卡市场发展迅速,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方预付卡是建设于运营方的预付卡系统平台之上,通过预付卡平台系统提供发卡服务,并受理持卡人的查询、消费、预充值等业务,可实现在众多联盟商户中刷卡消费。本论文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规范对第三方预付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从系统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相关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对第三方预付卡管理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技术实现,并对系统主要功能做了简明阐述。该系统充分利用了数据传输与共享的优势,实现了业务流程信息化的要求,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卡交易管理、收入数据清分、报表打印、商户参数设置等业务过程,以及其它一些方便用户使用的辅助功能模块,如密码修改等。系统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失误率,强化经营数据分析,提高运营商的经营利润与服务质量,对目前零售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刘佳丽[8](2013)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三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三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三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三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于淼淼[9](2012)在《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MR市分公司(简称MR联通)是由原MR网通与原MR联通合并组成,是具有电信全业务经营能力的宽带通信与综合信息服务的大型骨干企业。在2005年之前,MR联通(原MR网通)一直是本地通信市场的主导运营商,然而经过了几次电信行业改革之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MR地区的通信行业格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MR移动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用户规模已经超过MR联通的一倍以上,夺走了MR联通的主导运营商的位置。如今,在3G牌照发放的新形势下,MR联通如何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该地区特点制定出有效的区域营销战略,对于MR联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营销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采取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布局: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首先,根据MR联通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提出其区域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成因分析。其次,本文采用数据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提出MR联通在面临的问题和新格局下应采取差异化区域营销战略。再次,针对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战略实施策略建议。最后,对战略实施保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要大胆创新改革组织机构,确定差异化区域营销战略的实施主体,构建匹配型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本文认为,MR联通应发挥WCDMA的技术优势、原网通与原联通的全业务运营经验的业务优势,借助丰富的自有渠道和优质的服务口碑,尽力赢得更多的市场。同时注意大力发展基站建设、提高GSM网络质量,细分用户群市场、创建更多优质的业务品牌,并尽快整合原网通与原联通的业务队伍,积极拓展外部渠道,最终达到与MR移动相抗衡,主导本地通信运营市场的目标。
尹雄伟[10](2012)在《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时代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中国正式步入3G时代,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入到3G渠道的建设中来。然而3G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等因素决定了3G渠道有别于与2G时代的渠道,渠道成功与否,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未来能否生存、发展、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之一。3G时代下对营销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应抓住机遇,做好3G营销渠道的建设和布局。本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以市场营销和营销渠道理论为基础,首先介绍了衡阳联通公司渠道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再从竞争态势和市场形式等方面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了衡阳联通公司营销渠道策略的合理性和不足,指出现有营销渠道已经不再适应3G市场新变化。然后针对3G产品的独特性,借鉴国外运营商的成功经验,重点对衡阳联通渠道营销中的渠道布局、渠道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方案,对衡阳联通营销渠道进行优化设计和构建,希望能为衡阳联通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帮助。
二、南京邮政局代理网通IP电话预付费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邮政局代理网通IP电话预付费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M-CTD的发展背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方向 |
1.3.2 论文内容安排 |
1.3.3 全文工作的意义 |
第二章 M-CTD平台的工作架构 |
2.1 M-CTD平台总体构架 |
2.1.1 M-CTD平台所实现的功能及方法 |
2.1.2 M-CTD平台的大体结构 |
2.2 M-CTD平台通信网络组网架构 |
2.3 移动网局内语音呼叫流程 |
2.4 移动网局间文字消息呼叫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CTD产品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
3.1 通过虚拟号码实现隐私号码保护的技术方案及解决思路 |
3.2 信令全流程中的位置更新与鉴权 |
3.3 SIP在移网隐私号中的应用 |
3.3.1 SIP的总体运用 |
3.3.2 SIP实现的功能 |
3.3.3 运用SIP协议的应用优势 |
3.4 M-CTD平台相较于其他隐私保护呼叫机制的优势 |
3.4.1 IP电话 |
3.4.2 电话专号 |
3.4.3 通过软件实现号码变换、虚拟号码 |
3.5 M-CTD平台的安全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CTD产品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4.1 M-CTD产品的应用 |
4.1.1 M-CTD产品的使用机制 |
4.1.2 以钉钉办公平台为例的应用过程 |
4.2 M-CTD平台的号码绑定模式 |
4.2.1 平台绑定模式 |
4.2.2 长期绑定模式 |
4.2.3 即时绑定模式 |
4.3 M-CTD各种绑定的应用特点 |
4.4 基于M-CTD平台的系统应用的有效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TD(移网隐私号)平台的演进及未来发展方向 |
5.1 M-CTD平台的现有演进方向 |
5.1.1 现有状况下M-CTD平台的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
5.1.2 如何继续提升M-CTD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 |
5.2 关于对未来M-CTD平台的发展的展望 |
5.2.1 结合AI智能功能发展 |
5.2.2 延伸大数据方向的发展 |
5.2.3 通过云计算实现发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3)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4)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信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销渠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2.1.1 分销渠道、渠道组织的定义 |
2.1.2 营销渠道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
2.1.3 营销渠道的策略种类 |
2.2 营销渠道管理的结构 |
2.3 电信行业社会渠道的定义和现状 |
2.3.1 电信运营商社会渠道定义 |
2.3.2 电信行业的社会渠道现状 |
第三章 惠州移动发展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
3.1 惠州移动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1 惠州移动总体情况 |
3.1.2 惠州移动社会渠道情况 |
3.2 惠州移动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情况介绍 |
3.2.2 4G时代的挑战 |
3.2.3 惠州移动竞争环境分析 |
3.2.4 惠州移动渠道发展SWOT分析 |
3.3 惠州移动现行社会渠道管理体系 |
3.3.1 星级渠道管理原则 |
3.3.2 星级渠道定位及管理要求 |
3.3.3 星级渠道评定标准及专营规范 |
3.4 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移动渠道管理提升的策略研究 |
4.1 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优化策略 |
4.1.1 调整管理体系,增加加盟渠道 |
4.1.2 强化终端销售能力 |
4.1.3 管控新增客户质量 |
4.1.4 形成酬金清晰化体系化支撑 |
4.1.5 打造优质渠道经理团队 |
4.2 4G时代社会渠道的发展方向 |
4.2.1 4G时代的发展方向 |
4.2.2 4G时代的发展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上海邮政一体化物流平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2.1 一体化物流的相关理论 |
2.1.1 物流一体化的动因 |
2.1.2 一体化物流的发展进程 |
2.2 平台战略的相关研究 |
2.2.1 平台模式的战略价值 |
2.2.2 平台战略的机制设计 |
2.2.3 平台模式的创新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邮政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
4.1 上海邮政物流介绍 |
4.1.1 企业沿革 |
4.1.2 产品与服务 |
4.2 上海邮政当前发展战略 |
4.3 现行战略发展的问题 |
4.3.1 重两翼而轻机身造成机身缺乏支撑 |
4.3.2 体制问题造成两翼各自为战 |
4.3.3 客户分头管理造成资源浪费 |
4.3.4 缺乏协同造成寄递业务缺乏竞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一体化物流的上海邮政物流平台战略规划设计 |
5.1 基于一体化物流的平台战略实施的可行性 |
5.1.1 美国邮政平台战略的成功经验 |
5.1.2 上海邮政实施一体化物流平台战略的优势和机遇 |
5.2 基于一体化物流的平台战略的总体规划 |
5.3 基于一体化物流的平台战略规划内容 |
5.3.1 基于三流合一的平台构建方法 |
5.3.2 基于资源整合的平台运营策略 |
5.3.3 基于服务定制的平台盈利模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一体化物流的上海邮政物流平台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完善组织结构 |
6.2 提升制度引领 |
6.3 推动业务创新 |
6.4 加强队伍建设 |
6.5 提供财务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附录A:上海邮政包裹快递业务介绍 |
附录B:上海邮政包裹快递资费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株洲邮政营销渠道优化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我国营销渠道研究情况 |
1.3.2 国外营销渠道研究情况 |
1.4 研究重点 |
1.5 研究难点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营销渠道的理论综述 |
2.1 营销渠道的基本概念 |
2.2 渠道关系 |
2.3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4 营销渠道设计理论 |
2.4.1 渠道设计的依据 |
2.4.2 渠道目标 |
2.5 营销渠道管理理论 |
2.5.1 渠道成员的选择 |
2.5.2 特许经营 |
2.6 渠道激励理论 |
第3章 株洲邮政营销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株洲邮政经营现状 |
3.2 株洲邮政营销渠道的现状 |
3.2.1 株洲邮政营销体系 |
3.2.2 自营网点 |
3.2.3 邮政便民服务站 |
3.3 株洲邮政营销渠道存在主要问题 |
3.3.1 老观念与新市场需求的冲撞 |
3.3.2 “全员营销”指导思想造成了许多弊端 |
3.3.3 内部竞争激烈 |
3.3.4 业务发展与营销渠道不匹配 |
3.3.5 株洲邮政代理金融营销渠道与同行比较面临巨大的压力 |
3.3.6 营销渠道层级较多,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市场 |
第4章 株洲邮政营销渠道优化 |
4.1 营销团队的优化 |
4.1.1 扁平化管理营销团队,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机构职能 |
4.1.2 确立专职营销主线,实行分层次营销 |
4.1.3 邮政客户信息的管理的构建和优化 |
4.1.4 优化岗位设置 |
4.1.5 加强营销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
4.1.6 建立营销例会制度 |
4.1.7 围绕客户需求,建立健全的名址库 |
4.1.8 建立客户体验中心,提高营销的成功率 |
4.2 自营网点营销渠道的优化 |
4.2.1 储蓄自营网点的全面转型升级,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
4.2.2 自营网点营销渠道优化模型建设目标 |
4.2.3 明确岗位分工与职责,发挥自营网点营销渠道的合力 |
4.2.4 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客户分层 |
4.2.5 自营网点营销氛围的营造 |
4.2.6 拓展基础客户群体 |
4.2.7 配备专职的金融营销客户经理 |
4.3 邮政便民服务站营销渠道的优化 |
4.3.1 按照“特许经营”的模式,打造“便民服务”平台 |
4.3.2 选择加盟者及特许经营的业务指导 |
4.3.3 营业款管理与票据的规范化管理 |
第5章 株洲邮政营销渠道创新管理 |
5.1 完善指标考评体系,对营销渠道进行管理 |
5.1.1 对营销团队渠道进行管理 |
5.1.2 对自营网点渠道的管理 |
5.1.3 对邮政便民站渠道管理 |
5.1.4 完善指标考评体系,对营销渠道进行管理 |
5.2 营销渠道的激励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邮政第三方预付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预付卡发展现状 |
1.3 我国预付卡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Linux相关介绍 |
2.2 WebLogic Server概述 |
2.3 Oracle概述 |
2.4 Tuxedo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概述及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1.1 系统目标 |
3.1.2 系统应用领域 |
3.1.3 系统用户范围 |
3.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功能需求概述 |
3.3.2 系统功能用例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5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6 系统基础环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0 系统设计原则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4.3 系统逻辑架构 |
4.4 中间接口设计 |
4.5 系统安全设计 |
4.5.1 规范类安全机制 |
4.5.2 数据通讯安全 |
4.5.3 数据存储安全 |
4.6 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功能模块概要设计 |
5.2 系统管理 |
5.2.1 用户管理 |
5.2.2 角色管理 |
5.2.3 菜单管理 |
5.2.4 服务管理 |
5.2.5 控制管理 |
5.2.6 密码管理 |
5.2.7 修改密码 |
5.2.8 面值管理 |
5.3 系统参数设置 |
5.3.1 卡类别管理 |
5.3.2 消费渠道管理 |
5.3.3 分支机构管理 |
5.3.4 销售商管理 |
5.4 制卡业务管理 |
5.5 卡库存管理 |
5.6 卡交易管理 |
5.7 授权密码修改 |
5.8 报表管理 |
5.9 清分子系统 |
5.9.1 米旗收入清分 |
5.9.2 结算比率设定 |
5.9.3 已清分查看 |
5.9.4 POS收入清分 |
5.9.5 分店收入统计 |
5.9.6 清分数据删除 |
5.9.7 POS汇总统计 |
5.9.8 POS交易明细 |
5.9.9 POS明细统计 |
5.10 清分报表 |
5.11 商易通子系统 |
5.1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0.2.1 理论价值 |
0.2.2 现实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3.1 归纳与演绎分析 |
0.3.2 比较研究 |
0.3.3 案例分析 |
0.3.4 博弈分析 |
0.3.5 法经济学分析 |
0.3.6 耦合分析 |
0.4 研究内容和创新 |
0.4.1 研究内容 |
0.4.2 创新 |
第1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
1.1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
1.1.1 监管迷信: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1.2 监管质疑: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1.3 监管重构:激励性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 |
1.2 国内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研究 |
1.2.1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手段的研究 |
1.2.2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主体的研究 |
1.2.3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研究 |
1.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2章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分析 |
2.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2.1.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内涵 |
2.1.2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外延 |
2.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
2.2.1 耦合的涵义 |
2.2.2 耦合的理论模型 |
2.2.3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理论分析框架 |
2.3 法经济学语境下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关系 |
2.3.1 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法经济学解释 |
2.3.2 法经济学语境下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 |
第3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
3.1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 |
3.1.1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
3.1.2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嬗变 |
3.2 主要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
3.2.1 “全方位、立体式”放松监管改革 |
3.2.2 垂直分解和剥离重组结合,引入竞争机制 |
3.2.3 放开市场准入,为竞争开辟通道 |
3.2.4 实行非对称监管,维护、保证公平竞争 |
3.2.5 激励性监管机制的运用 |
3.2.6 放松监管的成效 |
3.2.7 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监管机制适用性的若干思考 |
3.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分析 |
3.3.1 价格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2 市场准入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3 激励性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3.3.4 非对称监管机制嬗变及其适用性 |
第4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
4.1 中国主要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
4.1.1 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监管下的竞争 |
4.1.2 电力产业:弱监管下的强垄断 |
4.1.3 铁路运输产业:政企双重角色缺位下的业内垄断 |
4.1.4 航空运输产业:竞争下的过度监管 |
4.1.5 邮政产业:垄断经营模式下的体制改革滞后 |
4.1.6 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缺失下的公益性矛盾 |
4.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问题及成因 |
4.2.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的基本类型 |
4.2.2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4.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问题的成因 |
4.3.1 行政体制缺陷 |
4.3.2 监管体制自身的缺陷 |
4.4 国外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
4.4.1 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
4.4.2 监管机构的权力配置与协调 |
4.4.3 监管机构的动态调整 |
4.4.4 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督体系 |
4.4.5 对中国的启示 |
第5章 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
5.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框架 |
5.1.1 针对监管主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
5.1.2 针对监管客体考量的法律制度安排 |
5.2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5.2.1 自然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 |
5.2.2 价格听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5.2.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价格听证制度的改进 |
5.3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的若干缺陷 |
5.3.1 监管体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3.2 监管客体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3.3 监管机制层面的法律制度缺失 |
5.4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5.4.1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
5.4.2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
5.4.3 美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的特点 |
5.4.4 对中国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的政策建议 |
6.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目标 |
6.1.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目标 |
6.1.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与协调 |
6.1.3 监管改革与城镇化步伐的同步 |
6.1.4 消费者话语权的制度保障 |
6.1.5 垄断一般和特殊的权衡 |
6.1.6 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开阔的研究视角 |
6.2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制约因素 |
6.2.1 监管理念及理论发展的滞后 |
6.2.2 并未真正破除的原有垄断格局和垄断利益 |
6.2.3 “俘获”现象严重,监管执行不力 |
6.2.4 政府职能转变迟缓 |
6.2.5 法治的薄弱 |
6.2.6 改革的参差不齐、互不配套 |
6.2.7 转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压力 |
6.2.8 国际竞争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压力 |
6.2.9 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相背离 |
6.2.10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改革的不匹配 |
6.3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新思路 |
6.3.1 监管主体和监管客体的转化 |
6.3.2 监管机制调整要求监管体制、监管制度的适应性变化 |
6.2.3 监管制度、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监管机制支撑 |
6.3.4 监管体制传动、整合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 |
6.3.5 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路径 |
6.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实施路径 |
6.4.1 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通盘考量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与制度功能耦合问题 |
6.4.2 完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设计,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 |
6.4.3 搭建合理的自然垄断行业监管体制,衔接监管机制的实施与监管制度安排 |
6.4.4 进一步健全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充分考量其与监管体制、机制的匹配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9)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0.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结构框架 |
0.4.1 主要研究内容 |
0.4.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章 营销战略理论概述 |
1.1 营销战略的概念及内涵 |
1.2 市场定位(STP)理论 |
1.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1.3.1 4Ps理论 |
1.3.2 4Cs理论 |
第2章 MR联通公司概况及其区域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
2.1 MR联通公司经营概况 |
2.1.1 MR联通公司基本情况 |
2.1.2 MR联通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
2.2 MR市其他通信运营商简介 |
2.3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的概况 |
2.4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存在的问题 |
2.4.1 W镇等地用户流失严重 |
2.4.2 用户对于产品价格投诉较多 |
2.4.3 增值业务发展缓慢 |
第3章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W镇用户流失的成因分析 |
3.1.1 MR移动的不断蚕食 |
3.1.2 渠道体系不完善 |
3.1.3 营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
3.2 价格投诉多的成因分析 |
3.2.1 盲目低价扩张带来的隐患 |
3.2.2 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 |
3.2.3 MR移动的强势反击 |
3.3 增值业务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 |
3.3.1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僵化 |
3.3.2 产品研发能力低下 |
第4章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的选择 |
4.1 SWOT矩阵分析 |
4.1.1 MR联通公司的优势 |
4.1.2 MR联通公司的劣势 |
4.1.3 MR联通公司的机会 |
4.1.4 MR联通公司的威胁 |
4.1.5 SWOT矩阵 |
4.2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的使命与目标 |
4.2.1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的使命 |
4.2.2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的目标 |
4.3 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的选择 |
4.3.1 三种基本营销战略的比较 |
4.3.2 差异化营销战略的确立 |
第5章 差异化区域营销战略的实施手段 |
5.1 渠道差异化策略 |
5.2 产品差异化策略 |
5.3 服务差异化策略 |
第6章 差异化区域营销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优化组织结构框架 |
6.2 确定区域营销战略实施主体 |
6.3 构建匹配型企业文化 |
6.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时代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3G营销发展现状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2 营销渠道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 3G的内涵及3G时代营销渠道的特征 |
2.2.1 3G概念和技术简介 |
2.2.2 3G时代营销渠道的特征 |
2.3 国内外运营商渠道建设模式与成功经验 |
2.3.1 国内电信业营销渠道发展历程和变革 |
2.3.2 国外3G运营商渠道的基本策略 |
2.3.3 借鉴与启示 |
第三章 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分析 |
3.2 衡阳联通发展状况 |
3.2.1 衡阳联通公司简介 |
3.2.2 衡阳联通现有营销组织架构不足分析 |
3.3 衡阳联通营销渠道状况 |
3.3.1 各渠道发展状况 |
3.3.2 衡阳联通竞争环境和营销渠道SWOT分析 |
3.3.3 衡阳联通公司营销渠道的问题与不足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新型营销渠道优化设计 |
4.1 基于3G的新型营销渠道建设基本前提 |
4.1.1 新型营销渠道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要求 |
4.1.2 新型营销渠道优化的主要目标 |
4.1.3 新型营销渠道改进的基本原则 |
4.2 新型营销渠道具体优化设计 |
4.2.1 社会渠道优化设计 |
4.2.2 自有渠道优化设计 |
4.2.3 电子渠道优化设计 |
4.2.4 行业应用3G直销团队渠道优化设计 |
4.3 基于3G的新型营销渠道建设的配套措施 |
4.3.1 后勤物资保障的配套措施 |
4.3.2 渠道人员的培训与知识更新的配套措施 |
4.3.3 渠道间冲突管理的配套措施 |
4.3.4 营销渠道建设绩效考核与激励的配套措施 |
第五章 新方案的试行与效果评价 |
5.1 新方案试行 |
5.2 新方案试行的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南京邮政局代理网通IP电话预付费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CTD(移网隐私号)的平台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郭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4]惠州移动社会渠道管理提升的策略研究[D]. 陈登科.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5]上海邮政一体化物流平台战略研究[D]. 赵琦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6]株洲邮政营销渠道优化与管理研究[D]. 朱猛.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7)
- [7]邮政第三方预付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博. 厦门大学, 2013(05)
- [8]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9]MR联通公司区域营销战略研究[D]. 于淼淼. 辽宁大学, 2012(05)
- [10]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时代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尹雄伟. 中南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