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Java语言进行AutoCAD2000二次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朱金胜[1](2011)在《有关AutoCAD的应用及其二次开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广泛应用的AutoCAD软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及概括,对其应用进行探讨,分别指出了AutoCAD开发工具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前景。
何亮[2](2008)在《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近年来在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全新的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如何利用CAD技术为设计人员提供符合生产需要的快速便捷的设计绘图方法,摆脱繁琐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作图效率,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基于AutoCAD2000/2002环境下利用ObjectARX2000开发工具和VisualC++6.0开发平台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国家制图标准的通用机械CAD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1.首先深入研究了ObjectARX的编程技术,主要包括ObjectARX的编程环境、类库、应用程序框架以及MFC与ARX的接口技术等,掌握这些技术是开发通用机械CAD系统的基础。2.研究了系统的整体构成框架,主要包括基本绘图环境、标准件库、工程设计标注和零件号标注等4个模块,然后研究了各个模块在CAD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系统的不足,最后确定了每个模块设计的思路和解决方案。3.对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研究的是如何应用ObjectARX程序访问ADO数据库的问题和参数化绘图技术,然后研究了工程设计标注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基于扩展实体数据建立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原理。4.最后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国家制图标准的通用机械CAD系统。本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AutoCAD所包含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其生成的图纸完全符合我国机械制图标准,在工程绘图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把AutoCAD由一个通用的绘图软件变成能够满足自身特殊需要的专业绘图设计软件。
杨东[3](2007)在《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CAD、CAPP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AD、CAPP在企业中的应用加快了产品设计、生产的速度,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螺杆钻具是一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井下动力钻具,其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CAD、CAPP研究也很有必要。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广泛实施,更需要把信息化的优越性应用到螺杆钻具的设计、生产过程中。首先,介绍了螺杆钻具的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提出了开发“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的必要性和目的。其次,根据企业有关资料,结合螺杆钻具的结构和工艺特点,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VBA、VB和VLISP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完成了螺杆钻具CAD系统的开发,建立了图块库,对图形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要求,完成了工艺库设计,简化了螺杆钻具产品设计开发过程,实现了对企业的工艺进行管理。系统建立了可以帮助设计生产人员快速查询、修改产品资料的产品数据管理模块,使产品设计效率得到了提高,增加了用户权限设置等特殊管理功能模块,能够满足当前螺杆钻具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需要。最后,总结了系统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江方记[4](2006)在《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明阐述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相关技术,同时引用实际案例,探讨了基于DotNET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步骤。
黄继明[5](2006)在《关于CAE/CAD/BOM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企业的生产现状和实际需求,分析了CAE、CAD和BOM之间的关系,对以上三种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技术进行了集成,开发了CAE子系统、CAD子系统和BOM子系统及三者的集成系统,实现了优化方法选择、常规计算、优化计算、自动绘图、BOM汇总和图目汇总等功能。解决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信息集成关键技术问题,对于企业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介绍了各子系统及其集成系统的组成、功能和使用方法及使用效果。以插接式钢管杆作为检验模型,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该集成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运行结果正确。
丁琳[6](2005)在《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辅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生产中悬挂犁是重要的耕作工具,本文对悬挂犁耕宽调节器的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耕宽调节器的一些主要参数为基础对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造型进行了研究,基于AutoCAD2000 的CAD 开发平台,利用其内嵌的VBA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Basic 编程语言和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等,开发出一套悬挂犁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耕宽调节器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减轻设计人员工作强度,提高该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使用的完整的耕宽调节器设计思想及配套的系统软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研究方法也可作为工程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
杜刚[7](2004)在《球形储罐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CAD技术发展已经渗透到工业产品设计的每一个阶段,这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球形储罐是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及其它一些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化工设备,其研究和开发倍受重视。球罐设计和CAD技术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但是,由于CAD软件开发自身专业性强,现有的化工设备CAD软件还较落后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现状,在开发、维护、扩充和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一套实用的化工设备CAD系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研究了用面向对象技术、参数化技术开发球形储罐CAD系统—STCAD,以及在Visual C++6.0和AutoCAD2000开发平台上,借助ObjectARX工具实现STCAD系统的方法。 论文通过对STCAD系统进行问题域需求和系统责任的分析,采用OMT方法建立了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OOA)。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问题域、人机交互、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四部分进行了补充分析和设计,建立起面向对象设计模型(OOD),并完成了系统的实现。此外还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就该软件的耦合性、内聚性及重用性做了分析,表明该软件已达到低耦合、高内聚、重用性好的标准。最后系统采用参数化技术以及零部件拼装的方法绘制设备整体结构装配图,给出了参数化绘图的方法以及消隐的实现。
徐凯,张裕中[8](2004)在《CAD二次开发技术(Ⅱ)》文中研究指明CAD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日趋成熟,但国内外诸多的CAD软件大多建立在通用应用平台之上,要使CAD软件能针对专业领域方便地解决问题,必须使用CAD二次开发技术。本文叙述了现代CAD的二次开发技术,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和发展现状,对AutoCAD、pro/e、solidedge、UG、CATIA等二维和三维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和工具作了介绍。
张南展[9](2004)在《阀体三维参数化绘图及铸造工艺CAD系统》文中指出本课题是阀体专用铸造工艺CAD系统方面的一个尝试。主要利用三维CAD参数化设计技术来设计绘制阀体,并提供工程数据库管理模块,以便完成阀体铸造工艺设计。三维CAD参数化绘图是CAD二次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形状固定而设计参数不同的机械产品,利用参数化绘图技术编制应用程序,只需改变绘图参数即可实现图纸的自动绘制,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提高绘图精度,解决传统三维实体产品设计周期长,设计效率低等问题,从而大大提高设计速度,减少重复劳动,满足现代制造系统灵活、快速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工程数据库管理模块提供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得设计人员可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创造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和制造方案;铸造工艺设计利用计算机和设计人员设计好的储存在数据库模块里的数据,协助完成铸造工艺设计,加快设计进程,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本课题根据阀门CAD发展趋势,针对一些常用的阀门建立起阀体三维参数化绘图及铸造工艺CAD系统,主要有截止阀、蝶阀和闸阀等系列阀体产品。可对这些阀体进行快速系列化设计并完成铸造工艺设计,大大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和铸造生产的效率。 本课题是在Windows 98/2000、 Windows NT 4.0操作系统以上,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以AutoCAD功能最强大的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为开发工具包,以Visual C++6.0可视化编程语言为编译工具,开发基于AutoCAD 2000平台的三维参数化绘图及铸造工艺CAD软件。ObjectARX代表着AutoCAD二次开发的发展方向,是AutoCAD开放体系结构二次开发的首选开发工具。
甘辉[10](2003)在《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化工合成塔设备的设计和研究,在化工、石油机械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化工合成塔设备的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的开发,对于化工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的特点、功能及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对基于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下AutoCAD2000软件平台上进行专业化CAD软件开发的技术做了深入研究。 软件的开发采用了目前AutoCAD二次开发的最新语言:ObjectARX2000,通过Visual C++6.0编程环境,实现软件界面的可视化设计。ObjectARX2000是Autodesk公司针对AutoCAD2000软件平台上的二次开发而推出的一个开发软件包,它支持面向对象编程,采用C++语言,可以直接访问和控制AutoCAD,进行基于图形界面的应用开发。这种开发工具结合了两大优势:一方面充分利用AutoCAD环境的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利用Autodesk公司提供的类和库函数对图形数据库进行操作,以完成其绘图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indows的资源、微软的基本类库和Visual C++的可视化编程语言与工具,方便、高效地设计具有典型Windows风格的CAD应用程序。正因如此,它成为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的首选工具。 在现代机械设计CAD中,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的参数化设计的应用很广。文中通过对化工合成塔设备设计过程的分析,找出其结构特点:其主要零部件在每个系列里的结构变化不大,而其尺寸、规格等又有标准可循。因此,完全可以将它们设计成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通过对其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来进行图形绘制。 文中通过对用户界面设计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利用ARX和MFC混合编程实现软件界面的可视化设计的方法,介绍了启动界面设计技术与菜单开发技术的应用。同时,探讨了界面容错性、稳定性、数据动态更新等技术的实现方法。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秉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全文贯穿了模块化设计理念,分析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方法: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参数化CAD系统的接口技术、模块化设计技术、CAD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的实现方法、ARX与MFC联合使用技术、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基本功能模块的开发等等。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了特征参数的选择、函数建立、数据检索、实体绘制及图形数据库操作等多项工作。 该软件完成了化工合成塔设备的参数化设计,建立了合成塔工程数据库,实现了设计、绘图的自动化。该系统在给定基本参数条件下,通过人机交互,能够自动从软件中建立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创建塔设备零部件二维图,并在AutoCAD中生成图形。当修改设计参数时,该系统将重新进行数据的检索、参数计算等工作,迅速建立新的图形。 最后,通过对软件的反复使用,用不同数据进行测试,表明该系统使用方便、界面友好、运行可靠,实现了从数据到图纸的计算机参数化设计、绘图。不仅可以节省设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能够减少工程设计及绘图中的人为错误、缩短工程周期,对生产实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应用Java语言进行AutoCAD2000二次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Java语言进行AutoCAD2000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有关AutoCAD的应用及其二次开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AutoCAD的应用及开发环境 |
3 AutoCAD的二次开发工具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
3.1 第一代开发工具——AutoLISP |
3.2 第二代开发工具———ADS |
3.3 第三代开发工具———ARX、ObjectARX、VBA、Vi-sualLISP |
4 结束语 |
(2)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技术的发展状况 |
1.1.1 国外CAD技术发展状况 |
1.1.2 国内CAD技术发展状况 |
1.2 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概述 |
1.2.1 CAD软件二次开发的由来 |
1.2.2 主流CAD软件的二次开发 |
1.2.3 CAD软件二次开发的特点 |
1.2.4 二次开发的方法与原理 |
1.2.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1.3.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3 本文的研究特色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ObjectARX开发技术 |
2.1 ObjectARX程序设计环境 |
2.2 ObjectARX类库简介 |
2.2.1 AcRx库 |
2.2.2 AcEd库 |
2.2.3 AcDb库 |
2.2.4 AcGi库 |
2.2.5 AcGe库 |
2.2.6 ADSRX |
2.3 ObjectARX应用程序框架 |
2.4 结合MFC的ARX应用程序实现交互功能 |
2.4.1 MFC与ARX的接口技术 |
2.4.2 ARX应用程序的创建 |
2.5 ARX应用程序的执行过程 |
2.6 ARX应用程序的调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基本框架与设计思想 |
3.1 系统的基本框架 |
3.1.1 基本绘图环境 |
3.1.2 标准件库 |
3.1.3 工程设计标注 |
3.1.4 零件号标注 |
3.2 绘图环境程序设计思路 |
3.3 标准件库开发方案 |
3.3.1 设计目标 |
3.3.2 设计思想 |
3.3.3 设计过程 |
3.4 工程标注系统设计思想 |
3.4.1 尺寸公差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2 表面粗糙度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3 形位公差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4 倒角国际标注程序设计思路 |
3.5 零件号标注系统的设计思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 |
4.1 标准件库实现技术 |
4.1.1 数据库管理 |
4.1.2 滚动轴承的选型与校核 |
4.1.3 参数化技术 |
4.2 工程标注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 |
4.2.1 公差的建立和查询 |
4.2.2 表面粗糙度标注实现技术 |
4.2.3 倒角国际标注实现技术 |
4.2.4 形位公差标注关键技术的解决 |
4.3 基于扩展实体数据建立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原理 |
4.3.1 扩展实体数据 |
4.3.2 零件号标注特征分析 |
4.3.3 零件号中实体的识别 |
4.3.4 创建具有扩展数据的实体 |
4.3.5 创建检索实体的过滤器 |
4.3.6 编辑零件号实现的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绘图环境主要参数设置 |
5.1.1 比例设置 |
5.1.2 线型设置 |
5.1.3 字型与标注变量 |
5.2 标准件库的建立 |
5.2.1 菜单的定制 |
5.2.2 对话框设计 |
5.3 工程设计标注系统的实现 |
5.3.1 尺寸公差标注 |
5.3.2 表面粗糙度标注 |
5.3.3 形位公差标注 |
5.3.4 倒角国际标注 |
5.3.5 标注实例 |
5.4 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实现 |
5.4.1 标注零件号 |
5.4.2 插入零件号 |
5.4.3 删除零件号 |
5.4.4 修改零件号 |
5.4.5 对齐零件号 |
5.4.6 移动零件号 |
5.4.7 标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PDM的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 |
1.3.1 PDM的基本概念 |
1.3.2 PDM的最新技术 |
1.3.3 PDM的发展趋势 |
1.4 螺杆钻具简介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小结 |
2 基于PDM的CAD/CAPP系统 |
2.1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 |
2.1.1 CAPP概念 |
2.1.2 CAPP的类型及其特点 |
2.2 CAD/CAPP与PDM的集成分析 |
2.2.1 基于PDM平台的CAD/CAPP |
2.2.2 CAD与PDM的集成分析 |
2.2.3 CAPP与PDM的集成分析 |
小结 |
3 CAD二次开发与螺杆钻具CAD系统开发分析 |
3.1 CAD二次开发一般方案分析 |
3.1.1 AutoLISP对CAD的二次开发 |
3.1.2 ADS对CAD的二次开发 |
3.1.3 Visual LISP |
3.1.4 Object ARX |
3.1.5 三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
3.2 基于ActiveX Automation技术的VBA等开发工具 |
3.3 VB对CAD的二次开发 |
3.4 螺杆钻具CAD系统开发分析 |
小结 |
4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整体设计 |
4.1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
4.1.1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系统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 |
4.1.2 Ms Access数据库 |
4.1.3 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
4.2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1 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
4.2.2 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 |
4.3 数据库编程 |
4.3.1 数据库技术 |
4.3.2 开放式数据库连接 |
4.3.3 数据库组成 |
4.3.4 数据的有效管理 |
4.3.5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
4.3.6 系统数据结构 |
4.4 数据库开发工具选择与螺杆钻具CAD系统设计开发 |
4.4.1 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配置 |
4.4.2 AutoCAD与数据库的连通性 |
4.5 螺杆钻具结构 |
4.5.1 螺杆钻具结构 |
4.5.2 图档结构化分块和工艺数据库建立 |
小结 |
5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登录模块 |
5.1.1 "用户登录"模块 |
5.1.2 "用户管理"模块 |
5.1.3 系统主界面 |
5.2 "底图管理"和参数查询模块 |
5.2.1 图档管理 |
5.2.2 参数查询 |
5.3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模块 |
5.3.1 CAD二次开发及菜单定制 |
5.3.2 螺杆钻具设计图块管理 |
5.4 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PP模块 |
5.4.1 制造资源管理模块 |
5.4.2 工艺规程设计模块 |
5.5 实例 |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开发技术浅析 |
2.1 AutoLISP |
2.2 ADS |
2.3 Visual LISP |
2.4 VBA |
2.5 ObjectARX |
2.6 DotNET |
3 结论 |
(5)关于CAE/CAD/BOM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CAE 的含义 |
1.2 CAD 的含义及特点 |
1.3 BOM 的含义及作用 |
1.4 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
1.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开发软件与环境 |
2.1 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 |
2.2 系统软件的开发工具 |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2.4 常用的绘图系统 |
2.5 AutoCAD 2000 的二次开发工具 |
第三章 集成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集成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集成系统的开发原则 |
3.3 功能模块与 CAD 数据的结合方式 |
3.4 数据库接口技术的选择 |
3.5 BOM 汇总表和图目汇总表的输出方式 |
3.6 BOM 子系统数据的来源 |
3.7 表格及表格内文字的生成模式 |
3.8 对话框的设计原则 |
第四章 集成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4.1 CAE 子系统 |
4.2 CAD 子系统 |
4.3 BOM 子系统 |
第五章 系统的集成 |
5.1 集成的定义 |
5.2 数据库对象的处理 |
5.3 记录集处理 |
5.4 数据库结构设计 |
5.5 系统的加载与卸载 |
第六章 系统的使用方法 |
6.1 系统操作部分 |
6.2 CAE 子系统对话框介绍 |
6.3 CAD 子系统对话框 |
6.4 BOM 子系统对话框 |
第七章 系统的测试 |
7.1 测试准则与步骤 |
7.2 测试实例——插接式钢管杆 |
7.3 运行过程与结果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辅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参数化设计的原理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 AutoCAD 二次开发技术 |
2.1 AutoCAD 平台的优越性 |
2.2 AutoCAD 的二次开发工具 |
2.3 二次开发工具 VBA 简介 |
2.4 VBA 的具体应用 |
第三章 悬挂犁组成和工作原理 |
3.1 悬挂犁的组成 |
3.2 耕宽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
3.3 耕宽调节器的组成及参数提炼 |
3.3.1 耕宽调节器的组成 |
3.3.2 耕宽调节器的参数提炼过程 |
3.4 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软件系统的研发 |
3.4.1 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软件的使用步骤 |
3.4.2 参数化软件设计的编程方法 |
3.4.3 其他界面的介绍 |
第四章 耕宽调节器的计算机辅助分 |
4.1 有限元概述 |
4.2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念及理论 |
4.2.1 结构的离散化 |
4.2.2 单元分析 |
4.2.3 整体分析 |
4.3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 APDL |
4.4 耕宽调节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
4.4.1 耕宽调节器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
4.4.2 基于 VB6.0 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的设计 |
4.4.3 ANSYS 分析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球形储罐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CAD技术概述 |
1.2 CAD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过程 |
1.2.1 CAD系统的组成 |
1.2.2 CAD技术的实施过程 |
1.3 球形储罐CAD选题背景 |
1.4 球形储罐CAD系统的主要功能 |
2 基本理论与实施途径 |
2.1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 |
2.1.1 面向对象技术的形成 |
2.1.2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解决的两个经典问题 |
2.1.3 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
2.1.4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2.1.5 面向对象建模 |
2.2 VC++与MFC |
2.2.1 VC++简介 |
2.2.2 MFC编程技术 |
2.2.3 MFC文档/视图结构 |
2.3 工程数据与数据库系统管理 |
2.3.1 工程数据的特点 |
2.3.2 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 |
2.3.3 数据库访问 |
2.4 组件对象模型 |
2.4.1 组件技术与COM |
2.4.2 COM对象和接口 |
2.4.3 客户/服务器模型 |
2.5 参数化技术 |
2.5.1 参数化技术的基本方法 |
2.5.2 编程参数化 |
2.6 二次开发的思想与方法 |
2.6.1 二次开发的思想 |
2.6.2 基于Object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 |
2.6.3 图形数据库访问技术 |
3 STCAD系统分析建模 |
3.1 引言 |
3.2 问题定义 |
3.2.1 球形储罐分类 |
3.2.2 球形储罐的结构和特点 |
3.2.3 球形储罐的设计参数 |
3.3 ST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1 STCAD系统功能需求模型 |
3.3.2 STCAD系统性能需求 |
3.3.3 系统运行要求 |
3.4 系统分析对象模型建立 |
3.4.1 确定类-&-对象 |
3.4.2 类(对象)之间的继承和关联 |
3.5 系统动态模型 |
3.6 系统功能模型 |
4 STCA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STCAD系统OOD模型的建立 |
4.2.1 问题域模型 |
4.2.2 系统类的设计 |
4.2.3 用户界面的设计 |
4.2.4 任务管理的设计 |
4.2.5 数据库管理的设计 |
4.2.5.1 组建数据库 |
4.2.5.2 数据库类设计 |
4.2.6 帮助系统设计 |
4.3 系统分析设计的评价 |
4.3.1 耦合性 |
4.3.2 内聚性 |
4.3.3 重用性 |
4.4 系统实现 |
4.4.1 实现设计模型 |
4.4.2 设计说明书自动编制 |
4.4.2.1 OLE自动化 |
4.4.2.2 启动Word2000 |
4.4.2.3 生成设计说明书 |
4.4.3 数据库管理的实现 |
4.4.3.1 数据库管理工具 |
4.4.3.2 动态生成设备材料库 |
4.5 系统测试 |
4.5.1 单元测试 |
4.5.2 集成测试 |
4.5.3 验收测试 |
4.6 STCAD系统中的重用技术 |
4.6.1 STCAD系统中的重用类别 |
4.6.2 重用的障碍因素 |
5 参数化绘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参数化绘图技术概述 |
5.2 参数化绘图原理 |
5.2.1 参数化设计步骤 |
5.2.2 参数化图形库的建立 |
5.3 化工设备绘图特点 |
5.3.1 化工设备结构特点 |
5.3.2 化工设备图的基本内容 |
5.3.3 化工设备图的表达特点 |
5.4 参数化模块设计 |
5.4.1 装配方法 |
5.4.2 图形绘制过程 |
5.4.3 图形的装配关系 |
5.5 绘图程序实现 |
5.5.1 零部件的绘制 |
5.5.2 消隐处理 |
5.5.3 明细表与指引线的绘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球壳设计说明书 |
附录B 球罐装配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CAD二次开发技术(Ⅱ)(论文提纲范文)
4总结与展望 |
(9)阀体三维参数化绘图及铸造工艺CAD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概述 |
1.1.1 CAD技术发展历程 |
1.1.2 CAD技术发展趋势 |
1.1.3 CAD技术的特点 |
1.1.4 CAD技术的应用 |
1.2 铸造工艺CAD概述 |
1.3 国内阀门行业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开发思想与结构 |
2.2 系统结构模块 |
2.3 系统开发的目标与功能 |
2.4 系统配置 |
2.4.1 硬件配置 |
2.4.2 软件配置 |
2.5 系统程序设计 |
2.5.1 创建ODBC数据源 |
2.5.2 连接数据库 |
2.5.3 绘制法兰3D实体 |
2.5.4 绘制冒口3D实体 |
2.5.5 添加实体对象的通用函数 |
2.6 系统工作量 |
第三章 CAD二次开发及系统关键技术 |
3.1 概述 |
3.2 CAD二次开发 |
3.2.1二 次开发的必要性 |
3.2.2二 次开发平台的质量标准 |
3.2.3二 次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 |
3.2.4二 次开发的常用工具 |
3.2.5二 次开发的主要内容 |
3.2.6二 次开发的形式 |
3.2.7二 次开发的策略与措施 |
3.3 系统关键技术 |
3.3.1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特点 |
3.3.2 ObjectARX的组成 |
3.3.3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功能 |
3.3.4 ObjectARX应用程序与MFC库的链接方式 |
3.3.5 ObjectARX三维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6 定制系统菜单 |
3.3.7 对话框实现技术 |
3.3.8 AutoCAD图形数据库 |
3.3.9 命令注册方式 |
3.3.10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自动安装 |
3.3.11 ObjectARX开发工具包下载 |
第四章 三维参数化绘图 |
4.1三 维CAD |
4.2 参数化绘图 |
4.2.1 参数化绘图的表现形式 |
4.2.2 参数化编程方法 |
4.2.3 3D参数化绘图 |
4.2.4 3D参数化绘图的基本方式 |
4.2.5 建立3D参数化模型 |
4.3 阀体3D参数化绘图 |
4.3.1 角式截止阀3D参数化绘图 |
4.3.2 蝶阀3D参数化绘图 |
4.3.3 闸阀3D参数化绘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工程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
5.1 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述 |
5.1.1 工程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
5.1.2 工程数据库系统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5.1.3 工程数据库的特点 |
5.2 铸造工艺数据库 |
5.2.1 数据库技术 |
5.2.2 铸造工艺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
5.2.3 铸造工艺数据库的作用 |
5.2.4 铸造工艺数据库的内容 |
5.3 小结 |
第六章 铸造工艺CAD |
6.1 铸造工艺CAD概述 |
6.1.1 铸造工艺CAD的发展 |
6.1.2 铸造工艺CAD系统 |
6.1.3 铸造工艺CAD功能 |
6.2 阀体铸造工艺CAD |
6.2.1 阀体铸造工艺CAD的设计流程 |
6.2.2 阀体铸造工艺CAD系统开发与设计思想 |
6.2.3 阀体铸造工艺CAD的设计 |
6.3 阀体铸造工艺CAD应用举例 |
6.3.1 角式截止阀铸造工艺CAD应用举例 |
6.3.2 角式截止阀铸造工艺CAD的校核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国内外CAD技术应用发展状况 |
1.1.1 发达国家CAD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
1.1.2 我国CAD技术应用的概况 |
1.1.3 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CAD技术在化工合成塔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的使用 |
2 开发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介绍与分析 |
2.1 AutoCAD2000开发工具及平台选择 |
2.1.1 AutoCAD开发环境的发展 |
2.1.2 Visual LISP开发工具 |
2.1.3 VBA开发工具 |
2.1.4 ObjectARX 2000开发工具 |
2.1.5 AutoCAD开发环境的选择 |
2.2 ObjectARX2000开发工具介绍 |
2.2.1 ObjectARX2000的新特点 |
2.2.2 ObjectARX2000开发功能 |
2.3 Visual C++6.0开发环境 |
2.4 定制开发环境 |
2.5 在Visual C++ IDE环境的编译和链接 |
2.6 ObjectARX2000程序的运行 |
2.6.1 加载应用程序 |
2.6.2 运行ARX应用程序 |
2.7 本章小结 |
3 塔设备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过程 |
3.1 塔体 |
3.2 塔体支座 |
3.3 除沫器 |
3.4 接管 |
3.5 人孔和手孔 |
3.6 吊耳 |
3.7 吊柱 |
3.8 本章小结 |
4 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界面设计 |
4.1 启动界面设计 |
4.1.1 创建启动界面ARX-MFC Project |
4.1.2 添加Splash Screen功能 |
4.2 菜单设计 |
4.3 软件主界面设计 |
4.3.1 利用App Studio创建主界面对话框 |
4.3.2 控制主界面控件功能 |
4.3.3 弹出对话框的建立与控制 |
4.4 界面设计的技术要点 |
4.4.1 界面的纠错设计 |
4.4.2 界面数据的动态更新的实现 |
4.4.3 对话框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化工合成塔CAD系统的程序设计 |
5.1 化工合成塔CAD系统软件的结构分析 |
5.2 主程序的基本结构分析 |
5.2.1 qunzuo.cpp文件 |
5.2.2 主界面文件的程序结构 |
5.3 弹出对话框的程序结构 |
5.4 程序设计 |
5.5 程序设计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要点 |
5.5.1 面向对象的设计技术 |
5.5.2 CAD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的实现方法 |
5.5.3 模块化技术 |
5.5.4 C++与ARX同AutoCAD的接口设计 |
5.5.5 数据库技术 |
5.6 本章小结 |
6 基本绘图功能模块的开发 |
6.1 创建实体函数模块 |
6.2 图案填充模块 |
6.3 尺寸标注模块 |
6.4 环境设置模块 |
6.5 本章小结 |
7 运行实例 |
8 结论 |
8.1 研究内容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做课题期间发表的论文 |
声明 |
致谢 |
四、应用Java语言进行AutoCAD2000二次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关AutoCAD的应用及其二次开发探讨[J]. 朱金胜. 广东科技, 2011(22)
- [2]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何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3]基于PDM的螺杆钻具CAD/CAPP系统研究[D]. 杨东.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7)
- [4]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技术浅析[J]. 江方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08)
- [5]关于CAE/CAD/BOM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D]. 黄继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6(05)
- [6]耕宽调节器的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辅助分析[D]. 丁琳. 吉林大学, 2005(06)
- [7]球形储罐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杜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4(04)
- [8]CAD二次开发技术(Ⅱ)[J]. 徐凯,张裕中.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4(02)
- [9]阀体三维参数化绘图及铸造工艺CAD系统[D]. 张南展. 福州大学, 2004(03)
- [10]化工合成塔设备CAD软件开发[D]. 甘辉. 四川大学, 2003(01)
标签:cad论文;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论文; 二次开发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数据库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