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柔真[1](2021)在《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是否存在相关性,显示内皮素-1与高血压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于我院急诊就诊的13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并通过完善的临床检查明确有无存在靶器官受损。有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急症组(共有65例),无靶器官受损的,将其分为高血压亚急症组(共72例),分别对其血浆内皮素-1水平进行测定。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样对其血浆ET-1水平进行测定。对不同组间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内皮素-1水平在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中是否存在区别。结果1、将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进行比较,高血压危象组的心率平均值(86.8±15.47次/分)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9.13±7.60次/分)(p<0.05);高血压危象组的ET-1水平(109.39±14.06 ng/L)高于健康体检组的平均值(75.43±15.61 ng/L)(p<0.05)。2、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的内皮素-1平均值(117.51±11.11 ng/L)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内皮素-1的平均值(102.05±12.35 ng/L)(p<0.05),高血压急症的心率平均值(90.83±16.73次/分)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心率的平均值(83.90±13.63次/分)(p<0.05),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低于高血压亚急症组(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心率、ET-1、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相关性,调整了年龄、心率、服药依从的干扰后,研究因素ET-1仍有意义。ET-1每升高一个单位,高血压急症的发生率就升高1.127倍。3、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三组间的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健康体检组间的内皮素-1、心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中:高血压急症组的内皮素-1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的内皮素-1均值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急症组的心率均值高于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p<0.05),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心率均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在高血压急症组合并不同类型的急性靶器官损害中,以急性脑卒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多见,将这三类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压、心率、ET-1水平进行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存在着相关性,高血压急症患者的内皮素-1水平最高,高血压亚急症患者次之,健康人群的内皮素-1水平最低。
徐茵,程云鹏,刘佳,姜一农[2](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和夜间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与夜间血压及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7例,按ARR高低等分为3组,每组79例:ARR<5.8、5.8~<12.6、≥12.6 (ng/dL)/[μg/(L·h)]组。分析ARR与夜间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尿肽、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结果随着ARR升高,hsCRP、踝臂指数、脑钠尿肽、LVMI、夜间收缩压(nSBP)及夜间舒张压(nDBP)随之升高,而nSBP和nDBP下降百分比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RR与踝臂指数、脑钠尿肽、LVMI、nSBP呈正相关(r=0.161、0.270、0.190、0.225);与nSBP及nDBP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r=-0.360、-0.285,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ARR是nSBP及nDBP下降百分比的独立影响因素(β=-0.360,-0.264,均P<0.05)。结论 ARR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nSBP及nDBP下降百分比的独立危险因素。
翟其金[3](2020)在《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病存在关联。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与脑血管病预后的关系:1、探讨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2、探讨血浆高氧化三甲胺水平是否与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相关;3、探讨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对脑出血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患者。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均测定血浆TMAO水平,完善NIHSS评分、颈动脉彩超检查,收集相关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的相关性、血浆TMAO水平在不同TOAST亚型缺血性卒中中的差异及血浆TMA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评估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的关系。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来评估临床功能结局,并将功能预后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 3-6分)两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不良及死亡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重校正样条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和血肿扩大(HE)的关系。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浆TMAO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在P<0.01)。不同TOAST亚型之间TMA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心源性栓塞型与小动脉闭塞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4)。2.204名患者存在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之间血浆TMAO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TMAO水平最高的四分位数是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4.01,95%CI 1.56-10.34,P=0.004)。预测易损斑块的最佳TMAO水平临界值为5.0 μmol/1,其敏感性为40.9%,特异性为83.0%。3.共纳入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TMAO水平中位数是3.8μmol/L(四分位间距,1.9-4.8 μmol/L)。在入组后 3 个月,116 例(51.6%)患者显示结局预后不良,51例(22.7%)患者死亡。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血浆TMAO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预后不良风险(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OR=3.63,95%CI 1.34-9.82,P=0.011)和更高的死亡率(OR=4.27,95%CI 1.07-17.07,P=0.040)。4.共纳入307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占57.7%,平均年龄66.8岁。中位数血浆TMAO水平为3.2 μmol/L。最终诊断为END、HE和3个月结局预后不良的患者分别为59例(19.2%)、54例(17.6%)和203例(66.1%)。经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3个月预后不良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最高四分位与最低四分位的比值比(OR)为2.58(95%CI 1.03-6.46)。多重校正样条回归模型显示,血浆TMAO水平与3个月时预后不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33),但是未发现血浆TMAO水平和END及HE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性。结论:1、TMAO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性相关,不同亚型缺血性卒中的血浆TMAO水平存在差异,血浆TMAO水平与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2、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升高可能预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功能结局不良。3、入院时血浆TMAO水平升高与脑出血后3个月的功能预后不良显着相关。
任良强,吴忠,李斌,廖旺,王圣,马建林[4](2018)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压、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测定外周血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3.33%比50.96%;χ2=11.112,P=0.028);观察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LDH、CK-MB、NT-proBNP和Hcy降低(均P<0.05);观察组血压和心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LVIDd、LVIDs、LVPWT、IVST、LVMI降低,LVEF升高(均P<0.05);观察组心脏分级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好转(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有效降压和降Hcy,减缓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
黄颖,伍伟锋[5](2017)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微小RNA(miRNA)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查miRNA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表达,旨在进一步探索EH合并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50例来自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的EH合并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50例EH不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做为对照组。测定受试者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BMI)、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评估临床症状和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情况,常规抽提总RNA,应用CapitalBio公司miRNA芯片检测miRNA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观察相应差异表达的miRNA与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脂、血压、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血浆miRNA表达谱中明显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19个,其中有12个miRNA上调(miR-142-3p、miR-196、miR-28、miR-208等),7个miRNA下调(miR-542、miR-199a、miR-21、miR-195等),与qRT-PCR结果基本相符。miR-142-3p、miR-196与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Ⅱ级患者血浆miR-142-3p和miR-196表达水平分别升高(4.44±0.21)倍和(3.78±0.20)倍(均P<0.05),在心功能Ⅲ级患者分别升高(10.09±0.19)倍和(9.88±0.25)倍(均P<0.05),在心功能Ⅳ级患者分别升高(15.34±0.18)倍和(13.83±0.22)倍(均P<0.05);miR-542、miR-199a与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Ⅱ级患者血浆miR-542和miR-199a表达水平分别降低(91±11)%和(85±10)%(均P<0.05),在心功能Ⅲ级患者分别降低(55±9)%和(51±15)%(均P<0.05),在心功能Ⅳ级患者分别降低(24±8)%和(22±7)%(均P<0.05)。结论 EH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miRNA的表达有明显改变,并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相应改变,与NT-proBNP明显相关,提示部分血浆miRNA可作为预测EH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进展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吴娜,王勇,刘国兵,刘琼[6](2016)在《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corin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浆corin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水平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以及培哚普利干预疗效。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左心室肥厚(LVH)组28例,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40例],均予以培哚普利治疗8周,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corin、ANP和脑钠尿肽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前NLVH组、LVH组和对照组的血浆corin、ANP和脑钠尿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LVH组corin、ANP和脑钠尿肽明显高于NLVH组[(1950.3±401.9)比(1238.6±379.7)ng/L;(63.2±16.0)比(49.5±15.8)ng/L;(77.1±19.2)比(55.0±20.5)ng/L;均P<0.05]。Corin水平与LVMI、ANP和脑钠尿肽水平呈正相关(r=0.616,r=0.574,r=0.605,均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LVMI独立相关的指标是corin和脑钠尿肽(β=0.504和0.171,均P<0.01);培哚普利治疗8周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corin、ANP及脑钠尿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NLVH组:(1111.3±293.9)比(1238.6±379.7),(44.5±11.6)比(49.5±15.8),(47.2±14.2)比(55.0±20.5)ng/L,均P<0.05;LVH组:(1666.7±398.8)比(1950.3±401.9),(48.7±9.1)比(63.2±12.0),(48.3±10.5)比(77.1±19.2)ng/L,均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corin与ANP、脑钠尿肽水平呈正相关。血浆corin与高血压LVH呈正相关。培哚普利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浆corin水平。
何兰娟,冯美仙[7](2015)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97例因妊娠期间初发高血压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病情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3例)和非重度子痫前期组(妊娠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患者64例),另外选取同期同孕周正常健康妊娠妇女60人为对照组。记录孕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检测孕妇血浆NT-proBNP、hsCRP;将HDCP孕妇血浆NT-proBNP、hsCRP按照中位数分为两组,比较各组出现不同病情高血压疾病的构成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组及非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的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24h定量尿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较高(均P<0.05),但重度子痫前期组与非重度子痫前期组间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proBNP≤263.6ng/L组比较,NT-proBNP>263.6ng/L组孕妇hsCRP水平较高(P<0.05),重度子痫前期构成比亦较高(P<0.05);与hsCRP≤6.83 mg/L组比较,hsCRP>6.83mg/L组孕妇血浆NT-proBNP水平较高(P<0.05),重度子痫前期构成比亦较高(P<0.05)。结论 HDCP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升高,与重度子痫的发生密切相关。
林雪金,林济钦,欧阳秋芳[8](2014)在《不同血压水平者血尿酸、脑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血压水平者血尿酸、脑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门诊初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设为高血压组(n=203),另入选同期健康体检收缩压<140mm Hg且舒张压<90mm Hg者为对照组(n=268),依据血压水平进一步分为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20139和(或)舒张压8089mm Hg,n=135]和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且舒张压<80mm Hg,n=133)。检测各组受试者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水平,同时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功能,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各组受试者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水平逐渐升高[血尿酸,正常血压组(268.7±34.0)比正常高值血压组(367.1±40.5)比高血压组(466.5±50.7)μmol/L;脑钠尿肽,正常血压组(66.3±8.7)比正常高值血压组(139.1±15.8)比高血压组(224.8±25.4)ng/L;hsCRP,正常血压组(1.22±0.39)比正常高值血压组(3.24±0.64)比高血压组(5.96±0.67)mg/L],LVEF水平逐步下降[正常血压组(62.3±6.3)%比正常高值血压组(56.5±5.5)%比高血压组(50.3±4.8)%,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率、血脂、血糖和血压等因素后,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是LVEF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水平逐渐升高,LVEF水平逐步下降。
孔洪,姜荣建,舒燕,赖金川[9](2013)在《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影响。方法入选某3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EH伴LVH患者224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氢氯噻嗪+贝那普利、氢氯噻嗪+坎地沙坦、氢氯噻嗪+硝苯地平、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治疗12周。于服药前及12周末分别测定各组血浆脑钠尿肽浓度、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血流速度(E峰)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比值(E/A),并对脑钠尿肽和LVMI、E/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药物治疗组各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浆脑钠尿肽浓度、LVMI降低,E/A升高。组间比较,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氢氯噻嗪+坎地沙坦组脑钠尿肽及E/A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血浆脑钠尿肽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治疗前r=0.47,治疗后r=0.45,P<0.01);血浆脑钠尿肽水平与E/A呈负相关(治疗前r=-0.41,治疗后r=-0.52,P<0.05)。结论降压治疗早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降低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及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宁金民,安云翔,关筱波,赵毅,王国林,王金涛[10](2011)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脑钠尿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尿肽与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从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据脑钠尿肽定量(正常值<100ng/L)结果分为脑钠尿肽阳性组(173例),从脑钠尿肽阴性患者中选择和阳性组血压匹配者(17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在脑钠尿肽阳性组(149/173,86.1%)明显高于阴性组(97/170,57.1%),且双支病变发病率较高(24.3%比14.1%,P<0.01),三支病变发病率也较高(13.9%比2.9%,P<0.01);在脑钠尿肽阳性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高于阴性组[(36.8±7.5)比(24.1±5.8),P<0.05]。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脑钠尿肽阳性者比阴性者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生率和更加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
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相关概念及诊断标准 |
2、研究内容 |
3、主要仪器与设备 |
4、研究对象 |
5、研究方法 |
6、研究流程 |
7、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研究对象临床特点 |
2、高血压危象组与健康体检组临床资料比较 |
3、高血压急症组与高血压亚急症组的比较 |
4、高血压急症组、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健康体检组的比较 |
5、高血压急症不同靶器官受损类型间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内皮素-1 与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的关系 |
2、心率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3、服药依从性与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皮素-1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和夜间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1.1 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
1.2.3 生化指标检测 |
1.2.4 24 h动态血压、LVMI及baPWV、踝臂指数的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不同ARR水平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不同ARR水平高血压患者的hsCRP、baPWV、踝臂指数、脑钠尿肽和LVMI水平 |
2.3 不同ARR水平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水平 |
2.4 ARR与hsCRP、baPWV、踝臂指数、脑钠尿肽、LVMI及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
2.5 nSBP及nDBP下降百分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 论 |
本主题国内外已有的结论 |
本文特色与见解 |
(3)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氧化三甲胺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氧化三甲胺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相关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氧化三甲胺与脑出血预后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临床总有效率 |
2.3 治疗前后生化指标 |
2.4 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 |
2.5 治疗前后电解质水平 |
2.6 治疗前后心功能 |
2.7 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 |
2.8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及入组 |
1.2 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
1.3 miRNA表达谱芯片杂交检测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
1.5 NT-proBNP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 |
2.2 总RNA浓度纯度检测和miRNA芯片杂交结果 |
2.3 qRT-PCR验证两组受试者miRNA表达 |
2.4 血浆miRNA水平和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6)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corin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受试者一般资料收集 |
1.2.2 治疗方法 |
1.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4 超声心动图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NLVH和LVH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 |
2.2 各组治疗前超声心动图 |
2.3 各组治疗前血浆corin、ANP和脑钠尿肽水平 |
2.4 培哚普利治疗前后LVH组和NLVH组一般资料的变化 |
2.5 培哚普利治疗前后,血浆corin、ANP和脑钠尿肽水平 |
2.6 培哚普利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 |
2.7 治疗前后coirn与ANP、脑钠尿肽、LVMI、收缩压、舒张压的相关性 |
2.8 影响LVMI的相关因素 |
3 讨论 |
本主题国内外已有的结论 |
本文特色与见解 |
(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3 分组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一般临床资料 |
2.2 各组血浆NT-proBNP、hsCRP、血肌酐及血压 |
2.3 血浆NT-proBNP、hsCRP不同水平分组的hsCRP/NT-proBNP以及HDCP分类 |
3 讨论 |
(8)不同血压水平者血尿酸、脑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检测方法 |
1.3 血压和心功能检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各组受试者血尿酸、脑钠尿肽和hsCRP的水平 |
2.3 各组受试者心功能参数的水平 |
2.4 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3 讨论 |
(9)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血压测量 |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
1.2.3 血浆脑钠尿肽浓度测定 |
1.2.4 降压药物治疗方法 |
1.2.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尿肽浓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10)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脑钠尿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脑钠尿肽测定 |
1.2.2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一般特征 |
2.2 两组血压参数 |
2.3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
3 讨 论 |
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尿肽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皮素-1与高血压急症及高血压亚急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柔真. 汕头大学, 2021
- [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和夜间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 徐茵,程云鹏,刘佳,姜一农.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0(07)
- [3]氧化三甲胺与脑血管病预后相关性研究[D]. 翟其金.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 任良强,吴忠,李斌,廖旺,王圣,马建林.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8(08)
- [5]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J]. 黄颖,伍伟锋.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7(07)
- [6]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corin水平的影响[J]. 吴娜,王勇,刘国兵,刘琼.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6(07)
- [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 何兰娟,冯美仙.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5(05)
- [8]不同血压水平者血尿酸、脑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J]. 林雪金,林济钦,欧阳秋芳.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12)
- [9]不同降压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脑钠尿肽及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影响[J]. 孔洪,姜荣建,舒燕,赖金川.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09)
- [10]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脑钠尿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 宁金民,安云翔,关筱波,赵毅,王国林,王金涛.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12)
标签:高血压论文; nt-probnp论文; 原发性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急症论文; 高血压性心脏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