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瘟超前免疫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澜[1](2020)在《基于Demo Builder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探索》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为微课的进一步开发与推广提供了基础条件,现如今国内常见的微课资源多为课件录屏或课堂实录,形式较为单一,且存在实用性不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微课优势难以凸显。本研究着眼于一款操作简便、交互功能强大的软件——Demo Builder,结合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及高中学情,探索优化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新思路,以期提高高中生物学微课质量,发挥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经验之塔理论为指导,通过阅读分析文献资料,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及Demo Builder的研究现状。在充分挖掘Demo Builder软件功能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基于Demo Builder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则及一般流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三章为例,详细介绍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具体过程,并提出微课制作建议,为一线教师创作微课提供参考。此外,利用Demo Builder制作微课并应用于教学活动,填补了其在国内微课设计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丰富了微课的制作途径及呈现形式,为创作高质量的微课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微课的应用环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学生、访谈一线教师及分析考试成绩后得出以下结论:基于Demo Builder制作的高中生物学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主性、丰富学习生活、理解重难点知识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Demo Builder制作的微课受到了多数师生的喜爱,他们表示愿意尝试制作或继续使用微课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尽管两组实验班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但受限于笔者的微课设计能力、应用章节有限、实习学校的硬件条件及寄宿生较多等客观因素,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但笔者相信随着微课的进一步完善,软件的进一步升级,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化构建,Demo Builder软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使微课更好的服务于高中生物学教学。
李远良[2](2019)在《嗜铬粒蛋白A及嗜铬粒蛋白B在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起源神经内分泌细胞,是一组具有较强异质性的少见肿瘤。近年来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在增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胃肠胰腺NENs按照分化程度分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嗜铬粒蛋白A(CgA)是NENs中最常用的通用标志物,可用于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还可用于肝转移患者的随访。血清CgA现行的检测方法多样,标准不统一,敏感性差,特异性不佳。嗜铬粒蛋白B(CgB)是一种与CgA相同家族的分泌蛋白,可用作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并且不受影响CgA因素的影响。目前,只有少数报道描述了CgA和CgB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效用的详细比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明二者在NET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招募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晚期胰腺及直肠NET患者及体检中心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CgA及CgB,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描述二者的诊断能力。所有的统计学采用的是SPSS ver.24(IBM,Chicago IL,USA)。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了 15例非肿瘤患者,41例晚期NET患者,其中10例原发于直肠,31例原发于胰腺。非肿瘤患者(对照组)的血清CgA水平为8.65±4.06 ng/ml,血清CgB水平为602.31±384.29pg/ml。晚期直肠NET患者血清CgA水平为7.41±4.09 ng/ml,血清CgB水平为977.35土457.14pg/ml。晚期胰腺NET患者血清CgA水平12.23±6.23ng/ml,血清CgB水平为1037.82±581.48pg/ml。晚期NET患者的血清CgA水平与非肿瘤患者相比未见明显升高(p=0.165)。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晚期直肠NET患者的血清CgA水平与非肿瘤患者血清CgA水平无差异(p=0.462),而晚期胰腺NET患者的血清CgA水平则高于晚期直肠NET及非肿瘤患者血清CgA水平(p=0.028;p=0.05)。在晚期直肠、胰腺NET患者中,其血清CgB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p=0.037;p=0.012)。在晚期直肠NET患者中,血清CgA水平未见明显升高,而血清CgB水平却有90%的患者出现升高。晚期胰腺NET血清CgA及CgB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组,血清CgA水平升高的患者占48%(15/31),血清CgB水平升高的患者占84%(26/31),血清CgA与CgB均升高占38%(12/31)。在16例血清CgA水平未见升高的胰腺NET患者中,有14例血清CgB升高,2例血清CgB不高。在15例血清CgA升高的患者中,13例患者的血清CgB水平升高,只有2例出现血清CgB水平不高。根据ROC曲线,血清Cg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p=0.059),血清CgB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p=0.011),血清CgB的临界值为632.03pg/ml,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60%。血清CgA的临界值为13.31ng/ml,敏感性为48%%,特异性为93%%,但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gA联合CgB的ROC曲线的AUC为0.93(95%CI:0.843,1.000;p<0.001)。结论:在晚期直肠NET患者中,血清CgA水平不高。血清CgB则在晚期直肠、胰腺NET患者中明显升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较于血清CgA,血清CgB有较好的诊断作用,可作为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联合血清CgA与CgB的检测,有助于提高对晚期直肠、胰腺NET的诊断能力。
刘翠[3](2015)在《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急需新型抗病毒制剂和免疫增强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糖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抗凝血等生物活性,硫酸化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多糖的生物活性并产生许多新的药用价值。临床上,应用中药防治疾病主要以复方为主。因此,本研究首先提取制备了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以三种配比配制126个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通过体外抗病毒试验初步筛选出五个作用较强的组方,进一步通过体外、体内试验比较五种组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筛选出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最强的复方SP9-sCP1,并研究了该方的作用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筛选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最强的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研制多糖类抗病毒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七个部分:试验Ⅰ、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制备首先用水煎醇沉法分别从淫羊藿、黄芪、党参、当归、黄精、大蒜及板蓝根中提取七种中药多糖,淫羊藿多糖(EP)、黄芪多糖(AP)、党参多糖(CP)、当归多糖(CA)、黄精多糖(SP)、大蒜多糖(GP)及板蓝根多糖(IP),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糖含量;采用本研究室以前优化的修饰条件分别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硫酸化修饰,得到七种硫酸化多糖,sEP、sAP、sCP、sCA、sSP、sGP及sIP,分别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其糖含量,用超声-酸性铬酸钡法测定其硫酸根含量,用红外光谱鉴定其结构。结果显示,七种中药多糖的糖含量在47.31~93.39%;七种硫酸化多糖的含量在29.63~77.30%、硫酸根含量在31.23~43.63%、红外光谱显示有S=O和C-O-SO3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各硫酸化多糖修饰成功。试验Ⅱ、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比较为了筛选抗病毒的活性最好的复方,首先用MTT法测定淫羊藿多糖(EP)、黄芪多糖(AP)、党参多糖(CP)、当归多糖(CA)、黄精多糖(SP)、大蒜多糖(GP)及板蓝根多糖(IP)七种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安全浓度;然后将多糖(PS)与硫酸化多糖(sPS)两两组合,分别按其糖含量比为 9:1(PS9-sPS1)、7:3(PS7-sPS3)、6:4(PS6-sPS4)三种比例共组成126个复方,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种浓度的各多糖复方,与鸡新城疫病毒(NDV)以先加病毒后加多糖的方式加入到培养成单层的CEF中,用MTT法测定NDV感染CEF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最高病毒抑制率位于前五位的复方组依次为 CP7-sCA3(86.90%)、EP7-sAP3(82.00%)、SP9-sCP1(78.30%)、EP7-sCA3(77.10%)、CA9-sEP1(65.80%),可以初步作为抗病毒复方的候选方。试验Ⅲ、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验证为了验证前一试验筛选出的5个组方的抗病毒活性,将5个组方再分别按多糖(PS)与硫酸化多糖(sPS)的糖含量比9:1、7:3、6:4三种配比组成15个复方,用MTT法比较它们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和EP7-sCA3 分别在同方的 3 个配比中的抗病毒活性最强;SP9-sCP1在15个复方中的病毒抑制率最高,可以作为抗病毒方剂。然后分别用透射电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三种浓度的SP9-sCP1对NDV的结构、NDV感染CEF后的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SP9-sCP1能直接破坏NDV的结构,且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显着降低NDV的抗原表达;显着减轻NDV引起的CEF病变程度,调控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凋亡,高剂量的作用最为显着。结果表明,SP9-sCP1具有杀灭病毒、抑制病毒感染和细胞保护作用。试验IV、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为了筛选体外增强免疫活性最好的复方,将五个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及EP7-sCA3)自安全浓度倍比稀释至共5个浓度,分别单独或与PHA 一起加入到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培养48h后,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多糖复方单独刺激时,SP9-sCP1、CP7-sCA3、EP7-sAP3及CA9-sEP1组在7.813~0.488 μg·mL-1、EP7-sCA3 组在 3.906~0.488 μg·mL-1 能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P<0.05);SP9-sCP1组的增殖率最高(37.13%),显着高于其余四个复方组(P<0.05)。多糖复方与PHA同时刺激时,五个复方组在一定浓度下能协同PHA显着促进淋巴细胞增殖。SP9-sCP1组的增殖率最高(24.31%),显着高于其余四个复方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SP9-sCP1组的增强免疫活性最好,显着优于其余四个复方。试验V、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验证为了筛选体内增强免疫活性最好的复方,取16日龄非免疫健康雏鸡210只随机均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用新城疫疫苗免疫,30日龄二免。在首次免疫的同时,5个多糖复方组分别肌肉注射5 mg·ml-1 的 SP9-sCP1、CP7-sCA3、EP7-sAP3、CA9-sEP1、EP7-sCA3 药液 0.5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首免后7、14、21、28 d采血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血清ND抗体效价、血清IL-2、IL-6及IFN-γ的含量。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 D7、D28,SP9-sCP1、CP7-sCA3、EP7-sAP3 及 CA9-sEP1 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在D14,SP9-sCP1、CP7-sCA3及EP7-sAP3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在D21,SP9-sCP1及EP7-sAP3组的淋巴细胞A570值均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其中SP9-sCP1组的平均淋巴细胞增殖率最高(49.85%)且显着高于其余组(P<0.05)。在D7~D28,五种复方均能提高血清抗体效价,SP9-sCP1组均为最高,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五种复方均能提高血清IL-2、IL-6和IFN-γ的含量,SP9-sCP1组均为最高,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5个复方在合适的浓度均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抗体效价、提高血清IL-2、IL-6及IFN-γ的含量,SP9-sCP1的作用最为显着。试验Ⅵ、SP9-sCP1对NDV NP mRNA表达的影响为了探讨SP9-sCP1抗病毒的作用机理,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NDV感染,分别加入三种浓度的SP9-sCP1(7.813、3.906、1.953μg·mL-1),并设细胞对照组及病毒对照组,培养48 h后,提取Total RNA,反转录成cDNA,以2.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扩增产物特异性,运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DV NP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具特异性,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SP9-sCP1能明显抑制NPmRNA的相对表达量,三个剂量组NP mRNA的相对表达倍数均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SP9-sCP1H组最低。结果表明,SP9-sCP1能显着下调NPmRNA的表达,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试验Ⅶ、SP9-sCP1对鸡淋巴细胞中IL-2、IL-6和IFN-γ的mRNA表达的影响为了探讨SP9-sCP1增强免疫作用的机理,将三种浓度的SP9-sCP1(7.813、3.906、1.953μg.mL-1)加入到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培养12 h后,提取淋巴细胞Total RNA,反转录成cDNA,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IL-2、IL-6和IFN-y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SP9-sCP1在7.813、3.906μg.mL-1显着上调 IL-2 mRNA 的表达,在 7.813 μg.ml-1 显着上调 IL-6 mRNA 的表达,在 7.813、3.906、1.953 μg·mL-1显着上调IFN-γ mRNA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SP9-sCP1能显着上调IL-2、IL-6和IFN-γ的mRNA的表达,从而增强免疫。
李翠蓉[4](2013)在《新生凉山乌金猪乳前猪瘟免疫试验》文中指出仔猪出生后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经0.5h后再令其吸吮初乳,饲养至155d行中和抗体测定,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经攻击猪瘟强毒,完全获得保护。试验表明,新生仔猪乳前猪瘟免疫接种是一种新免疫途径,具有生产实用价值。
李毅[5](2012)在《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的优化》文中指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严重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两大主要传染病。感染猪瘟病毒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猪群,会因为其严重的免疫抑制而导致猪群免疫效果不佳,进而降低疫苗免疫对猪群的保护能力。同时,猪群会因为较弱的抵抗力而发生猪瘟病毒或/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给猪场带来更严重的损失。另外,猪群免疫会因为养殖环境和疫苗类型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免疫效果,并且猪群免疫猪瘟疫苗后,可能会造成免疫抑制而某些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所以,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科学合理,才能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本试验以四川省某规模化猪场为试验猪场,采用不同的免疫程序和血清学ELISA分析方法,分析了试验猪场在进行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变化以及抗体合格率,为试验猪场制定经济合理的免疫程序。结果表明,用猪瘟弱毒疫苗对试验猪免疫后,对于经产母猪、种公猪及商品猪,试验B组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较A组和C组理想。对于经产母猪,B组免疫次数少,对猪体应激少;对于种公猪,B组免疫次数少,且在试验所设计的时间段内能保持有效地保护率;对于商品猪,A、C两组免疫程序在最后一次免疫后3个月检测其抗体合格率明显低于B组,且抗体滴度偏低,下降趋势明显且较快。所以,在本猪场采购此种疫苗的情况下,建议选用B组试验免疫程序。同样,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苗免疫试验猪群后,对于经产母猪、种公猪及商品猪,试验B组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较A组和C组理想。对于经产母猪,B组免疫效果相对要优于A、C组;对于种公猪,三组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差别不是很明显,但是B组和A、C组相比,具有剂量小,次数合适,并且免疫效果满意的优势;对于商品猪,B组免疫程序更合理、保护率更高。综合考虑,在本猪场采购此种疫苗的情况下,建议选用B组试验免疫程序。至此,本试验为试验猪场对于CSF和PRRS两种疾病的疫苗预防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免疫程序。
马强,任巧玲,王治方,郭红霞[6](2010)在《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阻断ELISA试验研究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日龄左右,超免组和非超免组抗体水平比较接近;30~80日龄之间,超免组的抗体水平上升较快,明显高于非超免组。猪瘟超前免疫能够刺激机体较好地产生猪瘟抗体。
吴文福,岑小清,任向阳[7](2009)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因其优良的免疫原性,成为我国至今唯一使用的猪瘟疫苗株。本文就猪瘟兔化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猪瘟兔化弱毒组织疫苗和细胞疫苗的研制以及疫苗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马强[8](2009)在《规模化猪场非典型猪瘟综合防制措施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猪瘟(hog cholera ,HC),又称古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HCV,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是受世界各国关注的传染病之一。但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猪瘟流行和发展呈现新的变化,出现非典型性猪瘟,并在许多地区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非典型猪瘟指的是病原体为猪瘟病毒,但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与传统的猪瘟变化有着很大不同的疫病。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猪瘟抗原和抗体水平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制措施,并在部分猪场进行推广应用。1、河南省非典型猪瘟流行情况调查通过对河南省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现场调查,随机对被调查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采血,用猪瘟病毒ELISA试验进行猪瘟抗原检测。结果表明:我省规模化猪场生产公母猪猪瘟病毒阳性率最高达15.58%,保育仔猪和育肥猪分别为13.75%、13.51%,哺乳仔猪最低为11.11%,群体平均阳性率为13.33%;2、河南省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猪群猪瘟抗体水平进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我省规模化猪场猪群猪瘟抗体水平相对较高,生产公母猪的免疫抗体值最高,平均合格率达到91.54%;哺乳仔猪次之,平均合格率为87.95%;保育猪和育肥猪免疫抗体值比较低,平均合格率分别为79.69%、76.67%,群体平均保护率达到了80.96%;3、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进行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猪出生后第1~28d血清抗体水平较高,其中7~14d血清抗体水平最高,保护率达到了100%,14d以后血清抗体水平已经开始降低,42d时血清抗体保护率已经降到了55%。4、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用阻断ELISA试验对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日龄左右,超免组和非超免组抗体水平比较接近;30日龄到80日龄之间,超免组的抗体水平上升较快,明显高于非超免组。猪瘟超前免疫能够刺激机体较好地产生猪瘟抗体。5、不同免疫程序对仔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用阻断ELISA试验对不同免疫程序下仔猪猪瘟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结果表明,0日龄首免、40日龄二免、100日龄三免的免疫效果要好于2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6、非典型猪瘟综合防制措施的制定及应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制措施,并选择5个养殖场进行应用。结果显示,净化后与净化前相比,猪瘟抗原阳性率下降了将近5%,抗体保护率升高11%,仔猪死死亡率降低了4.2%,防制效果较好。表明本研究可以为养猪生产实践中防制非典型猪瘟提供理论依据,为控制预防猪瘟提供指导。
李纪春,徐义宏,张文杰[9](2009)在《一例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猪瘟的确诊与防控》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某规模化猪场发病仔猪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并对发病仔猪样本进行RT-PCR检测,确诊为猪瘟感染。通过对猪群整体进行猪瘟抗体监测,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针对仔猪制定超前免疫程序,减少猪场损失,取得了良好效果。
原维,朱翠娟,贺秀媛,李晓波,薛小波,原林[10](2009)在《仔猪猪瘟疫苗乳前免疫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对猪瘟的防治实践中,对猪瘟超前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及保护效果存在争议。通过对猪场的应用观察:以品种、日龄相同,胎次相近的杜长大四窝三元仔猪为检测对象,每窝随机抽取五头进行超前免疫实验,分别在20,30,40,60日龄,静脉采血,利用IDEXX公司的猪瘟检测试剂盒进行猪瘟阻断率检测,结果表明:进行猪瘟超前免疫后再在50日龄加强一次猪瘟疫苗免疫能很好的保护仔猪。
二、猪瘟超前免疫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瘟超前免疫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emo Builder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微课常态化教学初见端倪 |
(二)微课为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新思路 |
(三)在微课制作及应用中Demo Builder优势突出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微课 |
(二)Demo Builder软件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经验之塔理论 |
第三章 Demo Builder软件简介 |
一、Demo Builder软件的安装 |
(一)下载安装包 |
(二)安装 |
二、Demo Builder软件的界面介绍 |
(一)首页界面介绍 |
(二)缩略图界面介绍 |
(三)编辑界面介绍 |
第四章 基于Demo Builder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
一、Demo Builder在微课设计与制作中的优势 |
(一)无需编程,轻松交互 |
(二)形式丰富,引人入胜 |
(三)输出多样,直接编辑 |
二、基于Demo Builder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原则 |
(一)教育性原则 |
(二)趣味性原则 |
(三)简明性原则 |
(四)交互性原则 |
三、基于Demo Builder的微课设计流程 |
(一)确定选题 |
(二)教学设计 |
(三)脚本设计 |
(四)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五)微课制作过程 |
四、基于Demo Builder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建议 |
第五章 微课的应用和评价 |
一、微课的应用 |
二、学生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选择题调查结果分析 |
(二)简答题调查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四、教学效果定量分析 |
(一)一组成绩分析 |
(二)二组成绩分析 |
五、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一)理论成果 |
(二)实践成果 |
二、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2)嗜铬粒蛋白A及嗜铬粒蛋白B在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文献综述1: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1. 传统肿瘤标志物 |
1.1 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 A, CgA) |
1.2 嗜铬粒蛋白B (Chromogranin B, CgB)及嗜铬粒蛋白C (Chromogranin C, CgC) |
1.3 胰抑素(Pancreastatin) |
1.4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 |
1.5 速激肽(Tachykinins) |
1.6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 |
1.7 特异性激素标志物 |
2. 新型肿瘤标志物 |
2.1 微小RNA(microRNA,miRNA) |
2.2 NETest |
2.3 液体活检 |
3.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2:《黄帝内经》肿瘤相关疾病要点分析 |
1. 《内经》之肿瘤症状学 |
2. 《内经》之肿瘤脉诊 |
3. 《内经》之肿瘤病因 |
4. 《内经》之肿瘤病机 |
5. 《内经》之肿瘤治法治则 |
6. 《内经》肿瘤之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三、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病人来源 |
1.2 患者入组标准 |
1.3 患者排除标准 |
1.4 患者中途退出标准 |
1.5 对照组入组标准: |
1.6 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标准 |
1.7 血清的保存及冻融 |
1.8 酶联免疫法检测CgA |
1.9 酶联免疫法检测CgB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血清CgA与CgB标准曲线 |
2.3 血清CgA及CgB |
2.4 血清CgA及CgB 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多糖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及制备 |
1.1 多糖类药物的来源 |
1.2 多糖类药物的制备 |
2 多糖类药物的结构鉴定 |
2.1 化学分析 |
2.2 波谱鉴别分析 |
3 多糖类药物的主要生物活性研究 |
3.1 多糖类药物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
3.2 多糖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研究进展 |
1 淫羊藿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2 黄芪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3 党参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4 当归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5 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6 大蒜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7 板蓝根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本研究的选题及目的意义 |
1 选题依据 |
2 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七种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4 七种中药多糖的提取 |
1.5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1.6 多糖的鉴定 |
2 结果 |
2.1 七种多糖的得率 |
2.2 七种硫酸化多糖的得率、硫酸根含量和糖含量 |
2.3 七种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的红外光谱 |
3 讨论 |
3.1 中药多糖的提取 |
3.2 中药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
3.3 硫酸化多糖的鉴别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病毒准备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多糖及其硫酸化多糖细胞毒性测定 |
1.6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 |
1.7 多糖复方抗病毒作用的测定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2.2 硫酸化多糖对CEF的最大安全浓度 |
2.3 PS_9-sPS_1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2.4 PS_7-sPS_3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2.5 PS_6-sPS_4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3 讨论 |
3.1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组成和安全浓度的确定 |
3.2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抗病毒活性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PS-sPS复方的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病毒准备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PS-sPS复方体外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
1.6 SP_9-sCP_1对NDV直接作用的观察 |
1.7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观察 |
1.8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测定 |
1.9 NDV感染CEF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1.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PS_9-sPS_1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2 PS_7-sPS_3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3 PS_6-sPS_4复方的体外抗病毒活性 |
2.4 PS-sPS复方的最高病毒抑制率 |
2.5 SP_9-sCP_1直接作用后NDV形态结构的变化 |
2.6 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变化 |
2.7 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变化 |
2.8 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
3 讨论 |
3.1 PS-sPS复方的抗NDV效果 |
3.2 SP_9-sCP_1对NDV形态结构的影响 |
3.3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抗原表达的影响 |
3.4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后细胞周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增强免疫活性的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试剂与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5 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
1.7 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血清IL-6含量的变化 |
2.5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多糖复方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多糖复方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多糖复方对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SP_9-sCP_1对NDV NP的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CEF细胞培养及处理 |
1.5 Total RNA的提取[9] |
1.6 反转录(RT)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1.8 PCR测定 |
1.9 Real-time PCR测定 |
1.10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特异性分析 |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各组NP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SP_9-sCP_1对NDV感染CEF细胞后NP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SP_9-sCP_1抗NDV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SP_9-sCP_1对鸡淋巴细胞中IL-2、IL-6和IFN-γ的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10] |
1.5 鸡外周血淋巴细胞Total RNA的提取[11-13] |
1.6 反转录(RT) |
1.7 PCR引物的设计 |
1.8 Real-time PCR测定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 IL-2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2.3 IL-6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2.4 IFN-γ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SP_9-sCP_1对IL-2、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兽医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4)新生凉山乌金猪乳前猪瘟免疫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第1阶段 |
1.2.2 第2阶段 |
1.2.3 试验猪抗体消长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第1阶段试验结果 |
2.2 第2阶段试验结果 |
2.3 试验猪抗体滴度消长测定结果 |
2.4 试验猪剖检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5)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猪瘟 |
1.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
2. 材料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3. 方法 |
3.1 试验猪免疫程序 |
3.2 待检血清采集 |
3.3 CSFV和PRRSV的ELISA检测 |
3.4 离散度分析 |
4. 结果 |
4.1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4.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检测结果 |
5. 讨论 |
5.1 CSFV和PRRSV疫苗免疫相互影响 |
5.2 CSFV和PRRSV抗体检测 |
5.3 CSF免疫程序的探讨 |
5.4 PRRS免疫程序的探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瘟兔化弱毒株的生物学特性 |
1.1 猪瘟兔化弱毒株的遗传特性 |
1.2 猪瘟兔化弱毒对猪的安全性 |
1.3 猪瘟兔化弱毒的免疫原性 |
2 猪瘟兔化弱毒组织疫苗的研制 |
2.1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组织疫苗 |
2.2 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疫苗 |
2.3 猪瘟兔化弱毒牛体组织疫苗 |
3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疫苗的研制 |
3.1 猪瘟兔化弱毒乳猪肾细胞疫苗 |
3.2 猪瘟兔化弱毒羊肾细胞疫苗 |
3.3 猪瘟兔化弱毒牛睾丸细胞疫苗 |
3.4 猪瘟兔化弱毒传代细胞疫苗 ( |
4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应用 |
4.1 猪瘟兔化弱毒在国外的应用 |
4.2 猪瘟兔化弱毒在国内的应用 |
4.2.1 猪瘟兔化弱毒免疫效果评价 |
4.2.2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合理应用 |
4.2.2.1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
4.2.2.2 使用安全高效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
(8)规模化猪场非典型猪瘟综合防制措施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猪瘟病毒简介 |
1.2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 |
1.3 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 |
1.4 非典型猪瘟的剖检变化 |
1.5 我国目前非典型猪瘟的流行现状与特点 |
1.6 猪瘟的诊断方法 |
1.7 猪瘟疫苗 |
1.8 我国非典型猪瘟长期持续存在的主要根源及恶性循环的原因 |
2 引言 |
3 河南省非典型猪瘟流行情况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4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监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分析与讨论 |
5 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分析与讨论 |
6 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分析与讨论 |
7 不同免疫程序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 |
7.3 分析与讨论 |
8 非典型猪瘟综合防制措施的制定及应用 |
8.1 试验材料 |
8.2 试验方法 |
8.3 应用结果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仔猪猪瘟疫苗乳前免疫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时间、地点 |
1.2 实验动物及实验材料 |
1.3 实验猪的饲养管理 |
1.4 实验方法 |
1.5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见表1) |
3 讨论 |
四、猪瘟超前免疫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emo Builder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探索[D]. 杨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嗜铬粒蛋白A及嗜铬粒蛋白B在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应用[D]. 李远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多糖—硫酸化多糖复方的抗病毒和增强免疫活性及机理研究[D]. 刘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4)
- [4]新生凉山乌金猪乳前猪瘟免疫试验[J]. 李翠蓉. 山东畜牧兽医, 2013(03)
- [5]某规模化猪场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程序的优化[D]. 李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1)
- [6]超前免疫对仔猪猪瘟抗体水平的影响[J]. 马强,任巧玲,王治方,郭红霞. 中国畜牧兽医, 2010(05)
- [7]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研究概况[J]. 吴文福,岑小清,任向阳.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9(06)
- [8]规模化猪场非典型猪瘟综合防制措施研究及应用[D]. 马强.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9]一例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猪瘟的确诊与防控[J]. 李纪春,徐义宏,张文杰. 中国兽药杂志, 2009(01)
- [10]仔猪猪瘟疫苗乳前免疫技术的应用研究[J]. 原维,朱翠娟,贺秀媛,李晓波,薛小波,原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