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鸡(北京油鸡)遗传育种研究

帝王鸡(北京油鸡)遗传育种研究

一、宫廷鸡(北京油鸡)的遗传育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俪萍[1](2021)在《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杂交测定及与屠宰性能相关基因多态位点分析》文中认为为探讨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杂交育种优势,改良本地优质黄鸡。本试验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吉林黄鸡(HH)与北京油鸡(YY)正反交F1代群体,并对其外观外貌、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等进行检测,结合亲本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最后利用候选基因法对已知优质相关基因在杂交群体中的多态性及肉质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为吉林黄鸡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的杂交育种分析生长发育结果表明,无论正反交F1代均不表现一致的外貌特征,其中HY(反交)F1代群体与北京油鸡表型更加接近,表现为冠羽率高达70.71%,多趾率高达73.74%,胫羽、趾羽率高达88.89%。生长体尺方面YH(正交)数值更接近HH,HY数值更接近于YY。生长体尺数据YH>HY,胫围YY数值最大。杂交优势率YH要优于HY,YH的体重杂交优势率达到最大值为6.0334%。屠宰性能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绝对和相对产肉数值更接近其母本群体,其中YH组屠宰率指标显着高于两亲本组和HY组(p<0.05),高达92.66%。YH绝对和相对产肉杂种优势率基本较高于HY,HY全净膛率的杂交优势较好于YH。YH的翅膀重杂种优势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5918%。在1周龄时HY的料肉比杂种优势率最好为-7.3171%。在15周龄时YH的料肉比杂种优势率最好为-5.5059%。肉品质方试验结果表明,HY在剪切力、熟肉率、失水率的杂种优势较好于YH,HY失水率高达-7.9744%。YH滴水损失有较好杂种优势最大值为-13.7459%。氨基酸含量和杂种优势率均为HY是较好于YH。试验二:A-FABP基因的多态性对杂交F1代鸡的屠宰性能相关分析本试验采用基因组PCR直接测序法筛选SNP位点,再采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技术(HRM,high resolution melting)和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KASP,c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进行多态性分析,最后将各基因型个体与屠宰性状进行相关分析。A-FABP基因第121353265位C/T突变具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其中CC在吉林黄鸡群体中为优势基因型,CT在另外三个鸡群体中为优势基因型,C在4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优势基因。卡方检验结果表明:C/T突变在4个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中度多态(0.25<PIC<0.5)并且杂合度较低,有一定的遗传学意义。不同基因型间屠宰性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YYCT基因型腿肌剪切力显着低于CC(p<0.05);YHCT基因型半净膛率与腿肌p H24显着高于TT基因型(p<0.05);HYCT基因型半净膛率显着高于CC(p<0.05)。A-FABP基因第121351665C/T突变具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T在YH群体中为优势基因,C在另3个群体中均表现为优势基因。C/T突变4个群体均不处于平衡状态有较大的选择压力。HH三个基因分型间胸肌失水率CC显着高于CT型(P≤0.05),胸肌熟肉率TT型显着高于CT型(p≤0.05),腿肌系水力CT型显着高于CC基因型(p≤0.05);YYTT基因型胸肌p H1显着高于其他俩种基因型(p≤0.05),TT基因型胸肌率显着低于其他俩种基因型(p≤0.05);HY胸肌p H24和腿肌失水率均TT基因型显着高于CT基因型(p≤0.05)。YH、HY肉质性状与其亲本YY相似体现了较好的杂交优势与上述杂交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证实A-FABP外显子1和内含子2的C/T突变均为影响屠宰性状的潜在位点,该两个位点可以作为鸡IMF筛选分子标志。试验三:LEPR基因的多态性对杂交F1代鸡的屠宰性能相关分析本试验采用基因组PCR直接测序法筛选SNP位点,采用KASP进行多态性分析,最后将各基因型个体与屠宰性状进行相关分析。LEPR基因内含子8第28703134位点G/A突变具有AA、GA和GG三种基因型,GA基因型均表现为优势基因型,并处于平衡状态,中度多态(0.25<PIC<0.5)且杂合度较低。HH胸肌剪切力GA型极显着高于AA型(p≤0.01);YY肌胃与脚重GG型显着高于GA型(p≤0.05);YH腿肌滴水损失AA型显着高于GA型(p≤0.05);HY胸肌剪切力和胸肌熟肉率AA型极显着高于GA型(p≤0.01),翅膀重GA显着高于GG型(p≤0.05)。LEPR基因内含子8第28702826位C/T突变具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TT在HH和HY中表现为优势基因型,T为优势基因。CC基因型在YY和YH中表现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基因。并处于平衡状态,中度多态(0.25<PIC<0.5)且杂合度较低。吉林黄鸡三个基因分型间腹脂率、胸肌p H24CC型显着高于TT型(p≤0.05),腿肌系水力CC型极显着高于TT型(p≤0.01)。胸肌剪切力CT型显着高于CC型(p≤0.05),腿肌剪切力CT型显着高于TT型(p≤0.05),腿肌失水率TT型极显着高于CC型(p≤0.01);北京油鸡屠宰率CC型和CT型显着高于TT型(p≤0.05),腿肌p H24CC型显着高于CT型和TT型(p≤0.05)。脚重TT型显着高于CT型(p≤0.05),肌胃重TT型极显着高于CT型(p≤0.01);正交组合腿肌失水率TT型显着高于CC和CT型(p≤0.05);反交组合腿肌剪切力和熟肉率CC型都显着高于CT型(p≤0.05),翅膀重CT型显着高于TT型(p≤0.05),腿肌p H1与p H24的TT型分别显着高于CC与CT型(p≤0.05),胸肌失水率CC型和CT型极显着高于TT型(p≤0.01)。HY肉质性状与YH屠宰性状接近于杂交母本群体有较好的杂交优势,与杂交育种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证明LEPR内含子8的G/A与C/T突变均为影响屠宰性状的潜在位点,该两个位点可以作为鸡IMF筛选分子标志。可为利用北京油鸡和吉林黄鸡杂交后代培育优质鸡配套系提供部分科学的理论依据。

赵灵改,吕学泽,刘毅,王梁,杨卫芳,秦琛强,李兴民[2](2021)在《北京油鸡遗传育种与品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北京油鸡是北京地区特有的肉蛋兼用型鸡种,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以外形独特、肉质鲜嫩、肉香浓郁而着称,是我国优质的地方鸡种,202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本文主要从北京油鸡遗传育种、影响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因素、鸡肉风味物质研究及鸡蛋品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北京油鸡的规模化养殖、鸡肉品质控制及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苏虎[3](2020)在《817肉鸡初生重对生产性能、肉品质及下丘脑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初生重对817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以及生长轴相关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0日龄817肉鸡雏鸡1200只,逐只称重并佩戴翅号。根据初生重分为低初生重组(37.5±1.9g,≦40g)、中初生重组(42.8±0.5g,42.0g-43.6g)、高初生重组(47.9±1.9g,≧46.0g)三组。所有试验鸡笼养,自由采食,饮水。每7天全群称重。49日龄,根据每周体重对817肉鸡生长曲线进行拟合。从三组中分别挑选平均体重附近公鸡15只进行屠体性能与肉品质测定。分别采取高初生重与低初生重组各3只公鸡的下丘脑样品,提取RNA,建库测序进行RNA-seq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lanffy 3种生长模型的拟合度均高于0.996。其中Logistic模型合效果最佳,其拟合值和实际测定值最吻合,拟合度,拐点周龄,拐点体重分别为0.998,4.85周,951.54g。低初生重组公鸡生长速度始终较其他两组慢(P<0.05)。49日龄时低初生重组公鸡体重分别显着低于中初生重组与高初生重组101g与114g(P<0.05)。中初生重组公鸡与高初生重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低初生重组母鸡体重只在早期(1-14日龄)低于其他两组(P<0.05)。中初生重组母鸡与与高初生重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初生重对49日龄817肉公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与腿肌率等屠体性能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高初生重组公鸡脾脏占体重比率显着高于中初生重组(P<0.05)。低初生重组公鸡十二指肠占体重比显着大于高初生重组(P<0.05)。三组公鸡之间心、肝、肌胃、腺胃、胰腺重、空肠以及回肠占体重比率无显着差异(P>0.05)。初生重对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以及肉色等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以log2|foldchange|>1并且矫正P-value<0.05为阈值共筛选出424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生长激素抑制素信号通路”,“糖皮质激素分泌”等通路。其中低初生重公鸡下丘脑中SST与TRH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进一步q PCR分下发现与高初生重相比,低初生重组公鸡垂体中SSTR2与SSTR5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而TRHR和GH基因表达显着下调而GHRHR基因表达无显着变化。综上所述,初生重对屠宰性能与肉品质以及817母鸡出栏重无显着影响。初生重小的817公鸡生长性速度慢,与SST基因高表达抑制了TRH对GH刺激分泌有关。

苗小猛[4](2019)在《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彭县黄鸡为我国优秀的地方鸡品种之一,其适应性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黄鸡类群中的代表型。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国外高产鸡种的大量引入导致其种质资源迅速衰减,濒临灭绝。鉴于此,成都市开展其种质资源调查,并拟对群体进行保种及开发,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保种、选育理论,彭县黄鸡群体外貌出现分离,性能不断退化。为促进彭县黄鸡的产业化发展,四川农业大学家禽育种课题组与四川彭州天华禽业有限公司对彭县黄鸡(P)进行系统的保种以及提纯复壮,并引入隐性白羽肉鸡的母本(Y)进行杂交配套。本试验测定了0、1、2世代彭县黄鸡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和疾病阳性率以探究彭县黄鸡的品种选育进展,并对第2世代的纯系及其杂交组合(PPY)的生产性能进行对比以探究杂交效果,同时对这两个鸡群的生长及产蛋率规律进行模型拟合,为彭县黄鸡的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2个世代的提纯选育,彭县黄鸡的杂色羽由0世代的25.63%下降至2世代的9.60%,符合品种标准的肉色胫由0世代的79.86%提高至2世代的96.40%,外貌特征趋于一致;(2)第2世代公鸡180日龄的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等屠宰性能显着高于0世代(P<0.05);彭县黄鸡的开产日龄由0世代的181.2 d下降至2世代的166.8 d,缩短了14.4 d,平均每个世代缩短7.2 d,300日龄产蛋量由0世代的72.8枚提高到2世代的84.7枚,产蛋性能显着提高;(3)杂交组合基本保留了彭县黄鸡的羽色特征且各周龄体重显着高于其纯系(P<0.05)。150日龄杂交组合公鸡的活重比纯系重311 g,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与腿肌重也显着大于纯系(P<0.05),屠宰性能显着改善;杂交组合的开产体重、开产蛋重、30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蛋重等产蛋性能均显着优于彭县黄鸡(P<0.05),且蛋壳颜色、蛋形指数、蛋壳强度、哈氏单位等蛋品质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4)经过2个世代的疾病净化,彭县黄鸡公鸡白痢的阳性率由0世代的3.96%降至2世代的0.25%,母鸡由3.78%降至0.11%;公鸡群体白血病的阳性率由0世代的5.31%降至2世代的0.73%,母鸡由4.94%降至0.53%,疾病净化取得良好效果;(5)采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与伍德、分室、杨宁产蛋率曲线模型对彭县黄鸡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规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两个群体的最佳生长曲线拟合模型均为Von Bertalanffy模型,最佳产蛋率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杨宁模型,可分别对生长发育规律和产蛋规律进行预测,为进一步的选育和饲养管理提供依据。综上可知,经过2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彭县黄鸡在外貌特征、生长性能、体尺及屠宰性能、产蛋性能、疾病净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上实现了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提纯复壮。利用隐性白羽肉鸡与彭县黄鸡杂交配套,其后代外貌特征保留了彭县黄鸡的特色,杂种优势显着,生长速度、体尺及屠宰性能、产蛋性能显着提高,而肉品质、蛋品质指标未见明显下降。

陈彬龙[5](2018)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文中指出自红原鸡被驯化以来,家鸡就受到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双重压力,由此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揭示选择塑造遗传变异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对6个代表性藏鸡群体和8个四川盆地特有的地方鸡品种共78只家鸡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同时结合报道的5只红色原鸡和8只西双版纳斗鸡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群体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与鸡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和高原适应性相关的重要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鸡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总共获得1.69万亿碱基,每个样本平均覆盖率为18.03层,发现8.53 Mb高度可信的SNP,新发现SNP 1.10 Mb,每个群体鉴定出SNP 3.46-7.52 Mb,每个群体检测到1398-7977个特异性SNP。利用序列多样性统计的方法对每个群体核苷酸可变性(θπ)和多态性(θ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藏鸡比四川本地鸡品种具有相对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GC含量和SNP以及插入和缺失(InDe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鸡基因组等容线中,SNP数量和GC含量呈正相关(r=0.73,p=0),在所有鸡群体和单个品种或群体中插入和缺失的数量和GC含量在等容线中呈负相关(r=-0.14,p=0),显示基因组突变率高度依赖基因组GC含量。同时,超过80%的插入片段长度在1到5 bp之间,近一半的插入和缺失发生在基因间区。通过邻接法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6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藏鸡群体至少存在3个明显的分支,这些独特的分布模式显示藏鸡可能与其它家鸡一样是多起源。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其它家鸡品种比藏鸡群体以及红原鸡具有更高的衰减率,反映了其它家鸡品种在人工育种中相对较高水平的近亲交配。利用日本鹌鹑作为外群检测红原鸡和15个家鸡群体之间的基因渗入,结果显示,藏鸡、野生红原鸡和其它品种鸡之间存在基因相互渗入的现象,相比于其它鸡品种,红原鸡与藏鸡之间有更多的基因渗入。通过对野生红原鸡和具有表型多样性的鸡品种基因组变异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6号染色体一个80-kb的区域(18.86–18.94 Mb)发现了5个(CH25H,PANK1,LIPA,SLC16A12和IFIT5)至少在5个家鸡群体中受到正选择的基因,它们主要参与了生长、代谢、免疫、行为和繁殖相关的通路。总的来说,LIPA,SLC16A12和IFIT5基因可能是现代鸡种肉产量和抗病能力的主要候选基因,这些候选基因可能是鸡驯化过程中的主要被选择基因。2.鸡驯化过程中重要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筛选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因组区域内与鸡经济性状(羽毛、皮肤颜色、生长、繁殖和攻击性)相关的基因受到了强烈选择。在金阳丝毛鸡的性染色体上20.7-Mb长度的区域,发现了204个独特受选择基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PDSS2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被确立为丝羽性状的候选基因。在本研究中,在PDSS2基因编码区发现了另一个该品种特有的SNP突变,它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报道。在沐川乌骨鸡中检测到SMPD3基因非编码区上游受到了最强烈的选择性清除信号zFST达到9.67(FST=0.70,p<0.001),该基因对小鸡出生后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编码肌纤维蛋白的相关基因(MYH1E,MYH1C和MYPN)也具有较高的zFST值。这些基因与鸡的生长相关,这与该鸡在所有鸡种中具有最高的180日龄体重一致。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在所研究的鸡品种中具有最高的300日龄产蛋量,在天府乌骨鸡和彭县黄鸡中同时检测到了KIF18A基因受到了强烈的选择信号。通过将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和不具有乌骨性状的鸡品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EDN3(FST=0.153,zFST=5.23,p<0.001)和TUBB1(FST=0.156,zFST=5.33,p<0.001)基因具有高分化峰值。在斗鸡中发现许多与肌肉发育和心血管活动相关的基因,比如FGF14,VCL,MYH11和SYNE1基因在斗鸡中发生了变异,一个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网络图显示它们参与的通路很可能与斗鸡攻击性相关。3.藏鸡的高原适应性为检测藏鸡在高海拔适应过程中是否受到了自然选择压力,本研究检测了藏鸡群体的基因组变异,筛选调控藏鸡高海拔适应性的候选基因。通过对藏鸡个体测序数据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藏鸡和家鸡之间存在具有显着等位基因频率差异(p<0.001)的SNP,其中11个位于编码区,且PKD2L1,EVI5和ZDHHC9三个基因包含非同义突变。通过滑动窗口分析的方法,检测了藏鸡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变异和频率,发现TRIT1,HPCAL4,NT5C1A,LOC419677和HEYL等5个基因在所有藏鸡23号染色体40 kb的区域受到了选择性清除信号。本研究一共鉴定了127个受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了25个主要与能量代谢、体型管理和消化有关的通路,这可能是藏鸡对高原的寒冷气候、鸟类的高体温以及对所能获取的食物的适应。

管红尔[6](2018)在《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广元灰鸡纯繁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为广元灰鸡商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研究收集广元灰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组合(WG)、广元灰鸡♀×禽雁6号♂杂交组合(PG)以及广元灰鸡纯繁组(GG)各500枚蛋,孵化并饲养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四川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并且三个组合在饲养管理水平上保持一致,于90、120、150日龄对其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羽色统计:三个组合中均是灰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黑羽和麻羽。WG、PG、GG三个组合的灰羽比例分别是38.33%、42.00%、61.36%,GG组合的灰羽比例最高。(2)繁殖性能:三个组合的受精率均达到了87%以上,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也都达到了90%以上。WG组合的开产日龄最早,开产体重值最大为1882.55g,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合。(3)生长性能:在1-28日龄时,三个组合增重差异均不显着。随着饲养日龄的增长,在28日龄后,WG组合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合;PG和GG之间的差异不显着。(4)体尺性状:三个组合的体尺性状均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150日龄时为最大值。其中,WG组合各个阶段的值均大于其他两个组合;PG和GG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5)屠宰性能:90、120、150日龄WG和PG两个组合的屠宰率都在80%以上。150日龄时,GG组合母鸡的屠宰率仅有75.57%。总体来说,屠宰性能的各个指标均是WG大于PG大于GG,公鸡大于母鸡。腹脂率也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母鸡大于公鸡。(6)肉品质:90、120、150日龄PG和GG两个组合各个日龄的含水量均在70%-75%。90、120日龄WG均低于70%;干物质含量则与粗水分含量相反。三个组合在90日龄时,肌肉的L值、a值和b值都为最大值,在150日龄时为最小值,且公鸡大于母鸡,腿肌大于胸肌;综合来看,三个组合在120日龄时L值最为适中,a值和b值也适中,肉色较优。随着日龄的增长,胸肌、腿肌的PH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公鸡大于母鸡,腿肌值大于胸肌,肌肉pH值均在6.0-6.5之间,三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着,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pH值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日龄的增长,WG组合与PG组合胸肌、腿肌的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GG组合呈上升趋势;且GG大于WG和PG,公鸡值均大于母鸡,腿肌值大于胸肌。粗蛋白含量随着日龄的增长,三个组合胸肌、腿肌值均呈下降趋势,胸肌大于腿肌,公鸡大于母鸡,GG均大于WG和PG。剪切力随着日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腿肌值均大于胸肌,公鸡大于母鸡,WG大于PG大于GG。肌苷酸含量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同一日龄时,母鸡均大于公鸡,腿肌值大于胸肌,PG大于WG大于GG。氨基酸含量也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在150日龄时,三个组合的肉质鲜味最佳。同一日龄时,胸肌值大于腿肌,公鸡值大于母鸡;在氨基酸总量和最具鲜味物质的谷氨酸含量方面,WG大于PG大于GG。综合以上结果,PG组合较优,符合本试验的目的。既使广元灰鸡的生长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使广元灰鸡的肉质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牧仁[7](2013)在《北京油鸡胚胎肝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研究以中国特有的地方优良家禽品种北京油鸡为研究对象,对7d鸡胚胎肝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在优化的体外培养环境中细胞传至25代,冻存156支细胞,应用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分别对分离传代细胞进行鉴定,并对传代细胞的冻存和复苏进行探讨是否可以通过干细胞冻存保存北京油鸡这一珍贵遗传资源;对分离鉴定的MSCs通过不同的培养条件进行诱导,分别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进行分化,应用免疫荧光和RT-PCR对诱导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体外环境下能够分离培养北京油鸡胎肝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仍然具有干细胞所特有的增殖和分化潜能,细胞的各项特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2)在优化组(含10%FBS、5ng/mL bFGF DMEM/F12培养基)的培养体系下,鸡胎肝MSCs体外培养生长旺盛,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绝大多数细胞呈长梭状或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排列成漩涡状或火焰状,随着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向均一,且低代次细胞增殖较快,高代次细胞生长明显减慢,随传代次数增多老化细胞增加。(3)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不同代次鸡胎肝MSCs的表面标志CD29和CD44均成阳性表达,而CK19和CD34均不表达。RNA转录水平RT-PCR检测鉴定各代次MSCs表面标志CD44、CD29、CD71和CD73均成阳性表达,且灰度分析显示除了CD73的表达量随细胞代次的增加而减弱外,其他标志物的表达量差别不显着。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传代培养后仍能维持MSCs的特性。(4)鸡胎肝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冻存及复苏活率呈下降趋势,不同代次鸡胎肝MSCs的细胞生长曲线呈经典的“S”型,细胞倍增均历经潜伏期、对数生长期以及生长停滞期。培养的低代次鸡胎肝MSCs中所含S期细胞较高,G0/G1期细胞较低,随细胞传代次数的升高G0/G1期比例随之增高,S期细胞显着下降。冷冻复苏细胞培养符合体外细胞培养的生长规律。(5)鸡胎肝MSCs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不同代次的细胞均能够分别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进行分化,且分化后的细胞在形态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少部分细胞出现死亡;随着细胞代次的增高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高代次分化后的细胞老化明显;实验分别通过相对应染色方法对分化后细胞进行了物理检测检验分化效果,并通过RT-PCR进一步检测了PPAR-γ、LPL,Collage typeⅠ、Osteopontin,Nestin、NF和Desmin、MyoD1这四种细胞各两种标志物,并分析了分化的目的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量变化规律,证明高代次的细胞相较于低代次的细胞分化细胞标志物均出现表达量下调的趋势,说明低代次的细胞在体外更易被诱导分化,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的分化能力在减弱。实验证明由7d鸡胚胎肝所分离的MSCs为多潜能间充质干类型的干细胞。研究表明:本研究从北京油鸡胚胎肝脏所分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中最多传代达25代,液氮保存的细胞在复苏后可传代培养并保持鸡胎肝MSCs的生物学特性。鸡MSCs能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心肌细胞。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鸡胎肝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及试验流程。

杨凯旋,陈永灿,周震祥,顾彩菊,汤琳琳,李世玉,何川,赵乐乐,孟和,黄启忠[8](2011)在《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北京油鸡多趾性状决定基因》文中研究指明鸡常见趾型为四趾,但一些国内外鸡品种如丝毛乌骨鸡、北京油鸡等表现多趾特征。已有杂交试验和遗传作图证明,鸡多趾性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不同,2号染色体短臂端是鸡多趾候选基因的关键区域。尽管如此,鸡多趾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还不十分清楚。实验选用经过杂交测验和纯繁选育的五趾北京油鸡纯合个体,采用回交模式分别同石岐杂鸡和霞烟鸡杂交,共获得F2代个体220只(多趾个体90只,正常四趾个体130只);在2号染色体共检测26个微卫星标记,遗传总距离392cm。分子标记和多趾性状之间连锁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ABR0004,MCW0082和MCW0184与五趾性状紧密连锁,LOD值分别为15.19,17.67和10.69。实验证明,北京油鸡多趾性状主要决定基因位于鸡2号染色体短臂端,同其他学者在其他鸡品种中进行的连锁分析结果相一致。实验结果为鸡多趾性状决定基因的精确定位以及鸡多趾性状的选育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江新生[9](2011)在《文昌鸡与贵妃鸡杂交效果分析及肉品质相关性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文昌鸡和贵妃鸡为试验素材,组成三个配套组合,即贵妃鸡(♂)×贵妃鸡(♀);文昌鸡(♂)×文昌鸡(♀);文昌鸡(♂)×贵妃鸡(♀)。试验选取三个组合的F1代(分别称之为贵妃鸡、文昌鸡、杂交鸡)1日龄雏鸡各120只(公母各半)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组合公母各设有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共360只,饲养至17周龄。旨在研究:(1)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及屠宰性能;(2)肌肉品质即包括感官指标、营养成分、肌纤维特性、肌肉微量元素、肌苷酸及其相关物质的含量;(3)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生长及屠宰性能研究(1)生长性能:三组合17周龄体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文昌鸡(公1933.5 g/母1708.6g)>杂交鸡(公1716 g/母1490.5 g)>贵妃鸡(公1340.5 g/母1153.1 g),同性别间差异极显着( P<0.01)。料重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贵妃鸡(公4.16/母4.18)>杂交鸡(公3.86/母4.02)>文昌鸡(公3.49/母3.64),差异显着(P<0.05)。(2)体尺性状:文昌公鸡与杂交公鸡的胸深、胫围差异不显着(P>0.05),但两者都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高于贵妃鸡。三组合母鸡间在骨盆宽、胸宽、胫围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大小分别是文昌母鸡(10.52cm、6.56 cm、3.86 cm)>杂交母鸡(9.88cm、5.30 cm、3.65 cm)>贵妃母鸡(9.21 cm、4.74 cm、3.50 cm),性别间比较结果为公鸡显着大于母鸡(P<0.01)。其余各指标均为差异不显着(P>0.05)。(3)屠宰性能:三组合母鸡的腹脂率由大到小为文昌鸡(9.15%)>杂交鸡(8.69%)>贵妃鸡(5.77%),差异极显着(P<0.01);胸肌率、腿肌率、翅重率在三组合公鸡中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杂交公鸡腿肌率最高,而贵妃公鸡的胸肌率、翅重率最大;三组合母鸡肌间脂肪宽和皮下脂肪厚分别为文昌鸡(0.97cm、0.89cm)、杂交鸡(1.42cm、1.03cm)、贵妃鸡(1.17cm、0.77cm),差异均显着(P<0.05);三组合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胸肌重、翅重等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且文昌鸡最大,杂交鸡居中,贵妃鸡最小。2、肌肉品质研究(1)感官指标:胸肌pH值,剪切力等,在三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腿肌剪切力差异显着(P<0.05)。(2)营养成分:胸腿肌的粗蛋白、水分、灰分含量在三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过公母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三组合胸肌肌内脂肪含量大小依次为文昌鸡(公5.09% /母6.51%)>杂交鸡(公4.64%/母6.20%)>贵妃鸡(公3.23%/母3.56%),差异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三组合腿肌肌内脂肪含量大小为文昌鸡(公9.97%/母13.42%)>杂交鸡(公9.19%/母13.69%)>贵妃鸡(公5.70%/母7.79%),同性别间差异极显着(P<0.01)。(3)肌纤维性状:三组合公鸡腿肌肌纤维密度(文昌公鸡:730.66±17.26根/mm2;贵妃公鸡:495.66±31.79根/mm2;杂交公鸡:632.42±82.04根/mm2)差异显着(P<0.05),纤维直径及其余比较间差异不显着(P>0.05)。(4)肌肉微量元素:各组合都有相应的元素含量是最高的,杂交鸡在Se(胸肌0.26μg/g、腿肌0.31μg/g)、Cu(胸肌0.43μg/g、腿肌0.96μg/g)具更大的浓度,贵妃鸡的As(胸肌0.056μg/g、腿肌0.08μg/g)及在腿肌中的Cr(0.17μg/g)、Mn(0.24μg/g)浓度最高;文昌鸡的Zn(胸肌6.96μg/g、腿肌23.11μg/g)、Fe(胸肌50.96μg/g、腿肌80.78μg/g)浓度最大。腿肌在绝大多数元素上比胸肌高。(5)肌肉肌苷酸及相关物质:在胸肌比较中,贵妃鸡的IMP(2.904 mg/g)和IMPe(4.062 mg/g)含量极显着高于文昌鸡及杂交鸡(P<0.01),腿肌在组合间差异不显着(P﹥0.05);三组合胸肌的IMP和IMPe含量极显着高于腿肌(P<0.01);整体上分析,IMP、IMPe含量总的趋势是母鸡大于公鸡。3、血液生化指标文昌鸡的甘油三酯(0.93 mmol/L)、总胆固醇(1.28 mmol/L)、总蛋白(39.53 mg/mL)、白蛋白(17.78 g/L)、超氧化物歧化酶(41.01 U/mL)含量最高;贵妃鸡在碱性磷酸酶(40.86金氏单位/100mL)上具有优势;三组合在日龄的比较中为120日龄葡萄糖含量大于90日龄,120日龄碱性磷酸酶小于90日龄。综合考虑,认为可将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作为肌内脂肪的血液生化标记。

关佳佳[10](2010)在《浦东鸡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浦东鸡是我国重要的优良地方品种之一。本试验利用15个微卫星座位多态性分析了浦东鸡及其他等6个地方鸡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平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此外还初步探讨了15个微卫星座位与浦东母鸡体重、体尺以及屠宰性能相关性。实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所采用的15个微卫星座位在7个地方鸡品种中均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共检测到7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个(2-8个);7个地方鸡品种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在0.4843-0.6189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4825-0.6153之间,15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5-3.2之间;浦东鸡含有最高的H和PIC,贵妃鸡含有最低的H和PIC;2.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表明7个品种鸡群的遗传距离差异程度较大(0.1872-0.6003)。根据Nei氏遗传距离得到的聚类图中,7个鸡群被聚为2大类。第一大类包括6个地方鸡品种,这6个地方鸡品种又分为以下2类:溧阳鸡和石岐杂鸡先聚在一起,再与安卡肉鸡、浦东鸡聚在一起,形成第1类;海兰蛋鸡与北京油鸡聚在一起,形成第2类。贵妃鸡单独聚为第二大类。该系统聚类结果与这些地方鸡种的系统分化与选育历史是基本一致的;3.浦东鸡的体尺及屠宰性能的微卫星标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CW0014、MCW0295与胸深存在极显着相关;ADL0278、MCW67与龙骨长存在极显着和显着相关;ADL0146与骨盆宽存在显着相关;LEI094、MCW0014和MCW67与腿肌率显着相关;MCW0094与活重极显着相关。与性状连锁的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作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座位MCW0014的AC基因型对胸深影响显着(P<0.05);座位ADL0146的AA基因型对骨盆宽影响显着(P<0.05)。

二、宫廷鸡(北京油鸡)的遗传育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廷鸡(北京油鸡)的遗传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杂交测定及与屠宰性能相关基因多态位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地方鸡研究现状
        1.1 地方鸡保种
        1.2 吉林黄鸡的特点与选育效果
        1.3 北京油鸡的特点与选育效果
        1.4 地方鸡杂交选育发展前景
    第二章 LEPR基因和A-FABP基因的研究进展
        2.1 LEPR基因的研究进展
        2.2 A-FABP基因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的正反交杂交组合的性状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A-FABP基因的多态性与杂交F1代鸡的屠宰性能相关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LEPR基因的多态性与杂交F1代鸡的屠宰性能相关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北京油鸡遗传育种与品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油鸡遗传育种研究
    1.1 与鸡肉品质相关的育种研究
    1.2 北京油鸡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北京油鸡免疫功能研究
2 不同品种鸡之间屠宰性能及鸡肉品质对比研究
3 影响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鸡肉品质的因素
    3.1 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鸡肉品质的影响
    3.2 饲粮中不同添加物对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鸡肉化学组成的影响
    3.3 其他因素对北京油鸡屠宰性能及鸡肉品质的影响
4 北京油鸡的风味研究
5 北京油鸡鸡蛋品质研究
6 结语

(3)817肉鸡初生重对生产性能、肉品质及下丘脑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文献综述
    1.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2.肉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2.1 环境因素
        2.2 营养因素
        2.3 饲养方式与饲养密度
        2.4 遗传因素
        2.5 神经内分泌生长轴
    3.肉鸡初生重的研究进展
        3.1 肉鸡初生重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肉鸡初生重的影响因素
    4.转录组的简介及家鸡功能基因挖掘的应用
    5.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营养与日粮
    2.4 测定方法
        2.4.1 生产性能的测定
        2.4.2 屠宰性能的测定
        2.4.3 肉品质的测定
        2.4.4 总RNA的提取
        2.4.5 RNA质量检测
        2.4.6 RNA-seq的测定和文库构建
        2.4.7 对RNA-seq结果的验证
    2.5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初生重表型性状的分布与生长曲线拟合
    3.2 初生重对于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初生重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初生重对于公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初生重鸡的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3.3.1 RNA质量检测
        3.3.2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3.3.3 差异性表达基因表达量
        3.3.4 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3.3.5 差异性表达基因通路
        3.3.6 高低初生重鸡垂体中生长轴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4.讨论
    4.1 肉鸡生长曲线拟合
    4.2 初生重对于生产性能的影响
    4.3 初生重对于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影响
    4.4 初生重对生长轴相关基因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4)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家禽遗传资源现状
    1.2 彭县黄鸡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1.2.1 彭县黄鸡的简介
        1.2.2 彭县黄鸡品种资源的保护现状
        1.2.3 彭县黄鸡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3 鸡的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
        1.3.1 地方鸡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1.3.2 地方鸡种与隐性白羽肉鸡的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鸡种与管理
        2.1.1 试验鸡种
        2.1.2 饲养管理规范
    2.2 彭县黄鸡的选育方法
        2.2.1 选育目标
        2.2.2 选育路线和方法
        2.2.3 选育流程
    2.3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的杂交配套方法
    2.4 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外貌特征
        2.4.2 生产性能
        2.4.3 疾病净化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彭县黄鸡纯繁选育进展
        3.1.1 彭县黄鸡世代选留情况
        3.1.2 彭县黄鸡外貌特征选育进展
        3.1.3 彭县黄鸡生长性能选育进展
        3.1.4 彭县黄鸡体尺及屠宰性能选育进展
        3.1.5 彭县黄鸡产蛋性能选育进展
        3.1.6 彭县黄鸡疾病净化情况
    3.2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
        3.2.1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的外貌特征比较
        3.2.2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比较
        3.2.3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体尺及屠宰性能的比较
        3.2.4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肉品质性状的比较
        3.2.5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比较
    3.3 彭县黄鸡的选育及杂交配套后代的性状拟合
        3.3.1 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3.3.2 产蛋率曲线拟合结果
4 讨论
    4.1 彭县黄鸡的选育进展分析
        4.1.1 外貌特征选育进展
        4.1.2 生产性能选育进展
        4.1.3 疾病净化进展
    4.2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
        4.2.1 外貌特征对比
        4.2.2 生产性能对比
    4.3 生长及产蛋率曲线拟合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词语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的起源驯化及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1.1 鸡的起源与驯化
        1.2 鸡在育种研究中的作用
    2 国内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1 国外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2.2 国内鸡品种多样性与利用概况
    3 动物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1 高通量测序发展概况
        3.2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3.3 鸡基因组重测序研究进展
    4 鸡表型性状研究进展
        4.1 鸡的表型性状
        4.2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研究
    5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1 动物高原适应性概况
        5.2 动物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5.3 鸡高原适应性研究进展
    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本
        2.1.2 所需药品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分析
        2.2.2 SNP、插入或缺失及删除检测
        2.2.3 群体结构、进化历史和基因渗入分析
        2.2.4 选择性清除分析
        2.2.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鸡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
        3.1.1 遗传多样性
        3.1.2 群体遗传结构
        3.2 重测序揭示鸡的基因渗入
        3.3 重测序揭示鸡的选择性清除信号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4.2 人工选择压力对选择性清除信号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基因组重测序鉴定鸡特定表型性状相关基因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鸡丝羽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鸡体重相关基因的鉴定
        3.3 鸡产蛋相关基因的鉴定
        3.4 鸡乌骨性状相关基因的鉴定
        3.5 鸡攻击性相关基因的鉴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鸡表型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4.2 鸡生产性状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第四章 基因组重测序揭示藏鸡的高原适应性
    1 引言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藏鸡高原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
        3.2 藏鸡高原适应性相关通路
    4 分析与讨论
        4.1 相关通路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调控
        4.2 环境对藏鸡高原适应性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肉鸡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肉鸡发展现状
        1.1.2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1.1.3 我国肉鸡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1.2 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现状
    1.3 我国地方鸡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 广元灰鸡的研究进展
        1.4.1 广元灰鸡概况
        1.4.2 广元灰鸡研究进展
    1.5 家禽肉品质评定指标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2 孵化过程
        2.1.3 饲养方式
    2.2 饲养管理
        2.2.1 饲料营养
        2.2.2 免疫程序
    2.3 试验方法
        2.3.1 繁殖性能测定
        2.3.2 羽色分离统计
        2.3.3 生长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屠宰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3.5 肉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羽色统计
    3.2 繁殖性能
        3.2.1 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
        3.2.2 产蛋性能
    3.3 生长性能测定
        3.3.1 生长体重测定
        3.3.2 体尺性状测定
    3.4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1 9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2 12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3 15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5 肉品质测定结果
        3.5.1 粗水分测定结果
        3.5.2 干物质测定结果
        3.5.3 肉色测定结果
        3.5.4 pH值测定结果
        3.5.5 粗脂肪测定结果
        3.5.6 粗蛋白测定结果
        3.5.7 剪切力测定结果
        3.5.8 肌苷酸测定结果
        3.5.9 氨基酸测定结果
4.分析与讨论
    4.1 羽色的比较分析
    4.2 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4.3 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4.4 体尺性状的比较分析
    4.5 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4.6 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4.6.1 粗水分、干物质的影响
        4.6.2 肉色的比较分析
        4.6.3 pH的比较分析
        4.6.4 肌内脂肪、粗蛋白的比较分析
        4.6.5 剪切力的比较分析
        4.6.6 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4.7 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7)北京油鸡胚胎肝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
附表清单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我国是畜禽遗传资源大国
        1.1.1 我国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简介
        1.1.2 北京油鸡是中国特有地方优良家禽品种
        1.1.3 我国特有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1.1.4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广泛来源多样
        1.2.1 骨髓来源的 MSCs
        1.2.2 脂肪来源 MSCs
        1.2.3 脐带来源 MSCs
        1.2.4 胎盘来源 MSCs
        1.2.5 羊水干细胞
    1.3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1.3.1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
        1.3.2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1.3.3 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4 MSCs 的分化潜能
        1.4.1 MSCs 体内研究
        1.4.2 MSCs 体外研究
    1.5 肝脏中存在的干细胞
        1.5.1 肝脏干细胞的种类
        1.5.2 肝细胞
        1.5.3 卵圆细胞
        1.5.4 造血干细胞
        1.5.5 间充质干细胞
    1.6 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6.1 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6.2 MSCs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鸡 MSCs 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和耗材
    2.3 实验试剂
    2.4 试剂配制
        2.4.1 细胞分离培养试剂
        2.4.2 荧光免疫细胞化学
        2.4.3 RT-PCR
    2.5 实验方法
        2.5.1 鸡 MSCs 的分离培养
        2.5.2 鸡 MSCs 的传代培养
        2.5.3 鸡 MSCs 培养体系筛选
        2.5.4 鸡 MSCs 的冻存与复苏
        2.5.5 鸡 MSCs 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
        2.5.6 鸡 MSCs 的 RT-PCR 鉴定
    2.6 实验结果
        2.6.1 鸡 MSCs 的分离培养
        2.6.2 鸡 MSCs 的传代培养
        2.6.3 鸡 MSCs 培养体系筛选
        2.6.4 鸡 MSCs 的冻存与复苏
        2.6.5 鸡 MSCs 的免疫荧光鉴定
        2.6.6 鸡 MSCs RT-PCR 鉴定
    2.7 讨论
        2.7.1 鸡 MSCs 的分离与扩增
        2.7.2 鸡 MSCs 的培养体系
        2.7.3 鸡 MSCs 的冻存与复苏
        2.7.4 鸡 MSCs 鉴定
    2.8 本章小结
3 鸡 MSCs 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设备和耗材
    3.3 实验试剂
    3.4 试剂配制
        3.4.1 细胞周期试剂配制
        3.4.2 向脂肪细胞诱导试剂配制
        3.4.3 向神经元细胞诱导试剂配制
        3.4.4 向成骨细胞诱导试剂配制
        3.4.5 向心肌细胞诱导试剂配制
        3.4.6 其他检测鉴定试剂配制
    3.5 实验方法
        3.5.1 细胞冻存前后活率测定
        3.5.2 生长曲线
        3.5.3 细胞周期
        3.5.4 诱导分化
    3.6 实验结果
        3.6.1 冻存前后活率
        3.6.2 生长曲线
        3.6.3 细胞周期
        3.6.4 诱导分化
    3.7 讨论
        3.7.1 生长增殖特性
        3.7.2 细胞周期
        3.7.3 体外诱导分化
    3.8 本章小结
4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文昌鸡与贵妃鸡杂交效果分析及肉品质相关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我国地方鸡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3 家禽肉质风味研究进展
        1.3.1 肉质的研究指标及在肉质评定中的作用
        1.3.2 肉质风味的研究进展
        1.3.3 肌苷酸作为鲜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血液生化指标作为遗传标记在家禽育种中的作用
        1.4.1 遗传标记
        1.4.2 血液生化指标在家禽育种中的标记辅助选育作用
    1.5 本试验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问题
2 文昌鸡与贵妃鸡及其杂交一代生长、屠宰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饲养管理
        2.1.3 测定的内容和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文昌鸡、贵妃鸡及其杂交鸡的体重与生长速度比较
        2.2.2 文昌鸡、贵妃鸡及杂交鸡的饲料报酬比较
        2.2.3 文昌鸡、贵妃鸡及其杂交鸡体尺性状比较
        2.2.4 文昌鸡、贵妃鸡及杂交鸡屠体性状比较
    2.3 讨论
        2.3.1 三组合生长性能比较分析
        2.3.2 体尺性状比较分析
        2.3.3 屠体性状分析
    2.4 小结
3 文昌鸡与贵妃鸡及其杂交一代肌肉品质研究
    3.1 常规肉品质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杂种优势分析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文昌鸡与贵妃鸡及其杂交鸡肌肉微量元素的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试验结果
        3.2.3 分析讨论
        3.2.4 小结
    3.3 文昌鸡、贵妃鸡及其杂交鸡鲜味物质肌苷酸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标准样品各成分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3.3.3 试验结果
        3.3.4 分析讨论
        3.5.5 小结
4 文昌鸡与贵妃鸡及其杂交一代血液生化指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不同组合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
        4.2.2 性别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4.2.3 日龄对血液生化指标含量的影响
        4.2.4 肌肉品质与血液生化指标的表型相关
    4.3 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讨论
        4.3.1 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4.3.2 总蛋白,白蛋白
        4.3.3 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4.3.4 肉品质与血液生化指标相关分析探析
    4.4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1.1 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
        5.1.2 肌肉品质研究结果
        5.1.3 血液生化指标研究结果
    5.2 创新点
    5.3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浦东鸡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1.2 我国畜禽遗传多样性保存及其利用现状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评估方法
        1.3.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3.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3.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1.3.4 单核苷酸多态(SNPs)
    1.4 浦东鸡品种形成及现状
        1.4.1 浦东鸡历史
        1.4.2 浦东鸡基本性状
        1.4.3 浦东鸡的保种现状
    1.5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研究进展
        1.5.1 微卫星的结构及分布
        1.5.2 微卫星的功能
        1.5.3 微卫星标记的特性
        1.5.4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1.5.5 微卫星标记的局限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样品采集
        2.1.1 试验素材
        2.1.2 引物
        2.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4 所用试剂配制
        2.1.5 试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 提取
        2.2.2 PCR 扩增
        2.2.3 基因型检测和分型
    2.3 统计分析
        2.3.1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3.2 群体间遗传关系
        2.3.3 微卫星标记与浦东鸡体尺和屠宰性能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 提取结果和PCR 扩增产物检测
    3.2 扩增结果及多态性
    3.3 群体内遗传变异
    3.4 群体间遗传差异和聚类分析
    3.5 微卫星标记与浦东母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初探
        3.5.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5.2 微卫星标记与浦东鸡体尺及屠宰性状的相关关系
4 讨论
    4.1 试验条件的确定
        4.1.1 PCR 反应条件
        4.1.2 PCR 产物检侧
        4.1.3 PCR 及产物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2 样本量、性别的选择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 品种内遗传变异
    4.4 种间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聚类
    4.5 微卫星标记分析浦东母鸡遗传多态性
    4.6 微卫星标记与浦东母鸡体尺及屠宰性能的相关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宫廷鸡(北京油鸡)的遗传育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黄鸡与北京油鸡杂交测定及与屠宰性能相关基因多态位点分析[D]. 张俪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北京油鸡遗传育种与品质研究进展[J]. 赵灵改,吕学泽,刘毅,王梁,杨卫芳,秦琛强,李兴民. 肉类研究, 2021(04)
  • [3]817肉鸡初生重对生产性能、肉品质及下丘脑mRNA表达的影响[D]. 苏虎.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D]. 苗小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基因组重测序揭示鸡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选择模式[D]. 陈彬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6]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D]. 管红尔.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北京油鸡胚胎肝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牧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8]利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北京油鸡多趾性状决定基因[A]. 杨凯旋,陈永灿,周震祥,顾彩菊,汤琳琳,李世玉,何川,赵乐乐,孟和,黄启忠. 安全优质的家禽生产——第十五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1
  • [9]文昌鸡与贵妃鸡杂交效果分析及肉品质相关性状研究[D]. 江新生. 广东海洋大学, 2011(05)
  • [10]浦东鸡微卫星DNA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D]. 关佳佳. 扬州大学, 2010(02)

标签:;  ;  ;  ;  

帝王鸡(北京油鸡)遗传育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