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实现“全流通”机会来了?(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婷[1](2019)在《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对中小股东权益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全面展开使得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步入股票全流通时代,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的流通政策差异得以改变,新的股东关系应运而生。非流通股的解禁改变了非流通股股东实现利益的途径,我国资本市场大环境得以历史性大变革。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大比例股权的无法流通导致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权利及权益实质性的差异,大股东利用独掌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及控制权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不再执意公司净资产,而是疯狂执迷二级市场的股价变动,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公平性,大股东利用对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内部信息的控制尽可能地调控股价,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选择良好时机来减少所持股份份额,从中获取大额收益。不合理的减持行为之后股价开始剧烈震荡,中小股东由于信息滞后对股票市场的做出的反应已经为时已晚,最终出现中小股东利益受损的情况。本文以鹿港文化大股东及高管减持这一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以案例分析法为主,以事件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为辅,分析鹿港文化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在市场低迷时选择减持的原因,以及此行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动因有三方面:一是为谋取私利;二是公司业绩承压遇瓶颈;三是有效规避减持新规。鹿港大股东减持的手段包括高管卸任辞职减持套现,比例精准卡红线;低潮期违反公告不坚持承诺,违规减持;高调发布转型信息,以此来实现概念热炒等。最终中小股东密切关注的股价出现大幅度下降,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剧烈波动,从而直接侵占中小投资者的权利和权益。最后,本文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市公司内部监管层面提出了建议,以恳求大股东能够更加规范地使用减持方式和手段,同时从上市公司角度也提出治理建议来保障资本市场的公平性以及中小股东的权益。
刘莹[2](2019)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手段研究 ——以天广中茂大股东减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控股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在规定的禁售期后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这意味着大股东可以在市场上获取财富,而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公司内部。大股东如何从市场上获取更高的收益,往往是利用股票价格的涨跌,选择精准的时机来谋利。而由于大股东具有更多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他们往往会有动机去操控股价的波动,然后再进行获利。这样的行为伤害到的往往是市场上的中小投资者,他们的财富被大股东侵占,并且会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上大股东减持行为屡见不鲜,在整个减持的行为中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选择天广中茂公司大股东减持行为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案例中天广中茂大股东利用信息优势运用操作手段进行减持从而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行了研究分析,案例主要分为几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方法等。第二章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说明,以及对大股东减持、以及案例公司选择的减持操作手段和投资者保护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目前的大股东减持现状,并购与盈余管理和大股东减持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说明了选择本文案例公司的原因,并对案例公司事件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数据和事件研究法,对本文案例公司选择的操作手段以及大股东减持在短期和长期上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损害。第五章是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案例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本文通过对案例公司大股东减持事件的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投资者对利好信息的盲目追求和偏好,应将公司的行为手段与当前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防大股东借此机会来进行减持获取高额收益。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大股东减持的文献将并购和大股东减持联系起来的案例分析并不多,而本文对此进行了案例补充。
刘洋[3](2018)在《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自然实验》文中提出技术进步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国家对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变的更加重视。对企业而言,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对它的组织结构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绩效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企业拥有技术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竞争力,进而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何种因素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股权分置是上世纪改制上市的历史遗留问题,它带来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扭曲了资本市场定价机制。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实施后,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自由流动,实现全流通。对非国有企业而言,股改只是废除了股权分置结构;但对国有企业而言,股权分置改革还破除了法律障碍,实现了国有股权向私人投资者手中转移,带来了产权变化。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准自然环境基础上,研究产权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首先从股权分置改革、产权变化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出梳理,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然后回顾产权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代理理论和掏空理论,提出产权变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假设;最后选取了261家在2005年之前上市的上市公司,搜集整理了这些企业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股改确实带来了产权的变动。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着为正的影响。(2)股改前资本市场中企业股票价格信息含量不同,产权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会有差异。股改前股票价格信息含量越高,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显着。(3)产权变化提高了股东间利益一致性,产权变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股东间利益一致性来实现的。本文从外生的股权分置改革角度出发研究了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效地避免在实证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对丰富和完善企业创新理论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论文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还具有现实意义。政策建议主要概括为:(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信息披露力度。(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内部关联交易监管。(3)发挥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加快企业技术升级。
何中[4](2017)在《基于股权流动性和融资约束视角的股利政策和分红监管研究》文中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起,股利政策的研究就是金融学和经济学一个长盛不衰的课题。近几年,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大多数学者都试图从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选择动因、股利分配前后的市场反应等方面来破解“股利之迷”。但其中,系统分析股权流动性、融资约束和股利政策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则关注较少。随着股利政策的影响作用的增大,分红监管研究目前也日益成为.学术热点和实务界的关注焦点,特别是中国证监会近年来持续推进和加强的分红监管就引发了激烈争论,是否监管?如何科学和有效监管?支持方和反对方都一直在寻找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本文以中国的上市公司为数据样本,结合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将代表政府监管力量的中国证监会分别实施的针对非流通股权流动性限制的股权分置改革和将股权再融资与现金股利挂钩的2008年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视为外部事件,分别构建二个准自然实验模型,有效克服先前实证研究的不足,对股权流动性、融资约束和现金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开展专项分析。并且通过上述实证结果,将现金股利政策变化对接中国推行的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反思和研究中国的分红监管的必要性、正当性和有效性。首先,我们利用股权分置改革的强制性与外源性特征和分批实施的进程安排,有效规避了之前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实证研究中出现的股利政策其他内生性因素相互干扰的噪音问题,并借助双重差分法准确勾勒出股权流动性对公司股利政策的真实影响作用及影响途径。通过实证,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分配的现金股利显着减少了,而且他们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也大幅下降。通过横截面对比分析,高成长性公司和高流动性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减少幅度最为明显。我们的这些实证结果为股权流动性与股利分配呈反比的公认观点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其次,为解决如何准确度量企业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的难题,我们采取了将目前学术界流行的Whited和Wu(2006)(WW)融资约束指数和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和创新构建了融资约束程度指数和测算方法,对实证样本的融资约束程度进行了较好地度量和分类。第三,鉴于之前的关于融资能力与股利决策的研究都在构建实证模型时出现了融资能力与股利决策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所产生的噪音干扰问题,导致这些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受到削弱和质疑,我们借助2008年实施的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准自然实验环境,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的实证问题,清晰梳理出融资能力对股利政策的具体影响作用。我们的研究显示,实施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造成公司的融资能力的下降,进而对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制度的实施促使公司都更愿意分配现金股利,但其分配金额却比以前减少了。同时,我们根据本文构建的融资约束程度指数度量结果将实证样本划分为高融资约束的公司和低融资约束的公司等二个子样本,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发现严格的再融资条件促使高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比低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更愿意分配现金股利,而且其现金股利分配率也更加高。在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实施后,积极开展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的共同特征是符合再融资条件的高融资约束的公司,这也就有效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高融资约束的公司不顾分配现金股利引发的公司流动性困难等不利局面,仍然选择增加现金股利分配的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他们增加现金股利分配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监管条件要求,提升其外部再融资能力。最后,我们将股利政策与分红监管相关联,根据上述两个准自然实验的股利政策变化的实证结果,具体分析和评估中国证监会实施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股权分置改革虽然消除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流动性障碍,但却同时引发了上市公司整体降低现金股利分配意愿和分配率的新问题,对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侵害,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证监会加强分红监管,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推出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是必要的,有其实施的合理性和市场的客观正当性请求。但与再融资挂钩的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却导致了所谓的融资许可证的出现,促使高融资约束的公司为降低融资约束而被迫进行“战略性股利分配”,这也就让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了。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是:一是学术研究方面,本文分别以股权分置改革和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构建准自然实验来专项研究股权流动性和融资约束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这进一步拓展了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丰富和补充了从股权流动性和融资约束角度研究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扩展了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研究视野。我们构建的二个准自然实验模型创新了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方法,成功克服了之前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内生因素干扰、遗漏变量等问题。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WW融资约束指数进行了有效创新,较准确地度量和测算了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而且在实证过程中还对Logistic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通过上述的新角度和新方法有效验证了关于公司股权流动性影响及股利分配政策的主流观点,并创新了股利理论探析基点和实证路径。二是实务操作方面,我们的实证研究分别详细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实施前后的现金股利分配变化情况,并科学解释了为什么高融资约束公司仍然坚持分配现金股利,同时客观分析了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我们的上述研究有助于为中国证监会如何科学制订和实施监管制度有效规制上市公司治理乱象、以及公司如何主动自觉适应监管规范且合理制订股利分配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实证支持。
张学勇,张雷妮,陈欢,钟弥嘉[5](2013)在《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多少?——基于全流通时代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正全方位形成。本文选取全流通条件下沪深两市61家上市公司共63起大宗股权转让交易为研究样本,在以10%为控制权基准的情况下,采用大宗股权溢价法估算出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控制权价值为3.28%。进一步研究发现:控制权价值与转让比例、公司业绩、两权分离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独立董事比例反向变动,而且外资增持的公司控制权价值较高,外资减持的公司控制权价值较低。最后,本文对产生股权转让溢价的过度支付假说和信息优先假说进行检验,没有发现支持这两种假说的证据,同时,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对样本中限售股价格进行调整,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的存在性。
刘冬[6](2012)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制定股利政策,关系到企业、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各方的利益。股利政策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以合作与竞争的形式不断谈判博弈的结果,而股权结构则是决定各个主体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因而股权结构的特征必然影响到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事项,它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在非流通股逐步实现全流通的过程中,研究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6年,Lintner在论文《公司利润在现金股利、留存收益和税收之间的分配》中建立股利平滑模型,以及Miller&Modigliani(1961)在其经典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中证明了在完美市场中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提出着名的“股利无关论”。他们开创性的工作激发了其他经济学家对股利政策的研究兴趣,围绕“股利相关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之后的研究文献大都基于MM股利无关论,再放松MM理论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股利政策理论。我国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始于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国外实证研究方法的引入和推广,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检验国内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是否符合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以及研究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上,实证研究之初,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少,并且缺乏上市公司数据库,数据采集、整理都靠手工进行,实证研究较为困难。近几年,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规范的数据库的陆续投入使用,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进入高潮阶段。本文选取的上市公司样本跨越了2001-2010十年,先是对这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股权结构在逐年发生着显着性变化,但派现公司比例和派现水平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改善,现金股利分配依旧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只是股利分配中超能派现的现象得到一定遏制。在实证分析部分,选取股权属性指标、股权集中度指标、股权制衡度指标和相关的财务指标,以2006年为界限,通过比较分析法,分别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是否有显着变化。研究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前,第一大股东和国有股股东有着强烈的现金分红偏好,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这种强烈的偏好无论是在支付意愿上还是支付水平上都有所减弱。从而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减弱。通过对流通性程度与现金股利分配关系的研究发现,流通性越高,现金分配的意愿或力度越低。另外,研究还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股权制衡度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有些差异。统计显示股权制衡度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仍处于较低水平,最优的股权结构还未形成。本文在论述过程中还指出了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以及现金股利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一部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提供帮助并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刘瑞明[7](2011)在《股份全流通下控制权私利谋取与公司治理 ——基于熊猫烟花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股权分置本身的缺陷,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使得控股人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形式的自利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人在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控股人依然把持着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形成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同时股份全流通环境使控股人的利益与二级市场的股价高度关联起来,市值也成为衡量控股人利益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背景下,控股人有动机和通道通过操纵股价谋取控制权私利。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上市公司熊猫烟花作为典型案例,主要针对股份全流通背景下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以及与上市公司治理层面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规范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以及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份全流通背景下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层面的因素对于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管理层构成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影响最为明显。在案例分析部分,本文通过对熊猫烟花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证据及特点进行剖析,对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与上市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上市公司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对于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有重要影响,这些缺陷甚至间接地促成了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发生。其中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管理层人员的交叉任职、“三会”运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与审计职能不到位以及财务会计上的缺陷是上市公司控股人进行控制权私利谋取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二,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在股份全流通背景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控股人在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内幕交易、财务操纵等手段谋取控制权私利的同时,股价操纵与减持成为控股人在股份全流通背景下谋取控制权私利的更重要手段,并且在股份全流通背景下,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由隐性谋取向显性谋取转变,利益谋取行为也更加隐蔽,谋取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并且力图使得谋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合法化。
淳伟德[8](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紧密围绕股权分置改革这一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历史性变革活动,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对象——国内上市公司为研究目标,试图深入解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效应影响,即上市公司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其内部治理层面的各方面会产生那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东、债权人及外部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体造成何种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走向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会了解到在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以及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发展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以2005-2008年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取规范研究及实证研究相结合,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公司治理领域中的股权结构、委托代理以及债务治理等相关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体结构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扼回顾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历程,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理论基础、逻辑方法及内容。第二部分对研究所涉及到的股权分置改革、代理冲突、债务治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简要评论了这些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第三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分别从公司业绩、股权结构与代理成本、自由现金流与债务治理等方面实证检验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其中第三部分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不同对价支付方式的选择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何种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在股改进行之时,采用股本调整对价支付方式的上市公司业绩有显着提高,其他的方式如现金对价和权证对价对提升公司业绩的效果并不显着。第四部分着重考察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代理成本会的变化趋势,并检验了股权结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其代理成本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股权集中度呈上升趋势;股权制衡度呈下降趋势;机构持股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有利于抑制代理成本的产生,股权制衡却未能起到其应有的制衡作用,机构持股者对代理成本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正是在股权分置改革的作用下,从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以及机构持股者三方面优化了自身的股权结构。优化后的股权结构加强了控股大股东对代理人的控制,并加强了外部股东对公司行为的监管力度,缓解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从而有效抑制了代理成本的产生。第五部分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及债务治理的影响作用;随后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对上市公司债务治理结构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结构所造成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其财务杠杆水平成下降趋势,而长期负债比例则呈上升趋势,由此表明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自身的债务治理环境,并表现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其自由现金流量呈增长趋势,且股改完成时间越早的公司,其自由现金流量增加的幅度就越大;但是关于自由现金流对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却发现,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虽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总负债水平,但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和长期银行借款水平,由此表明自由现金流的增加反而恶化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治理环境,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经营活动中加强对自由现金流的管理。第六部分在前文各项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控股大股东行为约束化、董事会及监事会监管有效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备化、公司信息披露机制透明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多样化、法律保障投资者权益健全化等六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涵盖了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及法律制度等领域,以期中国资本市场在恢复正常的自由流通之后得到更好的完善,同时确保参与市场行为的各利益主体也能在健全的法律制度监管及保护下共谋发展。
储怀英[9](2010)在《全流通对中国股票市场估值影响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文中指出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开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纪元,2006年至今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一轮2007和2008年深刻的牛熊交替,其中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非流通股东的解禁被认为是中国股票市场巨幅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历了2008年和2009年的一个又一个解禁洪峰,中国股市的全流通时代就在这一轮大的牛熊交替的波动中慢慢走来。全流通时代会给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带来怎样的变化?解禁股东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研究这些关系到市场参与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首先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全流通对中国股票市场估值体系的影响的微观机制,分别是,(1)从供求角度分析非流通股解禁对股价的影响;(2)从托宾Q值套利机制分析产业资本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中对股价和估值的影响力;(3)重点从解禁股东与现存流通股东之间的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视角分析了两类股东之间的互动对股价及估值体系的影响。然后,对全流通过程与解禁和减持有关危害市场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建议。综合而言,本文认为,全流通时代产业资本在估值定价体系中的作用将达到大幅提升,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将会逐步走向两极分化的合理价值估值状态。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克服。特别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对策来及时应对。
陈涛[10](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改革的不断深入,股权分置进一步完成,上市公司已进入全流通时代,因此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收购与反收购的战斗中,目标公司董事处于激烈的利益冲突之中,其有没有权利采取反收购措施?权利来源于哪里?如何规制董事旨在巩固或维护对公司的控制权而采取的反收购措施?这在实践中引起广泛争议,而我国的反收购立法还不是很健全,所以使得在反收购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收购的含义,总结出反收购的概念,即目标公司的经营者为维护其控制权和经营权,采取的旨在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的措施。接下来分析我国反收购的现状和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特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实践及立法状况: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反收购立法规则,在缺乏游戏规则的约束下,收购与反收购的博弈双方缺少明显的预期与行为框架,实践中的反收购行为显得比较混乱。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案件的数量将大大超过股权分置时代。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反收购事先防御措施的规制几乎是空白。本文意图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反收购的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以及其战略性收购与反收购的对抗性的特点下分析在我国法律环境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事先防御措施法律问题。就当今而言,世界上反收购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的是英美两国,英美两国有关反收购的立法模式是当今世界有关反收购决定权配置及法律规制的典型代表。因此,通过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对我国反收购法律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立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议。首先对我国上市反收购措施合法性分析,确立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建议。构建合理的反收购法律框架,明确上市公司反收购规制的法律原则。最后提出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体系的构建。
二、“2004”:实现“全流通”机会来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实现“全流通”机会来了?(论文提纲范文)
(1)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对中小股东权益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 |
1.3.2 国外文献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股东 |
2.1.2 中小股东 |
2.1.3 中小股东权益 |
2.2 大股东减持的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隧道效应理论 |
第3章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概述 |
3.1 鹿港文化概况及大股东减持行为进程 |
3.1.1 鹿港文化公司概况 |
3.1.2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进程 |
3.2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的动因 |
3.2.1 大股东急于套现获取私利 |
3.2.2 公司业绩承压遇瓶颈 |
3.2.3 有效规避减持新规 |
3.3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的手段 |
3.3.1 高管卸任辞职减持套现,比例精准卡红线 |
3.3.2 低潮期违反公告不坚持承诺,违规减持 |
3.4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的时机选择 |
第4章 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分析 |
4.1 对中小股东法律权益的影响 |
4.2 对中小股东经济利益的影响——基于财务后果的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偿债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对中小股东经济利益的影响——基于市场反应的分析 |
4.3.1 股价暴跌,每股收益减少,中小股东的利益被侵占 |
4.3.2 市盈率偏高,股价泡沫较大,中小股东的投资风险加大 |
4.3.3 超额收益率迅速回落,中小股东的正向财富被剥削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性建议 |
5.2.1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体系,保持信息高度透明 |
5.2.2 健全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
5.2.3 加大法律惩处力度 |
5.2.4 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 |
5.3 上市公司层面 |
5.3.1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5.3.2 加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 |
第6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手段研究 ——以天广中茂大股东减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2.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 |
2.1 激励机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2.2 大股东减持相关文献 |
2.2.1 大股东减持动因 |
2.2.2 大股东减持手段 |
2.2.3 大股东减持的超额收益 |
2.3 并购与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
2.3.1 并购相关文献 |
2.3.2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 |
2.4 投资者保护相关文献 |
2.5 文献评述 |
3.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现状分析 |
3.1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现状分析 |
3.1.1 现状分析 |
3.1.2 大股东减持机理分析 |
3.2 并购重组与大股东减持现状分析 |
3.3 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现状分析 |
4.案例分析 |
4.1 案例选择说明 |
4.2 案例基本情况 |
4.2.1 公司介绍 |
4.2.2 减持过程情况说明 |
4.3 大股东减持操作手段Ⅰ:并购重组 |
4.3.1 收购中茂系公司 |
4.3.2 拟收购神农茹业 |
4.3.3 拟出售消防业务 |
4.4 大股东减持操作手段Ⅱ:盈余管理 |
4.4.1 销售收入分析 |
4.4.2 关联交易分析 |
4.5 大股东减持与投资者保护 |
4.5.1 第一阶段短期市场反应 |
4.5.2 第二阶段累计市场反应 |
4.5.3 大股东减持与投资者保护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结构 |
1.4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2章 历史背景回顾及文献综述 |
2.1 股权分置改革历史回顾 |
2.1.1 股权分置概念及影响 |
2.1.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 |
2.2 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经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综述 |
2.3 产权变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综述 |
2.4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综述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1 理论分析 |
3.1.1 产权理论 |
3.1.2 技术创新理论 |
3.1.3 代理理论 |
3.1.4 掏空理论 |
3.2 假设提出 |
3.2.1 股权分置改革产权变化与技术创新 |
3.2.2 资本市场股价信息量与技术创新 |
3.2.3 产权变化后股东利益变化趋势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经验分析结果 |
4.1 样本构成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的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核心解释变量 |
4.2.3 其他变量的选取 |
4.3 模型设定 |
4.4 经验分析结果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3 假设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
4.4.4 作用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股权流动性和融资约束视角的股利政策和分红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公司股利和股利政策 |
1.3.2 股权分置和股权流动性 |
1.3.3 分红监管 |
1.3.4 融资约束 |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贡献和创新 |
2 股利理论回顾与研究评述 |
2.1 国外研究概述 |
2.2 国内研究概述 |
2.3 研究文献评述 |
3 股权流动性和股利政策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证背景——股权分置改革介绍 |
3.3 相关文献综述 |
3.3.1 股权分置改革 |
3.3.2 股权流动性和股利政策 |
3.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4.1 理论分析 |
3.4.2 研究假设 |
3.5 实证分析 |
3.5.1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3.5.2 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分配率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
3.5.3 股权分置改革对现金股利分配意愿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
3.5.4 稳健性检验 |
3.6 研究小结 |
4 融资约束程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相关文献综述 |
4.2.1 单项指标计量 |
4.2.2 现金流模型计量 |
4.2.3 多变量指数计量 |
4.3 融资约束程度的指数构建与实证度量 |
4.3.1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
4.3.2 指数构建与实证计量 |
4.4 研究小结 |
5 融资约束和股利政策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证背景——半强制分红监管制度介绍 |
5.3 融资能力和股利政策的相关文献回顾 |
5.4 研究假设 |
5.4.1 融资约束和股利政策的关系 |
5.4.2 融资能力的冲击下的融资约束程度和股利政策的关系 |
5.4.3 股利增加和未来融资 |
5.5 实证分析 |
5.5.1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
5.5.2 描述性统计 |
5.5.3 融资约束与融资冲击的影响: 单变量分析 |
5.5.4 融资约束与融资冲击的影响: 多元回归分析 |
5.5.5 为何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会增加股利分配? |
5.5.6 稳健性检验 |
5.6 研究小结 |
6 股利政策和分红监管研究 |
6.1 引言 |
6.2 监管理论回顾与研究述评 |
6.2.1 政府监管定义 |
6.2.2 监管理论基础: 市场失灵理论 |
6.2.3 监管理论发展概述 |
6.3 股利政策和分红监管的正当性 |
6.3.1 分红监管悖论 |
6.3.2 股权流动性和分红监管 |
6.4 股利政策和半强制分红监管的有效性 |
6.4.1 半强制分红监管成效的争论 |
6.4.2 融资约束和半强制分红监管 |
6.5 研究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基本概念 |
1.3.1 股权结构 |
1.3.2 股利政策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基础理论回顾及相关文献 |
2.1 基础理论回顾 |
2.1.1 “一鸟在手”理论 |
2.1.2 信号传递理论 |
2.1.3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的研究 |
2.2.2 股权属性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的研究 |
2.2.3 加入了股改因素后的相关研究 |
3 样本选取与初步统计分析 |
3.1 样本选取 |
3.2 研究变量定义 |
3.2.1 被解释变量的设置 |
3.2.2 解释变量的设置 |
3.3 样本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 |
3.3.1 股权集中度仍较大 |
3.3.2 股权制衡度较低且股权分置改革后不升反降 |
3.3.3 我国开始步入全流通时代 |
3.3.4 机构投资者在日渐壮大 |
3.4 样本公司的现金股利特征 |
3.4.1 不分配现象仍然突出 |
3.4.2 象征性分红与超能力派现并存 |
3.4.3 股利分红缺乏持续性 |
3.5 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间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
3.5.1 按是否发放现金股利分组的股权结构比较 |
3.5.2 按股权属性分组的现金股利比较 |
3.5.3 按股权集中度分组的现金股利比较 |
3.5.4 按股权制衡度分组的现金股利比较 |
4 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1 实证研究假设 |
4.1.2 相关性分析及模型建立 |
4.1.3 回归结果分析 |
4.2 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支付力度关系的实证分析 |
4.2.1 相关性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
4.2.2 回归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股份全流通下控制权私利谋取与公司治理 ——基于熊猫烟花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1.5.1 控股人 |
1.5.2 控制权私利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关于控制权私利谋取方式的研究 |
2.2.1 基于关联交易角度的研究 |
2.2.2 基于内幕交易角度的研究 |
2.2.3 基于财务操纵角度的研究 |
2.2.4 基于股价操纵角度的研究 |
2.2.5 其他路径的研究 |
2.3 小结 |
3 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产生的理论基础 |
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 代理理论 |
3.3 不完全契约理论 |
4 案例选取 |
4.1 案例选取依据 |
4.2 熊猫烟花简介 |
4.3 熊猫烟花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情况 |
5 案例分析 |
5.1 熊猫烟花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主要方式 |
5.1.1 控股人减持与股价操纵 |
5.1.2 非公允关联交易与劣质资产注入 |
5.1.3 内幕交易 |
5.1.4 报表操纵 |
5.1.5 小结 |
5.2 熊猫烟花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的特点 |
5.2.1 谋取特点由隐性向显隐性并存转变 |
5.2.2 利益输送隐蔽性与合法化转变 |
5.2.3 谋取方式多样性与频繁化转变 |
5.3 熊猫烟花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对公司的影响 |
5.3.1 公司价值遭到破坏 |
5.3.2 侵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 |
6 案例讨论 |
6.1 股份全流通下控股人谋取控制权私利产生根源 |
6.1.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
6.1.2 控股人为核心的管理层构成 |
6.1.3 形同虚设的"三会"运作 |
6.1.4 残缺不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
6.1.5 混乱的财务管理状况 |
6.2 股份全流通下控制权私利谋取与公司治理关系 |
6.2.1 决策层与经营层重合 |
6.2.2 "三会"为控股人私利谋取服务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建立股权制衡机制 |
7.2.2 加强和完善"三会"的运作机制 |
7.2.3 建立和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
7.2.4 完善相关市场监管措施 |
7.3 研究不足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股权分置改革历程回顾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股权结构理论 |
1.2.2 委托代理理论 |
1.2.3 债务治理理论 |
1.3 论文的研究逻辑方法及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逻辑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股权分置改革研究综述 |
2.1.1 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性分析 |
2.1.2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支付问题 |
2.1.3 股权分置改革与投资者权益 |
2.1.4 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 |
2.2 代理冲突问题研究综述 |
2.2.1 国外1990s以前的代理问题研究 |
2.2.2 国外1990s间的代理问题研究 |
2.2.3 国外2000s间的代理问题研究 |
2.2.4 国内关于代理问题的研究 |
2.3 债务治理结构研究综述 |
2.3.1 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 |
2.3.2 债务治理的影响因素 |
2.3.3 债务期限与投资决策 |
2.3.4 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 |
2.4 现有文献的评述及问题的提出 |
2.4.1 现有文献的评述 |
2.4.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假设的提出 |
3.2.1 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业绩 |
3.2.2 对价支付方式与公司业绩 |
3.3 研究样本与变量 |
3.3.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
3.3.2 变量描述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3.4.2 对价支付方式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权结构与代理成本 |
4.1 引言 |
4.2 假设的提出 |
4.2.1 股权结构与代理成本 |
4.2.2 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 |
4.3 实证设计 |
4.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4.3.2 研究变量选择 |
4.3.3 回归模型设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
4.4.2 股权结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4.4.3 股权分置改革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4.4.4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自由现金流与债务治理 |
5.1 引言 |
5.2 研究假设 |
5.2.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变化 |
5.2.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变化 |
5.2.3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变化 |
5.3 实证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描述 |
5.3.3 回归模型设计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及相关性结果分析 |
5.4.2 股改效应与自由现金流对杠杆的影响 |
5.4.3 股改效应与自由现金流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
5.4.4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与建议 |
6.1 控股大股东侵占行为约束化 |
6.2 董事会及监事会监管有效化 |
6.3 职业经理人市场运作完备化 |
6.4 信息披露机制的公开透明化 |
6.5 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
6.6 法律保障投资者保护健全化 |
结论及展望 |
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3. 存在的局限不足 |
4. 未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全流通对中国股票市场估值影响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2 本文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
2.1 两个重要概念回顾 |
2.1.1 全流通 |
2.1.2 公司估值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限售股解禁影响的文献综述 |
2.2.3 股东行为和博弈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全流通对股市估值体系影响的微观机制分析 |
3.1 供求视角下的中国股市全流通对估值水平的影响 |
3.1.1 解禁股增加了市场供给的均衡分析 |
3.1.2 解禁股规模和力度 |
3.2 从托宾 Q 值的视角分析产业资本的行为对估值的影响 |
3.2.1 托宾Q 值理论 |
3.2.2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套利机制 |
3.2.3 产业资本的定价权在增强,通过多种方式套利影响估值 |
3.3 博弈论的视角下股东互动对估值的影响 |
3.3.1 信号传递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3.3.2 模型结论及意义 |
3.3.3 股东博弈会影响不同股票估值模型中的变量 |
第四章 影响解禁股东减持的现实因素 |
4.1 从博弈模型角度观察影响减持的因素 |
4.2 影响解禁股东减持增持的动机分析 |
4.3 解禁股东不正当减持增持对市场的影响 |
4.4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5.1 全流通给市场估值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 |
5.1.1 全流通将对我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产生分化的影响 |
5.1.2 产业资本在股票估值和定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
5.2 全流通过程中应该防范的问题与建议 |
5.2.1 后股改时代可能遇到的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问题 |
5.2.2 相关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10)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概述 |
(一) 上市公司反收购相关概念辨析 |
1、收购的概念 |
2、敌意收购概念 |
3、反收购概念 |
(二)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分类 |
(三) 反收购价值的争议 |
1、反收购价值否定说 |
2、反收购价值肯定说 |
3、反收购价值折衷说 |
二、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及实践 |
(一) 中国现行反收购法律框架及评析 |
(二) 全流通前上市公司的反收购实践 |
(三) 全流通下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特点 |
1、收购主体多元化 |
2、收购方式多样化 |
3、战略性收购比重增加 |
4、收购的对抗性增强 |
三、域外反收购立法比较研究 |
(一) 美国 |
1、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
2、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
3、美国各州反收购立法 |
(二) 英国 |
1、《伦敦城收购与合并准则》有关规定 |
2、公司法有关规定 |
(三) 香港地区 |
(四) 域外反收购立法评述 |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思考 |
(一) 反收购措施合法性分析 |
1、确立反收购措施合法性的标准 |
2、若干具体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分析 |
(二) 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的建议 |
1、构建合理的反收购法律框架 |
2、明确上市公司反收购规制的法律原则 |
3、反垄断法执行体制的完善 |
(三) 对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措施体系的构建 |
1、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规定 |
2、控股股东与实际控制人 |
3、反垄断与反外资并购审查制度 |
4、对职工利益予以适当保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4”:实现“全流通”机会来了?(论文参考文献)
- [1]鹿港文化大股东减持对中小股东权益影响的研究[D]. 高文婷.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2]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手段研究 ——以天广中茂大股东减持为例[D]. 刘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产权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自然实验[D]. 刘洋.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4]基于股权流动性和融资约束视角的股利政策和分红监管研究[D]. 何中.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6)
- [5]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多少?——基于全流通时代的经验证据[J]. 张学勇,张雷妮,陈欢,钟弥嘉. 投资研究, 2013(11)
- [6]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 刘冬.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7]股份全流通下控制权私利谋取与公司治理 ——基于熊猫烟花的案例研究[D]. 刘瑞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研究[D]. 淳伟德.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3)
- [9]全流通对中国股票市场估值影响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D]. 储怀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4)
- [10]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问题研究[D]. 陈涛. 江西财经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