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溪县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林电安[1](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厦门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乡村振兴在十九大报告中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被提出,各地方政府也紧随其后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细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自2016年起特色小镇的建设受国家诸多政策的支持,加快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小镇的建设具有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等功能,其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故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可行之径。本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结合福建省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南平市建瓯市小松镇及漳州市长泰县林墩乐动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得出现阶段小镇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公共设施基础不足,存在安全问题”、“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存在同质化问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存在管理问题”、“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存在停滞问题”及“体育赛事运营不足,存在病态问题”等。针对现有问题,据已有研究经验加上实地走访及咨询访谈提出“完善公共设施基础,排查安全隐患”、“塑造特色文化,避免千镇一面”、“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储备”、“释放政策红利,优化审批程序”、“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等对策。面对厦门市缺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的问题,本文依靠厦门市内厝的现有资源丰富,基本条件符合构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按照点轴系统理论建成中心放射、一弧四区的建设结构,构想打造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提出农户自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模式以及企业投资模式等开发模式以供开发者参考。
陈俊玲[2](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提出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王晓雯[3](2019)在《韧性理念下的泉州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极端灾害频发,城市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大。灾害给城市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的程度与城市空间的承灾性紧密相关,避难空间是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是城市应对灾害的重要保障。韧性理论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抵御灾害冲击的能力,韧性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基于韧性理论,对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先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综合防灾、灾害风险等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其次分析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和韧性综合防灾规划相关研究,总结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忽视系统性建设、不注重灾害全过程的规划应对、缺乏韧性理念下针对多种灾害类型的规划研究及对策差异化定制与实践。其次,在研究理论方面,本文按照系统论思路和韧性理念的内涵,遵循不同灾害和避难主体的差异性,分析不同避难行为对避难场所的不同需求,对系统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与之相对的韧性角度下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系统功能、要素与结构的应具备的韧性特征和能力;并剖析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系统运行机制,探讨不同阶段的韧性响应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系统功能、要素、结构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支撑。在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方面,依据理论研究的内涵与结果,构建综合灾害评估—选址适宜评价—紧急避难选址——固定避难布局—中心避难优化—响应运行提升的思路流程和技术方法体系,以指导实证研究。然后,在实践方面,首先确定泉州主要灾害种类,再从单灾种风险分析评价入手,对多灾种进行耦合分析,最后全面综合分析多灾害情景下的后果,依据评价结果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选址适宜性评价。再进行固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布局;结合固定避难场所布局结果和可达性分析对中心避难场所进行布局与优化;结合系统运行过程对应急响应能力进行评价与提升。最终,建构一个基于灾害类型多样、结合避难需求差异、顺应应急避难场所空间运行规律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框架,弥补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中系统性不强的缺点。探索不同灾种响应、不同层次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规划、不同阶段系统运行能力提升的整体流程,为综合应急避难体系的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郭华益[4](2019)在《不动产登记背景下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农村宅基地和房屋出现大量的闲置情况,并且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比例。针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问题,本文以泉州市安溪县为研究对象,以如何盘活利用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结合安溪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调查项目的部分成果,对安溪县参内乡镇东村、龙涓乡举源村、魁斗镇凤山村、西坪镇柏溪村四个村的闲置宅基地情况和盘活利用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4个调研村居的闲置宅基地可分为:一户多宅型、人口迁移型、观念型三个类型,并表现为一户多宅现象普遍、超面积建设以及宅基地浪费与需求相矛盾等三个特点。从数量上来分析,4个调研样本中宅基地闲置率最低为9.57%,最高为17.79%,从总体情况来看,平均闲置率为14.16%。从各类型占比情况来分析,人口迁移型所占比重较大,达到41.59%,一户多宅型与观念型闲置宅基地持平,达到29.04%。在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安溪县当前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工作中主要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农村宅基地流转、乡村旅游开发以及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五种方法。通过对盘活利用成效的分析,发现安溪县目前对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分别是: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低,主动退出宅基地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闲置宅基地收回无法实施;农村常住人口逐年下降,而宅基地却反向增长,新增闲置宅基地多;违法宅基地拆除难等。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化制度制约了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利用,而且村民主观上能占多占、不愿退出的观念还没改变,又因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宅基地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在借鉴各地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建议和措施,主要包括:从宅基地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退出宅基地的农民保障制度等方面完善宅基地退出相关机制;确立宅基地流转的合法性,明确流转方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动宅基地入市流转;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三个方面。
林桂婷[5](2019)在《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快速稳健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民众的出门旅游欲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许多原来从事工、农业产品加工的企业也加入旅游行业、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安溪茶庄园出于转型升级需要,在安溪县政府政策鼓励下,尝试与旅游业进行结合,期望从中可以提升茶叶的附加价值、增加经济收益。截止2019年年初,安溪县茶庄园数量已达40家,但茶庄园在与旅游行业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设茶庄园“热”、游客“冷”的现象。系统梳理安溪茶庄园的营销方略及其成效,对于安溪茶庄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茶庄园旅游、政府行为、4P营销要素、游客满意度、重游意愿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对安溪旅游行政部门、茶庄园企业进行了访谈研究,分析安溪茶庄园及其旅游营销现状;结合4P理论,构建了茶庄园旅游4P营销要素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365份有效样本,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体验、旅游实物、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等旅游营销要素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第二,服务体验、旅游实物、游客满意度等要素对游客重游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第三,服务体验、旅游实物等要素对游客满意度、旅游意愿影响最大;第四,部分人口统计变量对各维度有显着差异。研究认为,提升茶庄园游客满意度、旅游意愿应该重视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提升,其优化提升的顺序可按照服务体验>旅游实物>产品渠道>产品价格>宣传促销等链条来开展。文章结合安溪茶庄园发展建设背景,提出其营销系统应包含政府营销及企业营销两方面,在政府营销策略方面,应统领茶庄园旅游发展全局、创新整合营销模式、加强政府扶持三大方面进行优化;在企业营销策略方面,应结合人口统计变量差异现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产品、销售渠道、价格、宣传促销策略进行优化。
柯思远[6](2019)在《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游客对旅游过程的体验性、文化性、创新性的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旅游过渡。茶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游客的追捧。安溪是闻名遐迩的铁观音原产地,拥有优质的茶叶资源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发展茶文化创意旅游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文化创意旅游、茶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文献,对茶文化、茶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旅游、茶文化创意、茶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梳理基础理论和分析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结合SWOT分析法、RMP分析法和IPA分析法,获取他们在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行为、偏好特征以及整体印象评价等,了解影响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进而分析出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项目参与度低、创意项目少,旅游产品特色不强、宣传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并得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鲁开莉[7](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域旅游已从地方实践上升至国家层面。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实践模式,全域旅游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旅游空间面临要素更新、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等发展需要。本文在查阅核心期刊、全面解读全域旅游相关指导文件结合系统理论从要素、形态和功能三个方面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内涵进行了解读。在进行理论探索后以泉州市为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从旅游系统理论出发首先对现状进行定性的描述并运用集聚度和均衡度等指标衡量景点分布特征、运用百度指数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运用通达度及连接度对交通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根据泉州市旅游发展历程总结目前泉州市的空间结构形态,指出目前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空间开发理论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型优化泉州市空间结构。通过对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泉州市旅游景点呈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景点间网络交通回路性较差,通达度和连接度处于一般水平。(2)回顾泉州市旅游发展历程概括出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经历了从节点模式向点轴模式的发展,目前发展为以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滨海旅游点为主,蓝色经济带和绿色经济带并存的点轴发展模式。(3)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分布差异大,核心景点影响力弱,闽南文化挖掘不够深入,闽西闽北交通线路不完善,市场宣传精准度欠佳。(4)根据目前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空间要素优化路径,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泉州市“七节点十一线两区域”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本文在研究全域旅游相关文献政策后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要素形态及功能并运用到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中,对全面认识泉州市旅游业在空间布局的变化,指导旅游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和补充区域旅游空间发展理论也兼具实证价值。
叶森森[8](2018)在《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体验经济时代,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传统观光型转向了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体验感更强的文化旅游产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非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提供了崭新视角。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茶文化)保护核心区,作为中国乌龙茶铁观音的原乡,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闭塞、景观特征不明显、非遗活化难等客观限制,旅游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克服客观困难,开发体验度高、文化内涵突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非遗旅游产品,打破当地茶文化旅游困境,是本文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基础上,分析得出当前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所处困境。在总结虚拟现实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基础上,分析得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全景展示、深度体验、保护性开发、数字化管理与传播等优势,能够破解当前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普遍难题。基于体验经济理论,提出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应包含体验要素:内容要素、环境要素和过程要素,并明确了产品设计开发原则。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研究地西坪镇旅游开发现状,进而得出当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文化“原真性”受损、体验度不高、市场吸引力弱等问题。为破解西坪镇旅游开发难题,在前文总结的体验要素和设计原则指导下,结合体验经济理论,提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以安溪县西坪镇茶叶世家下南洋拓茶路的史实为叙事主线、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叙事体验视角、以清末民初安溪县西坪镇历史社会情境为主要场景的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的构建思路及运营策略。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独具优势,运用该技术构建多感官、全景展示、逼真的虚拟现实环境,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广域的、连续的文化景观,能够有效解决非遗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舞台化、博物馆化、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设计对策,为其他地区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王奕晨[9](2018)在《安溪县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安溪县是山地茶叶种植的典型代表和成功范例,系统地研究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茶叶种植业未来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提出的管理措施可作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有益补充。本研究采用多步骤分类法对安溪县1998年、1999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对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茶叶种植区域扩张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别利用RUSLE模型、CROPWAT和FragStats4.2软件掌握安溪县土壤侵蚀强度、茶叶种植水足迹以及景观格局在6个研究年份的演变情况并与其他18个指标共同构建安溪县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系统。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溪县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以及内部的气候层、环境层、经济层、社会层和技术层打分,通过分值评价安溪县近几年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安溪县茶叶种植总面积逐年增大,茶叶种植区面积可以分为1998~2007年、2007~2016年2个明显的阶段上升时段。总体上看,安溪县茶叶种植区域属于慢速变化型,根据CA-Markov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安溪县茶叶种植区域还将由东部和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一些零散的茶园将会积聚形成生态茶园。(2)安溪县景观区域破碎化水平较高,整体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具体斑块结构趋于简单,景观有由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转变的趋势,安溪县整体景观格局演变是人为驱动力和自然驱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3)安溪县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安溪县域的北部茶叶种植区域和东南城镇区域,近年来茶叶种植区土壤侵蚀剧烈程度有减缓的趋势,自然因素是安溪县降水量有所减少,人为因素是安溪县政府大力推行茶园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然而通过土壤侵蚀转移矩阵可以看出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的土壤面积还有增大的趋势,减轻的土壤侵蚀模数主要集中在轻微侵蚀的土壤区域,水土流失问题还很严峻。(4)安溪县茶叶种植水足迹增长明显,由1998年的14.714千立方米增长至2016年的53.573千立方米。造成水足迹快速增长结果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发展属于粗旷型增长方式,另一方面归结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5)经过指标构建及其剖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安溪县茶叶种植业是呈可持续发展的。在过去几个研究年份里,其整体得分值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子系统的得分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未来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应该多注重环境方面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李文[10](2017)在《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休闲茶庄园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福建省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探索模式。福建省已安排专项资金建设集茶叶生产、产品加工、营销管理、品牌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具有文化底蕴及内涵的现代茶庄园暨休闲茶庄园。当下对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的研究,有利于休闲茶庄园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有利于茶产业品牌的树立,有利于休闲竞争力的增强等多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安溪县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是中国乌龙茶之乡、茗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根据福建省安溪县开展"十大金牌茶庄园"建设工程及评选活动,本文选取此次荣获"十大金牌茶庄园"与"茶庄园建设创意奖"荣誉称号的18家茶庄园作为文章研究对象。由此本文以安溪县为研究区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基于农业企业管理绩效评估模型与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现状的基本情况,利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创新设计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同时运用综合评估与个案分析法对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发现目前茶庄园管理的问题所在,提出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探索前期,问题突显。目前休闲茶庄园管理者最关心的前6个问题依得分次序从大到小为:4.78分"管理人才缺失(涉农懂农、经营管理、项目实施)",4.67分"休闲茶庄园战略决策能力低",4.56分"休闲茶庄园文化凝聚力不足",4.44分"茶文化产品单一、缺乏创意",4.33分"服务软实力落后",4.28分"休闲茶庄园激励机制较差"。(2)初级管理,绩效中等。通过对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得分仅为3.94分处于中等状态。在准则层指标中,虽然资源管理处于"良好"状态外,但其数值仅仅超过标准值的0.02,其实质属于中等状态,品牌经营与服务管理均得4分处于"中等"的状态。总体而言,当前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水平中等,可提升空间大。(3)结合休闲茶庄园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休闲茶庄园在绩效管理评估总体评分中等的情况,根据休闲茶庄园在目前管理中与总体评估及个案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在资源管理,保质保证;战略领导,蓝图构建;品牌经营,商誉塑造;服务管理,游客满意四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二、安溪县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溪县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厦门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振兴 |
1.1.2 特色小镇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重点 |
1.4.3 研究难点 |
1.4.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1.2.1 特色小镇的研究综述 |
2.1.2.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研究综述 |
2.2 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
3 福建省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3.1 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 南平市建瓯市小松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3 漳州市长泰县林墩乐动谷体育特色小镇 |
3.4 福建省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况总结 |
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4.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公共设施基础不足,存在安全问题 |
4.1.2 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存在同质化问题 |
4.1.3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存在管理问题 |
4.1.4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存在停滞问题 |
4.1.5 体育赛事运营不足,存在病态问题 |
4.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对策 |
4.2.1 完善公共设施基础,排查安全隐患 |
4.2.2 塑造特色文化,避免千镇一面 |
4.2.3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储备 |
4.2.4 释放政策红利,优化审批程序 |
4.2.5 培育特色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
5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构想 |
5.1 基本概况 |
5.1.1 交通条件 |
5.1.2 山之众 |
5.1.3 水之灵 |
5.1.4 田之裕 |
5.1.5 园之趣 |
5.1.6 人文禀赋 |
5.2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构想 |
5.2.1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
5.2.2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主题 |
5.2.3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结构 |
5.2.4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运动休闲路线 |
5.2.5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配套设施 |
5.2.6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开发项目 |
5.2.7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培育 |
5.2.8 厦门市内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开发模式 |
5.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5.3.1 促进文化的保护、再现及创新 |
5.3.2 带动区域产业多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
5.3.3 保护生态自然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1.地点、时间与范围 |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
3.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
1.闽南文化特性 |
2.闽南乡族观念 |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
1.规模的扩大 |
2.空间的拓展 |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
2.良好的办学条件 |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
1.培养尚雅情怀 |
2.陶冶雅正情操 |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
1.寓礼于乐中 |
2.完善人性发展 |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
1.增强凝聚人心 |
2.强化价值感化 |
余论 |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韧性理念下的泉州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进入新的高风险时代 |
1.1.2 城市安全问题重要性不断增强 |
1.1.3 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4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架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1.1 系统论 |
2.1.2 韧性理论及韧性城市理论 |
2.1.3 综合防灾规划 |
2.1.4 灾害风险理论 |
2.1.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及体系规划相关研究 |
2.2.1 我国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及体系规划相关研究 |
2.2.2 国外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及体系规划相关研究 |
2.2.3 小结 |
2.3 韧性理念下的综合防灾相关研究 |
2.3.1 国外韧性综合防灾相关研究 |
2.3.2 我国韧性综合防灾相关研究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韧性理念下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城市概况 |
3.1.2 灾害识别与统计 |
3.1.3 应急避难场所资源 |
3.2 研究体系 |
3.2.1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系统环境 |
3.2.2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系统构成 |
3.2.3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系统运行 |
3.3 技术方法体系 |
3.3.1 基于触发关系的综合灾害风险分析 |
3.3.2 综合灾害风险影响下的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
3.3.3 基于网络分析法的可达性分析 |
3.3.4 AHP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综合法 |
3.3.5 基本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定避难场所的韧性空间布局 |
4.1 多灾种耦合风险区划分析与评价 |
4.1.1 单灾种风险分析与评价 |
4.1.2 综合风险分析与评价 |
4.2 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指导下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与布局 |
4.2.1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4.2.2 需求预测 |
4.2.3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达性的中心避难场所布局优化 |
5.1 应急避难疏散通道评价与规划 |
5.1.1 区域应急避难疏散方向评价规划 |
5.1.2 城市应急避难疏散能力评价规划 |
5.2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分析与评价 |
5.2.1 基于可达性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分析方法 |
5.2.2 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评价 |
5.3 基于可达性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优化 |
5.3.1 基于定量模型的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初步布局 |
5.3.2 建议远期规划的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点位布局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急避难场所运行响应能力评价与综合提升 |
6.1 应急避难响应能力分析 |
6.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2 评价模型构建 |
6.2 应急避难响应能力评价 |
6.2.1 应急避难响应单项能力评价 |
6.2.2 应急避难响应综合能力评价 |
6.3 应急避难响应能力提升策略 |
6.3.1 应急避难响应单项能力提升策略 |
6.3.2 应急避难响应能力综合提升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不动产登记背景下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不动产登记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农村宅基地闲置现状的研究 |
三、关于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的研究 |
四、关于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对策研究 |
五、研究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农村宅基地 |
二、农村闲置宅基地 |
三、盘活利用 |
四、不动产确权登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土地产权理论 |
二、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三章 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二节 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现状 |
一、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及分类 |
二、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特点 |
第三节 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措施 |
一、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
二、通过集体土地征收收回宅基地 |
三、流转宅基地使用权 |
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
五、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 |
第四章 安溪县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安溪县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存在的问题 |
一、村民对宅基地的退出积极性低 |
二、闲置宅基地收回无法实施 |
三、新增闲置宅基地多 |
四、违法宅基地拆除难 |
第二节 制约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原因分析 |
一、现行的宅基地制度限制盘活利用 |
二、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闲置宅基地增多 |
三、城乡二元化制约盘活利用 |
四、农村传统观念抑制盘活利用 |
第五章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福建省晋江市经验 |
第二节 江西省余江县经验 |
第三节 经验借鉴 |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
二、产权清晰是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基础 |
三、充分考虑村民意愿 |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下盘活利用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应完善宅基地退出相关机制 |
一、完善宅基地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
二、注重提高村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 |
三、注重提高农民退出后的生活保障 |
第二节 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 |
一、确立宅基地入市的合法法权 |
二、明确宅基地流转的方式 |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 |
第三节 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休闲旅游发展强劲 |
1.1.2 安溪发展茶庄园旅游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以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体验经济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4 顾客满意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茶庄园旅游研究现状 |
2.2.2 对其他相关类型庄园的研究 |
2.2.3 4P理论在旅游市场中应用 |
2.2.4 对旅游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研究 |
2.2.5 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安溪茶庄园及其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
3.1 安溪县茶庄园建设现状 |
3.1.1 茶庄园数量迅猛增长 |
3.1.2 安溪茶庄园空间分布情况 |
3.2 政府行为在茶庄园旅游营销中作用 |
3.2.1 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政策扶持 |
3.2.2 对茶庄园宣传推介 |
3.3 安溪茶庄园企业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宣传促销策略 |
3.4 茶庄园旅游营销存在的其他问题 |
3.4.1 缺乏营销人才 |
3.4.2 企业缺乏资金 |
3.4.3 营销理念保守 |
3.4.4 缺乏智力支持 |
第4章 安溪茶庄园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问卷设计及发放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研 |
4.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3.1 问卷信度分析 |
4.3.2 问卷效度分析 |
4.4 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4.5 受访者消费经历分析 |
4.5.1 游客出游的方式分析 |
4.5.2 游客到茶庄园旅游次数分析 |
4.5.3 景区逗留天数分析 |
4.5.4 游客愿意在茶庄园消费金额分析 |
4.5.5 游客到达茶庄园使用的交通工具分析 |
4.5.6 游客预定或购买此次庄园旅游产品渠道分析 |
4.5.7 游客了解到茶庄园旅游产品信息渠道分析 |
4.6 茶庄园消费态度现状分析 |
4.6.1 游客茶庄园消费态度现状整体分析 |
4.6.2 性别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3 客源地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4 年龄段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5 学历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6 职业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7 收入的现状差异研究 |
4.7 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线性回归分析 |
4.7.1 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4.7.2 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分析 |
4.8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章 安溪茶庄园旅游营销策略建议 |
5.1 政府营销 |
5.1.1 统领茶庄园旅游发展全局 |
5.1.2 创新整合营销模式 |
5.1.3 加强政策扶持 |
5.2 企业营销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销售渠道策略优化 |
5.2.3 价格策略优化 |
5.2.4 宣传促销策略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
1.1.2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迅速 |
1.1.3 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
1.1.4 安溪茶文化旅游底蕴深厚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法 |
1.3.2 文献综述法 |
1.3.3 RMP分析法 |
1.3.4 IPA分析法 |
1.3.5 SWOT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评述与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1.1 国内外文创旅游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外茶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评述 |
2.2 茶文化创意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茶文化 |
2.2.2 茶文化旅游 |
2.2.3 创意农业旅游 |
2.2.4 茶文化创意 |
2.2.5 茶文化创意旅游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体验经济理论 |
2.3.2 RMP(昂普)分析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游客满意度理论 |
第3章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与SWOT分析 |
3.1 安溪县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概况 |
3.1.1 安溪县概况 |
3.1.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现状 |
3.1.3 安溪县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3.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的RMP分析 |
3.2.1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分析 |
3.2.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市场分析 |
3.2.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分析 |
3.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3.3.1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 |
3.3.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内部劣势 |
3.3.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外部机遇 |
3.3.4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外部威胁 |
第4章 安溪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选择 |
4.1.1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2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 研究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调研实施 |
4.3 IPA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基本信息分析 |
4.3.3 重要性分析 |
4.3.4 满意度分析 |
4.3.5 IPA分析 |
4.4 基于IPA模型矩阵图的现状分析 |
4.4.1 茶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现状分析 |
4.4.2 可进入性现状分析 |
4.4.3 旅游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4.4.4 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分析 |
第5章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
5.1 持续提升策略 |
5.1.1 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舒适茶旅环境 |
5.1.2 注重科学规划,夯实顶层规划设计 |
5.2 重点改进策略 |
5.2.1 拓展丰富茶文化创意游乐项目内容 |
5.2.2 策划旅游事件类茶文化创新旅游产品 |
5.2.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创意类茶农民宿 |
5.2.4 扩大安溪县茶艺馆的文化品味和内涵 |
5.2.5 利用新媒体塑造茶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
5.3 适当发展策略 |
5.3.1 着力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智慧化水平 |
5.4 人才培养策略 |
5.4.1 深化与安溪院校的沟通联络 |
5.4.2 加强人才培养满足人才需求 |
5.4.3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流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满意度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
1.1.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不断深入 |
1.1.3 旅游发展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旅游地空间结构的研究 |
1.3.2 全域旅游的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全域旅游 |
2.1.2 旅游空间结构 |
2.1.3 空间结构优化 |
2.2 基础理论 |
2.2.1 旅游系统理论 |
2.2.2 点轴发展理论 |
2.2.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3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要素、形态及功能 |
3.1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要素 |
3.1.1 旅游吸引物要素 |
3.1.2 旅游交通要素 |
3.1.3 客源市场要素 |
3.2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 |
3.2.1 旅游节点选取 |
3.2.2 旅游线路打造 |
3.2.3 旅游区域开发 |
3.3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功能 |
3.3.1 信息传递功能 |
3.3.2 产业融合功能 |
3.3.3 主客共享功能 |
第4章 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形态及功能 |
4.1 泉州市旅游发展条件 |
4.1.1 泉州市旅游资源禀赋 |
4.1.2 泉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
4.2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 |
4.2.1 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 |
4.2.2 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
4.2.3 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
4.3 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态现状 |
4.4 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功能现状 |
4.5 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
4.5.1 空间结构要素层面 |
4.5.2 旅游空间结构形态层面 |
4.5.3 旅游空间结构功能层面 |
第5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泉州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
5.1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
5.1.1 旅游吸引物 |
5.1.2 旅游交通 |
5.1.3 客源市场 |
5.2 旅游空间结构形态优化 |
5.2.1 旅游节点的打造 |
5.2.2 旅游线路打造 |
5.2.3 旅游区域打造 |
5.3 旅游空间结构功能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困境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体验经济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
一、初级开发模式 |
二、动态开发模式 |
三、综合开发模式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困境 |
一、原真性不足,体验真实感弱 |
二、沉浸感不强,缺乏深度体验 |
三、同质化严重,体验类型单一 |
第三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基础与优势 |
第一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基础 |
一、虚拟现实技术 |
二、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应用优势 |
一、应用领域 |
二、应用案例 |
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情况 |
四、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提升非遗旅游产品体验价值的优势 |
第四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体验要素与设计 |
第一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体验要素 |
一、内容要素 |
二、过程要素 |
三、环境要素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
一、突出体验主题性原则 |
二、营造体验沉浸感原则 |
三、强化参与互动性原则 |
第三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步骤 |
一、市场调查分析 |
二、体验主题策划 |
三、体验要素设计 |
四、产品管理运营 |
第五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开发设计实例研究 |
第一节 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西坪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
二、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三、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设计 |
一、主题设计 |
二、内容要素设计 |
三、过程要素设计 |
四、环境要素设计 |
第三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运营策略 |
一、构建投资管理机制 |
二、构建村居参与和收益分配机制 |
三、提升西坪镇主要景点品位内涵 |
四、构建全媒体营销宣传矩阵 |
五、完善产品维护更新机制 |
六、构建健全的旅游服务体系 |
七、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八、营造市域内体验参与氛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安溪县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9)安溪县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
2.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茶叶种植业及其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环境特征 |
3.1.1 水文特征 |
3.1.2 地质特征 |
3.1.3 气象特征 |
3.1.4 土壤特征 |
3.1.5 植被特征 |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2.1 人口和教育程度 |
3.2.2 人居环境与公共设施 |
第四章 安溪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
4.1 遥感影像获取 |
4.2 遥感影像分类原理 |
4.3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
4.4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
4.5 遥感影像分类精度评价及分类结果 |
4.6 土地利用图谱分析 |
4.7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安溪县预测评价 |
4.8 土地利用变化对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安溪县土壤侵蚀情况分析 |
5.1 土壤侵蚀研究模型RUSLE |
5.2 降雨侵蚀力R值计算 |
5.3 坡长坡向因子LS值计算 |
5.4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计算 |
5.5 措施管理因子C与保持措施P的提取 |
5.6 土壤侵蚀量计算 |
5.7 安溪县土壤侵蚀面积的时间变化格局 |
5.8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对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安溪县茶叶水足迹研究 |
6.1 茶叶单位面积需水量的计算 |
6.2 茶叶生长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 |
6.3 茶叶生长灰水足迹 |
6.4 水足迹变化与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七章 安溪县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7.1 景观指标的选取 |
7.2 景观要素特征分析 |
7.2.1 面积要素分析 |
7.2.2 斑块数要素分析 |
7.2.3 边界要素分析 |
7.2.4 形状要素分析 |
7.3 景观异质性特征分析 |
7.4 小结 |
第八章 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
8.1 安溪县茶叶种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8.2 安溪县茶叶种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建立 |
8.3 安溪县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主成分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2.1 继续巩固生态茶园建设发展 |
9.2.2 整顿不合理传统老茶园 |
9.2.3 提升品牌价值 |
9.2.4 提高抗风险能力 |
9.2.5 提高茶农素质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农业企业管理绩效评估 |
1.2.2 茶企业管理绩效评估 |
1.2.3 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茶庄园内涵 |
2.2 休闲农业与休闲茶庄园内涵 |
2.3 管理绩效内涵 |
2.4 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概念界定 |
2.5 理论基础 |
2.5.1 农业企业管理理论 |
2.5.2 绩效评价理论 |
3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指标的构建 |
3.1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现状 |
3.1.1 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
3.1.2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现状 |
3.2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指标的构成 |
3.3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 构造判断矩阵 |
4.2 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计算 |
4.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4 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数据获取与分析 |
5.1 数据获取方式--调查问卷 |
5.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
5.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6 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 |
6.1 管理绩效综合评估模型 |
6.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6.3 个案分析--以国心绿谷茶庄园为例 |
6.3.1 国心绿谷休闲茶庄园简介 |
6.3.2 国心绿谷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安溪县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厦门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D]. 林电安. 集美大学, 2020(08)
- [2]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韧性理念下的泉州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D]. 王晓雯. 天津大学, 2019(01)
- [4]不动产登记背景下安溪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D]. 郭华益. 华侨大学, 2019(01)
- [5]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D]. 林桂婷. 华侨大学, 2019(01)
- [6]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D]. 柯思远. 华侨大学, 2019(01)
- [7]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D]. 鲁开莉. 华侨大学, 2019(01)
- [8]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D]. 叶森森. 华侨大学, 2018(01)
- [9]安溪县茶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奕晨. 福州大学, 2018(03)
- [10]安溪县休闲茶庄园管理绩效评估及应用研究[D]. 李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