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和PCR联合检测分析分析

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和PCR联合检测分析分析

一、胎死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及PCR联合检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Abdifatah Mohamed Nuh[1](2021)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并系统评价死胎相关危险因素,重视死胎病因管理,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预防可避免死胎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分娩情况及101例死胎病例的孕产妇及胎儿临床资料,并根据孕周将其分为A组(20~27+6周)、B组(28~36+6周)和C组(37~42周),分析分娩情况变化、死胎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经济学特征、孕产史、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胎儿因素及其附属物因素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死胎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检索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孕周≥28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英文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系统评价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013~2020年总分娩量为34706例,其中顺产20634例,剖宫产14072例,分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2020年分娩量仅为2013~2016年分娩量的80.68%(15498/19208),分娩量下降了近20%。2013~2020年剖宫产率为40.55%。2013~2018年的剖宫产率分别为41.05%、41.06%、43.41%、40.27%、44.00%和 40.96%,2019 年和 2020 年剖宫产率分别为36.96%和35.54%;2019年和2020年剖宫产率较2013~2016年剖宫产率显着降低(P<0.001)。2013~2020年平均生育年龄为27.9±3.98岁,生育年龄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平均生育年龄达29.5±4.02岁。2017~2020年生育年龄较2013~2016年生育年龄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8.48±4.06 vs27.22±4.11,P<0.001),平均生育年龄增加了 1.26 岁。2.死胎发生率为 2.87‰(101/35314),围产儿死亡率 1.45‰(51/35314)。3.死胎死因顺位分别是母体因素(66.34%,67/101)、胎儿因素(48.51%,49/101)、羊水异常(47.52%,48/101)、脐带因素(43.56%,44/101)、胎盘因素(16.83%,17/101)和不明原因(3.96%,4/101),其中涉及2个及以上因素死胎共49例。4.不同孕周(A组、B组和C组)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受教育程度、产检频次、孕期宣教、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羊水因素在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25、<0.001、0.002、0.004、0.011 和0.003);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母体因素、脐带因素和羊水因素分层分析发现:脐带缠绕、脐带过度螺旋、羊水Ⅰ度、羊水Ⅱ度、羊水Ⅲ度和羊水异常在三组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2、0.008、0.005、<0.001和<0.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产检频次、胎动异常、妊高症、胎盘早剥、脐带缠绕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5、<0.001、<0.001、<0.001、0.012),其 OR 值及 95%CI 分别为 0.258(0.116-0.602)、3.326(1.523-7.108)、23.167(16.686-30.879)、2.160(1.302-3.483)、9.866(8.335-12.230)和 4.882(2.411-6.952)。6.系统评价共纳入高质量文献34篇,其中病例对照研究19篇,队列研究15篇。meta分析结果提示:母体因素中,产妇低龄、高龄、超重、肥胖、吸烟、文化水平低、贫穷、初产妇、死胎史、缺乏围产保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贫血和高温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 1.48(1.29-1.70)、1.42(1.21-1.67)、1.59(1.50-1.68)、1.96(1.81-2.12)、1.49(1.32-1.69)、1.91(1.51-2.41)、1.52(1.24-1.87)、1.31(1.20-1.43)、2.55(1.63-3.97)、3.20(2.61-3.93)、2.99(2.30-3.89)、3.27(2.24-4.77)、5.05(2.20-11.59)、1.68(1.31-2.15)和 1.28(1.03-1.59);胎儿因素中,胎儿畸形和胎儿生长受限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0.55(1.67-66.57)和3.34(2.06-5.42);胎儿附属物因素中,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脐带异常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3.55(2.18-5.76)、3.29(1.52-7.11)和 6.13(4.03-9.33)。结论:1.分娩量及剖宫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生育年龄呈上升趋势,人群生育需求延缓,需重视高龄妊娠风险。2.产妇低龄、高龄、超重、肥胖、吸烟、文化水平低、贫穷、初产妇、死胎史、缺乏围产保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前出血、贫血、高温、胎儿畸形、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和脐带异常是死胎发生的危险因素。3.注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警惕多因素协同导致死胎发生,重视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及死胎病因管理,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预防可避免死胎的发生。

徐亮,程蔚蔚[2](2021)在《易栓症对生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妊娠是一种获得性的高凝状态,表现为促凝活性增加。妊娠期的生理改变使孕妇的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但是正常的孕妇本身有一定的保护机制来防止血栓形成。如果孕妇本身有某方面的遗传或免疫缺陷,或孕妇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如高龄、长期卧床、肾病综合征等,均可使其血栓形成倾向增加。

李天刚[3](2020)在《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联合频谱多普勒技术评估孤立性单脐动脉(ISUA)胎儿心脏收缩功能;通过静脉导管及肺静脉血流频谱参数评估ISUA组胎儿左、右心舒张功能;应用脐带横截面积、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频谱判断ISUA与正常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22-39周ISUA组胎儿77例及孕龄匹配正常对照组胎儿77例,根据孕周将两组胎儿分为孕中期(22+0-27+6周)及孕晚期(28+0-39+6周),应用STIC技术检测胎儿四腔心三维(3D)动态容积数据,利用STIC-M型获取二、三尖瓣瓣环运动曲线,测量胎儿二尖瓣瓣环位移(f-MAPSE)及三尖瓣瓣环位移(f-TAPSE);通过STIC技术联合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软件(VOCAL)分别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和收缩期末容积(ESV),并依次计算心功能评价指标每搏量(SV)、每分心输出量(CO)和射血分数(EF);利用彩色多普勒频谱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主、肺动脉频谱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流量速度积分(VTI)和胎儿心率(FHR),分别计算左心室每分心输出量(LCO)和右心室每分心输出量(RCO);利用彩色多普勒频谱测量孕晚期两组胎儿肺静脉(PV)、静脉导管(DV)及二、三尖瓣频谱,其中PV及DV频谱参数包括心室收缩期S峰流速,心室收缩期末v谷流速,心室舒张早期D峰流速,心房收缩期a谷流速,并计算速度比PIV,S/v,S/D,S/a,v/D,v/a及D/a,测量二、三尖瓣口频谱E峰及A峰流速并计算E/A比值;对中孕期及晚孕期胎儿脐带横截面观察并描记比较两组脐静脉(UV)面积,脐动脉(UA)面积及UV面积/UA面积比,利用频谱多普勒测量两组胎儿UA及大脑中动脉(MCA)频谱并对参数PI进行比较;随访两组产后新生儿体重及胎盘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孕中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MAPSE及f-TAPSE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MAPSE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TAPSE与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胎儿f-MAPSE和f-TAPSE均与胎儿孕周呈正相关(P<0.01);STIC联合VOCAL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心室收缩功能,ISUA组胎儿LCO及RC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胎儿LCO及RCO均与孕周呈正相关(P<0.01);利用主动脉及肺动脉瓣口频谱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心室收缩功能,ISUA组胎儿LC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ISUA组胎儿RCO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LCO及RCO与孕周均呈正相关(P<0.01);对STIC联合VOCAL法及频谱测量两种方法对胎儿LCO及RCO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测量LCO一致性较RCO好;孕晚期两组胎儿PV及DV参数PIV、S/v、S/D、S/a、v/D、v/a、D/a及二、三尖瓣口E/A比值均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各参数与二、三尖瓣口E/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V频谱参数PIV与二尖瓣E/A比值相关性较好(ISUA组R2为0.646,正常组R2为0.579),DV频谱参数v/D与三尖瓣E/A比值相关性较好(ISUA组R2为0.520,正常组R2为0.358);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UA面积均高于正常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UV/UA面积比均小于正常组(P<0.01),两组UV面积与孕周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孕中期ISUA组胎儿UA频谱参数PI值低于正常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MCA频谱参数PI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PIMCA/PIUA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ISUA组新生儿体重及胎盘质量均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SUA胎儿易合并低出生体重,通过对ISUA与正常胎儿心功能及胎儿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可以准确了解ISUA胎儿心脏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较准确、客观的诊疗依据。目的:通过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3D-PDU)定量指标评价ISUA胎儿及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通过免疫组化法(SP)及荧光免疫法(PCR)对ISUA胎儿及正常胎儿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分别进行定性及m RNA定量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方法:晚孕期ISUA组胎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胎儿77例,应用3D-PDU检测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组织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评价指标包括血流强度指数(FI)、血管指数(VI)及血管形成-血流强度指数(VFI);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荧光免疫PCR法对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各26例脐带组织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3D-PDU血流参数VI及VFI均高于ISUA组(P<0.05);GA与VFI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01);免疫组化SP法比较两组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ISUA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脐带组织免疫组化VEGF均呈阴性表达;PCR检测两组胎盘组织内VEGF因子m RNA蛋白定量表达,IS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3D-PDU可定量分析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通过不同方法检测ISUA胎儿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对阐明ISUA胎儿胎盘病理及机理提供了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分析781例SUA胎儿超声及临床资料,探讨SUA胎儿发生率、合并畸形及出生结局。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3年至2019年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诊断为SUA的781例单胎胎儿及其母亲,分析了孕妇基本临床资料,胎儿超声检查基本信息及胎儿产后结局的相关数据。结果:781例SUA胎儿中,624例为ISUA(79.9%),157例(20.1%)合并其它结构和/或染色体异常。157例合并结构异常胎儿中,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畸形和消化系统畸形。SUA胎儿右支缺失发生率为59.1%,左支缺失发生率为40.9%。合并其它结构和/或染色体异常的SUA胎儿的平均出生体重较ISUA胎儿低(P<0.01),但在合并早产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结论:当产前诊断发现SUA后,需要对胎儿结构进行详细检查,其中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超声检查的重点。如果发现相关的结构畸形,建议对胎儿进行必要的染色体检查。对于ISUA胎儿,建议动态监测生物学指标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但不建议常规对ISUA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查。

石小哲[4](2020)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其特点是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血清总胆汁酸升高,可伴有其他肝脏功能异常。ICP发病率在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区及种族差异。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免疫、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对孕妇来说,是一种良性疾病,主要使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及通过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的合成与吸收从而引起产后出血。对围产儿的影响是其主要危害,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胎儿死亡常是突然发生,常规的产前监测常无法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容易发生胎儿急性缺氧及死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研究目的探讨ICP对母儿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到2018年06月郑州大学第附属一医院198例常规产检、住院分娩的IC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胎妊娠154例,双胎妊娠44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5±4.8)岁,孕次(1.7±0.8)次,1例患者有ICP死胎史,ICP发病时间最短11周,最晚42周,发病时间平均为(34.3±6.4)周。其中183例初产妇,15例经产妇。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正常妊娠妇女1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产科因素:ICP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体重指数、分娩方式、胎儿性别、首次诊断孕周、有无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持续的时间、血胆汁酸浓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乙肝、胎儿性别、出生体重;围产儿不良结局:胎儿窘迫、羊水粪染、出生窒息、胎粪吸入综合症、胎死宫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死亡。并最终将产科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ICP患者的围产儿不良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轻度组和重度组ALT、AST、TB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TBIL和DBIL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重度组患者TBIL和DBIL水平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轻度组与对照组三组患者RI以及S/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重度组终止妊娠时间显着短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组、重度组早产儿比例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重度组阴道分娩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组(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产后出血以及胎儿生长受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新生儿体重(2968.1±527.5g)与轻度组(3216.5±468.3 g)、对照组(3342.1±516.2g)无明显差异(P>0.05)。3.轻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和对照组Apgar评分小于7分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比例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重度组Apgar评分小于7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比例显着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新生儿死亡、胎儿宫内、胎粪吸入综合征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4.ICP围产儿发生不良结局共105例,将年龄、分娩方式、发病时间、TBA、ALT等指标纳入单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围产儿不良结局与皮肤瘙痒、合并乙肝等无关(P>0.05),发病时间、双胎妊娠、TBA、ALT、DBIL过高、合并高血压是围产儿不良结局危险因素(P<0.05)。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TBA过高(OR=1.754)、发病时间(OR=2.968)以及双胎妊娠(OR=1.823)是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与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1.ICP产妇临床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患者发生黄疸风险大大增加。2.ICP产妇多表现出ALT、AST、TBA水平升高,TBA水平越高,患者ALT、AST、TBIL和DBIL水平越高。3.ICP产妇TBA水平过高者,终止妊娠时间提前,早产儿比例显着提高,轻度组与对照组早产儿比例以及分娩方式差异不明显。4.ICP产妇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风险显着增大。5.ICP围产儿不良结局与ICP发病时间、TBA水平过高以及双胎妊娠有关。

于俊杰[5](2020)在《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胎儿水肿(hydrops fetalis,HF)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胎儿病理性状态,表现为胎儿广泛性软组织水肿和体腔异常积液。随着抗D免疫球蛋白的广泛使用及宫内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性胎儿水肿(immune hydrops fetalis,IHF)的诊治得到很大改善,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NIHF)仍是产前领域所关注的重点。由于体腔或组织积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部分NIHF超声仅表现为一处出现体腔或组织积液,如单纯性腹腔积液、单纯性心包积液、单纯性胸腔积液及单纯性皮肤水肿,此为不典型胎儿水肿。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水肿的程度和部位有所变化,NIHF超声表现为2处或2处以上的胎儿体腔液体异常积聚,包括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皮肤水肿(皮肤厚度>5mm),即不典型胎儿水肿演变为典型胎儿水肿综合征的过程。NIHF病因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造成早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很大,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全面系统的超声检查,总体预后不良。在大多数NIHF病例中,由于病因和围产期管理的差异,故预后迥异,为提供恰当的产前和产后咨询,首先应明确NIHF病因,以制定个性化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胎儿宫内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前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深层次剖析了胎儿水肿的病因,但NIHF的死亡率依旧较高,临床处理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分析68例NIHF的临床特点,密切追踪其临床结局,探讨其病因、超声表现、干预措施及妊娠结局,旨在为改善母儿预后、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提供新的思路。对象与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月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就诊的68例NIHF,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孕妇资料: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种族背景、血型、近亲婚育史、不良物质接触史(放射性、有毒及有害物质)、妊娠次数、不良孕产史(既往胎儿水肿史、染色体异常胎儿史)、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娩孕周及方式。(2)胎儿资料:所有NIHF均通过我院产前Ⅲ级超声筛查标准进行诊断,明确发现胎儿水肿的具体孕周、胎儿水肿的部位及程度、胎儿多普勒血流检查、胎盘情况、脐带情况、羊水量、产前干预措施及效果、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新生儿产后诊治情况等。随访存活儿的生存情况及有无合并疾病,了解存活儿脑损伤情况等远期预后,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5月。结果1.68例孕妇平均年龄为(28.72±5.61)岁,确诊胎儿水肿的平均孕周为(27.22±6.83)周,1例孕妇合并噬血细胞综合症死亡,余均体健。2.68例NIHF首次超声表现中:典型胎儿水肿综合征32例(47.1%),单纯性腹腔积液26例(38.2%),单纯性胸腔积液6例(8.8%),单纯性心包积液3例(4.4%),单纯性皮肤水肿1例(1.5%)。3.相关病因显示,心血管系统异常8例,染色体异常7例,胸腔结构异常1例,消化系统异常3例,淋巴系统异常6例,脐带异常4例,异常双胎6例,病因不明33例。4.68例NIHF妊娠结局:7例证实染色体异常后引产,20例直接选择放弃胎儿,13例死胎,28例继续妊娠,其中双胎6例,单胎22例。6例双胎中,3例存活,1例新生儿期死亡,2例自然流产;22例单胎中,6例新生儿期死亡,15例存活,1例新生儿期失访。5.对继续妊娠的22例单胎超声随访,积液量增加组新生儿死亡率(55.6%,5/22)与积液量减少/稳定/消失组新生儿死亡率(7.7%,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8例NIHF产前干预后,期待治疗时间最长140天,最短4天;产后对新生儿采取窒息复苏、抗感染、呼吸支持、营养支持、胸腹腔积液反复穿刺引流、外科手术等对症处理,共存活新生儿20人,新生儿存活率显着提高。结论1.NIHF常见的水肿部位是腹腔。2.NIHF病因复杂,总体预后不良,心血管系统异常是导致NIHF最常见的病因。3.随着孕周增加,胎儿积液量增加者预后差,对NIHF实施动态超声监测观察胎儿积液量变化至关重要。4.产前诊断、宫内干预、快速产后干预以及新生儿期的监护治疗,能有效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改善围产儿结局。

寇婷婷[6](2020)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产科常见的一组妊娠与血压升高共存的一种疾病,其中子痫前期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严重时可造成终末器官损伤,甚至发生抽搐。目前我们普遍认为<34周发病者称为早发型子痫前期(early onset preeclampsia)。且多胎妊娠属于高危妊娠,更应加强妊娠期及围产期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发展与双胎的绒毛膜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56例不同绒毛膜性的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基本资料、围产期并发症和母婴结局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北妇女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间入院的156例双胎妊娠并发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33例),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123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相关基本资料、妊娠期并发症和母婴结局。又采集同时期入院的84例双胎妊娠并发晚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的双胎孕妇共3815例,孕周在2034周之间的孕妇共1444例,其中156例双胎孕妇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率为9.26%。单绒双羊组(MCDA)33例,发病率为15.8%,双绒双羊组(DCDA)123例,发病率为10.0%,两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84例双胎孕妇发生晚发型子痫前期,包括单绒双羊13例,双绒双羊71例,两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DCA组与DCDA组基本情况:MCDA组发病年龄小、孕前BMI值高、孕期体重增长多、发病以来收缩压与舒张压最高值均高、MICU住院时间长、辅助生殖受孕少,发病季节和教育程度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CDA组与DCDA组妊娠期并发症:MCDA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妊娠期并发症:早发组妊娠期贫血与ICP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CDA组与DCDA组妊娠期特殊并发症:MCDA组HELLP综合征、前置胎盘、复杂性双胎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A组复杂性与非复杂性双胎:复杂组IVF-ET、妊娠期贫血、ICP、GDM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A组复杂性与非复杂性双胎的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DA组与DCDA组复杂性双胎基本资料:MDCA组孕期体重增长多、孕前BMI值高、发病与分娩孕周早、发病以来舒张压最高值高、妊娠期贫血、ICP、GDM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CDA组与DCDA组眼底检查与胎盘病理:眼底检查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DA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与胎盘血肿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CDA组与DCDA组患者出院情况:MCDA组出院当日舒张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出院情况:早发组出院当日收缩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MCDA组与DCDA组新生儿结局:MCDA组分娩孕周早,大、小儿体质量均小,入住MICU天数与新生儿数多;新生儿RDS、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NEC、颅内出血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新生儿结局:早发组新生儿大、小儿体质量均小,第1分钟Apgar评分低,入住MICU天数与新生儿数多,RDS、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NEC、颅内出血、视网膜病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有相关性: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概率明显大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但绒毛膜性在晚发型子痫前期中的差异无明显相关性。2.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患者普遍高龄、辅助生殖受孕、孕前肥胖、学历低、孕期增重过多,且发病孕周与分娩孕周均小,患并发症早且多,病情较重;胎儿及新生儿预后差。3.早发型子痫前期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其发生复杂性双胎的概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性双胎,且病情重,并发症多。单、双绒毛膜性双胎发生复杂性双胎的妊娠结局均差于非复杂性双胎。通过病理检查提示,单绒双胎出现子痫前期高发的作用机理除了血管重铸问题,还有血管吻合和炎症因子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4.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出院当日收缩压高,其中单绒毛膜性双胎出院当日舒张压高,故发生产后高血压的概率增加。5.单绒毛膜性双胎的新生儿结局明显差于双绒毛膜性双胎。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新生儿结局明显差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

沈燕[7](2020)在《中孕唐筛孕妇血清AFP和β-hCG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中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lfa-fetoprotein,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beta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中位数倍数(multiples of the median,MoM)值异常与除胎儿非整倍体和神经管缺陷以外的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唐筛风险组中对这些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在该院终止妊娠的8 389例适龄(18周岁≤预产年龄<35周岁)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唐筛结果风险值分为:高风险组(21三体风险值≥1/270和/或18三体风险值≥1/350)、临界风险组(1/270>21三体风险值≥1/1 000和/或1/350>18三体风险值≥1/1 000)和低风险组(21三体和18三体风险值均<1/1 000);按血清学指标分为血清标志物正常(0.4≤AFP MoM≤2.5并且0.25≤β-hCG MoM≤2.5)和异常,异常包括:AFP 降低(AFP MoM<0.4)、AFP 升高(AFP MoM>2.5)、β-hCG降低(β-hCG MoM<0.25)和β-hCG升高(β-hCG MoM>2.5)。评估不同唐筛风险组和血清标志物组与除胎儿非整倍体和神经管缺陷以外的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 AFP、β-hCG在不同唐筛风险组中预测各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得到对应的预测界值。结果:1.唐筛高风险组孕妇整体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55.2%)高于临界风险组(44.9%)和低风险组(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风险组相比,临界风险组(OR=2.89,95%CI:1.15~7.62)和高风险组(OR=5.77,95%CI:2.14~15.55)发生胎儿畸形(除外非整倍体和开放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增加,高风险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OR=1.98,95%CI:1.23~3.16)、早产(OR=2.25,95%CI:1.53~3.31)和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OR=2.73,95%CI:1.45~5.17)的风险增加。2.不考虑唐筛风险值,不良妊娠结局组孕妇的血清AFP和β-hCG MoM值均高于无不良妊娠结局组(AFP MoM 1.09±0.40 vs.1.02±0.36,β-hCG MoM 1.29±1.24 vs.1.17±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考虑唐筛风险值,除β-hCG单项降低组在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上与血清标志物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它异常组发生PIH、早产、流产、FGR、胎盘早剥或死胎的风险增加,具体如下:(1)β-hCG 单项升高组发生 PIH(OR=1.72,95%CI:1.16~2.54)、早产(OR=2.50,95%CI:1.86~3.37)、死胎(OR=3.93,95%CI:1.28~12.10)的风险增加。(2)AFP单项降低组发生PIH(OR=13.98,95%CI:3.59~54.43)、胎盘早剥(OR=12.74,95%CI:1.59~102.00)的风险增加;发生PIH的风险是β-hCG单项升高组的 8.14 倍(P<0.05)。(3)AFP 单项升高组发生 PIH(OR=6.38,95%CI:3.09~13.20)、早产(OR=15.00,95%CI:8.60~26.15)、流产(OR=9.90,95%CI:2.30~42.53)、FGR(OR=4.53,95%CI:1.39~14.76)的风险增加;发生PIH和早产风险是β-hCG单项升高组的3.72和 6.00 倍(P<0.05)。(4)AFP 和 β-hCG 两项指标均升高组发生 PIH(OR=12.24,95%CI:4.74~31.56)、早产(OR=9.10,95%CI:3.54~23.41)、流产(OR=58.28,95%CI:18.58~182.79)、FGR(OR=7.85,95%CI:1.81~34.06)、胎盘早剥(OR=11.47,95%CI:2.63~50.05)和死胎(OR=58.62,95%CI:12.42~276.76)的风险增加;发生PIH、早产和死胎的风险分别是β-hCG单项升高组的7.13、3.64和14.90倍(P<0.05)。(5)不同异常血清指标组中发生风险增加的相同不良结局,如PIH、早产、流产、胎盘早剥和死胎,其发生率在AFP单项降低、升高组以及AFP和β-hCG两项指标均升高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不同唐筛风险组中,血清AFP、β-hCG升高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由于β-hCG单项降低组不增加各不良结局的风险,AFP单项降低组在不同唐筛风险组中分别为3、4和3例,AFP单项升高组在临界和高风险组中分别为0和2例,病例数过少,此处均未行统计分析。(1)在唐筛低风险组中,β-hCG单项升高组发生PIH(OR=1.93,95%CI:1.01~3.71)和早产(OR=2.71,95%CI:1.64~4.47)的风险增加;AFP单项升高组、AFP和β-hCG两项指标均升高组发生PIH(OR=6.80,95%CI:3.28~14.12、OR=11.08,95%CI:2.22~55.24)、早产(OR=14.94,95%CI:8.46~26.38、OR=14.79,95%CI:3.52~62.21)、流产(OR=10.87,95%CI:2.51~47.09、OR=39.58,95%CI:4.70~333.68)的风险增加;但两组之间不良结局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AFP单项升高组的PIH(17.0%vs.5.5%)和早产(37.7%vs.9.9%)发生率显着高于β-hCG单项升高组(P<0.05)。(2)在临界风险组中,AFP和β-hCG两项指标均升高组孕妇发生PIH(OR=8.89,95%CI:1.69~46.68)、流产(OR=64.22,95%CI:9.03~456.69)、FGR(OR=23.88,95%CI:4.17~136.82)的风险增加。β-hCG单项(1.0%)以及AFP和β-hCG两项指标均升高组(12.5%)死胎的发生率均高于指标正常组(0%),且两项指标升高组显着高于β-hCG单项升高组(P<0.05)。(3)在高风险组中,AFP和β-hCG两项指标升高组孕妇发生PIH(OR=16.33,95%CI:2.10~126.82)、早产(OR=9.60,95%CI:1.41~65.53)、流产(OR=20.00,95%CI:1.09~368.50)、胎盘早剥(OR=50.00,95%CI:3.71~673.31)的风险增加,死胎发生率(16.7%vs.0%)也显着高于指标正常组(P<0.05);β-hCG单项升高组在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上与血清标志物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不同唐筛风险组中,将AFP、β-hCG MoM以及通过logistic方程建立的两者的联合预测因子分别作为检验变量,各不良妊娠结局分别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0的有:低风险组中,AFP预测流产的AUC为0.70,预测界值为1.07。临界风险组中,AFP预测早产的AUC为0.75,预测界值为1.12;β-hCG预测死胎的AUC为0.89,预测界值为2.88;AFP、联合因子(AFP MoM-β-hCG MoM×0.41)预测 FGR 的 AUC 分别为 0.70 和 0.73,预测界值为1.06和0.45。高风险组中,AFP预测早产的AUC为0.72,预测界值为1.22。大于这些预测界值时,发生相应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P均<0.05)。结论:1.除外胎儿非整倍体和开放神经管缺陷后,唐筛高风险孕妇整体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增加,临界风险和高风险组发生其他畸形的风险均增加,高风险组发生PIH、早产和FGR的风险也增加。2.中孕唐筛的母体血清AFP MoM值异常、β-hCG MoM值升高提示着不良妊娠结局(主要是PIH、早产、流产、FGR、胎盘早剥或死胎)的风险增加,尤其是两项指标均升高时;在增加PIH和早产的风险上,AFP单项异常较β-hCG单项升高的影响更大;β-hCG单项降低与不良妊娠结局无关。3.各个不同唐筛风险组中,AFP和β-hCG两项指标升高者发生PIH、流产和/或早产等风险增加,临界风险、高风险组中还需警惕FGR、死胎或胎盘早剥的发生;非高风险但有AFP、β-hCG单项血清指标升高者发生PIH、早产、流产或死胎的风险增加,也应加强监护、随访。4.在不同唐筛风险组中,AFP、β-hCG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不同。在唐筛低风险组中,AFPMoM>1.07时,发生流产的风险增加。在临界风险组中,AFPMoM>1.12时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当AFP MoM>1.06、联合因子>0.45时发生FGR的风险增加,联合因子优于单项指标;β-hCG MoM>2.88时,死胎的发生风险增加。在高风险组中AFPMoM>1.22时,早产发生的风险增加。

李淑霞[8](2020)在《NIPT联合AFP在出生缺陷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联合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在胎儿结构发育异常、不良妊娠结局及胎儿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与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孕1520+6周的单活胎孕妇5500例,均知情同意行NIPT+AFP。NIPT高风险者500例根据2016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更新的关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的共识直接进行产前诊断,因为其对于胎儿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筛查价值已有定论,故在本研究中不做进一步探讨。将NIPT低风险者纳入研究,共5000例,根据AFP的检测结果分为两组:A组为AFP≥2.5mom、NIPT低风险者共820例,B组为AFP<2.5mom、NIPT低风险者共4180例。对于A、B两组孕妇,进行系统的产前超声检查,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一步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并跟踪随访其妊娠结局。统计分析A、B两组胎儿结构发育异常包括神经管缺陷(NTD)、消化系统畸形、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水肿或颈部水囊瘤、腹部结构畸形及不良妊娠结局包括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死宫内、流产、子痫前期、羊水过少、早产,还有胎儿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结果:A组随访到750例,B组随访到4050例,共随访到4800例,失访200例。(1)A组胎儿结构发育异常(NTD、消化系统畸形、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水肿或颈部水囊瘤、腹部结构畸形)的发生率为18.13%(P<0.05)高于B组胎儿的发生率7.73%;(2)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FGR、胎死宫内、流产、子痫前期、羊水过少、早产)的发生率为22.13%(P<0.05)高于B组的发生率8.62%;(3)A组共有97人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结果异常者共29例。结论:根据目前现有的样本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将NIPT与AFP联合应用于产前筛查中,当母体血清中AFP浓度升高时对于胎儿NTD、消化系统畸形、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水肿或颈部水囊瘤、腹裂及脐膨出这些结构发育异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当发现AFP升高时,应该进行系统的产前超声检查或增加超声检查频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2.将NIPT与AFP联合应用于产前筛查中,当母体血清中AFP浓度升高时对于不良妊娠结局如FGR、胎死宫内、流产、子痫前期、羊水过少、早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以加强孕中晚期孕妇管理,对于可能发生的不良妊娠结局及时去除病因及危险因素,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3.将NIPT与AFP联合应用于产前筛查中,除了能够有效地筛查胎儿常见的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和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当母体血清AFP异常时可发现NIPT筛查范围之外的其他遗传性疾病,对于NIPT的筛查具有补充作用。

张清华[9](2019)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次数与流产孕周和流产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复发性流产与凝血指标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之间的关系;3)凝血因子Ⅻ(FXⅡ)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8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流产的孕周,并筛查患者的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夫妻双方遗传因素、女性生殖道因素、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组)(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流产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的病因,各因素的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2)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98例作为对照1组以及198例未妊娠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狼疮抗凝因子(LA)、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3)选取在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15例,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RNA提取、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检测及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序。结果:1)分析198例RSA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患者9例,占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患者11例,占5.56%;内分泌系统异常患者36例,占18.18%;生殖道感染患者14例,占7.07%;自身免疫异常患者30例,占15.15%;不明病因患者98例,占49.49%。生殖道结构解剖异常对晚期RSA患者的影响大于早期RSA患者(P<0.05),其他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病因在不同流产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流产组、对照1组LA阳性率(17.68%、10.10%)均高于对照2组,流产组LA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ATⅢ表达低于对照2组,APTT、PT短于对照2组,FIB、D-Dimer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APTT、D-Dimer、ATⅢ、FIB与复发性流产具一定相关性;3)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FX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Ⅱ基因启动子区CPG1与CPG2两个位点甲基化率在病例组显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较多且较复杂,本研究中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所占比例约一半,其他已知病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可能出现的诸多异常因素、女性生殖道的先天畸形以及后天病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相关异常的因素、细菌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有关的诸多疾病等等多种因素。2)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对检测复发性流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组与对照组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有差别,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相关;FXⅡ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涂成城,陶峰,陈红波[10](2019)在《妊娠晚期胎死宫内高危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胎死宫内的高危因素,并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发现的148例妊娠晚期胎死宫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晚孕期死胎总体发生率为0.32%(148/46136)。其中2016~2018年每年胎死宫内发生率分别为0.36%(54/14816)、0.33%(51/15462)、0.27%(43/15858)。(2)导致死胎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母体因素占29.7%(44/148),不明原因占26.4%(39/148),羊水量异常占14.2%(21/148),胎盘因素占12.8%(19/148),脐带及胎儿因素均占11.5%(17/148),其中有15例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异常情况。(3)对单胎和双胎之一死胎分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前者多以阴道分娩结束妊娠,后者多以剖宫产结束妊娠,分娩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39,P<0.05)。结论应加强高危人群围产期宣教和保健,早期识别死胎的高危因素并加以干预,治疗相关疾病使病情达到稳定或缓解,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二、胎死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及PCR联合检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死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及PCR联合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我院2013~2020年分娩及死胎情况
        2.2 我院101例死胎孕妇基本情况
        2.3 我院101例死胎胎儿基本情况
        2.4 我院101例死胎不同因素死因构成比
        2.5 不同孕周死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6 不同孕周死胎死因分析结果
        2.7 不同孕周死胎胎儿基本情况分析结果
        2.8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分娩体量下降,生育意愿降低
        3.2 死胎发生率及区域不平衡性
        3.3 重视死胎相关危险因素
        3.4 加强孕产期保健,预防可避免死胎发生
        3.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4 结论
第二章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4 评价指标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死胎与母体因素
        3.2 死胎与胎儿因素
        3.3 死胎与胎儿附属物因素
        3.4 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综述 重视死胎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易栓症对生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易栓症概念
2 易栓症的危险因素
3 易栓症与病理妊娠
    3.1 易栓症与复发性流产
    3.2 易栓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3.3 易栓症与胎儿生长受限及胎死宫内
    3.4 易栓症与不孕症
4 易栓症所致病理妊娠的抗凝治疗

(3)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单脐动脉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概况
        1.1.1 脐带胚胎发育及单脐动脉的概念
        1.1.2 SUA的分型
        1.1.3 SUA的产前诊断
    1.2 正常胎儿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心功能评价方法
        1.2.1 正常胎儿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评价常用指标
        1.2.2 胎儿心脏收缩功能评价
        1.2.3 胎儿心脏舒张功能评价方法
        1.2.4 胎儿心脏整体功能评价
    1.3 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意义
    1.4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胎盘微循环的定量评价
    1.5 胎盘组织 VEGE 蛋白定量与胎盘微血管相关性
第二章 STIC-M型对孤立性单脐动脉胎儿心室收缩功能评价
    2.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正常对照组胎儿与ISUA组胎儿f-MAPSE及f-TAPSE比较
        2.3.2 正常对照组与ISUA组孕妇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2.3.3 正常对照组与ISUA胎儿孕周与f-MAPSE相关性比较
        2.3.4 正常对照组与ISUA组胎儿孕周与f-TAPSE相关性比较
        2.3.5 晚孕期两组胎儿出生体重与f-TAPSE相关性比较
    2.4 讨论
        2.4.1 STIC-M型技术在ISUA胎儿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2.4.2 STIC-M型技术在SUA胎儿右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第三章 STIC技术联合VOCAL对 ISUA胎儿心室收缩功能评价
    3.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3.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STIC 联合 VOCAL 评价中孕期 ISUA 及正常胎儿心功能
        3.3.2 彩色多普勒在 ISUA 及正常胎儿心室输出量及心功能初步研究
        3.3.3 两种方法在 ISUA 及正常对照组胎儿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性评价
    3.4 讨论
        3.4.1 STIC联合VOCAL在 ISUA胎儿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3.4.2 多普勒在 ISUA 胎儿心功能评价的初步研究
        3.4.3 VOCAL 软件及彩色多普勒对 ISUA 胎儿心功能评价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肺静脉及静脉导管对 ISUA 胎儿心脏舒张功能评价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4.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胎儿肺静脉频谱及二尖瓣口频谱测量
        4.3.2 胎儿静脉导管频谱及三尖瓣口频谱测量评估胎儿右心舒张功能
        4.3.3 两组新生儿基本情况比较
    4.4 讨论
        4.4.1 肺静脉血流速度参数对晚孕期ISUA胎儿左心舒张功能的评价
        4.4.2 静脉导管速度参数对晚孕期单脐动脉胎儿右心舒张功能的评价
第五章 ISUA 胎儿及胎盘血流动力学评价
    5.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5.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ISUA 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与胎盘组织 VEGF 蛋白表达
    6.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6.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6.3 结果
        6.3.1 两组胎儿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参数比较
        6.3.2 两组胎儿胎盘组织免疫化学VEGF阳性率比较
        6.3.3 两组胎儿胎盘及脐带组织VEGF mRNA定量表达
    6.4 讨论
        6.4.1 3D-PDU对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的应用研究
        6.4.2 正常胎儿与ISUA胎儿胎盘组织VEGF表达比较
第七章 SUA 胎儿出生结局及临床预后分析
    7.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7.3 结果
        7.3.1 ISUA及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SUA胎儿两组母体特征比较
        7.3.2 ISUA与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胎儿附属物超声检查对比
        7.3.3 ISUA与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SUA胎儿的出生结局比较
        7.3.4 NISUA胎儿结构异常基本情况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4D-STIC和VOCAL三维超声检测胎儿心脏功能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围产儿结局关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诊断
    3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治疗
    4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的判断
    5 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资料
    1.3 研究对象分组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与方法
        2.1.1 疾病诊断标准
        2.1.2 双胎绒毛膜性的诊断方法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发病情况
    3.2 基本情况比较
    3.3 分娩孕周与发病孕周
    3.4 妊娠期并发症
    3.5 复杂性双胎
    3.6 胎盘与眼底检查情况分析
    3.7 出院血压情况
    3.8 新生儿结局
        3.8.1 新生儿基本资料
        3.8.2 新生儿疾病
        3.8.3 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新生儿结局的比较
4 讨论
    1 双胎妊娠并发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现状与危险因素
    2 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关系
    3 发病孕周与分娩孕周
    4 围产期并发症与复杂性双胎
    5 眼底检查及胎盘病理情况
    6 出院血压情况及远期预后
    7 围产儿并发症及预后
结论
    1 小结
    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孕唐筛孕妇血清AFP和β-hCG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不良妊娠结局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不同唐筛风险组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2.3 中孕血清AFP、β-hCGMoM值异常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2.4 不同唐筛风险组AFP、β-hCG MoM值升高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2.5 中孕血清AFP、β-hCG MoM及两者联合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不同唐筛风险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分析
    3.2 中孕血清AFP、β-hCG MoM值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分析
    3.3 不同唐筛风险组AFP、β-hCG MoM值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分析
    3.4 不同唐筛风险组AFP、β-hCG以及两者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唐筛结果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NIPT联合AFP在出生缺陷防控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妊娠晚期胎死宫内高危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晚期死胎诊断标准
    1.4 死胎的高危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孕晚期死胎的总体发生情况
    2.2 终止妊娠方式
    2.3 不同孕周的胎死宫内发生率
    2.4 晚孕期胎死宫内高危因素的构成及顺位
3 讨论
    3.1 胎动异常
    3.2 母体因素
    3.3 脐带因素
    3.4 胎盘因素
    3.5 羊水因素
    3.6 胎儿因素
    3.7 双胎之一死胎(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
    3.8 不明原因

四、胎死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及PCR联合检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死胎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及系统评价[D]. Abdifatah Mohamed Nuh. 扬州大学, 2021(08)
  • [2]易栓症对生育的影响[J]. 徐亮,程蔚蔚.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03)
  • [3]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D]. 李天刚. 兰州大学, 2020(04)
  •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儿的影响因素分析[D]. 石小哲. 郑州大学, 2020(05)
  • [5]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临床分析[D]. 于俊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6]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双胎绒毛膜性的相关性研究[D]. 寇婷婷.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中孕唐筛孕妇血清AFP和β-hCG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D]. 沈燕. 苏州大学, 2020(02)
  • [8]NIPT联合AFP在出生缺陷防控中的应用价值[D]. 李淑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 张清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10]妊娠晚期胎死宫内高危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 涂成城,陶峰,陈红波.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18)

标签:;  ;  ;  ;  ;  

宫内胎盘、死胎病理和PCR联合检测分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