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案例分析

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案例分析

一、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症验案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桐,王旭燕,王家兴,朱鹏宇,杨洪涛[1](2021)在《黄文政教授治疗慢性肾病临证经验举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黄文政教授辨治疑难慢性肾病临证经验,并列举验案4则:当归芍药散合刘寄奴汤化裁治疗成年多囊肾腰痛;防己茯苓汤、真武汤合四物汤、水陆二仙丹化裁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麦门冬汤合四妙勇安汤化裁治疗狼疮性肾炎;茵陈蒿汤合柴胡达原饮、升降散化裁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探讨黄文政教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证用药既有经方的严谨以针对病机,又有时方的轻灵以顾护病症,融经方、时方于一炉,惟效是尚,足资临床参考。

宋晓晨[2](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林松涛[3](2021)在《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筋”现代统称为抽筋。医学上把抽筋称作抽搐(convulsion)。抽筋是高发病,比如在运动中、各类手术中、睡眠中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抽搐。中医在针灸治疗转筋上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尚没有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转筋的针灸疗法及腧穴应用准则等研究的相关内容渐渐地明显增加,却缺乏有系统地深入整理分析。文献中发表了许多治疗方法,但单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某些临床观察数据的随机对照严重不足。这影响了针灸治疗手法在本病症的客观评价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变成缺乏了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资料信息,因而局限了针灸在转筋治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以及穴位的应用。目的:通过《普济方》引申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针灸治疗转筋的证型、治法、选穴和归经,并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出纯针灸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总结出现常用的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普济方》大型丛书为研究对象。《普济方》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第1版第4次印刷,该书取当代古今方剂彚辑成编,一共分为10册。收录在该套丛书的第五册卷203附论灸霍乱法和第十册卷409-426论述针灸为主。因此,本次主要着重于该丛书第五册和第十册里面的针灸转筋相关部分。通过这本古医方探讨“转筋”的针灸治疗组成方法的所有卷数进行发掘和研究加以综合整理。现代文献方面,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2009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所有关转筋穴位治疗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查全率,采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分别检索。检索题词为“转筋”、“筋急”、“痉挛”、“挛急”、“瘛疭”、“拘急”、“针灸疗法”、“穴位疗法”等进行检索。统计方法是把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化处理。统计的步骤,首先是把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治法、症状、穴位等列成表格后。再计算出各种证型、治疗方法等的频数和百分比,并绘制图表。然后统计出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治法、穴位的使用频率。最后根据上述数据,归纳出针灸治疗转筋的证治规律。结果:《普济方》研究:《普济方》的针灸门在第10册中。按卷次为409-424卷。前8卷载有针灸的序言和歌赋,介绍针灸取穴、补泻法和经络腧穴。后8卷为各种病候的治疗,载有207种病症。书中除针灸治法外,尚有记载汤药、罨敷及按摩。卷203附论的灸霍乱法及卷417到424为针灸的治疗部分。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方面,疾病灸疗方法均有多种。其中隔物灸就有隔蒜灸、隔纸灸、附子饼灸等。并且还记载了许多民间灸法,使灸法内容更丰富。《普济方》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处方组穴主次分明严谨。重视针刺操作,引载诸多针刺手法。直接或者间接、部分或全部收集明初之前的各种针灸医着。特点是不随意加减改动而忠于原着。对同名穴异同详加审定并详细记载了煮沸针具的消毒。在用穴上灵活多变,对灸法十分重视,特别在卷411中大量记载了关于灸法的论述。《普济方》提及的治法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其次是活血止痛和行气通络。书中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占少数,只有30条,而没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则有55条。相反的,书中使用艾灸法较多,其中以直接灸法为主,占了 60篇、间接灸法只有1篇,而没有灸法的有24篇。《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穴位出现总频次为85次。本次调查的穴位中,出现最多次的是承筋、解溪,共出现6次;其次是仆参、水分、涌泉,出现5次;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出现4次;隐白、至阴,出现3次。这1 1个穴位共占。《普济方》里主要穴位归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少阳胆经。《普济方》里有很多特定穴,其中以经外奇穴最多,其次是井穴和交会穴。经外奇穴以女膝出现次数最多;井穴里涌泉出现次数最多;交会穴里则是仆参出现次数最多。《普济方》中常用治疗转筋的经外奇穴有女膝、夹脊、外踝尖、鬼眼、十王、慈宫、手踝骨、内踝尖和玉田。现代文献研究:对每篇现代文献进行阅读及整理,初步筛选出以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共284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确切性,经逐篇浏览,按“研究方法”的要求统计,最终获得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66篇,收纳病例2675例。根据统计调查结果,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居多,其次是颤证,痫证。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居多,其次是帕金森病,癫痫。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出现34次,其次是肠胃出现24次,膈肌出现22次。转筋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古人以农耕、游牧,加上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受寒,或饮食不节而成为脾胃虚弱;当时的人多数以双脚行走,使双脚容易受伤,造成瘀阻经络,下肢转筋;体力劳动使大量出汗导致津液亏虚。导致气滞阻络,形成转筋。因此,古人的转筋多发于全身、腹部、下肢。而近年来,中国高速迈向现代化,高压的生活模式和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文化,与之相随的健康问题也成了严峻挑战。人们多以进食肥甘厚腻,喝高浓度烈酒,导致脾虚生痰,痰阻经络;房劳、生育过多、老人以及长期慢性病等的肝肾不足而不能濡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导致肝火上逆而成筋挛。故此,现代的人多发的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病,即发病部位多发于脑部、肠胃、膈肌。根据研究古人的发病症状多以霍乱转筋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与古人体力劳动和游牧为主,饮食不洁,形成的转筋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高脂高胆固醇、喝高浓度烈酒的饮食文化;房劳、长期慢性病;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致使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和肝阳上亢等的转筋证型出现,与主要发病症状的喉间呃呃连声,其次是声短而,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相符合。古代与现代的转筋发病部位、发病症状、治疗手段出现了那么大的分别,主要是环境的改变为主。由于现代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转筋的病发与生活压力、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有关;高楼大厦、保暖衣使人们不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科技的进步,如暖风机使人们在室内得到保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多数好发于小腿部,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一般患者不会主动到门诊求医。本次研究的患者不是单独出现抽搐症状,主要是本身有基础病后出现抽搐或者在手术中出现抽搐。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中没有单纯出现抽搐的病例。因多数患者都是在基础病之后才出现相关抽搐的病种。如以膈肌痉挛、眼肌痉挛、高热惊厥、癫痫、急性脑梗死、帕金森病和破伤风。取穴数量以及穴位的操作方法也呈现多种多样,如针刺、火罐、耳针、艾灸、温针灸、头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和梅花针等。另外,通过这次对转筋的研究,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的治疗的讨论,古人以仆参、昆仑、承山、承筋、至阴、内踝尖、外踝尖、十王、女膝、下巨虚、解溪、条口、足窍阴、丘墟、太白、隐白、涌泉穴,主要以针刺法和灸法为主。结论:1.《普济方》中转筋的主要发病部位主要是全身、腹部和下肢,提到的症状共涉及22种,以霍乱转筋、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为主要症状。2.《普济方》书中使用的针刺法较少,主要以直接艾灸法治疗为主。3.《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以承筋、解溪、仆参、水分、涌泉、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隐白和至阴为主。特定穴则以经外奇穴、井穴和交会穴为主。4.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颤证和痫证为主。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肠胃和膈肌。5.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6.现代文献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现代文献的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7.在治疗转筋方面,体现出辨证论治中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特点。转筋多发于肝火上亢、血虚不能滋养经脉、脾胃感受寒邪引起转筋。故此,古代文献多见灸法治疗转筋,对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创新点:1.首次系统性地从《普济方》进行转筋病的文献研究。该丛书为方剂书,书中止直接列出治疗转筋的部位和穴位。本论文通过对《普济方》上文下理,结合现代文献,整理、归纳出转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把古代已经被遗忘的治疗转筋特效穴展现给不同的医家参考,为现代抽搐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特效穴。2.首次发现转筋在《普济方》和现代文献的整体发病特点及形成转筋的各种因素,对日后制定预防和保健指导,为日后转筋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曹诗琦[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近现代名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医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不寐病近现代名家医案的数据信息,总结各医家诊治肝郁化火型不寐病的临证经验,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收集近现代名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病医案,参照剔除标准对医案进行整理、筛选,最终得到87篇医案,将医案信息标准化并录入数据挖掘系统,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中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及药物的归经、四气五味、频次等数据信息做出统计分析,总结肝郁化火型不寐病的证候特点和用药规律。结果:根据数据统计得出,女性患者较男性多;年龄41-60岁居多;临床症状以不寐、心烦、口苦、急躁易怒、食少、头晕、口干、胸闷、神疲、乏力居多,主要舌苔、脉象为舌红、苔黄、苔薄及脉弦、脉数、脉细;使用最多的药物为柴胡、栀子、酸枣仁、龙骨、白芍、茯苓、黄芩、半夏、牡蛎、首乌藤;药物性味主要为寒、平、甘、苦;药物归经主要为入肝经,入心经、脾经次之;得到16个核心组合,并在其基础上提取出了8个新候选方。结论:基于纳入的医案分析得出,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人群更易发病;肝郁化火型不寐病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寐、心烦、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且多伴有气津耗伤的表现;临床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病,用药多选择柴胡、栀子、酸枣仁、龙骨、白芍、茯苓、黄芩、半夏、牡蛎、首乌藤等;处方用药以苦寒、甘平之品为主,以入肝经药最多,而心经、脾经药次之;处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药对组成是:柴胡、白芍、栀子、酸枣仁、黄芩、当归、茯苓、龙骨、牡蛎;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了16个核心组合及8个新处方,为临床出现兼证时拟方用药提供参考。

刘世林[5](2021)在《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导师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的病例进行系统全面收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归纳、分析、挖掘导师治疗消渴肾衰的辨证施治方法、用药规律、核心方药等,最终提炼导师诊治消渴肾衰的独特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整理导师近20年(截至2020年9月)诊治消渴肾衰的病例,将导师治疗消渴肾衰的处方归纳整理。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统计学软件SPSS26.0,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处方用药规律、症状特点和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在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分析导师治疗消渴肾衰的组方用药特点。结果:1、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得出4个证候,共计907诊次,以脾肾阳虚兼瘀毒证为主,出现352次;得出160个症状,其中频次≧50次的有20个症状。2、本次研究共计处方907首,涉及中药173味。使用频次≥300的药物有27味。3、所用药物归肝、肺、胃、脾经为主,其次为肾经、心经。四气以寒性为主,其次为温性,寒温同用,少佐凉、热之品。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其次为咸、涩、酸味。4、通过组方规律对907首处方中的11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出常用药物组合60个。5、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导师治疗消渴肾衰常用药物组合60条、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3个,涉及25味中药。6、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得出核心组合26条、新方组合13条。结论:导师治疗消渴肾衰主要分四个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用药方面多以寒药为主,寒温同用;五味以味以甘、苦、辛为主,其次为咸、涩、酸味;归经以肝、肺、胃、脾经为主,其次为肾经、心经。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保肾解毒通络导邪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归纳导师治疗消渴肾衰的经验,由于病例收集有限,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本研究仅对导师治疗消渴肾衰的辨证、用药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临床治疗消渴肾衰提供一定的参考。

郭付祥[6](2021)在《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用药规律组方萆虎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张春和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用药规律运用萆虎汤方治疗湿热瘀毒证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萆虎汤治疗湿热瘀毒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男科及生殖医学科门诊的66例湿热瘀毒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试验组33例予萆虎汤治疗,对照组33例予前列解毒胶囊治疗,两组同时加予解毒活血栓治疗,疗程4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以及NIH-CPSI评分、UPOINT表型分类系统评分、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不良反应等。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果并讨论。结果:两组脱落与剔除各3名受试者。共完成60例。用药4周后,两组综合疗效分别为86.7%、76.7%,且试验组效优(P<0.05)。NIH-CPSI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是22.97±5.42、8.57±5.81,对照组治疗前后是25.23±4.45、14.13±6.78,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大幅度下降(P<0.01),且试验组下降趋势更显着(P<0.01);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显着改善病人疼痛及尿路症状(P<0.01),且生活质量的提高相比于对照组也更好(P<0.05)。UPOINT系统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是29.33±12.05、11.13±9.37,对照组治疗前后是35.67±13.74、20.17±13.69,两组治疗前后UPOINT系统评分大幅度下降(P<0.01),且试验组下降趋势更显着(P<0.01);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缓解排尿症状更优(P<0.05),而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的盆底肌肉触痛、社会心理以及神经/系统性症状得到显着改善(P<0.01);两组感染、器官特异性症状改善程度相当(P>0.05)。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是32.27±8.80、11.53±9.05,对照组治疗前后是35.00±9.30、17.17±9.96,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大幅度下降(P<0.01),且试验组分数下降更多(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控显率达到73.33%,对照组控显率仅有33.33%,两组相比而言,试验组对于临床症状控制及改善更佳(P<0.05);其中试验组对于改善尿急、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酸胀、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疼痛及次症与舌脉象更优(P<0.05);两组尿频、尿痛、小便淋漓不尽改善程度相当(P>0.05)。结论:1.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用药规律组方萆虎汤能有效改善湿热瘀毒证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路症状、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的NIH-CPSI评分明显减少,且优于前列解毒胶囊。2.萆虎汤能有效地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患者的UPOINT表型分类系统评分,对6个表型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对于感染、器官特异性症状改善与前列解毒胶囊无差异,而对排尿症状的改善优于前列解毒胶囊,对社会心理、神经/系统性症状、盆底肌肉触痛明显优于前列解毒胶囊。3.萆虎汤能有效地减少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湿热瘀毒证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明显改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尽、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酸胀、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疼痛、次症及舌脉象等症状,且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和总有效率优于前列解毒胶囊。此外,萆虎汤对尿频、尿痛、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改善与前列解毒胶囊无差异,而对尿急、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酸胀、下腹或腰骶或会阴等局部疼痛、次症及舌脉象的改善优于前列解毒胶囊。

滕占理[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李小嘉,傅志泉[8](2021)在《慢性便秘临诊经验》文中认为总结傅志泉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经验。慢性便秘当属中医学"后不利""阴、阳结"以及"脾约"等病证范畴。针对慢性便秘,在诊治上,傅教授强调土虚木乘、脾胃虚损、运化不足、正气亏损的病理基础,重视情志不和、饮食不节等临床致病因素,以及脾胃通降失司、肠道传导失常的临床病理特点;在治疗上,喜用经方化裁,灵活谴药,随症加减,常以疏肝健脾、理气通便为临床治疗切入点,并以润肠通便之剂配合加减化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在选方用药上,习惯使用中药药对配伍,用药别有独到,每每效如桴鼓。并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一则,该病例中医诊断为脾系病(便秘)-肝郁脾虚证,责之脾虚失健为本、肝气郁滞为标,治则以疏肝健脾、润肠通便立法;遣方以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通过1个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同时,傅教授认为在治疗期间,应重视对日常生活的调摄,如运动锻炼、心情愉悦、合理膳食等,并按时登厕,只有长期坚持多途径的综合调治,方能获效较佳。

班文文,黎波[9](2020)在《白虎汤的现代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虎汤始创于张仲景,历代以来被作为退热名方而使用,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对疾病分类的细化和认识的深入,白虎汤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将对此做一综合论述。

蔡清旭[10](2020)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又称为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不稳、兴趣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睡眠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现全球发病率约为27.5%~62.5%,且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出现卒中后抑郁症。目前对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但众多西医疗法均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副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痛苦。中医针灸治疗擅长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诊疗,并且疗法绿色,避免了西药代谢时带来的肝肾负担及对造血系统的破坏等副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损伤胃肠功能。随着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率的认识愈加深刻,运用针灸等绿色疗法治疗本病已刻不容缓。本课题将探讨“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0例中风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30例予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对照组1的30例采用通督调神法电针治疗,对照组2的30例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三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整个研究所有病例需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临床疗效指标(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别,并对“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根据本课题对纳入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60岁以后,脑梗死患者比例稍多于脑出血患者,而卒中后抑郁的出现多为发病后5个月左右。这一组临床数据提示对于卒中后患者在发病发生后进行针刺治疗、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有效的干预,对于卒中后抑郁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从一般资料的统计中,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分型上分布均衡,均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包括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数据统计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数据分析2.1患者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据分析三组HAMD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HAMD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2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数据分析三组MESSS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2与对照组1MES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2之间MESS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对照组2治疗后与随访时HAMD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且长期疗效更佳。2.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数据分析三组BI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有波动,治疗后三组的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1之间BI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BI评分与随访时BI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疗效最好,三组长期疗效相当。3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1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2总有效率60%。结果比较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最佳。说明三种临床方案中,选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总有效率最高,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纳入研究的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治疗前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等一般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两种疗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状态及抑郁状态上,效果都非常明显,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和通督调神法电针疗法、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显示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临床疗效更好,且长期疗效更稳定。。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疗法在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时,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并且其操作简便,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二、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症验案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症验案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文政教授治疗慢性肾病临证经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芍药散合刘寄奴汤化裁治疗成年多囊肾腰痛
2防己茯苓汤、真武汤合四物汤、水陆二仙丹化裁治疗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
3麦门冬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狼疮性肾炎
4茵陈蒿汤合柴胡达原饮、升降散加减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病
5小结

(2)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名溯源
        (一)痴呆释义
        (二)痴呆别名
        (三)痴呆内涵
    二、病因病机
        (一)痴呆病因
        (二)痴呆病机
        (三)痴呆病位
    三、治疗沿革
        (一)针灸疗法
        (二)中药疗法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选案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化处理
        (二)建立数据库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医案梳理
        (二)数据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调查
        (二)发病机制
        (三)风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治疗现状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文献记载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证型
        (四)治疗现状
    三、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病因病机
    二、症状证型
    三、类证鉴别
    四、治则治法
    五、治疗方法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来源
附录2 证素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3)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论
        1.1.1 中医转筋的历史沿革
        1.1.2 转筋的定义
        1.1.3 现代转筋的中医范围
    1.2 《黄帝内经》对转筋疾病与治法的概论
        1.2.1 《内经》对转筋疾病的特点论述
    1.3 现代文献研究
        1.3.1 中医对转筋的认识
    1.4 现代文献概述研究
        1.4.1 “转筋”的现代病症
        1.4.2 发病部位
        1.4.3 病理生理机制
        1.4.4 病因
        1.4.5 抽搐的临床类型
        1.4.6 肌肉痉挛的评定
        1.4.7 现代的抽搐治疗
    1.5 小结
第二章 《普济方》
    2.1 作者及其编辑特色
        2.1.1 作者
        2.1.2 编辑特色
    2.2 《普济方》针灸学内容简介
        2.2.1 汇总诸家腧穴
        2.2.2 审定同名穴的异同
        2.2.3 集针刺补泻手法
        2.2.4 记载针具消毒
        2.2.5 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
        2.2.6 灸法
    2.3 治未病思想
    2.4 转筋的病因病机
    2.5 转筋证型的认识
    2.6 方药治法的认识
    2.7 小结
第三章 转筋于《普济方》及现代文献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3 术语规范
    3.3 统计方法
        3.3.1 统计步骤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普济方》
        3.4.2 现代文献
第四章 讨论
    4.1 《普济方》
    4.2 现代文献
    4.3 《普济方》与现代文献的异同
        4.3.1 膀胱经为主
        4.3.2 经外奇穴
        4.3.3 发病部位
        4.3.4 发病症状
        4.3.5 治疗方法
    4.4 治疗腓肠肌痉挛穴位比较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数据挖掘的近现代名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医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1.研究对象
    2.标准
    3.医案采集
    4.研究方法
    5.数据统计
        5.1 性别、年龄统计
        5.2 症状统计
        5.3 药物频次统计
        5.4 四气统计
        5.5 五味统计
        5.6 归经统计
    6.数据分析
        6.1 用药模式分析
        6.2 药物规则分析
        6.3 药物关联分析
        6.4 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6.5 新处方分析
讨论
    1.性别、年龄分析
    2.症状分析
    3.常用药物分析
    4.气味、归经分析
    5.药对分析
    6.新方分析
    7.不寐病肝郁化火证的病因病机
    8.不寐病肝郁化火证的临床表现
    9.不寐病肝郁化火证的治则与选方用药
    10.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中医文献整理
        1.1 消渴肾衰的相关理论奠基
        1.1.1 关于“消渴和消渴肾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1.1.2 关于“肾衰”的古代文献论述
        1.2 “消渴肾衰”病名的创立和病象释义
        1.3 “消渴肾衰”相关病名定义整理
    2 现代中医文献整理
        2.1 “消渴肾衰”的现代中医药辨治研究
    3 现代西医研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概述
        3.1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流行病学
        3.2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命名及定义
        3.3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
        3.3.1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3.2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分期
        3.4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
        3.5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西医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采集病例并建立基础数据库
        1.2.2 结构化数据库构建(数据预处理)
        1.2.3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路线图
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病例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疗效标椎
3 数据分析
    3.1 提取数据
    3.2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3.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3.4 组方规律分析
    3.5 新方分析
    3.6 中医证候统计分析
    3.7 临床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结果
    1 统计报表
        1.1 用药频次
        1.2 归经统计
        1.3 四气统计
        1.4 五味统计
    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4 性别年龄分布规律
    5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6 临床症状统计
        6.1 临床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6.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症状组合规律分析
讨论
    1 南征教授对消渴肾衰的病因病机认识
    2 南征教授对消渴肾衰与散膏、膜原的关系认识
    3 南征教授关于消渴肾衰中常见症状的认识
        3.1 南征教授关于神疲乏力症状的认识
        3.2 南征教授关于贫血的认识
        3.3 南征教授关于浮肿症状的认识
        3.4 南征教授关于恶心、呕吐症状的认识
    4 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高血糖经验
    5 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潜血、蛋白尿经验
    6 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肾功异常经验
    7 南征教授对消渴肾衰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用药规律组方萆虎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1 研究病例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湿热瘀毒证的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综合疗效
        4.2 NIH-CPSI评分症状改善程度
        4.3 UPOINT表型分类系统评分症状改善程度
        4.4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的疗效
        5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疗效比较
        2.1 综合疗效
        2.2 NIH-CPSI评分症状改善程度
        2.3 UPOINT表型分类系统评分症状改善程度
        2.4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
        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1 NIH-CPSI评分比较
        3.2 UPOINT评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评分比较
        4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三、讨论分析
        1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2 中医学对精浊湿热瘀毒证的认识
        3 萆虎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毒证的理论基础
        4 萆虎汤方义分析
        5 萆虎汤单味中药功效及药理研究
        6 疗效分析
        7 结论
        8 存在问题
        9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表
    附件1 NIH-CPSI评分
    附件2 UPOINT表型分类系统评分
    附件3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件4 安全性评价
    附件5 临床疗效评价
    附件6 技术路线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慢性便秘临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临诊经验
    1.1 慎守病机、权衡主次
    1.2 化裁经方、灵活遣药
    1.3 随症加减、屡见效验
    1.4 巧用药对、相得益彰
2 病案举隅
3 结语
参考文献索引:

(10)“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PSD的研究
        1.2.1 中医学有关PSD的病名沿革
        1.2.2 中医学对PSD的病因病机认识
        1.2.3 中医学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与剔除标准
        2.2.5 观察中止标准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治疗方法
        2.4.1 治疗方案
        2.4.2 疗程
        2.4.3 观察方法
        2.4.4 观察指标
        2.4.5 疗效评定标准
        2.4.6 不良事件
        2.4.7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2.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1 患者依从性
        2.6.2 针刺深浅不一、手法操作各异等,引起试验误差偏倚
        2.6.3 意外情况处理
    2.7 伦理原则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1.2 临床数据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2 通督调神针法
        3.2.1 督脉
        3.2.2 通督调神针法
        3.2.3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依据
        3.2.4 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结语
        3.3.1 四花穴的相关研究
        3.3.2 麦粒灸疗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症验案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文政教授治疗慢性肾病临证经验举隅[J]. 任桐,王旭燕,王家兴,朱鹏宇,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 2021
  • [2]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 林松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近现代名中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医案分析[D]. 曹诗琦.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D]. 刘世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病用药规律组方萆虎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毒证的临床研究[D]. 郭付祥.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慢性便秘临诊经验[J]. 李小嘉,傅志泉.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6)
  • [9]白虎汤的现代临床应用进展[J]. 班文文,黎波. 江西中医药, 2020(11)
  • [10]“通督调神法”电针结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气郁化火型中风后抑郁[D]. 蔡清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古方治疗老年疑难病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