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指导

胰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指导

一、胰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指导(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1](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认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杨尹默,田孝东[2](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提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胰腺癌新发病例男性居第10位,女性居第9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4位[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位列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病死率的第6位[2]。作为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胰腺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临床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3](2021)在《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文中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丁云晴[4](2021)在《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文献研究:主要通过对胃癌及胰腺癌的古代文献研究,梳理对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名、体征、病因病机认识;2.临床研究:观察“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及不同针刺时机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从胃癌及胰腺癌的症状体征角度寻找相关描述,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相关病证的论述,并对古代文献相关病名进行大致界定。同时,从病因角度,筛选古代文献内对应范畴中胃癌及胰腺癌的论述。研究古代医家对于胃癌及胰腺癌的病因、病程、预后的认识。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依照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随机方式为随机卡片法,各组比例为1:1:1,分别为电针预刺激组(A组)、假针刺组(B组)、常规术后电针组(C组)。病例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电针预刺激组采用电针灸治疗,其治法为复原活血通腑针,取穴为百会,内关(单侧),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治疗时间为术前一天及术后第1天至第5天,每日治疗一次,一次20min。选用KWD-808I型电针仪,频率为疏密波,2/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假针刺组采用假电针仪+假针刺,电针仪导线内部断路、不通电,计时功能显示及铃声正常,假针灸刺入穴位上贴敷的电极贴片上,不刺入皮肤,频次同电针预刺激组。常规针刺组术前操作同假针刺组,术后取穴、操作方法同电针预刺激组,针刺时机为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5天。研究员从术前第一天术后第七天,每日观察术后每日胃液量、围手术期胃肠道功能评价量表中各项量表评分变化。数据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1.胃癌及胰腺癌属于中医积聚、胃反、翻胃、症瘕、食痹、脾积等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食痹”一项,晋代开始后主要见于“积聚”范畴。至清代始出现“胃癌”的具体称谓。2.从晋代开始,阳虚被认为是积聚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宋代至明代,各医家对阳虚在此类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中的作用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明清各医家提出了各种针对此类腹部积聚的方剂。各时期医家均强调治疗过程中补虚的重要性。(二)临床研究:本课题共纳入93例(脱落0人,每组各31人)。治疗前经中医症候评分表诊断病人证型,选取阳虚型患者。治疗前各组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具有可比性。1.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情况及住院时间:复元活血通腑针电针预刺激组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3(3,4)d、常规术后针刺组为3(3,4),显着短于假针刺组5(4,5)d,两治疗组分别比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预刺激组与常规术后电针组排便时间中位数为4(4,5)天、4(4,5)天,分别与假针刺组6(5,7)天相比较,患者平均排便时间显着缩短(P=0)。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预刺激组平均住院时间10.94±5.18d,常规术后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1.39±6.16d,假针刺组平均住院时间15.65±11.93d。电针预刺激组与假针刺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常规术后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胃液分泌情况:两治疗组胃管拔除时间分别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电针预刺激组、常规术后电针组分别与假针刺组胃液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4天,电针预刺激组胃液量显着少于假针刺组(P<0.01),常规术后针刺组胃液量少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疼痛方面:术后PCA地佐辛用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地佐辛补充用量、地佐辛使用天数、术后止痛药花费方面,电针预刺激组显着优于假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4天至术后第7天,电针预刺激组地佐辛用量低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胃肠道功能量表评分:术后第1天常规术后针刺组评分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天评分,两治疗组评分显着高于假针刺组(P<0.05),两治疗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医家就开始对胃癌及胰腺癌有所认识,且逐渐认识到补虚在此类疾病形成、发展、预后中的重要作用。2.“复元活血通腑针”对阳虚型胃及胰腺肿瘤术后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显着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与常规术后针刺治疗相比较,围手术期针刺在预防及缓解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患者术后术后疼痛及胃肠道不适方面具有优势。

蒋璐剑[5](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芦云起[6](2021)在《GS化疗方案对胰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GS方案辅助化疗对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3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1年、2年、3年生存率,半年后肿瘤标志物,半年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半年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出2015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行胰腺癌根治性手术,且在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或转移的80名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行GS方案辅助化疗分为GS组(43人)和对照组(37人),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对2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术后半年肿瘤标志物、术后半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GS组无进展生存期显着高于对照组(12个月vs 7个月,P<0.05),1年、3年生存率亦显着高于对照组(86.0%vs 62.2%、20.9%vs 2.70%,P均<0.05),在2年生存率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2%vs 21.6%,P>0.05)。术后半年QLQ-C30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72.16±8.91 vs 64.65±12.01,P<0.05)。GS组患者术后半年中位CA19-9、中位CA125、中位CEA的值均较对照组显着偏低(43.87 U/ml vs 141.86 U/ml、10.3 U/ml vs 16.6 U/ml、2.61ng/ml vs 3.77 ng/ml,P<0.05)。在术后半年的NLR对比中,GS组NLR值更低(2.15 vs 2.85,P<0.05)。结论:胰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在3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患者中,行GS方案化疗的患者,与术后未行化疗患者相比,无进展生存期显着延长,1年、3年生存率更高,肿瘤标志物、NLR更低,并且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评分。

程晓成[7](2021)在《CRP/Alb比值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C-reactive Protein/Albumin,CRP/Alb)比值(CAR)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预测作用,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CAR值与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然后对各并发症进行不同分组,同样分析CAR值与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其次,绘制CAR值与CRP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敏感性、特异性、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临界值。最后,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筛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然后联合这些危险因素绘制总体的ROC曲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50例,其中26例出现并发症,124例未出现并发症。与非并发症组相比较,并发症组术后第3天和第5天的CAR值与CRP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并发症进行不同分组后均显示CAR值和CRP水平在术后第3天的变化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择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术后第3天的CAR值和CRP水平绘制ROC曲线,结果示:预测并发症的敏感性分别为76.9%和69.2%,特异性分别为75.0%和72.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9.2%和34.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和91.8%,AUC值分别为0.784(95%CI:0.710-0.847)和0.753(95%CI:0.676-0.820),临界值分别为2.31和79.34mg/L。综合比较发现术后第3天的CAR值在预测术后并发症方面较单独使用CRP时更为准确。依据CAR值的临界值2.31,将两组患者分为高CAR组(≥2.31)和低CAR组(<2.31),结果示高CAR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高于低CAR组(39.2%vs 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CAR组相比较,高CAR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共同筛选出性别(男性)、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CAR值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上述独立预测因素的预测概率绘制总ROC曲线的AUC值为0.855(95%CI:0.788~0.908)。结论:1.术后第3天的CAR值可以识别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患者,且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单独使用CRP水平。2.与术后第3天CAR值<2.31的患者相比较,CAR值≥2.31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更长。3.性别(男性)、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中失血量(≥200ml)、术后第3天的CAR值(≥2.31)为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这4个危险因素将在很大程度提高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准确性。

张娜[8](2020)在《呼吸功能训练对腹腔镜胰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腹腔镜胰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胰腺癌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呼吸功能训练。比较2组呼吸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7d,研究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高于入院前,呼吸频率低于入院时(P <0.05),研究组FVC、FEV1、MVV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 <0.05);2组PaO2高于入院前,PaCO2低于入院前,研究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 <0.05)。出院时,研究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腹腔镜胰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能减轻肺功能损伤,改善血气分析与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是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方法。

高丽红[9](2020)在《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了解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的现状,明确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究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通过心理疏导和优化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采取便利取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对山东省6所三甲医院胰腺癌放疗术后的住院患者172名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了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影响量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本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应用单因素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胰腺癌放疗术患者的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60.59±16.90,满分为100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等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病耻感总分为59.21±12.86,满分为96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总分为52.47±19.93,满分为136分,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r=0.545,P<0.01);病耻感与生活质量之间呈负相关(r=-0.602,P<0.01);心理弹性与病耻感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48,P<0.01)。(5)本研究中心理弹性总分、病耻感总分、高中或中专、药物化疗、根治性手术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生活质量得分的54.2%的变异量。结论:(1)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处于中等较低水平,大多数患者面对恶性肿瘤不能有效的调节和适应。患者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等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性。(2)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术后时间、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3)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得分较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付费方式、有无其他治疗等方面。(4)心理弹性与病耻感影响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心理弹性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病耻感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心理弹性越高病耻感也就越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心理弹性、病耻感、学历、化疗以及手术方式等。

冯洋洋[10](2020)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腺癌病人手术后生长抑素应用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研究较少,分析术后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否预防胰腺癌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同一手术组行胰腺癌手术的82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胰体尾癌根治性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亚组分析,根据术后有无胰瘘或临床相关胰瘘进行分组。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Pearsonc2检验对影响POPF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后,采用二元或多项Logistic回归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0.05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终点是发生胰瘘和临床相关胰瘘,根据ISGPF定义,胰瘘包括A、B、C级胰瘘,临床相关胰瘘为B级和C级胰瘘;次要终点为术后并发症。结果: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胰腺癌病人共82例,其中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的病人共61例(74%),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者共21例(26%)。本组总胰瘘发生率45.1%(37/82),其中临床相关胰瘘率18.3%(15/82)。亚组分析显示,胰头癌根治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组胰瘘发生率32.4%(12/37),临床相关胰瘘率18.9%(7/37),未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组胰瘘率50%(2/4),临床相关胰瘘率25%(1/4);胰体尾癌根治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组胰瘘发生率66.7%(16/24),临床相关胰瘘率25%(6/24),未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组胰瘘率41.2%(7/17),临床相关胰瘘率5.8%(1/17)。对胰瘘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BMI、术前白蛋白、术前胆红素、吻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应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使用时间在胰头癌根治术和胰体尾癌根治术的有胰瘘组与无胰瘘组病人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4岁VS<64岁,P=0.023)在胰体尾癌根治术的有胰瘘与无胰瘘组病人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头癌根治术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相关胰瘘(B/C级)发生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无关(P>0.05)。对住院时间的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P=0.024)可能影响胰体尾癌根治术病人的住院时间。生长抑素组病人平均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高于无生长抑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不能降低胰腺癌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同时也不能降低术后胆瘘、胃排空延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住院总费用和药物费用有上升趋势。

二、胰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指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胰腺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及高危因素
    1.2 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胰腺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
    1.3 影像学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1.4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胰腺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
    1.5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2 胰腺癌分期与可切除性评估
3 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3.1 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3.2 新辅助治疗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
    3.3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价
    3.4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学评估
4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4.1 胰腺癌病人术前营养评估与营养支持
    4.2 术前胆道引流
    4.3 术前腹腔镜探查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4.4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胰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4.5 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在胰体尾癌治疗中的应用
    4.6 胰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
        4.6.1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2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3 胰体尾癌切除术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6.4 胰体尾癌切除术扩大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4.7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
    4.8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姑息性外科治疗
5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策略
6 胰腺癌合并寡转移的治疗策略
7 胰腺癌病人术后管理的若干热点问题
    7.1 胰腺癌术中营养管路放置及术后营养支持策略
    7.2 胰腺癌术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7.3 胰腺癌术后腹腔引流管的管理
8 胰腺癌术后辅助治疗
9 胰腺癌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
1 0 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1 1 基因学检测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1 2 胰腺癌术后病人随访

(4)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胃癌及胰腺癌的文献研究
论文二 “复元活血通腑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标准及使用设备
        2 研究设计
        3 观察方法
        4 统计分析方法
        5 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实验结果
        1 临床资料
        2 主要观察指标
        3 次要观察指标
        4 其他
    讨论
        1 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2.祖国医学对胃癌及胰腺癌的认识与治疗
        3 疗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胃及胰腺肿瘤术后预后情况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6)GS化疗方案对胰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本确定
        1.2 分组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数据收集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GS化疗方案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CRP/Alb比值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
    1.4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CRP和 CAR在术后不同分组的比较
    2.4 CRP和 CAR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的比较
    2.5 高、低CAR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2.6 影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问题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RP/Alb 比值在消化系统肿瘤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成果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致谢

(8)呼吸功能训练对腹腔镜胰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呼吸功能参数比较
    2.2 2组血气指标比较
    2.3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9)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概念
    1.6 文献回顾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病耻感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4.2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分析
    4.3 研究对象病耻感分析
    4.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分析
    4.5 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胰腺癌患者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治疗的进展分析
    参考文献

(10)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依文中出现顺序排列)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及诊断标准
    3.分组
    4.数据收集
    5.统计方法
结果
    1.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
    2.影响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3.影响胰腺癌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4.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对胰腺癌术后其它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5.影响住院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6.影响病人住院费用的单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癌术后胰瘘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胰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7)
  • [2]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杨尹默,田孝东.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7)
  • [3]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7)
  • [4]电针促进阳虚型胃癌及胰腺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D]. 丁云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GS化疗方案对胰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影响[D]. 芦云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CRP/Alb比值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作用[D]. 程晓成. 兰州大学, 2021(12)
  • [8]呼吸功能训练对腹腔镜胰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张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20(06)
  • [9]胰腺癌放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D]. 高丽红. 延边大学, 2020(05)
  • [10]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胰腺癌术后胰瘘发生影响的研究[D]. 冯洋洋.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胰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指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