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

圈养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

一、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测定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刚[1](2020)在《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江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江大型湖泊的淡水豚类物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2700头,下降至2017年的1014头。目前,长江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进行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江豚保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疾病感染和饲养管理技术欠缺严重制约了迁地保护区江豚的健康生长和种群繁育。近年来,长江江豚疾病频发,而关于长江江豚病原学(细菌和病毒)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迁地保护区饲养管理不当又时常引起江豚死亡率高和繁殖效率低。因此,有必要对长江江豚感染性疾病和迁地保护区江豚的饲养管理开展系统性研究,初步了解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原,掌握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建立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技术规范。本研究开展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学调查;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的病毒群落研究;长江江豚6种危害较大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理化鉴定、PCR鉴定等,对462份长江江豚呼吸孔、粪便、血液、内脏组织、皮肤病灶、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对患病长江江豚和健康长江江豚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从462份长江江豚样本中,获得655个细菌纯培养,分离鉴定成功31种细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微球菌(Micrococc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变形杆菌(Prot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麦芽窄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诺卡氏菌(Nocardia)、弧菌(Vibrio)、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魔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肠球菌(Enterococcus)、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黄杆菌(Flavobacterium)、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志贺样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其中产气荚膜梭菌、弧菌、爱德华菌等11种细菌在长江江豚属首次发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在所有样品中检出率相对较高;肠道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菌属340种,其中15种为潜在致病菌属,分别为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诺卡氏菌属、弧菌属、巴氏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魔氏摩根菌、肠球菌、幽门螺旋杆菌、弯曲杆菌。2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病理学方法对分离自长江江豚的6种主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魔氏摩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均可良好生长,与其他动物源细菌无明显差异;生化研究和16s r RNA序列测定结果与各菌最初鉴定结果表型一致;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显示,6种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以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弱,气单胞菌属不同菌之间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BALB/c小鼠致病性试验证实,6种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以维氏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致病力最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弱,感染小白鼠剖解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以肺脏瘀血、出血和肝脏瘀血、变性和坏死为主。3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收集自2017-2019年野外患病死亡的长江江豚组织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肾脏、皮肤等)进行了病毒群落研究和分析。结果共获得10600个重叠序列(contigs),检测到病毒65个,其中,基于参考序列鉴定出病毒25种,Denovo序列鉴定病毒42种。科水平上,两种方法鉴定出的优势病毒为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阿克曼病毒科(Ackermann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丝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砂粒病毒科(Arenaviridae)、有尾噬菌体目未分类病毒科(Caudovirales unclassified)。除疱疹病毒外,噬菌体病毒、逆转录病毒、线头病毒、痘病毒和砂粒病毒等均为首次在长江江豚上发现。4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通过临床大量实践和数据分析,分别对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生长的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迁地保护区大水域、围网环境下和疗养池中长江江豚饲养管理的技术规范,计算统计出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的正常阈值,发现了长江江豚各生理生化指标与江豚疾病诊断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长江江豚健康体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评价标准,基本形成了长江江豚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体系,其中通过静脉滴注对患病长江江豚进行治疗的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特点;初步探明了长江江豚病料样本病毒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并首次发现了大量的长江江豚源病毒;揭示了6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细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的参考信息;建立了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的技术规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是迁地保护区长江江豚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长江江豚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知己(不断提高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等)和知彼(掌握长江江豚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病原的生物学特性、长江江豚生长特性和各个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等),方能有效解决长江江豚在迁地保护过程中疾病防控盲目和饲养管理欠缺的现状,为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等鲸类动物的健康成长和种群繁育提供理论支持。

闵绍坤[2](2020)在《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是我国特有的猕猴属动物,已作为大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FTY720、CsA、MMF和CVF等免疫抑制剂已在临床和实验研究广泛应用,但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本研究采用FTY720、CsA、MMF和CVF等免疫抑制剂构建藏酋猴免疫抑制模型,研究它们对藏酋猴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及FTY720在藏酋猴体内的药物代谢规律,建立免疫抑制评价的方法,并验证联合给药的有效性。材料及方法:以成年雄性藏酋猴为造模动物,给药后采用以下技术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1)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2)流式细胞术检测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完成单药研究后,根据研究结果筛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模拟器官移植联合给药方案。我们建立术前诱导治疗和术后维持治疗的联合给药方案,并对相关免疫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FTY720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连续三天给予藏酋猴不同剂量的FTY720后,藏酋猴淋巴细胞明显下降(P<0.01),特别是CD3+CD4+T淋巴细胞含量减少90%以上,但肝肾功能指标和巨噬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藏酋猴0.1 mg/(kg.d)的FTY720,最大血药浓度是0.43±0.064 ng/ml,达峰时间为12±3 h,消除半衰期为36±12 h。(2)CsA、MMF和CVF的药效学研究。在连续三天给予藏酋猴不同剂量的CsA后,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50 mg/(kg.d)的MMF后,藏酋猴淋巴细胞最多减少30%左右,而WBC和NEU无明显变化(P>0.05);单次给予藏酋猴0.05 mg/(kg.d)的CVF后,藏酋猴的C3和CH50均明显减少(P<0.01)。(3)联合给药的药效研究。联合给药后,淋巴细胞含量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几乎完全被清除,补体成分C3和CH50均明显降低。结论:FTY720、MMF和CVF对藏酋猴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TY720、MMF、CVF免疫抑制剂及其形成的联合治疗适宜构建藏酋猴免疫抑制模型。该研究可为构建免疫抑制模型和免疫评价提供参考,可为药物的机制探索和新药研发提供平台,有助于藏酋猴在器官移植、人类疾病研究等医学中的应用。

何钢华,廖金娥,陈结文,黄庆宇,罗群,吴志恒,陈梅丽,卢丽[3](2019)在《幼年期实验用食蟹猴血液学指标测定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853只正常幼年期食蟹猴的血液学指标,统计并建立广东省内幼年期实验用食蟹猴各年龄段的血液学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随机选取1~2周岁(1≤x<2)食蟹猴273只(雌性124只,雄性149只),2~3周岁(2≤x<3)食蟹猴307只(雌性244只,雄性63只),3~4周岁(3≤x<4)食蟹猴273只(雌性124只,雄性149只),检测其血液学指标,再按性别分亚组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幼年期实验用食蟹猴各年龄段的血液学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雌雄动物之间比较,1~2周岁动物血常规指标中,PLT等7项指标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或P<0.01);2~3周岁动物血常规指标中,RDW-SD等5项指标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3~4周岁动物血常规指标中,WBC等11项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幼年期食蟹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血液学指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性别间差异明显。本研究提供了正常食蟹猴幼年期不同年龄段的血液学背景数据,为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韩飞[4](2019)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尾狐猴既是动物园重要的观赏动物也是濒危保护动物。目前,环尾狐猴生理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学和繁殖学上,但血液学研究缺失。血液学基础数据的不全将给环尾狐猴疾病的诊疗带来严重困难。本试验以合肥野生动物园环尾狐猴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季节进行血液采集,分析血常规、血生化、血气、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研究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间的差异性,为其后续深入的研究和兽医工作者开展疾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常规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常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环尾狐猴幼年组WBC显着高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WBC、LYMPH%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幼年组EO%、RDW-CV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RBC、HGB、HCT、EO%、RDW-CV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春季 RBC、HGB、PLIT、LYMPH、OTHR、EO 显着高于夏季(P<0.05);HGB、HCT、MCV显着低于秋季(P<0.05),HGB、HCT显着低于冬季(P<0.05);夏季LYMPH%显着高于秋季、冬季(P<0.05);夏季HGB、HCT、LYMPH、OTHR、EO显着低于秋季、冬季(P<0.05)。(2)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生化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清生化各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组CHO显着高于成年组、老年组(P<0.05);幼年组、成年组Ca显着高于老年(PP<0.05);幼年组TG显着高于老年组(P<0.05)。春季UREA显着高于其他季节(PP<0.05),ALB显着高于夏季、冬季(P<0.05);秋季ALP显着高于夏季(P<0.05),TG显着高于冬季(P<0.05)。(3)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变化雌、雄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幼年组Na+、pH、HCO3-、BE、显着低于老年组(P<0.05),Na+显着低于成年组(P<0.05)。春季pH显着低于夏、冬季(P<0.05)。(4)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环尾狐猴Ig A、Ig G、Ig M变化雌性、雄性环尾狐猴血清中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幼年、成年、老年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秋季IgA、Ig G、Ig M显着高于春季、夏季、冬季(P<0.05);夏季血液中IgA、IgG、IgM显着高于春季、冬季(P<0.05)。结论:不同性别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段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部分指标差异明显,血气、免疫球蛋白指标差异不明显;不同季节环尾狐猴间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免疫球蛋白部分指标差异明显。

滕永康[5](2018)在《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文中认为实验动物特别是基因修饰动物,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开发相应的基因工程技术十分必要,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是制备基因工程动物的重要基础。目前针对狨猴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仍较少,技术缺乏规范性。因此本论文针对我单位饲养的狨猴开展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同时,对狨猴的部分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本论文建立了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人工采精技术,采用平行电极,刺激电压1~4V,探究并确定了最佳直肠探子深度、麻醉剂量及体重范围;性周期测定技术,采用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对狨猴激素水平进行测定,平均性周期为31.75天;超数排卵与人工采卵技术,采用氯前列烯醇+重组人卵泡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激素组合方案进行同情发情和超数排卵处理,建立了卵泡穿刺的卵母细胞采集技术,平均采集11..3枚,回收率76.8%;体外授精及胚胎培养冷冻技术,经精卵共培养获得受精卵,并进行胚胎培养和冻存操作,平均受精率87.5%,四细胞发育率85.7%,八细胞发育率14.3%。经过上述技术的研究,形成了 5项技术规范。本论文对狨猴种群的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和验证。从4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中,通过引物扩增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最终得到20个多态性较好的标记位点,通过30只狨猴群体进行验证,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35,有效等位基因数4.0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0.15,期望杂合度0.25,多态信息含量平均为 0.7053。本文对30只健康狨猴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雌雄性别组间,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测定值差异显着,与野外环境狨猴对比,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中型粒细胞含量(NEU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GLOB)指标测定值差别明显,与猕猴对比,本单位饲养的狨猴血细胞压积(HCT)、丙氨酸氨酸转移酶(ALT)、谷酰胺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REA)不在对应指标测定范围。综上,本论文建立了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体系,为狨猴基因修饰研究提供工作基础和技术储备;筛选了可用于狨猴遗传质量检测的微卫星标记位点;测定了健康狨猴的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

周小军,袁菊芳,定明,王进,叶华虎,法云智[6](2017)在《非洲绿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检测50只健康非洲绿猴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青幼年组:13岁,成年组:46岁)非洲绿猴的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清醒状态下健康非洲绿猴血液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血液学指标中青幼年组与成年组差异显着的指标有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压积(H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粒细胞百分比(MONO%)、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P<0.05)。青幼年组中雌猴与雄猴差异显着的指标有白细胞数(WBC)、RBC、HGB、HCT、NEUT%、LYMPH%、MONO%(P<0.05),成年组中雌猴与雄猴差异显着的指标有HCT(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着。血清生化指标中青幼年组与成年组差异显着的指标有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EA)(P<0.05),青幼年组雌猴与雄猴差异显着的指标有CREA(P<0.05),成年组雌猴与雄猴差异显着的指标有总蛋白(TP)、胆固醇(CHOL)(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着。结论本文初步建立了非洲绿猴的常规生物学数据,为评价其生物学特性及相关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可供参考。

潘学营[7](2016)在《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食蟹猴广泛用于新药的安全评价,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常见的因素有:运输、禁食和保定。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机体受到刺激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代谢途径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主要是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传统手段对食蟹猴的运输、保定和禁食应激进行研究,为使用食蟹猴的人员在试验设计和相关数据解释时提供关于这些事件对动物产生影响的理论信息。运输会使食蟹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使血浆MDA、PC和GSH-Px升高,T-AOC、SOD、GSH和CAT降低;使WBC、NEUT、EOS、Retic、BUN和CK降低,RBC、GHB、HCT、LYM、BASO、ALT、AST、ALP、CREA、LDH和TBIL升高;使血浆乳酸盐、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丙酮酸盐、肌肉肌醇、肌酐和尿素氮升高,亮氨酸和脯氨酸降低,尿液乳酸盐、糖蛋白、丙酮酸盐、柠檬酸盐、胆碱、肌酐、α-酮戊二酸盐、牛磺酸和尿囊素升高,异亮氨酸、亮氨酸、肌氨酸、肌肉肌醇、3-羟基丁酸和马尿酸盐降低,这说明运输能对食蟹猴的能量、脂类、氨基酸、肌酸及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生干扰。这些干扰经21天后,基本能恢复至正常,经历35天基本能完全恢复正常。猴椅保定使WBC和N/L极显着升高,NEUT、LYM和LUC显着降低;经氯胺酮和猴椅复合保定,虽然也会使WBC和N/L升高,NEUT、LYM和LUC降低,但变化的幅度比单独物理保定小很多。单独氯胺酮保定会使血浆α-葡萄糖、肌肉肌醇、乳酸和尿液琥珀酸盐、丙酮酸盐和乳酸盐降低,血浆亮氨酸和尿液精氨酸升高。这表明单独物理或化学保定均会使动物产生应激,物理保定比化学保定应激更明显,氯胺酮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物理保定对动物产生的应激。禁食使Retic、BUN、LDH、CK和Ca2+降低;使血浆亮氨酸、脂蛋白、糖蛋白、丙酮、丙酮酸盐、肌酸盐和不饱和脂类升高,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盐、谷氨酰胺、肌肉肌醇和α-葡萄糖降低;尿液丙酮酸、乙酰乙酸盐、胆碱、肌酸酐和尿囊素升高,异亮氨酸、糖蛋白、柠檬酸盐、二甲胺、肌肉肌醇、甲酸盐和牛磺酸降低。这表明禁食会使食蟹猴产生应激,能干扰其能量、氨基酸、脂类和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综上,使用食蟹猴进行试验时,应对其运输、保定和禁食关注,因这些操作均能对动物产生应激,在试验设计和相关数据解释时应考虑这些应激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梁志刚,吴明玲,曾利才,姚尊伟,易思瑞,李蓉,曹东,毕凤均,龚立,曾文[8](2016)在《恒河猴幼猴出生后生长发育参数背景数据及其行为学特征》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的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神经行为学特征,建立生长发育参数背景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单笼条件下出生的、遗传背景清晰、出生天数明确的18只(雄性11只,雌性7只)恒河猴幼猴,于出生后第1天至360天每月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肢长、后肢长、冠臀长,尾长及肛门生殖器距离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出生后第28、175和360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测,出生后第208天进行手指迷路测试。结果体重呈线性增长,性别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形态发育指标中除肛门生殖器距离雄性显着大于雌性外(P<0.01),其余指标在各检测点性别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血液学各指标性别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后第175和360天的RBC和HGB显着高于第28天(P<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血液生化学中TP和BUN水平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着升高(P<0.01),ALP虽表现为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淋巴细胞亚群中CD4+及CD4+/CD8+比值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着降低(P<0.01),而CD8+比例显着升高(P<0.01);手指迷路测试中,学习期幼猴完成任务2所需测试次数显着多于其他任务,且雌性显着少于雄性(P<0.05),其余任务性别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记忆期连续2天随机测试雌性幼猴的正确率均显着高于雄性幼猴(P<0.05)。结论体重及形态发育指标与出生天数呈线性增长,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中RBC、HGB、LYMPH、TP、BUN、ALP、CD4+、CD8+及CD4+/CD8+等出现了与幼猴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相关的改变,在药物评价中应重点关注,手指迷路测试提示雌性幼猴逆转学习能力及长期记忆优于雄性幼猴。本研究建立了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生长发育参数的背景数据及神经行为学特征,为恒河猴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数据支持。

徐玉蕊,李进华,孙丙华,夏东坡,朱勇,王希[9](2014)在《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血液生化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种来源的恒河猴,雌、雄猴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生化指标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的14个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了相同性别的野生猴与自繁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恒河猴血液生化值的差异性。结果野生猴与自繁猴雄性的生化指标普遍高于雌性,野生猴碱性磷酸酶、甘油三脂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显着;自繁猴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清Ca、甘油三脂、肌酐和谷氨酰基转移酶雌雄间差异有显着性。除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和血清总胆固醇外,感染BV阳性较感染BV阴性的恒河猴所得生化指标高。结论野生猴与自繁猴,雌雄间猴以及感染BV阳性与阴性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

庞伟,吕龙宝,王芸,李贵,黄东体,雷爱华,张高红,郑永唐[10](2013)在《北平顶猴(Macaca leonina)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文中认为平顶猴是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平顶猴分为明打威猴、巽他平顶猴和北平顶猴三个种。我国及周边东南亚国家分布的平顶猴为北平顶猴。该文测定和分析了青幼年(2~4a)和成年(5~10a)北平顶猴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结果表明个体性别、年龄和体重等对该指标均有影响。雌性个体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碱性磷酸酶均低于雄性个体。青幼年个体的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血小板分布宽度、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胆固醇均高于成年猴,而肌酐和甘油三酯则低于成年猴。个体体重与青年猴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肌酐正相关,与成年猴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和肌酐正相关,而与成年猴的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胆固醇负相关。该研究提供的北平顶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范围,对其基础研究、疾病诊断和模型建立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测定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长江江豚概况
        1.1 江豚分类
        1.2 江豚的地理分布
        1.3 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1.4 长江江豚现状
        1.5 长江江豚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2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2.1 迁地保护
        2.2 江豚迁地保护历史
        2.3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现状
        2.3.1 湖北石首天鹅洲江豚保护区天鹅洲故道江豚繁育群体
        2.3.2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夹江江豚繁育群体
        2.3.3 安徽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4 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垸迁地保护区江豚繁育群体
        2.3.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人工养殖种群
        2.4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2.4.1 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欠缺
        2.4.2 长江江豚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2.4.3 人工调控和生态补偿机制不足
        2.4.4 人为伤害和气候条件是潜在的致危因素
    3 鲸豚类动物疾病研究进展
        3.1 海洋鲸豚类动物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2 海洋鲸豚类动物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3.2.1 鲸豚源麻疹病毒
        3.2.2 鲸类痘病毒
        3.2.3 鲸类乳头状瘤病毒
        3.2.4 疱疹病毒/类疱疹病毒
        3.2.5 流感病毒
        3.2.6 其他病毒
        3.3 海洋鲸豚类动物真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3.4 海洋鲸豚类动物寄生虫性疾病研究进展
    4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概况
        4.1 长江江豚疾病研究现状
        4.1.1 解剖学研究
        4.1.2 血液生理学研究
        4.1.3 饲养管理研究
        4.1.4 疾病相关研究
        4.2 有关长江江豚疾病防控的几点讨论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分离鉴定
        2.2.3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细菌性样品采集结果
        3.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1 呼吸孔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2 粪便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3 内脏组织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4 皮肤病灶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5 腹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6 胸腔积液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7 血液样本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3.3 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及染色镜检结果
        3.4 细菌理化鉴定结果
        3.5 细菌PCR鉴定结果
        3.6 长江江豚肠道菌群16SrDNA测定结果
        3.6.1 测序数据处理
        3.6.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3.6.3 各样品细菌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长江江豚样品采集方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水生哺乳动物细菌性疾病检测方法
        4.3 长江江豚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
        4.4 江豚呼吸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5 江豚胃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
        4.6 长江江豚的主要致病菌
        5 总结
    第二章 长江江豚主要致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细菌样本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
        2.2.2 细菌理化特性鉴定
        2.2.3 PCR扩增和测序
        2.2.4 基因序列分析
        2.2.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6 细菌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1.1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1.2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1.3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1.4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1.5 嗜水气单胞菌YH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2.1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2.2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2.3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2.4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2.5 维氏气单胞菌YV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3.2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3.3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3.4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5 杀鲑气单胞菌YSA-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4.1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4.2 魔氏摩根菌YMM-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4.3 魔氏摩根菌YMM-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4.4 魔氏摩根菌YMM-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5 魔氏摩根菌YMM-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5 大肠杆菌YE-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5.1 大肠杆菌YE-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5.2 大肠杆菌YE-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5.3 大肠杆菌YE-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5.4 大肠杆菌YE-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5.5 大肠杆菌YE-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3.6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6.1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细菌培养特性
        3.6.2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理化特性鉴定结果
        3.6.3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遗传进化关系
        3.6.4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6.5 金黄色葡萄球菌YSS-AQ株小鼠致病力试验
        4 讨论
        4.1 长江江豚常见致病菌的培养特性
        4.2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鉴定方法
        4.3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耐药性
        4.4 长江江豚源细菌的致病性
        5 结论
    第三章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性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1.2 长江江豚病毒性疾病研究现状
        1.3 未知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样本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耗材
        2.2 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测序数据质控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质控
        3.2 去除宿主污染
        3.3 病毒组成分析
        3.4 数据组装
        3.5 病毒序列鉴定
        3.5.1 基于参考序列的鉴定
        3.5.2 Denovo病毒序列鉴定
        3.5.3 基于参考序列鉴定与Denovo序列鉴定的比较
        3.6 病毒丰度
        3.7 基因预测
        3.8 功能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通量测序技术与未知病毒检测
        4.2 长江江豚病毒宏基因组学样本的处理
        4.3 检测相关病毒分析
        5 总结
    第四章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2.2.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2.2.3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方法的建立
        2.2.4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2.2.5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3 结果
        3.1 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1 围网环境下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2 迁地保护区大面积水域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1.3 疗养池长江江豚的饲养管理
        3.2 长江江豚血液学研究
        3.2.1 长江江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建立
        3.2.2 长江江豚正常生理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确定
        3.2.3 长江江豚生理生化指标与其疾病的相关性
        3.2.4 长江江豚健康体检技术规范
        3.2.5 长江江豚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3.2.6 长江江豚典型病例诊治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进展
        1.1.1.1 藏酋猴的研究进展
        1.1.1.2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FTY720 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2.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2.1.1 选题思路
        2.1.2 实验设计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2.3.1.1 选取实验动物及实验分组
        2.3.1.2 给药方式及给药后管理
        2.3.1.3 血样采集
        2.3.2 FTY720 药效研究
        2.3.2.1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测
        2.3.2.2 流式细胞检测
        2.3.2.3 外周血中FTY720 血药浓度检测
        2.3.3 FTY720 药代动力学研究
        2.3.3.1 给药并采集血样
        2.3.3.2 HPLC法测定FTY720 血药浓度
        2.3.4 试验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血液学结果
        2.4.2 血液生化结果
        2.4.3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2.4.4 外周血中FTY720 血药浓度检测结果
        2.4.5 FTY720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2.4.6 藏酋猴与狒狒和食蟹猴对FTY720 的敏感性比较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抑制作用的初级研究
    3.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3.1.1 选题思路
        3.1.2 实验设计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1.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1.2 免疫指标检测
        3.3.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2.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2.2 免疫指标检测
        3.3.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3.3.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3.3.3.1 免疫指标检测
        3.3.4 试验数据统计
    3.4 实验结果
        3.4.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4.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4.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 讨论
        3.5.1 CsA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2 MM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5.3 CVF对藏酋猴免疫抑制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联合给药免疫抑制模型
    4.1 选题思路与实验设计
        4.1.1 选题思路
        4.1.2 实验设计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构建免疫抑制模型
        4.3.2 免疫指标检测
        4.3.3 数据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血液学检测结果
        4.4.2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4.4.3 补体成分检测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幼年期实验用食蟹猴血液学指标测定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采集
        1.3.2 血液学指标测定
        1.3.3 参考值范围建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2.5 各年龄段血液学变化趋势
3 讨论

(4)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试验动物及地点
    1.2 方法
        1.2.1 环尾狐猴血样采集与处理
        1.2.2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
        1.2.3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
        1.2.4 环尾狐猴血气及相关指标检测
        1.2.5 环尾狐猴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检测
        1.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尾狐猴血常规检测结果
        2.1.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1.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常规影响
    2.2 环尾狐猴血生化检测结果
        2.2.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2.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生化影响
    2.3 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2.3.1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血生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2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3.3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血气及其相关指标影响
    2.4 环尾狐猴IgA、IgG、IgM测试结果
        2.4.1 环尾狐猴IgA、IgG、IgM标准曲线
        2.4.2 不同性别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3 不同年龄段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2.4.4 不同季节对环尾狐猴IgA、IgG、IgM影响
3 讨论
    3.1 性别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2 年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3.3 季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
    绪论
        1 引言
        2 狨猴概况
        3 前景与展望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耗材
        4 实验方法
        4.1 狨猴精液采集技术
        4.2 雌猴性周期监测
        4.3 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及卵母细胞采集技术
        4.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
        4.5 精子获能和体外受精
        4.6 胚胎培养、玻璃化冻存及复苏
    实验结果
        1 狨猴精液采集技术
        1.1 直肠探子探入深度和角度的确定
        1.2 体重范围的确定
        1.3 麻醉剂量的确定
        1.4 CASA测定狨猴精子形态图及参数
        2 雌猴性周期监测
        3 雌猴超数排卵及卵母细胞采集
        4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操作
    讨论
第二部分 微卫星标记位点的筛选和验证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血样采集
        2.2 血液学指标测定
        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技术规范-1
技术规范-2
技术规范-3
技术规范-4
技术规范-5
致谢
个人信息
发表论文及学术表现

(6)非洲绿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血样采集
        1.2.2 血液学指标测定
        1.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非洲绿猴血液学指标比较
    2.2 非洲绿猴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7)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实验动物应激研究进展
        1.1.1 应激后血液学、血清生化指标的评价
        1.1.2 应激后氧化应激的评价
        1.1.3 代谢组学概述
        1.1.4 代谢组学的分析测试方法
        1.1.5 基于NMR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1.2 目的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运输应激对食蟹猴氧化应激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2.1 运输应激对食蟹猴氧化应激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仪器设备
        2.1.1.2 动物
        2.1.1.3 动物饲养环境
        2.1.1.4 动物运输
        2.1.1.5 动物福利
        2.1.1.6 实验结束后动物处理
        2.1.1.7 血液及血浆准备
        2.1.1.8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2.1.1.9 统计分析
        2.1.2 结果
        2.1.2.1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
        2.1.2.2 血液学
        2.1.2.3 血清生化
        2.1.3 讨论
        2.1.3.1 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
        2.1.3.2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
        2.1.4 小结
    2.2 基于~1H NMR的食蟹猴运输应激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仪器设备
        2.2.1.2 动物
        2.2.1.3 动物饲养环境
        2.2.1.4 动物运输
        2.2.1.5 动物福利
        2.2.1.6 实验结束后动物处理
        2.2.1.7 血液采集
        2.2.1.8 尿液收集
        2.2.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2.2.1.10 ~1H NMR数据分析
        2.2.2 结果
        2.2.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2.2.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2.2.2.3 运输应激代谢网络图
        2.2.3 讨论
        2.2.3.1 能量代谢的变化
        2.2.3.2 脂类代谢的变化
        2.2.3.3 氨基酸代谢的变化
        2.2.3.4 肌酸代谢的变化
        2.2.3.5 肠道微生物代谢的变化
        2.2.4 小结
    2.3 不足之处
        2.3.1 清醒动物采血
        2.3.2 样本量
        2.3.3 运输前血样
        2.3.4 运输前尿样
3 保定应激对食蟹猴代谢组学的影响
    3.1 氯胺酮对食蟹猴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及血液学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仪器设备
        3.1.1.2 动物
        3.1.1.3 动物饲养环境
        3.1.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3.1.1.5 血液采集
        3.1.1.6 尿液收集
        3.1.1.7 实验结束动物处理
        3.1.1.8 动物福利
        3.1.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3.1.1.10 ~1H NMR数据分析
        3.1.1.11 血液学指标测定
        3.1.2 结果
        3.1.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3.1.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3.1.2.3 血液学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猴椅保定应激对食蟹猴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1.1 仪器设备
        3.2.1.2 动物与保定
        3.2.1.3 动物饲养环境
        3.2.1.4 血液采集
        3.2.1.5 尿液收集
        3.2.1.6 动物福利
        3.2.1.7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3.2.1.8 ~1H NMR数据分析
        3.2.2 结果
        3.2.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3.2.2.2 尿液和血浆的OPLS-DA分析
        3.2.2.3 猴椅保定应激代谢网络图
        3.2.3 讨论
        3.2.4 小结
4 基于~1H NMR的食蟹猴禁食应激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设备
        4.1.2 动物及处理
        4.1.3 动物饲养环境
        4.1.4 代谢组学血浆样品处理
        4.1.5 血液学指标测定
        4.1.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1.7 尿液收集
        4.1.8 动物福利
        4.1.9 ~1H NMR法测定血浆和尿液
        4.1.10 ~1H NMR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血浆和尿液的~1H NMR谱
        4.2.2 血浆和尿液的OPLS-DA分析
        4.2.3 禁食代谢网络图
        4.2.4 血液学
        4.2.5 血清生化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准备中的学术论文

(8)恒河猴幼猴出生后生长发育参数背景数据及其行为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F1 动物选择
    1. 2 实验材料
    1. 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 1 体重
    2. 2 形态发育
    2. 3 血液学与血液生化学
    2. 4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免疫表型检测)
    2. 5 手指迷路测试
3 讨论

(9)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
    1. 2 血样采集
    1. 3 测定方法及测定指标
    1. 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野生猴与自繁猴的血液生化指标
    2. 2 野生猴与自繁猴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分析
    2. 3 感染BV阴性与阳性的恒河猴生化指标比较
3 讨论

(10)北平顶猴(Macaca leonina)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血样采集和体重称量
    1.3 血液学指标检测方法
    1.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青幼年北平顶猴血液学指标参考值检测及其分析
    2.2 青幼年北平顶猴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检测及其分析
    2.3 成年北平顶猴血液学指标参考值检测及其分析
    2.4 成年北平顶猴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检测及其分析
    2.5 青幼年与成年北平顶猴血液学指标的比较
    2.6 青幼年与成年北平顶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四、人工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测定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患病江豚微生态变化及迁地背景下江豚保护性研究[D]. 刘志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2]常用免疫抑制剂对藏酋猴免疫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 闵绍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幼年期实验用食蟹猴血液学指标测定与比较[J]. 何钢华,廖金娥,陈结文,黄庆宇,罗群,吴志恒,陈梅丽,卢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9(10)
  • [4]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尾狐猴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性初步研究[D]. 韩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狨猴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建立及部分生物学指标的测定[D]. 滕永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非洲绿猴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J]. 周小军,袁菊芳,定明,王进,叶华虎,法云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11)
  • [7]基于核磁共振的食蟹猴应激代谢组学研究[D]. 潘学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恒河猴幼猴出生后生长发育参数背景数据及其行为学特征[J]. 梁志刚,吴明玲,曾利才,姚尊伟,易思瑞,李蓉,曹东,毕凤均,龚立,曾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6(04)
  • [9]安徽野生和自繁恒河猴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J]. 徐玉蕊,李进华,孙丙华,夏东坡,朱勇,王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4(01)
  • [10]北平顶猴(Macaca leonina)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J]. 庞伟,吕龙宝,王芸,李贵,黄东体,雷爱华,张高红,郑永唐. 动物学研究, 2013(02)

标签:;  ;  ;  ;  

圈养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