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地箭防治油松幼林鼠害的效果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邵鹏,常华江[1](2020)在《“T”字型弓箭捕杀鼢鼠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针对子午岭林区器械防治鼢鼠危害现状,通过课题对比试验,结合长期防治经验,对防治工具"T"型弓箭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对鼠洞的判断、位置的选取、器械的使用等操作技术进行总结,进而推广使用,以期提升防治效果。
许淼[2](2020)在《甘肃鼢鼠皮下寄生兔葫颜皮蝇生物学特性及其皮蝇素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鼢鼠为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其食性杂,危害林木种类多达95种,其主要以植物的根茎为食,因此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但由于其终生营地下洞道生活,不易受到天敌危害和人类干扰,导致鼢鼠的防治成为困难。物理与化学防治在鼢鼠的防治上存在不足,相较之下生物防治污染小,环境友好。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甘肃鼢鼠皮下存在一种寄生蝇,在野外环境下寄生率约为30%。皮蝇属双翅目(Diptera)皮蝇科(Hypodermatidae),可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皮下,造成皮蝇蛆病,引起寄主动物皮肤瘙痒,导致其精神状态差,繁殖率下降。幼虫发育成熟后由皮下钻出,会引起皮肤穿孔造成感染,对其生理活动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引起其死亡。因此,利用皮蝇寄生对甘肃鼢鼠进行防治,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关于皮蝇蛆病的研究发现,在皮蝇感染初期可通过ELISA检测到其特征抗原皮蝇素。在对皮蝇素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发现,皮蝇素有三种分别为皮蝇素A、皮蝇素B及皮蝇素C,均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且具有降解C3补体与结缔组织的能力,因此在皮蝇寄生过程中可帮助其逃避宿主免疫。根据以上特点,利用皮蝇寄生对鼢鼠的影响或将皮蝇作为媒介昆虫携带鼢鼠专性致病性病原菌,为鼢鼠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研究针对寄生于甘肃鼢鼠皮下的皮蝇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在生物学习性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寄生于甘肃鼢鼠皮下皮蝇的物种鉴定,明确鼢鼠寄生皮蝇的生物学特征及明确寄生皮蝇的发生时期,为后续能够有效的利用皮蝇防治鼢鼠做基础。其次,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皮蝇素基因,明确其寄生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并选择其中的两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以了解其在不同龄期皮蝇中的表达情况。最后对筛选出的四条皮蝇素基因做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结构特征,为后期阐明皮蝇寄生鼢鼠的分子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为后期皮蝇素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甘肃鼢鼠皮下寄生蝇的生物学特性(1)皮蝇成虫的产卵期在8月至9月,皮蝇的1龄幼虫发生高峰期为9月,2龄幼虫主要发生在10月,3龄幼虫集中在11月出现,且持续至来年。(2)该皮蝇幼虫主要寄生在甘肃鼢鼠的鼠鼷部及下背部,偶尔寄生于前肢。该皮蝇寄生后在寄生部位直接发育成3龄幼虫,在甘肃鼢鼠皮下不发生移行。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1)形态学鉴定:皮蝇气门板表面平整无凸起的棘,气门板上排列有细长的气门钮;虫体腹面第七节边缘有排列整齐的棘,第十节有排列不规则的细小的棘,与寄生于其他物种的皮蝇形态学特征比较,寄生于甘肃鼢鼠皮下的寄生蝇为兔葫颜皮蝇(Oestromyia leporina)。(2)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RFLP研究发现甘肃鼢鼠皮下寄生蝇为同一物种,采用COI基因的通用引物UEA7-UEA10扩增序列片段长度约为680bp,经NCBI中公布的序列比较分析,与兔葫颜皮蝇(O.leporina)的序列最为接近,相似性为96%-97%。三、转录组挖掘皮蝇素基因(1)通过兔葫颜皮蝇幼虫转录组测序,挖掘出4条兔葫颜皮蝇的皮蝇素基因,经序列比对,确定皮蝇素基因分别为皮蝇素A,皮蝇素B,皮蝇C1及皮蝇素C2共三种。(2)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皮蝇素均在1龄幼虫中有表达,皮蝇素B随着幼虫的发育其表达量随之下降,皮蝇素C随着幼虫的发育其表达量依次增高。(3)兔葫颜皮蝇的皮蝇素属于Tryp_SPc(胰类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4)通过皮蝇素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兔葫颜皮蝇三种皮蝇素与鹿皮蝇的皮蝇素亲缘关系更近,其次与纹皮蝇及牛皮蝇聚为一支。
武学梅[3](2020)在《大同地区中华鼢鼠的特点与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土绿化,针叶树、针阔混交造林是国土绿化的主要方式,对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山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害生物的破坏,阻碍造林工程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以大同地区九梁洼林场为例,其造林工程,频受中华鼢鼠的破坏,这种生物主要危害针叶树的根部,导致针叶树整株死亡,对林场的生态安全和林业生产构成威胁。针对该问题,从2019年5月份开始,林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中华鼢鼠防治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将结合九梁洼林场中华鼢鼠的实际防治工作,对相关技术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张伟,石冠军,段长军[4](2019)在《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山门林场进行了中华鼢鼠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对比试验,通过4种药剂毒饵、新式弓箭、植物趋避、营造混交林等防治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鼠道难毒饵不仅防治效果较好(90%),且属生物制剂以物理方式促使鼠肠道梗阻致脏器衰竭死亡,只针对鼠类,对人、畜、禽无害,无二次中毒,安全无污染,残药可不回收;银恒快速捕鼠器的防治效果为90.0%~96.7%,平均93.3%;植物趋避作用的黄花菜、蓖麻地块内,无鼢鼠危害;营造混交林比油松成林遭受危害轻,都是目前防治中华鼢鼠较佳的方法。
任杰[5](2018)在《山西省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研究》文中认为桑干河在山西境内的河流长度为252公里,由上游源河、恢河在马邑汇合后经朔州市、大同市,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省。桑干河流域周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区域内的晋北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角色。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桑干河流域内危害最严重的鼠害种群,因而掌握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了解其对植被的危害程度及危害规律,是鼠害预警监测和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对中华鼢鼠进行综合防控,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鼠害危害,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还可以提高防护林防风固沙的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使桑干河流域森林资源得到保护,从而丰富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森林健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维护生态系统稳衡及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桑干河流域防护林中华鼢鼠鼠害情况的实地调查,将收集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后,明确了桑干河流域内中华鼢鼠发生特点、为害程度、危害区域划分以及综合防控措施,并结合该区域的地类、植被等特征,提出了防控中华鼢的综防措施及对策建议,为未来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赵玉根,门晓光,王志平,雷晓明,王静,樊海英[6](2016)在《智能捕鼠器和人工地箭捕杀中华鼢鼠技术》文中指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中华鼢鼠危害严重。笔者从传统研究方法入手,借助现代科技创新手段,掌握了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危害规律和特点,研究了智能捕鼠器和人工地箭的防治原理、操作时间和操作方法,并对防治效果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刘宝云,赵骥[7](2013)在《固原山区林地鼢鼠生态防治措施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固原山区生态环境与鼢鼠活动规律调查基础上,分析了鼢鼠与生态环境各因子的关系,人为因素通过改变林地环境对鼢鼠活动和危害程度的影响,提出了鼢鼠生态防治技术措施。
柳晔[8](2012)在《隆德县森林鼠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造成隆德县林木灾害的生物主要为地下型鼢鼠类。阐述了隆德县森林鼠害发生与防治概况,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成功治理的经验,就如何做好森林鼠害防治工作提出了具体治理对策和防治时应注意把握的技术环节,为今后隆德县乃至宁夏南部山区森林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唐忠民[9](2010)在《甘南草原鼠害区划及主要害鼠防治技术与防控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鼠害是我国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近年来,甘南州草原鼠害日趋严重,因鼠害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十分突出,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给我国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和北方生态防线,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立足甘南实际,通过历年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在全境踏查及重点分布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甘南州鼠害区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鼠害的分布、主要害鼠的特性、防治技术及综合防控战略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研究表明,甘南草原共有啮齿动物54种,隶属2目7科。其中,啮齿目5科46种,兔形目2科8种。常见种19种,隶属于2目5科。以草原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地带性生物气候和地带性植被为指标,将甘南草原鼠害划分为4个危害区,命名方式为“地理区位+地带性植被”;以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带性草原类型,具有代表性鼠类分布型和优势种害鼠为指标,将甘南草原鼠害划分为8个危害亚区,命名方式“地貌特征+草地类型+优势鼠种”。并对分区情况作了全面细致的阐述。甘南草原虽有啮齿动物54种,但主要危害鼠种有两大类。一是营地下生活的鼢鼠类,主要危害特点为采食牧草根部,推土造丘覆盖草原。另一类是营地上生活的鼠兔类,主要危害特点为采食牧草打洞翻土,造成地表裸露。这两类害鼠虽有不同的品种,但其生活习性极近相似,在防治措施和防控策略上属同一类型。本文通过对当前普遍使用的人工弓箭捕捉法、鼢鼠灵插洞投饵防治法、C型和D型肉毒素洞口投饵法及招鹰控鼠法的实践操作试验,对各种方法的效果和优劣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根据思考提出了今后防控的战略研究。
陈乔婧[10](2010)在《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北京西山地区以杂灌木林地为主的林分状况与现实立地条件,从香山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立足项目区现有景观格局的分析、景观游憩林树种选择及其树种配置,结合FRAGSTATS工具,综合各类数学统计方法,研究建立适应项目区风景游憩林建设的树种选择评价体系模型、树种配置决策模型,以期为杂灌木林地的景观游憩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FRAGSTATS3.3对项目现有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现有林分的景观格局破碎,斑块间离散度高,观赏性低下等问题。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目标研究提出了景观游憩林规划模式。在景观游憩林的营建中,针对树种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适应北京西山地区的主要树种的观赏与生态特征,并建立了以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观赏性、抗病虫性、生态效益为依据的景观游憩林树种的选择评价体系。在对候选的32个常用造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在北京西山挂甲塔地区的风景游憩林营建中,树种选择宜采取针阔混交的方式,以花色、叶色较好的高分树种(山杏、黄栌、元宝枫、栾树、白蜡等)为基调搭配常绿针叶树种(侧柏、油松)营建季相美景为特色的风景游憩林最佳。针对风景游憩林营建中的树种配置的问题,论文以适地适树为理论基础,结合模糊决策法对某一具体立地条件下的各种植物材料未来的生长情况作出定量预测,在通过定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最佳植物材料选择方案为基础的最优化立地资源配置方案。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研究区的森林生态景观进行了规划设计,采用了近自然模拟的设计思想,综合文化旅游定位、生态景观环境塑造、空间营造因素,以自然野趣、层次多样为特色,打破京西森林旅游规划固有模式,预期将营建一个独具特色、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风景游憩林分,为北京市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度假、休闲旅游的场所。
二、利用地箭防治油松幼林鼠害的效果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地箭防治油松幼林鼠害的效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T”字型弓箭捕杀鼢鼠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T字型弓箭灭鼠原理 |
2 技术要点 |
2.1 鼠洞判断 |
2.2 选择有效洞道 |
2.3 修整弓箭安置台 |
2.4 安置弓箭 |
2.5 拉设机关及触发 |
2.6 收集死鼠及防疫处理 |
3 结束语 |
(2)甘肃鼢鼠皮下寄生兔葫颜皮蝇生物学特性及其皮蝇素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鼢鼠概述 |
1.1.1 鼢鼠的种类及分布 |
1.1.2 鼢鼠的危害 |
1.1.3 鼢鼠的防治 |
1.2 皮蝇的研究现状 |
1.2.1 皮蝇的分类及分布 |
1.2.2 皮蝇的生物学习性研究 |
1.2.3 皮蝇蛆病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形态学鉴定 |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3.3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甘肃鼢鼠皮下寄生皮蝇的形态学鉴定 |
2.2.2 甘肃鼢鼠皮下寄生皮蝇的分子鉴定 |
2.2.3 甘肃鼢鼠皮下寄生皮蝇的转录组测序 |
2.2.4 荧光定量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皮蝇的生物学特性 |
3.1.1 季节动态 |
3.1.2 寄生部位及感染强度 |
3.2 形态及分子鉴定 |
3.2.1 形态学鉴定 |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兔葫颜皮蝇转录组注释结果 |
3.3.1 转录组数据过滤 |
3.3.2 转录组Unigenes的功能注释 |
3.3.3 NR数据库物种注释结果 |
3.3.4 GO数据库注释结果 |
3.3.5 KEGG代谢通路注释 |
3.4 甘肃鼢鼠皮下寄生蝇皮蝇素基因的挖掘 |
3.4.1 皮蝇素基因的筛选 |
3.4.2 皮蝇素基因的分类 |
3.4.3 皮蝇素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 |
3.5 皮蝇素表达量 |
3.5.1 转录组皮蝇素表达量分析 |
3.5.2 皮蝇素表达量 |
3.6 皮蝇素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1 皮蝇素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 |
3.6.2 皮蝇素氨基酸结构 |
3.6.3 皮蝇素氨基酸多序列比对 |
3.6.4 皮蝇素氨基酸进化树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皮蝇生物学习性 |
4.1.2 形态学鉴定 |
4.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4.1.4 兔葫颜皮蝇转录组测序及皮蝇素基因筛选 |
4.1.5 皮蝇素基因的表达量 |
4.1.6 皮蝇素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大同地区中华鼢鼠的特点与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九梁洼林场简况 |
2 中华鼢鼠的特点 |
3 中华鼢鼠的防治 |
3.1 防治范围 |
3.2 防治方法 |
3.3 防治成效 |
4 结束语 |
(4)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治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毒饵防治 |
2.1.1 防治材料 |
2.1.2 毒饵的配置 |
2.1.2.1莪术醇毒饵: |
2.1.2.2敌鼠钠盐毒饵: |
2.1.3 投饵方法 |
2.1.4 药效调查方法 |
2.2 弓箭捕杀防治 |
2.2.1 防治材料 |
2.2.2 使用方法 |
2.2.3 自制弓箭 |
2.3 植物趋避防治 |
2.3.1 防治材料 |
2.3.2 趋避效果调查 |
2.3.3 栽植措施 |
2.4 营林措施 |
3 防治结果 |
3.1 毒饵防治结果 |
3.2 弓箭防治结果 |
3.3 植物趋避防治结果 |
3.4 营林措施研究结果 |
4 项目研究总结 |
(5)山西省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一、前言 |
1.1 桑干河流域基本概况 |
1.1.1 晋北地区桑干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 |
1.2 中华鼢鼠生物学特性 |
1.3 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鼠害防控现状 |
1.3.1 鼠害特点及防控情况 |
1.3.2 中华鼢鼠常用扑杀方法 |
1.4 桑干河流域内中华鼢鼠鼠害防治的重要性 |
1.4.1 生态效益 |
1.4.2 社会效益 |
1.4.3 经济效益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发生为害程度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范围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时间及样地 |
2.1.4 鼠害发生程度调查方法 |
2.1.5 林木受害程度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鼠害发生程度分析 |
2.2.2 林区内植被被害率调查 |
2.3 结论与讨论 |
三、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防控区划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鼠害发生特点调查 |
3.1.2 区划方法 |
3.1.3 鼠害危害分级标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分布特点 |
3.2.2 种群数量波动特点 |
3.2.3 中华鼢鼠鼠害防控区划结果 |
3.3 结论及讨论 |
四、桑干河流域防控中华鼢鼠综防措施及对策建议 |
4.1 桑干河流域建立鼠害综合防控系统的必要性 |
4.2 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综合防控措施 |
4.3 对策及建议 |
4.3.1 建立综合防控监测预警体系 |
4.3.2 完善中华鼢鼠鼠害的监测、预防、治理的各项保障措施 |
4.3.3 建立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鼠害综合防控体系 |
4.3.4 建立健全联防联治机制 |
4.3.5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智能捕鼠器和人工地箭捕杀中华鼢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鼢鼠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活史 |
2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
3 防治措施 |
3.1 人工地箭防治 |
3.1.1 防治原理 |
3.1.2 操作时间 |
3.1.3 操作方法 |
3.1.4 土丘群系数法计算捕获率 |
3.2 智能捕鼠器防治 |
3.2.1 防治原理 |
3.2.2 操作时间 |
3.2.3 操作方法 |
4 小结 |
(7)固原山区林地鼢鼠生态防治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鼢鼠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
1.1 森林生态因子与鼢鼠数量的关系 |
1.2 营林方式与鼠害防控 |
1.2.1 采伐更新 |
1.2.2 幼林抚育 |
2 鼢鼠的综合防治 |
2.1 预防措施 |
2.1.1 造林设计 |
2.1.2 造林苗木处理 |
2.1.3 造林地预防处理 |
2.1.4 整地结合人工灭鼠 |
2.1.5 林地抚育管理 |
2.1.6 经营管理 |
2.2 物理防治 |
2.2.1 植物诱集捕杀 |
2.2.2 器械捕打 |
2.3 生物防治 |
2.3.1 生殖不育技术防治 |
2.3.2 天敌保护与利用 |
3 结论 |
(8)隆德县森林鼠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鼠害发生与防治概况 |
2 鼠害发生原因 |
2.1 各项造林工程实施后, 改变了鼠害生存环境, 数量剧增, 危害加剧 |
2.2 人类不合理的干预, 导致鼠害数量剧增 |
2.3 人工纯林比重大, 树种单一, 抗危害能力较低 |
2.4 认识不足, 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 |
2.5 经费不足, 防治技术手段滞后 |
3 成功治理经验 |
3.1 领导重视, 加强宣传 |
3.2 有明确的技术思路 |
3.3 营林措施与防治工作结合 |
3.4 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 |
3.5 拓宽合作区域, 开展联防联治 |
4 治理对策 |
4.1 轻度发生区 |
4.2 中度发生区 |
4.3 重度发生区 |
5 鼠害防治注意把握的技术环节 |
5.1 搞好鼠情监测 |
5.2 抓好营造林技术环节 |
5.3 把握好化学防治的保护性措施 |
5.4 配套综合措施, 系统防治 |
5.5 加强防治技术交流 |
5.6 实行奖励机制 |
(9)甘南草原鼠害区划及主要害鼠防治技术与防控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区划的依据和原则 |
第三章 甘南草原鼠害分布调查 |
3.1 水平分布 |
3.2 垂直分布 |
第四章 甘南草原鼠害区划 |
4.1 区划体系及命名方法 |
4.2 区划界限的确定 |
4.3 草原鼠害分区概述 |
4.4 结语 |
第五章 甘南草原害鼠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
5.1 高原鼢鼠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
5.2 高原鼠兔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
第六章 甘南草原鼠害防控战略研究 |
6.1 历史回顾 |
6.2 取得的主要成绩 |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4 甘南州今后鼠害防控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森林游憩规划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
1.1 森林游憩兴起、内涵及内容 |
1.1.1 森林游憩的兴起 |
1.1.2 关于森林游憩(Forest Recreation)的定义 |
1.1.3 森林游憩的特点及作用 |
1.1.3.1 森林游憩的作用 |
1.1.3.2 森林的净化作用 |
1.1.3.3 空气负离子 |
1.1.3.4 绿色 |
1.1.3.5 小气候 |
1.2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研究 |
1.2.1 森林游憩资源开发的研究 |
1.2.1.1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原则 |
1.2.1.2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的条件 |
1.3 森林游憩规划的理论及技术 |
1.3.1 森林游憩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技术 |
1.3.1.1 反规划理论 |
1.3.1.2 PDA设计途径 |
1.3.2 当前森林游憩规划存在的问题 |
1.3.2.1 规划意识问题 |
1.3.2.2 森林游憩资源调查问题 |
1.3.2.3 森林游憩特色问题 |
1.3.2.4 可持续发展问题 |
1.3.2.5 森林游憩规划的多学科覆盖问题 |
1.4 游憩林营建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
1.4.1.1 国外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
1.4.1.2 国内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存在的问题 |
1.5 风景游憩林国内外研究趋势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论文研究的目标 |
1.8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1.8.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构想 |
1.8.2 杂灌木林地景观游憩林的营建 |
1.8.3 挂甲塔风景游憩区功能分区及生态景观设计 |
1.8.3.1 功能分区 |
1.8.3.2 功能区绿地规划设计 |
1.9 研究方法 |
1.9.1 AHP(层次分析法) |
1.9.2 模糊决策法 |
1.9.3 问卷调查法 |
1.10 技术路线 |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土壤 |
2.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2.3 森林资源状况 |
2.3.1 项目区主要林分种类(含灌木) |
2.3.2 项目区主要林分生长情况 |
2.4 社会经济状况 |
2.5 旅游业相关方面状况 |
2.5.1 文化古迹 |
2.5.2 旅游市场 |
2.5.2.1 游客分析 |
2.5.2.2 山地度假村模式 |
3 项目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设计 |
3.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
3.1.1 斑块划分 |
3.1.2 斑块类型划分 |
3.1.3 景观指数的计算 |
3.1.4 结果分析 |
3.2 规划模式构想 |
4 景观林营建树种选择方法和过程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材料 |
4.3 研究方法 |
4.3.1 评价体系的建立 |
4.3.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1.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4.3.1.3 评价指标的量化 |
4.3.2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Wi) |
4.3.2.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
4.3.2.2 层次单排序及总排序 |
4.3.3 综合评价及排序 |
5 景观林营建树种配置方法和过程 |
5.1 立地类型的划分 |
5.1.1 立地因子的选择 |
5.1.2 主导因子分级 |
5.1.3 立地类型划分表 |
5.2 各立地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5.2.1 实验方法 |
5.2.2 评价方法 |
5.2.3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
5.2.4 土壤肥力水平综合评价 |
5.3 不同立地条件的树种配置评价 |
5.3.1 数学原理 |
5.3.2 树种生理生态指标综合评价 |
5.3.3 各立地类型树种效果值 |
5.4 树种配置优化决策 |
5.4.1 建立综合效果测度矩阵 |
5.4.2 灰靶决策 |
5.4.3 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案 |
5.5 现有杂灌木林地改造内容及措施 |
5.5.1 人工造林、补植更新 |
5.5.2 林木定向抚育 |
5.5.3 林地土壤改良 |
5.5.4 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
6 挂甲塔沟谷功能区划分及生态景观设计 |
6.1 设计核心思想 |
6.2 功能区划 |
6.3 功能区植物配置 |
6.3.1 住宿区-庭院森林景观配置 |
6.3.2 接待中心 |
6.3.3 带露天电影院的生态餐厅 |
6.3.4 活动健身区 |
6.3.5 观景区 |
6.3.5 古迹游览区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1.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 |
7.1.2 景观游憩林营建树种选择 |
7.1.3 景观游憩林树种配置方案 |
7.2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四、利用地箭防治油松幼林鼠害的效果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T”字型弓箭捕杀鼢鼠技术要点[J]. 邵鹏,常华江. 甘肃林业科技, 2020(04)
- [2]甘肃鼢鼠皮下寄生兔葫颜皮蝇生物学特性及其皮蝇素基因的研究[D]. 许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大同地区中华鼢鼠的特点与防治建议[J]. 武学梅. 花卉, 2020(10)
- [4]子午岭林区中华鼢鼠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张伟,石冠军,段长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06)
- [5]山西省桑干河流域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研究[D]. 任杰.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6]智能捕鼠器和人工地箭捕杀中华鼢鼠技术[J]. 赵玉根,门晓光,王志平,雷晓明,王静,樊海英. 山西林业科技, 2016(03)
- [7]固原山区林地鼢鼠生态防治措施探析[J]. 刘宝云,赵骥. 陕西林业科技, 2013(02)
- [8]隆德县森林鼠害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 柳晔.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7)
- [9]甘南草原鼠害区划及主要害鼠防治技术与防控战略研究[D]. 唐忠民. 兰州大学, 2010(02)
- [10]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D]. 陈乔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