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而硬方开悟——论杜甫《方兵草呼马》

薄而硬方开悟——论杜甫《方兵草呼马》

一、瘦硬方通神——说杜甫《房兵曹胡马》(论文文献综述)

管莉莉[1](2020)在《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杜甫诗歌千汇万状,目光所至皆能入诗。杜甫诗歌中,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山川河海无一不沾染着诗人自身的体会和情感。杜甫笔下的动物意象研究是杜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杜诗动物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单个意象的研究上,或者是与其他诗人动物意象的横向对比上,缺少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选取了马、龙、凤三个始终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性意象,通过纵向、横向的研究对比,以小见大地探讨杜甫心境转变、诗歌变化、艺术风格以及后世传承等。文章首先探讨了不同时期马意象的变化、杜诗马意象的特点。从骏马、瘦马、到凡马,不同阶段的意象变化,以及诗体的变化中看出杜甫人生经历和心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杜诗马意象中反映出的“瘦劲”之审美意味,以及杜甫在诗歌中常用的鹰马连用、龙马修饰等手法。其次讨论了杜诗龙意象主要情感意蕴。笔者认为龙意象在杜诗中主要代表皇室及高门君子,也讨论了历来学者穿凿附会以至过度解读龙意象的现象,认为杜诗有些诗歌中龙意象并无明确象征比喻意。在龙意象使用上,杜诗多以乐景衬哀情,龙与蛇、凤等意象连用等手法,体现其“雄壮”的审美倾向。文章还讨论了凤凰意象在杜诗中的流变及情感意蕴。凤凰意象代表了杜甫超乎儒家精神之上的更加广博的大爱精神,以及更多的是杜甫自我形象与人格精神的体现。文章最后就杜诗中这些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就其异同、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纵向梳理了从唐宋到元明清诗人对于杜甫动物意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认为其有传承意义也有创新意义。

曾文生[2](2019)在《因图而兴寄 ——杜甫题画诗审美的历史观照和现实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千汇万状,无所不包”的杜诗,除了发抒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等等深沉博大的情怀外,也时有对艺术至为恳挚的评赏,就中以题画诗最为大宗。本文即以杜甫的题画诗为研究主体,分析杜甫在生活起伏的艰难情境中的审美表达。据笔者统计,在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共有题画诗23首,比率虽并不算高,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于有唐一代皆非比寻常。这些题画诗是杜甫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整理出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意象,并进行分类统计,勾勒出题画诗审美意象的大致演变。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题画诗中具体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并分别与李白、王维的题画诗进行比较,从而更清晰地把握杜甫题画诗的艺术特色。最后阐述杜甫题画诗对后世绘画和题画诗的影响。总之,笔者立足于杜甫题画诗歌文本,主要从艺术思想、人文情怀、诗歌比较、后世影响这四个方面对杜甫题画诗进行研究。本文还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发挥杜甫题画诗中的审美进行历史观照,建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艺观,发挥精神价值引导之作用。

张东艳[3](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陈杨[4](2017)在《杜甫的疏放性格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士人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群体。杜甫的性格中有着极为疏放的一面。杜甫之疏放在唐人诗歌中有之,在唐代史书中记载之,在其本人诗歌中也宣言之。杜甫的疏放的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其学识才华、家庭环境、时代氛围三个因素紧密相关。杜甫的疏放性格对其以创新为美、以瘦硬为美、以雄浑阔大为美的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单慧[5](2017)在《论杜甫的“瘦硬”书法审美观》文中研究指明诗圣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在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多首论及书法,杜甫虽没有墨迹传世,但其在论书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审美观,"瘦硬"、"通神"、"静心"、"尊古"等,其中以"瘦硬"审美观影响最为深远。杜甫在论画诗和诗歌炼字方面也是以"瘦"为美,常以"瘦硬"二字入诗。

张珈萌[6](2017)在《方回杜诗学研究》文中认为宋人在建构自己具有独特风貌之宋诗的过程中,集体性地将学习的目光投向杜甫。杜诗在宋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除少数诗人外,几乎可以说整个宋代的诗学发展都离不开对杜甫的接受和学习。作为诗人和批评家的方回,既是南宋诗坛落幕的见证者,又是元初诗坛扬帆起航的领军人物,对杜甫的深入学习和阐释贯穿了他的一生。方回的杜诗学是建立在宋人对杜诗接受批评的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和创新,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认识。这既是方回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也是杜诗学史上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前人对方回及其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从其传世的着作入手,通过梳理前人和时贤对方回及其着作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界在此领域已经作了较多的努力,特别是对方回《瀛奎律髓》的研究,从版本、内容、诗学思想方面都有较为深入详尽的论述。但是在有关方回杜诗学研究方面尚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如忽视了宋人对杜甫的评价对方回论杜的影响;片面解读方回“一祖三宗”说及对江西诗派的回护;对方回的杜诗学研究不够全面,某些观点有陈陈相因之嫌等。本文以方回的存世作品《桐江集》、《桐江续集》和《瀛奎律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有关方回对杜甫的论述和对杜诗的评点为落脚点,分为四章论述:第一章为杜诗在两宋时期的影响和接受概览。通过梳理宋代主要诗人和诗歌流派对杜甫的评价及学习,了解杜甫在宋代崇高地位形成的过程和宋代对杜诗的接受情况。旨在考察方回杜诗学形成的具体环境及对方回的影响。第二章为杜甫对方回诗学观形成的影响。涉及到在杜甫影响下方回对诗歌法严律细、瘦硬有骨的要求;方回的慕古倾向、尚道思想以及诗学众家的学诗路径;方回对通过读书以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视,对读书与诗歌创作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方回的理想成诗之论以及对“俗”的摒弃等。第三章为方回杜诗学探微。这是本文较为详细论述的内容,包括杜甫思想感情论、杜诗艺术技法论和杜甫求新求变论。特别是针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技法,方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并编选了大型唐宋诗歌选本《瀛奎律髓》,将其一贯倡导的诗学理论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字法、句法、对仗和布置等进行评点的方式显示出来,为后世学诗者提供了有法可依、切实可行的学诗路径。其中方回对杜诗的评点与《桐江集》、《桐江续集》中的相关阐述互为补充,可以全面地考察方回杜诗学的精髓。第四章为方回杜诗学研究意义。方回杜诗学对宋人的继承和超越是从思想和艺术上将杜甫推到诗史的最崇高地位,为后世将杜甫称为“诗圣”提供了理论上的铺垫。作为宋元易代之际的诗人和评论家,方回的诗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元人的诗学取向,在元代杜诗学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元之后,明清时期对杜甫的学习仍经久不衰,一些经典的杜诗注本出现在明清时期,从中可以看出后世评论家对杜甫的认识趋于更加全面和深入,也说明了方回对杜甫的研究和评价对后世诗评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兼具诗人和批评家二重身份的方回,其对杜诗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另一方面也有其本人在学杜过程中的独特体会和认识。杜甫对方回的影响全面持久且深入,因此从方回的诗学观中可以看到杜甫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影响和方回对诗歌发展道路的总结及感悟,又有助于方回杜诗观的形成。对方回杜诗观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对方回之前有关杜甫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更重要者在于,通过对方回杜诗观的形成及内涵的解剖,可以对宋元时期的诗歌发展道路有更为明晰的认识。本文力图较为全面而详尽的论述方回杜诗学研究的不同方面,并将其放置在唐宋诗歌转型和整个杜诗学发展研究史背景之上,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孙会芳[7](2017)在《唐宋“马”诗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象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马”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广泛出现,尤其是在唐宋诗词中。因而有必要透过这类意象的表层,来探索其背后丰富的文化意义。本论文“唐宋马诗词研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唐宋咏马诗词的发展历程,二是唐宋诗词中的马意象研究,三是唐宋马诗词的文化意义。具体来说,第一章主要是追溯先唐马文学的发展流变,以期对马的文化象征意义有初步把握。第二章则是对唐诗、宋诗及唐宋词中的咏马作品进行梳理,以期把握其发展脉络。第三、四章则着重探讨了一些典型的马意象,如“白马”、“天马”、“舞马”、“赢马”及“马嘶”意象的内涵及意义。结语则简单总结唐宋马诗词的意义及影响。

李清娟[8](2013)在《杜甫书法审美观研究》文中提出诗圣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在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多首论及书法,其中记录了与书法家的交往、书法家生平事迹及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与感悟等。杜甫虽没有墨迹传世,但其书法审美观却对后人影响深刻。杜甫论书诗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审美观,“瘦硬”、“通神”、“静心”、“尊古”等。杜甫尚“瘦硬”的审美观影响深远,但这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的审美观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杜甫崇古体之书风,书法“瘦硬”自古有之,杜甫的书法审美观是对历史的传承;二是,盛唐以“丰肥”审美为尚,杜甫是对此时审美的矫正。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杜甫怀念初唐时的励精图治,自然对初唐的“瘦硬”审美也颇为怀念;三是,杜甫家世及交游之影响。杜甫祖父及父亲都能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杜甫与众多着名的书画家交好,审美观自然会受友人影响。加之杜甫自身的偏好及所处的环境,都会对其审美观有所影响。杜甫书法审美观影响之深,特别是其“瘦硬”之观,更是影响大、争议多。其中又以杜甫对韩干的评价争议最多,后世出现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一种认为,杜甫对韩干评价过于苛刻,甚至认为杜甫根本不懂书画。一种认为,杜甫不但深谙艺术审美,而且对韩干也是欣赏的,贬低韩干不过是写诗的抑扬手法而已。无论杜甫的审美观受到多少争议,其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书法审美观是书法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杜诗中记录的书家生平与书艺,被后世书画理论家反复引用,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辛晓娟[9](2012)在《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杜甫诗集中现存的一百四十余篇歌行作品进行编年梳理,力求系统呈现杜甫歌行一体的创作历史。并分为五个专题,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等五个方面对杜甫歌行作品进行研究,指出杜甫歌行艺术以“革新为复古”的精神实质。在歌行一体高度成熟、日趋走向文人化的盛唐,杜甫有意识地回归更早的乐歌传统,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五个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精神内核,开拓了歌行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将歌行一体艺术成就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抒情上,杜甫主动向前代乐府歌行学习,将歌的抒情手法援引入诗歌之中,“以歌为诗”,表达出强烈的歌者意识,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抒情性,最终解决了文人纯诗艺术的高度发展与抒情性减弱的矛盾。叙事上,杜甫综合了诗经与乐府两大不同的叙事传统,一方面以《诗经》传统为精神内核,记述重大历史事实,展现诗歌的史学批判价值;另一方面,向着被忽视的乐府叙事传统回归,强调叙事的虚构性、情节性、传奇性等娱乐特质,最终创作出一批写人叙事与伦理价值完美融合的杰作,并深深影响了中唐叙事诗的繁荣。审美风貌上,杜甫深入研习并纯熟掌握了初盛唐歌行通体高华流利的艺术特征,一方面以革新的姿态,用大量率意句子入诗,破其“丽”;一方面又以一种超越后的姿态向丽的基调回归。用重大的悲剧色彩冲破丽的凝滞感,诞生出瑰玮沉郁的艺术效果;用丽的笔调与色彩书写重大的悲剧事件,既保留了诗歌的蕴藉典正,又为悲创造出多层次、浑融深广的境界;悲句与丽句交替出现,反映今昔、盛衰、荣辱之对比,呈现出悲与丽交相辉映的巨大张力。体制上,杜甫歌行作品“自创新题”,摆脱了拟篇法和赋题法的局限,开拓了乐府歌行一体的境界,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在杜甫同时代,旧题乐府是当时诗坛的主流。盛唐诸家都有大量创作。但杜甫却极少创作旧题乐府。其原因除了锐意创新、规避李白等旧题乐府名家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以革新为复古”,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回归汉魏乐府传统,恢复乐府一体抒情与叙事的最大自由。音乐上,杜甫七言诗歌突破了前代特有的音乐节奏,完成了七言诗歌从“曼声促节”向“沉郁顿挫”的节奏特色的转变,也标志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系统从正音到变体两方面达到高峰。这是杜甫对七言诗歌的巨大贡献。

张学鹏[10](2010)在《杜甫论书诗研究》文中认为大诗人杜甫是一位对诗歌、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都卓有见地的艺术家,其书法有家学渊源,其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擅长书法。杜甫虽然没有墨迹流传下来,但是元、明、清等历代对杜甫的书法水平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杜甫一生写诗三千多首,其中有一百余首论及书法,记录了与书家的交游,包含了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杜甫先后与韦见素、刘伯华、李白、李邕、李琎、李潮、张旭、张彪、郑虔、郑典设、贺知章、顾诫奢、曹霸、韩择木、蔡有邻、裴施州等十几位书家交往,并为他们写下众多诗篇。在这些诗中,杜甫多用典故,以比喻、对比手法描写书家书艺,同时表达自己对书法的好恶,语言富有特色,对后代论书诗影响很大。杜甫主张勤奋学书,广益多思,多方取法,在创作状态上推崇“静心多妙”,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奇古,以瘦硬为美,以通神作为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杜甫的书学思想的形成有历史传承,尤其受到初唐尚骨书风的影响。盛唐时期,由于社会风尚和统治者的喜好,丰肥书风大行其道。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艺术氛围,杜甫旗帜鲜明地提出“老夫平生好奇古”和“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口号,对唐代及以后的书风、书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杜甫论书诗中体现的书学思想的形成也与其独特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关。杜甫性格褊躁,与世俗格格不入。由于没有得到重用,报国理想未能实现,加之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杜甫提倡“奇古”、“瘦硬”,都是在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疏救房琯获罪之事使其对颜真卿心怀不满,更促使其反对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丰肥书风,提倡回归奇古、瘦硬的二王书风。

二、瘦硬方通神——说杜甫《房兵曹胡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瘦硬方通神——说杜甫《房兵曹胡马》(论文提纲范文)

(1)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动物意象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动物意象探源
    第一节 动物意象在诗歌中的发展
        一、自然表达之比兴时期
        二、情感融入之审美时期
    第二节 杜甫诗歌中动物意象特征及分类
        一、青年之昂扬壮美
        二、中年之深刻平淡
        三、晚年之丰富繁多
        四、杜诗动物意象大体分类
第二章 杜诗中的“马”
    第一节 不同时期“马”意象变化
        一、清峻之马
        二、嶙峋瘦马
        三、万古之马
    第二节 杜诗“马”意象使用
        一、“咏马诗”诗体变化
        二、“瘦”马审美
        三、马、鹰对举与龙马修饰
第三章 杜诗中的“龙”
    第一节 杜诗“龙”意象主要情感意蕴
        一、皇帝及皇室
        二、喻高门及君子
    第二节 杜甫诗中“龙”意象特点
        一、以乐意衬哀景
        二、龙与蛇、凤的连用
        三、雄壮审美
第四章 杜诗中的“凤”
    第一节 凤凰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变化
        一、凤凰意象的文化意蕴
        二、杜甫诗中凤凰意象的常见寓意
        三、杜诗凤凰意象流变
    第二节 杜诗凤凰意象的情感意蕴
        一、大爱精神的体现
        二、自我形象与人格精神的体现
第五章 杜诗动物意象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的异同
        一、相同:“龙性”追求与“神骏”美学
        二、不同:复合使用与中心意象
    第二节 杜诗中动物意象的表现艺术
        一、表现手法
        二、艺术风格
    第三节 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价值
        一、杜诗动物意象的传承意义
        二、杜诗动物意象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因图而兴寄 ——杜甫题画诗审美的历史观照和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画诗的界定
    二、题画诗的形成和发展
    三、杜甫题画诗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基本内容,创新点
第一章 杜甫题画诗数量及绘画内容
    第一节 杜甫题画诗的数量
    第二节 杜甫题画诗的绘画内容
第二章 杜甫题画诗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论
    第二节 “瘦硬”审美论
    第三节 “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构造论
第三章 杜甫题画诗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
    第一节 山林之志
    第二节 不遇之感
    第三节 家国情怀
    第四节 杜甫题画诗的表现手法
第四章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题画诗之比较
    第一节 杜甫李白题画诗之异同——以山水题画诗为例
        一、相同之处的分析比较
        二、不同之处分析比较
    第二节 杜甫与王维题画诗比较
第五章 杜甫题画诗的美学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美学意义与文学史地位
    第二节 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第三节 杜甫题画诗审美的现实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杜诗学”概说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框架
    五、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二、反对“诗史说”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六、抑杜扬李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小结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一、褒扬杜诗
        二、杜诗指瑕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一、《古诗选》
        二、《十种唐诗选》
        三、《唐贤三昧集》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一、概论前人学杜
        二、论王安石论杜
        三、论黄庭坚学杜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小结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二、诗教与性情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一、忠君爱国
        二、温柔敦厚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一、古风
        二、律诗
        三、绝句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三、杜诗的新变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一、字法
        二、句法
        三、章法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小结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三、以“史法”论杜诗
    小结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三、论学杜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五、考证杜诗
        六、论杜甫之人品
        七、小结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一、论杜诗之创新
        二、论杜甫之天才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四、考证杜诗
        五、杜诗指瑕
        六、小结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二、论杜诗注本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四、小结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一、不可分割
        二、承上启下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三、用典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一、以史证诗
        二、借杜言志
    小结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第一节 正变论
    第二节 创作论
    第三节 诗法论
    第四节 鉴赏论
    小结
结语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国内着作
    三、国外着作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论文
    二、科研项目
后记

(4)杜甫的疏放性格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杜甫的疏放性格
二、杜甫疏放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疏放性格对杜甫审美观的影响

(5)论杜甫的“瘦硬”书法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绘画审美观和书法审美观
二、诗风和书法审美观
     (一) 诗歌炼字中的“瘦硬”用法
     (二) 书法审美中的“瘦硬”风格

(6)方回杜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主要论点
第一章 杜甫在两宋时期的影响和接受概览
    第一节 杜甫崇高地位在北宋的确立
        一、宋初诗人对杜甫的认识
        二、仁宗、英宗时期复古与新变诗人对杜甫的揄扬
        三、熙宁、元丰时期王安石对杜甫的高度推崇
        四、元佑时期苏轼及苏门诗人对杜诗的认识
        五、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等诗人对杜诗的广泛学习
    第二节 南宋时期对杜甫的评论学习及研究
        一、吕本中、曾几等江西诗派诗人在学杜上的因袭与超越
        二、四大家学杜与南宋诗歌的中兴
        三、南宋后期永嘉四灵、江湖诗派诗人对杜甫的评论
    第三节 南宋文学批评家的杜诗观及杜诗在宋代的广泛影响
        一、张戒、胡仔、严羽、刘克庄等人对杜甫的评价
        二、宋人“千家注杜”现象
第二章 杜甫对方回诗学观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晚节渐于诗律细”
        一、方回对法严律细的要求
        二、方回对瘦硬有骨审美范式的追求
    第二节“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方回的慕古倾向
        二、方回的尚道思想
        三、方回诗学众家
    第三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方回对读书的重视
        二、方回的理想成诗之论
        三、方回对“俗”的摒弃
第三章 方回杜诗学探微
    第一节 杜甫思想情感论
        一、恋阙爱民的思想表现
        二、叹时感事的实况再现
        三、忠贞愤慨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杜诗艺术技法论
        一、炼字之法
        二、炼句之法
        三、对仗之法
        四、布置之法
    第三节 杜甫求新求变论
        一、杜诗的创新之处
        二、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表现
第四章 方回杜诗学研究意义
    第一节 方回杜诗学对宋人的继承与超越
        一、方回对宋人的继承
        二、方回对宋人的超越
    第二节 方回杜诗学在元代杜诗学建构中的作用
        一、元代的宗唐思潮
        二、方回杜诗学对元人宗杜的影响
    第三节 方回杜诗学在杜诗接受与研究史上的地位
        一、方回的杜诗研究与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
        二、方回杜诗学对明清杜诗学的影响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唐宋“马”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式
第一章 “马”之内涵及先秦“马”文学的流变
    第一节 “马”之内涵
    第二节 先唐文学中的马
第二章 唐宋咏马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唐宋咏马诗的歌咏范畴
    第二节 唐代咏马诗
    第三节 宋代咏马诗
    第四节 唐宋题画马诗研究
第三章 唐宋诗词中的马意象(上)
    第一节 唐宋诗词中的“白马”意象
    第二节 唐宋诗词中的“天马”意象
    第三节 唐宋诗词中的“舞马”意象
第四章 唐宋诗词中的马意象(下)
    第一节 唐宋诗词中的赢马意象
    第二节 唐宋诗词中的“马嘶”意象
结语 唐宋马诗词的意义与影响
    一、唐宋马诗词的文学史意义
    二、唐宋马诗词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8)杜甫书法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杜甫的书法审美观
    1.1 书贵瘦硬
    1.2 书要通神
    1.3 书须静心
    1.4 书重尊古
第2章 杜甫书法审美观的成因
    2.1 历史原因
    2.2 当代原因
    2.3 家世与交游原因
第3章 杜甫书法审美观的影响与接受
    3.1 杜甫书法审美观的正面影响
    3.2 后世对杜甫“瘦硬”审美观的不解与批评
    3.3 后世对杜甫“瘦硬”审美观之再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1、杜甫歌行体的界定、源流与乐府及七古的关系
    2、杜甫歌行体研究现状
    3、杜甫对歌行一体的自觉选择
第一章 :杜甫歌行创作历程的初始阶段——从壮游到长安十年
    1、杜甫歌行创作的准备阶段
    2、十年长安——杜甫歌行创作的开始
        1、京城流行的歌行创作风气对杜甫的影响
        2、李白、岑参、薛华等友人的影响
        3、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留意以及盛唐后现实主义题材增加的趋势
        4、小结
    3、杜甫歌行创作求变之始——盛世转折,安史之乱
        1、对歌行体语言艺术的新探索
        2、现实主义的深入——《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等名篇
第二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发展阶段——随驾凤翔到蜀中草堂
    1、人生的再次剧变,随驾凤翔到放还
        1、北征途中的《徒步归行》
        2、重返长安短暂安宁:《偪侧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2、贬谪华州到弃官而去——咏物、侍宴之作及名篇《洗兵马》
    3、同谷七歌
    4、蜀中草堂时期
        1、营建草堂之初
        2、草堂后期到辗转绵州——有意改造歌行体
        3、蜀乱居梓州——歌行功用、美学境界的丰富
        4、入严武幕府——杜诗歌行悲丽、盛衰结合境界之始
第三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高峰——夔州时期到晚年漂泊
    1、出蜀入峡时的歌行创作
    2、夔州时期——杜诗歌行创作的高峰
        1、迁居白帝城——律体大成与歌行体变化酝酿时期
        2、歌行体中悲丽结合美学风格的顶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3、夔州歌行艺术总体评价
    3、白峡入荆,漂泊中最后的歌行创作
第四章 :杜甫歌行中的抒情特质
    1、杜甫“敢于达情”,开拓了诗歌尤其歌行的感情厚度
    2、杜诗歌行中的深切情感往往和家国之悲结合,具有格外动人的情感力度
    3、杜甫有意识地增强歌行的内部音乐性,从而增强其抒情性
        1、以“歌者意识”增加抒情强度
        2、以“当面述说”的手法拉近抒情距离
第五章 :杜甫歌行的叙事艺术
    1、杜诗“诗史”说
    2、杜甫乐府歌行作品的叙事成就
    3、杜甫歌行叙事是对《诗经》、乐府两大叙事传统的整合
        1、《诗经》与汉乐府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两大不同源头
        2、杜甫歌行对《诗经》传统的继承
        3、杜甫歌行对乐府传统的继承
        4、杜甫对这两种传统的融合、对中唐叙事诗的启发
    4、杜甫叙事诗对中唐叙事诗繁荣的影响
        1、娱乐主题的进一步强化
        2、语言艺术的进一步通俗化
第六章 :杜甫歌行的审美特征
    1、杜甫歌行中“悲”与“丽”的审美张力
        1、杜甫诗中“悲”的色彩
        2、从晋宋到初盛唐歌行“丽”的美学基调
        3、杜诗以“悲”破“丽”的艺术手法
        4、杜诗以“丽”笔写“悲”的美学创造
        5、悲句与丽句的交替错综之美
    2、猎奇与壮歌
        1、早期的猎奇之作——咏鹰马等壮歌
        2、蜀中时期——“奇”的审美特质的进一步发展
        3、夔州时期——雄奇险怪风格的强化
第七章 :杜甫歌行体制——新题乐府创作研究
    1、新题乐府的界定及元白等人对杜甫的祖述
    2、六朝至初盛唐时的乐府体制
    3、杜甫的新题乐府创作
        1、“即事名篇”的开端
        2、“撷词名篇”的命题方式
        3、现实性题材的加入
    4、杜甫新题乐府对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影响
    5、杜甫新题乐府创作复古与革新的实质
        1、杜甫新题乐府创作的实质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复古
        2、杜甫少作旧题乐府的原因
    小结
第八章 :杜甫歌行的音乐性
    1、传统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2、杜甫之前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1、曼声促节——鲍照为代表的早期七言歌行的节奏特色
        2、初盛唐歌行——对曼声促节节奏特色的继承与丰富
    3、杜诗节奏向沉郁顿挫转变,标志七言诗歌内部音乐性的成熟
        1、继承前代蝉联流转,流丽疏放的歌行特色
        2、沉郁——集前代大成的盛唐正音
        3、顿挫——杜甫的变化与开拓
结论
附录:杜甫歌行专篇考证
    《戏作花卿歌》新考
    从《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看杜甫与高适、严武等蜀中好友的交游
        1、《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中的“主人”与“公卿”考
        2、杜甫与蜀中诸友的交往及其处世之道、仕进之心
主要参考书目
参考论文
后记

(10)杜甫论书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杜甫论书诗的内容
    1.1 与书家交游
    1.2 杜甫的书学思想
        1.2.1 瘦硬为美
        1.2.2 通神为要
        1.2.3 静心自由
        1.2.4 尊尚古体
第2章 杜甫书学思想成因研究
    2.1 瘦硬为美思想成因
        2.1.1 历史传承
        2.1.2 时代环境
        2.1.3 独特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2.2 “通神”思想成因
    2.3 尊尚古体思想成因
第3章 杜甫论书诗的影响
    3.1 对后代书风的影响
    3.2 对后代书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瘦硬方通神——说杜甫《房兵曹胡马》(论文参考文献)

  • [1]杜甫诗歌动物意象研究 ——以“马”“龙”“凤”为中心[D]. 管莉莉.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2]因图而兴寄 ——杜甫题画诗审美的历史观照和现实思考[D]. 曾文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4]杜甫的疏放性格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 陈杨.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7(03)
  • [5]论杜甫的“瘦硬”书法审美观[J]. 单慧. 北方文学, 2017(21)
  • [6]方回杜诗学研究[D]. 张珈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01)
  • [7]唐宋“马”诗词研究[D]. 孙会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杜甫书法审美观研究[D]. 李清娟. 河北大学, 2013(S2)
  • [9]杜甫七言歌行艺术研究[D]. 辛晓娟. 北京大学, 2012(02)
  • [10]杜甫论书诗研究[D]. 张学鹏. 河北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薄而硬方开悟——论杜甫《方兵草呼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