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螺旋榨油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林[1](2021)在《数字化榨油生产线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雷元[2](2021)在《基于EDEM的单轴螺旋榨油机的工况研究和参数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轴螺旋榨油机是一种物理压榨法加工植物油脂的重要设备,可以对油菜籽、大豆、花生、亚麻籽、棕榈等多种油料作物进行压榨获取植物油脂。目前单轴螺旋榨油机核心部件参数以经验设计为主,缺乏理论支撑,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本研究运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仿真模拟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无底圆筒试验对研究中所需要的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接触参数进行了虚拟标定,然后通过编写EDEM的API程序对6YL-76型单轴螺旋榨油机加工油菜籽的传输过程建立了仿真模型,在不同的榨螺深度和榨圈圆弧半径组合条件下对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颗粒运动形态和6YL-76型单轴螺旋榨油机的重要性能指标日处理量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接触参数中显着参数有:颗粒-颗粒滚动摩擦系数、颗粒-颗粒静摩擦系数及颗粒-不锈钢静摩擦系数,其标定数值分别为0.26、0.213、0.336,在标定参数指导下的仿真堆积角与实际堆积角的相对误差为1.6%。(2)榨螺深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强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混合搅拌效果,榨螺深度继续增大时,对促进混合搅拌作用的增益效果将大体停滞,不会同步继续增强;增大榨螺深度对日处理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榨圈圆弧半径对加强油菜籽-油液混合物颗粒的混合搅拌效果影响明显弱于榨螺深度的影响;增大榨圈圆弧半径对日处理量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本研究方法可有效提高单轴螺旋榨油机的传输效率,在综合考虑混合搅拌效果和日处理量的条件下,确定了榨螺深度和榨圈圆弧半径的最优组合,优化后日处理量提高18.26%。
李愉林[3](2020)在《基于云数据库的多功能榨油机智能化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食用油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人们对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针对当下榨油机系统控制功能单一以及依赖于手动调节喂料电机转速引发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工人工作强度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与云数据库技术的多功能榨油机控制系统,对榨油加工领域中的主要生产设备螺旋榨油机进行智能化开发。本课题以满足榨油生产线的技术要求与工艺需求为前提,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控制器,编制PLC控制程序来实现榨油机在多种运行模式下执行单元的协同运转功能。通过检测榨油机榨膛内的温度与压力信号,并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模拟操作人员的控制方法,完成了榨油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同时组态人机界面实现对榨油机控制系统中各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将云数据库技术应用于榨油机控制系统,使各地的多功能榨油机均可将采集得的加工数据上传至云数据库存储,或通过云数据库查询相关加工参数作为榨油机运行参考,实现异地设备数据共享功能。最后对系统整体的设计与研究进行阐述,总结了系统中已实现功能与现存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
王德胜[4](2019)在《病死动物干化化制工艺研究及优化》文中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对于肉食品的需求巨大,为了保持肉食品的稳定供应就需要庞大的养殖规模,然而由于各种疫病的传播导致大量动物的非正常死亡,加之当前我国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常常引发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当前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焚烧、掩埋、发酵等,但是这些常规的处理方法常常导致环境的污染,且处理效率低。干化化制法是一种环境污染小,处理效率高,还有丰富副产品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但是目前国内的干化化制工艺不统一,副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因此本文对现有干化化制工艺进行利弊分析,建立了工艺评价模型,研究了化制温度达标后,不同保温时间下的猪肉物理特性,优化了化制过程参数。分别研究了化制处理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的物料特性,同时建立了物料热风干燥热湿传递模型,并对干燥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干化化制工艺的整体效率及副产品品质。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化制灭菌机理分析,得出杀灭病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分析了现有的常压干化化制工艺和高温高压干化化制工艺在各个模块上的差异,并且讨论了不同工艺的利弊,针对现有的干化化制工艺,引入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工艺评价模型,得出了排水式高温高压干化化制工艺综合效益最好的结论。(2)在保证灭菌的情况下,以猪肉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不同化制保温时间(30min、45min、60min和90min),测量计算出猪肉化制后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得出了储料桶内温度≥140℃、压力≥0.4MPa时,保持30min后物料综合性能最好,能够获得优质的肉骨粉和油脂,且减少了油渣分离工序,节约了成本。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导热油温度、物料尺寸对化制时间、物料硬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确定了时间最短的化制工艺参数以及副产品最优的化制工艺参数。(3)研究了物料热风干燥的工艺参数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参数范围内,温度对于干燥速率的影响大于风速对于干燥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风速越大,干燥速率越快。通过数值仿真建立了化制后物料热风干燥传热传质模型,分析了物料内部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情况。用10种薄层干燥模型对干燥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得出Logarithmic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从而更精准地控制热风干燥过程物料的含水率,进一步提升副产品品质。(4)首次引入了真空脉动干燥到干化化制领域,研究了真空度、真空保持时间和常压保持时间对于物料干燥过程的影响,并得出了真空脉动干燥在真空保持时间为6min,常压保持时间为3min时,干燥效率最快。计算了恒真空干燥和真空脉动干燥时的物料水分扩散系数和活化能。对干燥曲线进行模型拟合,并且选择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的Weibull模型和Page模型进行模型参数和试验参数的回归分析。将模型的研究结果转化为描述、预测、分析和优化物料干燥过程的工具,从而更精准地控制真空脉动干燥过程物料的含水率,进一步提升副产品品质。
罗放[5](2017)在《基于PLC和组态王的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几年由于我国大力发展科技,使得监控系统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在菜籽加工生产中,由于工艺复杂、设备繁多等原因,导致很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因此,设计和开发面向菜籽冷榨生产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某菜籽冷榨车间自动化改造工程项目,设计出了基于PLC和组态王的菜籽冷榨监控系统。本系统以工业以太网作为通信媒介,令上位机与下位机进行生产数据交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菜籽冷榨系统的总体设计、软硬件设计以及现场的安装与调试。首先,通过掌握菜籽冷榨的工序及其生产需求,提出了基于PLC和组态王的生产监控策略,紧接着对监控系统的硬件选型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对主控单元、上位机、通信模块、检测模块、执行模块等器件的设计选型工作。下位机的功能主要是完成生产过程中的物理量参数采集和控制。在压榨工艺中,对榨油机的榨膛温度控制进行了重点研究,并设计了模糊PID算法。本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的S7-200型PLC作为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主控单元,其具备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等特性。采用亚控公司研制的组态王软件,用于开发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的组态软件系统。通过工业以太网通讯来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交换及信息采集,达到了控制要求。整个监控系统已经完成现场安装和调试工作,在实际生产中能稳定运行,满足设计控制要求,大大提高了菜籽冷榨车间的生产效率,可广泛应用于菜籽榨油行业。
户晓磊[6](2016)在《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螺旋榨油机是油脂制取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设备,但是国内相关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比较匮乏,榨油机的设计制造主要依靠模仿国外的同类产品。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很多国产榨油机设备在性能和工作效率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榨油机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调研学习,总结整理榨油机设计计算的科学方法。研究低温螺旋榨油机的关键技术参数,分析套装分段式榨螺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了空余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压缩比计算分配理论,对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的榨膛部分零件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榨螺工作时的受力状态,计算三个方向上分力的大小和榨膛内消耗的总功率,完成榨油机动力系统的设计。对榨油机调饼机构进行改进,并设计一套冷却装置。根据有限元理论,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对榨螺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榨螺的强度。建立榨螺轴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榨螺轴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榨油机设计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的设计计算工作的问题,利用Visual Basi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录制宏代码,通过调用API函数,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一套榨油机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榨螺、距圈等零件的参数化设计,将空余体积计算公式编入程序,并与该系统进行集成,完成参数计算的程序化。
陈麟星[7](2015)在《基于Arduino的家用榨油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现有的榨油机已经不能保证提供品质优良食用油,自榨食用油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人们越来越需求能够快速、高效、安全,易于操作简单而有廉价的家用榨油机。本文首介绍国内外螺旋榨油机的发展现状,然后详细的阐释螺旋榨油机的原理以及基本结构,然后以一款韩国家用榨油机进行机械改进,最后以Arduino为体系的控制系统,在家用榨油机上的应用开发,搭建Arduino操作系统应用开发平台,使得本设计符合廉价,容易操作的设计要求,新的设计提高了该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了解了变频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模块的作用,分析各自领域的应用实践,通过数模转换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设计采用以AVR单片机ATmega328为核心的Arduino Uno控制板以及多种扩展模块作为数据采集终端。搭建数据采集终端平台、编程软件,通过数模转换将数据传入Arduino平台的功能。本文通过现有的压榨理论基础上,对榨油机的转速与压榨时间以及出渣口压力进行分析,得到了转速与压榨时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出渣口的压力值,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选取以花生为例进行榨油实验,设计一些相关键压榨参数。验证以ArduinoUno控制板作为传感器终端,与机械构造相结合的路线,对榨油机榨油时实现检测环境压力、温度、以及转速,编写板载程序实验与榨油机之间的控制,进行稳定榨油。
邱云峰[8](2015)在《螺旋榨油机中流固耦合物理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油料压榨过程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虽然压榨理论不断发展成熟,但对于很多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去表达和解释。另外,对于榨油机所进行的数值模拟多集中在榨螺固体本身,对榨油机内部物料流体和螺杆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却非常的少,而在榨油过程中,对螺杆本身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综合流体和固体的流固耦合分析才能更全面地说明榨油机内部的真实情况,为实际生产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从螺杆结构入手,将挤出机中的计量流动理论引入到榨油机中,分别讨论了流量和物料颗粒的输送行为。通过条件的假设,建立和求解了压榨方程。将有限元法引入流固耦合的计算当中,给出了流体运动方程和结构运动方程并对上述方程进行了时域和频域的求解。通过运用ANSYS软件对所选取的试验用小型单螺杆榨油机中的流固耦合场进行三维建模和动态仿真分析。数值分析结果显示了流体域应力,浓度和速度的分布,螺杆固体的应力和变形以及二阶振型图。研究了应力,浓度和速度这些物理量随坐标位置的变化以及重力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对榨油机螺杆的设计改进也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综上所述,本文联合运用了压榨理论和流固耦合理论,利用ANSYS对试验用小型单螺杆榨油机进行了全面的流固耦合分析,解析了榨油机内部多物理场的概况,为优化榨油机的设计和提高生产效率做出了贡献。
解士聪[9](2014)在《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蓖麻是一种含油量高的软性油料,从蓖麻籽中提炼的蓖麻油具有较高的医用和工业价值。随着蓖麻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针对蓖麻籽螺旋榨油机的研究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榨膛温度计算方法的欠缺,导致现有螺旋榨油机在压榨蓖麻籽时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蓖麻籽螺旋榨油机压榨温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蓖麻籽螺旋榨油机为研究对象,对榨膛温度计算方法和蓖麻籽最佳压榨温度进行了研究,并找到影响双螺旋榨油机压榨性能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德国LK型单螺旋榨油机进行仿真建模和稳态热传导仿真分析,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热传导的反问题求解方法在计算螺旋榨油机榨膛内表面温度分布时的适用性;(2)利用德国LK型单螺旋榨油机对蓖麻籽进行压榨实验,得到不同榨膛预热温度下饼粕的残油率及油的酸价、残渣率,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蓖麻籽的最佳压榨温度;(3)针对SZJ-10型双螺旋榨油机在实际压榨过程中存在的出油率和油品质量低下等问题,通过实验测试和稳态热传导仿真分析,得到了双螺旋榨油机主压榨段内表面的温度范围,从而确定了榨膛内温度过低是影响压榨性能的主要原因;(4)对双螺旋榨油机加热参数进行理论推导,通过实验测试与仿真分析,验证所推导理论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满足双螺旋榨油机榨膛加热性能要求的加热方案。
胡庆廷[10](2013)在《双螺旋榨油机用于小桐子籽仁压榨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小桐子压榨目前还处在中、小型油厂试运行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压榨技术。小桐子(又名麻风树)属于高含油性植物,其籽仁含油率高达55%-65%左右,种子黑色,有毒,形似蓖麻籽,籽仁白色外形比花生籽仁略长,略扁。压榨方法与蓖麻籽相似,实验中发现需加热蒸炒才能出油。目前采用中型试验生产线所采用的榨油机为SYZX12型双螺旋榨油机,采用两次压榨,产油率高,渣饼中残油在5~6%。
二、小型螺旋榨油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螺旋榨油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EDEM的单轴螺旋榨油机的工况研究和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螺旋榨油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螺旋榨油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螺旋榨油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及EDEM软件介绍 |
2.1 理论基础 |
2.1.1 单阶二级式螺旋榨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2 基于非塞流理论的传输挤压段油料运动形态理论分析 |
2.2 EDEM软件介绍 |
2.2.1 EDEM软件 |
2.2.2 EDEM的接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油菜籽-油液混合物的接触参数标定 |
3.1 引言 |
3.2 无底圆筒试验与图像处理法的实际堆积角测量 |
3.3 无底圆筒试验的仿真模拟与参数标定 |
3.3.1 无底圆筒试验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2 Plackett-Burman试验及其显着性分析 |
3.3.3 最陡爬坡试验及其结果 |
3.3.4 Box-Behnken试验及其方差分析 |
3.3.5 试验验证与标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 三维模型 |
4.2 基于Visual Studio的 EDEM API程序编译 |
4.2.1 EDEM API开发原理 |
4.2.2 程序编写 |
4.2.3 程序测试 |
4.3 EDEM仿真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单轴螺旋榨油机的工况仿真与结构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传输挤压段油菜籽-油液混合物颗粒的运动形态分析 |
5.2.1 总体传输过程 |
5.2.2 受力情况 |
5.2.3 运动轨迹 |
5.2.4 油菜籽-油液混合物颗粒群沿榨螺径向的合成速度 |
5.3 不同榨螺深度对颗粒运动形态、流量的影响 |
5.3.1 不同榨螺深度对颗粒运动形态的影响 |
5.3.2 不同榨螺深度对流量的影响 |
5.4 不同榨圈圆弧半径对颗粒运动形态、流量的影响 |
5.4.1 不同榨圈圆弧半径对颗粒运动形态的影响 |
5.4.2 不同榨圈圆弧半径对流量的影响 |
5.5 结构参数优化 |
5.5.1 正交全面试验 |
5.5.2 最优参数组合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CMass Statistic.h代码 |
附录 B CMass Statistic.cpp代码 |
附录 C Mass Statistic.cpp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云数据库的多功能榨油机智能化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榨油机控制系统架构与硬件选型 |
2.1 榨油机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 |
2.2 系统方案的架构 |
2.2.1 螺旋榨油机系统架构简述 |
2.2.2 榨油生产控制系统框架简述 |
2.3 PLC控制器选型 |
2.4 主要设备清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 |
3.1 PLC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3.1.1 梯形图语言原理 |
3.1.2 功能与功能块设计 |
3.1.3 启动程序设计 |
3.1.4 主程序设计 |
3.2 OPC通讯系统设计 |
3.2.1 OPC通讯系统搭建 |
3.2.2 OPC通讯系统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算法控制设计 |
4.1 智能算法的选择 |
4.2 榨油机算法控制模型 |
4.2.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4.2.2 神经网络优化流程 |
4.2.3 BP网络训练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5.1 HMI界面设计 |
5.2 组态王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库设计 |
6.1 云平台选择 |
6.2 数据存储设计 |
6.3 数据库架构与应用系统设计 |
6.3.1 三层系统架构 |
6.3.2 数据库应用系统建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病死动物干化化制工艺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的必要性 |
1.1.2 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方法 |
1.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干化化制过程研究现状 |
1.2.2 物料干燥过程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化化制工艺研究及其多目标评价 |
2.1 引言 |
2.2 干化化制机理分析 |
2.3 常压干化工艺流程研究与利弊分析 |
2.3.1 常压干化工艺流程研究 |
2.3.2 常压干化工艺利弊分析 |
2.4 高温高压干化工艺流程研究与利弊分析 |
2.4.1 高温高压干化工艺流程研究 |
2.4.2 高温高压干化关键技术研究 |
2.4.3 高温高压干化工艺利弊分析 |
2.5 化制工艺评价模型 |
2.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
2.5.2 模型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料高温高压化制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物料化制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
3.3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3.1 试验材料 |
3.3.2 仪器与设备 |
3.4 试验方法 |
3.4.1 化制实验方法 |
3.4.2 化制后物料物理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化制处理前物料的物理特性 |
3.5.2 温压达标时化制保温时间对物料物理特性的影响 |
3.5.3 物料弹性模量和化制处理时间的回归关系 |
3.5.4 多因素物料化制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料热风干燥过程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物料干燥机理 |
4.2.1 肉中水分存在的形式 |
4.2.2 干燥过程影响因素 |
4.3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3.1 试验材料 |
4.3.2 仪器与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烘干物料的制备 |
4.4.2 热风干燥实验方法 |
4.4.3 干燥参数的计算方法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热风温度对于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
4.5.2 热风风速对于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
4.5.3 物料的热风干燥模型拟合 |
4.5.4 模型验证 |
4.5.5 干燥速率 |
4.5.6 物料热风干燥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 |
4.6 物料热风干燥传热传质仿真 |
4.6.1 物料物理模型建立 |
4.6.2 模型方程与参数求解 |
4.6.3 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分析 |
4.6.4 模型的结果和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料真空干燥试验分析与参数优化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烘干物料的制备 |
5.3.2 真空干燥试验方法 |
5.3.3 真空脉动干燥试验方法 |
5.3.4 干燥参数的计算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真空度对于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
5.4.2 真空保持时间对于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 |
5.4.3 常压保持时间对于干燥特性的影响 |
5.4.4 真空干燥及真空脉动干燥的水分扩散系数 |
5.4.5 真空干燥及真空脉动干燥的模型拟合 |
5.4.6 干燥模型与试验参数的回归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成果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PLC和组态王的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油料加工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状况 |
1.2.2 国内油料加工控制系统行业发展状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菜籽冷榨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菜籽冷榨加工工艺 |
2.2 监控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设计及方案论证 |
2.3.1 系统总体设计 |
2.3.2 方案论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组态开发工具设计 |
3.2 上位机设计 |
3.3 下位机设计 |
3.4 通讯模块设计 |
3.5 系统检测模块设计 |
3.6 系统执行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菜籽冷榨监控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PLC中I/O地址的分配 |
4.2 除杂干燥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 脱皮调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 压榨过滤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1 榨油机榨膛温度控制的软件设计 |
4.4.2 榨油机主轴电机转速控制的软件设计 |
4.5 PLC与PLC之间的网络通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组态王监控组态系统设计 |
5.1 上位机监控界面的要求 |
5.2 组态王软件简介 |
5.3 监控画面的设计 |
5.3.1 登录界面 |
5.3.2 主界面 |
5.3.3 除杂干燥界面 |
5.3.4 脱皮调制界面 |
5.3.5 压榨界面 |
5.3.6 过滤界面 |
5.3.7 实时参数界面 |
5.3.8 实时趋势曲线界面 |
5.3.9 历史报警界面 |
5.3.10 报表查询界面 |
5.3.11 编写上位机软件的命令语言 |
5.4 组态通讯配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安装与调试 |
6.1 硬件系统安装 |
6.2 软件部分调试 |
6.3 现场运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6)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螺旋压榨的基本原理 |
2.2 压缩比 |
2.2.1 空余体积的计算 |
2.2.2 压缩比的确定 |
2.3 榨膛压力 |
2.4 压榨时间 |
2.5 压榨过程中的温度 |
2.6 本章小结 |
3 ZYJ339型榨油机的设计 |
3.1 设计概述 |
3.2 榨螺的设计计算 |
3.2.1 榨螺总体设计 |
3.2.2 压缩比设计计算 |
3.2.3 榨螺与距圈的尺寸设计 |
3.3 榨油机功耗的计算 |
3.3.1 榨螺受力计算 |
3.3.2 榨膛内消耗的总功率计算 |
3.4 其他零部件的设计 |
3.4.1 冷却装置的设计 |
3.4.2 调饼机构的设计 |
3.4.3 榨螺轴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4.2 榨螺的有限元分析 |
4.3 榨螺轴的优化设计 |
4.3.1 SolidWorks应力分析 |
4.3.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3 优化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5 榨油机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究 |
5.1 SolidWorks二次开发概述 |
5.1.1 二次开发的方法 |
5.1.2 开发工具 |
5.2 系统需求分析与开发原理 |
5.2.1 系统功能分析 |
5.2.2 系统开发原理 |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3.1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
5.3.2 子窗体的设计 |
5.4 系统测试 |
5.4.1 榨螺建模测试 |
5.4.2 榨螺轴建模测试 |
5.4.3 距圈建模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Arduino的家用榨油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实验榨油装置的基本机械结构 |
2.1 普通螺旋榨油机简介 |
2.1.1 螺旋榨油机基本原理 |
2.1.2 螺旋榨油机基本结构 |
2.1.3 螺旋榨油基本工作过程 |
2.2 螺旋压榨理论基本参数 |
2.2.1 榨膛压力 |
2.2.2 压榨时间 |
2.2.3 压榨温度 |
2.2.4 压榨时的转速 |
2.3 韩国家用榨油机的机械部分 |
2.4 实验台架的基本组成 |
3 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Arduino开发系统 |
3.1.1 Arduino的简介 |
3.1.2 Arduino开发板的选择 |
3.2 变频器 |
3.2.1 变频器的简介 |
3.2.2 变频器的选择 |
3.3 传感器 |
3.3.1 温度传感器 |
3.3.2 压力传感器 |
3.4 A/D转换 |
3.5 Arduino控制系统的环境连接及分析 |
4 家用榨油机压榨实验 |
4.1 花生出油率实验 |
4.1.1 花生油生产工艺流程 |
4.1.2 花生仁出油率实验 |
4.2 花生仁出渣口压力的测定 |
4.3 不同操作参数下的压榨实验 |
4.3.1 压榨实验方法 |
4.3.2 不同操作参数压榨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操作参数对压榨效果的分析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螺旋榨油机中流固耦合物理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单螺杆螺旋压榨过程的理论研究 |
2.1 概述 |
2.2 螺杆的几何结构 |
2.3 计量流动 |
2.3.1 机理 |
2.3.2 螺棱及间隙的影响 |
2.4 单螺杆榨油机中的固体输送 |
2.5 压榨方程 |
2.5.1 推导 |
2.5.2 方程的解 |
2.6 本章小结 |
3 油料压榨过程的流固耦合分析 |
3.1 概述 |
3.2 流固耦合有限元法 |
3.2.1 流体运动方程 |
3.2.2 结构运动方程 |
3.2.3 时域与频域求解 |
3.3 ANSYS软件在流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 |
3.3.1 单向和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
3.3.2 耦合面的数据传递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计算模型 |
4.1 计算模型 |
4.2 材料及参数 |
4.2.1 螺杆固体的材料及参数 |
4.2.2 流场域中的材料及参数 |
4.3 边界、载荷及求解设定 |
4.3.1 流场边界、载荷及求解设定 |
4.3.2 螺杆固体的边界、载荷及求解设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5.1 流体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5.1.1 流体域压力结果及其分析 |
5.1.2 流体域浓度结果及其分析 |
5.1.3 流体域速度结果及其分析 |
5.2 螺杆固体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螺旋榨油机研究概况 |
1.2.1 螺旋榨油机榨油工艺介绍 |
1.2.2 螺旋榨油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理论与方法介绍 |
1.3.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1.3.2 热传导的反问题求解方法 |
1.3.3 有限元基本理论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单螺旋榨油机稳态热传导仿真与实验研究 |
2.1 单螺旋榨油机简介 |
2.2 单螺旋稳态热传导仿真 |
2.2.1 仿真建模 |
2.2.2 榨膛内表面温度计算方法 |
2.2.3 仿真求解 |
2.3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蓖麻籽最佳压榨温度实验研究 |
3.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3.1.1 实验器材 |
3.1.2 实验方法 |
3.2 压榨性能测试 |
3.2.1 残油率测试 |
3.2.2 酸价测试 |
3.2.3 残渣率对比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双螺旋榨油机稳态热传导仿真与实验研究 |
4.1 双螺旋榨油机简介 |
4.2 榨膛内表面温度求解 |
4.2.1 榨膛外表面温度实验测试 |
4.2.2 榨膛稳态热传导仿真 |
4.3 榨膛温度控制参数 |
4.3.1 榨膛内表面温度加载函数 |
4.3.2 榨膛外表面控制温度 |
4.4 本章小结 |
5 双螺旋榨油机榨膛加热方法研究 |
5.1 加热参数理论推导 |
5.2 实验验证 |
5.3 仿真分析 |
5.4 工程加热方案设计 |
5.4.1 加热方案理论计算 |
5.4.2 加热方案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双螺旋榨油机用于小桐子籽仁压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桐子种子特点 |
二、双螺旋榨油机特性 |
(一) 结构完善, 管理简便。 |
(二) 与其它设备容易配置。 |
(三) 自动连续工作。 |
(四) 榨条间隙设置 |
三、压榨工艺流程 |
四、工艺参数设置 |
(一) 工艺参数设置 |
(二) 设备参数控制 |
五、榨机操作使用 |
(一) 开车前准备工作 |
(二) 榨机预热处理。 |
(三) 投料操作。 |
(四) 榨机运行维护要点。 |
四、小型螺旋榨油机的正确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榨油生产线设计[D]. 陈思林.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基于EDEM的单轴螺旋榨油机的工况研究和参数优化[D]. 雷元. 西华大学, 2021
- [3]基于云数据库的多功能榨油机智能化开发[D]. 李愉林.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4]病死动物干化化制工艺研究及优化[D]. 王德胜.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8)
- [5]基于PLC和组态王的菜籽冷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放.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6]基于ZYJ339型低温螺旋榨油机关键技术的研究[D]. 户晓磊. 郑州大学, 2016(02)
- [7]基于Arduino的家用榨油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麟星. 武汉轻工大学, 2015(06)
- [8]螺旋榨油机中流固耦合物理场的研究[D]. 邱云峰. 武汉轻工大学, 2015(06)
- [9]蓖麻籽螺旋榨油机榨膛温度与加热方法研究[D]. 解士聪. 中南大学, 2014(03)
- [10]双螺旋榨油机用于小桐子籽仁压榨的研究[J]. 胡庆廷. 科技与企业,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