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质量认证中需要重视的六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1](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异同,对中西方各自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管理进行了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异同,通过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身,并探索可以借鉴的经验;二是将文化理论和跨文化理论应用在文化遗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尝试分析遗产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传统文化对遗产管理的深层影响。中西文化遗产管理的比较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比较分为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即中西方管理体系的静态对比和遗产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流;纵向对比即对比中西方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遗产管理的横向比较从主体——利益相关者、客体一—文化遗产和介体——管理体制三个部分展开。西方是个宽泛的概念,从遗产管理的实践角度来看,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欧洲。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即纵向比较。欧洲的保护思想演变主要围绕“修复”一词展开,不同的修复原则和手段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对遗产价值的不同理解。保护中的“价值理性”关注“为何保护”,而“工具理性”关注“如何保护”,这两者构成了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中国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价值由谁决定?西方成熟的保护理念是否具有本土适应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从根源入手,既要了解遗产的传统文化价值,也要了解遗产对当代人的价值。案例部分以西班牙世界遗产为例,西班牙的遗产保护与管理因社会制度等原因曾落后于英美意等国,也曾经历过因保护理念变化而造成破坏的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独特性和多元化上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的遗产保护开始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申报世界遗产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影响,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和制约,还需探索真正适合于中国的遗产发展之路。第二章是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建筑遗产中的体现。本章以建筑遗产为例,说明了不同材质与风格的建筑遗产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风格雄壮威严;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显得纤细灵动,遗产建筑本体的差异性体现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中西管理思想也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本身就是治国安邦的理论,可以被称作“管理型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不断糅合其他文化特质,成为多个朝代管理大一统帝国的有效手段,这些管理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西方的管理思想起初是“见物不见人”的,没有将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也开始将管理中的人看作是复杂的个体,更接近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到了现代这个紧密相连的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日益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拿来比较,但不存在统一的价值体系,文化不会向着同一个方向进化,只会在各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存是发展的趋势,文化交流与互补必定会对世界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三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管理体制是遗产管理中的介体,连接起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遗产。在中国遗产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遗产地过度商业化、真实性受损、文化认同缺失、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以及对世界遗产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遗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因此体制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我国的遗产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多种管理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但总体上还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为主。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目标仍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由此导致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在遗产价值认知方面,管理者和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尚需培养。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保护和管理的多元化参与等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遗产管理和旅游管理关系密切,相互交融,由于遗产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遗产资源,避免空置和过度利用两个极端,是每个遗产地都要平衡的问题。第四章是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研究。利益相关者是遗产管理中的主体,包括管理者、保护者、经营者、社区居民、遗产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大众等。管理者与保护者有时是一体的,有时是多个主体,在我国政府是遗产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着者,但也不应忽视保护专家的作用。遗产经营者与遗产地居民是一对具有互动关系的主体,二者利益关系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者是受到各方关注的群体,中西方遗产旅游者在看待遗产价值和审美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真实性的追求上差异更为显着。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遗产地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参与到景区经营中的社区居民往往会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但遗产景区有其特殊性,它还担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任务,如果完全迎合大众游客的需求,遗产景区难以发挥它的全部功能。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只有找到这些关系之间的平衡才能做到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六、七章为案例研究。第五章比较了遗产活化和遗产数字化管理的中西理论与实践。“活化”是指对遗产的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所体现的文化加以“诠释—融合—重构”的过程。遗产的数字化既是主动迎合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改变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由于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并在应用领域超越了西方。故宫在遗产活化和数字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收获了正向的社会反馈,这些经验也被其他文化机构所借鉴,对推广和传承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西方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数字化、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讨论了技术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抱有谨慎的态度,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工具应当为人的目的服务。遗产活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方式都是要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解码“文化基因”,然后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连接,给人以怀旧的体验或对文化的共鸣。第六章讨论了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古城与曲阜。这两处遗产都是各自国家的文化圣地,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它们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世代生活在历史城镇中的居民是那里的主人,历史城镇也是最能体现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遗产,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问题。曲阜和圣地亚哥古城同属于“文化圣地”,历史城镇常见的商业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其神圣性和文化价值,也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破坏”的情况。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文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注重物质遗产的保护,还要重视遗产的价值和文化符号,关注遗产地的地格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保护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需要找到平衡,要考虑到住房、人口、就业、商业、环境、社区融合与文化认同等因素。未来曲阜的发展还要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从而将更好的阐释和发扬儒家文化。第七章比较了两条文化线路遗产,分别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较新的一类,它突破了过去以点状为主的类型特征,在空间上做了延伸。同时也扩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文化脉络的割裂,丰富了遗产参观者的活动内容与体验。这类遗产具有流动性和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在管理上更是涉及到跨国的遗产管理,可以借鉴国际管理的经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的表现优于宏观经济发展,旅游业在这些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旅游减贫、带动就业等作用需进一步引导、扶持和彰显,文化旅游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复兴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点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文化的视角对遗产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切入点。文化遗产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此也要用延续的眼光去看待遗产,把文化遗产放置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管理。其次,在研究思路与内容上,对比了两个空间——中国与西方,梳理了两个方向——横向与纵向,分析了三个组成部分——遗产管理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案例部分探讨了三类具有遗产管理领域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文化遗产。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文化比较学、国际管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运用了文化与跨文化的理论,讨论了中西差异和经验借鉴,也探索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之路。文化遗产是由一代又一代人选择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既取决于历史,也取决于当代和未来。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遗产除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了解西方遗产的发展道路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更要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文化遗产事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进而使我国的文化遗产“走出去”,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徐小明[2](2021)在《基于新零售背景下的N公司渠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消费者的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他们逐渐开始追求个性化、高品质、高体验以及智能化商品;同时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零售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升级与变革,进入新零售时代:迎接渠道成员之间高度合作深度融合的“全渠道”变革,对于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机会,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本文研究的对象N公司是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家外资高端胶囊咖啡品牌,主要通过零售渠道经营B2C胶囊咖啡业务,以及直营B2B商用胶囊咖啡业务。N公司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3年有余,其依照总部的经营模式结合本地的经营特色建立起了中国市场的直营渠道网络。然而近几年N公司的渠道管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线下业务在线上业务的快速发展中份额逐渐萎缩,线下业务的成本不断攀升,渠道服务水平不一致,内部渠道之间的不良竞争,与渠道联系紧密的物流供应链以及客户管理系统等无法配合全渠道的发展以及支持渠道成员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等等问题,都在制约N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N公司面临的渠道管理困境,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与新零售、全渠道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确定了适用于N公司渠道管理问题研究的Bert Rosenbloom的渠道管理理论,分为6大方面:激励渠道成员、完善渠道管理中的产品、价格、促销问题、物流优化以及渠道管理绩效考核;然后结合分析企业外部所处的环境以及市场主要竞争情况了解行业现状,使用来自企业内部的二手数据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总结出N公司内部渠道管理中存在的六大方面的问题以及挖掘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按照Bert Rosenbloom的渠道管理理论为指导,分别从六大方面制定了符合N胶囊咖啡公司在“新零售”时代背景下,为建设本地化全渠道模式打好基础的渠道管理优化策略。该优化策略的实施目标既为提升N公司的渠道管理水平,又是确保N公司实现业绩的可持续化增长,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类似的品牌提供中国市场本地化渠道管理优化方案参考。
郭炎华[3](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龙金林[4](2020)在《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和加强学前教育改革,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指出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卓越幼儿园教师。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效措施,也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新形式,成为了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新平台。本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区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为研究个案。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构成、管理及研修工作,了解其成员的构成、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和培养幼儿园教师采取的研修形式、开展的研修活动及所获得的研修成果。研究发现,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学员的研修成果斐然,且部分学员脱颖而出,达到卓越教师条件。笔者通过对三位优秀学员进行研修个案分析,将研修经验归纳为四点:一是明确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工作室活动;二是把握工作室研修机会,努力提升自我;三是加强自主阅读,注重形成反思能力;四是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研究还发现,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在运行中存在工作目标不够清晰、一些学员成长动力不足、挖掘整合资源不够丰富、学员研修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提升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实效的四点建议:明确工作室工作目标,准确定位学员研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调动学员研修热情;拓宽名师工作室研修资源,丰富学员研修活动;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学员研修路径。
陈娜[5](2020)在《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型企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型企业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企业在竞争中,逐渐暴露出其在生产与管理的冲突问题日益加重,同时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很多企业在困境当中寻求转型、升级产品、提升管理水平。中国传统制造型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转型,提高自身在产业链当中的位置,就需要结合当今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本文从我国目前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现状的研究中出发,提出在现阶段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六大问题:组织结构不合理、订单评审缺乏合理性、采购流程有待完善、库存管理问题、生产管理落后以及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并分析造成这六大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制度原因和优秀管理人才较少。分析提出的问题找到三种解决方法:网络计划图法、MRPII/ERP系统法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分别研究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制造型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中的实施与应用,分析三种方法分别能够解决制造型企业在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中的问题。并本文以L企业为例,对L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剖析,根据现状提出其目前在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三种方案在L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分析研究各方案如何解决L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L企业某一项目为例,更加具体进行分析研究。本论文从点到面,全方位地对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的方案进行研究分析。
秦永成[6](2020)在《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现今市场冷冻生鲜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新鲜质量和新鲜程度备受人们关注。正因消费需求的变化,冷链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冷链物流从最初生产到最终消费为生鲜农产品提供了适宜的储藏场所和流通条件,在保证流通质量,减少运输时间的前提下,也提升了生鲜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历程以及冷链物流的相关概述,详细阐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特性特点和基础理论。然后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具体研究分析了湖北省农产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当前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来看,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论文基于基础理论并结合大量数据的分析来总结出制约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盲点及关键问题,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国外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际,提出适合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的关键点,主要包括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以保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运输设备,市场建设,冷库设施建设的供给配送联运机制;加快培养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流通信息化,减少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障碍,培养专业冷链物流和冷链技术研发人才。论文提出的对策及建议给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王庚煜[7](2020)在《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重大改变,司法机关在信息化浪潮中逐步走上了接纳、融合、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革之路;电子送达作为司法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送达效率高、送达成本低、送达无接触以及绿色环保等优势便利,是世界诸多国家新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共同选择。在中国的司法制度框架下,送达制度是司法机关与案件当事人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程序设计,对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和实体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电子送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送达方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提升司法服务水平的直接表现,对提升审判支持能力、促进诉讼服务智能化、破解缓解“送达难”等具有重要意义。电子送达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司法实践,虽然直至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电子送达才正式成为一项被基本法律所认可的制度,但是此时的电子送达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拥有超过10年的发展历程和众多创新发展成果。这些实践探索为电子送达的全国性制度构建与统一性实践推广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背景下,观察电子送达的发展样态,探究电子送达给人民法院送达活动带来的影响,研究现阶段电子送达面临的问题,对之后的电子送达制度完善与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和调查整理实践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首先对电子送达产生的条件背景、具备的优势便利以及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梳理和论证;以美国、德国和韩国为重要样本,介绍了电子送达在世界代表性国家中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其次,文章着重梳理介绍了电子送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论证了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在制度体系上的衔接和司法实践中的转换,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细致总结了电子送达发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最后,基于电子送达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求,在综合考量电子送送达发展价值导向并参考国外相关实践做法的基础上,论文阐释了电子送达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对新阶段电子送达的发展提出了制度与实践层面的优化构想。
朱甲领[8](2020)在《在线学习信用评估与可信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的在线学习平台对于学习者学习行为及数据的管控存在诸多问题。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完成率低,学习态度散漫懈怠、作弊情况普遍,学习方法缺乏科学规划、碎片化严重,学习成果达标率低、可信度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容易被攻击、泄露和滥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学习信用的概念,构建了面向深度学习的学习信用评估模型,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信用数据可信存储与共享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研究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从信用的视角将深度学习与在线学习平台整合,提出了学习信用的概念。基于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概念和特征的对比分析,从在线学习的过程、态度、方法和成果四个方面定义了学习信用特征,并由此构建了在线学习平台中面向深度学习的学习信用评估模型。模型包括参与度、积极性、规律性、达标率和影响力五大评价维度及14个显性或隐性行为指标,多途径收集评估学习行为数据,实时监管学习过程、准确衡量学习态度、科学评估学习方法、严格检验学习成果,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行为异常检测机制以强化信用契约。然后,利用哈希函数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学习行为数据加密签名,基于Solidity语言设计了用于可信存储的智能合约,通过Metamask分发部署合约所需要的以太币,利用Ethash算法执行共识同步和区块确认,由此实现以太坊平台上的智能合约部署和数据的可信存储,保证了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的一致性、机密性和不可篡改性。接着,基于P2P网络确保邻居节点的发现和数据的传输,设计了根据不同角色进行权限匹配的智能合约规则,由此实现以太坊平台上的访问控制合约及其部署,使得学习平台在共享数据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安全的访问控制。最后,本文实现了在线学习信用评估与可信存储原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系统分层架构设计和关键模块实现细节,展示了系统运行结果。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有效评估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的学习信用,实现了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在分布式网络上的可信存储以及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控制,为在线学习平台实现教育契约和共享服务提供了新方法。
焦婷婷[9](2019)在《中小型化工企业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研究 ——以QD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采购已在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很多的跨国公司也通过国际化采购,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以此来保持市场竞争中的不败之地。国际化采购的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而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对企业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QD公司如何优化现有的国际化采购管理方式。因为,如今国内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保等成本一直增加,国内的中小企业在现地采购已渐渐失去成本优势,反而转为开发新的国际供应商,实施国际化采购,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国际化采购意识的薄弱、经验的不足,都制约着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采购。中国本土企业如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国际化发展上下功夫,所以需要发展及优化国际化采购管理。培养和建立国际化采购的组织及人才,制定国际化采购策略,并对国际供应商进行管理。本文首先介绍了QD公司及主要业务情况,并对QD公司国际化采购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改进方法。然后,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得出QD公司当前所采用的国际化采购管理模式下现存的一些优势、劣势、面对的机会和威胁。通过搜集资料和数据,参考相关研究,观察当前全球国际化采购的潜在发展前景和所处的大环境。以QD公司为例,针对QD公司所在行业的优劣情况,并结合当前全球国际化采购的现状,找到其问题存在根源,并提出了解决其现存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其现有的采购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达到使得QD公司更加适应当前国际化发展的目的。最后,介绍QD公司实施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后的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QD公司今后寻求适应国际化采购的方案和创新方法的道路上,能够提供其理论和实际的应用意义,同时也为与QD公司同行业的其他中小型化工企业在寻求国际化采购管理水平的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贾秋爽[10](2019)在《天津市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的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农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础建设日益完善,极大地推进了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已转为高质量稳定增长,人们的消费形态也随之变化。尤其在天津市等特大城市中,中高等收入群体密集,他们生活节奏较快,没有充分的时间选购蔬菜等生活必须品,但又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种看似矛盾的需求中,会员制这一订单模式就应运而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成为了典型范例,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会员制模式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会员制模式、农业合作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及营销4P、4C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蔬菜产销模式分析。深入分析总结蔬菜主要产销模式,包括零售直销模式,尤其是会员制模式、批量直销、产销对接和电子商务等模式的内涵、特征。第四章,多兴庄园基本概况。通过对天津市多兴庄园的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展现了多兴庄园区位资源条件、发展历程及运营机构等公司概况。第五章,多兴庄园会员制模式运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多兴庄园会员纳新与市场拓展、会员现状、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内容作了深入分析。第六章,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困境分析。在诚信经营,强会员粘性、市场定位精准、以会员需求为本,配送周期弹性大及建立全程可追溯等方面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参考;但蔬菜类会员需求满足度递减、主体利益联结不紧密、运营成本上涨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凸显制约了发展。第七章,会员制模式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归纳总结,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诱导单品类会员转向综合类会员、构建紧密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以品质保障盈取会员满意度、强化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二、企业质量认证中需要重视的六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质量认证中需要重视的六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理论 |
一、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
二、文化遗产活化理论 |
三、真实性理论 |
四、文化认同理论 |
五、跨文化理论 |
第一章 中西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比较 |
第一节 欧洲遗产理论的发展阶段 |
一、古典时期(17世纪前) |
二、17世纪至19世纪初期 |
三、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90年代 |
四、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后期 |
五、现代修复理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 |
六、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常用词词义辨析 |
第二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早期的修复实践(19世纪以前) |
二、19世纪的保护实践 |
三、20世纪的遗产保护与管理 |
第三节 中国遗产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中国传统的修复实践(20世纪之前) |
二、现代遗产管理的萌芽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
三、停滞期与摸索期(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
四、现代遗产管理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的比较 |
一、英法遗产管理的比较 |
二、中西遗产管理发展阶段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在遗产管理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中国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中国的管理文化 |
第二节 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遗产及管理思想中的体现 |
一、西方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
二、西方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 |
三、西方的管理文化 |
第三节 中西方建筑遗产特征及管理思想比较 |
一、中西传统文化四个维度的比较 |
二、中西建筑遗产的文化特征比较 |
三、中西方管理文化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比较 |
第一节 中国遗产管理体制 |
一、我国遗产管理体制 |
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
三、我国遗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二节 西方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方国家的遗产管理体制 |
二、“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方法 |
三、文化遗产的效益评价 |
四、国际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框架 |
第三节 西班牙遗产管理体制 |
一、西班牙遗产保护机构 |
二、西班牙遗产管理的法律框架 |
三、西班牙的特色保护措施 |
第四节 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 |
一、中西遗产管理法律框架的比较 |
二、国际遗产管理理念的本土化问题 |
三、中西遗产管理体制的比较 |
四、西方管理体制的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比较 |
第一节 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概述 |
一、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 |
二、遗产经营者 |
三、遗产地社区居民 |
四、遗产旅游者 |
五、非政府组织 |
六、社会大众 |
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保护者的比较 |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
二、保护与科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西文化遗产经营者与社区居民的比较 |
一、遗产经营者比较 |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比较 |
三、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第四节 中西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比较 |
一、中西方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追求差异 |
二、中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差异 |
三、遗产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四、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宫与西方博物馆: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案例部分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世界文化遗产 |
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
三、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四、全球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
五、中国与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概况 |
第二节 故宫博物院的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 |
一、故宫概况 |
二、故宫的遗产活化实践 |
三、故宫的遗产数字化实践 |
第三节 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活化与西方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 |
一、阿尔罕布拉宫概况 |
二、阿尔罕布拉宫的遗产利用 |
三、西方遗产数字化研究 |
第四节 中西遗产活化与数字化管理比较 |
一、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 |
二、博物馆的体验方式 |
三、博物馆的创新之道 |
四、遗产活化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曲阜与圣地亚哥古城: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比较 |
第一节 曲阜“三孔”及其遗产价值 |
一、曲阜的历史变化 |
二、曲阜的遗产价值 |
三、曲阜的城市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圣地亚哥古城的改造经验 |
一、圣地亚哥的古城与新城 |
二、圣地亚哥城市改造的经验 |
第三节 历史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借鉴 |
一、“圣地”类遗产的管理 |
二、历史城镇的商业化问题 |
三、两处圣地管理的异同 |
四、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朝圣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开发与管理比较 |
第一节 文化线路遗产 |
一、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 |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价值 |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 |
一、丝绸之路概况 |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
第三节 朝圣之路的发展 |
一、朝圣之路概况 |
二、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欧洲的文化线路体系 |
一、文化线路认定 |
二、管理体系 |
三、财政制度 |
第五节 文化线路遗产的发展与管理比较 |
一、“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经验借鉴 |
二、西班牙朝圣之路的发展经验借鉴 |
三、我国发展文化线路遗产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基于文化视角的发现 |
二、西方遗产管理体制借鉴 |
三、案例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新零售背景下的N公司渠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现状及理论基础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结构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公司概况与环境分析 |
2.1 N公司概况 |
2.2 咖啡行业环境对渠道管理的影响分析 |
2.2.1 供应商议价能力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2.2.2 买方议价能力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2.2.3 潜在进入者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2.2.4 替代品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2.2.5 现有竞争者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2.3 主要竞争者分析 |
2.3.1 同品类主要竞争者分析 |
2.3.2 非同品类主要竞争者分析 |
2.3.3 主要替代品竞争者分析 |
第3章 N公司渠道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N公司的渠道现状 |
3.1.1 B2C业务渠道现状 |
3.1.2 B2B业务渠道现状 |
3.1.3 全渠道发展现状 |
3.2 N公司存在的渠道管理问题 |
3.2.1 针对渠道成员的激励不足 |
3.2.2 渠道管理中产品缺乏结合市场需求 |
3.2.3 渠道管理中的价格冲突问题 |
3.2.4 渠道管理中的促销节点及机制冲突 |
3.2.5 渠道管理中物流的效率不足 |
3.2.6 缺乏完善的渠道成员绩效考评体系 |
3.3 小结 |
第4章 N公司的渠道管理优化方案 |
4.1 优化目标与原则 |
4.2 渠道成员激励 |
4.2.1 B2C实体店渠道激励 |
4.2.2 B2C线上渠道激励 |
4.2.3 B2B商用渠道激励 |
4.3 渠道管理中的产品优化 |
4.3.1 新产品策略 |
4.3.2 定制产品策略 |
4.3.3 产品分销策略 |
4.4 渠道定价及价格控制 |
4.4.1 新品定价策略 |
4.4.2 价格控制策略 |
4.5 渠道促销策略 |
4.5.1 跨渠道促销策略 |
4.5.2 实体店促销策略 |
4.5.3 其他促销策略 |
4.6 渠道中的物流策略 |
4.6.1 建设满足全渠道发展的系统 |
4.6.2 建立小仓提高物流效率 |
4.6.3 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审查制度 |
4.7 渠道成员绩效评价 |
4.7.1 B2C实体店渠道的绩效考核 |
4.7.2 B2C线上渠道的绩效考核 |
4.7.3 B2B渠道绩效评价 |
4.8 小结 |
第5章 资源保障与方案实施 |
5.1 实施保障 |
5.1.1 战略保障 |
5.1.2 财务保障 |
5.1.3 人力资源保障 |
5.1.4 IT保障 |
5.2 实施时间与计划 |
5.3 PDCA风险管理以及跟踪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3)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卓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
二、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新平台 |
三、名师工作室培养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路径有待不断探索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 |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 |
三、教师集体研修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名师工作室的相关研究 |
二、卓越教师的相关研究 |
三、教师集体研修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评价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个案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编码 |
第二章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构成与管理 |
第一节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构成 |
一、L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构成 |
二、L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 |
第二节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管理 |
一、结对研修管理 |
二、“五员”任务管理 |
三、考评激励管理 |
第三章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工作 |
第一节 名师顾问及外请专家对学员的引领 |
一、教学示范活动引领 |
二、专题讲座引领 |
三、活动点评专业引领 |
第二节 学员专题合作研究 |
一、小组课例研讨 |
二、学员课题研究 |
三、联合教研 |
四、观摩交流 |
第三节 学员理论学习交流 |
一、政策文件学习交流 |
二、保教及园所管理知识学习交流 |
三、教育影片观看交流 |
第四节 学员网络分享及研讨 |
一、教育教学热点研讨 |
二、实际工作疑难研讨 |
三、研修经验分享交流 |
第四章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学员研修个案分析 |
第一节 学员研修个案的选取 |
一、学员研修个案选取的思考 |
二、学员研修个案的确定 |
第二节 T1在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情况 |
一、T1的基本情况 |
二、T1在L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 |
第三节 T2在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情况 |
一、T2的基本情况 |
二、T2在L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情况 |
第四节 T14在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情况 |
一、T14的基本情况 |
二、T14在L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情况 |
第五节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三位优秀学员的研修经验分析 |
一、明确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参加工作室活动 |
二、把握工作室研修机会,努力提升自我 |
三、加强自主阅读,注重形成反思能力 |
四、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 |
第五章 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走向卓越的思考 |
第一节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学员的研修成效 |
一、L名师工作室学员研修成果斐然 |
二、工作室部分学员脱颖而出,达到卓越教师条件 |
第二节 L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运行中的问题 |
一、名师工作室工作目标不够清晰 |
二、一些学员成长动力不足 |
三、名师工作室挖掘整合资源不够丰富 |
四、学员研修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
第三节 提升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卓越教师实效的建议 |
一、明确名师工作室工作目标,准确定位学员研修目标 |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调动学员研修热情 |
三、拓宽名师工作室研修资源,丰富学员研修活动 |
四、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学员研修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现状 |
2.1 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现状 |
2.2 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特点 |
2.3 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2.3.1 组织结构不合理 |
2.3.2 订单评审缺乏合理性 |
2.3.3 采购流程有待完善 |
2.3.4 库存管理问题 |
2.3.5 生产管理落后 |
2.3.6 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 |
2.4 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问题成因 |
2.4.1 制度原因 |
2.4.2 优秀管理人才较少 |
第三章 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融合优化方案 |
3.1 网络计划法 |
3.1.1 网络计划法及其优点 |
3.1.2 网络计划法在制造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 |
3.1.3 网络计划法改善的问题 |
3.1.4 网络计划法应用的局限性 |
3.2 MRPII/ERP系统法 |
3.2.1 MRPII系统的局限性 |
3.2.2 ERP系统 |
3.2.3 MRPII/ERP系统在制造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 |
3.2.4 MRPII/ERP系统改善的问题 |
3.3 全面质量管理法 |
3.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3.3.2 全面质量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实施 |
3.3.3 全面质量管理改善的问题 |
第四章 L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 |
4.1 L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现状 |
4.1.1 L企业简介 |
4.1.2 L企业组织架构 |
4.1.3 L企业营销模式 |
4.1.4 L企业研发模式 |
4.1.5 L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
4.2 L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生产运作管理流程问题 |
4.2.2 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管理问题 |
4.2.3 生产现状管理问题 |
4.2.4 质量管理问题 |
4.2.5 库存管理问题 |
4.3 L企业生产与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4 L企业生产与管理优化方案实施 |
4.4.1 网络计划法的实施及效果 |
4.4.2 ERP系统的实施及效果 |
4.4.3 全面质量管理法的实施及效果 |
4.4.4 可改善之处 |
4.5 L企业生产与管理实施案例 |
4.5.1 案例背景 |
4.5.2 网络计划法在案例中的应用 |
4.5.3 MRPII/ERP系统在案例中的应用 |
4.5.4 全面质量管理法在案例中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冷链物流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
2.1 冷链物流的概述 |
2.1.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
2.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性 |
2.2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理论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
3.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现状 |
3.1.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供给现状 |
3.1.2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现状 |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交通运输设施现状 |
3.2.1 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
3.2.2 交通运输营运能力 |
3.3 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现状 |
3.3.1 冷库基础发展建设 |
3.3.2 冷库节点经营方式 |
3.4 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主体现状 |
3.4.1 第三方冷链企业营运模式 |
3.4.2 第三方冷链企业数量规模 |
3.5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
第4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不完善 |
4.1.1 冷链物流市场分布不均匀 |
4.1.2 冷链物流市场管理模式落后 |
4.2 农产品冷链物流交通运输效率不高 |
4.2.1 农产品冷链运输协调性有待提高 |
4.2.2 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偏低 |
4.3 冷链仓储设备布局不合理 |
4.3.1 冷库区域发展不均衡,技术设备陈旧 |
4.3.2 冷库管理核心理念缺失,经营水平落后 |
4.3.3 冷库建设的积极性与观望性并存现象严重 |
4.4 第三方冷链物流市场集中度不高 |
4.5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
4.6 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短缺 |
第5章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
5.1.1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
5.2 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
5.2.1 天津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的发展经验 |
5.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启示 |
5.3.1 政府大力推进发展相关法律及标准完善 |
5.3.2 技术创新先,规范管理手段新 |
5.3.3 逐步构建适合当地社情民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
第6章 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冷链市场发展 |
6.2 完善冷链物流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
6.3 提升冷链物流仓储技术装备水平 |
6.4 壮大第三方冷链物流产业 |
6.5 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
6.5.1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物流网络服务平台 |
6.5.2 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对信息化重视程度 |
6.6 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电子诉讼研究 |
(二)电子送达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送达概述 |
一、电子送达的发展背景 |
(一)信息科技支撑 |
(二)制度与政策保障 |
二、发展电子送达的必要性 |
(一)诉案激增 |
(二)送达速率低 |
(三)送达成本高 |
(四)难以有效送达 |
三、电子送达的优势与便利 |
(一)速率高 |
(二)成本低 |
(三)无接触 |
(四)绿色环保 |
(五)提升送达成功率 |
(六)有效保障诉权 |
小结 |
第二章 电子送达的域外实践 |
一、美国 |
(一)法律规定 |
(二)相关判例 |
二、德国 |
三、韩国 |
四、其他国家与地区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子送达的实践 |
一、传统送达的制度建构 |
(一)传统送达方式 |
(二)送达方式的理论划分 |
二、电子送达的现行制度 |
(一)地方法院的早期探索 |
(二)最高人民法院制度设计 |
(三)国家基本法制度设计 |
三、电子送达方式 |
(一)电子邮件、传真 |
(二)手机短信 |
(三)电子送达平台与手机APP |
(四)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 |
四、电子送达应用实效 |
(一)速率分析 |
(二)成功率分析 |
(三)适用率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电子送达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一、电子送达的技术难题 |
(一)电子送达主体认证问题 |
(二)电子送达地址收集问题 |
(三)电子送达的安全性问题 |
(四)电子送达的便利性问题 |
二、电子送达的效力问题 |
(一)媒介选择问题 |
(二)到达标准问题 |
(三)文书效力问题 |
三、电子送达的权利保障 |
(一)方式选择问题 |
(二)群体差异问题 |
(三)隐私保护问题 |
(四)救济途径问题 |
四、电子送达的发展协调 |
(一)现阶段人科矛盾问题 |
(二)送达方式协调问题 |
(三)应用实效与差异问题 |
(四)全国统一平台建设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电子送达的优化构想 |
一、明确发展原则 |
(一)经验需求原则 |
(二)法价值原则 |
二、完善制度构建 |
(一)统一制度规范体系 |
(二)协调电子送达方式顺位 |
(三)明确电子送达启动适用 |
(四)拓展电子送达适用范围 |
(五)统一电子送达到达标准 |
(六)衡平电子送达隐私保护 |
(七)建立电子送达安全机制 |
(八)创新电子送达救济途径 |
三、优化实施方法 |
(一)强化电子系统集约建设 |
(二)深化新兴媒介创新应用 |
(三)引入电子送达主体认证 |
(四)发展电子送达地址收集 |
(五)优化电子数据储存传递 |
(六)注重电子送达群体区分 |
(七)加强电子送达隐私保护 |
(八)完善电子送达专人聘组 |
(九)扩大电子送达实践宣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中文论文 |
三、外文论文译本 |
四、外文论文 |
五、中文网络资料 |
六、外文网络资料 |
附录 |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前六条(重点部分及应用部分精译) |
美国案例检索来源 |
《韩国民事诉讼等利用电子文书的相关规则》相关法条 |
应用部分精译 |
致谢 |
(8)在线学习信用评估与可信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学习信用相关研究和应用情况 |
1.2.2 学习平台数据可信存储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和结构 |
1.3.1 论文工作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深度学习理论 |
2.1.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概念 |
2.1.2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特征分析 |
2.2 区块链技术 |
2.2.1 区块链概述 |
2.2.2 区块链特性及意义 |
2.2.3 以太坊与智能合约 |
2.3 数据埋点技术 |
2.3.1 埋点采集数据流程 |
2.3.2 埋点技术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深度学习的学习信用评估模型构建 |
3.1 学习信用的提出 |
3.1.1 信用含义及分类 |
3.1.2 学习信用 |
3.2 学习信用评估模型构建 |
3.2.1 学习信用评价原则及指标确定 |
3.2.2 建模思路 |
3.2.3 异常检测 |
3.2.4 学习信用计算 |
3.3 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习信用可信存储与共享模型设计 |
4.1 模型总体设计 |
4.1.1 模型总体架构 |
4.1.2 模块功能 |
4.2 数据存储功能设计 |
4.3 数据共享功能设计 |
4.3.1 逻辑组网设计 |
4.3.2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访问控制与共享设计 |
4.3.3 分布式网络通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学习信用评估与可信存储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2 系统结构 |
5.3 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实现 |
5.3.1 数据采集方法与流程框架 |
5.3.2 数据采集实现 |
5.4 原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实现 |
5.4.1 原始数据分析 |
5.4.2 原始数据预处理 |
5.5 学习信用计算与本地存储实现 |
5.5.1 学习信用计算 |
5.5.2 学习信用数据本地存储 |
5.6 学习信用可信存储与共享实现 |
5.6.1 可信存储与共享实现思路 |
5.6.2 可信存储与共享实现 |
5.7 系统运行结果 |
5.7.1 教师推送视频课程测试 |
5.7.2 学习者学习信用评估测试 |
5.7.3 学校查询与可信存储数据测试 |
5.7.4 用人单位申请查询数据测试 |
5.7.5 教育主管部门监管数据测试 |
5.7.6 非法节点读取数据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成果 |
致谢 |
(9)中小型化工企业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研究 ——以QD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主要内容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 |
1.4 论文的逻辑结构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国际化采购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 国际化采购 |
2.1.1 国外的国际化采购发展现状 |
2.1.2 我国的国际化采购发展现状 |
2.2 国际化采购特征 |
2.3 优化国际化采购管理的动机 |
第3章 QD公司国际化采购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国内聚氨酯行业概述及QD公司简介 |
3.1.1 国内聚氨酯行业概述 |
3.1.2 QD公司简介 |
3.2 QD公司国际化采购现状 |
3.3 QD公司国际化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组织结构与人员问题 |
3.3.2 当前采购存在的形式问题 |
3.3.3 国际化采购流程中的问题 |
3.3.4 信息管理系统问题 |
3.3.5 国际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问题 |
3.4 QD公司国际化采购SWOT分析 |
3.4.1 SWOT模型 |
3.4.2 QD公司内外部资源SWOT分析 |
第4章 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1 内部组织结构与人员调整 |
4.1.1 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分析 |
4.1.2 调整组织结构与增加人员配置 |
4.2 丰富国际化采购形式 |
4.2.1 单一形式的国际化采购分析 |
4.2.2 增加国际化采购形式 |
4.3 国际化采购流程优化 |
4.3.1 现有流程问题分析 |
4.3.2 优化国际化采购流程,流程图书面化 |
4.4 导入满足国际化采购即时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 |
4.4.1 各部门信息共享不及时分析 |
4.4.2 导入QDSS信息管理系统 |
4.5 建立完整的国际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 |
4.5.1 建立基于QFD方法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 |
4.5.2 和关键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
4.5.3 完善供应商企业社会责任审核 |
4.6 应用与效果 |
4.6.1 应用后采购关键绩效指标 |
4.6.2 评价反馈督促持续改进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10)天津市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为会员制模式企业优化运营提供可参考依据 |
1.3.2 有利于探索减少和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途径 |
1.4 文献综述 |
1.4.1 蔬菜产销体制的发展 |
1.4.2 蔬菜流通环节及效率研究 |
1.4.3 蔬菜产销新模式新业态 |
1.4.4 蔬菜产销中存在问题研究 |
1.4.5 会员制模式中主体关系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案例分析法 |
1.5.2 对比分析法 |
1.5.3 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 |
1.5.4 文献分析法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会员制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会员制模式 |
2.1.1 会员制模式背景分析 |
2.1.2 会员制模式的概念 |
2.1.3 会员制模式特点 |
2.2 农业合作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营销4P、4C理论 |
第三章 蔬菜产销模式分析 |
3.1 零售直销 |
3.1.1 会员制 |
3.1.2 社区直销 |
3.1.3 农贸市场直销 |
3.1.4 农旅联动直销 |
3.2 批量直销 |
3.2.1 一条龙订单直销 |
3.2.2 社区支持农业(CSA) |
3.2.3 农餐对接 |
3.3 产销对接 |
3.3.1 农超对接 |
3.3.2 产销联盟 |
3.4 电子商务 |
3.4.1 C2C模式 |
3.4.2 B2C模式 |
3.4.3 B2B模式 |
3.4.4 B2B2C模式 |
3.4.5 联网拍卖模式 |
第四章 多兴庄园基本概况 |
4.1 区位资源条件 |
4.1.1 自然禀赋条件 |
4.1.2 地理位置优势 |
4.2 发展历程 |
4.2.1 成立及快速扩张阶段 |
4.2.2 内涵发展提升阶段 |
4.2.3 全国集优化经营阶段 |
第五章 多兴庄园会员制模式运营分析 |
5.1 会员纳新与市场拓展 |
5.2 多兴庄园会员现状 |
5.2.1 会员构成 |
5.2.2 会员月均收入及消费 |
5.2.3 会员年龄结构 |
5.3 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
5.4 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
第六章 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的成功经验与问题分析 |
6.1 成功经验的借鉴 |
6.1.1 诚信经营,增强会员粘性 |
6.1.2 市场定位精准 |
6.1.3 以会员需求为本,配送周期弹性大 |
6.1.4 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 |
6.2 问题分析 |
6.2.1 蔬菜类会员需求满足度呈减弱趋势 |
6.2.2 主体间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 |
6.2.3 运营成本快速增长 |
6.2.4 经营比较优势日趋弱化 |
6.2.5 农产品市场无序竞争日益凸显 |
第七章 会员制模式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诱导蔬菜类单品类会员转向综合产品类会员 |
7.1.1 以体验新产品新服务为途径,开发会员多样化需求 |
7.1.2 建立会员联盟,促进信息共享 |
7.1.3 研制多类型产品套餐 |
7.2 建立紧密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
7.3 以品质保障盈取会员忠诚度 |
7.4 强化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市场环境 |
7.4.1 加大生产与市场监管力度 |
7.4.2 规范品牌认证,加强品牌保护 |
7.4.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平台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查问卷 |
四、企业质量认证中需要重视的六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D]. 高洁.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新零售背景下的N公司渠道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徐小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3]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4]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个案研究[D]. 龙金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制造型企业生产与管理业务融合对策研究[D]. 陈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湖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 秦永成. 长江大学, 2020(02)
- [7]人民法院电子送达研究[D]. 王庚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8]在线学习信用评估与可信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D]. 朱甲领.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中小型化工企业国际化采购管理优化研究 ——以QD公司为例[D]. 焦婷婷.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天津市多兴庄园蔬菜会员制模式研究[D]. 贾秋爽. 天津农学院,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