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卫生费用与教育费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至慧[1](2021)在《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与区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江西省卫生健康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省相比所处的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状况、相对水平及在全国平均范围内的地位;深入探讨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为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方法:文献分析法用来梳理江西省及周边省份卫生健康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采用纵向比较分析法对2011-2018年间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各项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横向比较分析法对2018年江西省、全国平均水平及浙江省、湖北省、福建省、安徽省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多方法融合的综合评价法对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利用的统计工具有Excel、SPSS 22.0及SAS统计分析软件。结果:1.江西省人均GDP、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2011-2018年间均显着提升。2018年江西省人均GDP(47434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3亿元)均为5省份最低,居民可支配收入(24079.70元)、城镇化率(56.00%)仅略高于安徽省。2.人口出生性别比由2013年的11.59下降至2018年的11.31,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有所提高。总的来说,2018年江西省人口发展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周边5省中处于中等水平,如65岁以上人口占比(9.80%)仅高于福建省(9.50%)。3.2018年江西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其它4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11-2018年间显着下降,但均高于周边其它4省。4.2013-2018年间江西省日供水1000立方米以上集中式供水现场卫生监督覆盖率逐年上升;2018年江西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5.江西省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肺结核发病率由79.67/10万下降到70.83/10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其它4省相比均较高。6.2011-2018年间,江西省妇女住院分娩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产前筛查率逐年上升,新生儿访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江西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0%,住院分娩达100%,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5省相比良好。7.江西省医院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医院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纵向上逐年上升。2011-2018年综合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数逐年上升,前者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5省相比最高,为5.90人次;但后者最低,为3个单位床日数。8.2018年江西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分别为5.32、1.88、2.39、1.27人,省内纵向相比卫生资源数量明显提升。但横向相比各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周边5省中处于较低水平。9.2018年江西省社会办医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民营医院诊疗总次数占医院诊疗总次数比例、民营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分别为12.09%、11.3%、17.35%,较2016年分别上升11.35%、18.29%、29.09%。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周边5省处于中等水平。10.2018年江西省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6.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周边5省中仅低于安徽省处于偏上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政府卫生支出减少,社会卫生支出比例增大,在周边5省中处于中等水平。11.2011-2018年江西省居民各医疗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2018年江西省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周边5省中仅略低于安徽省处于较高水平。12.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数、医学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升。2018年医学领先学科建设数、规培基地分别为120个、24个,分别较2016年增加22个、7个。2017年医学专业毕业人数为67071人,较2016年的45522人增加47.33%。13.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浙江省、湖北省、安徽省及福建省卫生健康水平综合指数G分别为1.0040、0.9315、1.1900、1.0256、0.9630、0.9697,卫生健康水平综合指数排序为浙江>湖北>安徽>福建>全国>江西,江西省卫生健康总体水平较为薄弱。结论:1.江西省卫生健康水平纵向不断向好发展。2.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湖北省、福建省和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卫生健康水平存在许多薄弱环节。3.江西省卫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周边其它4省相比垫底。2018年江西省健康水平和健康生活、卫生保障处于中等水平,而基本情况、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与卫生资源水平为周边5省最低。
程显扬[2](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华培培[3](2020)在《基本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数据》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稳步改善,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医疗服务利用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我国在不断地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因此本文探讨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角度提高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改善我国居民整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成人问卷部分的数据,使用stata15.0对数据进行整理,参考国内外现有文献和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确定本研究需要控制的相关变量,利用spss21.0就不同类型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总费用、自付医疗费用和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医疗总费用上,新农合参保者比城职保参保者降低33.7%,城居保参保者比城职保参保者降低16.6%;在自付医疗费用上,新农合参保者在5%的置信水平上降低了9.9%,而城职保参保者和城居保参保者在自付医疗费用上没有显着差异;在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方面,新农合参保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上升12%,城居保参保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上升4.8%,发现新农合和城居保参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均高于城职保参保者。综合来看不同类型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最后,基于上文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第二、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自付比例减轻个人医疗负担。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预防慢性疾病。第四、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基金监管。
何伟[4](2020)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与健康是关系国家生成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健康是决定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对健康的需求也快速增加。然而医药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生命和健康的需求与医药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议题。我国许多资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医药卫生资源占有量也相对较低,而我国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和需求并不亚于发达国家,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慢性疾病比例的增加,相比发达国家,提高我国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需求更加必要和紧迫,也更凸显出在我国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随着不可治愈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卫生干预后的健康产出难以货币化计量,并且成本-效果分析不足以全面反映卫生干预方案的健康产出,进而以多维健康效用指标(QALY或DALY)作为结果的成本-效用分析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成本-效用阈值是成本-效用分析中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经济性与否的外生指标,将卫生干预项目的增量成本-效用比值与(ICUR)成本-效用阈值比较,可直接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的经济性。缺乏成本-效用阈值难以判断卫生干预项目的经济性,限制了成本-效用分析指导卫生资源分配决策的实践应用。本研究探索了在我国应用机会成本法估算成本-效用阈值的实施路径,并分别估算了 2015年—2017年我国的成本-效用阈值。研究结果显示,在2015年—2017年的成本-效用阈值均值中,2015年最大,约为当年人均GDP的0.908倍,其他两年的成本-效用阈值均值分别为当年人均GDP的0.706倍和0.763倍,均未超过当年人均GDP的0.8倍,低于WHO推荐的1-3倍人均GDP/DALY。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医药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和医药卫生决策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成本-效用阈值,进而促进我国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龚雪蕾[5](2020)在《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卫生体系的比较,识别异同,找出柬埔寨和云南省卫生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点,为两者相互借鉴和学习提供依据,并提出改进两者卫生体系的建议,以促进各自的居民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方 法]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卫生体系的定义和模块框架,通过现有资料收集和分析、专家访谈、趋势外推预测法和One Health Tool成本测算法比较研究云南省和柬埔寨卫生体系的领导/组织与治理、卫生筹资、卫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提供和健康结局的异同,预测两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健康目标的情况,并测算各自实现SDGs中健康目标所需的卫生体系运行成本。[结 果]云南省的社会经济状况总体来说优于柬埔寨。卫生体系中领导/组织与治理方面,柬埔寨的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MOH)受柬埔寨皇家政府(Royal Government of Cambodia,RGC)的授权,全权负责和管理整个国家的卫生事宜;而云南省的省、市、县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卫生筹资方面,云南省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最大,而柬埔寨则是个人卫生支出(Out of Pocket,OOP)占比最大,达到60%以上;2015年云南省人均卫生支出为2309.65元,远高于柬埔寨的69美元(约483元);两者都是城镇人均卫生支出高于农村;云南省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日趋成熟,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而柬埔寨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捐助者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健康公平基金(Health Equity Funds,HEF)、社区医疗保险(Community Based Health Insurance,CBHI)、生殖健康代金券计划等卫生保障计划在不同程度上提供服务覆盖和财务风险保护,所有上述卫生保障计划在2016年覆盖率仅为23%。卫生人力资源方面,云南省2017年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医师数和全科医生数分别是5.72张、5.91人、2.7人、2人、1.6人和1.09 人,医护比为1:0.8;而柬埔寨仅有2011年公布的公立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数据,其中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72、每千人口注册护士(registered/professional nurses)数为0.383、每千人口助理医师/卫生官员(physician assistants/Health officers)数是 0.057、每千人口专科医师(specialist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 0.025、每千人口全科医生(general medical practitioners)数是0.152,医护比为1:3.47,并且柬埔寨至少56%的公立部门卫生人员在私立部门兼职;两者均是城市的卫生人员密度远高于农村,女性占比大于男性。卫生服务提供方面,两者均是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并存的混合医疗服务体系。云南省的预防、治疗和药品服务等均优于柬埔寨。2014年云南省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和产后访视率分别为98.5%、98.9%和97.8%,同年柬埔寨的相同指标分别为95%、83.2%和90.3%;2013年云南省儿童免疫接种率为94%,柬埔寨2014年相同指标为73.4%;2013年云南省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为51.2%,2014年柬埔寨同一指标高达92.9%;柬埔寨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的比例为14.7%,是云南省的2倍;云南省将药品纳入医保,制定并更新药品报销目录,而柬埔寨的药品服务令人担忧,假药或不合格药品的流通非常普遍。两者不同卫生体系影响下的健康结局也大不相同,云南省的平均预期寿命、妇幼健康和传染病等大多数居民健康状况指标优于柬埔寨,但儿童和成人的肥胖情况以及未成年人吸烟率较柬埔寨高。根据预测结果,云南省可以实现SDGs中孕产妇死亡率的目标,但实现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人数4个目标有一定困难;预计柬埔寨除了新生儿死亡率可以实现SDGs目标外,其他目标都难以实现。通过成本测算发现,两者的实际卫生费用投入低于实现SDGs健康目标所需的成本。预测2020年两者重点投入的领域均是慢性病防治,两者可就实现目标的措施和经验互相学习借鉴。[结 论]云南省和柬埔寨都存在医疗卫生投入不足、重治轻防、偏远农村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柬埔寨还存在社会保障体系承保范围太小和药品服务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薄弱点。两者可以在传染病联防联控、卫生人力教育与培训和医药流通贸易方面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云南省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康扶贫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柬埔寨借鉴学习。
刘臻[6](2020)在《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四川省呼吸类疾病治疗费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四川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的核算与分析,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总量、受益人群(包括年龄,性别和疾病)、机构流向和筹资方案分布等信息,研究不同受益人群与不同类型机构、不同类型机构与筹资方案、筹资方案与受益人群等二维交叉的费用结构,进而发现呼吸系统治疗费用的重点疾病,重点人群和筹资方案问题,为减轻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的家庭负担,预防和控制呼吸系统疾病,改善居民呼吸健康提供政策参考和相关建议。研究方法:根据OECD,Eurostat,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布的《A 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 2011 Edition(SHA2011)》即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的基本核算框架,结合四川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核算的特殊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知情者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运用Stata14.0和SPSS19.0软件进行核算分析。结果:核算结果显示,2018年四川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为307.09亿元,占整个四川省经常性卫生费用治疗费用的15.82%,占四川省2018年GDP的比重为0.75%。家庭卫生支出为113.24亿元,占比为36.87%。高于同时期四川省卫生总费用(THE)中家庭个人负担(27.94%)。综合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比重最大(42.64%),妇幼保健机构治疗费用比重最小(3.99%)。从受益人群分布来看,0-4岁年龄组人群的治疗费用比重最高,高达17.59%,男性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高于女性人群,比重分别为55.57%和44.43%。费用位居前三位的疾病组分别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费用位居前三位的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病原体未特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性和未特指部位)。通过二维交叉对比发现,男性群体更容易患职业型肺部疾病,女性群体则是更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在55岁以前,门诊服务治疗费用比大于住院服务,此后则相反。10-39岁人群更倾向于在门诊类机构就诊,55-74岁年龄人群倾向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就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中医医院的兴趣也日益增大。青年人群的家庭卫生支出比例最大,政府卫生筹资方案在每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自愿医疗保健支付方案占比较少。结论:四川省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总量不容小觑,优化筹资结构,重视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防控,30岁以下人群的家庭卫生负担重,重视儿童呼吸道感染,减少家庭负担,控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费用,加大基层医疗水平建设,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
李潇[7](2020)在《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云南省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测算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云南农村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疾病经济风险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识别出慢性病预防及干预的重点人群和脆弱人群,提出改善与控制慢性病的管理对策。[方法]研究是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833名≥60岁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经济状况、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医疗卫生支出(住院费、门诊费、药费、住宿费、交通费和营养费)。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当地农村老年人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和血压。采用χ2检验比较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相关行为方式、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发生率;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经济风险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用主成分分析构建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position,SEP);采用Amos22.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及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结果]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50.6%、糖尿病10.2%、冠心病5.5%、脑卒中6.4%、COPD5.4%和共病的16.1%。其中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而男性COPD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家庭财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家庭财产好的老年人(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老年人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的老年人(P<0.01)。随SEP的升高,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降低(P<0.01)。2.在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的老年人中,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有慢性病家族史和SEP好的比例分别为21.2%、15.2%、6.6%、52.8%、51.1%、46.7%、20.3%和40%。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睡眠质量差和有家族史的老年人,其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没有吸烟、饮酒、肥胖、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差及没有家族史的老年人(P<0.05)。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两周就诊率在22.5%-33.6%之间,以COPD患者最高;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在34.1%-44.7%之间,以糖尿病患者最高;年住院率在30.8%-48.7%之间,以脑卒中患者最高;应住院而未住院率在3.9%-11.3%之间,以冠心病患者最高。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的年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210.3元、3232.0元、4125.4元、3783.4元和3483.8元;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疾病经济风险:相对风险度和校正相对风险度高于整体调查老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医保报销前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32.7%、38.5%、39.3%、41.4%和39.7%,医保报销后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26.3%、30.8%、37.1%、37.3%和35.1%;因病致贫发生率在医保报销前分别为28.1%、27.7%、35.1%、32.8%和39.3%,在医保报销后分别为 11.3%、15.4%、17.9%、18.0%和 13.7%。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其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22、-0.08和0.03。其中慢性病家族史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通过影响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性别通过影响体型、生活行为因素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通过影响睡眠质量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4、0.08和-0.09,其中体型和缺乏体力活动可增加慢性病患病数量,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通过影响缺乏体力活动和SEP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其总路径系数为0.06。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情况、年门诊就诊次数和是否患慢性病共病,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0、0.16和0.14。糖尿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1和0.11。冠心病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人口学特征和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58、0.17和0.17。脑卒中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情况、慢性病共病和年门诊就诊次数,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5、-0.21和0.23。COPD患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为患者住院情况,其路径系数为0.41。[结论]1.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老年人的高血压和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国内其它地区;糖尿病、冠心病和COPD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慢性病患病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分布中存在差异。2.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SEP和性别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除起到直接作用外,还有间接作用;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起到直接作用;年龄对慢性病患病数量的影响只有间接作用。各因素构建出复杂的路径网络对慢性病患病数量产生综合影响。其中慢性病家族史、生活行为因素、体型、缺乏体力活动、女性和年龄增长可导致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SEP好和睡眠质量好可减少慢性病患病数量。3.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五种常见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两周门诊就诊率均低于国内其他研究;应就诊未就诊比例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糖尿病老年人;1年内住院率高于国内研究,特别是患脑卒中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率低于国内研究。4.云南省农村调查地区患冠心病的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最重,其次为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患冠心病、脑卒中和COPD的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因病致贫发生率和相对风险度最高。5.不同疾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在各个模型中存在差异,但是五种疾病的住院情况都是导致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增加的不利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住院天数和住院医院级别。
赵美韬[8](2020)在《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现状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A System of Health Accounts2011,SHA 2011)对甘肃省2018年伤害患者的治疗费用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2014—2018年伤害住院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变化趋势,基于2018年伤害住院患者样本调查数据采用基于K-均值聚类(K-means)的径向基函数(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探讨伤害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伤害防治策略、确定合理的资金投入方案、有效控制伤害治疗费用快速增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科学合理的决策借鉴。方法:根据SHA 2011的核算框架,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利用宏观统计资料和从现场调查收集的数据,从筹资来源、机构流向、服务功能和受益人群四个方面分析甘肃省伤害的治疗费用,所有数据在Excel 2019里进行整理,并用STATA 14.0进行数据分摊核算;利用2014—2018年的伤害现场调查数据,在SPSS 26.0中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伤害住院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进行统计分析;对现场调查得到的2018年伤害住院数据,选用单因素分析、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分析影响伤害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所有数据在SPSS 26.0中进行建库并作单因素分析,在SPSS Modeler 18.0中建立模型作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2018年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高达41.94亿元;从筹资角度看,公共筹资占39.87%,家庭卫生支出占52.11%;从机构流向看,75.01%的费用发生在综合医院,其次为中医院,而基层机构仅有1.94%;伤害治疗费用中住院费用占81.41%,治疗费用最多的前三个伤害部位分别是下肢、头部和肩及上肢;4559岁是伤害治疗费用支出最多的年龄段;男性伤害治疗费用高于女性,且头部损伤的治疗费用多于女性。2.2014—2018年,伤害患者的男女比例平均为1.56,5年间下肢损伤的发生例数所占比例最高,男性头部损伤例数居全部伤害第一位;住院年龄为4064岁的伤害住院患者人数最多;患者的主要就诊机构为综合医院和中医院,分别占所有伤害住院患者的66.74%和27.47%;在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的就诊患者最多,分别占33.43%和29.84%;5年间53.05%的住院患者采用自费方式支付医疗费用,其次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2014—2018年间伤害例均住院费用由2014年的5943.35元上涨到2018年的6089.44元,平均增长速度为0.61%;日均住院费用由2014年的728.45元下降至2018年的690.52元,平均下降速度为1.33%,例均住院天数由2014年的8.16天上升至2018年的8.82天,平均增长速度为1.96%;且五年间手术费用随年份不断上涨,平均增长速度为21.59%。4.RBF神经网络模型和SVM模型都分析得到住院天数、机构级别和是否手术对伤害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SVM模型的分析预测精度高于BRF神经网络模型,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为85.21%和79.80%。结论:1.甘肃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应对能力较弱,家庭卫生支出占比较高,卫生筹资渠道单一。建议政府构建合理的筹资模式,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各类医保的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2.男性、40岁以上人群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头部和下肢损伤是伤害发生较多的部位,应针对高危人群和易受伤害部位进行伤害的重点防控。3.伤害的住院直接经济负担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例均住院天数和例均住院费用和年份均呈正相关,手术费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伤害住院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收费,并执行单病种限额制度,从而减少不合理的医药费用。4.住院天数、机构级别和是否手术是影响伤害住院费用最核心的因素。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天数,同时提高医务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开药和手术,使治疗过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5.伤害是可以预防的,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三个层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控制策略,可以一定程度减轻伤害的经济损失和疾病负担。
夏敬[9](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郎杰燕[10](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中国卫生费用与教育费用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卫生费用与教育费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与区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卫生健康 |
1.1.2 卫生健康区域比较 |
1.1.3 江西省卫生健康水平 |
1.1.4 卫生健康综合评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3.1 江西省卫生健康总体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
1.3.2 江西省卫生健康在全国平均水平及与周边 4 省的比较 |
1.3.3 综合评价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概况 |
1.3.4 提出政策建议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实地调研法 |
2.2.3 科学类比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综合评价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3.1 数据收集时的质量控制 |
2.3.2 数据处理时的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区域比较研究——纵向对比研究结果 |
3.1.1 经济情况 |
3.1.2 人口发展 |
3.1.3 健康水平 |
3.1.4 健康生活 |
3.1.5 疾病预防与控制 |
3.1.6 妇幼卫生 |
3.1.7 医疗服务 |
3.1.8 卫生资源 |
3.1.9 社会办医 |
3.1.10 卫生费用 |
3.1.11 医疗保险 |
3.1.12 医学教育 |
3.2 江西省卫生健康区域比较研究——横向对比研究结果 |
3.2.1 经济情况 |
3.2.2 人口发展 |
3.2.3 健康水平 |
3.2.4 健康生活 |
3.2.5 疾病预防控制 |
3.2.6 妇幼卫生 |
3.2.7 医疗服务 |
3.2.8 卫生资源 |
3.2.9 卫生费用 |
3.2.10 社会办医 |
3.2.11 医疗保险 |
3.2.12 医学教育 |
3.3 卫生健康水平综合评价 |
3.3.1 江西省 2016-2018 年卫生健康水平综合评价 |
3.3.2 全国及江西、浙江、湖北、安徽、福建省健康水平综合评价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
4.1 经济情况 |
4.2 人口发展 |
4.3 健康水平 |
4.4 健康生活 |
4.5 疾病预防控制 |
4.6 妇幼卫生 |
4.7 医疗服务 |
4.8 卫生资源 |
4.9 社会办医 |
4.10 卫生费用 |
4.11 医疗保险 |
4.12 医学教育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5.2.1 创新点 |
5.2.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健康 |
3.1.2 健康服务业 |
3.2 相关理论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3 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结果分析 |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政策规划 |
5.2.3 人口年龄结构 |
5.2.4 城镇化水平 |
5.2.5 科技创新 |
5.2.6 疾病谱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
6.2.1 美国 |
6.2.2 德国 |
6.2.3 加拿大 |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基本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
一、研究不足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居民 |
二、基本医疗保险 |
三、医疗服务利用 |
四、医疗费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Anderson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理论 |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机理分析 |
一、医疗保险通过起付线的调整影响医疗服务利用 |
二、医疗保险通过自付比例的调整影响医疗服务利用 |
三、医疗保险减少了医疗服务价格对参保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冲击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分析 |
一、医疗服务利用总量加大 |
二、医疗服务利用效率比较低 |
三、医疗服务利用存在城乡差别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 |
第二节 模型设定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内生性说明 |
四、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总费用回归分析 |
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自付医疗费用回归分析 |
三、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提升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
二、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自付比例减轻个人医疗负担 |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预防慢性疾病 |
四、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道德风险加强基金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2 成本-效用阈值的重要性 |
1.1.3 成本-效用阈值的确定方法 |
1.1.4 成本-效用阈值的制定和应用概况 |
1.1.5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估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估算方法选择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2.1 价值与生命价值相关理论 |
2.1.1 价值 |
2.1.2 人的生命价值 |
2.1.3 价值判断 |
2.2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1 效用及效用理论 |
2.2.2 福利的判断标准 |
2.2.3 福利经济学的规范性讨论 |
2.3 可行能力方法 |
2.3.1 可行能力方法的思想源泉 |
2.3.2 福利主义 |
2.3.3 森的可行能力观点 |
2.4 超福利主义思想 |
2.4.1 超福利主义思想的源泉 |
2.4.2 超福利主义 |
2.5 卫生干预方案经济评估方法 |
2.5.1 成本-效益分析 |
2.5.2 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 |
2.5.3 CBA、CEA和CUA的关系 |
2.5.4 卫生干预方案的经济性判断过程 |
2.6 健康需求模型 |
2.6.1 健康需求模型的研究背景 |
2.6.2 健康的双重含义 |
2.6.3 健康需求模型的基本模型 |
2.6.4 纯投资模型 |
2.6.5 纯消费模型 |
2.7 QALY的含义及计算 |
2.7.1 QALY的历史及含义 |
2.7.2 QALY的计算 |
2.8 DALY的含义及计算 |
2.8.1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和DALY |
2.8.2 群体DALY的计算 |
2.8.3 个体DALY的计算 |
2.9 QALY和DALY的比较分析 |
2.9.1 QALY和DALY的算法比较 |
2.9.2 QALY和DALY在成本-效用分析中的应用比较 |
2.9.3 QALY或DALY作为健康效用对成本-效用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三章 机会成本法估算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路径分析 |
3.1 价值判断与成本-效用阈值 |
3.1.1 从价值判断角度定义成本-效用阈值 |
3.1.2 成本-效用阈值的表现形式 |
3.1.3 成本-效用阈值相关问题的讨论 |
3.2 机会成本法估算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实施 |
3.2.1 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范围 |
3.2.2 本研究成本-效用阈值的计量单位 |
3.2.3 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步骤 |
第四章 我国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研究 |
4.1 模型的设计 |
4.1.1 相关研究分析 |
4.1.2 健康需求模型 |
4.1.3 健康生产函数 |
4.1.4 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分析 |
4.1.5 模型变量的选择 |
4.1.6 模型类型的设定 |
4.1.7 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 |
4.2 2015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2.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2.2 模型的构建 |
4.2.3 模型的检验 |
4.3 2016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3.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3.2 模型的构建 |
4.3.3 模型的检验 |
4.4 2017年公共卫生费用与死亡率的定量关系 |
4.4.1 数据来源以及描述性分析 |
4.4.2 模型的构建 |
4.4.3 模型的检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 |
5.1 由死亡率的变化推导DALY变化的过程 |
5.1.1 避免损失YLL值的计算 |
5.1.2 避免损失YLD值的计算 |
5.1.3 调整YLL值的计算 |
5.1.4 避免损失的DALY值的计算 |
5.1.5 成本-效用阈值的计算 |
5.2 数据来源 |
5.3 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1 2015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2 2016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3.3 2017年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在不同的应用范畴内估算成本-效用阈值 |
6.2.1 价值判断主体目标的变化 |
6.2.2 价值判断范畴的变化 |
6.3 机会成本法估算成本-效用阈值的建议 |
6.3.1 建立多个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
6.3.2 促进成本-效用阈值估算相关数据的获取 |
6.4 应用多准则分析指导医药卫生资源分配决策 |
6.4.1 多准则分析 |
6.4.2 将成本-效用阈值作为MCDA的准则之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建议 |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四川省呼吸类疾病治疗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学 |
2.1 数据来源 |
2.1.1 总量数据 |
2.1.2 抽样方法 |
2.1.2.1 第一阶段抽样 |
2.1.2.2 第二阶段抽样 |
2.1.2.3 第三阶段抽样 |
2.1.3 个案数据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学 |
2.2.1 基本概念 |
2.2.2 核算范围 |
2.2.3 核算口径 |
2.2.3.1 空间口径 |
2.2.3.2 时间口径 |
2.2.3.3 费用口径 |
2.2.4 核算维度 |
2.2.4.1 健康服务提供机构分类 |
2.2.4.2 卫生筹资方案分类(ICHA-HF) |
2.2.4.3 健康受益人群分类 |
2.2.5 核算原则与假设 |
2.2.5.1 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原则 |
2.2.5.2 采用“经济意义”的核算原则:收入与成本比较 |
2.2.5.3 采用“社会费用”的核算原则:涵盖相关政府补助 |
2.2.6 核算方法 |
2.2.6.1 治疗费用总量核算 |
2.2.6.2 治疗费用个案分摊 |
2.2.6.3 筹资方案分摊 |
2.3 统计软件 |
2.4 质量控制 |
2.4.1 数据调查工具质量控制 |
2.4.2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
2.4.3 数据测算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3.研究结果 |
3.1 呼吸系统疾病现状 |
3.2 总体规模分析 |
3.3 受益人群分析 |
3.3.1 年龄分布 |
3.3.2 性别分布 |
3.3.3 疾病组分布 |
3.3.4 疾病分布 |
3.3.5 年龄与性别分析 |
3.3.6 年龄与疾病组分析 |
3.3.7 年龄与疾病分析 |
3.3.8 性别与疾病组分析 |
3.3.9 性别与疾病分析 |
3.3.10 疾病与疾病组树图分析 |
3.4 服务功能配置分析 |
3.4.1 服务功能分布 |
3.4.2 服务功能与年龄分析 |
3.4.3 服务功能与性别分析 |
3.4.4 服务功能与疾病组分析 |
3.4.5 服务功能与疾病分析 |
3.5 机构流向分析 |
3.5.1 机构流向分布 |
3.5.2 机构流向与年龄分析 |
3.5.3 机构流向与性别分析 |
3.5.4 机构流向与疾病组分析 |
3.5.5 机构流向与疾病分析 |
3.5.6 机构流向与服务功能分析 |
3.6 筹资方案分析 |
3.6.1 筹资方案分布 |
3.6.2 筹资方案与年龄分析 |
3.6.3 筹资方案与性别分析 |
3.6.4 筹资方案与疾病组分析 |
3.6.5 筹资方案与疾病分析 |
3.6.6 筹资方案与服务功能分析 |
3.6.7 筹资方案与机构流向分析 |
4.讨论与建议 |
4.1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费用总量不容小觑 |
4.2 优化筹资结构,重视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防控 |
4.2.1 30岁以下人群的家庭卫生负担重 |
4.2.2 重视儿童呼吸道感染,减少家庭负担 |
4.2.3 控制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治疗费用 |
4.3 加大基层医疗水平建设,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科研成果 |
(7)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2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
2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生活行为方式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3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的疾病经济风险分析 |
4 老年人五种常见慢性病患病数量和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1 结论 |
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现状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现状 |
3.2 甘肃省2014-2018年伤害直接经济负担研究 |
3.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伤害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现状分析 |
4.2 2014-2018年伤害住院费用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3 伤害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
4.4 伤害治疗费用的控制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
2.1.1 城乡 |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
2.2.1 公共经济理论 |
2.2.2 福利经济理论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2.2.4 共享经济理论 |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
3.2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
4.1.2 评价方法 |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
4.2.1 医疗卫生筹资 |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4.2.5 健康水平 |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6.3 调查结论 |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7.2.2 强调政府责任 |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总体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
小结 |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小结 |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
小结 |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小结 |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
6.3.3 突破路径依赖 |
6.3.4 注重关键节点 |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进一步讨论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中国卫生费用与教育费用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卫生健康发展与区域比较研究[D]. 贾至慧. 南昌大学, 2021(02)
- [2]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3]基本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数据[D]. 华培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成本-效用阈值的估算研究[D]. 何伟. 沈阳药科大学, 2020(01)
- [5]中国云南省与柬埔寨的卫生体系比较研究[D]. 龚雪蕾.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基于“SHA2011”卫生费用核算体系的四川省呼吸类疾病治疗费用分析[D]. 刘臻.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云南农村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疾病经济风险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8]甘肃省伤害治疗费用现状与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美韬. 兰州大学, 2020(01)
- [9]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