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许仕波[1](2020)在《藏语山南拉郊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语拉郊话属于藏语卫藏方言前藏土语,保留了卫藏方言的一系列特征,但也同前藏方言代表点拉萨话存在不少的差异。本文研究的方言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毗邻不丹王国。本文将运用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藏语拉郊话的语音进行系统的描写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声调部分进一步展开,结合洛扎县色乡和曲松县下江乡的,对于有声调藏语方言的声调及其连读变调特点进行探讨。总体而言,拉郊话中主要的音节结构有CV、CVC、NCV、NCVC四种形式。声母方面,拉郊话仅保留基本辅音同部位的鼻冠音,声母的历史来源上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较有特色的是鼻冠音声母保留前置鼻音脱落基本辅音的音变;韵母方面,存在塞音韵尾-k和-p爆破的现象;声调方面,拉郊话单字调及连读变调同拉萨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总体的声调类型同拉萨话一致,而文章中另一个语言点曲松的声调类型同拉萨有着较大差异。本文着重梳理了卫藏地区方言的声调类型。此外,拉郊话中也有一些不明来源的词汇,一方面跟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同当地的语言接触相关。
韦蕊[2](2020)在《藏语康方言安多话语音研究》文中指出安多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位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脚下,是西藏的北大门。安多县藏语方言属于康方言牧区次方言,与属于藏语三大方言之一的“安多方言”不是同一概念,本文将安多县藏语方言称为藏语安多话。就藏语三大方言区来讲,卫藏方言和安多方言内部差异较小,而康方言则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进程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土语,方言区内部差异较大。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学界还未对藏语康方言安多话语音进行过系统的介绍与研究,人们对安多话语音特点知之甚少。基于此,本文将对藏语安多话的语音系统做一个详细的描写与分析,力求真实地展现其语音面貌。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安多县概况,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同时就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还介绍了有关康方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材料来源及在调查研究中使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及音节结构、语流音变五个方面描述了安多话的语音系统,并对其声韵调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从古藏语语音系统出发,分别从声母、韵母及声调三个方面讨论了藏语安多话由古到今的演变方式,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第三章主要选取了藏语安多话声韵母在演变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地方,与拉萨话、改则话及巴塘话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还就声调的产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综合声韵调演变情况以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来看,藏语安多话今后的发展趋势即是继续向卫藏方言靠拢。最后一章是结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尹蔚彬[3](2019)在《藏语文研究70年》文中认为文章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藏语文在侧重本体研究、新技术条件下藏语文应用研究,文化、教育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通论、学术史研究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及进展,旨在说明我国藏语文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经验得失,服务于藏语文研究的良性发展。
陈荣泽[4](2018)在《汉藏语中的清鼻音》文中研究说明清鼻音在汉藏语中有较广的分布。藏缅语中的清鼻音来自*sN,其音变过程为*sN>hN>N。攸县赣方言中的清鼻音是后起的,来自音节中的鼻音韵尾,其音变过程为hN>N。苗瑶语、壮侗语中的清鼻音来源于*Nh,有*Nh>Nh>N>N和*Nh>Nh>h两个不同的音变方向。汉藏语中的清鼻音是清擦音在音节内同化浊鼻音的结果。
莫源源[5](2018)在《高棉语复辅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棉语复辅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求复辅音的来源、发展、特点、演化及其与音节类型之间的关系为主旨,研究范围会适当扩大到孟高棉语语族的其他语言,内容包括高棉语复辅音的类型、组合规律、声学特征、同语族语言复辅音的关系等。高棉语是东南亚地区柬埔寨王国的官方语言。它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诸语言中乃至整个东亚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但国内语言学界对高棉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深入研究高棉语对东亚语言的历史比较、语言接触、自然演化、语言类型转换等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高棉语复辅音为着眼点和主线,通过描写高棉语的音系来揭示高棉语的语音面貌,并借鉴西方音系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实验语音学的手段,探讨高棉语复辅音的组合规律、演变模式、演变条件和演变速度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孟高棉语族相关语言复辅音的考察,勾勒孟高棉语复辅音演变的链条,总结出复辅音产生和演化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高棉语复辅音进行分类、描写、并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发声类型和气流机制四个维度来分析复辅音的变化,并通过大量例证讨论高棉语及孟高棉语族语言复辅音的演化等问题,讨论复辅音与音节结构的关系(包括复辅音与双音节、一个半音节以及中缀的关系),探寻复辅音变化与语音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高棉语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其复辅音通过裂化形成双音节,并随着语言的发展,双音节会演变为一个半音节和复辅音,实现单音节化;音节的缩减、构词形态手段是复辅音产生的路径之一,而简化是复辅音演化的总体趋势。此外,Cr类复辅音的简化是高棉语音节音高变化的主要来源。全文由五章构成,每章的主要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交代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从辅音、元音、音节结构、音系规则等方面描写高棉语的语音系统,揭示其音系的特点;第三章通过对高棉语复辅音进行分类、声学分析,考察其来源和演化、复辅音的分合;并通过金边方言的例证,考察Cr类复辅音的简化对音段要素及非音段要素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与复辅音相关的若干问题;第五章结论与前瞻,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指出存在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陈海燕[6](2018)在《藏语康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南部土语嘎米、东旺与卓尼土语迭部、卓尼》文中指出藏语分布较广,方言众多,在三大方言区下还有很多次方言和土语。在藏语康方言的次方言和土语中,卓尼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存在。卓尼土语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周围除了同样有过被质疑是否属于康方言区的舟曲土语外,都是安多方言区,与其他康方言相隔甚远。因此,本文将卓尼土语(迭部、卓尼)与康方言中的南部土语(嘎米、东旺)做一个语音的比较,分析两个土语语音方面异同,在比较中也对康方言的特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为了更明确方言点藏语所处的演变阶段,本文还将把演变较少、与古藏语接近的普里克藏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做一个参考。本文主要是以古藏语(书面藏语)为切入点,列出古藏语在各个方言点现阶段的演变结果,通过同一来源在方言点中的演变分布的异同来进行方言点语音的比较。通过对卓尼土语和康方言南部土语的比较,在确定卓尼土语所属康方言的同时,还对它两个方言点迭部和卓尼所处的演变阶段做一个定位。本文主要通过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的四个方言点,以及普里克藏语的基本概况,并简要阐述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南部土语与卓尼土语的声母比较。该章首先介绍了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方言点的声母系统,然后从古藏语声母在方言点中的演变结果出发,将各方言点具体声母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的韵母比较。该章首先介绍了南部土语和卓尼方言点的韵母系统,然后将古藏语韵母分为单元音韵母和元音加韵尾的韵母,一一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四个方言点的声调比较。该章从方言的本调系统和变调系统两个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总结。通过对康方言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两者的异同的比较,找出方言演变的规律,并对南部土语和卓尼土语四个方言点所处的演变阶段做一个定位。
袁湘[7](2018)在《康定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录音设备进行数据的采集,结合语音学、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对康定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描写分析。根据本次对康定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显示:康定汉语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且不同类型的发音人根据自己所受民族语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带上了不同程度的民族口音。具体的语音特征是:声调上,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入声归阳。声母上,共有23个声母,和西南官话大部分县市的区别之处是有平翘舌之分。具有平翘舌之分的知二、庄组字今按照“主元音为高元音时读平舌,主元音为低元音时读翘舌”的特征分布,与自贡、宜宾、西昌一致,不同于北京话。韵母上,共有38个韵母,四呼俱全。受藏语康方言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双语发音人的ɑ/iɑ/uɑ相较另外两类发音人主元音位置靠后;en/uen/ɑ?/iɑ?/uɑ?韵以及in的部分字的主元音带上鼻化色彩,鼻韵尾脱落;另有ai/uai/au/iau的变韵规律系统性更强等。而纯汉族发音人的这些韵母则更多具有相似于成渝片的特征。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详述调查概况;第二部分是康定地理位置、人文和建制沿革。第三部分是对三类发音人的声韵调系统进行客观描写,比较不同类型发音人的声韵调差异,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另整理出康定的声韵配合表和同音字汇。再就调查的词汇整理出康定汉语方言的音变规律,包括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轻重音和儿化规律等。第四部分是将康定汉语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对照,总结其语音历史演变规律。第五部分是将康定汉语方言与西南官话仁富小片代表点(自贡、仁寿)和成渝片代表点(成都)的声韵调进行对比,重点探讨了几个点的平翘舌的分布特征,另对其它语音历史演变特征进行对照,探寻康定汉语方言与这两片在历史流变上的关系。第六部分是结语。
陈云龙[8](2012)在《粤西闽语音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西闽语指广东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地区分布的闽语,它们从唐宋以来陆续从福建、粤东分层次迁徙而来,主要发源地为宋代以来福建的莆田地区,可以分为东、西、北三片。粤西闽语仍保留莆仙片和闽南片闽语的主要特点,但同时又与当地土着语言以及强势方言发生了深刻的接触,出现了较大变异。无论从分布范围、使用人口,还是从存古和流变看,粤西闽语都是重要的闽语分布区域。粤西闽语的研究非常薄弱,除西片(雷州片)有少量研究成果外,东片和北片基本上是空白。把粤西闽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提供新的闽语语音材料,弥补闽语研究不平衡的缺憾,对闽语的历时和共时研究都有意义。以音变为题,研究闽语的自然音变和接触音变,不仅可以揭示闽语从福建到粤东到粤西的源流,也有助于探讨方言甚至语言音变的一般规律。文章就粤西闽语声母、韵母一些富有特点的音变现象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有:明微母的演变、浊内爆音声母的形成和分布、清边擦音声母的来源、送气塞擦音变读擦音、部分透母字读[kh]、阴声韵的演变、鼻化韵的演变、喉塞尾入声韵的演变、撮口呼的音变等。本文的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次集中、全面地向学术界提供了粤西闽语的语音材料。我们调查了十几个点的粤西闽语语音材料,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粤西闽语字音对照表》作为文章的附录。正文部分就粤西有特色的语音现象作了重点强调。这对闽语乃至汉语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第一次对粤西闽语的音变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涉及了主要的声母和韵母读音。对每一类读音,都尝试穷尽归纳不同的音类,厘清音变脉络,分析音变原因,揭示音变规律。三、对粤西闽语的某些音变研究有一定的创获。如:对白读韵母[ua]失落主元音,变读[u]、非塞音声母变读内爆音、清边擦音声母的来源等都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同时,揭示了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如,透母字读[kh]等。
田阡子[9](2009)在《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文中研究指明东亚的语言和方言可以划分成藏缅语群、侗台语群、苗瑶语群、南亚语群、汉语群和南岛语群六个语群,每个语群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次语群。本文在东亚六个语群684个语言和方言的范围之内,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专家学者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对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分类、语言类型、历史形成原因及历史形成类型进行综合性研究,充分描写复合元音在共时层面的语言共性及语言差异,深入挖掘语言类型特征,讨论复合元音形成及演化的几种途径,归纳复合元音在东亚各个语群的历史形成类型,并寻找语言的共时类型和历史发生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全文共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对前人关于复合元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设想。第二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基本原理,包括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第三章重点讨论三组前滑复合元音/ua/、/ia/和/ui/在东亚各个语群中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第四章重点讨论三组后滑复合元音/au/、/ai/和/iu/在东亚各个语群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并从地理分布的角度解释语言类型形成的外部机制。第五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途径。第六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在东亚六个语群里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类型。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预期设想。本文立足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寄希望于在未来的时间里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某些问题。
杨霞[10](2010)在《《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地理学与文化研究诸学科呈现出交叉互渗的态势。跨学科的空间视角也逐渐为许多研究领域所采用。文学地理学,特别是我国不同民族、不同语种文学之间的多元、平行、互动的比较研究,为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多民族文学关系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本文以阿来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为个案,以小说文本的空间因素和文化多样性研究为切入点,以空间理论和“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等理论作为基本方法论,主要采用个案分析与理论阐述相结合,辅之以田野调查、作家访谈与文献资料的整合,将作家研究与作品研究相结合,解读和阐释阿来及其文学创作。《尘埃落定》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地理和文化的过渡地带,这个独特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交融地带。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在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动态的、多维的、立体的混合空间。从文学与文化空间关系的层面看,这是一个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和文学生态学意义的多元文化生态区。本文力图在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其所处的族群、地域、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立足空间理论和多元文化平行互动理论,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语言、叙事、社会、政治的多维视角出发认识作家,解读文本。《尘埃落定》表层叙述的是麦其土司家族覆灭的故事,其深层叙述则呈现了特殊历史境遇下藏民族广大地域空间中的特殊区域——“嘉绒藏区”——一个汉藏结合部的藏族山地农区特定的族群历史和文化变迁,以及个体生命与群体归宿的精神困惑。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从作家的成长地与文学发生地出发,分析了“嘉绒藏区”的地理空间与历史文化空间对阿来创作的决定意义,并对阿来的文学创作经历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嘉绒藏区的地理空间及其自然脉息是构成阿来精神世界的基础性因素,并铸造了阿来的空间感与空间意识。嘉绒藏族的族群史、宗教史,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对作家阿来的成长及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探寻了阿来的多元文化身份与其空间背景的密切关联,以及文化身份对作家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血缘和族别是身份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无法回避的两个核心问题。作为“嘉绒藏人”,阿来始终要面对族群——文化身份认同的尴尬与困惑。在《尘埃落定》中,阿来以隐含的方式,通过有着混杂血统的“傻子”少爷的反复质疑,对这种困惑与焦虑做了深刻地展示。第三章“第三空间语言”是对“第三空间”概念的延伸。笔者使用“第三空间语言”这个概念,意在立足于两种语言文化空间的交叉或中间地带,阐释、解读身处地理和语言文化过渡地带的作家在跨语言、跨文化创作中的多语言混合现象。第四章分析了《尘埃落定》独特的复调叙事视角。作品采用的是一个主人公以不同的声音自问自思的对话式叙事。从根本上看,复调的核心是多元价值观、多重独立思想的平行并存。这恰恰切合了阿来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模糊的状态。第五章,探讨了《尘埃落定》与多元文学文化传统的关系。阿来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种文学文化元素共存杂糅的特点,阿来不仅承袭了藏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学文化传统,也深受汉语文学传统以及世界文学特别是美国黑人文学、美国南方文学、拉美文学的影响。
二、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藏语山南拉郊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
一、地理位置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方言系属 |
一、藏语方言的分类 |
二、卫藏方言的分类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卫藏方言的研究 |
二、藏语声调的研究 |
第四节 选题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理论框架 |
三、材料来源 |
四、发音人信息 |
第六节 体例 |
一、符号的使用规则 |
二、相关术语 |
第二章 声母系统 |
第一节 古藏文声母系统 |
第二节 藏语拉郊话的声母系统 |
一、单辅音声母 |
二、鼻冠音声母 |
第三节 声母的历史来源 |
一、前置辅音的脱落与保留 |
二、后置辅音的脱落与创新 |
三、浊声母清化 |
四、次浊声母的演变 |
五、古藏语lh-声母 |
第四节 语流音变 |
一、声母b-的异读 |
二、声母同化 |
三、送气声母不送气化 |
第五节 特殊音变 |
一、古sCr型声母 |
二、鼻冠音声母的特殊变化 |
三、rl-声母的特殊读法 |
四、phy-声母的特殊读法 |
五、spy-声母的特殊读法 |
第三章 韵母系统 |
第一节 古藏文的韵母系统 |
第二节 藏语拉郊话的韵母系统 |
一、单元音韵母 |
二、复元音韵母 |
三、带辅音韵尾的韵母 |
第三节 韵母的历史来源 |
一、前元音音位的产生 |
二、韵尾的脱落和合并 |
三、复合元音的来源 |
四、长元音的来源 |
五、舌尖元音?和? |
第四节 语流音变 |
一、元音逆同化 |
二、音节重组问题 |
第五节 特殊音变 |
一、韵尾增生 |
二、音节合并 |
三、高元音i变为圆唇元音 |
四、高元音u,y变为不圆唇元音 |
五、高元音i,u的低化 |
第四章 声调系统 |
第一节 藏语声调概况 |
一、古藏语的声调问题 |
二、藏语有声调语言的分布 |
三、关于拉萨话的声调 |
第二节 拉郊话的声调 |
一、拉郊话单字调 |
二、声调的历史来源 |
三、例外字调 |
第三节 拉郊话的连读变调 |
一、构词连读变调 |
二、构形连读变调 |
三、连读变调的特点 |
第五章 变调类型 |
第一节 连读变调的类型 |
一、构词连读变调 |
二、前人研究回顾 |
三、变调类型的表现 |
第二节 “曲松”型变调 |
第三节 藏语声调同音高韵律的关系 |
一、前人的观点回顾 |
二、有声调语言的音高韵律特征 |
第四节 连读变调类型划分的重新思考 |
第六章 总结 |
一、拉郊话的方言性质和归属问题 |
二、对于变调类型的思考 |
三、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期刊类 |
附录 A 基本音系词汇表 |
附录 B 声母藏文来源对应表 |
致谢 |
(2)藏语康方言安多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安多县概况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藏语安多话的语音系统 |
第一节 声母系统 |
第二节 韵母系统 |
第三节 声调系统及音节结构 |
第四节 语流音变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藏语安多话的历时演变 |
第一节 古藏语语音系统 |
第二节 声母的历时演变 |
第三节 韵母的历时演变 |
第四节 声调的历时演变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安多话与其他藏语方言的语音比较 |
第一节 声母比较 |
第二节 韵母比较 |
第三节 声调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藏语文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本体研究 |
(一)现代藏语文研究的奠基与发展(1949年—1999年) |
1. 藏语文专题研究 |
1.1语音 |
1.2词汇 |
1.3语法 |
1.3.1动词研究 |
(1)时体范畴 |
(2)自动和使动、自主与不自主范畴 |
(3)式 |
(4)形态变化研究 |
(5)句式研究 |
(6)动词名物化研究 |
1.3.2形容词研究及其他 |
1.3.3格助词研究 |
2. 综合性研究 |
3. 汉藏语比较研究 |
(二)现代藏语文研究的深化与繁荣(2000年至今) |
1. 藏语文专题研究 |
1.1语音 |
1.2词汇 |
1.3语法 |
1.3.1动词研究 |
(1)语法化研究 |
(2)自动与使动、自主与不自主研究 |
(3)示证范畴和体貌范畴 |
(4)名物化研究 |
(5)句式研究 |
1.3.2形容词、名词研究 |
1.3.3格助词及文法研究 |
1.3.4语法研究的理论探索 |
2. 综合性研究 |
3. 汉、藏语比较研究 |
3.1研究实践 |
3.2理论探索 |
二、新技术条件下藏语文应用研究 |
(一)计算语言学与藏语文信息化建设 |
(1)字符与编码、标准问题研究 |
(2)专题研究论着 |
(二)藏语实验语音学研究 |
三、文化、教育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 |
(一)语言与文化研究 |
(二)藏语文教学与翻译 |
(三)语言规划与政策、语言生活研究 |
(四)工具书与辞典编纂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 |
2. 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 |
3.2000年以来的辞书出版 |
四、通论、学术史研究 |
(一)藏语文通论 |
(二)学术史研究 |
五、结语 |
(4)汉藏语中的清鼻音(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鼻音的分布 |
二、藏缅语及汉语清鼻音的来源 |
三、苗瑶语清鼻音的来源 |
四、壮侗语清鼻音的来源 |
五、结语 |
(5)高棉语复辅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1.1 高棉语的分布及方言划分 |
1.1.2 复辅音概念的界定 |
1.2 选题缘由 |
1.2.1 选题意义 |
1.2.2 研究动态 |
1.2.3 研究空间 |
1.3 理论基础、方法及语料来源 |
1.3.1 理论和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1.3.3 体例及格式 |
第二章 高棉语音系及特点 |
2.1 引言 |
2.2 标准语音系 |
2.2.1 辅音 |
2.2.2 元音 |
2.2.3 音节结构 |
2.2.4 重音分布 |
2.2.5 语调 |
2.2.6 音系规则 |
2.3 其他方言音系 |
2.3.1 金边方言及其特点 |
2.3.2 茶胶方言及其特点 |
2.3.3 北部方言及其特点 |
2.3.4 古高棉语音系及特点 |
2.4 讨论 |
第三章 高棉语的复辅音 |
3.1 引言 |
3.2 高棉语复辅音类别 |
3.2.1 标准语的复辅音类别 |
3.2.2 方言间复辅音的异同 |
3.2.3 高棉语复辅音的组合规则 |
3.3 高棉语复辅音的来源 |
3.3.1 古复辅音传承而来 |
3.3.2 双音节弱化而来 |
3.3.3 添加词缀而来 |
3.3.4 小结与讨论 |
3.4 高棉语复辅音的分合 |
3.4.1 CL类复辅音的裂化与合流 |
3.4.2 复辅音前置辅音的脱落 |
3.5 复辅音的演化对音段/非音段要素的影响 |
3.5.1 颤音演化对非音段要素—音高的影响 |
3.5.2 颤音演化对音节核的影响 |
3.5.3 声母送气音的来源 |
3.5.4 相关解释 |
3.6 讨论 |
第四章 复辅音相关的若干问题探讨 |
4.1 音节结构与复辅音 |
4.1.1 一个半音节 |
4.1.2 高棉语的双音节 |
4.2 构词词缀与复辅音 |
4.2.1 音节性前缀 |
4.2.2 音节性中缀 |
4.2.3 词缀的语法功能 |
4.2.4 词缀与复辅音的关系 |
4.3 几种特殊类型复辅音 |
4.3.1 鼻冠型复辅音 |
4.3.2 塞冠音复辅音 |
4.3.3 C+半元音类复辅音 |
4.4 高棉语的音节结构的循环模式 |
4.4.1 高棉语的词根的扩展模式 |
4.4.2 双音节的缩减 |
4.4.3 高棉语的音节循环 |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
5.1 总论 |
5.1.1 本文回顾 |
5.1.2 相关讨论 |
5.2 前瞻 |
5.2.1 更广阔的田野调查 |
5.2.2 更前沿的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部分孟高棉语100核心词汇表 |
2. 高棉语标准语和金边方言对比词表 |
3. 高棉语标准语简单单音节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藏语康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南部土语嘎米、东旺与卓尼土语迭部、卓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方言点概况 |
1.1.1 嘎米藏语方言点 |
1.1.2 东旺藏语方言点 |
1.1.3 迭部藏语方言点 |
1.1.4 卓尼藏语方言点 |
1.1.5 普里克藏语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方言点藏语的相关研究 |
1.2.2 藏语方言及语音历史演变的相关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和材料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使用的语音材料 |
1.3.4 本文体例说明 |
第2章 南部土语与卓尼土语声母比较 |
2.1 方言点声母 |
2.1.1 嘎米藏语声母 |
2.1.2 东旺藏语声母 |
2.1.3 迭部藏语声母 |
2.1.4 卓尼藏语声母 |
2.1.5 小结 |
2.2 单声母比较 |
2.2.1 塞音声母比较 |
2.2.2 塞擦音声母比较 |
2.2.3 擦音声母比较 |
2.2.4 鼻音声母比较 |
2.2.5 边近音及其他声母比较 |
2.3 复声母比较 |
第3章 南部土语与卓尼土语韵母比较 |
3.1 方言点韵母 |
3.1.1 嘎米藏语韵母 |
3.1.2 东旺藏语韵母 |
3.1.3 迭部藏语韵母 |
3.1.4 卓尼藏语韵母 |
3.2 单元音韵母比较 |
3.3 元音加韵尾比较 |
3.3.1 元音加塞音韵尾-b,-d,-g,-bs,-gs |
3.3.2 元音加鼻音韵尾-m,-ms,-n,-ng,-ngs |
3.3.3 元音加边音韵尾-r,-l,以及-s韵尾 |
第4章 南部土语与卓尼土语声调比较 |
4.1 藏语的声调 |
4.2 本调系统的比较 |
4.3 变调系统的比较 |
4.3.1 音节变调系统概况 |
4.3.2 双音节变调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康定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西南官话分区研究 |
1.3.2 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 |
1.4 本文材料的调查及研究方法 |
1.4.1 调查时间、调查点设定、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1.4.2 调查所用资料 |
1.4.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4 本文所用符号说明 |
2 康定地理概况、建置沿革和人文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建置沿革 |
2.3 人文概况 |
3 康定汉语方言音系 |
3.1 发音人1的语音系统 |
3.2 发音人2的语音系统 |
3.3 发音人3的语音系统 |
3.4 三类发音人语音系统差异比较 |
3.4.1 声调的比较 |
3.4.2 声母的比较 |
3.4.3 韵母的比较 |
3.5 康定汉语方言的声韵配合关系和同音字汇 |
3.6 康定汉语方言的音变规律 |
3.6.1 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
3.6.2 轻重音 |
3.6.3 儿化 |
4 康定汉语方言的语音历史演变 |
4.1 声调的对照 |
4.2 声母的对照 |
4.2.1 声母的古今对照关系 |
4.2.2 声母的音韵特点及演变规律 |
4.3 韵母的对照 |
4.3.1 韵母的古今对照关系 |
4.3.2 韵母的音韵特点及演变规律 |
5 康定汉语方言与仁富片方言点、成渝片方言点的比较 |
5.1 声调的比较 |
5.2 声母的比较 |
5.3 韵母的比较 |
5.4 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粤西闽语音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 基本思路 |
1.4 音变理论述略 |
1.5 发音人 |
1.6 使用符号说明 |
第二章 粤西闽语 |
2.1 粤西闽语的来源 |
2.2 粤西闽语的形成 |
2.3 粤西闽语的分布与分区 |
2.4 粤西闽语的研究 |
第三章 明微母的演变 |
3.1 、福汕明微母的读音 |
3.2 、粤西明微母的读音 |
3.3 、粤西明微母读音的实验分析 |
3.4 、粤西明微母读音的演变 |
第四章 、内爆音声母 |
4.1 、内爆音声母[? ] |
4.2 、内爆音声母[? ] |
4.3 、粤西闽语内爆音的来源 |
4.4 、读内爆音的其它声母 |
第五章 清边擦音声母[? ] |
5.1 、清边擦音[? ]的声学特点 |
5.2 、兰石东话[ ?]声母的分布 |
5.3 、粤西其它闽语及其它方言的[? ]声母 |
5.4 、粤西闽语[? ]声母的来源 |
5.5 、粤西闽语[? ]声母的形成 |
第六章 其它声母的演变 |
6.1 、送气塞擦音变读擦音 |
6.2 、部分透母字读[kh] |
6.3 、不送气塞擦音变读塞音 |
6.4 、清唇齿擦音声母[f] |
第七章 阴声韵的演变 |
7.1 、果摄音变 |
7.2 、假摄音变 |
7.3 、遇摄音变 |
7.4 、蟹摄音变 |
7.5 、止摄音变 |
7.6 、效摄音变 |
7.7 、流摄音变 |
7.8 、[ua]韵母的音变 |
第八章 鼻化韵的音变 |
8.1 、福汕闽语鼻化韵母的音类 |
8.2 、福汕闽语鼻化韵与中古阳声韵的对应 |
8.3 、福汕鼻化韵在粤西的演变 |
8.4 、福汕鼻化韵元音在粤西的演变 |
第九章 喉塞尾入声韵的演变 |
9.1 、福汕喉塞尾入声韵的音类 |
9.2 、福汕喉塞尾入声韵与中古入声韵比较 |
9.3 、福汕喉塞尾入声韵尾在粤西的演变 |
9.4 、福汕喉塞尾入声韵元音在粤西的演变 |
第十章 撮口呼的音变 |
10.1 、粤西闽语撮口呼音类 |
10.2 、粤西闽语与粤语撮口呼的比较 |
10.3 、粤西闽语与莆仙闽语撮口呼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粤西闽语代表点音系 |
附录二 粤西闽语代表点字音比较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复合元音数据库 |
1.3 复合元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汉藏语言的介音 |
1.3.2 复合元音的类型 |
1.3.3 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原因 |
1.4 复合元音研究理论及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2章 复合元音基本原理 |
2.1 复合元音的概念 |
2.2 复合元音的性质 |
2.2.1 两个元音目标值之间动态滑移的连续性特点 |
2.2.2 两个元音目标值音质之间的非对称性特点 |
2.2.3 元音目标值音质发生变化及逆同化作用 |
2.2.4 复合元音的声学空间属性 |
2.2.5 复合元音的听感空间属性 |
2.3 真性复合元音的性质 |
2.4 复合元音的分类 |
第3章 /ua/、/ia/、/ui/在东亚语群的语言类型 |
3.1 /ua/、/ia/、/ui/在东亚各语群的语言分布差异 |
3.2 /ua/、/ia/、/ui/在东亚各语群的语言共性特征 |
3.3 东亚语群前滑复合元音的语言类型 |
第4章 /au/、/ai/、/iu/在东亚语群的语言类型 |
4.1 /au/、/ai/、/iu/在东亚各语群的语言分布差异 |
4.2 /au/、/ai/、/iu/在东亚各语群的语言共性特征 |
4.3 东亚语群后滑复合元音的语言类型 |
4.4 东亚语群复合元音的语言类型及形成机制 |
第5章 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原因 |
5.1 复辅音声母的影响 |
5.2 辅音韵尾的影响 |
5.3 单元音裂变形成复合元音 |
5.3.1 音的长短性质与周边性 |
5.3.2 单元音裂变类型及裂变原因 |
5.3.3 松紧元音和鼻化元音的裂变 |
5.4 在汉语借词中产生的复合元音 |
5.5 复合元音单元音化 |
5.6 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与类型参项的内在联系 |
第6章 复合元音在东亚各语群的历史形成类型 |
6.1 藏缅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2 侗台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3 苗瑶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4 南亚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5 汉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6 南岛语群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类型 |
6.7 语言类型与历史类型 |
第7章 结语 |
7.1 本文的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7.3 本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 |
附表:东亚的语言/方言(简表) |
中文参考文献 |
English Reference |
数据库资料来源 |
后记 |
(10)《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空间视野下的《尘埃落定》 |
二、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尘埃落定》 |
三、《尘埃落定》研究综述 |
四、研究意义、方法 |
第一章 嘉绒藏区地理文化空间与阿来其人其作 |
第一节 嘉绒藏区地理空间 |
第二节 嘉绒藏区历史文化空间 |
第三节 阿来其人其作 |
第二章 《尘埃落定》与文化身份寻踪 |
第一节 文化身份与“ 流浪” |
第二节 文化身份与“寻根” |
第三节 文化身份建构 |
第三章 《尘埃落定》的“第三空间语言”特征 |
第一节 “第三空间”与“第三空间语言” |
第二节 嘉绒藏语——“第三空间语言” |
第三节 《尘埃落定》的“第三空间语言”特征 |
第四章 《尘埃落定》的复调叙事 |
第一节 复调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 |
第二节 《尘埃落定》的复调叙事方式 |
第三节 《尘埃落定》的狂欢化书写 |
第五章 《尘埃落定》与多元文学文化传统 |
第一节 《尘埃落定》与藏文学文化传统 |
第二节 《尘埃落定》与汉文学文化传统 |
第三节 《尘埃落定》与世界文学传统 |
结语 |
参考书目 |
附录 |
附录1 阿来主要作品目录 |
附录2 阿来照片 |
附录3 阿来作品照片 |
附录4 中国藏地三区分布图、嘉绒藏族分布图、“藏彝走廊”图 |
附录5 嘉绒藏区田野调查图片资料 |
四、古藏语韵尾-r在今拉萨话中的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语山南拉郊话语音研究[D]. 许仕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藏语康方言安多话语音研究[D]. 韦蕊.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3]藏语文研究70年[J]. 尹蔚彬. 中国藏学, 2019(04)
- [4]汉藏语中的清鼻音[J]. 陈荣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5]高棉语复辅音研究[D]. 莫源源.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6]藏语康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南部土语嘎米、东旺与卓尼土语迭部、卓尼[D]. 陈海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康定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 袁湘.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8]粤西闽语音变研究[D]. 陈云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2)
- [9]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 田阡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11)
- [10]《尘埃落定》的空间化书写研究[D]. 杨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