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粘胶生产废料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

一种减少粘胶生产废料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

一、降低粘胶生产中废弃物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帅,武宗文,郑瑾,崔国士[2](2020)在《辐射降解纤维素磺原酸酯的合成及纺丝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辐射降解技术在粘胶制备工艺上的应用,并比较碱液法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辐射过的浆粕经过碱化以后,可以直接与二硫化碳反应生成纤维素磺原酸酯,无需陈化工艺。在磺酸工艺中,碱的浓度可由一般要求的18%~20%降低至14%。二硫化碳的用量可由原来的28%~32%降低至25%。在催熟工艺中,所需熟成时间由一般工艺48h~52h降低在35h-40h。电子束辐射技术不仅可以代替陈化工艺,而且节省原料,提高生产效率。

张恒[3](2019)在《玉米秸秆碱法制浆细小组分制备再生纤维素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素是地球上已知的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特点使其在众多领域均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每年所产生的秸秆资源总量近9亿吨,储量巨大的农业秸秆资源成为了我国当前极具开发潜力的纤维素资源。玉米秸秆因髓部细胞的存在,导致了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工业化利用。本研究通过调整制浆工艺条件,得到高得率玉米秸秆浆料,并将其中的细小组分(主要组成为薄壁细胞)分离,在提高浆料质量的同时,又可将得到细小组分作为一种新型的纤维素资源加以利用以获取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是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重要突破。本研究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优化制浆及浆料筛分条件得到细小组分,并以此为原料利用ZnCl2及LiCl/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两种不同的溶解体系,探讨该类纤维素资源制备再生纤维素膜的性能。采用烧碱-AQ法进行玉米全秆制浆,得到卡伯值为12.95,黏度1150 mL/g,细浆得率46.83%的浆料。确定在120目筛网条件下,筛分浆料的纤维得率和细小组分的分离效果均较为理想。分离后浆料黏度和纤维数均长度均得到了提高。筛分后浆料的打浆度升高慢于初始浆料,且打浆处理后抄造纸张的各项物理强度指标均优于未筛分的浆料,表明细小组分的分离对提高玉米秸秆浆料的质量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为提高玉米全秆制浆的浆料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ZnCl2体系制备玉米秸秆浆料细小组分及髓部细小组分再生纤维素膜,通过调整工艺条件,成功地将药液的浓度由传统的65%降低至40%,所得再生膜的最佳抗张强度为32.27 N?m/g,超过了传统方法制备的膜片。再生膜的结晶指数随着ZnCl2用量的降低升高,最大热解温度290°C,优于传统制备方法。通过调节再生纤维素的结晶情况,可获得晶型可调控的可控的纤维素再生材料。多级筛分细小组分和秸秆直接机械破碎髓部组分利用DMAc/LiCl体系制备再生纤维素膜。再生膜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并表现出了明显的纤维素II型结晶的特征。结果表明,化学处理后分离的细小组分再生膜的机械强度较好。表明细胞的完整性对其所制备的纤维素再生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经分级筛分的细小组分再生膜物理强度较好,200目筛网区间细小组分再生膜的抗张强度最高,为51.46 N?m/g。再生纤维素膜的结晶指数随着纤维素颗粒物理尺寸的变小逐渐降低,热稳定性显着下降,纤维素II型结晶结构的比例升高,物理强度明显提升,延展性和表面疏水性均有所下降。结果表明,浆料细小组分较纤维细胞更适宜溶解处理,同类纤维素的溶解性能和再生膜的机械强度主要受其颗粒尺寸影响。在ZnCl2和DMAc/LiCl两个溶解体系中分别添加氧化石墨烯(GO)和黑磷(BP),制备细小组分再生纤维素复合膜,并研究了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GO呈片状嵌入纤维素结构中,膜的氧气阻隔性能所提高,氧透过率为3.082.13 cm3/cm2.Day.Pa;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随着GO用量的增加有所降低,ZnCl2法最低为220.5°C、DMAc法最低为305.4°C;浆料细小组分再生膜机械强度也得到了提升,抗张强度最提高了62.7%(ZnCl2法制备)和22.20%(DMAc法制备)。BP同纤维素再生材料结合紧密,对再生膜的影响同GO差异较大,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随着GO用量的增加有所降低,ZnCl2法最低为219.6°C、DMAc法最低为309.6°C;浆料细小组分再生膜的延展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伸长率最多增加到5.68%(ZnCl2法制备)和40.85%(DMAc法制备)。研究发现,负载氧化石墨烯和黑磷后的细小组分再生膜的机械强度均得到了一定地提高。

何亮[4](2017)在《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仍然是产能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其年产能可占到再生纤维素纤维总产量的65%以上。然而,在其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如不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关于粘胶基再生纤维工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达到降低二硫化碳的使用量,开发出低毒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提高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关键性参数的检测效率以及实现主要工艺流程的精准控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还研究开发出一种经济可行的粘胶基再生纤维用纤维原料的纯化新工艺。此外,还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物化性质对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针对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纤维原料纯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操作繁琐、耗时,开发出了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基于可见光谱耦合统计学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纤维素含量的新方法。其次,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高效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数据与传统的滴定法测得的数据高度一致,说明本方法可用于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中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大批量检测。基于光散射原理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新方法,通过与改良的Fock法进行结果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的相对偏差小于11%,说明本方法在快速评价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性能时结果是可靠的。然而,该方法在测定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操作时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还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原料反应性能的高效方法。利用一种统计学分析技术——偏最小二乘法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主要物化参数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灰分和结晶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最主要的影响参数依次是粘度、α-纤维素含量以及羧基含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给出了各参数对反应性能影响程度的量化值,这对于改善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思路。利用流动注射技术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建立了一种在线监测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量的方法。并利用该监测方法,分析了不同冷碱抽提条件下半纤维素溶出量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挖掘冷碱抽提工艺纯化纤维素纤维的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单段式冷碱抽提纯化纤维素纤维原料时碱液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冷碱抽提新工艺——回用冷碱液式冷碱抽提法,并针对该工艺过程进行了传质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得出了较好的回用碱液工艺参数。此外,还对抽提后浆料反应性能的改善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冷碱液中半纤维素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简单分析。搭建了在线监测黄化反应过程的衰减全反射-紫外/可见光学传感器平台,并建立了配套的实时预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化学统计学模型。通过该装置和模型的配套使用,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已知黄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实现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实时预测。最后还利用该测定平台,建立了黄化反应终点的光谱学判断方法。本终点判断方法的建立,为粘胶基纤维黄化过程的准确控制给出了很好的依据。

李亚丽[5](2016)在《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纺织大国,产量和消费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均位居第一。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纤维原料的需求矛盾愈演愈烈,使得众多国家正致力于可作为纺织原料的生物质新材料的研发。在此背景下,作为纺织原料的粘胶纤维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带动了粘胶纤维主要原料之一溶解浆的快速发展。在利用溶解浆生产粘胶纤维过程中,溶解浆的反应性能是判断溶解浆质量好坏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对其品质作出全面性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不稳定和较低也是众多制浆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因此,本研究致力于用纤维素酶、超声波和机械处理来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技术研究。以预水解硫酸盐阔叶木溶解浆为原料,研究了内切纤维素酶处理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能够显着改善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同时引起浆粕粘度和分子量下降,浆料的纤维平均长度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尺寸增加,纤维素酶处理后浆料得率下降较少。综合考虑,纤维素酶处理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优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0.076 IU/g绝干浆,处理时间30 min,pH 5.0,温度55℃。此时获得的浆粕Fock反应性能78.82%,粘胶过滤值3142.12 s,粘度496.6 mL/g,比表面积2.930 m2·g-1,孔径为4.889 nm。利用瓦利打浆机对粘胶级针叶木预水解硫酸盐溶解浆进行机械处理,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瓦利打浆主要是通过切断纤维素纤维,暴露出更多的纤维端面,最终提高了 CS2对纤维素的可及度和溶解浆的反应性能。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随打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粘胶过滤性能当打浆度达到一定值后反而下降。由于瓦利打浆作用,纤维平均长度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和比表面积增加,纤维孔径和纤维保水值增加。在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同时,对纤维素的降解作用非常小,表现为溶解浆的粘度基本没有下降。当打浆度为16°SR时,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由54.43%提高到68.37%,而粘胶过滤值由3743 s下降为10.97 s,纤维平均长度由1.557 mm下降为1.084 mm,细小纤维含量由11.4%提高到23.4%,比表面积由2.199 g/m2增加到2.739 g/m2,纤维孔隙尺寸由3.825 nm增加到4.318 nm,纤维的保水值由81.36%提高到154.54%。利用超声波处理粘胶级针叶木预水解硫酸盐溶解浆,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浆粕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起到机械打浆的效果,使纤维细胞壁层与层之间发生位移,纤维结构不再紧密结合,进而提高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同时,超声波处理能够提高纤维的保水值、比表面积和孔径,略微降低纤维粘度和纤维素分子量,纤维素结晶度明显下降。纤维的形态结构基本无变化。超声处理时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应适当,在本实验条件范围内,超声处理的优化工艺为:超声功率540 W,超声时间5 min,此时超声波对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效果最明显,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由54.43%提高到73.17%,粘胶过滤值由3743 s下降为15.44 s,比表面积由2.199 g/m2增加到4.169 g/m2,纤维孔隙尺寸由3.825 nm增加到4.298 nm,纤维的保水值由81.36%提高到97.96%,纤维素结晶指数由 69.57%下降为 61.69%。

刘秀华,邓义,何小波[6](2010)在《固体废物的辐射处理》文中研究表明辐射技术是新兴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辐射处理的特点和辐射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应用,包括医疗废物、港口垃圾、污水污泥的消毒以及废橡胶、废塑料等高分子固体废物的回收等。

唐莹莹[7](2010)在《纤维素纤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素作为一种天然的可再生高分子材料,大量存在于绿色植物中,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皮肤接触性、穿着舒适性以及易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对纤维素纤维的利用、处理和研究是当前绿色纺织品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环境负荷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利用纤维的降解特点,通过简单的处理将其降解为低分子物质等,从废弃物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天然纤维素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生物降解试验装置,研究了纤维素纤维在河道活性污泥和桑田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性能,分析了降解周期、温度、包覆尼龙网袋与否等因素对纤维降解性的影响。其中,实验所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含量分别为细菌1.9×107 CFU·g-1,真菌5.1×103 CFU·g-1,放线菌8.8×104CFU·g-1;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分别为细菌1.1×107 CFU·g-1,真菌9.2×104CFU·g-1,放线菌1.5×105CFU·g-1。纤维素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的生物降解性:采用活性污泥法对天然纤维素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厌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研究,分析与比较试样的降解率、形态结构、结晶结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与降解时间、温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纱线外包覆尼龙网袋与否对其降解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在35℃的污泥中填埋降解后,降解率随填埋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降解率普遍高于天然纤维素纤维;纤维颜色变为黄色,表面有被微生物啃噬的痕迹,以及微孔、裂缝出现;X-射线衍射强度曲线上,在2θ=26.5°附近有新的衍射峰出现,结晶度以及热学性能存在一定的波动;纱线的力学性能在填埋1周后即大幅下降,其断裂强度、初始模量下降率均达60%以上;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更达90%;竹浆、Viloft纱则无法取得合适的力学性能测试所需的样。在35℃、40℃和45℃的污泥中填埋2周后,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降解率普遍高于天然纤维素纤维。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逐渐变为黄色,且35℃和45℃时,纤维表面出现的孔洞、裂缝数量及破损度较40℃时大,相应地力学性能下降程度也较大;纤维晶型结构的变化不明显,天然纤维素纤维的结晶度增加,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晶度则减小。纤维外包覆尼龙网袋与否对其降解性有一定的影响。与填埋时将纱线用尼龙网袋包覆的情况相比,未包覆尼龙网袋的试样降解较剧烈,纱线颜色变为黄色,表面有孔洞以及断裂现象;纤维被填埋2周后,2θ角为26.5°附近即形成新衍射峰,结晶度较低;纱线的力学性能下降率较高。纤维素纤维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性:采用土埋法对天然纤维素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进行厌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研究,分析与比较了降解周期、温度对试样的降解率、形态结构、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纱线被填埋于35℃的土壤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解率逐步增加;纤维颜色逐渐变为褐色,表面有微孔、裂缝出现;在2θ=26.5°和29.4°附近,形成两个新衍射峰,结晶度与降解时间之间没有明确的规律性;纱线的力学性能随降解时间的增加大幅下降。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纤维的降解率呈先下降再增加的变化规律;在温度为35℃、40℃和45℃的桑田土壤中降解4周后,纤维的颜色分别变为褐色、黄褐色、淡黄色,纤维表面均出现了微孔、坑穴,不过温度为40℃时,纤维的破损较少,可取得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的试样。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变化在35℃时较40℃、45℃时大。

刘秀华,邓义,何小波[8](2010)在《辐射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辐射技术是新兴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辐射处理的特点和辐射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应用,包括医疗废物、港口垃圾、污水污泥的消毒以及废橡胶、废塑料等高分子固体废物的回收等。

王怀芳[9](2008)在《维生素E护肤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最为活跃的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为基础,选择对人体和环境无任何毒副作用,对皮肤无任何刺激的β-环糊精为包覆材料制备出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并将这种包合物采用共混法加入纤维素纤维纺丝原液中,通过湿法纺丝制备出维生素E护肤保健纤维,研究了纺丝条件及所得纤维的各项性能。本文研究了氢氧化钠/尿素/硫脲水溶液和离子液体两种溶剂体系对纤维素的溶解情况;通过比较两种溶剂体系的溶解条件、工艺和溶解再生前后的纤维素的各项性能,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用以制备性能良好的纺丝原液制备纤维素纤维。以β-环糊精为壁材,制备了维生素E-β-环糊精的包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XRD、TG等方式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和表征,并对所制备的包合物的缓释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证实维生素E与β-环糊精以1∶1的比例形成包合物,维生素E的色满酚结构进入环糊精空腔之中;所制备的包合物耐热和耐紫外光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研究了NaOH/Urea/Thiourea水溶液和[AMIM]Cl(1-烯丙基-3甲基氯代咪唑)两种溶剂体系对纤维素的溶解情况,综合考虑两种溶剂体系的溶解过程、所需条件和溶解再生后纤维素的各项性能,选择NaOH/Urea/Thiourea水溶液作为纤维素溶剂制备纤维素纤维的纺丝原液,采用共混添加法制备维生素E保健纤维素纤维纺丝原液,用落球法和RT-2000的毛细管流变仪测试了纯纤维素溶液及添加不同量包合物的混合溶液的流变性能,通过试验确定:以聚合度为650,浓度为5%的纤维素溶液为纺丝原液最为合适;在纤维素溶液中添加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并不改变溶液的流动类型,随着包合物含量的增加,溶液非牛顿指数减小,结构粘度指数增加,可纺性变差。在流变性能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湿法纺丝,制得纯纤维素纤维和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研究了纺丝条件对纤维强力性能的影响,并用单纤强力仪、红外、XRD、热失重等手段测试了所制得的维生素E保健纤维的各项性能;结果显示两步凝固浴法比一步凝固浴法获得的纤维强力性能优异,最佳凝固浴组成分别为:第一凝固浴为10wt%H2SO4/10wt%Na2SO4水溶液,第二凝固浴为5wt%H2SO4水溶液;最佳凝固浴温度为20℃;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纯纤维素纤维断裂强力为2.22cN/dtex,随着包合物含量增加,维生素E护肤纤维的断裂强力先是略有增加继而降低,包合物含量为10%时,纤维强力最好,为2.28cN/dtex;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制得的纤维具有圆型截面,表面和截面均显示光滑和均相的形态;纤维断面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在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达15%时出现一定团聚,但团聚颗粒分布均匀;热失重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相比纯纤维素纤维热稳定性稍有降低,原因可能是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加入导致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分子力降低,经硝酸氧化法鉴定证实采用添加法制备的纤维中确实含有维生素E。

王淑花[10](2008)在《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众所周知,纺织材料的表面性能起着比本体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学者常常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来获得理想的性能。粘胶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不仅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以其与人体极好的亲和性,成为广泛应用的纺织材料。为了赋予粘胶纤维特殊的功能、改善其湿强力低的不足,本文研究了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一聚合物功能层,提高了其湿强度,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和蛋白粘胶纤维,并通过结构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其机理。本文通过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预处理,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形成聚合物层,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4%。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胶纤维的湿强性能,使用戊二醛进行交联,纤维表面形成了一网状结构,增强了分子链间的连接,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17.5%。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的预处理,一是在粘胶纤维表面有较多的高锰酸钾颗粒,在粘胶表面产生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自由基聚合;二是高锰酸钾将粘胶氧化,在粘胶纤维表面产生醛基和羧基基团,与丙烯酰胺反应,在表面形成接枝聚合物层。表面接枝改性后,粘胶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显微结构、热性能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湿强度得到了改善。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硝酸银为银源,通过吸附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平均粒径为60nm。以乙二醇为改性溶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抗菌剂进行了表面改性,有效地防止了纳米抗菌剂的团聚,增大了表面的亲油性。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大于90%,并且具有很好的缓释性。以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为功能材料,丙烯酰胺为过渡层,采用接枝法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功能材料与基体形成了价键结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洗涤性。采用还原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羊毛角蛋白溶液。红外谱分析表明羊毛溶解后得到的角朊膜在分子结构上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分子链间的二硫键和氢键发生变化,保持了角朊大分子主链的完整,但羊毛在溶解过程中由于大分子间的有序排列遭到破坏,溶解成溶液时为无序结构,提取的角蛋白有序性差。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角蛋白中的结晶结构较少,主要是非晶结构。采用表面接枝法,成功制备了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羊毛角蛋白分子量、浓度和接枝处理温度、时间对蛋白粘胶纤维的接枝率、湿强度、形貌、结构均有显着影响。通过探索性实验,探讨了制备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的有效途径。羊毛蛋白颗粒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包覆层,在不改变纤维微细结构的前提下,提高了粘胶纤维的湿强度,但使其热稳定性有所下降。

二、降低粘胶生产中废弃物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粘胶生产中废弃物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辐射降解纤维素磺原酸酯的合成及纺丝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1.2 试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磺原酸酯合成及纺丝
        (1)碱纤维素的制备(碱化工艺)
        (2)磺原酸酯的制备(磺化工艺)
        (3)粘胶液的制备
        (4)纺丝
    1.4 熟成度的测定——氯化铵值法
    1.5粘度的测定——落球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催熟时间对粘胶熟成度和粘度的影响
    2.2 纤维素碱化过程氢氧化钠浓度以及用量的影响
    2.3 纤维素磺化过程中二硫化碳用量的影响
3 结论

(3)玉米秸秆碱法制浆细小组分制备再生纤维素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资源
    1.3 天然纤维素资源
        1.3.1 我国林业资源状况
        1.3.2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现状
    1.4 制浆造纸工业对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
    1.5 制浆体系中细小组分
    1.6 纤维素大分子结构及应用发展
        1.6.1 纤维素材料的发展
        1.6.2 纤维素溶解体系
        1.6.3 纤维素复合材料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玉米秸秆全秆制浆及浆料细小组分分离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及实验方法
        2.1.2 细小组分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玉米秸秆原料化学成分
        2.2.2 玉米秸秆细胞状况
        2.2.3 玉米全秆制浆工艺的优化
        2.2.4 玉米全秆大样蒸煮结果
        2.2.5 玉米秸秆浆料筛分
        2.2.6 玉米秸秆浆料物理强度检测
        2.2.7 细小组分纤维素黏度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用量ZnCl_2 体系制备玉米秸秆浆细小组分再生纤维素膜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及实验方法
        3.1.2 再生纤维素膜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用量ZnCl_2 溶液溶解纤维素实验
        3.2.2 低用量ZnCl_2 溶液溶解纤维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MAc/LiCl体系制备玉米秸秆浆细小组分再生纤维素膜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及实验方法
        4.1.2 再生纤维素膜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用量LiCl溶解秸秆浆料细小组分及髓部细胞纤维素
        4.2.2 玉米秸秆浆料不同梯度细小组分DMAc/LiCl溶解再生纤维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维材料对玉米秸秆浆细小组分再生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料及实验方法
        5.1.2 再生纤维素复合膜的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氧化石墨烯对再生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
        5.2.2 黑磷对再生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4)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素纤维溶解体系的研究进展
        1.2.1 衍生化溶解体系
        1.2.2 水相直溶体系
        1.2.3 非水相直溶体系
    1.3 主要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市场现状分析
    1.4 粘胶基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过程中“三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1 废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2 废渣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3 废水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4 追本溯源——从源头上减少“三废”排放量
    1.5 粘胶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制备流程
    1.6 粘胶液制备过程中涉及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6.1 碱化及老成过程中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6.2 黄化及熟成过程中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中的 α-, β-和 γ-纤维素含量新方法的建立
    2.1 基于可见光谱法耦合化学统计学分析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中 α-纤维素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测定纤维素纤维中的α-,β-,和γ-纤维素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快速评价纤维素纤维原料反应性能新方法的开发
    3.1 基于光散射原理建立一种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方法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原料的反应性能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纤维的物化性质对其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药品
        4.2.2 分析测试方法
        4.2.3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单因素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5.2.2 冷碱抽提工艺操作及在线监测
        5.2.3 光谱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半纤维素溶出量的在线监测平台搭建及效果评价
        5.3.2 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规律
        5.3.3 半纤维素的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用冷碱液抽提过程中主要组分的传质行为解析及工艺优化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6.2.2 实验步骤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回用碱液过程中相关组分的传质理论计算
        6.3.2 回用碱式冷碱抽提工艺参数优化
        6.3.3 冷碱抽提后浆粕反应性能的改善
        6.3.4 冷碱抽提过程副产物——半纤维素的糖组成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化反应过程控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药品和材料
        7.2.2 粘胶液制备及在线检测
        7.2.3 光谱数据处理及建模分析
    7.3 结果和讨论
        7.3.1 黄化反应过程控制模型的建立
        7.3.2 黄化反应过程中纤维素纤维的溶解动力学
        7.3.3 黄化反应终点的判断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溶解浆中α-, β-, γ-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附件2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测定可见光谱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溶解浆的原料
        1.2.1 木材
        1.2.2 棉短绒
        1.2.3 竹材
        1.2.4 禾草类
    1.3 溶解浆的制备方法
        1.3.1 溶解浆的蒸煮
        1.3.2 溶解浆的漂白
        1.3.3 造纸用化学浆制备溶解浆
    1.4 溶解浆的反应性能
        1.4.1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表征
        1.4.2 影响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因素
        1.4.3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纤维素酶处理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和试剂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处理
        2.3.2 α-纤维素含量测定
        2.3.3 灰分含量测定
        2.3.4 聚戊糖含量测定
        2.3.5 粘度测定
        2.3.6 Fock反应性能测定
        2.3.7 粘胶过滤值测定
        2.3.8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2.3.9 纤维形态分析
        2.3.10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2.3.11 纤维素结晶度
        2.3.12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纤维素酶用量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2.4.2 酶处理时间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2.4.3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2.4.4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2.4.5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2.4.6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2.5 小结
第3章 机械处理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瓦利打浆机械处理
        3.3.2 打浆度测定
        3.3.3 α-纤维素含量测定
        3.3.4 聚戊糖含量测定
        3.3.5 粘度测定
        3.3.6 Fock反应性能测定
        3.3.7 粘胶过滤值测定
        3.3.8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3.3.9 纤维形态分析
        3.3.10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3.3.11 纤维保水值测定
        3.3.12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打浆度的影响
        3.4.2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的影响
        3.4.3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粘胶过滤性能的影响
        3.4.4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粘度和聚合度的影响
        3.4.5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3.4.6 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3.4.7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3.4.8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保水值的影响
        3.4.9 机械处理对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超声波处理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波处理
        4.3.2 粘度测定
        4.3.3 Fock反应性能测定
        4.3.4 粘胶过滤值测定
        4.3.5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4.3.6 纤维形态分析
        4.3.7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4.3.8 纤维素结晶度测定
        4.3.9 纤维保水值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超声时间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4.4.2 超声功率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4.4.3 超声处理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4.4.4 超声处理对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纤维素纤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纤维素纤维概述
        1.1.1 纤维素概述
        1.1.2 纤维素纤维概况
    1.2 纤维的生物降解性能
        1.2.1 生物降解的定义
        1.2.2 生物降解的特点
        1.2.3 影响生物降解性的因素
        1.2.4 纤维生物降解试验评价方法
    1.3 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接种物种类与微生物成分
        2.2.1 实验方法
        2.2.2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2.2.3 土壤中的微生物
    2.3 纤维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2.3.1 降解率
        2.3.2 形态结构
        2.3.3 结晶结构
        2.3.4 热学性能
        2.3.5 纱线力学性能
    2.4 纤维生物降解实验方法
        2.4.1 活性污泥中降解实验方法
        2.4.2 土壤中降解实验方法
第3章 纤维素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的生物降解性
    3.1 降解周期对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1.1 降解周期对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3.1.2 降解周期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3.1.3 降解周期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1.4 降解周期对纤维热学性能的影响
        3.1.5 降解周期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温度对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2.1 温度对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3.2.2 温度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3.2.3 温度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2.4 温度对纤维热学性能的影响
        3.2.5 温度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包覆尼龙网袋对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3.3.1 包覆尼龙网袋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3.3.2 包覆尼龙网袋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3.3 包覆尼龙网袋对纤维热学性能的影响
        3.3.4 包覆尼龙网袋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纤维素纤维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性
    4.1 降解周期对纤维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4.1.1 降解周期对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4.1.2 降解周期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4.1.3 降解周期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4.1.4 降解周期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温度对纤维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4.2.1 温度对纤维降解率的影响
        4.2.2 温度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4.2.3 温度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4.2.4 温度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纤维在活性污泥中的生物降解性
    5.2 纤维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辐射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废物的辐照消毒处理
    1.1 医疗废物和港口垃圾的处理
    1.2 污泥的处理
2 高分子固体废物的辐照回收处理
    2.1 废塑料
    2.2 废橡胶
    2.3 纤维素
3 生活和工业垃圾的综合处理
4 其它
5 结语

(9)维生素E护肤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新型纤维素纤维生产方法
        1.2.1 氢氧化钠(氢氧化锂)/尿素(硫脲)法
        1.2.1.1 氢氧化钠(氢氧化锂)/尿素(硫脲)体系溶解机理
        1.2.1.2 氢氧化钠(氢氧化锂)/尿素(硫脲)体系溶解纤维素的方法
        1.2.1.3 纤维生产工艺及性能研究
        1.2.2 离子液体法
        1.2.2.1 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研究进展
        1.2.2.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机理
        1.2.2.3 纺丝原液的制备及纺丝成形
        1.2.2.4 离子液体的毒性
    1.3 护肤保健纤维及纺织品的生产
        1.3.1 甲壳素纤维
        1.3.2 牛奶蛋白纤维
        1.3.3 竹炭纤维及纺织品
        1.3.4 珍珠纤维
        1.3.5 丝胶在纤维及纺织品中的应用
        1.3.6 维生素纤维及纺织品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包合物的制备
        2.2.2 包合物的鉴定及表征
        2.2.2.1 包合物的显微镜和电镜观察
        2.2.2.2 包合物的紫外光谱鉴定
        2.2.2.3 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2.2.4 包合物的XRD测试
        2.2.2.5 包合物的热失重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包合物的形态结构
        2.3.2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2.3.3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 XRD分析
        2.3.5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化学组成
        2.3.6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分子结构模拟
        2.3.7 包合物的稳定性
        2.3.7.1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3.7.2 包合物中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2.3.7.3 包合物的稳定性
        2.3.8 维生素E-β-环糊精缓释性能研究
        2.3.8.1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释放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2.3.8.2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释放性能与时间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氢氧化钠/尿素/硫脲溶剂体系对纤维素溶解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
        3.2.2 溶解度的测定
        3.2.3 再生纤维素膜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3.2.3.1 再生纤维素膜红外光谱的测定
        3.2.3.2 再生纤维素膜XRD测试
        3.2.3.3 再生纤维素膜热失重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佳溶解条件的确定
        3.3.2 溶剂体系预冷温度对溶解能力的影响
        3.3.3 纤维素聚合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
        3.3.4 纤维素在溶解再生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3.3.5 再生纤维素膜的XRD分析
        3.3.6 再生纤维素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3.7 再生纤维素膜的热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对纤维素溶解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离子液体的合成
        4.2.2 离子液体纯度的测定
        4.2.3 离子液体的表征
        4.2.3.1 紫外光谱的测定
        4.2.3.2 红外光谱的侧定
        4.2.4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观察
        4.2.5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4.2.6 纤维素的再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纯度
        4.3.2 离子液体的紫外光谱特性
        4.3.3 离子液体的红外谱图
        4.3.5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4.3.6 再生前后纤维素红外光谱图
        4.3.7 纤维素再生前后XRD分析
        4.3.8 纤维素再生前后热失重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纤维素纺丝液流变性能的研究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部分
        5.2.1 纤维素溶液的制备
        5.2.2 纤维素溶液的落球粘度
        5.2.3 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溶液的落球粘度
        5.3.1.1 纤维素原料聚合度对粘度的影响
        5.3.1.2 溶液浓度的影响
        5.3.1.3 溶液温度的影响
        5.3.2 纤维素溶液的稳态流动性能研究
        5.3.2.1 纤维素溶液的流动曲线
        5.3.2.2 纤维素溶液的非牛顿指数
        5.3.2.3 纤维素溶液的结构粘度指数
        5.3.3 含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纤维素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5.3.3.1 含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的纤维素溶液的流动曲线
        5.3.3.2 含包合物纤维素溶液的非牛顿指数
    5.4 小结
第六章 维生素E护肤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纤维素纤维纺丝原液的制备
        6.2.2 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纺丝原液的制备
        6.2.3 纤维素纤维的湿法纺丝工艺
        6.2.4 纤维的力学性能
        6.2.5 纤维素纤维的红外光谱测试
        6.2.6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形态测试
        6.2.7 纤维的热失重分析
        6.2.8 纤维XRD分析
        6.2.9 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的鉴别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纺丝凝固浴的组成和温度分析
        6.3.1.1 H_2SO_4水溶液浓度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1.2 硫酸钠溶液浓度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1.3 凝固浴温度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1.4 第二凝固浴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1.5 纺丝中包和物含量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6.3.2 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6.3.3 纤维素纤维的形态结构
        6.3.4 纤维素纤维的红外光谱
        6.3.5 纤维素纤维XRD分析
        6.3.6 纤维素纤维和含维生素E-β-环糊精纤维素纤维的热分析
        6.3.8 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的鉴别
        6.3.9 维生素E纤维素纤维中维生素E的含量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粘胶纤维
        1.1.1 粘胶纤维的发展
        1.1.2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1.1.3 粘胶纤维的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1.1.4 粘胶纤维的主要性质
        1.1.5 粘胶纤维的分类
        1.1.6 粘胶纤维的应用
    1.2 表面接枝改性
        1.2.1 表面接枝改性概述
        1.2.2 表面接枝的方法
        1.2.3 表面接枝聚合反应体系组成
        1.2.4 表面接枝改性的应用
    1.3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改性
        1.3.1 纤维素纤维的预处理
        1.3.2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接枝共聚
        1.3.3 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
    1.4 功能性粘胶纤维
        1.4.1 抗菌功能性粘胶纤维
        1.4.2 蛋白粘胶纤维
        1.4.3 其他功能粘胶纤维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2.1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粘胶纤维的表面接枝聚合
        2.2.1 实验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接枝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1.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制备
        3.1.4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1.5 形貌与结构分析
        3.1.6 抗菌性能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纳米复合抗菌剂制备的工艺选择
        3.2.2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形貌
        3.2.3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3.2.4 纳米SiO_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3.2.5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抗菌粘胶纤维样品的制备
        4.1.4 检测表征
        4.1.5 抗菌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抗菌粘胶纤维的形貌
        4.2.2 抗菌粘胶纤维的表面结构
        4.2.3 抗菌粘胶纤维的抗菌性
        4.2.4 抗菌粘胶纤维的耐洗涤性能
        4.2.5 抗菌粘胶纤维接枝形成机理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
    5.1 羊毛角蛋白制备方法的选择
        5.1.1 羊毛角蛋白的特征
        5.1.2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方法选择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检测仪器
        5.2.4 羊毛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角蛋白溶液的性能分析
        5.3.2 角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及分析
        5.3.3 角蛋白的XRD分析
        5.3.4 角蛋白的热性能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角蛋白改性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6.1.4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羊毛角蛋白
        6.1.5 结果测试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角蛋白在粘胶表面的接枝率
        6.2.2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强力变化分析
        6.2.3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形貌
        6.2.4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6.2.5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FT-IR分析
        6.2.6 蛋白粘胶纤维的热性能
    6.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降低粘胶生产中废弃物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辐射降解纤维素磺原酸酯的合成及纺丝再生研究[J]. 王帅,武宗文,郑瑾,崔国士.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0(03)
  • [3]玉米秸秆碱法制浆细小组分制备再生纤维素膜的研究[D]. 张恒.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4]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D]. 何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D]. 李亚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6]固体废物的辐射处理[A]. 刘秀华,邓义,何小波.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 2010
  • [7]纤维素纤维的生物降解性研究[D]. 唐莹莹. 苏州大学, 2010(01)
  • [8]辐射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J]. 刘秀华,邓义,何小波. 化工进展, 2010(04)
  • [9]维生素E护肤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怀芳. 青岛大学, 2008(02)
  • [10]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 王淑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标签:;  ;  

一种减少粘胶生产废料的新工艺:纤维素的辐射降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