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甜瓜超低温育种成功

我国甜瓜超低温育种成功

一、我国瓜类超低温育种获得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丽[1](2021)在《CsLRR1调控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是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是我国广泛栽培的一种蔬菜。2019年,我国黄瓜种植面积达125.84万公顷,年产量达7033.90万吨,分别占世界的56.39%和80.11%。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危害黄瓜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发病时叶片布满白色病斑,不但降低叶片的光合效率造成减产,而且影响果实品质。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控黄瓜白粉病的重要手段。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RR)蛋白在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LRR-RLK和NBS-LRR类蛋白研究较多。相反,对仅含有LRR基序的蛋白,即LRR-only蛋白的相关研究较少,它们在植物抗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也尚不明确。本实验室前期通过传统QTL定位结合精细定位的方法,确定了一个LRR-only基因即CsLRR1是调控黄瓜白粉病抗性QTL位点Pm5.2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法对CsLRR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并通过过表达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Y2H)筛选CsLRR1的互作蛋白,利用荧光定量法对互作蛋白在白粉菌接种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D8和SSSL508-28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Y2H回转验证确定互作关系;基于酵母单杂交技术(Y1H)筛选能够结合CsLRR1启动子并激活其转录的转录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法获得了 3株阳性转基因苗,对其T1代植株进行白粉菌接种处理,发现较野生型而言过表达CsLRR1的T1代植株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对CsLRR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CsLRR1是一个膜蛋白。2.基于Y2H,筛选到7个CsLRR1的互作蛋白,其中CsXTH30能够编码木葡聚糖糖基转移酶(XET),通过响应CsLRR1的诱导,在接种白粉菌后上调表达,以提高抗性品系SSSL508-28叶片中XET的活性来强化细胞壁,从而增强抗性品系抗病能力。3.基于Y1H,筛选到了能够结合CsLRR1启动子的转录因子CsbZIP63,该转录因子具有水杨酸(SA)响应性;对白粉菌接种处理48h后感病品种D8和抗性品系SSSL508-28叶片内SA含量积累情况进行测定,发现SA在SSSL508-28叶片内含量上升,而在D8中含量下降;对两叶一心时期的SSSL508-28进行外源SA喷施处理和白粉菌接种处理,CsLRR1和CsbZIP63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与对照相比都上调表达,且SA喷施处理后的上调幅度显着高于白粉菌诱导。4.通过研究CsLRR1在白粉病抗性中的作用,建立了一个基因调控模型:白粉菌侵染显着触发了黄瓜白粉病抗性品系SSSL508-28中SA含量的增加,导致SA响应的bZIP转录因子CsbZIP63的激活,活化的CsbZIP63直接与CsLRR1的启动子结合并启动其表达,CsLRR1进一步促进CsXTH30的转录,而CsXTH30能够通过编码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水解酶(XTH)蛋白,调节XET的活性,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强化。

董文科[2](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周函希[3](2020)在《黄瓜单性结实片段代换系创制及功能基因挖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我国重要的蔬莱作物。2018年,我国黄瓜的栽培面积为1900万亩,年产量约6000万吨,占比超过世界的60%。单性结实指子房不经过授粉受精或其他刺激而发育成果实的现象,是设施黄瓜育种和栽培特别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露地阴雨天或设施低温、弱光,少虫媒的条件下,单性结实能力弱的品系坐果率下降、畸形果率上升,会直接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而具有强单性结实能力的品种则可以在不良环境下成功坐果,并且其果实未授粉受精,具有无种子,果肉厚,心腔小的特点,易获得较高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强单性结实一直是黄瓜育种的重要目标,但是对黄瓜内部基因如何调控单性结实发生却知之甚少。本论文以单性结实能力强的BY为供体亲本,单性结实性弱的ZK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自交、单性结实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花结果期单性结实性鉴定,获得了以ZK为遗传背景,含有BY导入片段的强单性结实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对CSSL和ZK未授粉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单性结实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而结合功能注释及qRT-PCR验证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鉴定单性结实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CSSL的过程中各世代群体内单株单性结实率均为连续分布,说明该性状符合数量遗传特征;通过表型观察和数据统计,CSSL高代表型逐逐渐趋向于ZK。结合表型和单性结实率统计发现:BC2F1单性结实率为22%,BC3F1单性结实率为53%,BC4F1单性结实率为82.6%,BC4F2单性结实率为90.7%,因此,BY中带有强单性结实能力的染色体片段已成功插入到ZK基因组。2.本研究选取平均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的70对SSR引物,其中有36对SSR引物在亲本ZK和BY间具有多态性。利用36对引物对CSSL和ZK进行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对引物的条带与BY相同,其余则与ZK条带相同。因此,推测CSSL的遗传背景已逐渐和ZK相同,即CSSL的遗传背景已基本趋向纯合。3.对CSSL和ZK花后1天未授粉果实进行转录组分析,获得在CSSL和ZK中差异表达的基因2078个,其中1021个基因在CSSL中上调,1057个基因下调。由前述可知,ZK和CSSL仅在单性结实能力上呈现差异,其他遗传背景几乎相同,据此推测这些差异基因可能与单性结实性相关。结合基因功能注释、GO功能分析和KEGG功能分析,11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和2个糖类物质调控运输相关基因可能与单性结实密切相关。其中,乙烯和脱落酸相关5个基因在CSSL果实中下调表达,而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基因5个上调表达。初步获得了激素调控单性结实发生的分子证据。4.进一步通过qRT-PCR对上述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CsaV33G012170;CsaV32G012870;CsaV33G046430)和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CsaV37G025250;CsaV35G000620)在CSSL中的表达量低于ZK,而生长素信号途径相关基因(CsaV37G027610;CsaV33G012650;CsaV33G046370)的表达量低于ZK,这表明CSSL中生长素信号途径的增强表达、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和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表达与黄瓜单性结实关系密切。

阳文龙,李锡香[4](2019)在《我国蔬菜种质资源工作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利用价值。蔬菜种质资源包括各种蔬菜的栽培种、野生种、野生和半野生近缘种,以及人工创造的品种、品系、遗传材料等的种子、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DNA片段和基因等[1-2]。蔬菜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蔬菜科学研究和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蔬菜

王敏瑞[5](2019)在《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低温保存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方法。在诸多研究中发现,不同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保存同一基因型时再生率有很大差异。探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无疑将有利于不同实验室超低温基因库的建立。病毒病害是制约苹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毒苗的培育是生产上防止病毒病害的核心技术。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是一种难以脱除的病毒,建立该病毒的高效脱毒新技术有利于苹果产业的发展。带毒材料是病毒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提条件。病毒是专性病原体,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复制与增殖。因此,病毒的长期保存十分困难。建立病毒高效、安全、长期的保存技术可为病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病原材料。本研究旨在:(1)比较苹果带毒(ASGV)茎尖与无毒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再生的差异,并探讨病毒导致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再生力低的原因;(2)建立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高效脱除ASGV的技术,并揭示其脱毒机理;(3)建立茎尖超低温保存ASGV的技术,并证明该技术保存病毒的有效性。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苹果‘Gala’单感ASGV和无毒试管苗为试材,用小滴玻璃化(droplet-vitrification)保存茎尖。结果表明,带毒茎尖与无毒茎尖的成活率和再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无毒茎尖的再生速度快于带毒茎尖,且均再生正常的茎。带毒茎尖表现出三种再生类型:正常茎、莲座茎和莲座茎带不正常叶片,三种再生类型的比例分别为45%,32%和23%。ASGV带毒苗和无毒苗在继代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带毒苗形成的茎数/株为7.2,明显高于无毒苗(5.1)。无毒苗形成的≥1.0 cm和<1.0 cm但≥0.5 cm的茎数为2.9和2.2,且没有<0.5 cm的茎。带毒苗形成的≥1.0 cm、<1.0 cm但≥0.5cm和<0.5 cm的茎数分别为1.8、2.8和2.6,分别占总茎数的25%、38.9%和36.1%。无毒苗的生长素(IAA)和玉米素(ZR)含量分别为15.9和14.3μg/g,明显高于带毒苗(12.4μg/g和11.2μg/g)。带毒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总蛋白和脯氨酸水平分别为11.1 mg/g、8.7 mg/g和17.2μg/g,分别比无毒苗高16%、30%和28%。无毒苗的电解质渗出率为8.1%,明显低于带毒苗(9.8%)。组织切片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细胞在茎尖的分布结果表明:无毒茎尖的成活细胞分布在顶端分生组织1-8层和第1-4叶原基,成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2%和34%。而带毒茎尖的成活细胞分布在顶端分生组织1-5层和第1-4叶原基,成活比例分别为46%和30%。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无毒茎尖和带毒茎尖的超微结构大致相似,唯有线粒体形态有所不同:无毒茎尖细胞的线粒体为卵形(正常),而带毒茎尖细胞的线粒体明显加长。带毒试管苗生长素和玉米素的降低可能导致试管苗茎数量的增加和长度降低。病毒引起的细胞膜伤害(电解质渗出率上升)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降低细胞对超低温的抗性,进而导致再生正常茎的能力降低。2.以单感ASGV的苹果‘Gala’试管苗为试材,成功建立了热处理结合小滴玻璃化法茎尖超低温疗法脱除ASGV的技术。将带毒试管苗置于36 o C/32 o C(白天/夜间)光照条件下热处理4周,从热处理后的试管苗上取1.5 mm(带3-4叶原基)的茎尖,经小滴玻璃化超低温处理或茎尖培养,获得再生试管苗。待试管苗移入温室生长10个月后,用RT-PCR检查植株的带毒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不会影响带毒试管苗的成活,但明显影响试管苗的营养生长:热处理后植株茎的长度为2.5 cm,显着低于对照(3.5 cm);但增殖率(4.7)明显高于对照(2.5)。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再生率随热处理周数的延长而明显下降,但脱毒率明显上升。热处理4周的脱毒率为100%。热处理后茎尖培养的再生率(78%)高于超低温疗法(44%),但前者的脱毒率(26%)明显低于后者(100%)。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分别得到了100%(‘Fuji’)、40%(‘浓果25’)、30%(‘瑞雪’)和83%(‘M9’)的脱毒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ASGV在‘Gala’和‘瑞雪’茎尖的定位表明:ASGV可感染两个苹果品种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幼嫩叶原基。随着热处理周数的增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无毒区明显扩大。热处理4周后,‘Gala’茎尖的分生组织和第1-5片叶原基不能定位到病毒,而‘瑞雪’茎尖的第4叶原基中能明显定位到病毒。超低温疗法处理后,‘Gala’和‘瑞雪’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和第1-3片叶原基中有大量细胞成活,但‘Gala’在第4叶原基中仅有少量细胞成活,而‘瑞雪’的第四片叶原基中有较多细胞成活。病毒在不同基因型茎尖中分布的不同和超低温处理后的茎尖细胞成活模式的差异解释了不同基因型中存在脱毒率差异的原因。3,以单感ASGV的苹果‘Gala’试管苗为试材,用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和包埋干燥法(encapsulation-dehydration)分别处理茎尖,获得62-67%的再生率。再生试管苗经RT-PCR检测,两种茎尖超低温方法所获得的再生苗ASGV带毒率均为100%。与带毒试管苗(对照)比较,超低温保存后带毒苗继代培养8周后的增殖率和病毒浓度明显低于对照,但继代培养16周后的增殖与病毒浓度与对照相似。使用试管苗微型嫁接技术将超低温保存后的带毒苗嫁接在苹果‘Gala’无毒试管苗上,嫁接21天后的传毒率为100%。将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使用摩擦接种技术侵染烟草叶片,接种21天后,明显观察到烟草叶片上的病毒症状。应用RT-PCR法在显示症状的叶片中检测到了病毒。对超低温保存的ASGV病毒的三个基因片段(包括编码外壳蛋白和运动蛋白)的测序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后的ASGV与对照ASGV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87%。本研究获得的结果为使用无毒材料超低温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为脱除难脱除的植物病毒提供了新的技术。茎尖超低温病毒保存技术为植物病毒的安全、长期、高效保存开辟了新的途径。

彭斌[6](2019)在《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葫芦科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28种以上病毒侵染为害葫芦科作物,每年可造成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贸易交流频繁,种植地域的扩张以及种植模式的多样化,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病种类发生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研究调查全国西瓜和甜瓜的主要产区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疑似病毒样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鉴定和检测病毒种类;鉴定了2种葫芦科作物上新发生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鉴定了1种侵染西葫芦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新病毒;对4种常见的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本文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与分布。调查了华南沿海冬季产区,长江以南丘陵产区,华中平原优势产区,西南坡地和山区种植区以及西北旱地优势产区为代表的9个省份,31个区县,52块种植地块的以西瓜和甜瓜为主的葫芦科作物上病毒病发生情况。共采集了288份疑似病毒样本,其中西瓜109份,甜瓜95份,南瓜57份,其他葫芦作物共27份。初步比较了小RNA测序(Small RNA sequencing,sRNA-seq)和去核糖体RNA测序(Ribo-minus RNA sequencing,rmRNA-seq)技术应用于鉴定和检测病毒的差异。应用NGS测序技术和常规检测技术检测到12个属22种病毒,其中已知病毒种21个,新病毒种1种。以病毒核酸类型分类比较,正单链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ssRNA virus)占优;以病毒属分类比较:马铃薯Y病毒属占优;以病毒种分类比较: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占优;以田间传播类型分类比较: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以侵染单个样本的病毒数量分类;单个病毒侵染样本数量占优。比较分析了不同葫芦科作物中检出病毒的种类与分布差异。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地区病毒发生与分布情况,其中明显差异是华南地区以蓟马传播病毒种类占优,而其他地区均是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2)明确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信息。在NGS和RT-PCR鉴定的基础上,测定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其基因组特性。ZTMV是一种重组病毒;PLDMV与目前报道的番木瓜株系基因组水平差异较大。通过重组融合方法成功构建了ZTMV和PLDMV侵染性克隆,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样本中获得2种病毒3个分离物纯化病毒材料并验证了其侵染性和传毒能力。测定了2种病毒4个分离物的寄主范围以及在不同葫芦科作物上的症状表现。(3)发现和鉴定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我们鉴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西葫芦上的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命名为小西葫芦蚜传黄化病毒(zucchini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测定该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5792nt并分析其基因组符合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特性。通过多重比对,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明确该病毒由同属的鹰嘴豆褪绿丛矮病毒(chickpea chlorotic stunt virus)与芜菁黄化病毒(turnip yellow virus),芸苔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进化关系较近的未知病毒重组而来的新病毒。(4)明确了4种常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类群。基于NGS测序数据获得病毒的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用于4种主要病毒系统进化分析。来自本研究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遗传多样性不高都属于ⅠB亚组,检测到可能的重配现象;ZYMV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发现一个区别已报道所有ZYMV分离物的新组,提出ZYMV系统进化可能与地理位置相关性的假设;基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关系重新规划了病毒群体的系统进化关系;基于番木瓜花叶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定义1个PRSV新组,讨论了PRSV系统进化与寄主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基于NGS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种主要病毒基因组的SNP分析。本论文研究通过大量采集以西瓜甜瓜为主的葫芦科病毒病害样本,通过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的种类与分布,建立了中国葫芦科病毒组;鉴定了2种新发生病毒、1种病毒新种;分析了4种常见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类群。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中国乃至世界葫芦科病毒发生与分布的认识,有利于病毒病害的防控。

周萌萌[7](2019)在《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粉病是苦瓜生产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药物防治、引进抗病品种和选育广谱抗病新品种是防控白粉病的主要手段。但化学防控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通过检测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引进抗病材料,但是由于优势小种的改变而不再表现为抗病。探寻广谱抗性材料,是解决短时间内地方性生理小种快速演替,加速广谱抗性品种选育最有效途径。因此探索最有效的化学防控时机和方式,以及加速抗病品种的选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明确海南省苦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及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挖掘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采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解析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种类,显微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探讨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要遗传规律。克隆获得了苦瓜白粉病相关MLO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是否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白粉病诱导、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下不同时间段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本研究确定海南海口、澄迈、屯昌、万宁、陵水、三亚地区苦瓜白粉病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生理小种为2F;显微观察法明确此白粉病菌在侵染苦瓜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4h为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8h为附着孢形成高峰期,16-24h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5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发现苦瓜白粉病抗性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且会受到环境变异的影响。2.从白粉病高感栽培苦瓜品系25克隆得到8个McMLO基因,分别命名为McMLO1、McML02、McML03、McML04、McML05、McML06、McML07、McML08,其开放阅读框为 1539 bp、1584 bp、1791 bp、1737bp、1713bp、1719bp、1662 bp、1620bp,分别编码 512、527、596、578、570、572、553、539 个氨基酸。3.对苦瓜8个McMLO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发现McMLO蛋白均为碱性蛋白由22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仅McMLO1、McMLO5蛋白为稳定性蛋白;a-螺旋(Alphahelix)和无规则卷曲(Randomcoil)是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均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其中McMLO4、McML05具有信号肽;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强,含有6-8个跨膜结构域;外显子13-16个,内含子12-15个不等;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应答不同逆境和植物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McML03、McMLO8可能与白粉病敏感性相关。4.8个McMLO基因在苦瓜生长期内不同组织(嫩叶、老叶、茎、卷须、花、幼果、根)中均有表达,但是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嫩叶中表达量普遍较低。McMLO1、McMLO4、McMLO5、McMLO7、McMLO8均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而McMLO2在卷须中的表达量最高,McMLO3在花中表达量最高,McMLO6在卷须中表达量最高。5.McML01和McML03基因受白粉病菌诱导后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次是McMLO8基因,其他基因的表达量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变化较小,所以推测白粉病高感栽培苦瓜品系中McML01和McMLO3基因可能与白粉菌敏感性相关。6.发现不同的基因在受到胁迫时的表达模式不同。McML02基因能迅速响应40C低温胁迫,McMLO5在NaCl胁迫的第4 h基因表达量上调明显,甘露醇处理下,McML02和McMLO5表现出显着响应,McMLO1和McML07在第4d或7d基因表达量出现显着上调,响应S4胁迫较迟缓,;McMLO3在JA处理第7 d表达量出现明显上调;ABA处理第24 h,McMLO5和McMLO4基因表达量出现显着上调。本研究明确了海南省苦瓜主产区的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现接种后的前2 d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根据苦瓜抗性遗传规律,F2代主基因遗传率最高,受环境影响最小,在苦瓜的白粉病抗性育种中,以早期世代(F2)作为选择有效时期。推测苦瓜McMLO家族成员基因功能存在差异,有的基因参与白粉病诱导过程,有的可能响应不同逆境和植物激素胁迫,也可能在植株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为苦瓜白粉病化学防治最佳时期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确定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及McMLO蛋白功能研究,为利用McMLO基因选育白粉病抗性品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丁玉梅[8](2019)在《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e)是南瓜属一年或多年生瓜类作物,对瓜类枯萎病有较强抗性,已作为嫁接砧木有效控制了瓜类枯萎病的发生和危害。中国是全球瓜类生产大国,枯萎病是影响瓜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镰孢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的瓜类种植区普遍发生,一般使瓜类减产20%60%,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最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有关瓜类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及瓜类-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利用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上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一方面,可以较系统分析抗性基因和抗性蛋白的差异表达特性,有助于从整体水平上揭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信号传导和分子调控网络,深入解析黑籽南瓜-枯萎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为阐明瓜类寄主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信息。另一方面,可获得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全景图,有利于筛选和鉴定起关键作用的抗病基因,为瓜类抗枯萎病基因工程育种提供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克隆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并分析不同抗性品种中NBS同源片段的表达差异,结合枯萎病症状的表现确定抗性基因表达丰度较高的取样时间。在此基础上,选取抗病材料,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和iTRAQ技术,通过多点时序比较,构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胁迫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表达谱,分析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代谢通路和分子调控网络;锁定和鉴别黑籽南瓜NBS类关键抗病基因,构建NBS类基因的VIGS沉默载体进行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NBS类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的简并引物,从黑籽南瓜基因组中分离了8条RGAs,其中HQRGA2(GenBank ID:MG946756)包含NBS类抗病基因的4个保守模块:P-loop、Kinase-2、Kinase-3a和GLPL区,且具有NB-ARC(nucleotide-binding adaptor shared by APAF-1,R proteins and CED-4)结构,为CC-NBS-LRR类抗病基因序列。HQRGA2与部分抗病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相似性达到87%99%,与中国南瓜抗病蛋白基因SQRGA-13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6.6%,与其余抗病基因同源性在16.6%43.8%之间。Q-PCR分析显示3个黑籽南瓜品种中HQRGA2的表达均受枯萎病菌胁迫(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的诱导,其中感病白皮品种呈多个升-降的表达趋势,中抗花皮品种呈多个降-升的趋势,抗病绿皮品种HQRGA2的表达水平增加迅速且持续能力强,呈增加-降低的表达特点。结合接种后枯萎病出现和发展特征,确定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取样时间为接种枯萎病菌后48h(无肉眼可见症状的潜伏期)和96h(病症扩展期)。2.以抗病绿皮品种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加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对接种后48h、96h和对照(伤根加无菌水灌根后48h)的黑籽南瓜叶片进行RNA-Seq高通量测序,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组装获得的Unigene在NR、SWISSPROT、KOG、GO、KEGG数据库中比对得到注释结果,FPKM法计算Unigene表达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研究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同一时间点及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构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表达谱。主要结果如下:(1)黑籽南瓜转录组测序经组装后共获得62,169条Unigene,N50为1,640bp,最长Unigene为15,877bp,最短Unigene为301bp,平均长度为1,160bp。将Unigene和NR、SWISSPROT、K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共获得47,521条Unigene(76.44%)的生物信息学注释结果,其中11,676条Unigene(29.40%)能与甜瓜基因组比对上,11,674条Unigene(29.39%)能与黄瓜基因组比对上。另有14,648条Unigene(23.56%)未被注释到,推测该部分序列可能是新转录本,或者是黑籽南瓜区别于其他瓜类作物的特有基因。本研究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可为研究其他瓜类抗病机制的基因注释提供参考。(2)通过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量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富集,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为可靠。结果显示:(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被诱导的大多数Unigene的功能都是常见的,几乎涵盖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共有25,020条Unigene被富集到25个分子功能家族,其中4,437条Unigene被富集到仅一般功能预测(General function prediction only),是富集基因数最多的一类,其次2,744条Unigene富集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和分子伴侣(Chaperones),2,368条Unigene富集到信号转导机制(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而富集到次生代谢物的合成、运输及分解(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与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上的基因数分别是837条和228条。(2)枯萎病菌激活的黑籽南瓜差异表达基因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接种后48h和96h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39和2,021个,且下调基因的数量大于上调基因,其中有大量转录因子和抗病R基因发生了上调或下调表达。并集分析显示有72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时间点中共同差异表达,355个基因上调表达,366个基因下调表达;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的有444个,238个持续上调表达,206个持续下调表达。(3)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接种后48h时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程序性死亡(Necroptosis)、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硫胺素代谢(Thiamine metabolism)、淀粉和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细胞凋亡(Apoptosis)、糖酵解/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溶菌酶(Lysosome)、细胞色素P450代谢(Cytochrome P450 metabolism)、丙酮酸盐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醛酸盐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bolism)、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等抗病相关代谢途径。接种后96h,除上述代谢途径外,还激活了P53信号、VEGF信号和TNF信号等抗病相关信号途径,枯萎病菌激发了黑籽南瓜体内多种抗病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防御反应及信号转导等,显示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3.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同处理的材料,利用iTRAQ技术研究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差异蛋白表达谱。结果表明:(1)总共鉴定到的可信蛋白数量为1,907个,差异表达蛋白总数为567个,CK-VS-48h处理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13个,其中60个差异蛋白通过KEGG富集到55个代谢通路;CK-VS-96h处理组有329个,198个富集在82条通路;48h-VS-96h有125个。发现在差异表达蛋白中有4个未知功能蛋白,其中的1个上调蛋白CL11145contig1是gpi锚定的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对于抵抗非生物胁迫具有重要作用。另一个上调蛋白CL9717contig1为未知蛋白。2个下调的未知蛋白CL29643contig1和CL4168contig1均为假定的Csa蛋白,功能有待研究。(2)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并集分析找到3个处理组中有13个共性差异蛋白,其中与抗性相关的是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1和SAM2),推测SAM合成相关基因也在抗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与KEGG通路之间的互作分析表明,接种后48h的基因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差异比96h大,上调表达的互作基因和蛋白数量比96h多。(3)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表达蛋白关联性分析表明,接种后48h和96h与转录组差异基因关联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有11个和39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相关调节基因富集到20个代谢途径,主要参与了核糖体、苯丙素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的碳固定、过氧化物酶体、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代谢和糖酵解/糖异生、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等途径。研究结果为确定需深入研究的代谢通路及鉴定关键抗性蛋白提供依据。4.综合黑籽南瓜接种枯萎病菌后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中的pathway富集分析数据,提出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抗病信号转导网络,初步明确了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分子调控和信号传导途径,为黑籽南瓜抗病基因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1)受枯萎病菌侵染后,黑籽南瓜通过膜锚定的枯萎病菌受体蛋白识别真菌诱导子/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诱导下游信号传导。(2)钙通道的激活和胞质钙的增加触发NADPH氧化酶的激活,导致H2O2的产生和活性氧(ROS)爆发。(3)黑籽南瓜去除根尖后,枯萎病菌快速入侵,病菌的效应因子/无毒基因(AVR)使黑籽南瓜相关基因作出误判,从而导致木质素合成降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壁降解、光合速率下降、蜡质合成下降等过程,植株的物理抗性并未发挥作用。(4)随着病原菌的增多,黑籽南瓜通过特定的病原体受体(PRRS)和NBS类抗病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因子,从而激活MAPK信号转导途径。(5)ABA途径在MYB和NAC等转录因子的参与下,通过提高丙酮酸盐、介导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来防御病菌。(6)茉莉酸(JA)途径主要是通过茉莉酸甲酯的增加来促进相关转录因子或基因的表达,但其中的基因有上调或下调,预测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参与了后期的防御;(7)水杨酸(SA)途径作为主要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通过WRKY和BZIP转录因子激发了PR1蛋白的表达,从而开启系统性防御过程(SAR),调动硫胺素、溶菌酶、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吞噬体等过程来清除病菌;(8)产生的ROS通过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ASA-GSH)循环来清除。(9)过氧化物酶体在抗病过程中通过CAT来调节和平衡ROS的产生。5.针对NBS-LRR类基因在黑籽南瓜抗病信号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二代转录组Unigene和全长转录组Unigene结合方法对NBS类基因进行了鉴别和筛选。(1)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从黑籽南瓜CDS中鉴定了43条CfNBS(NBS-type gene from C.ficifolia)类基因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六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进化树分析表明,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分化比其它瓜类物种丰富。(2)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显着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苷肽转运、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等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表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种枯萎病菌后的Q-PCR验证表明,有10个基因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和果皮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和CL19588Contig1。6.从黑籽南瓜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了HQRGA2片段的全长基因,其Unigene编码为CL7398Contig1,经实体克隆测序该基因全长4,303bp,命名为CfRFN2(Gene Bank ID:MK618462),ORFfinder分析发现其有一个完整的编码框,长度4,092bp,编码1,363个氨基酸。(1)CfRFN2注释为拟南芥抗病蛋白At4g27190类转录突变体X1同源基因。CfRFN2与其他瓜类抗病基因核苷相似性在87%98%之间,保守结构域分析该基因含有1个NB-ARC和2个LRR结构域;推导该基因的信号肽序列在1920个氨基酸之间且不属于分泌蛋白;CfRFN2蛋白与美洲南瓜和中国南瓜的RPS2蛋白同源性亲缘关系最近。(2)从克隆载体pEASY-CfRFN2片段3中扩增415bp的CfRFN2基因片段,连接入VIGS载体pTRV2,构建完成VIGS沉默载体pTRV2-CfRFN2。以含有沉默载体和共转化载体pTRV1的农杆菌同时侵染黑籽南瓜幼苗,28d后以共侵染的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处理,以野生型植株接种枯萎病菌为对照,接种7d后,处理植株较对照发病严重,Q-PCR分析显示处理植株中CfRFN2的相对表达量在接种后48h和96h比对照分别减低34.75%和98.27%,初步表明黑籽南瓜CfRFN2基因具有抗枯萎病的功能。

郭银潇[9](2018)在《美洲南瓜PAL基因表达特性及防卫基因对白粉病菌侵染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裸仁美洲南瓜(Hull-less Cucurbita pepo)作为自然界中罕见的一种变异类型,因其种子无种皮,因而又称为无壳南瓜。但长期以来,培育裸仁美洲南瓜育种技术太过传统,出现了各种产品性状不优等问题,同时白粉病的大面积蔓延,使美洲南瓜的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前期对PAL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全长进行了克隆,本研究以裸仁美洲南瓜为试验材料,克隆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启动子,并对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同时对有壳美洲南瓜和裸仁美洲南瓜植株不同发育时期的5个不同组织部位的PAL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及接种白粉菌后美洲南瓜茎和叶中3个PAL基因、CCR基因、4CL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前期获得的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的c DNA序列设计3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长度为1089 bp的启动子序列,将获得的序列与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的c DNA序列进行比对,两者间有317 bp的重复序列,初步判断获得的序列为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CPL-PAL)上游启动子序列。利用P1ant CARE软件对获得的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启动子含有真核生物启动子必须的核心元件TATA-box和增强CAAT-box,还含有其他光反应元件、激素应答元件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相关的多种功能元件。预测的结果表明克隆到的启动子序列具有典型启动子的一般特征,并且与光、激素、干旱等胁迫诱导有关。2.对美洲南瓜有壳自交系03N-123-6(P3)、裸仁自交系1N304-7(P13)、有壳自交系04LAg-26-2(P5)和裸仁自交系04LAg-26-28(P15)这4个品种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PAL基因家族成员的实时荧光定量测定。结果表明P3和P5的种皮PAL-1、PAL-2和PAL-3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各个时期P13和P15的表达量,说明裸仁美洲南瓜种皮的合成可能受到了PAL基因家族成员的调控。有壳美洲南瓜P3、P5和裸仁美洲南瓜P13、P15在其他组织中呈现不同表达水平,P3和P13中PAL-1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瓜皮,最低的为瓜囊;在P5和P15中PAL-1基因的表达量最强的组织是瓜皮,其次是种仁,最少的是瓜囊;P3中PAL-2基因表达量为最高的部位为瓜皮,最低瓜肉,而P13为最低同样为瓜囊;P5中PAL-2基因的表达量最低的部位是瓜肉;P15中是瓜囊。瓜皮的表达量在P3和P13中高于其他三个组织,P3中PAL-3基因表达量最低的组织为种仁;而在P13则为瓜囊;在P5和P15中表达最活跃的部位是瓜皮,P5中最弱的也是种仁,而瓜囊是P15中表达量最少的。3.不同品种的美洲南瓜接种白粉病菌后,5个防卫基因PAL-1、PAL-2、PAL-3、CCR、4CL的表达量整体趋势先升高后降低。抗病品种的防卫基因的表达量增幅大于感病品种,防卫基因的表达量在美洲南瓜抗病品种接菌后的第5 d和第9 d达到峰值,在感病品种中则是在接菌后的第9 d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的表达量增幅低于抗病品种,在每个品种中不同防卫基因的表达量是叶片高于茎杆。有壳品种的5个基因进行比较,PAL-2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其他4个基因,推测PAL-2基因可能在有壳美洲南瓜抗病性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防卫基因在裸仁品种中比较,则是PAL-1的表达量最高,推测PAL-1在该品种的抗病性中起主导作用。

宋亚妮[10](2018)在《甘蔗原生质体的融合及杂核细胞再生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蔗糖是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全国一半以上的糖产量来自于广西,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8.15万公顷,占全国60%。寒害是是甘蔗面临的灾害之一,甘蔗受冻以后,出现大面积甘蔗叶片干枯、生长点死一亡、蔗茎呈水煮状、侧芽严重损伤、蔗糖分转化、蔗汁纯度下降,产糖率下降,品质变劣,影响蔗糖产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新台糖22号作为广西甘蔗的当家品种,具有高萌芽率、高分蘖率、高产高糖、耐旱等很好的农艺性状,但这个品种耐寒性差。桂糖28号具有高糖耐寒性等特性,可以在育种上作为一个很好的基因库加以利用,用新台糖22号和桂糖28号来进行细胞融合育种,把它们的优良基因进行重组,可能会得出的优良农艺性状和抗寒性更强的杂交后代。与其他育种方式相比,细胞融合具有不受种属的局限,克服性细胞的不融合,可以转移大量的基因,还可获得多个数量遗传性状的表达,可同时转录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等优点。但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尚不多见。本文研究了(1)甘蔗原生质体的冻存复苏条件的优化(2)互补抑制剂碘乙酰胺(IOA)和罗丹明6G(R-6G)的浓度的优化(3)PEG融合和电融合条件的优化(4)融合后原生质体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冻存液、冻存温度和取材部位对原生质体冻存后复活力有显着的影响,三个冻存液组合比较,在70%培养基+20%血清+10%DMSO中,冻存30 d后复苏活力最强,达72%。冻存90d内复苏,-196℃液氮和-80℃冻存的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差异不显着,但90d冻存后复苏,-196℃液氮冻存后复苏-80℃原生质活力显着大于-80℃冻存条件;不同取材部位比较,幼叶冻存30d后复苏所得原生质体活力显着大于茎尖冻存条件。2.冻存液和冻存温度对细胞第一次启动分裂和形成细胞团时间的差异不显着。一般培养5-6d左右,细胞壁基本形成完整,培养6d后,细胞启动分裂,培养15d后形成细胞团。茎尖酶解所得原生质体再生能力最强,较幼叶酶解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壁的时间早3d,第一次分裂时间早2d。3.分别用IOA(0-10mmol/L)和R-6G(0-70 μg/mL)钝化处理两个甘蔗品种,均可使原生质体活力和植板率显着下降。培养30d后,在10 mmol/L IOA和70 μg/mLR-6G浓度下,所有原生质体均失去了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IOA对甘蔗GT28抑制作用较强,R-6G对甘蔗ROC22抑制作用较明显,且R-6G可使甘蔗原生质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红色荧光,可做荧光染料使用。适宜的ROC22甘蔗原生质体R-6G钝化剂浓度是 50 μg/mL,而 GT28 是 6 mmol/L。4.在PEG融合研究中,当用浓度50%的PEG-6000融合液处理甘蔗幼叶的原生质体,PEG与细胞悬液的体积比为4:5,Ca2+浓度为0.3 mol/L,在25-30℃下融合30 min左右时,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最高。5.在电融合研究中,将新台糖22号和桂糖28号2亲本甘蔗原生质体等体积混合,密度调至5 X105个/mL后进行电融合,当交流电场强度为200 V/cm、直流脉冲场强为2 kv/cm、脉冲宽幅为40 μs、脉冲个数为2个时,原生质体融合率最高,破损率最低。6.在杂合体的培养过程中,在培养密度5 × 105个/mL固液双层培养、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3mg/L条件下,培养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培养后原生质体在5 d左右形成细胞壁,在第6 d左右开始细胞分裂,15 d左右形成小细胞团,30 d左右形成小愈伤。

二、我国瓜类超低温育种获得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瓜类超低温育种获得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CsLRR1调控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黄瓜白粉病菌
        1.1 病原菌的种类、特性及寄主范围
        1.2 病原菌的分布及生理小种分化
        1.3 黄瓜白粉病的症状和发病规律
        1.3.1 黄瓜白粉病的发病症状
        1.3.2 黄瓜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2 黄瓜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3 植物抗性诱导机制研究进展
        3.1 物理机制
        3.2 生理生化机制
        3.3 分子机制
        3.3.1 植物基础免疫机制
        3.3.2 植物R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
    4 亚细胞定位技术研究进展
        4.1 预测定位法
        4.2 融合报告基因定位法
    5 蛋白互作研究进展
        5.1 蛋白互作研究意义
        5.2 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及应用
第二章 CsLRR1过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2 CsLRR1过表达遗传转化体系构建
        1.2.1 过表达载体构建
        1.2.2 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
        1.3 CsLRR1蛋白亚细胞定位试验
        1.3.1 pCambia1301-CsLRR1-GFP载体构建
        1.3.2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1.3.3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及结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表达CsLRR1植株抗病能力验证
        2.2 CsLRR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第三章 CsLRR1互作蛋白筛选及表达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材料背景
        1.1.2 病情指数统计
        1.1.3 材料处理与取样时间
        1.2 CsLRR1的互作蛋白筛选
        1.2.1 构建pGBKT7-CsLRR1载体
        1.2.2 pGBKT7-CsLRR1毒性和自激活检测
        1.2.3 结合生长筛库及PCR鉴定
        1.2.4 阳性质粒回转互作验证
        1.3 CsLRR1互作蛋白的表达
        1.3.1 RNA提取与浓度测定
        1.3.2 cDNA的合成
        1.3.3 引物设计及qRT-PCR检测分析
        1.4 D8和SSSL508-28白粉菌接种前后叶片内木葡聚糖内转葡糖基酶(XET)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CsLRR1互作蛋白筛选
        2.2 CsLRR1互作蛋白功能及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2.3 CsXTH30系统发育树构建及XET活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CsLRR1上游转录因子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CsLRR1上游转录因子筛选
        1.2.1 构建pABAi-pCsLRR1载体
        1.2.2 将线性化pABAi-pCsLRR1载体整合于酵母基因组中
        1.2.3 确定AbA筛选浓度
        1.2.4 文库筛选
        1.3 D8和SSSL508-28白粉菌接种前后内源水杨酸(SA)含量测定
        1.3.1 SA提取
        1.3.2 SA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控CsLRR1的候选转录因子分析
        2.2 用RNA-seq分析候选转录因子的表达
        2.3 CsbZIP63与CsLRR1的启动子结合情况的进一步验证
        2.4 白粉菌接种前后D8和SSSL508-28叶片内SA含量变化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黄瓜单性结实片段代换系创制及功能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文献综述
    1.1植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
        1.1.1 单性结实的概念
        1.1.2 单性结实的类型
        1.1.3 单性结实形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1.1.3.1 激素调控单性结实的发生机制
        1.1.3.2 生长素调控单性结实形成的机制
        1.1.3.3 赤霉素调控单性结实形成的机制
        1.1.3.4 细胞分裂素调控单性结实形成的机制
        1.1.3.5 脱落酸调控单性结实的机制
        1.1.3.6 其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单性结实的机制
        1.1.3.7 激素的协同作用与单性结实的关系
        1.1.4 环境对黄瓜单性结实的影响
        1.1.5 其他因素对单性结实的影响
        1.1.6 黄瓜单性结实的遗传研究进展
        1.1.6.1 黄瓜单性结实的遗传规律
        1.1.6.2 黄瓜单性结实的分子标记和QTL定位研究
        1.1.6.3黄瓜单性结实相关基因的研究和克隆
    1.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1.2.1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概念及分类
        1.2.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1.2.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优势和不足
        1.2.4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
        1.2.4.1 CSSL在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上的应用
        1.2.4.2 CSSL在QTL精细定位与克隆中的应用
        1.2.4.3 CSSL应用于研究QTL间及QTL与环境间互作效应
        1.2.4.4 CSSL在杂种优势研究上的应用
        1.2.4.5 CSSL在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黄瓜单性结实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黄瓜单性结实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过程
        2.2.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单性结实率统计
        2.2.3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表型鉴定
        2.2.4 与单性结实相关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SSR鉴定
        2.2.4.1 DNA提取及检测
        2.2.4.2 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2.2.4.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2.2.4.4 SSR标记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得到含有目标片段的片段代换系植株
        2.3.2 对单性结实率进行逐季统计
        2.3.3 片段代换系的表型及亮度鉴定
        2.3.4 片段代换系遗传背景分析
        2.3.4.1 亲本(ZK和BY)间特异性SSR引物的筛选
        2.3.5 CSSL遗传稳定性验证
    2.4 讨论
第3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黄瓜单性结实性状基因筛选及验证
    3.1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黄瓜单性结实性状基因筛选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总RNA提取及测定
        3.1.2.2 文库构建
        3.1.3 转录组数据分析
        3.1.3.1 原始数据处理分析
        3.1.3.2 差异基因表达及分析
        3.1.3.3 单性结实相关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1.3.4 单性结实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显着性富集分析
        3.1.4 结果分析
        3.1.4.1 总RNA质量检测
        3.1.4.2 测序数据分析
        3.1.4.3 差异基因分析
        3.1.4.4 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
        3.1.4.5 候选基因确定
        3.1.5 讨论
    3.2 黄瓜单性结实候选基因qRT-PCR验证
        3.2.1 实验材料
        3.2.1.1 测序样本中的表达验证材料
        3.2.1.2 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验证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总RNA提取及RNA检测
        3.2.2.2 cDNA的合成
        3.2.2.3 引物设计与检验
        3.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
        3.2.3 结果与分析
        3.2.3.1 在CSSL和ZK间的qRT-PCR表达量验证
        3.2.3.2 CPPU处理下候选基因的表达验证
        3.2.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蔬菜种质资源工作7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基础性工作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创建阶段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全面发展和体系建立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深入发展时期
        ◎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
        ◎研制了蔬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应用基础研究
    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
    蔬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演化研究
    蔬菜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研究
    蔬菜优异基因资源挖掘研究
    蔬菜作物优异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问题及建议

(5)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苹果生产概况
        1.1.1 全球苹果的生产概况
        1.1.2 我国苹果的生产概况
    1.2 苹果种质资源与重要性
        1.2.1 苹果属植物的起源
        1.2.2 苹果属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3 苹果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
    1.4 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
        1.4.1 玻璃化法
        1.4.2 .小滴玻璃化法
        1.4.3 包埋干燥法
        1.4.4 包埋玻璃化法
        1.4.5 影响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效率的因素
        1.4.6 目前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1.5 苹果病毒病害及对生产的影响
        1.5.1 苹果病毒病的种类
        1.5.2 苹果病毒病害的影响
    1.6 苹果脱毒技术
        1.6.1 传统的脱毒技术
        1.6.2 苹果茎尖超低温疗法脱除病毒
    1.7 植物病毒的保存
        1.7.1 植物病毒保存的意义
        1.7.2 植物病毒保存的传统方法
        1.7.3 茎尖超低温保存病毒技术的提出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本研究中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茎沟病毒对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影响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管苗的建立和培养
        2.2.2 RT-PCR法病毒检测
        2.2.3 ASGV带毒茎尖的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
        2.2.4 ASGV对茎尖超低温保存后植株再生的影响测定
        2.2.5 超低温保存后苹果成活茎尖的组织学观察
        2.2.6 ASGV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测定
        2.2.7 ASGV对于苹果试管苗内源激素和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
        2.2.8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2.9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ASGV在植株内的检测
        2.3.2 ASGV感染对于超低温保存后的苹果茎尖的再生影响
        2.3.3 超低温保存后ASGV带毒与无毒茎尖的成活细胞组织学观察
        2.3.4 ASGV感染对于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5 感染ASGV病毒对试管苗内源激素、生理代谢和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2.3.6 无毒与ASGV带毒试管苗的茎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脱除ASGV病毒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的继代与保存
        3.2.2 试管苗的热处理
        3.2.3 茎尖培养
        3.2.4 小滴玻璃化超低温疗法
        3.2.5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中不同热处理周数和茎尖大小的筛选
        3.2.6 再生苗的病毒检测
        3.2.7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在其它苹果基因型上的应用
        3.2.8 不同热处理周数后ASGV在茎尖中的病毒定位
        3.2.9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冷冻后的茎尖成活细胞观察
        3.2.10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热处理对于试管苗营养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3.3.2 不同周数热处理对茎尖培养或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再生与脱毒率的影响
        3.3.3 不同茎尖大小对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的茎尖再生和脱毒率的影响
        3.3.4 病毒RT-PCR检测结果
        3.3.5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在其它苹果基因型上脱除ASGV
        3.3.6 不同热处理周数后茎尖内的病毒定位情况
        3.3.7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组织细胞成活观察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茎尖超低温冷冻保存苹果茎沟病毒(ASGV)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材料的继代与保存
        4.2.2 超低温保存病毒的方法
        4.2.3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苗的RT-PCR病毒检测
        4.2.4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营养生长测定
        4.2.5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植株中病毒含量的测定
        4.2.6 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遗传稳定性测定
        4.2.7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微型嫁接的侵染力测定
        4.2.8 微型嫁接的组织学观察
        4.2.9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摩擦接种的侵染力测定
        4.2.10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Gala’带毒茎尖的超低温保存再生
        4.3.2 ASGV病毒的超低温保存效率
        4.3.3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营养生长测定
        4.3.4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植株中病毒含量的测定
        4.3.5 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遗传稳定性测定
        4.3.6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微型嫁接的侵染力测定
        4.3.7 微型嫁接的组织学观察
        4.3.8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摩擦接种的侵染力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种类
    1.3 中国葫芦科作物发生现状
        1.3.1 布尼亚病毒目
        1.3.2 小RNA病毒目
        1.3.3 芜菁黄花叶病毒目
        1.3.4 混合病毒科
        1.3.5 雀麦花叶病毒科
        1.3.6 长线型病毒科
        1.3.7 内生病毒科
        1.3.8 双生病毒科
        1.3.9 黄症病毒科
        1.3.10 双分病毒科
        1.3.11 马铃薯Y病毒科
        1.3.12 番茄丛矮病毒科
        1.3.13 植物杆状病毒科
    1.4 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 番茄斑萎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2 黄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
        1.4.3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4 马铃薯Y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5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遗传多样性
    1.5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植物病毒及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1.5.1 应用NGS于植物病毒鉴定的测序方法
        1.5.2 植物病毒组数据分析
        1.5.3 NGS测序应用园艺作物病毒检测和鉴定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葫芦作物病毒种类与地理分布特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病毒样本采集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田间样品采集
        2.3.2 两种不同NGS测序方法的鉴定植物病毒初步比较
        2.3.3 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种类
        2.3.4 中国主要产区间病毒种类和传毒方式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和番木瓜叶畸形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ZTMV和 PLDMV田间症状以及VirusDetect组装contig结果
        3.3.2 ZTMV和 PLDMV全基因组特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3.3.3 ZTMV和 PLDMV侵染性克隆构建与生物学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1种侵染西葫芦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发现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病毒材料来源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血清学和RT-PCR检测
        4.3.2 NGS测序结果分析
        4.3.3 ZABYV基因组特性
        4.3.4 ZABYV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中国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系统进化与SNP变异初步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NGS数据中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5.2.2 系统进化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MV系统进化分析
        5.3.2 ZYMV的系统进化分析
        5.3.3 WMV的系统进化分析
        5.3.4 PRSV系统进化分析
        5.3.5 CMV,ZYMV,WMV和 PRSV的 SNP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葫芦科作物病毒名录
附录 Ⅱ 本研究用于RT-PCR检测于鉴定的引物
附录 Ⅲ 采样地理信息表
附录 Ⅳ 病毒样本信息以及检测结果
附录 Ⅴ 作者简介
附录 Ⅵ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7)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1.1 白粉病病原菌
        1.1.2 白粉病菌生理小种
    1.2 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1 SGT1基因相关研究
        1.2.2 PR基因相关研究
        1.2.3 转录因子相关研究
    1.3 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研究进展
        1.3.1 MLO基因家族概述
        1.3.2 其他作物MLO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苦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
    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材料培养与处理
        2.3.2 苦瓜白粉病菌形态学鉴定
        2.3.3 苦瓜白粉病菌分子鉴定
        2.3.4 苦瓜叶片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及观察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叶片过程
        2.3.5 苦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3.6 苦瓜对白粉病菌抗性遗传模型的选择和检验
        2.3.7 苦瓜对白粉病菌抗性遗传参数估算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苦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2.4.2 苦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
        2.4.3 苦瓜白粉病菌DNA提取及其ITS序列扩增、分析
        2.4.4 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叶片过程
        2.4.5 苦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4.6 苦瓜对白粉病抗性遗传模型的选择和检验
        2.4.7 苦瓜对白粉病抗性遗传参数估计
    2.5 讨论
第三章 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质粒载体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
    3.4 试验方法
        3.4.1 材料培养与处理
        3.4.2 苦瓜样品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4.3 苦瓜抗白粉病相关MLO基因的克隆
        3.4.4 苦瓜McML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4.5 苦瓜McMLO基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4.6 苦瓜McMLO基因在白粉病诱导后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分析
        3.4.7 苦瓜McMLO基因在不同环境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量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苦瓜材料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3.5.2 苦瓜白粉病相关基因McMLO的克隆
        3.5.3 苦瓜白粉病相关基因McMLO生物信息学分析
        3.5.4 苦瓜McMLO基因组织表达量分析
        3.5.5 白粉病诱导后苦瓜McMLO基因表达量分析
        3.5.6 不同环境胁迫和激素处理下苦瓜McMLO基因表达量分析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黑籽南瓜利用与研究进展
        1.1.1 黑籽南瓜栽培与资源利用概况
        1.1.2 黑籽南瓜遗传多样性
        1.1.3 黑籽南瓜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
        1.1.4 细胞生物学及细胞工程
        1.1.5 基因克隆
        1.1.6 总结与展望
    1.2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枯萎病致病机制
        1.2.2 尖孢镰刀菌基因组测序及致病相关基因
        1.2.3 寄主枯萎病抗性遗传及其相关基因
        1.2.4 瓜类—枯萎病菌互作分子机制
        1.2.5 总结与展望
    1.3 转录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4 蛋白组学在作物应答病原菌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1.5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联合研究
    1.6 植物NBS类抗病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1.6.1 抗病基因(蛋白)的类型
        1.6.2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6.3 NBS-LRR抗病基因(蛋白)对效应分子的识别
        1.6.4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NBS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3.2.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3.2.4 实验方法
        3.2.5 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2.6 黑籽南瓜室内抗性鉴定
        3.2.7 NBS类抗病基因序列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籽南瓜RGAs的克隆
        3.3.2 RGAs聚类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3.3.3 HQRGA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
        3.3.4 HQRGA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3.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3.3.6 3种黑籽南瓜枯萎病抗性鉴定
        3.3.7 枯萎病菌胁迫下3种黑籽南瓜NBS同源序列的表达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及接种方法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4.2.4 Unigene功能注释
        4.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4.2.7 Q-PCR验证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测序数据统计
        4.3.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4.3.3 蛋白编码区预测(CDS)
        4.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7 抗性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分析
        4.3.8 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TF家族分析
        4.3.9 差异基因R基因家族分析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及转录组与Q-PCR的相关性
    4.4 讨论
        4.4.1 枯萎病菌胁迫下黑籽南瓜的转录组测序
        4.4.2 关于的生物信息学注释问题
        4.4.3 硫胺素与抗病性的关系
        4.4.4 过氧化物酶体与抗病的关系
        4.4.5 ABA和SA介导黑籽南瓜主要的抗枯萎病信号传导途径
    4.5 小结
第5章 黑籽南瓜应答枯萎病菌侵染的蛋白组学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4 蛋白组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检测
        5.3.2 蛋白质基本鉴定信息
        5.3.3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5.3.4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5.3.6 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
        5.3.7 差异表达蛋白表达模式聚类
        5.3.8 差异蛋白和差异表达基因的关联分析
        5.3.9 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黑籽南瓜NBS类基因的鉴别与关键基因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材料
        6.2.2 黑籽南瓜三代转录组测序
        6.2.3 全长转录组的数据分析
        6.2.4 NBS类抗性基因的鉴别
        6.2.5 进化分析
        6.2.6 CfNBS类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鉴定
        6.2.7 差异表达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2.8 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与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CfNBS类基因的鉴定
        6.3.2 CfNBS类基因的分类
        6.3.3 黑籽南瓜CfNBS类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6.3.4 黑籽南瓜CfNBS类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6.3.5 CfNBS类基因的GO功能分析
        6.3.6 黑籽南瓜差异表达的CfNBS类关键基因的Q-PCR验证
        6.3.7 CfNBS类关键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NBS类抗病基因CfRFN2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材料
        7.2.2 菌株及载体
        7.2.3 仪器及试剂
        7.2.4 黑籽南瓜总RNA提取及反转录PCR
        7.2.5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的克隆
        7.2.6 CfRFN2全长基因序列分析
        7.2.7 接种枯萎病菌后CfRFN2表达量检测、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2.8 CfRFN2基因的VIGS体系功能初步验证
    7.3 结果与分析
        7.3.1 黑籽南瓜总RNA的提取
        7.3.2 黑籽南瓜CfRFN2基因的扩增及拼接
        7.3.3 CfRFN2的核苷酸相似性分析
        7.3.4 CfRFN2的保守结构域分析
        7.3.5 CfRFN2的亲疏水性分析
        7.3.6 CfRFN2的信号肽分析
        7.3.7 CfRFN2的蛋白跨膜域预测
        7.3.8 CfRFN2蛋白进化树分析
        7.3.9 黑籽南瓜CfRFN2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7.3.10 黑籽南瓜CfRFN2的VIGS载体构建
        7.3.11 VIGS侵染黑籽南瓜的体系有效性验证
        7.3.12 VIGS侵染黑籽南瓜植株的PCR检测
        7.3.13 pTRV2-CfRFN2沉默植株观察和Q-PCR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缩写词表
致谢

(9)美洲南瓜PAL基因表达特性及防卫基因对白粉病菌侵染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美洲南瓜种皮发育研究进展
        1.1 美洲南瓜种皮形态学研究
        1.2 美洲南瓜种皮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1.3 美洲南瓜分子标记
    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木质素的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2.2 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
        2.3 PAL在抗病中的作用
    3 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3.1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
        3.2 启动子克隆方法研究进展
        3.3 启动子的调控机制
    4 南瓜白粉病
        4.1 南瓜白粉病病原
        4.2 南瓜白粉病症状
        4.3 南瓜白粉病在抗病基因上的研究现状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嵌套式引物的设计
        2.1.4 PCR扩增
        2.1.5 连接与转化
        2.1.6 验证启动子引物
        2.1.7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5′端上游序列的克隆
        2.2.2 启动子序列的验证
        2.2.3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美洲南瓜不同组织中PAL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美洲南瓜不同组织的采集
        3.2.2 总RNA提取、完整性检测
        3.2.3 cDNA第1链合成
        3.2.4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引物的设计
        3.2.5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
    3.3 结果分析
        3.3.1 RNA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3.3.2 溶解曲线分析
        3.3.3 有壳美洲南瓜种皮发育的PAL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特性分析
        3.3.4 美洲南瓜不同组织PAL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美洲南瓜防卫基因对南瓜白粉病菌侵染的响应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样本材料
        4.1.2 供试病原菌
        4.1.3 供试药品及试剂盒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抗感品种的种植
        4.2.2 白粉菌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和繁殖
        4.2.3 样品采集
        4.2.4 总RNA提取、完整性检测
        4.2.5 cDNA第1链合成
        4.2.6 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4.2.7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品种接种白粉病菌的发病情况
        4.3.2 RNA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4.3.3 内参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及溶解曲线分析
        4.3.4 白粉病菌侵染对有壳美洲南瓜不同抗感品种防卫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的影响
        4.3.5 白粉病菌侵染对裸仁美洲南瓜不同抗感品种防卫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甘蔗原生质体的融合及杂核细胞再生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甘蔗育种现状
    1.2 植物原生质体冻存与复苏
    1.3 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1.4 植物体细胞融合体系的类型
    1.5 植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筛选
    1.6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1.6.1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概况
        1.6.2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7 甘蔗体细胞融合及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0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酶解方法
        2.2.1 甘蔗幼叶酶解方法
        2.2.2 甘蔗茎尖酶解方法
    2.3 冻存和复苏方法
        2.3.1 不同冻存液组合设计和冻存方法
        2.3.2 原生质体复苏方法
    2.4 甘蔗原生质体钝化方法
        2.4.1 碘乙酰胺(IOA)钝化处理
        2.4.2 碘乙酰胺失活浓度的确定
        2.4.3 罗丹明(R-6G)钝化处理
        2.4.4 罗丹明(R-6G)失活浓度的确定
    2.5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2.5.1 融合液的配置
        2.5.2 PEG高Ca高pH法诱导融合
        2.5.3 电融合法诱导融合
    2.6 融合后杂合体细胞的培养
        2.6.1 融合后杂核原生质体培养
        2.6.2 甘蔗杂合体诱导培养方案的设计
    2.7 细胞活力检测方法
        2.7.1 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法
        2.7.2 台盼蓝检测法
    2.8 甘蔗原生质体细胞壁检测
    2.9 微管的免疫荧光标记
    2.10 DAPI染细胞核方法
    2.11 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分裂频率
    2.12 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植板率
    2.1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冻存条件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1.1.1 不同冻存液组合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1.1.2 不同取材部位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1.1.3 不同冻存温度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甘蔗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甘蔗原生质体细胞分裂的影响
        3.1.4 冻存对甘蔗原生质体微管形成的影响
    3.2 钝化剂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植板率的影响
        3.2.1 不同IOA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IOA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植板率的影响
        3.2.3 不同R-6G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3.3 PEG融合体系的优化
        3.3.1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
        3.3.2 不同PEG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3.3 不同融合时间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3.4 不同Ca~(2+)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3.5 不同PEG用量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3.4 电融合体系的优化
        3.4.1 电融合过程
        3.4.2 不同甘蔗原生质体密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4.3 不同交流电场强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4.4 不同脉冲强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4.5 不同脉冲宽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3.4.6 不同脉冲个数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及破损率的影响
        3.4.7 不同融合方法对原生质体融合后微管形成的影响
    3.5 杂合体细胞培养体系的优化
        3.5.1 甘蔗杂合体诱导培养组合的极差分析
        3.5.2 甘蔗杂合体诱导培养组合的方差分析
        3.5.3 不同培养组合对甘蔗杂合体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影响差异
        3.5.4 不同培养组合对甘蔗杂合体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再生的影响差异
        3.5.5 不同培养条件对甘蔗杂合体细胞分裂的影响
        3.5.6 不同培养组合对杂合体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冻存条件对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4.1.1 不同冻存液组合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4.1.2 不同取材部位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4.1.3 不同冻存温度对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4.1.4 冻存后微管的变化
    4.2 不同浓度的钝化剂对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4.3 PEG融合条件的优化
        4.3.1 不同PEG浓度和PEG用量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4.3.2 不同Ca~(2+)浓度对甘蔗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
    4.4 不同电融合条件的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4.4.5 不同融合方法对微管骨架影响
    4.5 杂核体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4.5.1 杂核细胞培养密度的优化
        4.5.2 培养条件对杂核细胞再生的影响
        4.5.3 激素浓度对杂核细胞再生的影响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5.3 创新点
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四、我国瓜类超低温育种获得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CsLRR1调控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解析[D]. 刘雪丽. 扬州大学, 2021(08)
  • [2]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黄瓜单性结实片段代换系创制及功能基因挖掘[D]. 周函希. 扬州大学, 2020(05)
  • [4]我国蔬菜种质资源工作70年回顾与展望[J]. 阳文龙,李锡香. 蔬菜, 2019(12)
  • [5]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D]. 王敏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6]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D]. 彭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周萌萌. 海南大学, 2019(07)
  • [8]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的应答机制及NBS类抗病基因筛选[D]. 丁玉梅. 西南大学, 2019(01)
  • [9]美洲南瓜PAL基因表达特性及防卫基因对白粉病菌侵染响应的研究[D]. 郭银潇.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10]甘蔗原生质体的融合及杂核细胞再生条件的优化[D]. 宋亚妮. 广西大学, 2018(12)

标签:;  ;  ;  

我国甜瓜超低温育种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