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死亡率的影响

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死亡率的影响

一、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集群死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存[1](2021)在《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文中指出“热河生物群”被誉为“中生代的庞贝城”,在传统意义上是以东方叶肢介-拟蜉蝣-狼鳍鱼组合为特征,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义县组湖相沉积地层——尖山沟层(四合屯湖),发掘出了大量保存异常精美的“热河生物群”生物化石,这其中包括早期鸟类、带羽毛的恐龙、原始哺乳动物、早期被子植物、昆虫以及各种水生生物等。尖山沟层是辽西早白垩义县组火山-沉积岩体系下部的含化石湖相沉积地层。本文通过对厚达7.43米的尖山沟层含化石湖相沉积地层的泥岩、页岩以及火山灰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来确定该时期湖相沉积氧化还原环境,同时为该层生物大规模死亡原因及保存机制提供证据。微量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与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及相关元素比值和Ce异常可用来重建古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样品中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富集(U、V、Mo、Ni 和 Zn)、低 Th/U 值(<2)、高 V/Ni 值(>3)、高 V/Cr值(>2)、高Ce异常(>0.8)表明该时期四合屯湖的水体为缺氧甚至硫化环境,且Ⅱ段相对于Ⅰ段更为缺氧;此外,Ⅰ段泥岩和页岩沉积物中的EF与TO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Ⅱ段泥岩和页岩沉积物中EFv、EFMo和EFU与TOC相关性均很差,但EFNi在全段均与TOC保持着良好的相关性。这些地球化学数据表明:(1)四合屯湖初始时水体处于硫化环境(Ⅱ段),之后慢慢转变为缺氧状态(Ⅰ段)。(2)除S08-1火山灰样品,多数火山灰样品在氧化-次氧化条件下沉积,这可能与多雨季节时河流形成的高密度底流带来溶解态氧气有关。(3)该剖面Ⅱ段产出的鱼化石、蜉蝣和叶肢介化石表明湖底硫化水体扩张可能导致这些生物集群性死亡。而Ⅰ段中蜉蝣和叶肢介的死亡则可能是由于湖水分层体系被打破,这些生物迁移到深层水体生存,之后随着稳定的分层体系建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处于硫化和缺氧环境下沉积的沉积物中产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表明硫化环境更有利于化石精美保存。保存精美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大都产自于发育着沉积纹层的泥岩和页岩中,火山灰层几乎不含任何化石。此外,一些保存较差的化石层表面覆盖着极薄的火山灰层,多种迹象表明火山灰的存在可能并不利于化石的保存。而硫化(缺氧)、高沉积速率和不受扰动的沉积环境等才是化石能完整保存的关键。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2](2020)在《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陈晓玲[3](2020)在《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文中提出白垩纪期间,地球气候环境剧烈变化并伴随着大规模生物事件的发生。我国拥有众多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记录了大量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的信息,有助于认识白垩纪陆地气候、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本文对辽宁北部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两段沉积地层(上段沉积地层深度范围180.20–295.61 m,下段沉积地层深度范围549.47–652.34 m)进行了环境磁学和旋回地层学研究。岩石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k-T)结果和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Lowrie实验)表明研究段沉积岩中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含少量赤铁矿和磁黄铁矿。利用测量的高分辨率磁化率数据,通过频谱分析等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识别出显着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在上沉积层中具体表现为19.54–24.76 m,5.36–8.07 m和3.18–4.60m的沉积旋回,分别受短偏心率、斜率、岁差旋回控制,在下沉积层表现为23.84–13.98 m,6.43–4.74 m,2.19–2.06 m和0.97–0.77 m的沉积旋回,其比例大致符合20:5:2:1,或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旋回控制。利用滤波得到的偏心率旋回信号进行天文调谐后,时间域磁化率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揭示出周期为126 k.y.,113 k.y.,100 k.y.的短偏心率旋回,周期为48 k.y.,46 k.y.,33.5 k.y.的斜率旋回以及周期为25 k.y.,21.8 k.y.,20 k.y.,19.5 k.y.,18 k.y.的岁差旋回。根据建立的义县组辽法D1井上夹层和下夹层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估算出上、下沉积层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58 Myr和2 Myr。同时,辽法D1井上沉积层还存在4–5 k.y.的亚米兰科维奇周期,可能是太阳输出的千年尺度波动,识别出的10–12 k.y.周期则可能是太阳一年两次穿过低纬地区引起的半岁差周期。

徐星,周忠和,王原,王敏[4](2019)在《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河生物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早白垩世陆相生物群,其核心分布区位于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这一生物群的研究历史超过150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系列重要化石才被发现,包括带羽毛恐龙、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访花昆虫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这些发现对于了解现代地球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类群的起源(如鸟类和被子植物)和早期演化(如哺乳动物、访花和外寄生昆虫),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孕育和产生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文章对热河生物群的发现、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王俊霞[5](2019)在《新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新材料及沉积环境与埋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山哈密翼龙发现于新疆哈密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地层中,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雌雄翼龙个体和数百个三维立体保存的翼龙蛋和胚胎。但是前人对天山哈密翼龙的沉积环境、埋藏特征及头骨复原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以上内容进行研究将十分有意义。本论文运用古生物学、岩石学、沉积学、埋藏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如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埋藏特征统计,对天山哈密翼龙头骨和下颌关联的新材料牙齿齿槽排列特征以及沉积环境与埋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到目前为止,已被发现的上颌和下颌的标本大都是彼此分离的,很难确定分离的上、下颌是否属于同一个体。新材料上、下颌关联保存在一起,可以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寻找相关规律,来重建分离的上下颌关系。首先观察得到牙齿的排列特征,上、下颌间的牙齿是交错排列的,且每一颗上颌的牙齿都位于相对应的下颌牙齿的前面,以及左右两侧的牙齿是对称的。然后分析上、下颌间牙齿的排列规律,通过分别测量新材料的上、下颌的第一颗牙齿齿槽与其它牙齿齿槽的间距,得到各自的趋势线和公式,发现如果两个分离的上颌和下颌,它们的齿槽间距趋势线符合以下规则:X的系数基本相同、常数值差别不大;两条线基本平行并接近重合;下颌的趋势线在上颌的上面,那么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个体。2、岩石学特征表明研究区内艾斯克霞尔-比翼双飞剖面的主要岩性为岩屑砂岩;通过粒度分析得出粒级分布直方图、频率累积曲线图、粒度参数特征及沉积环境判别公式,表明该剖面的沉积环境为湖相沉积环境,偶有高能事件发生。3、埋藏特征显示动物群以翼龙为优势类群。化石保存无定向性,并且多数骨骼保存完好。化石数量多,各个年龄阶段的翼龙个体共同保存,这些特征表明为集群死亡。化石与泥质砾屑共同保存在中—细粒砂岩中,说明沉积环境为湖泊环境,突发的湖泊风暴高能事件将翼龙和湖底的泥岩卷起,经过短暂搬运后最终快速埋藏。

王铁晖[6](2018)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文中认为早白垩世辽西地区火山沉积盆地发育,如义县盆地、金-羊盆地,盆地内以巨厚的火山岩系充填为主,并出现多个沉积夹层。义县组沉积层中发现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以恐龙、鸟类和古果等最为世人所瞩目。国内外诸多学者投入到对“热河生物群”化石、古生态、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收集以往资料及全面野外地质学工作基础上,对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展开更加深入研究。通过对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标准剖面详细的描述,划分岩相类型,并依据岩相组合识别出多种沉积相。在建立垂向沉积序列基础上,分析其沉积环境的演化,探讨沉积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重点对沉积层中出现的纹泥和火山碎屑泥灰岩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地球化学手段,分析物源特征、古气候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影响。根据岩石结构和构造,砖城子层中可识别出17种岩相类型,包括:基质支撑砾岩相(Gm)、凝灰质含砾粗砂岩相(Sm)、平行层理含砾粉砂岩相(Sp)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包括:泥石流相、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相。沉积初期湖泊环境演化受构造活动控制明显,中-晚期主要受古气候控制。大康堡层中可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包括:杂基支撑砾岩相(Gm)、平行层理凝灰质中-粗粒砂岩相(Sp1)、平行-交错层理中-细粒砂岩相(Sp2)等。垂相沉积序列特征指示该时期为湖泊沉积,包括:滨浅湖相和深-半深湖及浊流相。古气候变化是沉积期湖泊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学工作表明大康堡层沉积中纹泥占据很大的比例(约60~70%),沉积期周期性(季节性)气候变化明显。纹泥厚度变化,指示了沉积期降水量的波动及温度(高温季节)的变化。大康堡层沉积期降水量逐渐减少,沉积速率逐渐降低。沉积初期洪水频发,气候相对温暖。纹泥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在65~67之间,变化幅度较小。Rb/Sr值较低,由下至上逐渐增大,大康堡层沉积期气候较温暖、湿润,存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变化的趋势。成分变异指数ICV值在1.3~11.6之间,均大于1,代表了初始沉积的产物,沉积期活动的构造环境。据标准化稀土模式分配图、A-CN-K、Co/Th-La/Sc源岩属性判别图解,大康堡层物源以偏酸性火山岩为主,主要为下伏义县组主期火山岩。沉积期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Lan/Ybn值均明显大于1,且下部值略大,向上存在变小的趋势,代表了沉积物沉降速率加快,湖水盐度升高。通过与近现代湖相纹泥对比,大康堡层湖相纹泥发育于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于火山口湖环境,沉积物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沉淀(河流携带碎屑、化学沉降、大气粉尘等)。湖泊处于封闭状态,湖水发生分层。湖泊周围植被较好,针叶林比重较大,较现代气候略冷,东部高原可能存在于辽西地区。沉积期火山活动会对沉积层影响较大,表现为对沉积物的控制和改造。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火山事件层富集SiO2、K2O、Li、Sc、As、Sr和Ag元素。样品CIW值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沉积层中出现多层特殊沉积,包括:老公沟层紫红色-红褐色中细粒砂岩,为典型的陆相红层沉积,指示义县组早期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砖城子层纹层状硅化白云岩沉积,指示该时期炎热的古气候;各个沉积夹层中均可见湖相碳酸盐岩及钙质沉积,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存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分析各沉积层样品CIA值、CIW值、Rb/Sr比值及氧同位素,老公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元素比值与古温度(通过氧同位素计算)存在较好的一致性。金刚山层元素CIA值较低,而古温度值极高,认为沉积层中碳酸盐岩沉积与沉积期火山活动有关。本文通过对火山活动间歇沉积层特征的变化,把义县盆地的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持续裂陷作用阶段、裂陷作用最强阶段、裂陷作用末期、裂陷作用结束。义县盆地的演化受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强烈。

李艳,曹新星,王丽,宋之光[7](2017)在《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烃类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环境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以四合屯剖面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湖相沉积为研究对象,对抽提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的氢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以期为热河生物群繁盛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提供氢同位素组成的证据。结果显示,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组成介于-232.1‰-93.6‰,在剖面上变化明显;主峰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n-C29与n-C31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而n-C23则主要来自水生植物。中碳数正构烷烃与高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差值(ΔδDmid-long)的剖面变化在-28.8‰85.0‰,指示热河生物群繁盛时期的气候波动显着,呈现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湿,再回归干旱的阶段性循环特征。特别是姥鲛烷和植烷的氢同位素组成较正构烷烃明显偏轻,而姥鲛烷较植烷的氢同位素组成相对轻微偏重,结合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证据,这一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成岩演化过程中植醇形成姥鲛烷和植烷的途径不同而引起。

李艳[8](2016)在《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文中指出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不仅动植物极其繁盛,而且火山活动也剧烈频繁,因此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古气候环境变化、生物演化的重要地区。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构成着名的的热河生物群。长期以来,义县组三段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是包括沉积学、火山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方面。本博士论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分析技术(包括GC、GC-MS和GC-IR-MS分析),对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的沉积有机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以及单体烃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剖面变化等,探讨了沉积有机质对火山活动的响应以及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特征。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三段四合屯剖面有机质丰度(TOC)在0.05%5.65%之间,变化较大,且剖面下部富含化石层段的TOC含量明显高于上部。样品可溶有机质族组成分布特征及甾藿烷成熟度参数表明义县组三段沉积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所受成岩改造作用的影响较小。伽马蜡烷的普遍检出以及低的姥植比(Pr/Ph<0.8)表明当时的湖泊为强还原且具一定盐度分层的沉积水体。2、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其中剖面下部和上部以高碳数正构烷烃(nC27、nC29、nC31)为主峰的双峰群分布为主,而在剖面中部主要是以nC23为主峰的单峰群分布,表明剖面下部和上部有机母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中部以水生植物来源为主。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剖面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在剖面底部时极为偏轻而向上至中部则呈逐渐正偏趋势,并在352.5 cm处达最大正偏值(-26‰),但该正偏之后转而回归负偏。根据高等植物叶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恢复重建的古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在-10‰-3‰之间,反映了频繁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气CO2浓度变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显着偏移效应并引起气候环境的相应变化。3、各主峰碳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C23主要来自水生植物;nC27可能具多源性,而nC29与nC31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所计算中碳数与高碳数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值(ΔδDmid-long)在-28.885.0‰之间,指示热河生物群发育时期气候环境波动显着,呈现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湿再回归干旱的阶段性循环变化特征,与正构烷烃主峰碳、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一致,特别是与沉积学、古植物学等证据的一致性,表明ΔδDmid-long是反映古气候环境信息的有效指标。4、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甾类化合物以规则甾烷为主,重排甾烷和C304-甲基甾烷仅在剖面上个别样品中有检出。剖面上规则甾烷的“V”字型或反“L”型分布,主要反映了水生藻类、陆源植物混合输入的特点。重排甾烷仅在剖面中部检出,很可能指示了样品中粘土矿物组成的差异。仅在剖面上部检出C30 4-甲基甾烷,表明该时期的沉积和气候环境很可能有利于某种特殊淡水藻类或/和细菌的生存。5、义县组三段样品中检出的藿烷类化合物主要有C27-C31藿烷、C30 8,14-断藿烷和C24 17,21-断藿烷。C30藿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53.3‰-37.6‰之间,指示存在不同类型细菌的输入。其中剖面下部明显贫13C的C30藿烷(-53.3‰-50.3‰)可能主要来源于甲烷菌;而剖面上部明显富13C的C30藿烷(-43.7‰-37.6‰)可能来自于甲烷菌和其它自养微生物的混合输入。C30 8,14-断藿烷在样品中普遍检出,而C24 17,21-断藿烷仅在剖面下部和中部个别样品中检出,该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或成因机制。结合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证据,C30 8,14-断藿烷可能来自于含有藿烷类化合物的细菌;而C24 17,21-断藿烷的来源相对复杂,很可能与火山灰沉积和大量脊椎动物残余有关,或者来自某种富13C的特殊细菌。

李洁茹[9](2014)在《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文中指出辽西地区是开展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和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典型地区。义县盆地义县组是早白垩世热河动物群产出的重要地层,金刚山层是义县组顶部层位,所产化石种类丰富,保存精美,生物组合具有独特性。本文对金刚山层做实测剖面,进行沉积学分析,结合生物化石组合,表明沉积相为一套湖泊相沉积组合。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包括鱼类(Yixianichthys)、介形类(Ostracoda)、叶肢介(Eosesthria)、双壳类(Ferganococha、Sphaerium)、昆虫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爬行动物类(Manchurochelys manchouensis、Yabeinosaurus tenuis),均保存于顶部灰白色凝灰质页岩、凝灰质粉砂岩中。凝灰质页岩、粉砂岩纹层发育,各类化石整体保存,微细结构清晰可见,无生物扰动现象,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微弱,沉积亚相为静水的半深湖相。金刚山层中动物群中鱼类化石仅有一属一种——义县鱼(Yixianichthys),原名为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 muroii)。义县鱼形态结构上与其他狼鳍鱼有差异,地理上只分布于金刚山—枣茨山一带。本文结合前人资料,对义县鱼进行详细的形态描述,将其与戴氏狼鳍鱼、中华狼鳍鱼对比,总结出野外鉴定最明显特征是体型为短纺锤状,头部宽短,仅为全长的1/5,头高小于体高。根据化石保存特征,埋藏类型为原地埋藏。因火山喷发导致集群死亡,火山灰经扩散沉降后使水体环境骤变,缺氧、温度升高、酸化等,造成生物死亡;同时火山灰沉降使生物遗体沉底,并快速埋藏;火山灰中粘土矿物与生物有机分子相互吸附,对遗体起到保护作用。

李晓波[10](2011)在《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文中指出1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兴安岭群的划分和对比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分布很广,前人对其建立的“兴安岭群”基本含义明确,本文认为应继续作为一个正式“群”级地层单位使用。本文使用的兴安岭群含义如下:分布在大兴安岭及邻区的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不整合于晚侏罗世之前形成的地层之上,为扎赉诺尔群及相当煤系地层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盖。其使用范围限于整个大兴安岭地区(包括隆起区和盆地:大杨树盆地、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二连盆地),向西、向北为国界所限,向东至松辽盆地边界,向南至西拉木伦河并与燕—辽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金岭寺群、热河群等可以横向对比。长期以来,兴安岭群的组级地层单元划分存在较多争议,划分方案众多,对比关系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了前人划分地层小区的思路,根据兴安岭群的岩性组合及变化、发育时代等特征,以及研究程度、出露情况等其他因素,建立大兴安岭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区划为:①龙江—呼玛小区(大兴安岭北部东坡),②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③海拉尔盆地小区,④二连盆地小区,⑤翁牛特旗—乌兰浩特小区(大兴安岭南部)。各小区的组级地层单元使用独立的地层系统以保持岩石地层单元的区域特性,尽量避免地层名称跨区使用易引起的争议和混乱。大兴安岭北部西坡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地层序列较为齐全,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尺,本文重新厘定的地层序列为:下亚群—塔木兰沟组(J2-3,基性火山岩)、吉祥峰组十木瑞组(J3-K1?,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亚群—瓦拉干组(K1,中基性火山岩)、上库力组(K1,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伊列克得组(K1,中基性火山岩夹煤系地层)。上述下亚群(160-131 Ma)总体可与冀北—辽西的金岭寺群对比,上亚群(130-110 Ma)可与热河群(不含沙海组和阜新组)对比,但不是完全的等时对比。下亚群上部的时代可能与热河群下部(张家口组、大北沟组)相当,但是从岩石地层格架的角度来看适宜划分在下亚群。兴安岭群纵向上至少发育三个分别从基性到酸性演化的火山作用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基性和酸性组合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指状穿插(或同时异相)关系,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第一旋回相当于冀北—辽西的髫髻山期—张家口期两个火山旋回,所以也存在进一步划分的可能性,分别对应蒙古国东戈壁盆地的晚中生代同裂陷旋回最初的2个(SR1和SR2);第二旋回相当于辽西义县期火山旋回;第三旋回相当于辽西大兴庄火山旋回以及松辽盆地营城期火山旋回。每两个顺次的旋回之间也不是截然的关系,有时有一定过渡性。本文定义和划分的兴安岭群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湖相沉积十分发育,是中国海拉尔盆地、二连盆地、蒙古国东戈壁盆地等的主要生油层位,有些类型的火山岩(如:气孔玄武岩)也可能成为有利的油气储层。同期地层向东部松辽盆地以及黑龙江省东部逐渐变为陆相含火山—沉积岩及煤地层、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具有形成天然气的条件和潜力。2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兴安岭群下亚群上部产热河生物群早期组合(Nestoria-Sentestheria组合,相当于冀北的Nestoria-Keratestheria叶肢介动物群),上亚群产热河生物群中期和晚期组合。都是与热河生物群分布核心区域(燕辽地区)非常相似的类型。龙江-呼玛小区的九峰山组下部产典型的热河生物群中期组合:Eosesth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Lycoptera组合。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上库力组产热河生物群中期组合中的Arguniella, Lycoptera等化石。阿尔山-额尔古纳小区的伊列克得组产软骨硬鳞鱼类北票鲟科的Yanosteus sp和弓鳍鱼类中华弓鳍鱼科的Sinamia sp.,这一鱼类组合与辽西九佛堂组的鱼类组合相当,地层时代也相符。伊列克得组孢粉和植物大化石都反映了裸子植物比较占优势,总体面貌与Heer于1876年报道的俄罗斯阿穆尔地区(Amurlandes)植物群非常类似。本文总结统计了近期公开发表的兴安岭群火山岩高精度同位素年龄59个,结果表明其地质时代为160-110Ma,下亚群时代主要在160-140Ma之间,上亚群集中在130Ma-120Ma之间。整体在125Ma左右达到高峰,这一期火山岩在全区分布较广。兴安岭群的同位素年龄与整个中国东部的火成岩活动时代特征基本一致。因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侏罗系和白垩系界线年龄未定,而且岩石地层具有穿时普遍性特点,两个亚群分别对应但不绝对限定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对比意义中华弓鳍鱼科在早白垩世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多个地方性鱼群中都有出现,说明Lycoptera-Peipiaosteus鱼群(包括酒泉盆地Jiuquanichthy鱼群)、Mesoclupea-Paraclupea鱼群(包括日本石彻白鱼群、胁野鱼群、和韩国洛东鱼群)以及泰国早白垩世鱼群有密切联系,是东亚地区早白垩世自成一个古生物地理区系的证据之一。北票鲟科可能只存在于热河生物群的北部分布区(大兴安岭北部、蒙古国、俄罗斯外贝加尔)和核心区(燕辽地区),说明它们有相对更紧密的水系联系和更相似的古环境背景。中华弓鳍鱼科化石已知时代延限为早白垩世B arremian-Albian期,在Aptian期达到了最大分布范围。广泛的分布、集中的时代延限、以及鲜明的鉴定特征,使得中华弓鳍鱼科化石非常有助于提高大区域地层对比的精度,或提供很好的验证,其中的中华弓鳍鱼属是亚洲东部大范围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之一。相比较中国西北、东南沿海、日本、韩国等其他热河生物群分布区,热河生物群北部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脊椎动物组合最为接近。北部分布区到核心区的空间距离超过上述西部和东部至核心区的距离,具有相似的生物群可能因为它们具有更加相似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背景来解释。它们都位于前人划分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兴安火山盆地区“,早白垩世“温带—温暖带植物群分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亚热带-暖温带半潮湿叶肢介动物地理区”,其他分布区都不在上述之内。不过,北部区和核心区早白垩世的古气候可能并没有前人认为的那么温暖,根据近期一些新的资料。4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早白垩世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具备特异埋藏特征的脊椎动物群在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均有分布,它们是中国燕辽地区热河生物群、甘肃昌马盆地下沟动物群(属于热河生物群)、意大利Pietraroia生物群、西班牙Las Hoyas生物群、巴西Santana生物群和阿根廷Lagarcito翼龙动物群。具重要古气候、古生态意义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极地动物群(Victorian Polar Biota)和俄罗斯外贝加尔早白垩世Baissa生物群(也属于热河生物群)都具备成为脊椎动物特异埋藏型化石库的潜力。热河生物群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虽然相隔甚远,生物群也没有密切的亲缘演化关系,但却各自繁衍了结构相似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代地球气候的大环境是温暖为主,导致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虽然在早白垩世位处极地,却形成了与现今中、中高纬度气候相似的温带气候。燕辽—大兴安岭—外贝加尔地区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的古地理背景是大面积的火山构造高地,推测当时古海拔可能类似现今长白山地区。所以没有因位处中纬度而气候温暖,却因为古海拔的因素而存在一定时期寒冷的温带气候。古纬度和古海拔的各自影响,使得维多利亚极地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获得了相似的古气候条件,从而繁衍出相似的古生态系统。这种古气候控制因素的确立,再结合近期一些学者对热河生物群定量古气候研究的结果—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存在寒冷气候,可以解释关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假说和热河生物群古生态特点存在所谓“矛盾”的问题。早白垩世这些特异埋藏动物群的形成,可能各自都有特殊的成因条件和机制,包括热河生物群的不同产地和层位,也要分别分析,避免一概而论。大兴安岭北部以及甘肃昌马盆地的一些剖面记录了早白垩世湖泊环境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事件,但地层和沉积特征显示没有受到火山作用的影响,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否可用CO2驱动湖泊喷发模式解释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今后寻找热河生物群化石不但要继续关注已经被证明是良好条件的火山—沉积地层,类似国外Santana和Las Hoyas生物群的碳酸盐岩型沉积条件也要充分重视。中国西部宁夏下白垩统六盘山群、甘肃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中都有大量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应该在这些地区注意是否存在含化石的纹层状碳酸盐岩。

二、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集群死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集群死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热河生物群研究概述
    1.2 热河生物群集群死亡及化石保存机制研究现状
    1.3 氧化还原环境简介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四合屯演化简述
    2.2 辽西早白垩地层信息
        2.2.1 九佛堂组
        2.2.2 土城子组
        2.2.3 义县组
    2.3 义县组时代
        2.3.1 古生物学和古地磁信息
        2.3.2 义县组地层年代跨度
        2.3.3 尖山沟层湖相沉积持续时间
第三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简介
    3.2 采样地层信息描述
        3.2.1 产出化石简述
    3.3 样品处理和测试
        3.3.1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
        3.3.2 总有机碳(TOC)测试
第四章 微量元素重建古沉积氧化还原环境
    4.1 微量金属元素标准化
        4.1.1 陆源碎屑的影响
        4.1.2 热液系统的影响
    4.2 微量元素富集机制
        4.2.1 U(铀)
        4.2.2 Mo(钼)
        4.2.3 V(钒)
        4.2.4 Ni(镍)
        4.2.5 Cu(铜)
        4.2.6 Zn(锌)
        4.2.7 Gr (铬)
    4.3 氧化还原判别指标
        4.3.1 Th/U关系
        4.3.2 V/Ni关系
        4.3.3 V/Cr关系
        4.3.4 Ce异常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4. 1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4.4.2 TOC含量结果分析
        4.4.3 排除陆源碎屑影响
        4.4.4 排除热液系统的影响
        4.4.5 剖面氧化还原沉积环境
    4.5 小结
第五章 生物集群死亡和化石保存机理
    5.1 生物集群死亡原因探讨
    5.2 化石保存机制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翼龙动物群的地层层序与化石层位
2 翼龙动物群化石富集层的沉积学特征与化石特异埋藏
3 天山南北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对比及差异分析
4 新疆的翼龙动物群与热河生物群多样性不同的原因分析
5 结论

(3)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白垩纪重大地质事件
        1.2.2 .湖泊沉积环境磁学研究现状
        1.2.3 .中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3 .环境磁学简介
        1.3.1 .磁性物质分类
        1.3.2 .常用磁学参数
    1.4 .旋回地层学简介
        1.4.1 .旋回地层的理论基础
        1.4.2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1.4.3 .研究方法
2.区域地质背景和剖面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义县组
    2.3 .研究剖面
3.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岩石磁学实验方法
        3.2.2 .旋回地层学工作方法和流程
4.结果与讨论
    4.1 .k-T结果
    4.2 .三轴等温剩磁结果
    4.3 .旋回地层分析结果
        4.3.1 .深度域频谱分析
        4.3.2 .滤波、调谐
        4.3.3 .天文年代标尺
    4.4 .亚米兰科维奇旋回及其形成机制
    4.5 .义县组对气候变化的沉积响应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和早期研究
3 热河生物群研究的高峰期
4 热河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5 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展望

(5)新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新材料及沉积环境与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翼龙研究简史
        1.2.2 天山哈密翼龙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
第三章 天山哈密翼龙新材料研究
    3.1 天山哈密翼龙简介
    3.2 哈密翼龙新材料研究
        3.2.1 形态特征
        3.2.2 雌雄性别判断
        3.2.3 雌雄间的差异(除头饰)
        3.2.4 上下颌牙齿的排列规律与头骨重建
第四章 沉积环境分析
    4.1 地层特征
    4.2 岩石学特征
    4.3 粒度分析
        4.3.1 粒度分析概述
        4.3.2 粒度分析曲线特征及意义
        4.3.3 粒度参数特征及意义
        4.3.4 粒度参数的环境判别公式
    4.4 沉积环境综合分析
第五章 化石埋藏学初步分析
    5.1 埋藏学的研究历史
    5.2 埋藏类型
    5.3 研究方法
        5.3.1 野外工作
        5.3.2 室内资料整理
    5.4 化石埋藏特征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2.4 义县盆地义县组火山旋回特征
第3章 义县组中段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沉积环境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砖城子层岩石序列特征
    3.2 砖城子层沉积相分析
    3.3 砖城子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4 大康堡层岩石序列特征
    3.5 大康堡层沉积相分析
    3.6 大康堡层沉积环境演化及控制因素
    3.7 义县组中段湖泊环境特征
第4章 大康堡层纹泥特征及意义
    4.1 纹泥特征
    4.2 纹泥的古环境意义
    4.3 纹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4.4 义县组湖相纹泥与近现代湖相纹泥沉积环境对比
第5章 沉积层对火山活动响应
    5.1 火山活动及火山岩分布特征
    5.2 火山活动对沉积层的控制
    5.3 火山活动背景下沉积物特征及形成机制
    5.4 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第6章 沉积期古气候及义县盆地演化
    6.1 沉积期古气候
    6.2 义县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简介
附表

(7)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烃类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信息与实验分析
    1.1 样品信息
    1.2 实验分析
2 结果和讨论
    2.1 有机质丰度及组成
    2.2 正构烷烃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2.3 无环类异戊二烯烃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
3 结论

(8)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意义及应用
    第三节 辽西早白垩系义县组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四节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五节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样品及实验分析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样品描述
    第三节 样品前处理与实验分析
    第四节 仪器与检测分析方法
    第五节 辽西义县组三段有机质丰度组成特征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分布特征
    第一节 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烃组成分布及来源
    第二节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分布特征
    第三节 断藿烷的检出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一节 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
    第二节 类异戊二烯烃及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组成
    第三节 碳同位素证据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环境意义
    第一节 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二节 类异戊二烯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三节 氢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气候环境意义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古气候环境意义综合讨论
    第二节 主要结论和认识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辽西鱼类研究历史
    1.3 国内外埋藏学研究现状
    1.4 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义县组地层
        2.3.1 义县组火山旋回
        2.3.2 义县组沉积地层
        2.3.3 义县组生物地层
        2.3.4 义县组年代地层
第3章 金刚山层化石群系统描述
    3.1 金刚山层地层简介
    3.2 金刚山层化石系统描述
        3.2.1 义县鱼系统描述
        3.2.2 介形类
        3.2.3 叶肢介
        3.2.4 爬行动物
        3.2.5 双壳类
        3.2.6 昆虫类
    3.3 义县组其他鱼类化石特征
        3.3.1 北票鲟科
        3.3.2 狼鳍鱼科
    3.4 义县鱼与其他鱼类比较
        3.4.1 义县鱼与戴氏狼鳍鱼对比
        3.4.2 义县鱼与中华狼鳍鱼对比
第4章 金刚山层埋藏学研究
    4.1 埋藏学研究历史
    4.2 埋藏学原理
    4.3 埋藏类型
    4.4 金刚山层化石埋藏学特征
        4.4.1 埋藏类型
        4.4.2 死亡原因
        4.4.3 埋藏过程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10)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简介
    1.2 区域地质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简史与现状
    1.4 研究方案、材料和主要技术
    1.5 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第2章 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2.1 研究简史及存在问题
    2.2 大陆火山—沉积地层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难点
    2.3 地层区划
    2.4 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
第3章 大兴安岭北部热河生物群化石和年代地层
    3.1 大兴安岭北部热河生物群化石的组成和分布
    3.2 阿荣旗那克塔村九峰山组EEL动物群
    3.3 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上库力组淡水双壳类化石
    3.4 塔河县三连河煤矿伊列克得组化石群
    3.5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3.6 "兴安岭群"与邻区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的对比
第4章 热河生物群部分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地理
    4.1 热河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概况
    4.2 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及地层对比意义
    4.3 热河生物群北部分布区脊椎动物古生物地理
第5章 热河生物群与其它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
    5.1 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分布概况
    5.2 澳大利亚东南部早白垩世生物群—特征及与热河生物群的比较
    5.3 早白垩世特异埋藏型陆地脊椎动物群的对比
第6章 结论
    6.1. 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兴安岭群的划分和对比
    6.2 大兴安岭北部含热河生物群化石地层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
    6.3 北票鲟科和中华弓鳍鱼科的古生物地理和地层对比意义
    6.4 早白垩世陆地脊椎动物群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导师简介

四、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集群死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早白垩世辽西四合屯湖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重建[D]. 杨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J]. 汪筱林,李阳,裘锐,蒋顺兴,张鑫俊,陈鹤,王俊霞,程心. 地学前缘, 2020(06)
  • [3]辽宁秀水盆地辽法D1井白垩系义县组旋回地层学研究[D]. 陈晓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4]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徐星,周忠和,王原,王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0)
  • [5]新疆早白垩世哈密翼龙新材料及沉积环境与埋藏学研究[D]. 王俊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中段沉积环境及演化[D]. 王铁晖. 东北大学, 2018
  • [7]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烃类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及古气候环境意义[J]. 李艳,曹新星,王丽,宋之光. 地学前缘, 2017(05)
  • [8]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沉积有机质单体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及剖面变化的生源与古气候环境意义[D]. 李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9]辽西义县组金刚山层水生动物群特征及埋藏学研究[D]. 李洁茹. 东北大学, 2014(08)
  • [10]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D]. 李晓波.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湖底火山喷发对辽西热河生物群水生爬行动物死亡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