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小球疾病治疗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童童[1](2021)在《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伴补体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及毛细血管壁为病理特点,临床以血尿及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N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约20%~40%的IgAN患者在发病后的10~20年内进展为ESRD。约半数以上的IgAN患者伴有不同种类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导致IgAN患者进展为ESRD的风险增加了 10~20倍。因此,对伴有高危因素的IgAN患者及早评估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IgAN属于中医学“尿血”、“尿浊”、“肾风”等病的范畴,其病机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特点。IgAN的起病和进展存在着明显的病机演变过程,不同的中医证候与IgAN的病情进展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探索影响IgAN预后的中西医危险因素,构建IgAN的中西医预后评估模型,以期为IgAN的防治提供参考。研究一:IgA肾病临床及病理证候、证素学特点的文献研究目的探索IgAN不同临床、病理表现的中医证候、证素学特点及病机演变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有关IgAN中医证候、证素与临床及病理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或队列研究。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基于STATA 14.0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临床指标(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及病理指标(Katafuchi病理评分、病理分级、牛津病理分级)的中医证候、证素学特点。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包含7768名IgAN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约3738名,女性患者约3886名,涉及14个省份及34个医疗单位。其中包含1项关于儿童Ig AN的研究,7项研究为多中心研究。研究发现,就本虚证而言,脾肾阳虚证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水平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MD=1.19,95%CI(0.75,1.63)],高于肝肾阴虚证[MD=1.14,95%(CI(0.69,1.59)],高于脾肾气虚证[MD=1.03,95%CI(0.59,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血肌酐(Scr)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MD=82.86,95%CI(44.39,121.34)],高于肝肾阴虚证[MD=59.95,95%CI(21.31,98.59)],高于脾肾气虚证[MD=90.69,95%CI(51.64,1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尿素氮(BUN)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MD=3.66,95%CI(1.27,6.04)],高于脾肾气虚证[MD=3.79,95%CI(1.39,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患者Katafuchi病理积分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MD=2.72,95%CI(1.10,4.34)],高于肝肾阴虚证[MD=1.81,95%CI(0.10,3.53)],高于脾肾气虚证[MD=3.29,95%(CI(1.72,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理分级方面,Ⅰ-Ⅱ级病理损伤以脾肾气虚证为主,Ⅲ级病理损伤以气阴两虚证为主,Ⅳ级病理损伤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在牛津病理分级方面,E病理损伤的患者中,脾肾阳虚证的发病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26,95%(CI(1.3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病理损伤的患者中,肝肾阴虚证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40,95%CI(1.43,8.09)],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RR=2.86,95%(CI(1.20,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的发病率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RR=3.11,95%CI(1.23,7.87)],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RR=2.62,95%(CI(1.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标实证而言,1g AN标实证患者的24h-UTP、Scr、BUN及Katafuchi病理积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分级方面,Ⅰ级-Ⅱ级病理损伤以外感风热证为主,Ⅲ级病理损伤以湿热困阻证为主,Ⅳ级-Ⅴ级病理损伤以湿浊内蕴证为主。在牛津分级方面,S病理损伤以外感风热证为主,外感风热证显着高于痰湿瘀阻证[RR=2.46,95%CI(1.01,6.01)],显着高于湿热困阻证[RR=2.30,95%CI(1.14,4.63)]。结论1、脾肾阳虚证IgAN患者的肾功能较差,病理损伤较重。2、随着病理分级的进展,IgAN患者表现为从脾肾气虚证向脾肾阳虚证,从外感风热证到湿浊内蕴证的转变。3、在牛津病理分型方面,发现E病理损伤与脾肾阳虚证相关;S病理损伤与外感风热证相关;T病理损伤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相关。研究二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影响IgAN预后的中西医危险因素,并构建IgAN的预后评估模型。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20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并经肾脏穿刺活检诊断为IgAN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随访。搜集的信息包括:一般资料(患者的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肾活检时间,病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等),中医辨证资料(患者的主诉,水肿程度及部位,寒热情况,是否汗出,饮食,睡眠,二便情况,夜尿次数及舌脉等),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相关指标,风湿常规,电解质,24h-UTP,尿蛋白分析等),肾脏病理指标(牛津MEST-C分型及免疫荧光下肾组织中IgA、IgG、IgM、C3的沉积部位和强度)。根据是否为伴有进展的高危因素,将纳入研究的人群分为高危IgAN组和非高危IgAN组。采用IBM 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于Spearman秩相关方法对各临床指标与肾功能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与肾功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基于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肾脏累计生存率进行比较;基于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与IgAN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剔除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方法计算并比较筛选后各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构建IgAN预后风险评估模型。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IgAN患者499例,其中男性271例(54.31%),女性228例(45.69%),平均年龄为38.46±12.50岁(13岁~78岁)。发现尿检异常至肾穿时的平均病程为34.93±55.61个月。根据是否伴有进展的高危因素,将纳入的患者分为高危IgAN组(n=120)和非高危IgAN组(n=379)。两组间各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与非高危IgAN组相比,高危IgAN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吸烟、饮酒及高血压人数显着增多(P<0.05)。在临床的各项指标中,高危IgAN组肝肾功中的24h-UTP、eGFR、Scr、BUN、UA、ALB、TG,风湿常规中的IgM、IgG、C3,电解质中的Ca、P、K、Mg、HCO3,血常规中的WBC、HGB、HCT、PLT、NEUT、NLR及尿蛋白分析中的ACR、β2-MG显着高于非高危IgAN组(P<0.05),在CKD分期方面,非高危IgAN组患者以CKD1-2期为主,高危IgAN组患者以CKD3-5期为主(P<0.05)。对与eGFR有显着相关性的指标进行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NLR(P=0.023)、IgM (P=0.047)、HGB (P<0.001)与 eGFR 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在肾脏病理改变方面,发现光镜下高危IgAN组患者发生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E1),节段硬化或粘连(S1),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2)及伴新月体形成(C1-2)的比例显着高于非高危IgAN组(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IgA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38.48%)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5.65%),兼证中以湿热证(46.49%)为主,其次为水湿证(24.85%)。其中高危IgAN患者脾肾阳虚证(36例)较非高危IgAN患者(21例)显着增多(P<0.001),肝肾阴虚证(120例v.s.20例)及气阴两虚证(107例v.s.21例)显着减少(P=0.023,P=0.019)。在兼证中,高危IgAN患者瘀血证(43例v.s.73例)及湿浊证(17例v.s.10例)较非高危IgAN患者显着增多(P<0.001),而水湿证较非高危IgAN患者显着减少(12例v.s.112例)(P<0.001)。脾肾阳虚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eGFR着低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湿热证、瘀血证及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外感证、水湿证及痰湿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外感证、水湿证及痰湿证患者(P<0.05);瘀血证及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湿热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湿热证患者(P<0.05);浊毒证患者的Scr及24h-UTP水平显着高于瘀血证患者(P<0.05),eGFR显着低于瘀血证患者(P<0.05)。经过中位时间90.63个月(1个月~216个月)的随访,共有49例患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肾脏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9.82%。其中12例进入终末期肾脏疾病,3例死亡,19例进行了肾脏代替治疗(17例透析,2例肾移植),15例发生了肌酐翻倍;13例为脾肾气虚证,11例为肝肾阴虚证,6例为气阴两虚证,19例为脾肾阳虚证,1例兼有外感证,6例兼有水湿证,19例兼有湿热证,5例兼有痰湿证,21例兼有瘀血证,5例兼有湿浊证。在去除共线性因素的情况下,对与IgAN进展相关的高危因素构建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与IgAN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结果显示:eGFR(β=-0.038,HR=0.963,P<0.001),NLR(β=0.170,HR=1.185,P=0.002)及脾肾阳虚证(β=1.371,HR=3.938,P=0.002)与IgAN的不良预后显着相关,即IgAN患者的eGFR每降低1个单位,其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3.84%,NLR每升高1个单位,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18.5%,脾肾阳虚证患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的风险为非脾肾阳虚证患者的3.938倍。基于ROC曲线对eGFR及NLR评估IgAN预后不良的效能进行分析得到,其最佳的截断值分别为:104.69ml/min/1.73m2和3.46,对应的敏感性分别为4.1%和75.86%,特异性分别为73.78%和77.78%。通过对筛选后各因素ROC曲线的AUC值比较发现,eGFR联合NLR联合脾肾阳虚证(AUC=0.886,灵敏度为82.76%,特异度为83.33%)对IgAN预后评估的效果显着优于单独使用NLR(AUC=0.765),虽然与单独使用eGFR (AUC=0.866)的评估效能相似,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较eGFR (敏感性4.1%,特异性73.78%)显着提升。结论1、eGFR下降,NLR升高及脾肾阳虚证与IgAN的不良预后存在显着的相关性。2、eGFR联合NLR联合脾肾阳虚证能够显着提高对IgAN不良预后评估的效能。
刘红华[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种膜性肾病的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临床上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与血脂、体重指数(BMI)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临床上中医药防治IMN提供理论依据,为以后膜性肾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病房2015年09月至2020年08月确诊为IMN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5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数据录入Excel,应用“SPSS24.0软件”对症状、舌脉及实验室检查进行频数、因子及聚类分析,统计其主要中医症候,并探讨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合并症、临床综合征及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以及24h-UTP与血脂、BMI、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1)此次研究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平均年龄为(47.76±12.353)岁,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8岁,以40-60岁阶段的患者最多,占比60.22%。BMI按照中国标准分级后以超重居多,超重及肥胖总共占68.91%,以夏季发病居多。2)本次研究的357例患者中无吸烟史占总人数的72.27%,有吸烟史者占总人数的27.73%,其中以长期吸烟为主,占23.81%;357例膜性肾病患者中无饮酒史者占总人数的61.62%,有饮酒史者占总人数的38.38%,其中以长期饮酒为主,占19.33%。3)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常驻地以太原市居多,占23.81%,其次为吕梁市,占19.05%,剩下的排序依次是晋中市、忻州市、临汾市、其他(合并比例<5%的城市)及长治市,占比分别为15.97%、10.92%、10.36%、10.36%、9.52%。2.合并症:本次研究病例中,69.7%的病例无合并症;30.3%的病例有合并症者,其中8.7%的IMN患者伴糖尿病,18.5%的IMN患者伴高血压病,9.8%的IMN患者伴高脂血症,0.8%的IMN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多数合并1个并发症。3.临床综合征:本次研究患者中,68.1%的病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1.9%的病例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4.中医证型:357例患者以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数量最多(52.4%),其次为脾肾两虚、湿瘀阻滞(26.6%),气虚血瘀型(14.6%),而出现频率最少的则是脾虚湿盛型(6.4%)。IMN病位主要在肾,与脾相关,证属本虚标实,本证有气虚、阳虚,其中以气虚为主,占比33.40%;标证有湿热、血瘀等,其中居首位是占比32.81%的血瘀证,其次占比18.37%的湿热证。5.中医证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1)本研究显示四种证型在性别、年龄、BMI、发病季节、吸烟史(男性)方面,经检验(P>0.05)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饮酒史(男性)方面,经检验(P<0.05)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列联系数为0.528,可知饮酒史(男性)与中医证型具有较强相关性。经Bonferroni法矫正检验水准后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其中脾肾两虚、湿热瘀阻型,与脾肾两虚、湿瘀阻滞型和气虚血瘀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的P值分别是0.000、0.000,列联系数分别是0.530、0.496)。脾虚湿盛型,与脾肾两虚、湿瘀阻滞型和气虚血瘀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应的P值分别是0.001、0.004,列联系数分别是0.351、0.388)。2)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合并症中因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在各个证型中频数较少,暂不予以分析。IMN患在合并高血压方面,经检验(P>0.05)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临床综合征的相关性,经检验得出P<0.05,说明临床综合征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列联系数值为0.162,尽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之间关联性较小,再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4)与各化验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选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单尾显着性检验。气虚血瘀型与24h-UTP之间呈正相关,与eGFR之间呈负相关;脾肾两虚、湿瘀阻滞型与ALB呈负相关,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24h-UTP与血脂、BMI及合并症的相关性:1)与血脂及BMI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选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双尾显着性检验。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TC、TG、LDL-C及BMI之间均呈正相关,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合并症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选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单尾显着性检验。24h-UTP与高脂血症之间均呈正相关,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中医证型:脾肾两虚、湿热瘀阻型>脾肾两虚、湿瘀阻滞型>气虚血瘀型>脾虚湿盛型。2.特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体型一般偏胖,常在夏季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饮酒可能是导致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两虚、湿热瘀阻型及脾虚湿盛型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4.24h-UTP及eGFR与气虚血瘀型关系密切,而ALB与脾肾两虚、湿瘀阻滞关系密切。5.血脂及肥胖是影响尿蛋白的重要因素。
陈棒[3](2021)在《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提取数据库开展的随机临床平行对照试验研究的论文数据,通过meta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揭示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总体有效性,先进性和整体最优安全性,为后续开展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国内外关于中医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平行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文献数据指标。使用Cochrane最新版本的Revman5.3软件进行meta的数据分析,以异质性检验结果为依据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根据相对危险度RR(risk ratio)或均数差来表示结局效应指标,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结果:共纳入文献28篇,涉及1494例受试者。1.在总有效率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1.23,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血压平均恢复正常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21,95%可信区间[-2.98,-1.4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水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34,95%可信区间[-2.61,-2.08],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血尿平均消退时间方面中医麻黄类经方组+西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RR=-2.53,95%可信区间[-3.13,-1.93]总体效应值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麻黄类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治疗作用,且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总有效率高。2.麻黄类方联合西药组比单纯西药组在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症状临床纠正时间要短。
谭晓宁[4](2021)在《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慢性肾脏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并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显着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攀升的趋势发展。目前,对于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结合本病的分期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慢性肾脏病早期,主要以治疗原发病、延缓病程进展为主;慢性肾脏病中期,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需要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的干预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则需要考虑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等。但是上述治疗措施,只能控制患者的原发病及并发症,但是无法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干预及治疗对于本病具有显着的优势,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理改变的进展。挖掘中医名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于大君教授,从事肾脏疾病的诊疗三十余年,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的借助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对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医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评价于大君教授诊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并且挖掘其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规律。从而全面总结于大君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为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提供中医药方法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于大君教授门诊就诊,并且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主要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历信息、处方及其辅助检查等。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病程、合并症、并发症、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辨证、处方等。应用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及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患者基本信息及疾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患者54人,其中男性33例,占总人数的61%;女性21例,占总人数39%。其中年龄最小者30岁,最大者85岁,平均年龄57.91±15.56岁。年龄分布在60-69岁的患者人数最多,为15例。54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29例,约占53.7%,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1例,约占20.37%;代谢性疾病肾损害患者7例,药物性肾损害1例,恶性肿瘤相关性肾病3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1例;高血压肾损害2例。54例患者中病程最短者1年余,病程最长者30余年。平均病程年限为7.54±0.81年。其中患病病程6-10年者最多,为24例,约占44.4%。54例患者中合并症主要以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2型糖尿病为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39例,高脂血症32例,高尿酸血症2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5例,2型糖尿病患者11例。54例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并发症中以CKD-MBD及肾性贫血为主,其中并发CKD-MBD者28例,肾性贫血者18例。54例患者治疗前CKD分期主要以3期为主,27例,占纳入患者的50%。其次2期患者15例,约占27.8%,4期患者7例,占13%,5期患者5例,占9.3%。54例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主要以虚劳为主,共计19例,血尿12例,尿浊及水肿各占10例,有3例患者诊断为腰痛。中医辨证分型,其中主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兼证主要以湿瘀互阻证为主,其次为痰浊中阻证、中焦湿热证及脾虚水湿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见症状主要以倦怠乏力、食少纳呆、气短懒言、脘腹胀满、水肿、夜尿清长、腰酸膝软为主。疗效评价结果:疗效评价结果:将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由治疗前的21.52±7.55降至治疗后10.26±4.2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将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血肌酐由治疗前158.33±85.39降至145.94±85.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生肌酐清除率由治疗前48.02±21.81升至55.06±2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变化且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39例,稳定患者2例。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显效患者15例,有效11例,稳定20例,无效8例。治疗前后血肌酐显效患者10例,有效9例,稳定27例,无效8例。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张处方,共涉及药物164味。其中黄芪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约为88.43%。使用频率大于50%的中药有7味,依次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164味中药的主要功效依次包括利水消肿、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燥湿化痰、生津养血。药物四气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依次是平、温、寒、微温,以上4种累计频率可达83%。药物五味主要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9%。较少使用性味酸、涩的中药。药物归经主要以肝、脾、肺、肾、胃为主,累计频率达81%。对216张处方中164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的复杂网络图。其中核心药物组成依次包括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黄连、泽泻、党参、莪术、巴戟天。结论1.于大君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2、3期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具有显着疗效。对于4、5期患者治疗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血肌酐的差异虽然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其变化体现为逐步改善的发展趋势。上述结果与纳入患者的年龄较大,疾病病程较长、观察治疗周期较短、纳入4、5期患者的合并症与并发症较多等因素相关。2.通过对上述54例患者216张处方的数据挖掘得出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高频药物主要为黄芪、熟地黄、丹参、山药、陈皮、泽泻、黄连。临床遣方用药较为平和,以平补平泻为主。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扶正以健脾和补肾为主,临床常用黄芪、党参、熟地黄、山药、白术等健脾益肾。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温阳,常用巴戟天等。对于本虚较重的患者擅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如龟甲胶、鹿角胶等。祛邪主要针对湿热、痰浊、瘀血、气滞为主。常用荷叶、薏苡仁、黄连等清热利湿;石菖蒲、苍术等燥湿化痰;丹参、莪术、地龙、鬼箭羽等活血化瘀通络;陈皮、苏梗等行气。在兼顾本虚标实之外尤其重视给邪以出路,常用大黄等通腑泄浊;泽泻、萆薢等利尿通淋。而且根据以药测方,总结于大君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脏病的常用方剂。常用益气补肺常用如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补脾健脾常用如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益肾滋阴温阳常用如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肺脾肾兼顾常使用如参芪地黄汤、麦味地黄汤等地黄汤系列方;对于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表现为肾虚失其固摄的患者使用如金锁固精丸等。针对湿热之邪,属于湿滞脾胃者常用平胃散;湿热内蕴者常使用苏叶黄连汤、三仁汤;湿热下注者八正散、四妙丸;针对痰浊之邪,常使用二陈汤、橘皮竹茹汤;针对气滞者常使用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针对瘀血之邪,常使用鬼箭羽、泽兰、益母草等血水同调;或丹参、延胡索、郁金等气血同调;或水蛭、地龙、穿山龙等活血通络。其次,重视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安。利小便常使用方剂如八正散、冬葵子茯苓散等;常用药如车前子、白茅根等;通大便常用熟大黄,因气阴两伤,肠道失润者,常伍麻子仁等质润多脂之品。3.于大君教授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常从脏腑辨证论治及病因辨证论治入手,脏腑辨证论治主要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从肺论治,主要由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毒邪侵袭肺络所致,发病之初往往以风热表实证为主,久则转变为肺气亏虚证。故发病之初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兼以益气固表;从脾论治,主要由于脾气亏虚,湿邪内蕴所致。因此临床常从健脾化湿入手论治;从肾论治,主要由于肾虚为主,进而需区分以偏阴虚还是偏阳虚为主,或者阴阳两虚,治疗主要采取补肾温阳或滋肾养阴,同时需兼顾其阴阳互根,临证遣药组方需谨记滋阴须佐温阳,温阳不忘滋阴。其次,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认为蛋白质为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肾失固摄是导致精微物质外泄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于大君教授临床上常用补肾涩精法治疗蛋白尿。病因辨证论治主要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于大君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贯穿慢性肾脏病的始终。因此,清热利湿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础。进而根据其病因偏痰浊与血瘀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于大君教授临床用药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临证遣方用药具有精细平和,用量轻巧的特点。临床常选用性味平和之品。其次,于大君教授认为阳气为全身之气的根本,温煦、推动全身气机的运行,阳气亏虚,则气机壅滞,久则酿生湿、浊、痰、瘀等邪。因此,治疗上针对此类本虚标实之证,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尤其注重温阳;临床组方配伍注重调畅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擅用“通法”。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标实常以湿、浊、痰、瘀等邪为主,以上诸邪易壅塞气机而致病,故宜用通法,宣通气机,气机调畅,邪去正安。
徐晓擎[5](2021)在《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的影响,探究其对糖尿病肾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试验设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选自黑龙江省中医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诊断为Ⅲ、Ⅳ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33例;对照组选自江苏省贾汪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诊断为Ⅲ、Ⅳ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33例。对照组3名患者因失访退出试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科素亚,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加味参芪地黄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的临床疗效及血清VEGF、Ang-2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定量、血糖、血脂、肾功能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试验结果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4h-UTP、U-m ALb、Scr、BUN、FPG、HbAlc、TC、TG水平均改善(P<0.05);且U-mALb、FPG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治疗后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项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而在倦怠乏力、腰膝酸痛、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方面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前后相比,VEGF、Ang-2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VEGF、Ang-2水平降低程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5.本次试验中对照组出现钾离子增高1例。两组患者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试验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降低Ⅲ、Ⅳ期DKD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2.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显着改善Ⅲ、Ⅳ期DKD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3.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下调DKD患者血清VEGF、Ang-2的水平,从而保护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尿蛋白的排泄。
王露[6](2021)在《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尿外泌体蛋白可以反映肾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PCX和Gd-IgA1可能分别是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的特异分子标记蛋白。由于尿外泌体可能携带这两种蛋白,本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中尿外泌体PCX、Gd-IgA1水平变化,分析尿外泌体PCX和Gd-IgA1与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评价尿外泌体PCX、Gd-IgA1在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期望为临床鉴别这两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尤其是为甄别糖尿病肾病合并IgA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入我院肾病内科及内分泌科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和IgA肾病15例,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0mg为基本入选条件,另外选取健康者15例(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一般指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并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尿液外泌体,Western blot法鉴定尿外泌体特异性标志性蛋白,所有提取的受试者尿外泌体PCX、Gd-IgA1蛋白水平均应用酶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除需特殊表示的数据外,获得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SPSS.2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Western blot法可显示出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尿外泌体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的阳性条带。2.三组实验对象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糖尿病肾病组和IgA肾病组与对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1792.48±970.46mg/24h VS78.18±31.11mg/24h,P<0.05;1721.07±860.65mg/24h VS78.18±31.11mg/24h,P<0.05);但糖尿病肾病组和IgA肾病组间无显着差异(1792.48±970.46mg/24h VS1721.07±860.65mg/24h,P>0.05)。4.糖尿病肾病组尿外泌体PCX水平显着高于IgA肾病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性(0.38±0.06ng/ml VS0.27±0.05ng/ml,P<0.05;0.38±0.06ng/ml VS0.23±0.04ng/ml,P<0.05);但IgA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0.27±0.05ng/ml VS 0.23±0.04ng/ml,P>0.05)。5.IgA肾病组尿外泌体Gd-IgA1水平显着高于糖尿病肾病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性(2.20±0.08ng/ml VS1.88±0.14ng/ml,P<0.05;2.20±0.08ng/ml VS1.79±0.16ng/ml,P<0.05);但糖尿病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1.88±0.14ng/ml VS1.79±0.16ng/ml,P>0.05)。6.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糖尿病肾病组中,尿外泌体PCX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含量正相关(r=0.51,P<0.05);IgA肾病患者中尿外泌体Gd-IgA1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76,P<0.05)。7.ROC曲线分析发现,尿外泌体PCX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AUCROC=0.92);尿外泌体Gd-IgA1对IgA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AUCROC=0.96)。结论: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尿外泌体是可行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外泌体PCX水平显着升高,其升高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损伤程度一致;IgA肾病患者尿外泌体Gd-IgA1水平显着升高,其升高水平与IgA肾病损伤程度一致。检测尿外泌体PCX、Gd-IgA1水平可能是鉴别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的有效且无创的方法。
张冬[7](2021)在《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临床特征及病理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临床特征及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就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经病理诊断为IgA肾病,年龄介于18~70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整理患者在行肾脏穿刺活检前的数据资料,包括各组人口统计学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学资料。肾脏病理学资料经我院病理科专家会诊进行后获得,包括LEE氏分级及牛津分型(MEST-C)。所有患者在肾脏穿刺前均进行肾脏彩超检查,以确定双肾的长径、短径、宽度及皮质厚度。根据肾脏病理学牛津分类资料将病人分为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0)组和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1)组。两组之间的临床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组织病理学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利用Point-biserial相关分析临床指标和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最后运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情况的预测作用。结果:1.245例IgA肾病患者中包括女性140例(57.14%)和男性105例(42.86%),男女比例为1:1.33。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和血压方面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0.05)。2.Point-biserial相关进行分析显示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沉、补体C3成正相关(P<0.0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血红蛋白与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成负相关(P<0.05),而与补体C4及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无相关性(P>0.05),两组低补体C3血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肾脏彩超测量值上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4.两组在LEE氏分级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3.131,P=0.001)。与S0组相比,S1组合并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或纤维化及细胞/纤维新月体病理改变所占比例高(P<0.05)。但两组在内皮细胞增生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5.两组在慢性肾脏病分期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168,P<0.05),S1组在慢性肾脏病分期中2~5期的所占比例高于S0组。6.基线尿酸(OR=1.005,95%CI:1.002-1.009,P=0.005)、血红蛋白(OR=0.976,95%CI:0. 958-0.993,P=0.006)、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OR=1.001,95%CI:1.000-1.002,P=0.003)与IgAN患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着相关。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酸、血红蛋白、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及24小时尿蛋白对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均有预测作用,而将上述指标联合用于预测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情况价值显着。单个指标中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所对应的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675±0.034,P<0.05),因此认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在预测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情况时,是相对较好的对比及参考指标。结论:基线血尿酸、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着相关,通过控制血尿酸水平,纠正贫血状态可能有助于减慢IgA肾病进展速率。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常合并其他病理改变,所对应的LEE氏分级级别高,程度重。LEE氏分级和牛津分型存在一定的关系,联合应用于IgAN病理分类可能更好指导病情评估。血红蛋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指标联合可以有效预测IgAN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的情况。
郭硕杰[8](2021)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和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分别对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但未经肾穿刺活检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药物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肾内科诊治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后明确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且未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共63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9.57±7.32岁。所有患者分为2个组别,其中A组为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共32例;B组为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共31例。在他克莫司或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开始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在用药3个月及6个月后记录实验室资料及药物不良反应。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共纳入63例明确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且未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分为两组,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32例)和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31例)组间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和基线资料血清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细胞计数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3个月时,TAC组和CTX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PLA2R抗体滴度和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两组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尿素氮及甘油三酯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治疗6个月时,TAC组和CTX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PLA2R抗体滴度和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AC组的甘油三酯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两组的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组抗PLA2R抗体滴度较CTX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和尿素氮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和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在治疗3个月后总缓解率分别为87.5%(28/32)和61.3%(19/31),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和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在治疗6个月后总缓解率分别为93.2%(30/32)和74.2%(23/31),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较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起效快。5.对63例患者进行Spearman分析后,显示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病情缓解程度分别有相关性。随着血清白蛋白逐渐升高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逐渐减少或病情改善,患者的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水平也随之下降,提示血清抗PLA2R抗体与血清白蛋白及病情缓解程度分别呈负相关,而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779和0.705(P<0.01)。6.随访期间不良事件主要为空腹血糖升高、胃肠道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和肝功能异常等,TAC联合糖皮质激素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TX联合糖皮质激素组,但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有助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并有助于未行肾活检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选择免疫调节方案。2.动态监测抗PLA2R抗体水平可用于抗体阳性但未经肾活检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判定。3.他克莫司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对于治疗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但未行肾活检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均有效,且他克莫司较环磷酰胺起效更快。
李亮[9](2021)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的总结巴元明教授辨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用药特色、辨证规律、核心处方和学术思想。并以核心处方为基础,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IgA肾病的临床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以及为新药物的发现及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收集2018年01月-2020年12月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巴元明教授门诊就诊的IgA肾病患者的电子病案信息,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及IBM SPSS Modeler 18.0中的分布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CART决策树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和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特色、辨证规律、核心处方和学术思想。同时,将凝练出的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首先,本研究拟最大化和最全面的收集IgA肾病相关基因,除了在GWAS Catalog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及Gene Cards数据库搜索IgA肾病相关基因外,还通过GEO数据库、pubmed文献搜索IgA肾病相关基因,搜索到的基因视为IgA肾病相关基因。其次,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对核心处方中黄芪、茯苓、山药、党参、山茱萸、金樱子、芡实、穿山龙、分心木、白茅根、茜草等11味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以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及类药性(DL)≥0.18条件的化合物视为药物的活性成分。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对筛选出来的活性成分预测其对应的基因,将预测出的基因通过Unitprot数据库进行名称标准化。然后,通过对IgA肾病相关基因及核心处方相关基因合并取交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共同基因,将共同基因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此外,将共同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内置的cyto Hubba插件筛选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最后,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共同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基因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电子病案517份,共计108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68例,男性患者40例,平均年龄为38.09±10.92岁。在中医证型的统计中,主要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和湿热内蕴证。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以平性、寒性和温性的药物使用最多,五味则以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主,归经主要涉及到脾经、肺经、肾经和肝经。根据药物的功效将药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药物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基于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中得到两味药共现的个数为10,三味药出现共现的个数为14,主要涉及的药物为黄芪、茯苓、穿山龙、山药、山茱萸和党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中药处方主要聚为4类,分别蕴含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妙四土汤、三才封髓丹之义。借助CART决策树算法,筛选出舌质绛、五心烦热、血尿、咽喉肿痛、蛋白尿、乏力、脉细等7个重要预测变量,得到了结点为18,深度为5的决策树,初步探索出巴元明教授辨证IgA肾病的规律。此外,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凝练出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核心处方组成:黄芪、茯苓、山药、党参、山茱萸、金樱子、芡实、穿山龙、分心木、白茅根、茜草。在针对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分别从GWAS Catalog数据库、OMIM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GEO数据库和pubmed文献筛选出37、296、1131、107和204个IgA肾病相关基因,整合并去除重复后得到疾病基因1382个。核心处方中筛选出194个基因,涉及99个活性成分。通过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10个核心靶点,分别为TNF、IL6、VEGFA、AKT1、MMP9、PTGS2、MYC、JUN、CASP3以及TP53。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药物反应、炎症应答、DNA模板转录的正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正调控、脂多糖的细胞应答等。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处方中的活性成分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HIF-1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对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谨守病机,重视IgA肾病分期论治,(1)初期:肾病多虚,阴虚多见;以养阴补精治疗为主,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清热;(2)中期: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湿热内蕴治以清利湿热,祛邪为主;(3)晚期:阴阳俱虚,浊毒瘀阻;治以温补脾肾,振奋阳气,辅以宣湿泄浊。此外,将宏观层面大数据背景下巴元明教授辨治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与微观层面核心处方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相联系,多维度地看待中医临床数据,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经验的传播和新药物的发现及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陈荟溪[10](2021)在《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并总结李建民教授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下的治疗慢性肾脏病中医证治规律,得出李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核心处方与加减配伍组方。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优化中医临床经验探索的途径与方法,传承名家经验总结,更好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本研究380例患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门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门诊及肾内科病房,并其经李建民教授诊治。将患者的相关处方资料进行记录、拍照、存档,并将相应内容记录在MS Excel 2016文档中。使用IBM SPSS Statics 20.0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中医处方信息等基本资料进行频数统计与频率统计分析;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软件对药物之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研究共纳入患者380例。其中男性236例(占比62.1%),女性144例(占比37.9%)。在发病年龄方面,总体患者平均年龄58.4±15.3岁,以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组平均年龄68.5±13.2岁最大。CKD分期方面。处于CKD1-3期患者占72.9%,处于疾病早期的CKD患者占比较高。在原发肾脏病方面。共涉及原发肾脏病36种,以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基本用药情况方面。中药四气方面以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最为常用;中药五味情况以甘味药居首,辛味药和苦味药次之。核心组方方面。四个主要证型下核心处方虽有差异,但均以“生黄芪、丹参、水蛭、三七、僵蚕、白茅根、车前子”为最主要的核心处方。配伍组方方面。按证素属性分为本虚证与标实证两类。本虚证常见的组方有:“人参、白术、茯苓、黄芪”、“黄芪、人参、肉桂”、“柴胡、升麻”、“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防风、黄芪、白术”、“桑白皮、人参、紫菀、五味子、麦门冬”、“熟地黄、川芎、当归、白芍”、“当归、黄芪”、“柏子仁、远志、白术、黄芪”、“麦冬、熟地黄”、“麦冬、当归、生地黄、北沙参”、“女贞子、墨旱莲、桑葚”、“人参、干姜、白术、附子”、“桂枝、龙骨、附子”、“五味子、麦冬”、“黄连、知母”、“砂仁、附子、龟板”。标实证常见的组方有“僵蚕、蝉蜕、全蝎、水蛭、土鳖虫”、“红花、牛膝、川芎”、“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七、桑叶”、“柴胡、黄芩”、“桔梗、枳壳”、“香附、砂仁、木香”、“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熟地、当归”、“半夏,生姜、茯苓”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了李建民教授在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下慢性肾脏病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得出以“生黄芪、丹参、水蛭、三七、僵蚕、白茅根、车前子”为主要的核心处方。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按证素属性分为本虚证与标实证配伍两类,本虚证按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标实按气血水湿毒,无法明确归属的另分一类。本虚证有肾气虚、肺气虚、肝血虚、心血虚、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脾阳虚、肾阳虚、浮阳等,相对应的配伍,如脾气虚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肾气虚常配伍“人参、黄芪”,肺气虚常配伍“黄芪、防风、白术”等;标实证有血瘀、气滞、水湿、湿(痰)热等,相对应的配伍,如血瘀常配伍“丹参、砂仁、桃仁、红花”,气滞常配伍“枳壳、桔梗”,水湿常配伍“麻黄、桂枝、细辛”,湿(痰)热常配伍“车前子、茯苓”等;经验组分有“黄芪、芦根、白茅根”,子类药物“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女贞子、五味子、金樱子”,藤类药物“络石藤、青风藤、忍冬藤、海风藤”等,得出配伍组方规律。
二、肾小球疾病治疗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小球疾病治疗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gA肾病临床及病理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 传统预后危险因素 |
1.1 肾脏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 |
1.2 肾脏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 |
2 新的预后危险因素 |
2.1 遗传变异 |
2.2 生物标志物 |
3 预后高危预测模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IgA肾病与中医证候、证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1 证候与证素 |
2 证候、证素与疾病的相关性 |
2.1 证候、证素与疾病临床的相关性 |
2.2 证候、证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3 慢性肾脏疾病与中医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3.1 不同肾脏疾病类型与中医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3.2 慢性肾脏病临床特征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
3.3 病理改变与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4 中医证候、证素与IgA肾病 |
4.1 IgA肾病临床特点与证候、证素的相关性 |
4.2 IgA肾病证候、证素的生物基础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与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IgA肾病临床及病理证候、证素学特点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信息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2 虚证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2.3 实证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研究二 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的搜集 |
1.6 研究分组 |
1.7 研究随访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特征 |
2.3 肾脏病理改变 |
2.4 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2.5 西医指标与eGFR、24h-UTP及Scr的相关性 |
2.6 中医证候与eGFR、Scr及24h-UTP的相关性 |
2.7 中西医危险因素的研究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纳入研究(一)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表2 阅读全文后排除文献的信息及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数据挖掘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指标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建立数据库 |
2.3 数据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纳入IMN患者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3.2 纳入IMN患者合并症分布情况 |
3.3 纳入IMN患者临床综合征分布情况 |
3.4 纳入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5 纳入IMN患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 |
3.6 纳入 IMN 患者 24h-UTP 与血脂、BMI 及合并症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4.1 研究意义 |
4.2 临床资料分析 |
4.3 中医证型分析 |
4.4 相关因素分析 |
4.5 24-UTP与血脂、BMI及合并症的相关性分析 |
4.6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膜性肾病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
1.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
1.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
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认识 |
2.1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历史沿革和病因病机 |
2.2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治法原则 |
3 麻黄的现代药理研究 |
3.1 麻黄的中医作用研究 |
3.2 麻黄现代成分研究及药理作用 |
4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现代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meta分析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综述:麻黄及其类方治疗水肿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1.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
1.3 慢性肾脏病(CKD)定义的沿革 |
1.4 关于慢性肾脏病定义及诊断标准的争议 |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2.1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及现状 |
2.2 特殊人群——老年人口CKD流行病学研究 |
2.3 关于慢性肾脏病疾病谱的相关研究 |
2.4 影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及疾病谱的因素 |
(1) 营养及生活方式 |
(2) 环境因素 |
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
3.1 血清胱抑素C |
3.2 同型半胱氨酸 |
4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4.1 控制蛋白尿 |
4.2 控制高血压 |
4.3 控制高血糖 |
4.4 肾性贫血 |
4.5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 |
2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分型 |
4 慢性肾脏病的名家诊疗经验 |
5 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 |
1 脏腑辨证论治 |
1.1 从肺论治 |
1.1.1 肺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
1.1.2 从肺治肾 |
1.1.3 病案举隅 |
1.2 从脾论治 |
1.2.1 脾与肾的生理病理关系 |
1.2.2 从脾治肾 |
1.2.3 病案举隅 |
1.3 从肾论治 |
1.3.1 从肾论治 |
1.3.2 病案举隅 |
2 病因辨证论治 |
2.1 从湿热、痰浊、瘀血论治 |
2.2 病案举隅 |
3 临床用药经验及特点 |
3.1 用药以平和为主,注重温阳 |
3.2 善用“通法”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2 临床疗效评价 |
2.1 基础治疗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数据统计分析及挖掘方法 |
2.4.1 数据录入 |
2.4.2 数据统计分析 |
2.4.3 数据挖掘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特征 |
3.1.1 患者性别分布 |
3.1.2 患者年龄分布 |
3.1.3 患者原发病分布情况 |
3.1.4 患者病程情况 |
3.1.5 患者合并症情况 |
3.1.6 患者并发症情况 |
3.1.7 患者慢性肾脏病分期情况 |
3.1.8 患者中医诊断分布情况 |
3.1.9 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3.1.10 患者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
3.2 患者疗效评价 |
3.2.1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3.2.2 患者血肌酐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3.2.3 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变化情况 |
3.2.4 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
3.3 用药规律结果 |
3.3.1 单味药物使用情况 |
3.3.2 药物功效分布 |
3.3.3 药物四气分布情况 |
3.3.4 药物五味分布情况 |
3.3.5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
3.3.6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疗效评价分析 |
4.3 用药规律分析 |
4.3.1 常用药物及其功效分析 |
4.3.2 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4.3.3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
1.1 病名及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祖国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
2.1 流行病学 |
2.2 糖尿病肾病与肾小球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
2.3 糖尿病肾病内皮细胞损伤机制 |
3 现代医学对于DKD的防治 |
3.1 改变生活方式 |
3.2 控制血糖 |
3.3 控制血压 |
3.4 控制血脂 |
3.5 保护肾小球血管内皮的新型药物及治疗进展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试验终止标准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分组 |
2.2 洗脱期 |
2.3 药物治疗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4.1 主要疗效观察指标 |
2.4.2 次要疗效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检测方法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安全性评价 |
3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
6 两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指标比较 |
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8 两组治疗前后VEGF、ANG-2 水平比较 |
9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血管内皮损伤的认识 |
2 糖尿病肾病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
3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探讨 |
4 加味参芪地黄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4.1 组方分析 |
4.2 药理研究 |
5 对照药物的选择 |
6 试验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分析 |
6.3 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作用机理分析 |
7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6)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主要实验仪器 |
3.主要实验试剂 |
4.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记录及观察指标 |
5.尿外泌体的提取及分离 |
6.Western Blot法鉴定尿外泌体特异性标志蛋白CD63 |
7.ELISA法定量检测尿外泌体PCX、Gd-IgA1 |
8.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尿外泌体鉴定 |
2.各组研究对象相关指标分析 |
3.DKD患者尿外泌体 PCX水平、IgAN患者尿外泌体 Gd-IgA1 水平与各因素的关系 |
4.DKD患者尿外泌体 PCX水平和IgAN患者尿外泌体 Gd-IgA1 水平ROC曲线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7)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临床特征及病理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观察指标 |
2.3 相关标准及评价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 人口及基线特征 |
3.1.1 245例IgAN患者的一般资料 |
3.1.2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3.1.3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肾脏测量值的关系 |
3.1.4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慢性肾脏病分期的关系 |
3.1.5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LEE氏分级及其他病理的关系 |
3.2 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2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gA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免疫调节治疗的新进展 |
2.1 治疗PNS的免疫调节药物 |
2.1.1 糖皮质激素 |
2.1.2 环磷酰胺 |
2.1.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2.1.4 利妥昔单抗 |
2.1.5 吗替麦考酚酯 |
2.1.6 来氟米特 |
2.1.7 其他免疫抑制剂 |
2.2 PNS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案 |
2.2.1 微小病变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 |
2.2.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免疫调节治疗 |
2.2.3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免疫调节治疗 |
2.2.4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调节治疗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入选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3.2 资料收集 |
3.2.1 基础资料收集 |
3.2.2 随访过程中实验室资料收集 |
3.2.3 血清抗PLA2R抗体的检测 |
3.3 治疗方案 |
3.3.1 免疫调节方案 |
3.3.2 辅助治疗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4.1 主要疗效评价标准 |
3.4.2 次要疗效评价 |
3.4.3 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实验室资料的比较 |
4.2 治疗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
4.3 两组临床缓解率的比较 |
4.4 抗PLA2R抗体滴度与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白蛋白及病情缓解率的相关性 |
4.5 他克莫司血药浓度 |
4.6 两组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IgA肾病及数据挖掘临床应用的概况 |
1 中医古籍对IgA肾病的认识研究 |
1.1 中医古籍中对IgA肾病的病名记载 |
1.2 中医古籍中IgA肾病血尿的病因病机 |
1.3 中医古籍中有关IgA肾病血尿治疗的记载 |
2 现代医家对IgA肾病临床治疗的认识 |
2.1 IgA肾病在临床上常规治疗 |
2.2 现代中医对于IgA肾病的辨证论治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 |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回顾性临床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疗效标准及方案 |
1.6 病历数据库建立和诊疗数据规范化 |
1.7 数据挖掘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结果 |
2.2 药物关联和聚类分析 |
2.3 辨证规律分析 |
2.4 核心处方分析 |
3 讨论 |
3.1 IgA肾病的年龄性别分布 |
3.2 IgA肾病的证型分布 |
3.3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特点 |
3.4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规律 |
3.5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辨证规律初探 |
3.6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核心处方 |
3.7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总结 |
第三部分 治疗IgA肾病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IgA肾病相关基因筛选 |
1.2 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基因筛选 |
1.3 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的筛选 |
1.4 共同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IgA肾病相关基因筛选 |
2.2 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
2.3 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的筛选 |
2.4 共同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综述1:中西医治疗IgA肾病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2:数据挖掘中医药领域运用的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编论着情况 |
致谢 |
(10)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 |
1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中医名家经验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及分期 |
2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
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 |
4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
5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3 气阴两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4 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组统计分析 |
5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组统计分析 |
小结与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李建民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基本用药特征分析 |
3 基于“证素一组方结构”思维的用药经验探析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肾小球疾病治疗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IgA肾病预后中西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刘童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D]. 刘红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麻黄类经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文献研究和META分析[D]. 陈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于大君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评价与用药规律分析[D]. 谭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加味参芪地黄汤对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VEGF、Ang-2水平的影响[D]. 徐晓擎.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1)
- [6]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D]. 王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7]IgA肾病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临床特征及病理相关性分析[D]. 张冬.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D]. 郭硕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9]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证素-组方结构”思维的李建民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经验探析[D]. 陈荟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