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研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研究

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丛振昱[1](2021)在《重组人肠碱性磷酸酶调节人中性粒细胞移走、吞噬和凋亡的研究》文中指出

甘露双,侯艳秋[2](2020)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鉴别血液病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对血液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血液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采集血液,制作外周血涂片,以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判断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结果研究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阳性积分低于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阳性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不同,根据其阳性积分可以鉴别和诊断是否患有血液病以及所患类型。

王振[3](2020)在《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钛颗粒诱导骨溶解成骨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乙酰基-1 1-酮基-β-乳香酸通过促进骨形成减轻钛颗粒引起的骨溶解目的:探讨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AKBA)对钛(Ti)颗粒诱导骨溶解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四组:(1)对照组(Sham组),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骨膜下注入生理盐水;(2)模型组(Model组),骨膜下注入20mg钛颗粒溶液(200mg/ml);(3)低浓度AKBA治疗组(Low-AKBA组),造模后小鼠使用5mg/kg/d AKBA治疗;(4)高浓度AKBA治疗组(High-AKBA组),造模后小鼠使用20mg/kg/d AKBA治疗。治疗两周后处死小鼠,留取小鼠颅骨行微计算机断层(Micro-CT)扫描分析,苏木素-伊红(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马松三色(Masson)染色,钙黄绿素双标法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Micro-CT显示AKBA治疗后骨溶解减轻,骨密度(BMD)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分别为 Low-AKBA 组 118.8±4.293 mg/mm3 和 High-AKBA组122.1±5.684 mg/mm3,模型组为103.0±4.425mg/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KBA治疗组骨体积(BV),骨体积分数(BV/TV)显着高于模型组,骨表面陷窝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Ti颗粒植入部分炎症反应明显,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Low-AKBA组和High-AKBA组可见骨膜内炎症细胞减少,炎症反应较轻。经过AKBA治疗后颅骨厚度(BT)明显增高分别为0.258±0.020 mm(Low-AKBA 组)和 0.281±0.031 mm(High-AKBA 组),与模型组(0.173±0.029 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AKBA治疗后骨表面侵蚀率(EBS/BS)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大量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AKBA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减少。Low-AKBA组和 High-AKBA 组 Oc.S/BS 分别为 8.06%±0.37%和 6.49%±0.93%,与模型组(20.63%±2.74%)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 Low-AKBA 组和 High-AKBA组破骨细胞/骨表面积比值(Oc.S/BS)和平均破骨细胞数与骨表面积比值(N.Oc/BS)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黄绿素双标实验的矿化沉积率(MAR)在Low-AKBA组和High-AKBA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马松三染色显示,模型组未见明显蓝色骨胶原纤维染色,而AKBA治疗后可见蓝色骨胶原纤维形成,呈分散或连续存在,骨形成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和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terix)阳性细胞数,经AKBA治疗后可见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KBA治疗组骨形成标志物表达增加,增加了骨形成。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pSer9-GSK-3β和β-catenin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而AKBA组可见大量染色阳性细胞,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AKBA可通过激活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Ti颗粒诱导的骨溶解中新骨形成。结论:AKBA可激活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减弱Ti颗粒的炎症反应,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骨溶解。AKBA有望作为治疗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新型药物治疗方法。第二部分 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钛颗粒干预下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AKBA对体外Ti颗粒干预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成骨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为研究对象,分别用Ti颗粒和AKBA处理。实验分组:对照组(Control组),仅加入培养基;模型组(Ti颗粒组),5μg/cm2钛颗粒;低浓度AKBA组(Low-AKBA组),5μg/cm2钛颗粒+100nMAKBA;高浓度 AKBA 组(High-AKBA 组),5μg/cm2 钛颗粒+1000nM AKBA。CCK-8 法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性细胞数,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矿化情况,qRT-PCR 检测 Runx-2,Osterix,OCN,ALP,OPN,β-catenin 和Axin-2 的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Runx-2,OCN,Osterix,ALP,pSer9-GSK-3β,总GSK-3β,β-catenin和Axin-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细胞活力测定当AKBA治疗浓度低于10μM,钛颗粒小于10μg/cm2时细胞活性均未受影响。ALP染色结果表明:Ti颗粒组未见明显染色阳性成骨细胞,Low-AKBA组和High-AKBA组可见较多的ALP染色阳性成骨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定量分析表明AKBA治疗组染色阳性细胞数和Ti颗粒组相比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染色分析表明,AKBA可促进成骨细胞的体外成骨分化。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Ti颗粒组未见明显橘红色钙结节,Low-AKBA组和High-AKBA组可见较多钙结节形成,散在或成片分布。定量分析表明,Low-AKBA组和High-AKBA组成骨细胞矿化率较Ti颗粒组明显增多,与Ti颗粒组相比分别提高了约224.3%和324.3%,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qRT-PCR结果显示,Ti颗粒组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OCN,ALP 和 OPN 的表达明显降低,Low-AKBA 组和 High-AKBA组可见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明显升高,与Ti颗粒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Western blot结果和qRT-PCR结果基本一致。Western blot分析和qRT-PCR分析表明Ti颗粒可抑制β-catenin和Axin-2的表达,然而,AKBA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分析pSer9-GSK-3β和GSK-3β表明,AKBA治疗后增加了 Ti颗粒诱导的 pSer9-GSK-3β/GSK-3β 比值(p<0.05)。这些结果表明,AKBA 可通过 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促进Ti颗粒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骨功能。结论:AKBA在体外可促进Ti颗粒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骨形成。AKBA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可能是激活了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的。第三部分 阻断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可抑制AKBA的作用目的:通过靶向干预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观察AKBA对体外Ti颗粒干预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AKBA促进成骨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为研究对象,CCK-8法检测ICG-001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ICG-001可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ICG-001组,20μM ICG-001;Ti 颗粒组,5μg/cm2 钛颗粒;Ti 颗粒+ICG-001 组,5μg/cm2 钛颗粒+20μM ICG-001。其次,研究ICG-001阻断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AKBA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Ti颗粒组:5μg/cm2钛颗粒,AKBA 组:5μg/cm2 钛颗粒+1000nMAKBA,AKBA+ICG-001 组:5μg/cm2钛颗粒+1000nMAKBA+20μMICG-001。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阳性细胞数,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矿化,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unx-2,Osterix,OCN,ALP,β-catenin 和 Axin-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检测结果表明,当ICG-001浓度小于50μM时细胞生存能力均未受到影响。ICG-001抑制信号通路实验结果中,对照组的ALP染色可见大量染色阳性的成骨细胞,ICG-001组和Ti颗粒组阳性细胞数则较对照组减少,Ti+ICG-001组最少,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茜素红染色对照组可见大量红色钙结节形成,而Ti颗粒组和ICG-001组钙结节形成较少,Ti+ICG-001组最少。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ICG-001组,Ti颗粒组和Ti颗粒+ICG-001组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明显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同时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中Axin-2和β-catenin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果证实ICG-001可通过阻断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ICG-001和AKBA处理Ti颗粒干预成骨细胞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表明AKBA治疗促进了 β-catenin的激活增加了核转运,这些效应在ICG-001存在时被抑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KBA+ICG-001组β-catenin和Axin-2 mRNA和蛋白表达较AKB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OCN和ALP的表达较AKBA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KBA+ICG-001组中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数与茜素红染色检测到的钙结节数一致,均比AKBA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上述结果均表明,AKBA可促进Ti颗粒干预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矿化,但这些作用可被ICG-001所阻断。结论:AKBA治疗可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来促进钛颗粒干预下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并可被ICG-001所阻断。

承清[4](2020)在《内源性抗菌肽LL-37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内源性抗菌肽LL-37对根尖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s)的增殖,迁移和成牙本质/成骨向分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健康的第三磨牙或因正畸拔除的年轻恒牙,酶消化法分离培养SCAPs,并用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和多向诱导分化实验对其进行鉴定。体外培养的SCAPs经LL-37诱导后,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研究细胞迁移能力。通过q PCR和Western blot评估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X)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试和ALP染色法鉴定体外成骨向分化能力。Western blot探索LL-37诱导的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并加入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XAV-939,研究对SCAPs增值、迁移和分化的影响。结果:培养的SCAPs为纺锤形,呈旋涡状生长。细胞可经成脂诱导形成脂滴、经成骨诱导形成矿化结节。该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不表达角蛋白Cytokeratin;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CD44,CD105和CD146,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低浓度(1.25、2.5μg/mL)的LL-37促进SCAPs的增殖和迁移。q PCR和Western blot均显示2.5μg/mL LL-37上调了牙本质/成骨标志物表达。2.5μg/mL的LL-37可以显着增强ALP活性以及加深ALP染色。在LL-37诱导的SCAPs中,p-AKT和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经抑制剂LY294002和XAV-939处理后,SCAPs的迁移和牙本质/成骨向标记物表达受到抑制。结论:2.5μg/mL LL-37可通过激活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促进SCAPs的迁移和牙本质/成骨分化。

黄敏[5](2020)在《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石杉碱甲(Huperzine,HupA)作为一种高效、可逆、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ACh EI),主要应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增强学习记忆、改善空间记忆障碍等神经性疾病。在已有的研究中有数据表明其具有抗炎作用,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脓毒症作为一种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全身性综合病症,发病机制复杂,探究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是当前脓毒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脓毒症动物模型来探究HupA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和效应机制。本文首先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中验证HupA的抗炎作用。我们发现HupA能够明显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在0.1 mg/kg的HupA注射剂量下,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40%;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情况,HupA显着降低炎症小鼠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表达;在组织的m RNA水平上,HupA能够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中肾脏、肺组织炎症因子IL-6、IL-1β的表达,但肝脏组织的炎症因子IL-6、IL-1β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验证HupA对CLP(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脓毒症小鼠是否同样具有有治疗作用。通过给小鼠盲肠结扎穿刺,在三天内小鼠的致死率达90%,在0.1 mg/kg的HupA的治疗下有效将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40%,1 mg/kg、0.01 mg/kg的HupA仅将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20%。本实验由于给小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刺导致盲肠内容物外流至腹腔,故联用抗生素泰能(TIENAM)用于控制腹腔微生物的增殖。实验结果表明,HupA与TIENAM联用后进一步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至50%。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等方法检查脓毒症小鼠生理病理情况可知,在HupA与TIENAM的联合作用下CLP脓毒症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的表达显着性下调,血清中酶学指标淀粉酶(amylase,AMY)、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明显下调,在肺部和肝脏的HE染色显示HupA与TIENAM联合用药可能够缓解脓毒症小鼠肺部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和器官病变,缓解器官损伤。为研究HupA对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脓毒症小鼠中会出现CD3+T细胞升高、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B细胞降低,通过HupA治疗后,T淋巴细胞的表达有恢复到假手术水平的趋势,但B细胞的表达无显着性变化。因此,HupA对于脓毒症小鼠体内免疫调节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起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以HupA研究对象,分别在炎症小鼠和脓毒症小鼠上验证了其对炎症和脓毒症的保护作用。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HupA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作为脓毒症治疗药物的可能性,使“旧药新用”成为未来药物研究的新的风尚标。

李晓红[6](2020)在《穿心莲内酯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性粒细胞在RA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持续激活;细胞分泌多种具有细胞毒性的蛋白酶,介导宿主关节组织损伤;细胞凋亡延迟导致关节处呈持续炎症反应;形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自身抗原重要来源,促进抗瓜氨酸化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ACPA)产生,加重RA进展。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来自基础和临床多项研究证实,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保护肝脏和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以往的基础研究有穿心莲内酯抑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NF-κB活性、迁移和粘附的报道。一项纳入60例的RA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发现,穿心莲内酯对缓解症状有效,且安全性良好。但是穿心莲内酯是否能够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治疗RA目前尚缺乏研究。研究目的:以弗氏完全佐剂诱导RA小鼠模型和纯化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穿心莲内酯对RA小鼠的疗效,并对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RA小鼠模型观察穿心莲内酯对RA的疗效:踝关节直径的测量和关节病理评分评估踝关节肿胀情况;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评估踝关节病理状态;CB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分泌量以评估全身炎症状态。(2)穿心莲内酯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踝关节MPO和NE表达量,评估踝关节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通过LPS诱导的小鼠背部气囊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定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变化情况。(3)穿心莲内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Annexin V/PI双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相关蛋白包括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表达差异则借助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测定。(4)穿心莲内酯对NETs形成的影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评估NETs形成及MPO、NE和CitH3释放的差异;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踝关节PAD4和CitH3表达变化差异。(5)穿心莲内酯对中性粒细胞自噬形成的影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LC3表达差异,相关蛋白包括LC3、Beclin1和p62表达差异则借助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测定。(6)mRNA测序分析穿心莲内酯对炎性刺激下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mRNA测序技术研究穿心莲内酯对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结果:(1)穿心莲内酯有效缓解RA小鼠症状:给药27天后,RA模型组小鼠的踝关节直径和关节病理评分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关节肿胀程度明显缓解,踝关节直径和关节病理评分均显着降低,其中穿心莲内酯高剂量治疗组,踝关节直径减小到3.6±0.1mm左右,关节病理评分降到2分左右。H&E染色显示RA小鼠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出现明显的炎性病理变化如炎性细胞浸润、骨质破坏和滑膜增生;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关节炎性病变处明显缓解。番红固绿染色显示RA小鼠骨质受损程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骨质受损情况明显降低。CBA检测显示RA小鼠血清中TNF-α、IFN-γ、IL-6、IL-17和IL-2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TNF-α、IFN-γ、IL-6和IL-17含量明显降低。(2)穿心莲内酯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小鼠踝关节免疫组化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A小鼠关节部位MPO和NE表达显着增多,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MPO和NE表达显着降低。穿心莲内酯显着抑制LPS诱导小鼠背部气囊中性粒细胞迁移。此外,Transwell实验也显示穿心莲内酯显着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的迁移。(3)穿心莲内酯促进LPS刺激下中性粒细胞凋亡:Annexin V/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组中性粒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延迟,而穿心莲内酯干预能逆转这一现象;且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与LPS刺激组相比,穿心莲内酯处理组能显着增加促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4)穿心莲内酯抑制NETs形成:小鼠踝关节免疫组化实验显示,RA小鼠相比于正常对照组PAD4和CitH3表达量明显上调,经穿心莲内酯治疗后PAD4和CitH3表达量明显下调。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穿心莲内酯能显着抑制PMA刺激的NETs形成以及MPO、NE和CitH3释放。(5)穿心莲内酯抑制中性粒细胞自噬: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相比于PMA刺激组,穿心莲内酯能显着抑制LC3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穿心莲内酯显着抑制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6)穿心莲内酯可能主要通过TNF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炎性中性粒细胞活性,TNF可能是关键调节分子:RNA-seq结果显示,LPS刺激组vs正常对照组和穿心莲内酯干预组vs LPS刺激组之间共有差异表达基因284个,对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提示TNF信号转导通路可能为主要富集通路,TNF可能是关键调节分子。研究结论:(1)穿心莲内酯有效缓解RA小鼠症状:抑制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病理评分,抑制TNF-α、IFN-γ、IL-6和IL-17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改善全身炎性状态。(2)穿心莲内酯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和募集。(3)穿心莲内酯促进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凋亡。(4)穿心莲内酯抑制NETs形成和MPO、NE以及CitH3的释放。(5)穿心莲内酯抑制中性粒细胞自噬。(6)穿心莲内酯可能主要通过TNF信号通路途径调节炎性微环境中中性粒细胞活性,TNF可能是其关键调节分子。

黄丽萍[7](2020)在《基于抗氧化、骨免疫调节策略研究纳米鱼骨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过去,绝大多数的骨移植材料的设计和评价都遵循着类似的研究思路:首先研究骨移植材料在体外对成骨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然后将其移植至体内进行成骨评估,最后进入临床试验。基于这种传统的研究思路所研发的骨移植材料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存在临床的骨再生结果与实验室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近年来,骨免疫学的提出表明免疫细胞在骨再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研究中忽略了这一点,这可以为体内的实验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不一致提供解释。基于此,本文提出骨免疫调节策略以研究骨生物材料在骨再生过程中对免疫反应及成骨的影响,通过选取具有良好生物性能的明胶作为基体,引入动物源性的纳米鱼骨制备成复合水凝胶,研究其骨免疫调节能力和骨再生效果。此外,因为氧化应激也会对免疫反应和骨再生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将骨移植材料辅以抗氧化性,由此调节免疫反应以促进更好的骨再生。通过将具有抗氧化性能的精氨酸与纳米鱼骨相结合,形成纳米复合物,研究其骨免疫调节能力及成骨效果。骨生物材料除了具有促进骨再生的能力外,还应当考虑骨免疫调节能力,本文首先选取明胶为基体引入纳米鱼骨研究其对免疫微环境和成骨的调节。鱼骨是鱼类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并且富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如钙、镁、磷、硅等,以及活性物质和胶原蛋白。而鱼骨的这些特质具有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前人制备微米鱼骨的基础上通过高能湿法球磨法和球磨机处理后获得纳米鱼骨(NFB)并探索它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NFB的扫描电镜显示NFB颗粒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且呈纳米级别;电荷结果显示NFB带负电荷。这些结果可初步判定纳米鱼骨其在骨组织工程具有一定潜在能力。在对纳米鱼骨进行基本的材料表征后,本文进一步将纳米鱼骨在骨修复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挖掘。根据纳米鱼骨的特性,本文将纳米鱼骨与甲基丙烯酸酯化明胶(Gel-MA)复合,成功制备了甲基丙烯酸酯化明胶/纳米鱼骨复合水凝胶(Gel-MA/NFB hydrogels)并将其作为骨修复支架进行研究。理化性能表征显示,随着纳米鱼骨的添加比例增加,所形成的复合水凝胶的颜色逐步加深,孔径约为1050μm;储能模量随NFB的添加比例增加而升高。体内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Gel-MA/NFB复合水凝胶没有毒性并且都能促进细胞增殖。细胞染色结果表明细胞能够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在Gel-MA/NFB复合水凝胶上。而在进行体外成骨成血管研究前,由于免疫反应对成骨具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首先对巨噬细胞长在材料上的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el-MA/NFB复合水凝胶能够刺激巨噬细胞极化,表现出不同的形态。随后对巨噬细胞在材料上释放的因子和蛋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随纳米鱼骨的添加比例增加呈现为先增加后抑制的现象。而进一步用Gel-MA/NFB复合水凝胶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和Gel-MA/NFB复合水凝胶对成骨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NFB添加比例增加,钙结节,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成骨和成血管的因子和蛋白表达增加。这表明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可以促进骨生成。为了验证体外细胞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大鼠颅骨修复手术,结果表明炎症的表达和成骨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能够促进骨再生。以上实验结果表面,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能够调控免疫微环境和促进成骨的Gel-MA/NFB复合水凝胶并在大鼠的骨修复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植入手术过程中,由于在钻孔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一些自由基与氧反应产生氧自由基代谢物。而这些氧自由基代谢物不能及时清除时,会造成体内过多的活性氧产生。这些活性氧会损伤细胞的粘附甚至导致细胞凋亡而影响骨修复效果。基于此,本文通过增加纳米鱼骨的抗氧化性和免疫调节能力来研究其在骨修复应用中的效果。精氨酸是体内的必需氨基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氧化性能,且带正电荷。因此本文通过精氨酸和纳米鱼骨之间的静电作用制备精氨酸/纳米鱼骨复合材料(Arg/NFB纳米复合物)研究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理化性能结果显示,Arg/NFB纳米复合物扫描电镜结果呈立方形。粒径结果分析显示,纳米鱼骨与精氨酸结合后粒径分布大幅度降低。通过XPS表征发现,精氨酸与纳米鱼骨成功结合。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精氨酸的引入能够使纳米鱼骨具有较好的DPPH清除能力.体外抗氧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Arg/NFB纳米复合物能够使细胞具有更好的ROS清除能力。材料与巨噬细胞作用研究其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对巨噬细胞的进行形态表征结果显示Arg/NFB纳米复合物能够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且巨噬细胞长在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上有更多的伪足和长梭形的细胞呈现。对巨噬细胞受材料刺激后产生的抗炎,炎症因子和蛋白的表达的检测显示,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可以显着的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随后研究Arg/NFB纳米复合物刺激巨噬细胞后产生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和Arg/NFB纳米复合物对成骨和成血管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对比单纯的纳米鱼骨,Arg/NFB纳米复合物组的钙结节,ALP,成骨和成血管的因子和蛋白表达增加。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炎症表达和成骨结果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一致,Arg/NFB纳米复合物能够促进骨再生。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成骨的Arg/NFB纳米复合物并在大鼠颅骨修复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诉,本文通过免疫反应来调节骨免疫微环境以促进骨再生的策略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策略,并进一步辅以抗氧化能力以调节骨免疫微环境促进成骨的策略这对后期研发骨移植材料以及更好地预测材料的骨修复效果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曹旺杰[8](2020)在《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天免疫系统是哺乳动物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与动物生存环境之间存在重要交互作用。生态免疫学解决生态和进化环境下野生动物免疫反应的复杂性,主要目标是了解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重点是确定这种差异的适应性后果。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土着地下啮齿类动物,几乎终生都生活在地下洞道中,其为了应对洞道内低氧、高二氧化碳等极端环境而产生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适应特征已被广泛报道。迄今为止,有关高原鼢鼠生态免疫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论文以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并和低海拔地下啮齿类竹鼠(Rhizomys pruinosus)和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比较,运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围绕血液中先天免疫指标的异质性、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凋亡与焦亡机制,探究三物种生境特征与先天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揭示高原鼢鼠在极端生境下的先天免疫防御功能。全血免疫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全血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杀菌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高原鼢鼠全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杀菌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的Lymph和Gran计数均低于同一处理组的竹鼠和SD大鼠。生理盐水组高原鼢鼠血浆补体C3浓度显着高于同组竹鼠,C4浓度显着高于同组SD大鼠。免疫应激组高原鼢鼠血液中C3和C4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和免疫应激组血液溶菌酶、甘露糖凝集素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均低于同一组SD大鼠,高原鼢鼠生理盐水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然而免疫应激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血液总补体活性升高29.71%,变化量显着高于SD大鼠,同时高原鼢鼠血液皮质酮含量高于同一组SD大鼠。上述测试免疫指标表明,高原鼢鼠的整体先天免疫水平可能低于竹鼠和SD大鼠,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进化和环境胁迫,使得高原鼢鼠形成对先天免疫投入较少的权衡策略。通过比较三物种小肠组织形态学,发现高原鼢鼠小肠组织黏膜层的厚度小于竹鼠,其中小肠绒毛的长度小于竹鼠,小肠腺的分布数量较其他两物种少。TEM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小肠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少于竹鼠,潘氏细胞、微绒毛数目少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小肠组织α-DF含量显着低于SD大鼠,β-DF含量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ZM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ACP、AKP活性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T-NOS、i-NOS和GSH-Px活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T-AOC和T-SOD活性显着高于SD大鼠。采用第三代16S全长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盲肠细菌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其中厌氧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膜形成和移动元件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其他两物种,而致病菌丰度高于其他两物种,推测高原鼢鼠肠道黏膜的先天免疫应答可能较弱。此外,高原鼢鼠肠道与应激耐受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较高,与之前小肠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这可能是高原鼢鼠适应洞道内低氧环境的结果。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物种肠道真菌保守区多样性分析显示,高原鼢鼠肠道真菌多样性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特征差异菌为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等,这种差异可能使得其先天免疫激活水平被弱化。以上结果表明由于生存环境的低氧和资源限制等压力可能使得高原鼢鼠对肠道黏膜先天免疫的投入较少而呈现较低的水平。通过计算三物种的脾脏指数,发现高原鼢鼠的脾脏指数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脾脏形态学比较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红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大,而白髓分布面积比竹鼠和SD大鼠小,高原鼢鼠的脾小梁比竹鼠和SD鼠更短、更厚。TEM显示,高原鼢鼠脾脏的免疫细胞比例小于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的细胞形态圆润程度不如SD大鼠脾脏的细胞形态。LPS免疫应激后,高原鼢鼠脾脏中TLR2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且主要表达在脾脏红髓中;与此相反,TLR4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HIF-1α表达量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高原鼢鼠脾脏中NF-κB1、MAPK14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低于SD大鼠;此外,高原鼢鼠脾脏中的IL-6水平均显着低于同处理组SD大鼠;TNF-α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生活在低氧的洞道内,抗原风险较低,通过减小脾脏的大小来减少对脾脏的免疫投入;此外,高原鼢鼠为维持免疫稳态以适应洞道环境,导致LPS介导的TLR4信号通路相对于其他两物种被减弱,并且高原鼢鼠脾脏高水平的HIF-1α抑制TLR4串扰以促进脾脏中先天免疫反应。分离三物种腹腔巨噬细胞,并通过LPS免疫应激后进行CoCl2模拟低氧培养,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整体低于竹鼠和SD大鼠,尤其是在低氧处理下显着降低,同时其巨噬细胞内ROS水平在低氧处理后显着低于SD大鼠。LPS免疫应激后进行低氧处理,三物种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均有所下降,高原鼢鼠降低幅度最大且处于最低水平,ROS生成的水平也处于最低水平。三物种巨噬细胞暴露于低氧条件下,高原鼢鼠巨噬细胞凋亡率以及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高于竹鼠和SD大鼠,同时Bcl-2/Bax比值高于竹鼠和SD大鼠使得其细胞凋亡的易感性弱于竹鼠和SD大鼠,Caspase-3的活性也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三物种巨噬细胞LPS免疫应激后凋亡增加,高原鼢鼠尤为显着,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凋亡水平,但高原鼢鼠仍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此外,我们发现高原鼢鼠巨噬细胞HIF-1α的水平始终整体显着高于竹鼠和SD大鼠。巨噬细胞低氧处理后,高原鼢鼠巨噬细胞释放到培养液中LDH、IL-1β和IL-18的含量均低于竹鼠或SD大鼠,其巨噬细胞中Gasdermin D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其他两物种低,巨噬细胞Caspase-1和Caspase-4活性均显着低于竹鼠和SD大鼠,LPS刺激巨噬细胞后,使得巨噬细胞产生强烈的促炎反应,这从三物种Caspase-1和Caspase-4的活性相较于盐水对照组均显着上升可以得到印证,LPS联合低氧加重了三物种巨噬细胞细胞焦亡水平,同时,高原鼢鼠巨噬细胞也表现出了弱于竹鼠和SD大鼠的不同焦亡模式。以上结果表明,低氧可能使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功能相较于竹鼠和SD大鼠整体上被弱化而产生异质性,其中高原鼢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细胞凋亡、焦亡水平均弱于竹鼠和SD大鼠,LPS联合低氧加重了这一趋势的发展。综上所述,本论文详细地探究了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以及与其他两物种的先天免疫异质性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在免疫层面的适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地下啮齿类动物免疫功能以及极端环境与动物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也可为高原医学提供参考。

伍小沛[9](2019)在《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文中提出磷酸镁基骨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based cement,MPBC)因具有比磷酸钙水泥更优异的早期强度、固化性能、降解性能及生物活性等,已广泛用于骨科植入物的研究。MPBC的降解产物中的钙、镁及磷酸根离子是其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柠檬酸或柠檬酸盐通常作为缓凝剂加入到骨水泥中以调控水化反应,因此缓凝剂柠檬酸根对骨水泥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存在影响。对MPBC的降解产物,如钙、镁及磷酸根,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及生物学效应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但是关于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本文首先研究了MPBC中柠檬酸根在骨组织再生方面的生物学效应,重点探讨了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在骨组织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成骨分化、成骨矿化及成血管化等;其次研究柠檬酸根对钙、磷酸根生物效应的调控;最后探讨了柠檬酸根及其改性聚合物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将柠檬酸溶液与水泥固相粉末混匀制备出含柠檬酸根的MPBC。通过FT-IR、XRD及XPS分析,研究了柠檬酸根对MPBC物相结构的影响。采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研究了柠檬酸根对成骨分化、血管生成的作用,且在成骨细胞成骨矿化模型中探索了柠檬酸根对骨磷灰石晶体结构的调节。最后,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评估了柠檬酸根对MPBC的体内促成血管和成骨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柠檬酸根在骨水泥与骨组织界面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调控效果,在靠近材料附近的高浓度离子区域抑制钙、磷酸根介导的矿物沉积,促进血管生成,在远离材料的低浓度离子区域促进成骨分化和成骨矿化。采用合成的β-磷酸三钙(β-TCP)纳米粒子模拟钙、磷酸根的释放微环境,研究了钙、磷酸根介导的ATP合成与ERK1/2通路及BMP-2表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柠檬酸根对高钙和高磷酸根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活性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柠檬酸根在BMSCs培养过程中对钙、磷酸根生物效应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磷酸根通过转运到细胞内环境,影响ATP的合成和分泌,该生物过程对BMP-2的表达和ERK1/2的磷酸化异常重要,而钙直接上调BMP-2的表达和ERK1/2的磷酸化,该生物过程不依赖于ATP的合成和分泌。此外,维持恰当的柠檬酸根浓度可抑制过早矿物沉积,避免细胞死亡和凋亡,有利于细胞的成骨分化和矿化。采用DPPH、ABTS、脂质过氧化及铁离子螯合等化学试验,评估了柠檬酸根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采用双氧水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评估了柠檬酸根对BMSCs活性和凋亡的影响。采用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大鼠气囊模型,评估了柠檬酸根的体内抗炎症和抗氧化能力。以上研究表明,柠檬酸根具有稳定的分子结构,与氧化物无直接化学反应,对BMSCs具有保护和抗凋亡作用,能够抑制大鼠气囊模型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采用蛋白质组学鉴定和分析柠檬酸根在BMSCs中调控的蛋白质,鉴定了大量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发现柠檬酸根上调了171个蛋白。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发现柠檬酸根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上调多种自由基清除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各种促炎症反应的因子,揭示了柠檬酸根在调控细胞氧化还原信号中的作用以及PPARγ信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合成柠檬酸根改性聚乙烯醇(PVA-C),旨在研究柠檬酸根对材料抗氧化和抗炎症的影响。采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评价结果显示,PVA-C浸提液在氧化应激下对BMSCs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活性氧(ROS)来增强干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免疫印迹结果表明,PVA-C浸提液可上调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的受体γ(PPAR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2)。体内动物实验显示,PVA-C浸提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柠檬酸根改性聚合物可以通过从材料中释放柠檬酸根来调节干细胞和组织氧化还原信号。

侯振扬[10](2019)在《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性骨丢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3)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目的:探讨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3)在炎症条件下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方法:以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为研究对象,观察TF3对TNF-α诱导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试验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将BMMs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TNF-α 组(TNF-α 组),TNF-α+低剂量 TF3 组(Low-TF3 组),TNF-α+高剂量 TF3组(High-TF3组)4组。采用细胞极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M1及M2表型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验检测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以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IL-10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inine-1,Arg-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CCK8试验结果表明当TF3的浓度在0.01-10μM时对BMMs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对细胞没有任何毒性作用。F4/80与iNOS及F4/80与Arg-1细胞免疫荧光双染的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经TNF-α刺激之后与对照组相比iNOS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Arg-1的表达水平降低,这表明TNF-α诱导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抑制M2极化。而在TNF-α刺激加入TF3干预后,iNOS的表达水平降低,Arg-1的表达水平升高,提示TF3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并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而且这一现象呈剂量依赖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检测体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iNOS和IL-10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经TNF-α刺激之后,上清液中的IL-1β、IL-6、iNOS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IL-10的浓度降低。在使用TF3干预后,上清液中的IL-1β、IL-6、iNOS的浓度相对降低,而IL-10的浓度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表明,TF3能够有效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从而起到抑制巨噬细胞促炎反应,促进巨噬细胞抗炎反应的作用。RT-PCR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IL-1β、IL-6和iNOS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Arg-1和IL-10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IL-1β、IL-6和iNOS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Arg-1和IL-10的表达水平降低。而使用TF3干预之后,可以明显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不仅如此,TF3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与TF3的干预浓度成正相关。结论:TF3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TF3能够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作用;TF3能够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TF3的以上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第二部分:TF3对TNF-α抑制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目的:探讨TF3在炎症条件下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为研究对象,观察体外慢性炎症条件下TF3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情况。使用CCK8试验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TNF-α组(TNF-α组),TNF-α+低剂量TF3组(Low-TF3组),TNF-α+高剂量TF3组(High-TF3组)4组诱导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成骨细胞活性;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的矿化;鬼笔环肽及荧光染色来检测骨钙蛋白(OCN)的形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验检测成骨细胞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CCK8试验结果表明当TF3的浓度在0.01-10μM时对MC3T3-E1细胞增殖没有影响。ALP染色结果显示,TF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TNF-α抑制MC3T3-E1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TNF-α能够显着抑制成骨诱导过程中钙矿物质形成,而在0.01-1μM浓度范围内的TF3干预组中,钙矿物质的形成量随着TF3浓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多。鬼笔环肽及OCN蛋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TNF-α可抑制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在0.01-1μM浓度范围内,TF3可随着浓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减轻TNF-α的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TNF-α可明显抑制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 mRNA的表达。而与TNF-α组相比,在0.1μM-1μM浓度范围内,随着TF3的浓度增加,这些m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结论:在体外炎症条件下的成骨细胞培养中,TF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缓解炎性因子对成骨活性的抑制作用,改善炎症因子对成骨活化的影响,减轻炎症因子对成骨相关蛋白表达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第三部分:TF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丢失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TF3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关节炎骨量丢失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32只雄性8周龄DBA/1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8只/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实验组(Vehicle组)、TF3低剂量治疗组(Low-TF3组)、TF3高剂量治疗组(High-TF3组)。除Control组不做任何处理外,其余三组均行牛Ⅱ型胶原免疫,在第二次胶原激发免疫前1天(Day 20),Low-TF3组及High-TF3组分别以低剂量1mg/kg/天、高剂量10mg/kg/天的TF3行腹腔注射,6天/周,连续给药8周;Control组及Vehicle组分别以等量生理盐水行腹腔注射。给药后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关节炎评分及足趾厚度2次。给药满5周,眼球取血后脱颈法处死小鼠,留取肝肾组织、双侧膝关节、足部标本。小鼠双足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三维重建,H&E染色评估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评价膝关节软骨破坏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NF-α、IL-10、OCN、Runx2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评价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IL-10水平;肝肾组织切片行H&E染色评估肝肾损伤情况。结果:自D21起,Control组小鼠体重均逐渐增加,而Vehicle组、Low-TF3组和High-TF3组小鼠自D21起体重逐渐减轻,与Control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D35起Low-TF3组和High-TF3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至D42时,Low-TF3组和High-TF3组小鼠体重与Vehicle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D21开始进行关节炎症评分,结果显示,Vehicle组小鼠于D42达到评分高峰,组内有8只关节炎评分为16分,平均13.8±1.65,Low-TF3组和High-TF3组在D42时无关节炎评分16分的小鼠,自D49起,其关节炎评分逐渐降低,与Vehicle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结果显示Control组小鼠关节结构完整;Vehicle组小鼠关节结构破坏及畸形最为严重;Low-TF3组关节畸形较Vehicle组有改善;High-TF3组关节间隙稍有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使用TF3治疗后小鼠膝关节骨小梁数量较Vehicel组明显增多,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骨小梁的破坏程度明显得到改善,且改善程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番红O-固绿软骨染色结果显示TF3可以明显减轻CIA小鼠的关节软骨破坏程度,且能够以剂量依赖性减轻CIA小鼠的软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IA小鼠体内成骨细胞相关标志物,结果显示TF3治疗后OCN和Runx2在体内阳性细胞数量较Vehicle组明显增加,且其增加程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NF-α、IL-10结果提示,经TF3治疗后CIA小鼠体内促炎症性因子TNF-α表达减少,抗炎症性因子IL-10表达增加,且减少/增加程度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F3将部分巨噬细胞由M1表型逆转为M2表型并抑制炎症反应。眼球取血分离上清后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TF3能够抑制CIA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促进CIA小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促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各组实验小鼠的肝、肾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经TF3治疗5周后对各组小鼠肝、肾组织无明显损害。结论:TF3能够有效抑制CIA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降低炎症反应,促进骨形成,有效减轻骨量丢失,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药物。第四部分:TF3对骨质疏松骨丢失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TF3对去势小鼠骨质疏松骨量丢失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8周龄C57BL/J6小鼠共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双侧卵巢切除去势组(ovariectomy,OVX组),双侧卵巢切除去势后TF3低剂量治疗组(Low-TF3组)和双侧卵巢切除去势后TF3高剂量治疗组(High-TF3组)。Sham组仅接受假手术,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未予TF3,仅接受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未予TF3,仅接受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ow-TF3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以低剂量1mg/kg/day的TF3行腹腔注射,6天/周,连续给药8周;High-TF3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以高剂量10mg/kg/day的TF3行腹腔注射,6天/周,连续给药8周。给药满8周,眼球取血后脱颈法处死小鼠,留取肝肾组织、双侧胫骨、股骨标本。分别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等相关骨形态学参数,H&E染色评估炎性细胞浸润程度,Masson染色检测成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NF-α、IL-10、OCN、Runx2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评价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IL-10水平;肝肾组织切片行H&E染色评估肝肾损伤情况。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Low-TF3组和High-TF3组的骨体积分数、平均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与OVX组相比较分别增加27.3%,20.0%,10.9%与48.5%,86.7%,33.3%;骨小梁分离度分别减少14.6%,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使用TF3治疗后小鼠股骨远端骨小梁数量较OVX组明显增多,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细胞明显减少,骨小梁的破坏程度明显得到改善,且改善程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F3可以明显促进胶原蛋白增加,促进成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去势小鼠体内成骨细胞相关标志物结果显示TF3治疗后OCN和Runx2在体内阳性细胞数量较OVX组明显增加,且其增加程度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NF-α、IL-10,结果提示经TF3治疗后去势小鼠体内促炎症性因子TNF-α表达减少,抗炎症性因子IL-10表达增加,且减少/增加程度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提示TF3将部分巨噬细胞由M1表型逆转为M2表型并抑制炎症反应。眼球取血分离上清后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TF3能够抑制骨质疏松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小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促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各组实验小鼠的肝、肾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经TF3治疗8周后对各组小鼠肝、肾组织无明显损害。结论:TF3能够有效抑制卵巢切除去势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降低炎症反应,促进骨形成,有效减轻骨量丢失,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鉴别血液病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钛颗粒诱导骨溶解成骨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通过促进骨形成减轻钛颗粒引起的骨溶解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钛颗粒干预下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阻断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可抑制AKBA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和成骨的信号通路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机制,调节和治疗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内源性抗菌肽LL-37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人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前言
    2.材料
        2.1 主要器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3.方法
        3.1 人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原代培养、传代、冻存与复苏
        3.2 根尖乳头干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3.3 根尖乳头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3.4 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实验
    4.结果
        4.1 人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4.2 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4.3 根尖乳头干细胞细胞表面标记物鉴定结果
        4.4 根尖乳头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检测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二部分 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
        2.1 主要器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3.方法
        3.1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Transwell检测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3.3 q-PCR检测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和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检测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6 碱性磷酸酶染色实验
        3.7 数据统计分析
    4.结果
        4.1 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增殖能力比较
        4.2 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迁移能力比较
        4.3 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和成骨向基因表达比较
        4.4 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和成骨向蛋白表达比较
        4.5 不同浓度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
        4.6 LL-37 对根尖乳头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实验
    5.讨论
    6.小结
第三部分 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LL-37 诱导根尖乳头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1.前言
    2.材料
        2.1 主要器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3.方法
        3.1 Western blot检测LL-37 作用于根尖乳头干细胞的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
        3.2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根尖乳头干细胞增殖影响
        3.3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根尖乳头干细胞迁移影响
        3.4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成骨向分化相关基因表达
        3.5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根尖乳头干细胞成牙本质/成骨分化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3.6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碱性磷酸酶染色影响
        3.7 数据统计分析
    4.结果
        4.1 LL-37 能激活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4.2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LL-37 诱导的细胞增殖影响
        4.3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LL-37 诱导的细胞迁移
        4.4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LL-37 诱导的成牙本质及成骨基因表达..
        4.5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LL-37 诱导的成牙本质及成骨蛋白表达..
        4.6 阻断AKT/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LL-37 诱导的碱性磷酸酶染色
    5.讨论
    6.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石杉碱甲研究进展
        1.1 石杉碱甲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2 石杉碱甲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2 脓毒症研究进展
        2.1 脓毒症的定义
        2.2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2.2.1 炎症失衡
        2.2.2 免疫功能障碍
        2.2.3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
        2.2.4 其他发病机制
        2.3 脓毒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2.3.1 针对炎症失衡的药物
        2.3.2 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
        2.3.3 针对免疫功能障碍的药物
    3 脓毒症动物研究模型的研究进展
        3.1 细菌感染模型
        3.2 内毒素血症模型
        3.3 宿主屏障破坏性模型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置
        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模型的构建
        2.2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2.3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保护作用实验分组
        2.4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5 小鼠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
        2.5.1 组织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2.5.2 组织RNA的提取
        2.5.3 反转录
        2.5.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
        2.6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不同剂量的LPS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2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
        3.3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4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不同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HupA对盲肠结扎穿刺(CLP)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盲肠结扎穿刺小鼠模型的构建
        2.2 假手术组小鼠模型的构建
        2.3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2.4 HupA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的影响
        2.5 HupA与 TIENAM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实验分组
        2.6 血清中肝功能、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2.6.1 全血/血清的获取
        2.6.2 检测分析血清中肝功能和肾功能血清酶学指标
        2.7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8 腹水载菌量检测
        2.8.1 腹水的获取
        2.8.2 腹水的处理与腹水载菌量检测
        2.9 动物组织RNA的提取及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情况
        2.10 组织病理分析
        2.10.1 组织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2.10.2 组织切片和摊片
        2.10.3 组织HE染色与封片
        2.11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HupA 对 CLP 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影响结果
        3.2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腹腔载菌量变化影响
        3.3 HupA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影响
        3.4 HupA 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 CLP 脓毒症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HupA 和 TIENAM 联合用药对 CLP 脓毒症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
        3.6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组织炎症因子mRNA水平表达情况的影响
        3.7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肺部组织病理的影响
        3.8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肝脏病理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HupA 对脓毒症小鼠保护机制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CLP脓毒症小鼠的构建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液中免疫细胞表达情况
        2.2.1 全血的获取
        2.2.2 血红细胞裂解
        2.2.3 抗体
        2.2.4 检测
        2.3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HupA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T细胞表达的影响
        3.2 HupA 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 B 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穿心莲内酯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西医治疗
    (二)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研究进展
    1. 镇痛和解热作用
    2. 抗炎作用
    3. 抗菌作用
    4. 抗病毒作用
    5.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
    6. 保护肝脏作用
    7. 神经保护作用
    8. 抗肿瘤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穿心莲内酯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穿心莲内酯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抗氧化、骨免疫调节策略研究纳米鱼骨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与骨缺损
        1.1.1 骨
        1.1.2 骨缺损及治疗策略
    1.2 免疫调节成骨
        1.2.1 免疫反应
        1.2.2 免疫细胞中的巨噬细胞
        1.2.3 免疫调节策略
    1.3 抗氧化调节
        1.3.1 氧化应激
        1.3.2 抗氧化调节策略
        1.3.3 精氨酸
    1.4 本课题的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骨免疫调节策略研究纳米鱼骨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纳米鱼骨的制备
        2.2.3 甲基丙烯酸酯化明胶(Gel-MA)的合成
        2.2.4 Gel-MA核磁分析
        2.2.5 制备Gel-MA/NFB复合水凝胶
        2.2.6 Gel-MA/NFB复合水凝胶SEM表征
        2.2.7 Gel-MA/NFB复合水凝胶的溶胀测试
        2.2.8 Gel-MA/NFB复合水凝胶降解测试
        2.2.9 流变测试
        2.2.10 细胞培养
        2.2.11 细胞毒性测试
        2.2.12 活/死染色测试
        2.2.13 RAW264.7在NFB或 Gel-MA/NFB水凝胶上增殖测试
        2.2.14 RAW264.7在NFB或 Gel-MA/NFB水凝胶上的细胞形态
        2.2.15 巨噬细胞在Gel-MA/NFB复合水凝胶的炎症反应
        2.2.16 hDPSCs的矿化测试
        2.2.17 hDP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
        2.2.18 成骨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
        2.2.19 骨缺损大鼠模型建立
        2.2.20 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
        2.2.21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2.2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鱼骨的制备
        2.3.2 Gel-MA的合成
        2.3.3 Gel-MA/NFB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3.4 SEM表征Gel-MA/NFB复合水凝胶的形态
        2.3.5 溶胀平衡测试和溶胀率测试
        2.3.6 降解测试
        2.3.7 流变测试
        2.3.8 Gel-MA/NFB复合水凝胶的细胞毒性
        2.3.9 细胞形态分析
        2.3.10 Gel-MA/NFB水凝胶对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
        2.3.11 hDPSCs的成骨分化
        2.3.12 体内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抗氧化、骨免疫调节策略研究纳米鱼骨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3 细胞培养
        3.2.4 NIH3T3 细胞在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上的增殖情况
        3.2.5 活/死测试
        3.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7 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3.2.8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3.2.9 抗氧化效果测试
        3.2.10 研究H2O2 刺激NIH3T3 细胞后的凋亡情况
        3.2.11 RAW264.7细胞在Arg/NFB纳米复合物细胞形态
        3.2.12 RAW264.7 细胞在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上的炎症反应
        3.2.13 MC3T3-E1的矿化情况
        3.2.14 MC3T3-E1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
        3.2.15 MC3T3- E1 成骨的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
        3.2.16 HUVECs 血管分化测试
        3.2.17 大鼠的骨缺损模型建立
        3.2.18 Micro-CT
        3.2.19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3.3 结果讨论
        3.3.1 Arg/NFB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3.3.2 抗氧化测定
        3.3.3 Arg/NFB纳米复合物材料的细胞毒性
        3.3.4 细胞形态分析
        3.3.5 DCFH-DA检测Arg/NFB纳米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能
        3.3.6 SOD、WST-8 检测Arg/NFB纳米复合物的抗氧化效果
        3.3.7 AO/EB染色
        3.3.8 RAW264.7 细胞在Arg/NFB纳米复合物上的细胞形态
        3.3.9 巨噬细胞对Arg/NFB纳米复合物的炎症反应
        3.3.10 Arg/NFB纳米复合物/条件培养基对MC3T3-E1 成骨分化的影响
        3.3.11 Arg/NFB纳米复合物促进骨修复的体内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概况
        1.1.1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2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研究概况
        1.1.3 啮齿类动物免疫系统发育
        1.1.4 肠道菌群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互作
        1.1.5 TLRs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应答
        1.1.6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啮齿类动物先天免疫系统
    1.2 生态免疫学研究概况
        1.2.1 生态免疫学的提出
        1.2.2 生态免疫学研究内容
        1.2.3 野生啮齿类动物生态免疫学研究
    1.3 地下啮齿类动物及高原鼢鼠概况
        1.3.1 地下啮齿类动物概述
        1.3.2 高原鼢鼠概述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高原鼢鼠血液中先天免疫水平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动物采集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2.4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杀菌实验
        2.3.2 免疫应激
        2.3.3 白细胞分析
        2.3.4 血浆总补体活性(CH50)及补体C3和C4浓度测定
        2.3.5 血浆LZM、MBL和 CORT水平的测定
        2.3.6 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性分析
        2.3.7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先天免疫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2.4.2 全血的杀菌活性
        2.4.3 GLM分析免疫应激后血液先天免疫参数
        2.4.4 三物种在物种水平血液先天免疫参数的比较
        2.4.5 三物种免疫应激后血液TCA的变化和CORT水平的比较
    2.5 讨论
第三章 高原鼢鼠小肠黏膜先天免疫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对其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动物采集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2.4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肠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3.3.2 小肠组织溶菌酶活性测定
        3.3.3 小肠组织防御素含量测定
        3.3.4 小肠组织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3.3.5 小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定
        3.3.6 小肠组织总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3.7 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3.3.8 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3.3.9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小肠组织形态学观察
        3.4.2 小肠防御素含量及免疫相关酶活性
        3.4.3 小肠抗氧化酶活性与总抗氧化活性
        3.4.4 三物种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3.4.5 三物种肠道真菌多样性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高原鼢鼠脾脏中TLR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动物采集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2.3 主要试剂配制
        4.2.4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脾脏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4.3.2 免疫应激
        4.3.3 免疫应激对脾脏组织TLR2、TLR4和HIF-1α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3.5 脾脏组织IL-6、TNF-α和 IFN-β含量检测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脾脏指数及组织形态学观察
        4.4.2 脾脏中TLR2、TLR4和HIF-1α的相对表达
        4.4.3 脾脏中NF-κB1和MAPK14 基因的相对表达
        4.4.4 脾脏中IL-6、TNF-α和 IFN-β水平
    4.5 讨论
第五章 低氧对高原鼢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动物采集
        5.2.2 主要实验试剂
        5.2.3 主要试剂配制
        5.2.4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5.3.2 巨噬细胞低氧模型的建立
        5.3.3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5.3.4 巨噬细胞活性氧的测定
        5.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凋亡率
        5.3.6 TUNEL检测巨噬细胞凋亡
        5.3.7 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
        5.3.8 巨噬细胞Caspase-1、3和4 活性检测
        5.3.9 培养液IL-1β和IL-18含量检测
        5.3.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HIF-1α、Bax、Bcl-2和Gasdermin 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5.3.11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
        5.4.2 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
        5.4.3 巨噬细胞的凋亡
        5.4.4 巨噬细胞的焦亡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骨缺损与骨修复
        1.2.1 骨缺损
        1.2.2 骨修复
    1.3 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
    1.4 磷酸镁基骨水泥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1.4.1 钙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2 镁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3 磷酸根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4.4 钙、镁及磷酸根协同介导的成骨效应
    1.5 柠檬酸根的生物学效应
        1.5.1 柠檬酸根增强材料的成骨能力
        1.5.2 柠檬酸根调控钙、磷酸根介导的成骨矿化
        1.5.3 柠檬酸根抑制钙、磷酸根诱导的血管钙化
        1.5.4 柠檬酸根的抗氧化和抗炎症效应
        1.5.5 柠檬酸根生物学效应的总结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柠檬酸根调控MPBC的成骨和成血管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使用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MPBC的制备和表征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胞活性检测
        2.3.4 免疫印迹试验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碱性磷酸酶染色
        2.3.7 茜素红S染色与四环素荧光标记
        2.3.8 矿物相的分析与表征
        2.3.9 免疫荧光染色
        2.3.10 体内动物实验
        2.3.11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
        2.3.12 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PBC的表征
        2.4.2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成骨分化和矿化
        2.4.3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血管生成反应
        2.4.4 柠檬酸根调控MPBC介导的体内成骨和血管生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柠檬酸根调控钙、磷酸根的生物学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使用的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β-TCP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3.3.2 β-TCP纳米粒子浸提液的制备
        3.3.3 细胞培养
        3.3.4 细胞活力检测
        3.3.5 免疫荧光染色
        3.3.6 ATP含量分析
        3.3.7 免疫印迹试验
        3.3.8 茜素红S染色
        3.3.9 碱性磷酸酶活性定量检测
        3.3.10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11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β-TCP纳米粒子的表征
        3.4.2 钙、磷酸根对BMSCs活性的影响
        3.4.3 钙、磷酸根对细胞内ATP水平和BMP-2 表达的影响
        3.4.4 SLC20a1对钙、磷酸根调控的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
        3.4.5 柠檬酸根对BMSCs活性和表型的影响
        3.4.6 柠檬酸根对钙、磷酸根调控的细胞功能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柠檬酸根调控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及信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
        4.3.2 细胞培养
        4.3.3 自由基清除试验
        4.3.4 β-胡萝卜素漂白试验
        4.3.5 铁离子螯合试验
        4.3.6 细胞活力检测
        4.3.7 细胞膜染色
        4.3.8 活性氧测量
        4.3.9 细胞凋亡评价
        4.3.10 动物实验
        4.3.11 组织学评价
        4.3.12 气囊中的氧化还原状态
        4.3.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14 蛋白质提取
        4.3.15 LC-MS/MS分析
        4.3.16 数据处理与蛋白质定量
        4.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18 蛋白印迹试验
        4.3.19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法评价柠檬酸根的抗氧化性能
        4.4.2 柠檬酸根对氧化应激环境中BMSCs的保护作用
        4.4.3 Na藕联的柠檬酸根转运蛋白对柠檬酸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4.4.4 柠檬酸根对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4.4.5 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柠檬酸调控的蛋白
        4.4.6 生物信息学分析柠檬酸根调控的蛋白
        4.4.7 PPARγ 对柠檬酸根抗氧化效应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柠檬酸根改性聚合物的抗氧化及抗炎症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
        5.3.2 细胞培养
        5.3.3 PVA-C的合成
        5.3.4 PVA-C的表征
        5.3.5 降解产物分析
        5.3.6 细胞活性
        5.3.7 活性氧测量
        5.3.8 细胞凋亡检测
        5.3.9 体内动物实验
        5.3.10 组织学评价
        5.3.11 气囊的氧化还原状态
        5.3.12 免疫印迹试验
        5.3.13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VA-C的表征
        5.4.2 PVA-C的降解产物
        5.4.3 PVA-C浸提液对氧化应激下BMSCs的保护作用
        5.4.4 PVA-C浸提液对BMSCs中PPARγ 和SOD2的调控
        5.4.5 PVA-C浸提液对气囊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与成果
致谢

(10)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性骨丢失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TF3对TNF-α诱导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TF3对TNF-α抑制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TF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丢失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TF3对骨质疏松骨丢失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巨噬细胞在骨代谢平衡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人肠碱性磷酸酶调节人中性粒细胞移走、吞噬和凋亡的研究[D]. 丛振昱.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鉴别血液病的价值[J]. 甘露双,侯艳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6)
  • [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对钛颗粒诱导骨溶解成骨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振. 苏州大学, 2020(06)
  • [4]内源性抗菌肽LL-37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承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D]. 黄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穿心莲内酯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李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抗氧化、骨免疫调节策略研究纳米鱼骨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 黄丽萍. 西华大学, 2020(01)
  • [8]高原鼢鼠先天免疫功能及其与竹鼠和大鼠的比较研究[D]. 曹旺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9]骨水泥中柠檬酸根对骨再生和代谢过程的影响[D]. 伍小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10]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性骨丢失影响的实验研究[D]. 侯振扬.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快速染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