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

12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

一、124例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歆韵[1](2021)在《冠脉造影证实的12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一般资料的分布情况,一般资料在不同证型间的分布情况,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就诊的符合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25例,搜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资料、检查检验结果、冠脉造影情况等,整合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根据患者四诊信息判断患者证型,并与一般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1)年龄: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年龄中位数为63岁。(2)性别:男性69例,女性56例,男女比例为1.23:1。(3)烟酒史:有吸烟史的60例,占48%;饮酒史37例,占29.6%。(4)合并症:合并颈动脉斑块102例,占81.6%;合并脑梗死71例,占56.8%;合并高尿酸血症58例,占46.4%;合并高血糖51例,占40.8%。(5)血脂异常临床分类:高胆固醇血症36例,占28.8%;高TG血症32例,占25.6%;混合型高脂血症52例,占41.6%;单纯低HDL-C血症5例,占4%。(6)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18例,占14.4%;2级高血压27例,占21.6%;3级高血压80例,占64%。(7)冠脉病变支数:单支65例,占52%;双支26例,占20.8%;多支34例,占27.2%。(8)冠脉病变分级:II级53例,占42.4%;III级72例,占57.6%。2.中医证型分布:痰浊闭阻证43例,占34.4%;气虚血瘀证30例,占24%;气滞血瘀证24例,占19.2%;气阴两虚证16例,占12.8%;阳虚寒凝证12例,占9.6%。3.证型间数据分析:(1)性别:性别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不同年龄段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烟酒史:吸烟史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浊闭阻证和阳虚寒凝证与气滞血瘀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饮酒史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浊闭阻证和阳虚寒凝证与气滞血瘀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合并症:高血糖、颈动脉斑块、高尿酸血症、脑梗死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脂异常临床分类:血脂异常临床分类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证和气滞血瘀证与痰浊闭阻证相比、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高血压分级:高血压分级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支数在五组证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痰浊闭阻证在病变支数上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五组证型Gensini积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证与其余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常合并吸烟史及饮酒史,合并症以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为主,血脂异常临床分类以混合型高脂血症为主,高血压分级以3级为主,冠脉病变支数单支居多,分级以III级(重度狭窄)为主,狭窄程度偏重。2.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辨证为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和阳虚寒凝证,以痰浊闭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居多。3.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饮酒史、吸烟史、血脂异常临床分类、冠脉病变支数、冠脉Gensini积分有关:合并吸烟史、饮酒史的患者辨为气滞血瘀证者偏少,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异常临床分类以混合型高脂血症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气阴两虚证患者Gensini积分偏低。4.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分级等因素无明确关系。

徐秀秀[2](2021)在《基于冠脉CTA优化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在女性和老年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当前基于冠脉解剖结构诊断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金标准”。然而,CAG作为临床的有创手段,考虑其成本和风险,很难在所有患者中执行。同时其诊断评价基于医生的目测判断(Physician Visual Assessment,PVA)和临床经验来评估冠脉狭窄直径(Diameter Stenosis,DS),而DS本身作为血管形态学参数,与病理学上的真实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弱。因而有不少研究提出基于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无创优化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血流动力学(Computati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获得斑块定量参数和血管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来判断心肌缺血情况。但是,目前仅有少量的研究是联合分析冠脉解剖结构(DS)、斑块特征(斑块组分、风险特征)及血流动力学(WSS)三个方面的参数来优化基于CCTA预测缺血的诊断性能,尤其在女性和老年这两类高危人群患者中的相关研究数据尤其缺乏。因此,基于当前现状和挑战,我们首先以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ssessment,QCA)作为基准,我们探索性别差异对PVA判断冠脉DS是否有影响;其次,我们构建了精准的冠心病无创诊断模式——CCTA优化分析,并探索该分析方法在女性中的获益情况;最后,我们进一步探索CCTA优化分析在诊断老年患者中诊断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与结果:(1)性别差异对于PVA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分别利用QCA系统和PVA对冠脉DS进行评估。以QCA分析的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比较在不同性别之间PVA评估冠脉DS的差异大小。研究结果显示,在女性中,采用PVA高估冠脉DS的程度高达8.0±10.9%,而男性中仅为4.7±10.9%,两性别之间PVA评估DS的平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CCTA优化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在女性患者中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我们基于CCTA图像,在计算机图像分割系统和CFD技术帮助下,对病变处的斑块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计算病变部位的WSS,获得病变血管的DS、狭窄处的斑块负荷以及斑块周围WSS的大小。以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0.8作为功能方面诊断心肌缺血的参考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ROC of Curve,AUC)来表达基于CCTA的各个诊断参数的诊断性能。在女性中,与CCTA视觉评估DS≥50%预测心肌缺血的AUC值(0.68)相比,采用基于CCTA联合分析的DS≥50%+斑块负荷和DS≥50%+斑块负荷+WSS预测缺血的AUC值均相继提高,分别为0.82(P=0.075)和0.90(P<0.001)。而在男性中,DS≥50%,DS≥50%+斑块负荷以及DS≥50%+斑块负荷+WSS预测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64,0.77(P=0.004)和0.84(P<0.001)。另外,将斑块负荷和WSS的诊断性能单独与DS≥50%进行比较,在女性和男性中均没有统计学差异。(3)CCTA优化分析方法在老年患者中心肌缺血诊断的应用:在第二部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CCTA优化分析在老年患者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性能。在老年患者中,与CCTA视觉评估DS≥50%预测心肌缺血的AUC值(0.67)相比,DS≥50%+斑块负荷和DS≥50%+斑块负荷+WSS的AUC也相继提高,分别为0.79(P=0.03)和0.86(P<0.001);而在年轻患者中这三种诊断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61,0.72(P=0.066)和0.82(P<0.001)。进一步,将单独的斑块负荷和WSS的诊断性能与DS≥50%进行比较,发现仅在年轻患者中WSS的诊断性能(AUC为0.80)较DS≥50%显着提高(P=0.010)。结论:(1)性别差异会影响医生目测判断冠脉狭窄程度的结果,存在导致女性冠心病的诊断被高估的潜在风险,从而可能会影响女性患者的冠心病指导治疗。(2)我们建立了基于CCTA对病变部位的DS、斑块负荷以及WSS进行联合分析的优化分析方法,并发现该方法更能显着提高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缺血诊断性能。(3)老年患者(年龄≥60岁)采用CCTA优化分析方法也能更显着的提高CCTA诊断心肌缺血的性能。同时,年轻患者(年龄<60岁)基于CCTA获得的单个WSS参数预测心肌缺血的诊断性能比依赖DS≥50%的显着提高。(4)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得出,采用CCTA的优化分析对诊断冠心病非常有必要,可显着提高CCTA预测心肌缺血的诊断性能,尤其在女性和老年患者中。进一步暗示了CCTA优化分析方法在精确的心肌缺血诊断和手术指导上对这两类高危人群的获益更多

李瑞菡[3](2021)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综述一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四类重大慢性病之一,老年心血管病的负担日益加重。慢性便秘作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影响脂类代谢吸收、触发炎症免疫反应、诱导氧化应激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途径影响到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冠心病和慢性便秘两个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与心率变异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述二主要论述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冠心病在中医中归属“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脉痹阻。在中医证型分布上诸多医家对其有不同的经验和总结。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和肠脑理论可解释临床中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两者之间的病因病机。阴阳失衡作为多数疾病的基本病机,在西医中对应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医理论在解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中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的中药汤药内服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被临床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二、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对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与其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冠脉病变情况、胃肠道症状、睡眠情况和焦虑抑郁情况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自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206例,其中合并慢性便秘103例,单纯冠心病103例。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病史信息、中医证候信息、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和入院的检查化验结果等临床资料。通过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Excel表格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统计分析。结果:①入组临床资料分布:入组的20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岁,男性121人,女性85人,平均BMI为25.23kg/m2,89.81%居住在北方,68%存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口味上半数以上偏肥甘厚味、油炸饮食、腌制食品和偏咸。病史方面:中位病程是1年,半数以上为NSTE-ACS类型冠心病,37.9%合并糖尿病,30.6%合并高脂血症,25.7%合并脑血管疾病。46.1%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5%合并吸烟史,27.2%合并饮酒史,67.1%的女性合并早发停经史。多数患者的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处于低危至中危之间。中医证素分布上,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占68%、痰浊证占36.4%、阳虚证占36.4%、气滞证占25.2%、血瘀证占20.9%、其他证素(阴虚证、热蕴证、寒凝证)占17.5%,半数以上患者为双证素。在中医证素组合得出的中医证候分布上,单纯实证占17%,单纯虚证占28.2%,虚实夹杂证占54.9%。单纯实证中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单纯虚证中以阳气虚衰证和心气亏虚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中以气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证、阳虚寒凝证和气虚血瘀证多见。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活动情况、饮食口味及种类、日饮水量、体育锻炼情况)及病史资料(冠心病病程、是否支架术后、冠心病类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合并用药史、早发心血管家族史、烟酒史和早发停经史)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基线资料相当。在冠心病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危险分层方面,合并便秘组的患者基础疾病处于高危的人群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多(P<0.05)。在大便分型上,患者大便多为布里斯托2型、3型,而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大便多为4型、5型(P<0.001)。胃肠道症状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P<0.001)。睡眠、心理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老年焦虑评分和老年抑郁评分均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01)。化验检查方面,合并便秘组的空腹血糖、Apo-A1、Apo-E水平均低于单纯冠心病组,NT-proBNP水平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冠脉病变情况上,合并便秘组患者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在中医证素上,合并便秘组的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较单纯冠心病组的多(P<0.05)。在心率变异性上,合并便秘组的患者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HF、最小频域功率小时、最大频域功率小时的中位数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的低,最大QTc间期的中位数较单纯冠心病组的高(P<0.05)。③合并便秘组患者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合并便秘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得分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SDNN、SDANN Index、SDNNIndex、三角指数、总功率、极低频、LF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④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分析:合并便秘组冠心病中医证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其他证素、血瘀证。便秘中医证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肠道气滞证、脾肾阳虚证等。相关性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大、服用利尿剂类药物,气虚证增多(P<0.05)。随着抑郁倾向增加、大便干硬程度增加、便秘程度增加,其他证素增多(P<0.05)。随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倾向增加,气滞证增多(P<0.05)。随着饮食肥甘厚味、服用他汀类药物,血瘀证增多(P<0.05)。随着冠心病由不稳定心绞痛到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指标的异常,痰浊证逐渐减少(P<0.05)。随着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增高,阳虚证增多(P<0.05)。⑤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冠脉Gensini积分=67.489+(7.123 ×TSH)-(31.722×HDL-C)-(0.161×SDNN),以上3个指标可以解释冠脉Gensini积分变异的35.4%。TSH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⑥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阳虚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合并抑郁倾向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Apo-A1、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①合并便秘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患病增多,睡眠及心理障碍增多,血脂异常增多,自主神经功能更低,冠脉病变更严重。②在中医证素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为主,虚实夹杂证多见。合并慢性便秘患者以气虚证、阳虚证居多,中医证素更加复杂。③TSH是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HDL-C、SDNN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保护因素。④阳虚证、气滞证、其他证素(热蕴证、阴虚证、寒凝证)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保护因素。合并抑郁倾向、Apo-A1的下降是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骞[4](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普及以及治疗效果持续改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日趋增多。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研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且建立了适合当地的预后评估模型。但是现阶段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ESCAD)患者预后方面的研究较少,中医因素对ESCAD患者预后影响的方面研究则更少。中医认为舌象在判断疾病预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舌象与心系病症患者的预后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中,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是否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ESCAD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研究目的:对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从而探索该领域下的研究前沿、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在WOS数据库检索有关冠心病预后方面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989年至2018年。应用R软件对纳入的施引文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对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筛选出每两年中前100名最高被引频率的文献,采用谱聚类算法对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处理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应用寻径法对图谱进行修剪,利用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视图展示各个聚类的关系以及时间跨度,应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加权算法、对数似然率(LLR)算法、互信息(MI)算法分别计算每个聚类的聚类标签,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利用被引频次、中介中心性、引用突现度、聚类平均年发现研究前沿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有关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施引文献共有43264篇。该领域下共有107240名作者,发文量最高的前10位的作者中并无中国学者。该领域下的文献涉及95个国家及地区,无论是在单一国家发表还是在多国家合作发表方面,发文总量最高的是美国,为12175篇文献,第二位为日本(3453篇),第三位为意大利(3068篇),第四位为德国(2259篇),第五位为英国(2259篇)。中国发文总量位居第九,为1241篇,为美国发表总数的1/10,占前10位的国家总发文量的4%,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2.9%。2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在领域下共有391568篇被引文献,生成的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图中共有862个节点,1260条连线,模块值为0.87,平均轮廓值为0.40,共产生76个聚类,含10个节点以上的聚类有18个。最大的聚类是聚类0#,有72个节点;时间点最近的聚类为聚类17#,有11个节点。最高引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1篇来源于聚类3#,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主要聚集在聚类13#、聚类3#、聚类7#,分别有3篇、3篇以及4篇。突现度较高的节点共有744个,占总节点数的86.3%。引用突显度最高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1篇来源于聚类3#。由此推断,聚类0#、聚类6#、聚类8#可以表达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前沿,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结论:1中国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进展较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2以高敏C反应蛋白为代表的生物标记物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聚类0#)、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因素的探索(聚类8#)、出血事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聚类6#)是现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前沿问题;3关注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探索舌象与ESCAD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学的系统研究”资助的由5家医院收集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课题“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及验证研究”资助的由18家医院收集的真实世界数据,并从中筛选出年龄≥60岁的ESCAD患者。候选预后因素包括两部分,共计55个。一部分为常规预后因素38个;另一部分为舌象相关的预后因素17个。预测结局为心血管事件,包括非预期的血运重建术;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未行血运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死亡。将常规预后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利用交叉验证法计算出最小惩罚值(λmin)以及1倍标准误惩罚值(λ lse)筛选出相应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三个模型对混杂因素调整。在模型1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1倍标准误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2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最小值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3中,将在模型2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在单变量分析中p<0.05或者文献当中记载有潜在混杂作用的常规预后因素。将舌象相关预后因素逐一的代入到上述的三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利用logistic回归揭示各个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舌象与各个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最终纳入了 3256例E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最大年龄为89岁,男性患者占52%,共有349例患者在随访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1 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舌色淡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 2.29,95%CI(1.36-3.69),p<0.01;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95,95%CI(1.14-3.20),p=0.01;经模型 2 调整后 OR 值为 1.82,95%CI(1.06-3.01),p=0.02;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82,95%CI(1.06-3.02),p=0.02;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12.69,95%CI(2.3-75.64),p<0.01]。舌色红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1.48,95%CI(1.00-2.14),p=0.04;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67,95%CI(1.11-2.44),p=0.01;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1.66,95%CI(1.10-2.44),p=0.01;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67,95%CI(1.10-2.46),p=0.01;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4.55,95%CI(1.16-17.44),p=0.03]。苔色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0.62,95%CI(0.47-0.80),p<0.01;经模型1调整后,OR值为0.73,95%CI(0.55-0.97),p=0.03;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 0.72,95%CI(0.53-0.96),p=0.03;经模型 3 调整后 OR 值为 0.71,95%CI(0.53-0.95),p=0.03;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0.12,95%CI(0.04-0.31),p<0.01]。2经模型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经过模型3的调整,交互作用比较明显的有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p=0.03)、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p=0.04)、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p=0.03)、齿痕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1)、裂纹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CCB服用情况(p=0.01)、苔质腻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1.95,95%CI:1.21-3.06,p=0.005)。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 ESCAD 患者中,舌色暗红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29,95%CI:12-14536,p=0.002)。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齿痕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76,95%CI:1.58-4.75,p<0.001)。在服用 CCB 的 ESCAD 患者中,苔色黄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OR:0.44,95%CI:0.26-0.72,p=0.001)。结论:1与无舌色淡白、无舌色红的ESCAD患者相比,舌色淡白、舌色红的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与无苔色白的ESCAD患者相比,苔色白的ESCAD患者有更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2舌色紫、舌有瘀斑、舌形胖大、裂纹舌、苔质厚、苔质腻、苔质滑、苔质燥、花剥苔以及无苔未发现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升高或降低有显着关系。3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齿痕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裂纹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CCB的服用情况、苔质腻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的用情况在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亚组分析: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ESCAD患者中,舌色暗红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有齿痕舌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CCB制剂的ESCAD患者中,苔色黄的患者有较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但因亚组分析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样本量偏小,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二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初步建立并验证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探索舌象对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开发ESCAD风险计算器。研究方法:将研究二中的数据集按照8:2拆分为训练集以及验证集。分别将训练集中常规预后因素、常规预后因素+舌象以及常规预后因素+舌象(考虑交互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筛选,利用交叉验证计算最佳惩罚值(λ)。最终由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拟合ESCAD患者常规预后评估模型(模型1)、常规+舌象预后评估模型(模型2)以及常规+舌象(考虑交互作用)预后评估模型(模型3)。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区分度、C统计量(C-statistic)、校准度、净重分类指数(NRI)以及为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决策曲线分析法(DCA)。研究结果:模型1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8(0.65-0.72),在验证集中为0.67(0.60-0.73)。模型2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9(0.66-0.73),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3)。模型3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70(0.67-0.74),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4)。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NRI升高了 1.91%,IDI提高了 0.54%(p=0.04);与模型1相比,模型3的NRI升高了 3.58%,IDI提高了 1.28%(p<0.01);与模型2相比,模型 3 的 NRI 升高了 3.58%,IDI 提高了 0.74%(p = 0.02)。无论是在训练集中还是在验证集中模型1(p=0.683/p=0.276)、模型2(p=0.620/p=0.263)以及模型3(p=0.635/p=0.238)都有良好的校准度。当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10%时,在训练集中,模型1的净获益为2.7%,模型2的净获益为3.2%,模型3的净获益为3.3%;在验证集中,在模型1中的净获益3.6%,模型2的净获益为3.7%,模型3的净获益为4.0%。根据模型3制作了 ESCAD风险计算器(安卓版手机APP)。结论:1首次针对ESCAD患者建立了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并开发了 ESCAD风险计算器;2将舌象加到模型中,可以在保证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有效性不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精简模型,降低模型的过拟合现象,提高模型的正确分类以及综合判别的能力。第三部分云数据平台开发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研究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初步构建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功能简介:平台初步面向的对象为有临床科研需求的临床医生,用户层有患者、临床医师、医师团队以及质控人员,终端系统有Web端和移动端,移动端包括IOS版本、Android版本以及微信公众号以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此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患者端只有微信公众号,只保留交流和提交问卷功能。该平台为心血管专科平台,有病历信息收集系统以及医患交流系统,在结构化、便捷性、实用性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完善。平台前期以科研信息收集为主,后期将开设网络电话以及网络视频,完善网上支付流程,使医患随时随地有偿沟通,形成医生获利、患者获益长效机制。完善医生交流系统,增加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科研临床培训、技术推广模块,以期提高临床实用性及科研应用价值。

任加以[5](2020)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冠脉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痰和瘀”这两种病邪与CHD冠脉临界病变斑块内在的病理特性及联系,为指导识别CHD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理论支持。方法:统计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病区住院的患者,行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且行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24例患者。入选患者由高级职称医师进行辨证分组,经过纳入排除标准及剔除与脱落标准,最终纳入98例;其中痰浊证32、血瘀证25、痰瘀互结证41。然后分析三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斑块脂质比等以及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心脏射血分数、再发心绞痛例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例数,冠脉照影与冠脉内超声狭窄率等的差异。所有数据处理分析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形应用Graphpad绘制。结果:1、痰浊证组、血瘀证组及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水平及心脏射血分数的比较中未得出明显差异(P>0.05);2、血管内超声测量值的对比分析中,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均大于痰浊证组及血瘀证组患者(P<0.05);而痰浊证组患者与血瘀证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IVUS显示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脂质比、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平均管腔直径、斑块偏心指数等的对比中,痰浊证、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三组人群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3、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相比较于痰浊证及血瘀证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例数更多(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在发生心绞痛的例数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痰瘀互结证组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需要再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例数多于痰浊证组及血瘀证组(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IVUS显示冠脉狭窄率高于CAG显示冠脉狭窄率(P<0.05),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患者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痰瘀互结证患者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高,临床中应更加重视防治。

张志宇[6](2020)在《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冠状动脉扩张属于心血管领域的一种罕见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提示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具有密切关系。冠脉扩张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临床特点与预后尚缺少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注册登记研究追踪一队冠脉扩张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生存情况,同时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及ELISA试验寻找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发病的分子或潜在的蛋白通路。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2009-2019年就诊的冠脉扩张患者,获取患者基线临床病史、辅助检查与治疗情况并录入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患者冠脉造影图像并进行评估统计。研究者采用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为心血管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卒中),次要终点事件为包括全因死亡、因心血管原因再次住院、接受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在内的复合终点。同时,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生物样本库保存的患者血清样本针对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蛋白芯片研究,采用生信分析方式发现潜在参与到冠脉扩张发病的分子和通路,并针对数种可能的蛋白分子进行ELISA试验。结果:本研究估算冠脉扩张在行冠脉造影人群患病率约为1.5%,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冠脉扩张患者hsCRP水平显着上升,且接受PCI的比例更低,其他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则没有差异;冠脉造影特点以右冠状动脉受累为主,Markis Ⅳ型比例最多。随访结果表明,约5年随访期内,冠脉扩张与冠心病的生存没有显着差异,但再发心绞痛的比例更高。蛋白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血管抑素、脂联素与LOX-1等分子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结合通路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的发病过程中,而血清MMP8是潜在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本研究汇总的冠脉扩张队列与已有文献报道的冠脉扩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具有一致性。5年随访结果提示冠脉扩张预后与冠心病没有差异,但冠脉扩张患者具有更加显着的炎症状态,涉及血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相关的蛋白通路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的发病过程中。

李瑨[7](2020)在《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简称CHD合并MS组)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通过与冠心病(简称CHD组)中医证素对比,探讨二者证素的区别和联系;研究MS组分对冠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为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患者。CHD合并MS患者168例,CHD患者84例,共252例,所选病例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主要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冠脉造影情况、四诊信息,比较CHD合并MS组、CHD组一般资料、证素资料,探讨CHD合并MS患者证素分布及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168名CHD合并MS患者中,男性108例,女性60例,年龄的中位数为72岁。吸烟史的有55例,占32.7%;血压≥130/85mmHg和(或)高血压病共148例,占88.1%;糖尿病前期和(或)糖尿病124例,占73.8%;2、CHD合并MS证素分布:病位证素集中于:心、肺、肾、脾、胆;病性证素集中于:血瘀、痰、气虚、气滞、阳虚、阴虚、湿、热、血虚、饮、寒、水停。3、CHD合并MS证素严重程度:(1)病位证素秩次心>肺>肾>脾>胆(P<0.05)。(2)病性证素秩次血瘀、痰>气虚>阳虚>气滞>阴虚>热、湿、血虚、饮>寒>水停(P<0.05)。4、CHD合并MS与CHD证素资料对比:两组相同病位证素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CHD合并MS与CHD病性证素阴虚、血瘀、痰、气滞重于CHD组(P<0.05)。5、MS组分对冠脉病变影响因素:(1)Gensini积分:TG对Gensini积分无影响,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Gensini积分独立影响因素(P<0.05)。(2)冠脉支数:TG对冠脉支数无影响,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Gensini积分独立影响因素(P<0.05)。6、CHD合并MS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1)Gensini积分:证素心、肺、肾、血瘀、痰、寒、阳虚、饮等级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证素热、气虚等级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2)冠脉支数:证素心、血瘀、痰、水停、阳虚、气滞、寒等级与冠脉支数呈正相关(P<0.05),证素血虚、热等级与冠脉支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1、CHD合并MS的病位证素心分布最广且存在最为严重病理变化,肺、脾、肾、胆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及损伤;病性证素虚实错杂,实性证素血瘀、痰分布最广且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虚性证素气虚分布最广,但阳虚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其发病机理主要以气、血、阴、阳俱虚为本,痰、血瘀、气滞为标。2、MS组分腹围、高血压、高血糖、HDL-C是冠脉病变独立影响因素,HDL-C水平的提升,血压、血糖、肥胖的良好控制可能带来冠脉获益。3、CHD合并MS病位、病性证素与冠脉病变有一定相关性。病位证素心、肾、肺病理损伤越严重冠脉病变可能越重,病性证素血瘀、痰、寒、阳虚的病理损害可能带来严重的冠脉病变,提示心、肾、血瘀、痰、寒、阳虚等是冠脉病变的高危证素。

金晓[8](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张筠婷[9](2020)在《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晚期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冠心病相关研究中样本量有限,且该类人群冠心病症状表现多样、不典型,进展隐匿[1],因为病死率和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高基线风险,往往使临床医生对其血运重建的决策陷入困境[2]。这一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群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组成和特征[2],非侵入性检查的准确性以及对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的反应和预后都不一样,这些问题都不能简单从普通人群的指南来机械套用。目前大部分随机对照研究都将晚期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对这类特殊人群缺乏统一的认知和管理。这类人群冠脉病变重且复杂,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具有高度挑战性,预后差,属于心内科医师触碰的“礁点”。关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药物保守治疗这三种主要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孰为优选,孰为佳策,目前仍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国内外均无统一治疗指南。血运重建治疗对这类特殊群体是否获益?仍是未知数。而治疗方案的选择又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是目前亟需关注并必须解决的医学难题。目的:探讨CABG、PCI和药物治疗这三种治疗方法对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了中日友好医院本部和北区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148例,根据患者治疗策略进行分组,其中CABG组20例,PCI组85例,以及药物保守治疗组43例,收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同时通过电话、门诊、邮件等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三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非透析患者转为透析患者),比较三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纳入分析患者共计148例,平均年龄60.28±6.57岁,CABG组高血压比例较高(16/80.00%),血脂异常比例较高(15/75.00%),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低(51.50±6.92)。PCI组年龄较小(59.51 ±6.77),糖尿病比例较高(32/37.67%),吸烟史(22/25.88%)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9/45.88%)比例较高、收缩压平均值(145.38±15.04)较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2.实验室指标发现,CABG组HGB(106.45±17.80)最低,药物组 HGB(111.93±13.17)最高。血糖、TG、TC、LDL-C、Scr 均无明显差异。CABG 组 LVEF(51.50±6.92)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纳入148人中左主干病变15.54%,三支病变和双支病变分别为 46.62%,35.14%,弥漫性病变为 45.27%,Gensini 评分为 50.00±19.62 分。三组之间受累靶血管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CABG组(59.20±21.23)最高,药物治疗组(38.09±18.55)最低。4.随访期间药物使用情况:各组患者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医嘱药物坚持使用率高,阿司匹林坚持使用率为96.62%,氯吡格雷坚持使用率为89.8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88.51%,β受体阻滞剂为69.59%。ACEI/ARB使用率为50.00%。三组之间药物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5.终点事件比较:CABG组,PCI组和药物治疗组在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安全终点比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MACCE生存分析:对CABG组,PCI组和药物治疗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MACCE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同时,本研究对三支病变和非三支病变进行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发现,三支病变较非三支病变,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MACCE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安全终点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比较三组间危险函数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MACCE的COX多因素预测分析:纳入可能有意义的单因素后,全因死亡的COX多因素预测分析发现:年龄增加、高血压病、弥漫性病变和血红蛋白降低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死亡的COX多因素预测分析发现:血红蛋白降低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MACCE的COX多因素分析发现:弥漫性病变、脑梗塞病史、吸烟史是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升高和CABG是MACCE的独立保护因素。8.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MACCE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与药物组相比,CABG和PCI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在模型不校正与校正之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与药物治疗组MACCE相比,PCI组在模型不校正与校正以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与药物治疗组MACCE相比,CABG组在模型未校正时,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在校正模型2(校正性别、年龄、透析、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史、甲旁亢、脑梗塞),风险比为0.139(95%C I:0.031-0.622),校正模型3(模型2+LVEF+血红蛋白),风险比为0.017(95%CI:0.002-0.165);校正模型4(模型3+弥漫性病+Gensini评分),风险比为0.012(95%CI:0.001-0.131)。结论:对于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PCI较药物保守治疗,未降低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及MACCE发生率,CABG较药物保守治疗,不会降低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但可能会降低MACCE发生率。背景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重且复杂,在临床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死亡或者MACCE,那么对于这类重症患者预后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并无专门针对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我们也缺乏对于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认知。如果有一种简单易行的预测模型能进行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重中之重”,提前预测这部分人群的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对病人短期预后有预警作用,将非常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高危患者的急诊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冠心病患者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范畴。目前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就是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GRACE),也是目前最大样本量的全球性ACS注册研究,它适用于各种ACS人群,包括肾功能不全的ACS患者,透析人群也同样包括在GRACE研究之内。因此,我们理论上推测GRACE评分适用于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预后的预测,在临床中也有部分的应用。但是,理论并不等同于实际。虽然GRACE研究中包括透析患者,但毕竟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属于小样本人群。且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距离GRACE研究的时间已有20年之久,在这20年各种高精尖手术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检测水平的整体提高,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也较之前有所改善。GRACE评分能否作为一个测评工具对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的预后做出准确评判,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国外也鲜有报道。对于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也亟需一种简单易行的危险分层及预后预测工具做出临床判断,以指导治疗。目的比较晚期慢性肾脏病组与肾功能正常组,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差异,探讨GRACE评分对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以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了 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本部和北区行冠脉造影检查的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的ACS患者136例,作为实验组。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同时期入院的11378例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中随机抽取选出136例,作为对照组。计算所有272例ACS患者入院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依据GRACE危险评分公式对实验组136例患者根据入院资料计算院内病死率及出院后6个月病死率及心梗发生率。1、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糖、TG、TC、LDL-C、HDL-C、血肌酐、eGFR),统计分析了两组患者GRACE评分和危险分层情况;统计分析了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出院后6个月病死率,出院后6个月MACE发生率。2、比较分析晚期慢性肾脏病组实际院内病死率和使用GRACE评分预测的院内病死率有无差别,差别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3、比较分析晚期慢性肾脏病组实际出院6个月病死率及心梗发生率,和使用GRACE评分预测的出院6个月病死率及心梗发生率有无差别,差别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4、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晚期慢性肾脏病组院内死亡和出院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断上述独立危险因素与GRACE评分相关性。6.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对改良的GRACE联合评分对晚期慢性肾脏病组院内病死率及出院6个月病死率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1、晚期慢性肾脏病组GRACE评分显着高于肾功能正常组,高危人数显着高于肾功能正常组,低危人数显着低于肾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晚期慢性肾脏病组院内及出院6个月病死率,和出院6个月MACE发生率均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晚期慢性肾脏病组实际院内病死率比GRACE评分估测的院内病死率要高(P<0.05);晚期慢性肾脏病组出院后6个月病死率及心梗发生率比GRACE评分估测值也要高(P<0.05)。4、Gensini评分是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AC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降低是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ACS患者出院6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Gensini评分与GRACE评分呈直线线性相关,Gensini评分越高,GRACE评分越高。GRACE评分与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将GRACE评分联合Gensini评分能提高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论GRACE评分可以对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识别高危患者;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与肾功能正常人群具有明显差异;GRACE评分对住院期间死亡、出院六个月死亡及心梗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可能会低估风险。将Gensini评分和GRACE评分联合起来,能提高对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ACS患者的预测价值,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模型验证。

胡亮亮[10](2019)在《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预测工具有助于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中医药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缺乏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医特色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工具。本研究旨在通过中医四诊信息检测方法无创地实现冠心病发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有中医特色的参考指标。方法:采集体检非冠心病人群320例和冠心病患者413例的舌象、声音、问诊、脉诊等四诊信息,根据Framingham心血管病风险评分(详见Error!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244)、中危组(=60)、高危组(=16),比较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组的中医舌象、声音、脉诊参数差异,分析四组中医问诊症状频次分布情况;探讨十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冠心病组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应用决策树C5、CHAID、C&R算法建立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216例低危组、55例中危组、15例低危组与240例冠心病组舌象参数比较结果:①低危组整体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冠心病组整体舌质颜色G、B值高于低危组(P<0.05),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整体舌质颜色G、S值与低危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危组整体舌质颜色G值高于低危组,S值低于低危组(P<0.05)。②低危组舌根部舌质颜色R、S、V值与冠心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根部舌质颜色R、S、V值均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根部舌质颜色H低于低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根部舌质颜色H高于中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低危组舌中部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中部舌质颜色G、B值均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中部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中部舌质颜色G、S值与低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舌中部舌质颜色G值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中部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④低危组舌尖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尖舌质颜色G、B值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尖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尖舌质颜色R、V值均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尖舌质颜色R值高于中危组(P<0.05)。⑤低危组舌左边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左边舌质颜色G、B值均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左边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左边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低危组舌右边舌质颜色G、B、S值与冠心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舌右边舌质颜色G、B值均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右边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右边舌质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⑥冠心病组整体舌苔颜色R、S、V值均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整体舌苔颜色G值均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整体舌苔颜色S值均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整体舌苔颜色V值低于中危组。⑦冠心病组舌根部舌苔颜色R、V值均低于低、中、高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根部舌苔颜色B、H值均低于低危组(P<0.05)。⑧冠心病组、中危组舌中部舌苔颜色H、S值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中部舌苔颜色H值高于高危组(P<0.05);中危组舌中部舌苔颜色G值高于低危组(P<0.05)。⑨高危组舌尖舌苔颜色G值低于中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尖舌苔颜色G值高于高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尖舌苔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⑩冠心病组舌左边舌苔颜色G、B、V值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左边舌苔颜色R、G、B、V值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冠心病组舌左边舌苔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舌右边舌苔颜色G、B值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舌右边舌苔颜色G值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冠心病组舌右边舌苔颜色S值低于低危组(P<0.05)。(2)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221例低危组、53中危组、14例高危组与197例冠心病组声诊参数比较结果:冠心病组声诊参数F0、F1、F2、B4高于中危组(P<0.05);中危组声诊参数F0、F1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声诊参数F4高于低危组(P<0.05)。(3)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236例低危组、58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与413例冠心病组症状频数分布及证候情况:①低危组前10位症状依次是腰膝酸软、腰痛、口干口渴、头晕/目眩、难以入睡、自汗、畏寒、头痛、口苦、睡而不酣易醒;中危组前10位症状依次是腰膝酸软、腰痛、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口苦、皮肤瘙痒、心悸/怔忡、咽干、咽部不适、健忘;高危组前10位症状依次是腰膝酸软、视力减退、发白/早脱、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腰痛、睡而不酣易醒、盗汗、易感冒;冠心病前10个症状依次是胸闷、口干口渴、心悸怔忡、腰膝酸软、胸痛、头晕/目眩、腰痛、口苦、难以入睡、手足麻木。②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虚实夹杂证候比例逐渐增加。高危组中有阴虚证兼痰热证、阴虚阳亢证、气虚兼痰湿证、气阴亏虚兼湿热证。高危组实证证候出现了痰湿、血瘀相兼的证候,而在低危组、中危组中仅见单一的痰湿证或血瘀证。高危组虚证证候出现了气阴两虚、阳虚兼血虚证等,而在低危组、中危组中仅见单一的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4)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179例、中危组45例、高危组13例与346例冠心病组脉象参数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脉象参数h4/h1、t1/t低于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P<0.05);冠心病组脉象参数h5/h1、t4/t、t5/t4、t1/t4、w1/t低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脉象参数h5/h1、w1/t低于中危组(P<0.05);冠心病组脉象参数As/Ad高于低危组(P<0.05);冠心病组脉象参数t1/t4低于高危组(P<0.05)。(5)基于320例体检人群及413例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应用C5.0、CHAID和C&R等三种决策树算法,建立低危、中危、高危及冠心病组分类诊断模型,分类准确率分别是91.717%,90.909%,87.071%。结论:(1)Framingham十年冠心病风险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的舌诊、声诊、脉诊等信息参数及症状分布存在差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冠心病组证候呈现一定的规律,提示中医四诊信息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2)基于中医四诊信息建立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对低、中、高危及冠心病组的预测准确率较高。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医四诊客观信息在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124例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4例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冠脉造影证实的12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临床资料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资料搜集表
致谢

(2)基于冠脉CTA优化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在女性和老年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1.3 当前冠心病的主要诊断技术
    1.4 基于冠脉CTA的优化分析方法
    1.5 本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性别差异对于PV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方法
        2.2.3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患者基本情况
        2.3.2 比较PVA和 QCA评估冠脉DS的差异
        2.3.3 PVA和 QCA与 FFR之间的相关性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CCTA优化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在女性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一般资料
        3.2.2 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患者基本情况
        3.3.2 解剖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3.3.3 斑块特征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3.3.4 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3.3.5 联合解剖、斑块特征及血流动力学预测病变缺血的能力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CCTA的优化分析方法在老年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4.1 引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一般资料
        4.2.2 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患者基本情况
        4.3.2 解剖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4.3.3 斑块特征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4.3.4 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变缺血之间的关系
        4.3.5 联合解剖、斑块特征及血流动力学预测病变缺血的能力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血管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3)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概述
        2 冠心病与慢性便秘之间的关系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
        4 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对慢性便秘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认识
        4 中医阴阳理论与自主神经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评估标准
2 方案与内容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布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合并便秘组便秘情况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4 合并便秘组中医证素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3.5 老年冠心病冠脉严重程度的回归分析
    3.6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一般情况分析
    4.2 老年冠心病中医证侯分布规律
    4.3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临床特点
    4.4 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4.5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候分析
    4.6 老年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4.7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
        1 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CitSpace软件的参数设置
        1.3 数据整理
        1.4 方法学基础
        2 结果
        2.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
        3 总结
        3.1 冠心病预后领域文献研究前沿分析
        3.2 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建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构想
        1 心血管病临床预测模型国内外发展现状
        2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1 建立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2 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3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一
        2.2 数据来源二
        3 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3 观测指标及随访
        3.4 临床结局指标定义
        3.5 候选预后因素
        3.6 样本量计算
        3.7 统计方法
        3.8 流程图
        3.9 伦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以及单因素分析
        4.2 ESCAD患者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探索
        4.3 常规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4 舌象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4.5 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以及病例筛选方法
        3 方法
        3.1 候选预后评估指标
        3.2 样本量计算
        3.3 统计方法
        3.4 数据分析流程图
        4 结果
        4.1 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比较
        4.2 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3 ESCAD预后评估模型系数
        4.4 模型验证与评价
        4.5 ESCAD风险计算器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2 实验室检查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3 合并病对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4 用药史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5 舌象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6 临床意义与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
    1 功能介绍
        1.1 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1.2 平台架构
    2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概述
    1 冠心病的概述
        1.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1.2 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冠心病的病因
        2.1 中医的病因
        2.2 西医冠心病的病因
    3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3.1 中医的病机
        3.2 西医的发病机制
    4 冠心病的防治
        4.1 中医药防治
        4.2 西医防治
    5 血管内超声
        5.1 冠脉血管内超声的概述
        5.2 冠脉血管内超声的意义
        5.3 冠脉内超声在冠脉临界病变的应用
    6 冠心病痰瘀证候的研究
        6.1 冠心病的辨证分型
        6.2 痰瘀证候冠心病的诊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入选病例基本信息
        2.2 IVUS测量指标比较
        2.3 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2.4 术后不同月份发生心绞痛例数比较
        2.5 IVUS检查前后心脏射血分数比较
        2.6 IVUS检查后不同时段行PCI例数比较
        2.7 CAG与 IVUS检查冠脉狭窄程度比较
    3 讨论
        3.1 生化指标对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斑块的影响
        3.2 IVUS对 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斑块的影响
        3.3 IVUS对 CHD痰瘀证候冠脉临界病变诊疗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中西医结合防治的研究进展
    1 冠脉造影
    2 血管内超声
    3 西医在冠心病的防治
    4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5 中医在冠心病的防治
        5.1 活血化瘀法
        5.2 祛痰化浊法
        5.3 益气养阴法
        5.4 温阳活血法
    6 中成药制剂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冠脉扩张的概况
    1.2. 冠脉扩张的临床研究现状
    1.3. 冠脉扩张的基础研究现状
    1.4. 小结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对照组选择
    2.4. 患者基线资料获取
    2.5. 队列建立及随访
    2.6. 患者生物样本获取
    2.7. 蛋白芯片试验
    2.8. 蛋白芯片生信分析
    2.9. ELISA试验
    2.10.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特点
    3.2. 随访结果
    3.3. 生物标记物及蛋白通路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附录B 随访问卷模板
    附录C 蛋白芯片检测列表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扩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7)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冠心病诊断标准
        2.2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素标准
        2.4 冠脉病变评估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收集一般资料
        5.2 冠脉病变采集
        5.3 四诊信息
        5.4 证候要素提取
    6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CHD合并MS组一般资料情况
        1.1 CHD合并MS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
        1.2 CHD合并MS组个人史、疾病史情况
        1.3 CHD合并MS组临床指标特征
    2 CHD合并MS组证素分布特征
        2.1 CHD 合并 MS 组病位证素分布
        2.2 CHD合并MS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 CHD合并MS组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3.1 CHD合并MS组病位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3.2 CHD合并MS组病性证素严重程度比较
    4 CHD合并MS组与CHD组比较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证素资料比较
    5 MS组分与冠脉病变影响因素
        5.1 MS组分对Gensini积分影响
        5.2 MS组分对冠脉病变支数影响
    6 CHD合并MS组证素与冠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6.1 CHD合并MS组证素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6.2 CHD合并MS组证素与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CHD合并MS一般资料分析
    2 CHD合并MS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2.1 CHD合并MS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2.2 CHD合并MS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 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
        3.1 MS相关组分对冠脉Gensini积分、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
        3.2 CHD合并MS证素对冠脉病变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2.1 胸痹的命名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随机方法
        2.4.2 样本量
    2.5 研究方法
        2.5.1 干预措施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2.5.3 一般资料统计
        2.5.4 疗效评价指标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2.5.7 观察记录方法
        2.5.8 疗效评定标准
        2.5.9 相关仪器设备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2.5.11 统计学处理
        2.5.12 伦理监管
    2.6 研究结果
        2.6.1 研究完成概况
        2.6.2 患者一般资料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2.6.5 疗效指标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2.7 讨论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7.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3.3 研究纳入标准
        3.3.1 研究疾病
        3.3.2 文献类型
        3.3.3 研究技术
        3.3.4 研究指标
        3.3.5 研究内容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3.6 结果
        3.6.1 文献检索结果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3.7 讨论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4.3 材料与方法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4.3.2 实验操作
    4.4 结果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4.4.2 箱线图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4.4.5 聚类分析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4.4.7 GO分析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4.5.1 GO分析
        4.5.2 KEGG pathway分析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4.7.2 LncRNA功能预测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4.8 Q-PCR验证分析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4.8.2 引物设计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4.10 总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CABG和药物治疗的预后比较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GRACE评分对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测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冠心病合并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信息采集表(说明)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体检人群中医辨证标准
        1.1.5 伦理学原则
    1.2 研究方法
        1.2.0 采样仪器
        1.2.1 采集方法
        1.2.2 声诊分析方法
        1.2.3 舌象分析方法
        1.2.3.1 舌图像分区
        1.2.3.2 舌图像颜色指标
        1.2.4 脉象分析方法
        1.2.5 FRS十年冠心病风险评分分组
        1.2.6 质量控制
        1.2.7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1.2.8 建模研究
2. 结果
    2.0 一般资料
    2.1 舌参数分析
        2.1.1 舌质参数分析
        2.1.2 舌苔参数分析
    2.2 声诊参数分析
    2.3 问诊症状及中医证候
    2.4 脉象时域参数分析
    2.5 基于四诊参数的建模研究
        2.5.1 C5算法决策树模型
        2.5.2 CHAID算法决策树模型
        2.5.3 C&R算法决策树模型
3 讨论
    3.1 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
        3.1.1 冠心病与中医“胸痹”“心痛”病名
        3.1.2 冠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2 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概况
        3.2.1 国外心血管风险预测研究概况
        3.2.2 国内心血管风险预测研究概况
    3.3 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研究进展
        3.3.1 冠心病患者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3.3.2 冠心病患者脉诊信息研究进展
    3.4 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与病情评估研究
        3.4.1 冠心病患者舌脉象与病情评估
        3.4.2 冠心病患者证型与病情评估
    3.5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四诊信息比较
        3.5.1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舌诊信息比较
        3.5.2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声诊信息比较
        3.5.3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问诊症状频次及证候分布
        3.5.4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与冠心病患者脉诊信息比较
    3.6 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建立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中医四诊信息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三 冠心病中医问诊信息采集量表
    附录四 中医问诊信息采集量表(体检人群用)
    附录五 Framingham(弗莱明)十年心脏病危险评分

四、124例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脉造影证实的12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特点[D]. 顾歆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冠脉CTA优化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在女性和老年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徐秀秀. 南昌大学, 2021(01)
  • [3]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心率变异性及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 李瑞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林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0)
  • [5]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痰瘀证候患者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任加以.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D]. 张志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素分析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李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晚期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D]. 张筠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D]. 胡亮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标签:;  ;  ;  ;  ;  

12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