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恩氟醚吸入麻醉切除食管癌的临床总结

针刺联合恩氟醚吸入麻醉切除食管癌的临床总结

一、CLINICAL SUMMARY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NFLURANE-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文献综述)

严兆霞[1](2019)在《电针联合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电针联合α2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2 adrenergic receptor,α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及麻醉恢复的影响,为电针联合α2AR激动剂在老年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部分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及干预:选择术前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56例,拟行下肢骨骨折手术。年龄65-80岁,体重50-75kg,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单纯全麻组、电针复合全麻组(简称复合电针组)、α2AR激动剂复合全麻组(简称复合右美组)及电针联合α2AR激动剂复合全麻组(简称针药复合组)。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四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方法,术中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具体如下:1.单纯全麻组: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异丙酚、顺式阿曲库胺。同时面罩吸入纯氧,给予辅助呼吸,待患者呼吸运动消失后,采用喉镜在明视下进行气管内插管,成功后采取机械通气。2.复合电针组:取患者百会、合谷穴,进针得气后接电针仪(型号:G6805-2),通电刺激至术毕,波型为疏密波,疏波4 Hz,密波20 Hz,峰电流5 m A。20分钟后行全麻诱导,诱导及麻醉方法与单纯全麻组相同。3.复合右美组:麻醉诱导前以0.5ug/kg的剂量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以0.9%Na Cl稀释至4ug/ml。泵注时间设置为15分钟,泵注完成后行麻醉诱导,方式与单纯全麻组相同。4.针药复合组:取患者双侧合谷、百会穴,进针得气后接电针仪(型号:G6805-2)通电刺激至术毕。波型为疏密波,疏波4Hz,密波20Hz,峰电流5m A。20分钟后微量泵泵入0.5u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以0.9%Na Cl稀释至4ug/ml),泵注时间设置为15分钟,泵注完成后行麻醉诱导,方式与单纯全麻组相同。观察指标:四组患者分别于术前(T0)、术后1小时(T5)、术后1天(T6)、术后3天(T7),采集血样标本,进行问卷测定。四组患者分别于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1小时(T4)记录监测指标。1.术中监测指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 O2)、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end expiratory gas,Pet C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KG)ST(II)。2.神经心理学指标(主要观察指标):简易智力检查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住院天数。4.术中麻醉效果: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术中有无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结果:1.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相较于术前(T0),各组患者术后1h(T5)、术后24h(T6)的MMSE值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72h(T7),四组的MMSE值与术前(T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术后1h(T5),单纯全麻组与针药复合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24h(T6),单纯全麻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而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及针药复合组三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2h(T7),四组组间均无差异(p>0.05),但均值较T1时间点均有所降低。3.四组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较:与术前(T0)相比,四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1h(T5)、术后24h(T6)、术后72h(T7)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术后1h(T5)及术后24h(T6),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72h(T7),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及复合右美组三组之间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复合组疼痛评分与前三组相比降低,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4.1在插管即刻(T2),复合右美组心率为四组中最低,该值与单纯全麻组及复合电针组相比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针药复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拔管即刻(T3),单纯全麻组心率为四组中最高,该值与其他三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2与插管前(T1)相比,插管即刻(T2)单纯全麻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该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电针组的MAP有所升高,复合右美组及针药复合组的MAP有所降低,但该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插管前(T1)相比,拔管即刻(T3)单纯全麻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该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及针药复合组的MAP值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插管前(T1)相比,拔管后1h(T4)四组的MAP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插管即刻(T2),复合右美组的MAP值为四组中最低,且该值与单纯全麻组及复合电针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药复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拔管即刻(T3),复合右美组的MAP值为四组中最低,且该值与单纯全麻组及复合电针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药复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拔管后1h(T4),四组的MA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四组患者血糖变化比较:与术前(T0)相比,术后1h(T5)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三组血糖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复合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T0)相比,术后1天(T6)复合右美组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针药复合组三组血糖值差异不显着(p>0.05)。与术前(T0)相比,术后3天(T7)四组血糖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在术后1h(T5),针药复合组血糖值在四组患者中为最低,且与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三组血糖值在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1天(T6),针药复合组血糖值在四组患者中为最低,且与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三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全麻组、复合电针组、复合右美组三组血糖值在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3天(T7),四组血糖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四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及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单纯全麻组与针药复合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右美组与针药复合组之间术后意识恢复的时间具有差异(p<0.05)。复合电针组与针药复合组之间术后意识恢复的时间无差异(p>0.05)。单纯全麻组和复合右美组之间意识恢复的时间无差异(p>0.05)。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四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四组患者住院天数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电针合谷、百会穴与α2AR激动剂联合应用能够部分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2.电针合谷、百会穴与α2AR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更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该作用有助于伤骨科患者的术后恢复,提示其对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电针合谷、百会穴与α2AR激动剂联合应用能够减少围术期α2AR激动剂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助于稳定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张凤姣[2](201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麻醉住院医师镇静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麻醉住院医师镇静状态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麻醉住院医师进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测评,将评分>10分的麻醉医师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试验组(Gt组)、对照组(Gc组),各23例。于试验前半小时对其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定。受试者在安静、温度适宜(24-26℃)、昏暗的环境中平躺,同时使用耳塞、眼贴。监测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imetry,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受试者双侧内关穴(PC6)、神门穴(HT7)酒精棉球擦拭后粘贴电极片,连接韩式穴位刺激仪。Gt组给予的电流强度为刺激处有“得气感”可耐受的最大电流,Gc组仅连接刺激仪不给予任何刺激。安静平卧10min(T0)后记录试验前BIS、心率(Heart Reat,HR)、SPO2、MAP,然后给予30min电刺激,期间每隔3min(T1-T10)记录一次数据;电刺激结束后每隔1min(T11-T25)记录一次数据,持续15min。试验结束后记录受试者是否进入睡眠;随访受试者试验当晚睡眠状况及是否发生TEAS相关并发症(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电灼伤等)。结果:1基本情况: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前状态-特质焦虑评分、睡眠评分、抑郁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拒绝球形假设,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电刺激与时间有交互作用(时间P<0.05,时间*组别P<0.05,组别P<0.05)。组间比较:电刺激结束后4min至电刺激结束后13min(即T14-T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T1-T13,T24,T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Gt组各时间点与T0进行组内比较,电刺激18min至电刺激结束后15min(即T6-T2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组于电刺激15min(T5)时刻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T1-T4,T6-T25)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睡眠状况及试验当晚睡眠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试验相关并发症发生。4两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各个时间点的HR、SPO2、MAP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麻醉住院医师双侧内关穴及神门穴进行30min可耐受最大电流的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产生显着性的镇静作用,对HR、SPO2、MAP无影响,可以安全的应用。

张倩倩[3](2009)在《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刍动物的麻醉深度难于控制,麻醉过深易引起胃内容物返流造成异物性肺炎,苏醒时间长,长时间卧倒的不利体位可导致瘤胃发生膨胀,动物的健康受到影响,甚至有生命危险,但至今没有药物能够很好满足反刍动物临床麻醉的需要。安氟醚麻醉性能强,麻醉效果好、麻醉平稳、苏醒快,但吸入量过大对山羊生理生化影响较大。安氟醚在医学界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兽医界由于价格高,在反刍动物上应用较少。我国兽医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针刺麻醉研究,发现针刺对反刍动物尤其是牛、羊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针刺麻醉下手术术中生理生化指标波动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但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我国人医临床实践和机理研究证实,针药复合麻醉下手术能够达到完全无痛,肌肉松弛好,无牵拉反射,改善麻醉和手术应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既保持了针刺麻醉的优越性又克服了单纯针刺麻醉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过大对机体的副作用量,降低麻醉成本。然而,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的麻醉效果以及对山羊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观察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的麻醉效果和血清生化的影响,摸索一套有效的能应用于山羊临床的麻醉方法,为针药复合安氟醚麻醉在反刍动物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将24只健康杂交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安氟醚组、电针组、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山羊气体麻醉前安置气管插管。电针组和电针复合安氟醚组电针选用“百会、三台”“耳根、三阳络”组穴,固定频率36Hz和电量1.0~1.5V。安氟醚组先用1%安氟醚诱导麻醉并在3min内将其浓度增加至2.5%维持麻醉;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先电针诱导25min,再通入安氟醚并在3min内将其浓度增加至1.7%维持麻醉,在通气后0、1、2、3、4、5、10、15、20、25、30、35、40min(分别对应电针组0、26、27、28、29、30、35、40、45、50、55、60、65min)时用PM-9000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测定山羊心率和体温,用电子血压计测定山羊股动脉压。分别于麻醉0min和40min(电针组65 min)及麻醉后1d、2d、4d和8d,颈静脉采血样,分离血清,用RT-1904C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酐、尿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1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麻醉效果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电针组山羊诱导25min后,肩、背、胸、腹和臀部皮肤疼痛反应显着减弱,特别是在腹部、臀部疼痛反应消失,但是眼睑、角膜的反射还是存在的。电针复合安氟醚组,随安氟醚的吸入,当安氟醚有效浓度达到1.7%,头颈、腰背、腹部、口唇、蹄冠痛觉反应消失,肌肉松弛,眼睑、角膜反射消失。停止安氟醚吸入开始,平均在4~9 min之间眼睑反射恢复,蹄冠针刺有痛觉反应。安氟醚组山羊,当安氟醚有效浓度达到2.5%才能使山羊的疼痛消失,各种反射也消失。安氟醚组在给药后2min的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加快,3min时心率最快;随后逐渐减慢,4min以后逐渐趋于正常,心电图变化平稳。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心率在3min时显着低于安氟醚组但高于电针组和正常组。说明安氟醚在麻醉初期对心率影响较大,进入麻醉状态以后心率平稳。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心率的影响小于单纯安氟醚组。安氟醚组、电针复合安氟醚组、电针组山羊体温在麻醉过程中都显着下降,其中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4、5、10、15、20、25、30、35、40min山羊体温显着降低;安氟醚组5、10、15、20、25、30、35、40min山羊体温下降极显着,而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5、10、15、25、30、40min山羊体温显着低于电针组。这说明安氟醚对山羊体温的影响比电针大的多,电针复合安氟醚能减少这种影响作用。安氟醚组和电针复合安氟醚组血压均低,但各组平均动脉压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安氟醚麻醉过程中能使血压下降。2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血清生化的影响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40min、1d山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升高,但是差异不显着;安氟醚组在给药后40 min山羊AST活性显着升高,给药后1d山羊AST活性极显着升高,从第2d开始下降到正常范围。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40min、1d山羊AST活性低于安氟醚组,但是差异不显着;而在40min时高于电针组山羊AST活性,但是差异不显着。电针组山羊AS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说明单纯安氟醚麻醉比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AST活性的影响大。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1d山羊ALT活性升高;安氟醚组40 min山羊ALT活性显着升高,而在1d时极显着高于电针组山羊;电针组山羊ALT活性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在给药后1d山羊ALT活性显着低于安氟醚组而显着高于电针组。说明单纯安氟醚麻醉比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AST活性的影响大。各组肌酐和尿素含量无显着变化。实验表明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对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小;对AST、ALT、UREA和CRE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也小,这些指标是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指标,因此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可以降低对山羊肝肾功能的影响。电针复合安氟醚组安氟醚的浓度为1.7%时与单纯安氟醚组安氟醚浓度为2.5%时麻醉效果相当,因此安氟醚的浓度可降低32%,从而大量减少安氟醚用量,有效地降低了麻醉费用。由此可见,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是一种比较经济安全可靠的反刍动物麻醉新方法。

周治瑜[4](2006)在《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反刍动物药物麻醉深度难于控制,易引起麻醉过深、瘤胃鼓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苏醒期延长。至今,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满足反刍动物临床麻醉的需要。隆朋是国内外常用的兽用麻醉药,具有用量小、诱导期短、毒性低、无蓄积作用等特点,但易引起心搏徐缓和呼吸抑制。针刺麻醉在我国人医应用研究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国兽医在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曾进行过针刺麻醉临床和机理研究。我室经过临床摸索,选用“百会、三台”“耳根、三阳络”组穴,固定频率36Hz和电量1.0V~1.5V,能够使反刍动物(牛、羊)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随着针刺麻醉的普及以及手术病例和手术种类的增多,针刺麻醉的不足之处显露出来,尤其是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即所谓“三关”)。为了解决“三关”问题,国内学者提出针刺复合麻醉的方法。人医经过20多年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证实,针刺复合麻醉下手术对生理干扰小,改善麻醉和手术应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加快手术创伤的恢复。同时,针药复合麻醉能够克服单纯针刺麻醉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然而,针药复合麻醉在反刍动物上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试验研究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摸索适合于山羊临床应用的麻醉方法,并为其在临床推广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1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 48只杂交山羊随机分为电针组、隆朋0.1mg/kg组、隆朋0.2mg/kg组、隆朋0.4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05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1mg/kg组、电针复合隆朋0.2mg/kg组和电针复合隆朋0.4mg/kg组。在隆朋给药0、5、25、45、65和95min(或电针0、30、50、70、90和120min),观测山羊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体温和痛阈值,并评估肌肉紧张度。 电针组山羊RR、HR、MAP和体温在电针后30、50、70、90和停针后30min无显着变化。给予隆朋0.1mg/kg、0.2mg/kg和0.4mg/kg剂量后山羊RR和HR在5、25、45、65和95min均减少,且减少程度随隆朋剂量增加而加深;其中,隆朋0.4mg/kg组山羊MAP在给药后25、45、65和95min降低。隆朋0.1mg/kg、0.2mg/kg和0.4mg/kg剂量组山羊体温在给药后45、65和95min降低。电针复合隆朋0.05mg/kg组山羊RR、MAP和体温在给药后5、25、45、65和95min无显着变化,而HR在给药后45、65和95min减少;电针复合隆朋0.1mg/kg组山羊MAP和体温在给药后5、25、45、65和95min无显着变化,但RR在给药后

尹利华[5](2002)在《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其镇痛强度不足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一直没有较客观的指标评价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所以甚至有人对针刺麻醉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客观评价其效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代麻醉学中,常以呼气末气体中吸入全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客观地评价吸入全麻药的作用强度,并有人利用镇痛药减少吸入全麻药MAC的多少来评价镇痛药的作用强度。故本实验利用MAC客观地观察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并通过全身麻醉后再针刺,以观察全身麻醉对针刺镇痛效能的影响。全文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 一、文献研究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中医学中麻醉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例举了过去各个时期中医和针灸对麻醉学及其相关急救措施的主要贡献。探讨了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与发展历程,针刺麻醉在临床上的分类法、操作注意事项及近十年来临床上的运用情况。近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主要是其临床运用,对其机理仅有少量报道。如何充分发挥针刺在现代麻醉中的作用及阐明其机理,是每个针刺麻醉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1.利用麻醉药MAC客观地评价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 2.探讨针刺诱导后全麻与全麻后再针刺两组患者中针刺镇痛效能是否相同,以明确全麻对针刺镇痛效能是否有抑制作用。 3.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需全麻药MAC,为临床筛选针刺麻醉适宜对象提供参考。 4.观察针刺对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6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诱导后全麻组(Acupuncture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AGA组)、全麻后针刺组(GeneralAnesthesia before Acupuncture group,GAA组)及单纯全麻对照组(GeneralAnesthesia group,GA组),通过对三组病人术中所需异氟醚MAC,血氧饱和度、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心率、血压、血糖、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肠鸣音和肛 99级硕士研究生 尹利华门排气恢复时间的观察而达到目的。 (三)研究结果: 1.AGA组、GAA组及GA组患者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1.35%及1.49%、1.6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A组与OA组异氟醚相差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与**A组相差0.1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刀5);0*A组与*A组异氟醚**C相差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刀5)。 2.AGA组湿热蕴结、气阴两虚及气滞血瘀型患者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1.50%、1.22%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OA组及**A组三种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三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与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切皮前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血压均升高,*A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或0刀1),而**A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血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血糖的升高幅度以AGA组最小,GAA组次之,GA组最大。 4.三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以AGA组上升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GA组。术后肠呜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AGA组最快,GAA组次之,GA组最慢。 (四)结论 1.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手术中确有一定麻醉镇痛效果,相当于0.29%的异氟醚,可相对减少异氟醚MAC17.68%。 2.全身麻醉后,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再行针刺,仍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相当于 of 5%的异氟醚,但较针刺诱导后再全麻中的针刺效能差,说明全麻对针刺效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不同中医证型直肠癌患者中,针刺对气阴两虚型患者麻醉效果较佳,气滞血瘀型次之,湿热蕴结型欠佳。 4.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患者因麻醉及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改善应激状态下糖代谢的异常。 5.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针刺对人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在复合全身麻醉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麻醉及手术对患者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赵楠楠[6](2010)在《异丙酚和七氟醚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分流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异丙酚和七氟醚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时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40名,随机分成七氟醚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20例。患者常规禁食水,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18G),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面罩吸纯氧5 L/min,20号套管针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ART)。选择开胸侧锁骨下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行靶控输注(TCI)诱导,异丙酚和舒芬太尼分别采用Marsh和Gepts药代动力学模型,舒芬太尼采用效应室靶控输注0.25ng/ml,异丙酚采用血浆靶控输注,初设浓度为2μg/ml,每两分钟浓度增加0.5μg/ml,直到病人意识消失,BIS在40-60范围内。给予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推注。置入双腔管,男性37号,女性35号。纤支镜确定对位良好。通气设置为:潮气量8ml/kg,频率为12/min,吸呼比为1:2,吸入氧浓度(FIO2):100%。单肺通气(OLV)后不改变通气设置。病人侧卧位后,再次行纤支镜对位,保证双腔管位置良好。两组术中均维持TCI舒芬太尼0.15ng/ml,七氟醚组(S组)在全麻诱导后停止异丙酚输注,吸入七氟醚维持;异丙酚组(P组)继续异丙酚维持。七氟醚(S组)和异丙酚(P组)分别依据BIS调整浓度(BIS维持在40-60)。手术开始即进行单肺通气,肌肉层缝合后恢复双肺通气。术中根据需要追加罗库溴铵。手术结束前30分钟,将舒芬太尼浓度减至0.08 ng/ml.手术结束停止用药,待患者清醒拔除双腔气管导管,返回胸科监护室。观察指标:①记录术前肺功能和动脉血气:一秒量(FEV1),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率(FEV1/FCV),酸碱度(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红蛋白(Hb),碳酸氢根(HCO3-)。②记录单肺通气(OLV)前切皮即刻(TLV1),单肺通气后15分钟(OLV1)、30分钟(OLV2)、60分钟(OLV3),恢复双肺通气(TLV)后15分钟(TLV2)这5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二氧化碳(EtCO2),气道峰压(Paw), BIS, SpO2,异丙酚血浆浓度,七氟醚呼末浓度(ETSEVO)。③在TLV1、OLV1、OLV2、OLV3、TLV2这五个时间采集桡动脉和中心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pH、Hb、HCO3-、PaO2、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静脉氧分压(PvO2)、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④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缝皮结束至拔管)、苏醒时间(缝皮结束至睁眼)。⑤记录异丙酚、七氟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阿托品、麻黄素的用药量。若患者术中收缩压<80mmHg时给予麻黄碱6mg,心率<5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术中若SpO2≤90%立即恢复双肺通气,行动脉及中心静脉血气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4名病人被排除,其中S组2例BIS超出设定范围;P组1例肺萎陷困难,1例BIS超出设定范围。①术前肺功能及血气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流动力学、呼末二氧化碳及气道峰压:各时点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动脉压(MAP)在TLV1,OLV1,TLV2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OLV2和OLV3 P组显着高于S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tCO2, Paw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BIS及SpO2:各时点两组BIS值相似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SpO2低于90%的情况,且两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脉氧分压:同一时点两组的PaO2相似(P>0.05)。从TLV到OLV每组PaO2都明显降低(P<0.05)。PaO2最低值S组低于P组:S组为143.11±66.49mmHg,出现在OLV2;P组为207.67±100.66mmHg,出现在OLV3。⑤肺内分流:在OLV的三个时点,两组肺内分流较TLV时均有增加,其中OLV1时两组肺内分流的增加量最大。在OLV的三个时点S组肺内分流的增加量均显着高于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LV2两组肺内分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中OLV1的肺内分流:S组46.3±12.2%,P组35.3±9.8%;OLV2肺内分流:S组22.9±4.9%,P组17.7±5.5%;OLV3肺内分流:S组22.7±5.9%,P组17.8±6.0%。此三个时点,S组比P组肺内分流分别多增加了31.2%,29.3%,27.5%。⑥动静脉相关血气分析值:PH、Hb、HCO3-、、PaCO2、SaO2、PvO2、SvO2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时间及用药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罗库溴铵,阿托品,麻黄素用药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肺通气时,异丙酚比七氟醚使肺内分流增加量显着减少,对HPV的抑制作用更加轻微。

邓晶晶[7](2010)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远道取穴防治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深入探讨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和机制。临床研究部分采用传统手法针刺与电针治疗进行对照,旨在丰富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方式。临床研究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可为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机理研究部分以胃肠起搏细胞ICC为主要切入点,从ICC的数量,超微结构,ENS-ICC-SMC网络结构,Kit-SCF系统的SCF基因表达,血液胃肠激素,胃肠组织的炎症反应等不同层面对针刺调整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旨在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文献研究回顾了近20年来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对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机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查及的文献进行分析。临床研究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手法针刺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35人。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均取靳三针组穴里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治疗。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操作为垂直刺入腧穴后持针候气,拇、食、中三指微用力握持针柄,将辨证与辨针下气结合,补虚泻实,施行徐疾提插补泻。若正气不实不虚则采用导气同精手法徐入徐出导之,并配合呼吸调气,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插入相应深度,再随患者一呼一吸将针提出浅层,待感觉针下正气充实平和,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每穴每次行针约2分钟,治疗30分钟后出针。电针组的针刺操作为足三里和太冲针刺后接一对电极,足三里负极,太冲正极,双三阴交只针刺不加电针。连续疏波,脉冲频率2Hz,电流1~2mA,以患者耐受为度,治疗30分钟后出针。两组均每日2次,直至患者出现排气,最长治疗5天,5天仍未排气者终止治疗。空白组不予针刺。观察并记录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第一次肛门排便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及恢复正常时间,腹胀痛分级,胃肠反应分级,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研究制作大鼠结肠肠肠吻合模型。设针刺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开腹操作)、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麻醉清醒即予针刺。针刺组、假手术组取穴均为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直径0.18mm,长10mm的针直刺入穴位,每5分钟缓慢提插捻转2~3次。模型组、空白组每天同一时间放于自制固定器中15min。每日针刺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3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3天每天排便粒数、排便重量。术后第四天采用双探头可变角度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对大鼠进行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检测,观察大鼠胃半排时间和60min胃排空率的改变。处死采血进行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含量检测。取胃体中部距贲门1/3的胃运动起搏区、盲肠下2cm处结肠(相当吻合口处)组织,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炎症反应情况;一部分制作冰冻切片后,用C-Kit和VAChT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改变;一部分用于制作电镜标本以观察ICC超微结构的改变;最后一部分用RT-PCR法检测SCF、CALM1的基因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情况:手法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情况:术后排便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手法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就首次排便质量(是否成形)看,手法组与电针组比较P<0.0125。3.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差异,手法组较电针组的差异更大(P手法<0.01,P电针<0.05)。4.肠鸣音情况:①肠鸣音出现与恢复情况: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所需的时间,手法组与电针组、电针组与空白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手法组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肠鸣音评分:电针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手法组与空白组评分差值两组差异显着(P<0.01)。5.腹胀痛评分:电针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6.胃肠反应评分:电针组治疗前后胃肠反应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7.疗效评定①症状积分评价:手法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P<0.05),电针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空白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0.01)。②疗效指数分析:手法组与空白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疗效分级:手法组与空白组在等级程度和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的相关分析:以排气时间为y,针刺介入时间为x,采用曲线拟合,求得曲线方程为y=x1.4(5<x≤39),决定系数R2=0.97,P<0.001。实验研究1.排便观察①首次排便时间:针刺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术后第一天大鼠排便例数模型组与空白组(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P<0.01)、假手术组与空白组(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大鼠排便粒数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粒数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④术后大鼠排便重量变化:术后第一至三天排便重量模型组与空白组、针刺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第一天排便重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二第三天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2.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①半排时间(GET1,2):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60分钟排空率: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4.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模型组炎症水肿最重,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组织。针刺组炎症水肿程度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和针刺组均可见手术线头和异物反应,存在粘膜溃疡。5.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变化:模型组ICC数量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细胞突起不明显,完整的网络样结构消失,网络出现大片空缺,ICC之间以及与其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的紧密样连接缺损。胆碱能神经网状结构严重残缺,呈片状分布,神经纤维间的连接大大减少,VAChT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荧光强度减弱,与空白组比较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分布不均匀,胆碱能神经-ICC-平滑肌网络结构紊乱。针刺组ICC分布较为连续,保持网络状结构,ICC细胞突起可见,细胞突触以及与平滑肌和神经纤维之间连接较紧密,无明显的间隙,细胞的数量以及荧光强度比模型组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VAChT阳性神经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多,维持神经网络样结构,胆碱能神经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荧光强度有所增强(P均<0.05),较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ICC与胆碱能神经纤维间的长突起较模型组增多,相互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完整,维持网络样结构。6.胃肠ICC电镜超微结构的改变:模型组ICC细胞核皱缩,异染色质趋边,呈斑块状;突起明显减少或消失,许多末梢突起破裂,失去胞浆内容物;胞浆空泡形成,胞膜泡状化;胞浆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结构出现异常:线粒体数量减少,出现肿胀、嵴断裂、溶解、形成空泡、甚至破裂;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许多中间丝排空;出现大的脂滴和空的膜结合泡;次级溶酶体增多,与融合性脂滴和成簇的糖原颗粒密切相关;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部分细胞胞浆内微细结构辨认不清。针刺组ICC细胞核保持正常形态,细胞突起损伤不明显,异染色质部分趋边;存在大量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胞浆内细胞器形态结构较为清楚,少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基底膜维持完整。7.胃肠组织SCF基因表达的改变:模型组与空白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无显着性差异。8.胃动素与胃肠排空的关系:胃动素与胃半排时间的方程为y=165.179-0.732x(0<x≤162),决定系数R2=0.309,P<0.001。胃动素与胃排空率的方程为y=0.008+0.003x(0<x≤162),决定系数R2=0.234,P<0.001。胃动素与排便粒数的曲线方程为y=-0.793x+0.017x2-7.734×10-5x3(0<x≤162),决定系数R2=0.65,P<0.001。结论1.针刺能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改善术后排便,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减轻腹胀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2.手法针刺和电针各有优势。手法针刺在整体调节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质量、促使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方面疗效较好,而电针在改善和促进肠鸣音恢复、减轻腹胀和胃肠反应方面疗效较好。不同的优势特点可能与其作用机理有关。手法针刺善于整体调节,而电针则长于改善胃肠电节律,提高阈值。3.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与针刺介入时间呈幂相关。4.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主要在于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恢复,此功效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起搏细胞ICC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针刺能促进腹部术后ICC细胞的再生,ENS-ICC-SMC网络结构的恢复,改善ICC超微结构,这可能与针刺具有调整Kit-SCF系统中SCF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

杨琼卉[8](2008)在《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腔镜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针麻效果。方法:将90例ASA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为单纯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和Ⅲ组为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I组:患者入室后,HANS仪刺激20-30分钟后,再全麻;Ⅲ组:全麻后再行HANS仪刺激;穴位选择双合谷,双太冲,连线方式为同侧连线方式,2/100HZ疏密波,强度12~15mA(其中Ⅱ组麻醉前的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一般为3~6mA),针麻至手术毕。气管插管后切皮前静脉滴注曲马多1.5mg/kg,麻醉维持:微泵静脉输出丙泊酚3mg.kg-1.h-1,O2流量为:1.5L/Min,术中调节七氟醚浓度,维持AAI值在15~25。计录七氟醚MAC和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的变化,每10分钟记录一次,切皮后10分钟至手术结束前30分钟内的MAC平均值作为该病人术中的MAC,评价针麻效果;术中观察心率、血压和疼痛反应来评价针刺辅助麻醉的效果,重点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插管前后、切皮前后、人工气腹前后和拔管前后;观察苏醒期相关反应,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呼之睁眼的时间和送返病房的时间;记录苏醒期患者燥动、寒战、疼痛和恶心呕吐出现例数和程度;记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需要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的例数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恶心呕吐、恢复排气时间和疼痛程度等)、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无术中知晓等,综合评价针麻效果。采用SPSS12.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检验标准设为0.05。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中AAI的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术中Sev-MAC变化与切皮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Sev-MAC增大;切皮前、切皮后、术中平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Ⅰ组Sev-MAC最大,Ⅲ组次之,Ⅱ组最少,减少全麻药七氟醚的用量(Ⅱ组Sev-MAC减少33%,Ⅲ组Sev-MAC减少21%)。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治疗后血压的变化趋势是:麻醉诱导后降至最低,插管后升高,以后渐渐回落,人工气腹后升至最高,又渐渐回落稳定,拔管后升高。三组患者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气腹后以舒张压升高最为显着(P<0.01);Ⅱ组插管前和人工气腹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Ⅲ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诱导前、切皮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和插管后,Ⅱ组与Ⅰ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Ⅰ组与Ⅲ组血压下降较明显,插管后Ⅰ组与Ⅲ组血压升高较明显,Ⅱ组血压较稳定;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血压升高较明显,Ⅱ组与Ⅲ组血压较稳定。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治疗后心率的变化趋势是:麻醉诱导后降至最低,插管后升高,以后渐渐回落,人工气腹后升至最高,又渐渐回落稳定,拔管后升高。三组患者与麻醉诱导前比较:Ⅰ组插管前、插管后、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气腹后升到最高;Ⅱ组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为稳定;Ⅲ组插管前、插管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点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诱导前、切皮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和插管后,Ⅱ组与Ⅰ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插管前Ⅰ组与Ⅲ组心率下降较明显,插管后Ⅰ组与Ⅲ组心率升高较明显,Ⅱ组心率较稳定;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后、人工气腹后和拔管后Ⅰ组心率升高较明显,Ⅱ组与Ⅲ组心率较稳定。三组患者苏醒期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最长,Ⅲ组次之,Ⅱ组最短。苏醒期燥动、疼痛、需托下颌的发生率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最大,Ⅲ组次之,Ⅱ组最少,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寒战和呕吐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组最发生较多。三组患者术中加压宁定、艾司洛尔Ⅰ组分别为3例和4例,Ⅱ组与Ⅲ组分别有1例使用艾司洛尔。三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Ⅱ组、Ⅲ组与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满意度较高。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AAI监测针刺辅助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深度,提示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且以全麻前HANS仪诱导效果最佳。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可减少全麻药七氟醚的用量(减少Sev-MAC21%~33%,Ⅱ组减少33%,Ⅲ组减少21%);围术期血压、心率更趋平稳;苏醒更快,苏醒期相关不良反应减少,苏醒质量更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更高。

刘蕾[9](2020)在《半夏白术天麻汤防治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外科全麻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高达30%-4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术后康复。目的:以中西医相关理论为指导,分析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病因病机特点及防治原则,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术后恶心呕吐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拟于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A组)(n=60)、对照组(B组)(n=60),A组煎服半夏白术天麻汤,B组予以安慰剂治疗,观察术后三个时间段(0-4h、4-12h、12-24h)各组PONV发病率、PONV严重程度、阿扎司琼治疗例数和累积用量、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组术后24h内PONV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内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内阿扎司琼治疗例数及累积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内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防治PONV有显着效果,可明显减少24h内PONV的发生率和补救用药的人数,为中药防治PONV提供了临床依据。

王明洋[10](2018)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高风险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癌切除术病人60例,手术方式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年龄6572岁,术前ARISCAT(Assess Respiratory Risk in Surgical Patients in Catalonia)评分≥45分,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E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法刺激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合谷穴及肺俞穴,模式选择为疏密波,刺激频率为2/100Hz交替,电流强度812 m A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强度肌肉处出现轻微颤动为宜,刺激时间30 min。C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输出。两组患者入室后均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诱导为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5μɡ/kg、罗库溴铵1.0 mg/kg,待肌松起效后行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术,连接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接头,听诊双肺呼吸音,纤支镜确定导管位置后进行机械通气。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1.54.0μg/ml(Marsh模式)和瑞芬太尼2.54.5 ng/ml(Minto模式),吸入七氟醚1.0%1.5%,维持BIS4060。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2 h(T3)及手术后1 h(T4)时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 O2/Fi O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于T1、T2、T3和术后24 h(T5)时采集颈内静脉血5ml,测定血浆TNF-α、IL-6和IL-10浓度。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呼吸衰竭、可疑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情况、拔除胸腔引流管天数和住院天数,记录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E组T2-4时氧合指数和T3时血浆IL-10浓度升高,T2-3时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T2-3时血浆TNF-α浓度、T3、5时血浆IL-6浓度降低,E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减少,胸腔积液例数减少,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40项恢复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天E组40项恢复质量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的预后,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氧合,抑制炎性反应,提高患者的恢复质量。

二、CLINICAL SUMMARY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NFLURANE-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SUMMARY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NFLURANE-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终止、脱落标准
    1.6 麻醉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2.2 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2.3 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2.4 患者术中心率比较
    2.5 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2.6 患者心血管药物使用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7 患者血糖变化比较
    2.8 患者术后苏醒指标比较
    2.9 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3.讨论
    3.1 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的麻醉恢复
    3.2 α_2AR激动剂在术后麻醉恢复期的作用
    3.3 电针刺激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
    3.4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
    3.5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
    3.6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3.7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中心血管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
    3.8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3.9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血糖变化的影响
    3.10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术毕苏醒时间的影响
    3.11 电针联合α_2AR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
4.结论
5.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一 右美托咪定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围术期应用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综述二 针刺麻醉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麻醉住院医师镇静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针灸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麻醉分类
        1.2.2 吸入麻醉药的进展和现状
        1.2.3 兽医吸入麻醉的进展和现状
        1.2.4 针刺复合麻醉研究现状
        1.2.5 针刺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1.2.6 药物麻醉对生理的影响
        1.2.7 药物麻醉对机体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2.8 针药复合麻醉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观察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的麻醉效果及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1.3.2 研究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麻醉药品及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和器械
    2.3 实验动物
    2.4 麻醉方法
    2.5 生理指标监测
        2.5.1 反射与痛觉监测
        2.5.2 心率、体温和平均动脉压测定
    2.6 生化指标
        2.6.1 血液样品采集
        2.6.2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2.6.3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
        2.6.4 血清尿素的含量
        2.6.5 血清肌酐的含量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反射和疼痛检测结果
    3.2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心率的影响
        3.2.2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3.2.3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体温的影响
    3.3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
        3.3.2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3.3.3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肌酐的影响
        3.3.4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尿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安氟醚对山羊生理功能的影响
    4.2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生理功能的影响
    4.3 安氟醚对山羊生化功能的影响
    4.4 电针复合安氟醚对山羊生化功能的影响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麻醉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麻醉方法
        2.1.5 麻醉指标监测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针复合隆朋对腹肌紧张度的影响
        2.2.2 电针复合隆朋对痛阈的影响
        2.2.3 电针复合隆朋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影响电针麻醉的因素
        2.3.2 隆朋对山羊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的麻醉效果
3 电针复合隆朋麻醉对手术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麻醉药品及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麻醉方法
        3.1.5 麻醉指标监测
        3.1.6 血液样品采集
        3.1.7 手术方法
        3.1.8 血细胞计数
        3.1.9 血清球蛋白含量
        3.1.10 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
        3.1.11 白细胞吞噬率
        3.1.12 淋巴细胞转化率
        3.1.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2.2 电针复合隆朋麻醉对山羊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3.3.2 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4 全文总结
5 文献综述─麻醉和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 麻醉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1 麻醉药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1.2 麻醉药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5.1.3 麻醉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2 针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2.1 针刺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2.2 针刺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调节作用
        5.2.3 针刺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5.3 针药复合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 手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4.1 手术应激机制
        5.4.2 手术对围术期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5.4.3 手术对围术期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5.4.4 手术对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麻醉的认识
        一、 中药与麻醉
        二、 针刺与麻醉
        三、 中医急救与麻醉复苏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现代研究
        一、 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及发展历程
        二、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三、 针刺麻醉的机理研究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针刺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二、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血糖浓度变化
        三、 三组患者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第三节 讨论
        一、 针刺复合麻醉与异氟醚MAC
        二、 针刺复合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
        三、 针刺复合麻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四、 中医对直肠癌的认识与选穴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异丙酚和七氟醚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分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二、论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三、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四、参考文献
五、附录
    综述
    致谢
    个人简介

(7)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第一节 胃肠运动的生理调节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机理研究
        一、现代医学关于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
        二、相关机理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认识和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胃肠动力及其功能紊乱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诊断及分型
        第三节 中医对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则治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针灸推拿治疗
    第三章 关于防治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三、剔除标准
    第二章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三章 指标观测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指标观察及检测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分析
        一、组间均衡性分析
        二、指标观测结果分析
        三、疗效评定
        四、相关分析
    第五章 讨论
        一、临床研究思路
        二、中医辩证分型的探讨
        三、治疗时机的探讨
        四、选穴的探讨
        五、针刺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
        六、手法针刺补泻量的探讨
        七、电针的探讨
        八、留针时间及治疗频率的探讨
        九、针刺治疗机制的探讨
        十、观察指标及结果的探讨
        十一、疗效评定的探讨
        十二、关于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动物模型的制作及治疗方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术后排便的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二 核素扫描胃肠排空实验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三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血液胃肠激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四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五 针刺对腹部术后大鼠胃肠ENS-ICC-SMC网络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六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胃肠ICC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实验七 针刺对肠肠吻合术后大鼠SCF及钙调蛋白的PCR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第三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腔镜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第一节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针刺辅助麻醉
        一 针刺辅助麻醉
        二 针麻效果的客观评定
        三 HANS仪
        四 针刺麻醉的取穴
        五 针麻辅助药
    第三节 全麻麻醉深度监测
    第四节 妇科腹腔镜手术
    第五节 总结
第二部分 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和观察项目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三部分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半夏白术天麻汤防治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PONV的认识和治疗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法
    2. 现代医学对PONV的认识和防治
        2.1 乳腺PONV的发生率
        2.2 PONV发生机制
        2.3 PONV发生的高危因素
        2.4 PONV防治方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疗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方法
        3.7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两组术后24h内PONV发病率比较
        4.3 两组术后24h内PONV严重程度的比较
        4.4 两组术后24h邮阿扎司琼治疗例数
        4.5 两组术后24h邮阿扎司琼累积用量
        4.6 两组术后24h内不良反应率比较
        4.7 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日比较、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5. 结论
讨论
    1. 全身麻醉的中医病机分析
    2. 乳腺癌术后PONV的病因病机及辩证
    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思想
    4.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分析及意义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对象
    2.3.试验方法
    2.4.观察指标
    2.5.炎性标志物检测方法
    2.6.统计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CLINICAL SUMMARY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NFLURANE-INHALATION ANESTHESIA FOR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老年骨科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D]. 严兆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麻醉住院医师镇静状态的影响[D]. 张凤姣.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电针复合安氟醚麻醉对山羊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D]. 张倩倩.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4]电针复合隆朋对山羊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 周治瑜.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5]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D]. 尹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6]异丙酚和七氟醚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分流的影响[D]. 赵楠楠. 中国医科大学, 2010(10)
  • [7]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的调整作用及机理研究[D]. 邓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AAI指导下HANS仪辅助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腔镜术中的针麻效果观察[D]. 杨琼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9]半夏白术天麻汤防治乳腺癌患者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 刘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预后的影响[D]. 王明洋.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针刺联合恩氟醚吸入麻醉切除食管癌的临床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