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包装业产值稳步增长

德国包装业产值稳步增长

一、德国包装工业产值稳定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谢慧珺[1](2021)在《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包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罗公央[3](2021)在《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乘着改革春风,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包装印刷市场全球范围需求旺盛,市场容量巨大。加上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包装印刷近年来成为印刷行业和包装行业中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之一。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都投资迅猛,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核心区域聚集发展,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海外市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欧市场自然成为了大大小小包装印刷企业的必争之地,这大军中也包括众多中小外贸导向型加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小,自身固有一些短板,需要承受来自国内同行特别是同质化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近年来以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快速发展形成直接竞争,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使得这类企业现实竞争多元而激烈,生存状况堪忧。本文基于战略管理和波特竞争战略理论,选择恒信惠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发达的西欧市场为研究区域,开展竞争战略的研究。首先,借助PEST模型和竞争分析工具波特五力模型,结合相关数据,深入透彻的分析了公司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而分别运用外部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以量化的方式评价了恒信惠公司外部和内部的关键要素;其次,通过SWOT矩阵,结合之前进行的分析,对外部和内部关键因素进行了组合分析,接着对企业竞争战略备选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运用定量战略计划(QSPM)矩阵对企业竞争战略做出相对最优化选择是集中化竞争战略,并通过对比分析将集中化战略市场定位于细分领域珠宝首饰工艺品行业。最后,通过对竞争战略实施目标,实施措施,实施步骤,实施保障及风险控制的深入分析保证了集中化竞争战略的有效落地。本文通过对恒信惠公司所做的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在当下及未来可预知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无疑会对恒信惠公司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他类似中小型外贸导向型加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改善现状赢得竞争优势,具有现实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王刻铭[4](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张莞[5](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王瑞[6](2019)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是为客户提供上门测量、专业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上门安装、验收和维护等一系列木质家居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生产制造定制衣柜、定制厨柜、木门、木地板、木墙板、木楼梯、木吊顶等主要产品和消费品。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开展个性定制消费品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是保证消费品质量、推动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技术支撑,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现行标准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加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为推动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本论文应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定制木质家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分析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明细表,确定产业发展急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提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对策建议。其主要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已成为木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原辅材料基本支撑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技术创新活跃度高;产业发展具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标准化要求高等4个主要特征,具有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绿色环保是产业发展的主题等5个发展趋势。(2)以分析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为目标,研究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欧洲、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定制木质家居标准372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现行标准303项。研究发现,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缺乏,单一产品标准较多,产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重要标准缺失。分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发现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重视定制木质家居产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服务类标准,值得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标准体系借鉴和参考。(3)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根据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结合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研究,借鉴国外先进标准,构建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工作奠定技术基础。该体系框架可分为“基础与综合、测量与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安装与验收、维护保养”等6个子体系,标准体系表由393项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组成,其中基础与综合143项、测量与设计9项、生产制造193项、物流运输6项、安装与验收25项、维护保养17项。提出发展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46项。(4)针对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工作领域及其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等5项标准化工作建议,为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7](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周伟[8](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冯琳[9](2010)在《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工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敏感,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和绿洲稳定已构成一定的威胁。仿照生物种群共生关系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对突破干旱区深层次矛盾和资源约束的瓶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石河子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既拥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又具备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选取石河子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干旱区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天山北坡经济带、新疆以及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对促进干旱区探索低碳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综述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及相关进展,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运用前期参与研究的环境学与环境经济学原理来解读工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运行机制,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以新疆为例,分析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与现存问题。结合“3R”原则,探讨了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目标、原则、思路和模式。其中,建设目标为促使干旱区工业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综合最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和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思路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建设模式分为三层——企业小循环的微观层面模式、生态工业园的中观层面模式、绿洲区域协调的宏观层面模式。归纳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并结合其在国家及新疆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的定位,进行了工业总链与分链设计的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图论、复杂性科学及网络理论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物质/能量关联所刻画的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具有复杂性、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对水平衡量,与神经网络、细菌代谢网络和生态链网络比较相似。以2009年末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为依托,从区域和企业(以天业为例)两个层次分析了石河子清洁生产中的物质集成、水集成以及能量集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定性讨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的执行能力。以工业共生网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将非线性的相对优属度作为共生企业产量的权重系数,运用模糊数学和运筹学建立了工业共生网络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选取石河子相对成熟完善的化工链网络,以新建40万t/a PVC及配套建设项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进行了定量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企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工业共生效果,电石厂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的空间。模型严谨合理,实用性较强,为干旱区工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较好的定量优化方法。以因地制宜、科学客观、动态可比、可操作为原则,构建了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SICEMIS),采用离差权与Delphi相组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系数,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指标分级标准,以简明的线性加权法作为评价方法。结果显示:2002-2008年,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SICEDI由0.27提高到0.70,整体发展水平由较低循环阶段进入了较高循环阶段。而天业集团的领跑带动作用以及政府对试点建设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和推助是促进SICEDI指数上升的两个最主要原因。通过以上评价和分析,对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运行目前尚存的问题逐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总结了案例对干旱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启示。指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链结日趋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撑。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实质上是流域循环经济,绿洲循环经济。与非干旱区相比较,干旱区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建设模式的限制因子与边界条件具有显着的地区特点,优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是其重要原则。“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的思路对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干旱区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两个体系”将为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廖正品[10](2009)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塑料工业在 2008 年度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内容涉及:塑料制品加工业、塑料加工机械业、塑料原辅材料和塑料助剂等。文中图表丰富,数据翔实,事例典型。对塑料工业面临的难题,文章作了缜密的分析,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近期的发展思路。为保持资料完整和内容连贯,方便读者阅读,本刊增加页码全文刊发。——编者

二、德国包装工业产值稳定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包装工业产值稳定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工具综述
    2.1 基础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2 主要研究工具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2.2.5 SWOT矩阵
        2.2.6 定量战略计划(QSPM)矩阵
第三章 恒信惠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西欧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2.1 行业发展现状
        3.2.2 行业发展趋势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4 替代品的威胁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4 竞争对手分析
        3.4.1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3.4.2 直接竞争对手分析
    3.5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第四章 恒信惠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与现状分析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4.2 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营销能力
        4.2.2 创意设计能力
        4.2.3 制造能力
        4.2.4 供应链能力
        4.2.5 人力资源能力
    4.3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4.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第五章 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选择
    5.1 企业使命与愿景
    5.2 SWOT矩阵
    5.3 竞争战略备选方案可行性分析
        5.3.1 成本领先战略
        5.3.2 差异化战略
        5.3.3 集中化战略
    5.4 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实施与控制
    6.1 战略实施目标
    6.2 战略实施措施
        6.2.1 品牌形象集中化体现
        6.2.2 产品集中化
        6.2.3 生产配套集中化
        6.2.4 基于集中化的工艺和设计
        6.2.5 基于集中化的营销
        6.2.6 基于集中化的供应链服务
    6.3 战略实施步骤
    6.4 战略实施的保障
        6.4.1 建立高效组织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6.4.2 高效可控的供应链管理,“借船出海”战略联盟
        6.4.3 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6.4.4 优化采购管理,打实成本和质量根基
        6.4.5 加强财务管理,发展资金储备
        6.4.6 构建积极务实的企业文化
        6.4.7 安全、环保可持续绿色发展
    6.5 战略风险控制
        6.5.1 国际国内政策风险
        6.5.2 集中化战略本身带来的风险
        6.5.3 技术和设备更新的风险
        6.5.4 供应链的风险
        6.5.5 财务方面的风险
        6.5.6 客户信息保密的风险
        6.5.7 后进入者模仿的风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结构
    1.6 研究数据来源
    1.7 创新点与不足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产业
        2.1.2 茶叶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2 基本理论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2.2.5 后发优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4.2.1 立顿
        4.2.2 川宁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4.3.1 贸易总体情况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5.1.3 比较优势理论
        5.1.4 相互需求理论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5.2.4 产品出口价格
    5.3 数据样本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 已有研究回顾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6.1.3 已有研究评述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6.3.1 实证模型
        6.3.2 估计方案
        6.3.3 量化指标
        6.3.4 数据样本
        6.3.5 检验结果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6)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定制木质家居基本概念
        1.1.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范围界定
        1.1.3 研究背景
        1.1.4 研究意义
        1.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6 研究发展趋势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理论和构建方法
    2.1 标准体系基础理论
        2.1.1 标准化基本概念
        2.1.2 标准体系的定义和内涵
        2.1.3 标准体系的类型
        2.1.4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2.2.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定义、属性和范围
        2.2.2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目标
        2.2.3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系统环境分析
        2.2.4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2.2.5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编制
        2.2.6 急需制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基本现状研究
    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原辅材料概况
        3.1.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表面装饰材料
        3.1.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基材
    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概况
        3.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主要产品
        3.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总体情况
    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技术现状
        3.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科技创新平台
        3.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专利情况分析
    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与趋势分析
        3.4.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3.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发展主要趋势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4.1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类型划分
    4.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4.2.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现状
        4.2.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重要标准
        4.2.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特征
        4.2.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4.3 国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现状
        4.3.1 国际标准体系
        4.3.2 欧洲标准体系
        4.3.3 法国标准体系
        4.3.4 德国标准体系
        4.3.5 英国标准体系
        4.3.6 日本标准体系
    4.4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对比分析
        4.4.1 国内外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统计分析
        4.4.2 借鉴和启示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
    5.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5.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5.2.1 总体原则
        5.2.2 具体原则
    5.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分析
        5.3.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
        5.3.2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序列结构
        5.3.3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专业结构
        5.3.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的结构间关系
        5.3.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结构模型(框架)
        5.3.6 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子体系构成要素
    5.4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明细表和编制说明
        5.4.1 基础与综合子体系
        5.4.2 测量与设计子体系
        5.4.3 生产制造子体系
        5.4.4 物流运输子体系
        5.4.5 安装与验收子体系
        5.4.6 维护保养子体系
    5.5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表统计
    5.6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急需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名录
    5.7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6.1 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
        6.1.1 加强全屋定制总体要求标准化工作
        6.1.2 加强绿色发展领域标准化工作
        6.1.3 加强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
        6.1.4 加强产业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
    6.2 推进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建议
        6.2.1 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产业标准体系
        6.2.2 加强产业基础共性、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
        6.2.3 建立高效的产业标准化协调机制
        6.2.4 加大产业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6.2.5 加强产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2.3 事件经过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2.4 事件结果
        2.5 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3.1 事件概述
        3.2 事件动因
        3.3 事件经过
        (1) 四大争议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2) 法理博弈
        a.反对
        b.支持
        (3) 熊场开放日
        3.4 事件后续
        3.5 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5.1 品牌自身建设
        (1) 靠文化勾“魂”
        (2) 以技术创“心”
        (3) 凭国际开“眼”
        5.2 社会参与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5.3 法律保护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1. 引言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2.3 事件经过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2.4 事件结果
        2.5 后续发展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2.6 事件点评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1京东商城
        2苏宁易购
        3国美电器
        4消费者
        5供应商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节前造势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注册商标
        (2) iPad商标转让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4) 初次交锋
        (5) 案件升级
        (6) 最终结果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发现问题
        (2) 了解情况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2) 电影《人在囧途》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1.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2.4事件后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4.1事件概述
        4.2事件起因
        4.3事件经过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2) 林书豪中国行
        4.4事件结果
        4.5事件点评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2.6事件点评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2) 过分依赖广告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2.1事件概述
        2.2事件由来
        2.3事件经过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3.1事件概述
        3.2事件由来
        3.3事件经过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3.4事件结果
        3.5后续发展
        3.6事件点评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源起
        2.1.1 萌芽阶段
        2.1.2 诞生阶段
        2.1.3 蓬勃发展阶段
    2.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3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
        2.3.1 内涵与原则的界定
        2.3.2 相关立法与政策
        2.3.3 物质减量化及资源循环利用
        2.3.4 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生态设计
        2.3.5 工业共生与生态工业园
        2.3.6 循环经济的层次及实践模式
        2.3.7 相关指标体系及评价
    2.4 国内外循环经济相关研究进展
        2.4.1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2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进展与评述
        2.4.3 干旱区循环经济概述
    2.5 问题与不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3.1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经典理论
        3.1.2 理论新探
    3.2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3.2.1 面向物料的分析方法——工业代谢
        3.2.2 面向产品的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价
        3.2.3 面向企业的研究方法——清洁生产审核
        3.2.4 面向园区的研究方法——系统工程方法与景观生态设计
        3.2.5 面向区域的研究方法——工业系统集成及图论
    3.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旱区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模式
    4.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4.1.1 工业发展历史回顾
        4.1.2 工业结构
        4.1.3 工业布局
        4.1.4 工业循环经济进展
    4.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现存问题
        4.2.1 水资源制约
        4.2.2 市场运营程度较低且认识不足
        4.2.3 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高
        4.2.4 经费不足且实施不力
        4.2.5 相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4.3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及原则
    4.4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4.4.1 一个综合
        4.4.2 两类循环
        4.4.3 两个体系
    4.5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设计
        4.5.1 微观层面模式
        4.5.2 中观层面模式
        4.5.3 宏观层面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
        5.1.2 社会经济
        5.1.3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
    5.2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3 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进展
        5.3.1 相关政策及法规
        5.3.2 清洁生产与技术进步
        5.3.3 发展模式
        5.3.4 经济-资源-环境的响应
        5.3.5 未来发展目标
    5.4 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分析
        5.4.1 生态产业链设计
        5.4.2 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分析
        5.4.3 清洁生产设计
        5.4.4 工业循环经济执行能力分析
        5.4.5 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5.5 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5.5.1 工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5.5.2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及模型
        5.5.3 实证评价
    5.6 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5.6.1 存在问题
        5.6.2 对策措施
    5.7 案例对干旱区的启示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
        6.1.2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探索
        6.1.3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的系统分析
        6.1.4 石河子工业共生网络的定量优化
        6.1.5 石河子工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分析
        6.1.6 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结合"低碳经济"增强前瞻性
        6.2.2 水资源科学配置的补偿及促进机制
        6.2.3 研究内容的深化及融合
        6.2.4 研究方法的改进与集成
参考文献
附录1 SICEMIS指标权重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2 文中图表索引
附录3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致谢

(10)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制品业持续稳定发展
    1.1 2008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1.1.1 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西北地区产业在崛起
        1.1.2 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仍然旺盛
        1.1.3 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减缓, 12月份首现负增长。
        1.1.4 各子行业的产量变化不大, 少数下降多数增长
        1.1.5 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成为领先轻工其他行业的新型大行业
        1.1.6 行业利润增幅回落, 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
        1.1.7 塑料制品出口企稳, 进口增速继续回落
        1.1.8 新产品产值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1.2 子行业蓬勃发展, 应用领域在拓宽
        1.2.1 中空制品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1) 塑料饮料瓶
        (2) 饮水包类瓶 (桶) 的市场
        (3) 啤酒塑料包装瓶
        (4) 大型化工液体包装容器成为发展热点
        (5) 塑料托盘在物流运输中前景广阔
        (6) 塑料汽油箱
        (7) 药品固体剂型包装、化妆品与洗涤用品包装
        (8) 塑料软包装容器
        1.2.2 塑料包装薄膜是民生所需, 引领着发展潮流
        (1) BOPP薄膜行业向集约型增长和规模化效应方向发展
        (2) BOPET薄膜发展减速
        (3) BOPA薄膜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4) BOPS片材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成绩显着
        (5) CPP薄膜行业发展态势严峻
        (6) CPE缠绕膜发展情况
        (7) 镀铝膜行业已形成规模
        (8) 塑料购物袋逐步规范发展
        (9) 复合膜包装行业规模巨大
        1.2.3 复合膜软包装行业高起点, 走创新之路谋发展
        (1)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节能减排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3) 开展标准化工作, 完善复合膜标准体系, 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4) 培育特色区域与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1.2.4 塑料编织制品应用领域广, 获得高速发展
        1.2.5 人造革合成革新兴产业聚集发展
        (1) 贸易总量等综合实力增强
        (2) 高档合成革已经形成行业发展主流
        (3) 环境治理水平大大提高, 实现清洁生产
        (4) 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5) 合成革之都与基地、研发中心, 区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6) 名牌战略与专利战略推进, 提升行业科技进步水平
        1.2.6 塑料配线器材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目标
        (1) 技术创新
        (2) 节能减排
        1.2.7 塑料改性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
        1.2.8 农用薄膜行业生产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
        (2) 农用薄膜销售市场秩序混乱、生产经营无序竞争
        (3) 农用薄膜原材料价格不稳定,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困难
        (4) 农用薄膜经营销售的不规范
        1.2.9 塑料管道行业发展状况
        (1) 农村节水灌溉、城镇管网改造用塑料管前景广阔
        (2) 塑料管道优异性能显着, 市场空间日渐扩大
        (3) 塑料管道仍需国家政策引导支持健康发展
        1.2.10 塑料异型材及门窗制品喜中有忧, 核心是质量问题
        (1) 产能规模差异巨大
        (2) 水平差异巨大
        (3) 布局不合理
        (4) 规模不合理
        (5) 产品档次与质量良莠不齐
        1.2.11 硬质PVC发泡制品制 (修) 订标准势在必行
        (1) 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 规范行业行为
        (2) 重点引导PVC发泡中空格子板的发展
        (3) 发展PVC发泡装饰材料
        (4)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促进出口增长
        1.2.12 废塑料再生利用大有可为
        (1) 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现状
        (2) 进口废塑料量及来源分析
        (3) 2008年国内再生塑料消费量测算
2 塑料机械行业取得良好业绩
    2.1 2008年中国塑机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1.1 行业经济继续增长
        2.1.2 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2.1.3 应对挑战成效明显
        2.1.4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2.1.5 转型升级进展良好
        2.1.6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2.2 中国塑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 行业规模持续上升
        2.2.2 行业地位显着提升
        2.2.3 产业分布相对集中
        (1) 企业分布状况
        (2) 工业总产值分布状况
        (3) 销售收入分布状况
        2.2.4 经济类型特色鲜明
        2.2.5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2.2.6 科技力量继续增强
        2.2.7 产品档次逐步提高
        2.2.8 名牌战略加快推进
        2.2.9 贸易逆差依然存在
        (1) 塑料机械的出口情况
        (2) 塑料机械的进口情况
        (3) 塑料机械的进出口比较
        2.2.10 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3 塑料合成树脂消费量大幅增长
    3.1 合成树脂消费基本现状
    3.2 合成树脂生产能力状况
    3.3 合成树脂需求浅析
        3.3.1 包装业
        3.3.2 农业
        3.3.3 建筑业
        3.3.4 电子电器
        3.3.5 日用品
4 塑料助剂行业消费量逐年递增
    4.1 增塑剂
    4.2 阻燃剂
    4.3 热稳定剂
    4.4 抗冲改性剂与加工助剂
    4.5 发泡剂
    4.6 抗氧剂
    4.7 光稳定剂
5 存在的突出问题
    5.1 总体装备水平偏低、工艺技术相对落后
    5.2 产品结构不合理, 低档产品产能相对过剩
    5.3 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5.4 大中型塑料企业 (集团) 少, 一些产品未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
    5.5 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差距明显
    5.6 国产原材料供不应求, 专用料大部分依赖进口
    5.7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产品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5.8 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 满足国外日常消费需求
    5.9 废塑料行业二次污染严重, 行业发展缺乏分类技术规范
6 塑料产业发展思路
    6.1 指导思想
    6.2 基本原则
    6.3 建议与措施
        6.3.1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6.3.2 培育产业企业集群, 共建特色区域品牌
        6.3.3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 争创产品驰名品牌
        6.3.4 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6.3.5 积极搞好塑料回收, 再生利用注重环保
        6.3.6 加快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
7 结束语

四、德国包装工业产值稳定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包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D]. 谢慧珺. 东华大学, 2021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恒信惠公司西欧市场竞争战略研究[D]. 罗公央. 兰州大学, 2021(02)
  • [4]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5]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中国定制木质家居产业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王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8]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9]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石河子为例[D]. 冯琳. 新疆大学, 2010(11)
  • [10]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J]. 廖正品. 国外塑料, 2009(05)

标签:;  ;  ;  ;  ;  

德国包装业产值稳步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