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水电站丰水期超额定出力运行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邢通[1](2020)在《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八个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发用电计划放开比例逐步扩大,传统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将退出舞台,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参与市场存在天然劣势,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风电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全市场体系交易机制,从而实现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考虑风电的消纳问题,从中长期市场到现货市场,由日前市场深入到实时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运行,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研究省间风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容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交易体系。首先从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了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各国的电力工业概况和电力改革进程;然后,根据上述各国电力市场现状,从市场运营机构到市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最后,立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基于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风光储协同参与短期交易电量、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三方面分析了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为后续章节的电力交易优化模型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年度双边协商交易、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的电量确定和电价确定模型,简述了中长期市场合约电量的年分解到月、月分解到日、日分解到时的分解方式。然后,提出了风电和火电参与电力市场的两种方式,综合考虑系统备用、弃风惩罚、绿证交易等问题,基于此建立风火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和联合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在满足功率平衡、系统备用等约束条件下研究发电侧收益最大的问题。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火电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与单独参与相比,具有额外效益,克服了风电出力波动给系统带来的威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出了风险中立情景和风险非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处理方法;其次,分别构建了风险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独立参与日前交易和合作参与日前交易的优化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CvaR的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日前交易优化模型,研究在不同风险置信水平情景下,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效益。最后,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最优策略。(4)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风电-抽水蓄能联营能够增加风力发电的消纳率,且风电-抽水蓄能系统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功率调控能力,其参与电力实时市场获得了盈利的能力。针对风电-抽水蓄能联营参与多时间尺度电力现货市场竞价的问题,考虑风电出力及市场结算价格的不确定性,关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构建了风电-抽水蓄能系统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在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随机优化技术和鲁棒优化技术进行处理,并构建了基于条件风险机制(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的日前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在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进行滚动预测,并构建了实时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对控制变量(实时市场出力申报量)进行控制优化,最后,加入反馈矫正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实时市场竞价的滚动优化过程,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不确定性变量的提前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的逼近,保证实时竞价优化结果的准确性。(5)提出了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风电调峰交易和效益补偿优化模型。从源荷两侧入手,引入需求响应机制,提出火电机组不同调峰阶段能耗成本模型,构建火电、储能与需求响应联合开展风电调峰交易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火电、储能、风电和需求响应合作和非合作时的运营收益,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效益变动情况,引入Sharply值法,构造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最后,选择中国东北某局域电网作为仿真对象。所提多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模型,有效描述了不同调峰源的调峰成本。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兼顾调峰交易的经济性和环境性。相比火电、储能、需求响应独立调峰情景,当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调峰时,调峰交易方案达到最优,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优化效益。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补偿机制,实现各调峰主体均能按照贡献率获取增量收益,实现调峰效益的最优化分配。(6)分析了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首先,从政策内容解析、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政策作用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然后通过分析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和测算电力交易需求量,建立了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和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电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打破省间市场交易屏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后,从市场机制短期发展、运行机制短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三个方面给出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发展建议,针对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纳权重责任考核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量。
郭洪武[2](2020)在《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要素。现阶段,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面临两个方主要矛盾,一是供给侧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需求侧用能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二是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高排放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自2014年6月13日,习总书记做出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革命等部署,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变革便加快推进,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占比是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高达1.87万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的26.7%,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尤其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发电系统的出力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容量日益增大的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将迎来挑战,以上问题如果从电力装机角度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间节点规划、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出现了偏差,如缺乏风电、光伏电站与常规电源协调运行机制,且缺乏统筹协调常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间利益关系机制。随着多能互补物理系统与数学模型的研究逐渐深入,多类型乃至异质能源的协同利用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主线,对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多类型可再生能源消纳情景,分别构建各有侧重的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弃能和投资规划现状,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有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互补利用的经验启示。指出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的利用路径,为后续开展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考虑风光发电机组出力特性和水火发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机组)调峰性能,分别建立风-光-蓄(抽水蓄能)与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风-光-蓄系统调度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和系统污染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多目标调度中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权重分配,并运用了计及约束上下限和基于粒子群变异策略的信息共享方法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算法收敛精度。风-光-水-火-储系统调度模型以社会福利最大和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风、光机组参与下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日前调度的风险。算例结果验证了本章设计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3)运用鲁棒优化的思想,基于能源集线器模型建立了竞价环境(北欧电力市场及天然气市场)下的区域综合能源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针对系统出力和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了基数型不确定集和拉丁超立方抽样后k-means聚类场景削减的处理方法,并以热电联产系统和电转气系统为核心组件,基于经济调度构建了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4)选取农村微电网、海岛微电网和虚拟电厂三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情景,分别建立其调度优化模型,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农村用能特性及分时电价下的系统运行优化,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不同程度风、光机组出力不确定性扰动下的系统运行优化,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P2G参与下的虚拟电厂竞价策略优化。(5)研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的效益分配问题,构建了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和改进的Banzhaf值法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包含风-光-火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结构与对应的交易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独立运营和合作运营情景下的净收益计算模型;再者,考虑供需平衡、机组出力等约束条件构建了以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刘方[3](2019)在《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与交易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西南地区大规模梯级水电站陆续竣工投产,其运行状态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运行效益影响日益显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为水电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改变了其运营模式,给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保障新形势下的消纳规模、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全新挑战。因此,开展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及参与市场交易策略研究,是实现水电系统调度管理、提高综合效益的必要手段,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的首要任务,亦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战略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深入研究了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和方法、电力市场环境下面临问题及参与市场交易策略,以期为水能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安全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梯级水电站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和方法研究。针对梯级水电站级数不断增加,“维数灾”问题愈发严重,以及运行目标不断丰富的实际需求,开展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和方法研究。中长期优化调度研究中,以分析各水电站运行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为切入点,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思想将梯级水电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并进行逐区调度和协调优化,从寻优空间降维角度改善“维数灾”问题;基于动态规划方法并行特征,搭建Matlab多核集群并行计算平台进行并行计算,提高算法执行效率。日前和实时优化调度研究中,针对反调节水库平抑下泄水流波动,为上游水电站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提供支撑的实际需求,建立上游调峰电站和下游反调节电站协调调度模型,包含日前调度层和实时调度层:日前调度中优先安排上游电站调峰出力,应用滑动平均滤波方法平抑调峰非恒定流;实时调度侧重于跟踪并修正实时运行与日前计划的偏差,确保日前计划顺利执行。(2)梯级水电站中长期出力计划与市场交易联合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针对水电站出力受限于径流变化和水库调节能力的特征,其市场交易需要与运行调度紧密结合,确保交易电量与实发电量匹配避免“弃水”、“欠发”的问题,构建包含中长期调度计划和电量优化分配的双层决策框架:中长期调度优化年度发电计划为电量分配提供参考;电量优化分配中全面考虑电价波动性、径流随机性导致实发电量不确定性等随机变量信息,采用价值风险模型度量收益风险,应用序列运算理论将多随机变量概率性序列归并为交易组合收益概率性序列,以直观的求解收益风险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输电容量约束对市场交易的影响,聚焦分析现货交易及跨价区合约交易面临风险,在各时段将调度计划电量优化分配参与多种交易时,采用多时段条件价值风险模型度量交易组合收益风险,寻求收益和风险的合理折中决策。(3)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电站检修计划与中长期调度联合优化模型研究。针对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电站交易方式、调度计划和检修计划紧密结合且相互影响的问题,建立中长期调度和检修计划双层优化模型:中长期调度为外层优化,根据径流和价格预测进行决策,应用遗传算法优化各时段梯级水电站出力;检修计划为内层优化,重点考虑梯级上下游水电站水力耦合关系对检修计划的影响;以中长期调度优化中间结果为边界条件,以检修损失最小为优化目标,包括检修收益损失和停运风险损失,并将检修损失与中长期发电收益归并为总收益,作为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实现中长期发电计划和检修计划联合优化。(4)多运营主体梯级水电站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和下游电站自调度投标策略研究。针对梯级上下游水电站隶属不同运营主体,各电站独立参与现货市场竞价时,下游弱调节电站面临中标电量与实发电量匹配失衡,导致交易结果难以执行,影响市场稳定和水能资源利用的问题,研究了多运营主体梯级水电站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下游电站作为价格接受者,其电量根据上下游电站水力、电力耦合关系,表示为关于上游电站申报电量的线性函数,嵌入日前出清优化模型,实现联合出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下游电站自调度投标策略,一方面扩展下游电站收益空间,另一方面验证上述出清模型的有效性:针对下游电站中标曲线滞后于上游电站,容易错过负荷、电价高峰的问题,制定“峰前腾库、峰后蓄水”出力调整策略来增厚收益;针对降雨变化带来下游电站入库流量大尺度波动,提出“调蓄削峰”两阶段出力优化调整策略,平稳泄流缓解弃水;下游电站将出力调整曲线上报市场运营机构,进行自调度投标,实现增发增收。论文上述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水电企业实际发电计划优化软件和市场交易辅助决策系统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并在大规模梯级水电系统优化调度中具有应用前景。
辛禾[4](2019)在《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传统能源结构及利用方式难以为继,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比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战略布局,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多能协同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电、气、热、冷等不同类型能源间的称合互动和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系统中,由于不同类型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如何打破各能源系统之间的壁垒,构建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协调优化多种资源出力,成为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集中式能源开发已难以满足传输损耗、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等方面要求,具备近用户、高能效等优势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新主体。《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光伏装机要达到15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并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未来,我国能源开发模式将呈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局面。因此,本文围绕着能源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两种模式,构造考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协同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了多类型主体效益动态均衡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多能互补和清洁能源协同利用的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首先,从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作用机理,协调调度,利益均衡四方面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多能互补的基本含义和相关政策。然后,明晰了多能互补的运行模式,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其中,集中式包括风光水火储大型能源基地协同运行和电热冷气综合能源系统,而分布式包括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和微能源站运营优化模型。最后,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2)提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围绕风-光-抽水蓄能协同运行问题,建立了系统输出功率模型及常规调度优化模型;为了解决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借助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造了随机调度优化模型;进而,针对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运行优化问题,介绍了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最大化运营收益、最小化弃能成本和最小化出力波动为目标函数,构造了多目标调度模型及求解算法。(3)构造了考虑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冷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首先,逐层设计了电热互联系统、电气互联系统、冷热电气互联系统的基本构成思路,并明确了能源设备的功能特性。然后,针对风光不确定性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利用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方法,逐步构造电热耦合调度模型、电气互联多目标调度模型以及冷热电气互联协调调度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4)创建了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针对能源分布式开发方式,讨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聚合利用问题。一方面,讨论风、光、燃气轮机等分布式电源聚合虚拟电厂,构造了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及低碳调度优化模型。另一方面,介绍了电热耦合微能源站、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的系统结构;然后,建立了不同类型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功率模型,进而构造电热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和电热气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并线性化处理模型中的非线性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5)设计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效益均衡模型。首先,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建立了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云模糊的综合评价方法,形成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从而为清洁能源系统项目评价选择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在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能源系统内部和跨区域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多类型能源耦合系统中参与方的角色关系,沿能量传递链明晰了不同类型参与方的效益关系,对清洁能源系统效益最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效益优化分析模型;最后,基于典型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清洁能源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利用核心法和夏普利值法,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方圆圻[5](2016)在《H电网调峰填谷改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电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发即用,不易储存。在H区域,高峰时段与低谷时段的峰谷特性明显,尤其是近年来,电力负荷峰谷差持续增加,H电网运营战略由往年的“整体脆弱平衡,局部时段偏紧”转变为“高峰电力供应较大富余,低谷调峰压力巨大”的新局面,调峰填谷困难已经成为H电网运营中最突出的新问题,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电网调峰填谷的方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按照“理论研究-实际调研-现状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优化方案”的思路,重点分析研究了H电网调峰填谷运营的现状,从调度计划、峰谷电价、抽水蓄能以及跨省互济等四个方面总结了H电网通过调节和平衡供需关系,对负荷进行调峰填谷的现行方法。但同时,也暴露了运营过程中供给侧积极性不高、配套政策相对落后、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基于实际情况,从加强经济杠杆、建立配套政策、鼓励技术发展、重视客户关系等角度提出了强化调峰填谷运营管理的四个重要方向,进一步完善了调峰填谷管理体系。随着新能源规模运用以及智能电网逐步落地,调峰填谷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价值。
许万升[6](2015)在《cosφ考核下沙屯水电站丰水期机组功率合理分配的探讨》文中指出由于发电上网电量实行功率因数考核,小水电站丰水期普遍存在因无功电量欠发而被扣款情况,影响电站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确保安全,提高效益"的原则,以及现行上网电费计算政策,在电站没有进行无功补偿时,对丰水期机组有功、无功最大经济效益分配进行推算,得出最佳运行方案,确定电站丰水期机组有功、无功合理分配运行数值,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
孙元[7](2015)在《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问题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增长的节能减排压力和譬如雾霾等严峻环境污染问题,小水电作为技术成熟、经济性高的清洁能源,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通常为负荷分散、供电半径大的配电网,在丰水期小水电满发,配电网电压将被抬高;而在枯水期小水电出力小,由于供电线路过长,又将导致线路末端电压偏低。本文对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特性、电压调节、电压优化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点:(1)分析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特性。本文将配电网简化为一个变电站节点和小水电负荷节点,由已知的首端节点电压、末端功率大小和线路阻抗推导线路压降的数学模型,从而解释小水电接入配电网后会产生的电压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并对比分析了小水电接入配电网前后的电压特性。(2)研究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调节措施。针对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在丰水期部分节点电压越出上限、枯水期部分节点电压越出下限问题,本文提出线路调压器调压、小水电机组运行方式调压、并联无功补偿设备调压、更换输电线路调压和调节变电站出口电压调压等多种调压措施,深入研究这些调压措施的调压原理,详细分析它们特点及优缺点,并构建了一个6节点的简单配电网,分析这些调压措施的实际调压效果。(3)建立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优化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本文对采用线路调压器、小水电运行方式和调节变电站出口电压三种措施进行组合调压的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电压优化问题,以各节点电压和系统潮流为约束,以线路有功损耗最小为目标,建立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电压优化模型。为求解该非线性优化问题,本文选择原对偶内点法进行求解,推导了求解该模型的详细过程,给出模型的修正方程系数项矩阵和修正方程参数项矩阵。(4)开发《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电压优化》软件。为应用提出的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优化方法,开发了《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电压优化》软件。软件适用于采用线路调压器、改变小水电机组运行方式和调节变电站出口母线3种措施组合调压的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电压优化问题,对配电网在不同运行场景下存在的电压偏高或偏低问题给出相应的调压建议,经验证软件有着良好的调压效果。本软件基于C++语言使用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开发,由南瑞ON3000区域电网智能调度辅助决策自动化系统调用执行。
王学敏[8](2015)在《面向生态和航运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实现节能减排以促进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水电作为纯天然的清洁能源,具有可再生、无污染、运行成本低、便于调峰调频等优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青睐。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水电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和投运,充分发挥了流域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和生态等效益:然而,水电站群优化调度不仅受气象、水文、负荷等因素的制约,而且需考虑不同调度效益的均衡优化与充分发挥,是当前工程和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围绕梯级电站水资源综合管理问题,以流域梯级水电站实际运行状况和相关规范文件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大型梯级电站水资源优化调度的建模理论和求解方法,实现水资源在不同调度目标间的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为水电站优化运行和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本文的部分成果已集成于“金沙江梯级水调管控平台”和“三峡梯级优化调度系统”,并在三峡梯调中心和金沙江成都调控中心成功部署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梯级水电站水头联系影响实际调度运行的问题,本文在整理、分析历史实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上下游电站水位衔接关系与梯级整体效益间的响应规律,并结合一维水动力模型、数据拟合、机组精细化模拟、Vague集等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梯级最优水位控制方法。三峡梯级发电调度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在溪洛渡-向家坝梯级调度中,由于向家坝库容较大导致水位难以迅速调整,为此制订了更为严格的水位约束方式,进而计算得到溪洛渡-向家坝梯级的最优水位控制方式。所得结论能为梯级水电站日计划制作和实时出力调整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2)以梯级水电站多目标问题的高效求解为切入点,本文改进并完善了差分进化框架,提出了双种群多目标差分算法(DPMODE)。该算法不仅改进了变异算子,并嵌入了局部优化技术,在确保种群多样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此外,结合本文提出的梯级水电站水位优化控制方法,改进了种群初始化方式和约束条件处理,使其能更好地适用于水电站优化调度。相关函数测试结果表明,DPMODE能够有效处理高维、非线性、非连续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具有良好的求解性能。(3)为满足河道生态恢复对梯级水电站调度的需求,本文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现状入手,采用水文学统计方法确定了三峡梯级的生态适宜流量可行范围,再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若干典型生态因素,制定了三峡梯级生态适宜流量过程,并将其作为生态效益的评价标准,建立了生态-发电优化调度模型。运用本文提出的水位控制方式和DPMODE算法,进行了三峡梯级实例研究并获得能够均衡生态和发电的非劣方案集,通过详细分析计算结果,揭示了生态与发电间的影响规律。同时,针对长江中上游初露端倪的供水问题,提出了供水保证率指标以评价流域供水效益,进而构建了生态-供水-发电优化模型,调度结果验证了长江中上游未来可能出现的供水紧缺问题,为流域规划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4)针对面向航运的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问题,本文从三峡航运的现状出发,通过模拟实际船闸运行过程,提出在水库调度中考虑航运效益的方式,并结合发电、生态、防洪等多种调度目标,建立了汛期航运-防洪多目标优化模型和蓄水期航运-生态-发电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应用本文提出的DPMODE算法进行了模型求解,通过对方案集的分析,给出了航运调度在面临洪水下的运行方式:洪水较小时控制下泄以疏散滞留的船只,并把拦蓄的洪量分摊到其它时段。研究工作可有效促进三峡工程航运和其它综合调度效益的发挥。
杨建楠[9](2014)在《分散式风力发电与山区小水电互补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分散式风电发电场和小型水力发电站的特点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南部山区建设分散式风电发电场和小型水力发电站互补发电系统的可行性。并对这一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后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做了相关论证。
丁华,蒲豪,陈海蓉[10](2013)在《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管理体系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实现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的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背景1.1流域梯级电站安全防洪度汛需要射洪县境内涪江干流总长度为88 km,流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拥有众多的支流。涪江射洪段内,人口众多,城镇密集。每年汛期,从涪江上游下泻的洪水至射洪境内变的非常大,给涪江的防洪造成很大的压力。为此,对位于涪江上的电站的防洪能力有着严峻的考验。为最大量达到防洪度汛的目的,明珠集团在该流域内建设梯级电站为安全防洪度汛特别考虑,确保流域内汛期安全。
二、小型水电站丰水期超额定出力运行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水电站丰水期超额定出力运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参与中长期合约交易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参与日前交易研究现状 |
1.2.3 风电参与实时竞价交易研究现状 |
1.2.4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现状及交易体系概述 |
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1 美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2 英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3 北欧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1 电力市场概况 |
2.2.2 电力市场改革进程 |
2.2.3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情况 |
2.2.4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2.3 国内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
2.3.1 中长期交易市场 |
2.3.2 日前现货交易市场 |
2.3.3 实时交易市场 |
2.3.4 辅助服务交易市场 |
2.4 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 |
2.4.1 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
2.4.2 风光储协同参与现货市场 |
2.4.3 风火调峰辅助服务交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中长期电力市场 |
3.2.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 |
3.3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3.3.1 风电与火电独立参与市场交易 |
3.3.2 风电-火电联合参与市场交易 |
3.3.3 约束条件 |
3.4 算列分析 |
3.4.1 基础数据 |
3.4.2 算例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处理 |
4.2.1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
4.2.2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
4.3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1 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机制 |
4.3.2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1 CVaR理论方法 |
4.4.2 风险非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
5.1 引言 |
5.2 电力实时市场概述 |
5.2.1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 |
5.2.2 实时市场中的两种典型结算方式 |
5.2.3 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框架及基本假设 |
5.3 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3.1 风电-抽水蓄能出力模型 |
5.3.2 风电-抽水蓄能日前竞价收益函数 |
5.3.3 基于CVaR的长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 |
5.4 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4.1 短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流程 |
5.4.2 基于SVM的实时市场滚动预测模型 |
5.4.3 实时竞价策略的滚动优化模型 |
5.4.4 反馈矫正策略 |
5.4.5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不同调峰源参与调峰交易成本 |
6.2.1 火电调峰成本 |
6.2.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
6.2.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
6.3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3.1 多源调峰交易目标 |
6.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
6.3.3 算例分析 |
6.4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 |
6.4.1 不同主体角色分析 |
6.4.2 不同主体效益分析与测算 |
6.4.3 不同主体效益协调模型 |
6.4.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1 引言 |
7.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 |
7.2.1 政策内容解析 |
7.2.2 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 |
7.2.3 政策作用影响分析 |
7.3 风电参与跨省域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3.1 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 |
7.3.2 电力交易需求量测算 |
7.3.3 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 |
7.3.4 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 |
7.3.5 实例分析 |
7.4 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发展建议 |
7.4.1 市场机制短期发展建议 |
7.4.2 运行机制短期调整建议 |
7.4.3 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1.2.2 多能源协同互补利用研究现状 |
1.2.3 多主体利益均衡分配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政策及利用途径分析 |
2.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分析 |
2.1.1 可再生能源并网现状 |
2.1.2 可再生能源弃能现状 |
2.1.3 可再生能源发展投资规划 |
2.2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
2.2.1 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3 国外发展经验启示及借鉴 |
2.3 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分析 |
2.3.1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3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风-光-蓄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1 风-光-蓄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2.2 风-光-蓄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3 基于粗糙集的多目标权重设计模型 |
3.2.4 算例分析 |
3.3 风-光-水-火-储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1 风-光-水-火-储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3.2 基于CVaR的风光出力随机模拟分析模型 |
3.3.3 考虑出力偏差随机情境下的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 |
4.2.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能源流稳态分析 |
4.2.2 竞价环境中市场不确定因素分析 |
4.2.3 基于能量管理的购售能竞价鲁棒优化模型 |
4.2.4 算例分析 |
4.3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4.3.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 |
4.3.2 基于经济调度的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模式 |
5.2.1 微电网模式 |
5.2.2 虚拟电厂模式 |
5.2.3 不同模式对比 |
5.3 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3.1 农村微电网结构分析 |
5.3.2 农村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4.1 海岛微电网结构分析 |
5.4.2 海岛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4.3 算例分析 |
5.5 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5.1 虚拟电厂结构分析 |
5.5.2 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
6.1 引言 |
6.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 |
6.2.1 多主体效益分配角色定位 |
6.2.2 多主体效益基础分配模型 |
6.2.3 多主体效益改进分配模型 |
6.2.4 多主体效益满意度测算模型 |
6.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运营优化模型 |
6.3.1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参与主体分析 |
6.3.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收益测算模型 |
6.3.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4.1 情景设置 |
6.4.2 基础数据 |
6.4.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效益结果分析 |
6.4.4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效益分配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与交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水电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现状 |
1.1.3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和市场交易策略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面临问题和挑战 |
1.2.1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及交易策略研究综述 |
1.2.2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和交易研究面临问题及挑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及基本理论方法 |
2.1 引言 |
2.2 梯级水电站运行特性和优化调度模型 |
2.2.1 梯级水电站运行特性 |
2.2.2 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 |
2.3 优化算法与计算技术 |
2.3.1 遗传算法 |
2.3.2 动态规划方法 |
2.3.3 Matlab集群并行计算技术 |
2.4 随机变量处理方法 |
2.4.1 序列运算理论 |
2.4.2 典型场景分析法 |
2.5 风险管理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梯级水电站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模型和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系统分解方法的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3.2.1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3.2.2 梯级水电系统分解原则 |
3.2.3 大系统分解协调递阶模型 |
3.2.4 多核集群并行优化调度方法 |
3.3 梯级水电站日前调峰和日内流量平抑双层优化调度模型 |
3.3.1 梯级水电站双层优化调度框架 |
3.3.2 梯级水电站日前优化调度 |
3.3.3 实时调度策略 |
3.4 算例分析 |
3.4.1 基于系统分解方法的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分析 |
3.4.2 梯级水电站日前调峰和日内流量平抑双层优化调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发电与交易计划联合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计及随机和风险因素的调度交易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 |
4.2.1 决策框架及随机变量建模 |
4.2.2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4.2.3 序列运算求解收益风险概率约束模型 |
4.2.4 优化算法 |
4.3 中长期调度与跨价区交易组合双层优化模型 |
4.3.1 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和双层优化模型 |
4.3.2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4.3.3 多时段跨价区市场交易组合决策模型 |
4.3.4 双层优化模型求解 |
4.4 算例分析 |
4.4.1 计及随机和风险因素的调度交易优化模型和方法研究分析 |
4.4.2 中长期调度与跨价区交易组合双层优化模型研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环境下梯级水电站检修计划与中长期调度联合优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和检修计划双层优化框架 |
5.2.1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 |
5.2.2 梯级水电站机组检修计划 |
5.2.3 中长期调度和检修计划双层优化框架 |
5.3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和检修计划联合优化模型 |
5.3.1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优化调度模型 |
5.3.2 梯级水电站检修计划优化模型 |
5.4 模型求解方法 |
5.5 算例分析 |
5.5.1 数据基础 |
5.5.2 中长期调度及检修计划优化结果分析 |
5.5.3 梯级水电站水力耦合关系对检修计划的影响 |
5.5.4 检修损失权重系数对检修计划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主体梯级水电站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和投标策略研究 |
6.1 引言 |
6.2 多运营主体梯级水电站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6.2.1 双边交易电力市场日前出清机制 |
6.2.2 梯级水电站运行模型 |
6.2.3 考虑梯级水电站电力耦合关系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6.3 多主体梯级水电站参与日前市场中的下游电站自调度投标策略 |
6.3.1 峰前腾库和峰后蓄水出力调整策略 |
6.3.2 对入库流量的调蓄削峰稳流策略 |
6.3.3 考虑下游电站自调度投标的日前市场出清优化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4.1 基础数据 |
6.4.2 日前市场出清结果分析 |
6.4.3 安全约束对交易结果的影响 |
6.4.4 峰前腾库和峰后蓄水策略优化结果分析 |
6.4.5 对降雨引起的突增入库流量调蓄削峰优化结果分析 |
6.4.6 下游电站运行偏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能互补系统实践现状 |
1.2.2 多能互补作用机理方面研究 |
1.2.3 多能互补协调调度方面研究 |
1.2.4 多能互补效益协调均衡方面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运行模式与实践现状 |
2.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与政策 |
2.1.1 多能互补基础理论 |
2.1.2 多能互补相关政策 |
2.2 多能互补运行模式研究 |
2.2.1 集中式协同运行模式 |
2.2.2 分布式协同运行模式 |
2.3 多能互补的实践现状与经验启示 |
2.3.1 国外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
2.3.2 国内多能互补实践现状 |
2.3.3 现存问题与经验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风-光-水-火-储能源基地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风-光-火-抽水蓄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3.2.1 电源输出功率模型 |
3.2.2 常规调度调度优化模型 |
3.2.3 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
3.2.4 算例分析 |
3.3 风-光-水-火-储耦合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1 耦合系统构成介绍 |
3.3.2 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
3.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集中式综合能源系统热电气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2.1 电热互联系统构成 |
4.2.2 电热耦合调度优化模型 |
4.2.3 算例分析 |
4.3 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3.1 电气互联系统构成 |
4.3.2 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4.3.3 多目标模型求解算法 |
4.3.4 算例分析 |
4.4 电热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4.1 电热气网络规划模型 |
4.4.2 综合能源系统调度优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虚拟电厂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
5.2.1 虚拟电厂构成介绍 |
5.2.2 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
5.2.3 风险规避调度优化模型 |
5.2.4 数学模型求解算法 |
5.2.5 算例分析 |
5.3 考虑不确定性的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
5.3.1 电-碳流耦合分析 |
5.3.2 虚拟电厂低碳调度优化模型 |
5.3.3 模型求解算法 |
5.3.4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分布式能源聚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电热耦合微能源站随机调度优化模型 |
6.2.1 微能源站结构介绍 |
6.2.2 微能源站出力模型 |
6.2.3 微能源站常规调度优化模型 |
6.2.4 微能源站风险规避优化模型 |
6.2.5 算例分析 |
6.3 电热气耦合微能源站调度优化模型 |
6.3.1 电热气互联系统构成 |
6.3.2 微能源站设备模型 |
6.3.3 微能源站多目标调度模型 |
6.3.4 算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评价及均衡研究 |
7.1 引言 |
7.2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
7.2.1 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7.2.2 能源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
7.3 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效益均衡模型 |
7.3.1 系统参与方效益关系分析 |
7.3.2 系统综合效益优化分析 |
7.3.3 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
7.4 算例分析 |
7.4.1 基础数据 |
7.4.2 效益评价分析 |
7.2.3 效益均衡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H电网调峰填谷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调峰填谷研究 |
1.2.2 电力供给侧改革的调峰填谷研究 |
1.2.3 电力供应链管理的调峰填谷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结构 |
第2章 H电网公司及峰谷差现状介绍 |
2.1 H电网公司行业及背景介绍 |
2.1.1 电网公司在电力行业供应链中的作用 |
2.1.2 H电网公司背景介绍 |
2.2 电力负荷峰谷差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
2.2.1 电力负荷峰谷差产生的原因 |
2.2.2 峰谷差的危害及调峰填谷的目标 |
2.3 H电网负荷峰谷差的现状和趋势 |
2.3.1 H电网负荷峰谷差持续加大 |
2.3.2 H电网可用调峰资源不足 |
2.3.3 H电网峰谷差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电网调峰填谷的方法和问题 |
3.1 H电网调峰填谷的现行方法 |
3.1.1 基于供需平衡的发电调度计划 |
3.1.2 基于需求响应的可变电价结构 |
3.1.3 基于供需转换的抽水蓄能电站 |
3.1.4 基于供需联动的跨省统筹互济 |
3.1.5 H电网调峰填谷现行方法的分析 |
3.2 H电网调峰填谷存在不足的具体描述 |
3.2.1 依靠传统调度计划手段发电侧调峰积极性不高 |
3.2.2 外来电逐渐增长对调峰提出更高要求 |
3.2.3 调峰填谷能力建设和配套政策滞后 |
3.2.4 尚未建立市场化管理和运营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H电网调峰填谷的改善策略 |
4.1 经济上:通过价格杠杆调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调峰积极性 |
4.1.1 完善需求侧峰谷电价机制 |
4.1.2 形成供给侧峰谷电价和调峰补偿机制 |
4.1.3 扩大跨区跨省的调峰互济交易市场化机制 |
4.2 政策上:加强调峰填谷管理,配合新能源规模发展 |
4.2.1 将新能源纳入调峰填谷的管理体系 |
4.2.2 加强灵活电源建设调整供给侧电源结构 |
4.2.3 探索自备电厂与电网间峰谷电量置换 |
4.3 技术上:鼓励调峰、蓄能等技术的发展和挖潜 |
4.3.1 加快发展核电调峰技术 |
4.3.2 鼓励储能技术的应用 |
4.3.3 对现有火电调峰技术挖潜 |
4.4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cosφ考核下沙屯水电站丰水期机组功率合理分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站概况和特点 |
1.1 电站概况 |
水轮机铭牌技术参数: |
发电机铭牌技术参数: |
1.2 电站特点 |
2 问题的提出 |
3 原因分析 |
4 应对的措施 |
5 丰水期机组有功、无功最大经济效益分配的推算 |
6 丰水期机组有功、无功分配方案的最终确定 |
7 运行注意事项及效果 |
8 结语 |
(7)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问题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小水电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含小水电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特性分析及调整 |
2.1 含小水电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特性分析 |
2.2 含小水电接入配电网的电压调节措施 |
2.2.1 线路调压器调压 |
2.2.2 小水电机组运行方式调压 |
2.2.3 并联无功补偿设备调压 |
2.2.4 更换输电线路调压 |
2.2.5 调节变电站出口电压调压 |
2.3 含小水电接入配电网的电压调节效果 |
2.3.1 小水电接入前配电网电压 |
2.3.2 小水电接入后配电网电压 |
2.3.3 采用不同调压措施后配电网电压 |
2.3.4 不同调压措施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原对偶内点法的含小水电接入配电网电压优化 |
3.1 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优化模型 |
3.2 原对偶内点法算法介绍 |
3.3 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优化模型原对偶内点法实现 |
3.3.1 电压优化模型 |
3.3.2 修正方程系数矩阵 |
3.3.3 修正方程常数项矩阵 |
3.3.4 线路调压器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小水电接入的配电网电压优化软件开发 |
4.1 引言 |
4.1.1 软件概述 |
4.1.2 开发环境与工具介绍 |
4.1.3 运行环境ON3000简介 |
4.2 可行性研究 |
4.2.1 技术可行性 |
4.2.2 操作可行性 |
4.3 用户需求分析 |
4.4 软件设计 |
4.4.1 软件逻辑结构设计 |
4.4.2 软件功能描述 |
4.5 软件算例测试 |
4.5.1 小水电参数设置 |
4.5.2 调压器参数设置 |
4.5.3 调压计算与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遂川戴家埔七岭线配电网电压优化调节 |
5.1 戴家埔七岭线配电网 |
5.2 未优化前七岭线配电网电压特性 |
5.3 丰小方式下的电压优化调节仿真 |
5.4 枯大方式下的电压优化调节仿真 |
5.5 七岭线配电网的电压优化调节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面向生态和航运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1.3 水库优化调度方法概述 |
1.4 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梯级水电站最优水位控制方式研究 |
2.1 引言 |
2.2 三峡梯级和金沙江梯级调度方式简述 |
2.3 梯级电站最优水位控制方法 |
2.4 梯级电站最优水位控制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水位控制的多目标求解方法 |
3.1 引言 |
3.2 差分进化算法简述 |
3.3 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改进 |
3.4 多目标函数测试与算法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梯级水电站生态友好型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 |
4.1 引言 |
4.2 生态效益评价方式 |
4.3 梯级电站生态-发电多目标优化调度 |
4.4 梯级电站生态-供水-发电多目标优化调度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航运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 |
5.1 引言 |
5.2 航运效益评价方式 |
5.3 面向航运的梯级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分散式风力发电与山区小水电互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散式风力发电的提出 |
2 分散式风电、小水电的特点及其互补性 |
3 互补发电模式对电网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
3.1 电网电压稳定性 |
3.2 电网频率稳定性 |
3.3 系统暂态稳定性。 |
4 结论与建议 |
(10)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管理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实现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的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背景 |
1.1 流域梯级电站安全防洪度汛需要 |
1.2 转变调度方式, 提高发电效益, 提升经济效益需要 |
2 实现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的管理体系建设传新内涵和主要做法 |
2.1 建立水情预测预报信息系统, 优化水资源利用 |
2.2 建立梯级电站联动防洪体系, 确保安全度汛 |
3 对梯级电站实行统一调度, 创新管理模式 |
3.1 完善和更新调度自动化系统, 为梯级电站的统一调度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
3.2 创新和优化梯级电站节能调度工作方法, 实现梯级电站发电量的最大化 |
4 实现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的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效果 |
4.1 建成梯级电站安全的联动防洪体系 |
4.2 梯级电站高效、经济的调度管理体系逐步建成 |
4.3 梯级电站发电量显着增加 |
四、小型水电站丰水期超额定出力运行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邢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2]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D]. 郭洪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与交易策略研究[D]. 刘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考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协同优化调度及效益均衡研究[D]. 辛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H电网调峰填谷改善策略研究[D]. 方圆圻.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6]cosφ考核下沙屯水电站丰水期机组功率合理分配的探讨[J]. 许万升.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5(11)
- [7]含小水电接入的区域配电网电压问题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D]. 孙元. 东南大学, 2015(08)
- [8]面向生态和航运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发电优化调度研究[D]. 王学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分散式风力发电与山区小水电互补的研究[J]. 杨建楠. 电力勘测设计, 2014(01)
- [10]流域电站安全、高效梯级调度管理体系建设[J]. 丁华,蒲豪,陈海蓉. 农村电气化, 2013(S1)
标签:可再生能源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新能源论文; 水电站论文; 能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