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应用

一、杂交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丰[1](2020)在《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 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张进帅[2](2019)在《3个新选育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不育特性及配合力研究》文中提出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强,推广面积大,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主要以三系杂交水稻为主,三系杂交水稻的发展离不开不育系,优良的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是三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基础。本试验对新育成的3个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早晚造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稻米品质调查分析,并将其与11个测交材料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33个杂交组合,早晚造均种植所获得的F1代杂交种,对3个不育系各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以期弄清3个新不育系的生物特性、杂种优势和组配优势,为今后应用于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个新不育系早造生育期分别为92、91、84天,晚造生育期分别为78、77、72天,株型集散适中、不育性稳定、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早晚造柱头外露率均在75%以上,开颖角度大,异交授粉习性好,分蘖适中,符合籼型三系不育系农艺性状选育标准。(2)3个不育系中航1A早造开花历期10天,开花高峰在第3-7天,日开花高峰在9:30-12:0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64.97%;晚造开花历期8天,开花高峰在第2-7天,日开花高峰在10:00-13:0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58.21%。航3A早造开花历期12天,开花高峰在第3-7天,日开花高峰在9:00-12:3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69.7%;晚造开花历期8天,开花高峰在第2-5天,日开花高峰在9:00-12:3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53.64%。航5A早造开花历期11天,开花高峰在第5-6天,日开花高峰在9:00-10:3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77.56%;晚造开花历期8天,开花高峰在第2-4天,日开花高峰在8:30-11:30之间,午前开花率为81.32%。(3)3个供试不育系出糙率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其中航5A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整精米率航1A、航3A达到国家三级标准,航5A整精米率较低,航1A、航3A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航5A直链淀粉含量较高。(4)杂种优势分析表明,航1A所配组合早造表现强优势的组合有航1A/R542、航1A/R538、航1A/R548、航1A/R540,晚造为航1A/R529、航1A/R542、航1A/R552;航3A所配组合早造表现强优势的组合有航3A/R48、航3A/R548、航3A/R552,晚造为航3A/R542、航3A/R547、航3A/R552;航5A所配组合表现强优势的组合有航5A/R552、航5A/R542、航5A/R538。(5)航1A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总粒重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分别为8.38、4.29、6.07,所配置的综合性状优良组合有航1A/R527、航1A/R538、航1A/R540、航1A/R547;航3A在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分别为6.31和4.62,所配置的优良组合有航3A/R529;航5A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一般,所配置的优良组合有航5A/R527。(6)稻米品质分析表明3个不育系所组配的杂交组合米质性状晚造优于早造,航1A所配组合出糙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分别达到了100%、73%、91%;航3A所配组合仅出糙率达标率91%,其余性状达标率较低;航5A所配组合均表现为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可作为高直链淀粉含量杂交组合选配的优良不育系。随着对3个不育系加大配组力度,能够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稻新组合应用于生产实践。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3](2016)在《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周继勇[4](2016)在《广东杂交水稻抗瘟基因型构成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抗性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对于稻瘟病的控制十分关键。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往往会出现抗性下降甚至丧失,因此,必须不断开发和合理利用新的抗病品种,以达到持续控制稻瘟病的目的。了解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及其有效性,明确主要抗瘟基因对广东籼稻稻瘟病菌的抗谱及专化抗性,对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及轮换、持续有效控制稻瘟病的为害均有着重要意义。广东生产应用上的大部分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尚不清晰,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广东杂交水稻抗瘟基因型构成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广东杂交水稻品种的抗性分析通过病圃田间抗性鉴定和苗期室内抗谱测定,对来自华南稻区的578个杂交稻新组合进行了综合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测试的杂交稻新组合对稻瘟病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高感、感、中感、中抗、抗、高抗的组合所占比例分别为15.92%、8.30%、11.42%、25.78%、26.30%、12.28%,中抗以上的组合个数占64.36%,抗感组合比例为1.8:1。对测试的杂交稻组合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进行了分析,配组组合抗病出现频率较高的不育系有:吉丰A、安丰A、丰田1A、恒丰A等;配组组合抗病出现频率较高的恢复系有:粤恢9802、广恢618、航恢1173、华占、闽恢3301、航恢1179、泰766等。2.广东杂交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及有效性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k-p、Pik-h、Pi2、Pi9、Piz-t、Pita、Pii已被克隆,这些基因在不同稻区表现出较好的抗瘟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瘟性育种。为明确上述抗性基因在华南稻区杂交稻组合中的分布及其组合的抗病有效性,本研究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功能标记,对华南32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抗瘟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i分布频率最高,在测试组合中检出率分别为84.76%和67.68%;其次是Pi2和Pik-p,分别为22.87%与13.72%;检出频率较低的是Pi1、Piz-t和Pik-h,分别为5.18%、3.35%与2.13%,检测的品种都不携带抗性基因Pi9。单个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瘟基因数量最多是4个,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中检出的抗病基因数量越多,其表现为抗病品种的频率就越高;含4个抗病基因的杂交稻组合中,抗病品种所占比率达91.67%。含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杂交稻组合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瘟性,其中Pi2与Pi1对广东稻区稻瘟病的抗瘟性贡献最大,其他抗病基因的贡献大小依次是Pik-h、Pik-p、Pita、Pii与Piz-t。3.高抗稻瘟病杂交稻组合“宁优1179”抗病基因型分析宁优1179由抗性恢复系航恢1179和感病不育系宁A配组获得,宁优1179的抗性主要由航恢1179贡献。剖析航恢1179的抗病基因型即可了解组合宁优1179的基因型。航恢1179是来源于华南稻区的高抗稻瘟病恢复系,由其配组的杂交组合均表现优异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通过稻瘟病代表菌株GD13-14接种抗源航恢1179、感病亲本宁A、其F1及F2后代,F1后代全表现抗病,F1群体抗感分离比符合3:1,证明航恢1179含有一个显性主效抗稻瘟病基因。通过分离群体分析法结合高通量测序及关联分析,将目标抗性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该基因暂时命名为Pi-h(t)。进一步通过水稻第6染色体SSR标记和InDel标记连锁分析将Pi-h(t)基因定位于InDel-8和RM19818之间100.8 kb的物理区域,该区域覆盖Pi2/Pi9/Piz/Piz-t/Pi50基因簇。基因预测及候选基因cDNA测序鉴定证明目标Pi-h(t)基因为Pi2。4.广东杂交稻组合所含主要抗瘟基因与稻瘟病菌互作对广东杂交稻所检测出的8个抗瘟基因进行了抗性分析,选取125个广东稻瘟病菌株对8个抗瘟基因单基因系进行了抗谱测试,抗性频率跨度为28.0%–96.8%,抗性频率超过80%的抗瘟基因有:Pik-h、Pi1、Pi9、Pi2,它们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6.8%、96.0%、95.2%、88.0%,这些基因对测试的稻瘟病菌表现出广谱抗性,其余4个抗瘟基因对测试的稻瘟病菌表现出较窄的抗谱,分别是Pik-p(64.0%)、Piz-t(55.2%)、Pii(37.6%)、Pita(28.0%)。测试的单基因系在田间的抗性表现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年度间均表现高感,如Pii、Pik-p;第二类为中抗至中感类型,它们是Pita、Piz-t;第三类型年度间均表现稳定的抗病,如Pik-h、Pi1、Pi2、Pi9等,其中Pik-h和Pi1的单基因系田间抗性优于抗病对照种三黄占2号、Pi2和Pi9单基因系接近抗病对照种。单基因系的田间抗性随着抗谱的增大而表现出较稳定的抗性。

周汉钦,潘大建,范芝兰,李晨,陈建酉,江奕君,高云,冯道基[5](2013)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雪花新占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雪花新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以丰丝占/新农占为母本与丰丝占/雪花占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感温型籼稻新品种。两年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421.72、456.78 kg,比对照种优优128减产1.32%和1.64%,减产均不显着,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抗稻瘟病和中抗白叶枯病。2012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彭从胜[6](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戴剑[7](2011)在《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是种子质量检验的最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植物新品种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的测试(简称DUS测试)是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申请品种授予新品种权进行实质审查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杂交稻具有杂种优势,产量高,抗性好,其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水稻面积的一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国和消费国,申请水稻新品种保护的品种数量在逐年增加,是我国目前品种权申请保护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目前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检测和植物新品种DUS测试均是田间种植方法鉴定。该方法周期长,费工占地,用于测试的标记性状有限,不能满足种子市场销售,新品种及时授权的需要,研究快速、简便、准确的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水稻品种对于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检测和新品种授权具有重要意义。为运用SSR分子标记快速、准确鉴定江苏省地区范围内生产上的杂交水稻种子的真实性和纯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分子标记鉴定品种的颈瓶技术,传统的DNA提取方法技术难度大、操作步骤繁琐,是分子标记品种鉴定技术不能普及的主要问题之一;两系杂交稻母本的不育性易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影响,两系杂交稻会因不同年份或地区光、温条件的变化导致母本自交结实而严重影响种子纯度,但在海南的种植鉴定中,不育系有时表现可育,给形态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稻均有种植的地区,在该地区的杂交稻制种田中经常出现籼稻不育系与粳稻父本或粳稻不育系与籼稻父本杂交的一种籼粳亚种杂交组合“大青棵”,这种杂株植株高大,抽穗期晚,杂交稻中大青棵是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和产量的杂株类型,但海南种植鉴定时,大青棵受光温影响不一定表现植株高大、抽穗期晚等特征,因此难以准确鉴别。为此,本论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改进DNA提取方法和步骤,研究快速、高效,并获得高质量的DNA提取方法。二是对生产上推广的4个两系杂交稻和1杂交粳稻的7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应用SSR多态性标记鉴定两系杂交组合。三是建立近几年来生产上常用的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DNA指纹数据库,并对这些亲本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为杂交稻种子纯度鉴定提供依据。四是选用了该地区的常用籼粳不育系与粳籼父本配制了55个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考察了F1代株高、抽穗期和结实率等主要农艺性状,筛选用于鉴定本试验所配制的籼粳杂交大青棵组合类型杂株的SSR分子标记,为该地区杂交稻中可能出现的大青棵的鉴定提供了依据。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改进了DNA提取方法。本研究应用了常规方法的DNA提取方法,同时也研究应用了改进了DNA提取方法。在改进的DNA提取方法中,无需使用液氮,而将幼苗叶片放在真空冷冻干燥仪冷冻干燥2-3天,每个试管里盛放一小钢珠球,使用研磨仪粉碎叶片组织。由于样品分别在单独的试管里进行研磨,避免了交叉污染。在试验过程中,使用96孔联体试管板,而不是单个离心试管,使用排枪代替单枪操作,CTAB方法提取DNA。通过多次试验比较,这种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并获得高质量的DNA的提取方法。按照该方法操作,每人每天可提取上千个DNA样品。2.通过4对SSR引物组合可以鉴定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4个生产上常用两系杂交稻。选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均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l和亲本,RM206和RM286引物可区分本试验的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一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本试验中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的结果,有多种途径可鉴别这4个两系杂交组合。可通过RM13(或RM206、RM286等)、RM224(或RM337)、RM234(或RM252、RM505和RM565)和RM25(或RM217、RM248和RM585)等4对引物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分别加以鉴别。3.建立了33个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数据库,发现了6对可以用于鉴定籼、粳类型的SSR特征标记。选用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的84对SSR引物对5个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4个籼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1个温敏雄性不育系、14个籼型父本和9个粳型父本共33份材料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并建立SSR指纹图谱数据库。结果表明:在33份亲本中能够扩增出多态性的引物为54对,占所用引物的64.3%。33份亲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40~0.99。在遗传相似系数0.66处,33份亲本被聚为3个类群,培矮64S和冈46A为第1类群,17个籼稻亲本为第Ⅱ类群,14个粳稻亲本为第Ⅲ类群。在籼、粳亚种内,不育系和可育品种又分为不同的亚群,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与育种家提供的籼粳分类信息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SSR指纹图谱可以用于鉴定品种。利用18对引物能将33份亲本区分开,RM264能将Ⅱ-32A、协青早A、冈46A和K17A4个籼型不育系与籼型可育品种区别开,RM432能将5个粳型不育系与粳型可育品种区别开。6对引物RM6、RM13、RM16、RM240、RM247和RM248均为鉴别籼、粳亚种类型的特异引物,利用这6个标记可以鉴别籼型不育系串入粳稻花粉或粳型不育系串入籼稻花粉所产生的籼粳杂株类型。4.发现了可以用于本研究大青棵鉴定的SSR分子标记。有6对引物均可用于以六千辛A为母本的大青棵的鉴定,RM9或RM218可用于以Ⅱ-32A为母本的大青棵的鉴定,RM50和RM11等2个引物组合可用于以9522A为母本的大青棵的鉴定。研究了55个籼稻不育系与粳稻父本、粳稻不育系与籼稻父本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SSR分子标记特征,以具备株高135cm以上、抽穗期121天以上特征的组合作为大青棵类型。结果表明:38个粳型不育系与籼稻父本的杂交后代中,以9522A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只有9522A/紫尖籼-1是大青棵组合,以六千辛A为母本的8个组合均为大青棵组合;17个籼型不育系和粳稻父本的杂交后代中,以Ⅱ-32A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仅有Ⅱ-32A/C57,其余籼稻不育系为母本与粳稻父本的杂交组合均不是大青棵。与杂交F1代株高显着相关的标记的引物有RM9、RM283、RM429、RM515和RM483,其中RM9、RM283、RM429和RM515的标记与株高极显着相关;与抽穗期显着相关的标记的引物有RM9、RM44、RM206、RM152、RM276、RM228、RM515. RM211、RM432、RM454,其中RM9、RM44、RM206、RM152、RM515、RM211、RM432、RM454的标记与抽穗期极显着相关。根据是否同时具备籼型和粳型特异性标记来鉴定是否是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在以9522A为母本的杂交组合中,大青棵可以通过RM50和RM11(或RM25、RM152、RM228、RM251、RM252、RM286、RM302、RM415)2个引物组合加以鉴定。以Ⅱ-32A为母本的4个组合中,Ⅱ-32A/C57大青棵可以通过RM9或RM218加以鉴定。因本研究中以六千辛A为母本所配制的组合均是大青棵,可以通过RM9、RM152、RM279、RM413、RM415和RM4296对引物中的任一个与其他粳稻不育系为母本的组合加以鉴别。本研究通过配制55个籼稻不育系与粳稻父本、粳稻不育系与籼稻父本杂交组合和F1代农艺性状的调查,偶然发现3726A/明恢63新组合结实率较高,达87.1%以上,株高适中(122 cm),抽穗期(109天)适宜,是否合适生产上用种有待进一步验证。

李林杰[8](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许旭明[9](2009)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遗传基础的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蕴藏着巨大的杂种优势。有效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是全球产稻国稻作科技的一个热点。从育种实践的角度,创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谱、揭示其遗传基础,对培育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本文在评述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性状遗传育种、籼粳亚种分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一个历时21年4个育种阶段,涉及18个亲本和39个不同阶段育成的籼粳交衍生系谱为研究材料,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其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遗传多样性与系谱亲缘关系;从遗传生态学角度分析不同育种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评价其育种利用价值,旨在为进一步有效利用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及其杂交稻配组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58个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结合程氏形态指数法,检测了包括18个亲本、39个衍生系和2个对照品种的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谱的籼粳分化度。以籼粳属性判别值(Di)和籼(粳)稻成分指数值分别作为判别不同籼粳类型多态性条带和籼粳类型划分的定性指标。发现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在所检测位点上均存在籼粳分化,不存在100%纯籼(或粳)类型;18个亲本中共检测出4个粳型、5个偏粳型、8个偏籼型和1个籼型,平均粳稻成分指数分别为79.69%、32.08%、10.94%和6.25%;39个籼粳杂交衍生系中共检测出1个粳型、11个偏粳型、20个偏籼型和7个籼型,平均粳稻成分指数分别为68.70%、24.62%、12.92%和4.76%;对照品种日本晴和9311分别属于粳型和籼型,粳稻成分指数分别为95.83 %和4.17 %。同时,发现供试材料外观形态上属于粳型的C418和明恢502,其粳稻成分分别仅有31.25%(偏粳型)和10.42%(偏籼型);而属于籼型的9308和明恢63,其粳稻成分分别为33.33%(偏粳型)和12.50%(偏籼型)。进一步分析认为以明恢63为亲本配组的杂交稻汕优63之所以雄居全球推广面积之首,其原因之一是利用了部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另外,籼(或粳)稻成分指数分别与程氏形态指数多数指标间表现明显的相关关系,且籼粳类型的划分与形态指数判别的结果均表现相同的趋势,表明采用ILP分子标记获得的籼(或粳)稲成分指数及定性指标作为判别籼粳分化类型是合理的,对有效利用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具有重要作用。2、采用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221个SSR位点结合系谱分析法,研究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和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发现反映遗传多样性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观察等位基因值(Na)、有效等位基因值(Ne)、平均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指数(I)等指标,亲本均大于衍生系,衍生四代大于衍生二代,四种籼粳分化类型大小依次为:偏粳型﹥偏籼型﹥粳型﹥籼型;通过SSR标记可将衍生系和亲本聚为5大类,其中第三大类又可分为四个亚类,发现各类间的籼粳分化类型和亲缘关系差异明显,具有明恢63亲缘关系的均聚在第三大类第二亚类,它与其它类群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由此表明,多数的衍生系在拓宽三系恢复系遗传基础上有明显改进,采用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法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发现随着衍生系的不断改良,籼稻遗传成分逐渐增加,衍生系中籼(粳)成分比例更趋于合理。系谱追踪等位变异法(PAM)分析亲本遗传物质在衍生世代间的传递,发现ketanNangka、嘉南粳、02428、明恢72等4个祖先亲本对衍生一代92gk729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5.09%,21.32%,22.78%和34.64%,对衍生二代的分别为6.05%,7.09%,7.98%和13.41%,对衍生三代的分别为3.51%,4.04%,4.56%和7.92%,对衍生四代的分别为3.31%,3.23%,3.68%和7.55%,祖先亲本对各衍生世代的遗传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明恢72>02428>嘉南粳>Ketan Nangka ;各级亲本及杂交重组后的特异遗传位点也间接地传递给衍生后代,对衍生系的遗传贡献是随着衍生代数的递增而逐渐下降。值得一提的是,92gk729有10个经祖先亲本遗传重组后保留的SSR特异位点,其中的5个位点能稳定地分别传递到23.21%、35.71%、82.14%、64.29%、41.07%的各衍生世代品系中,平均有2.21个位点可遗传到衍生四代。采用系谱追踪等位变异法对4个祖先亲本及其衍生系分别进行聚类,发现Ketan Nangka、嘉南粳和02428三个祖先亲本及其衍生系的聚类结果较为相似,与明恢72为祖先亲本的有明显差异,较好地体现出各衍生系不同的遗传背景,有助于了解衍生系的遗传结构分化。3、选用4个籼(粳)稻不育系和54个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及其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的216个杂交组合,探讨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选用8个三系和两系不育系及其籼粳分化具有明显差异的12个衍生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的96个杂交组合,研究双亲籼粳遗传差异的适合范围;用41个ILP标记对供试不育系进行籼粳分化检测。发现三系不育系春江12A、广抗13A、K17A、中9A、金23A和II-32A粳稻成分指数值分别为92.50%(粳)、9.76%(偏籼)、9.76%(偏籼)、5%(籼),7.32%(籼)、7.69%(籼);两系不育系N5088S、培矮64 S、广占63S、SE21S粳稻成分指数值分别为95.00%(粳)、24.39%(偏粳)、12.50%(偏籼)、7.32%(籼)。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对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因研究材料的不同有异,不同地点表现较为相似的趋势;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对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超亲优势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对有效穗、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双亲籼粳遗传差异适合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系杂交稻双亲粳稻成分指数差值(恢复系-不育系)在-5%时,杂种的单株谷重性状表现最小的负向优势;处于-5%~0之间,随着差值的减少,正向优势逐渐增强;在0~20%之间,随着差值的扩大,正向优势均大于20%;在20%~25%之间,正向优势趋于下降。当差值分别在0~10%和10%~20%范围内,恢复系恰好为偏籼和偏粳类型,均可筛选出杂种优势较强的杂交稻。两系杂交稻组合的双亲籼粳遗传差异的适合范围比三系杂交组合更宽,在7.7%~15%差值范围内较易选出强优组合。4、在双亲籼粳遗传差异适合范围研究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对茎秆和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查的杂交稻组合中,双亲粳稻成分指数差值与倒伏指数中亲优势呈显着负相关;与抗折力、茎壁截面积的超亲和中亲优势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弯曲力矩和茎椭圆截面积的杂种优势相关不明显;其中,三系杂交组合的抗折力、茎壁截面积的超亲优势与双亲粳稻成分指数差值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所考查的杂交稻组合中,双亲粳稻成分指数差值与齐穗期光合速率的超亲(中亲)优势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成熟期则表现正相关趋势。5、选用不同衍生世代的8个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品系和8个三系和两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包括亲本和杂种一代两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衍生世代9个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值、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表型值分析表明,亲本的单株谷重随着衍生世代的增加呈明显增重的趋势,F1在衍生二代和衍生四代变化都不明显,但两者均比衍生一代有较大提高;亲本和F1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都随着衍生世代的增加呈明显增多的趋势,株高在衍生二代和衍生四代变化都不明显,但两者均比衍生一代降高效果显着,抽穗期在衍生世代之间变化幅度不大,表明在控制F1生育期超亲上有明显的改良效果。遗传效应分析认为,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在衍生世代间均呈增强趋势,而显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则呈下降趋势,环境影响的效应变化不明显;生育期和千粒重的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在衍生四代均大于衍生一代和衍生二代,而显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则最低,环境影响的效应变化不明显。衍生四代的上述性状受显性效应影响较小,通过选择能稳定遗传。杂种优势分析可见,在遗传主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上,生育期在衍生世代间的变化不明显,多数为负向效应,表现缩短生育期的趋势;单株有效穗数在衍生世代间有增加的趋势,但多数还是为负向优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株高在衍生世代间有降低趋势,但多数为正效应。6、选用衍生四代的8个育成品系和8个三系和两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包括亲本和杂种一代两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评价了育成品系的育种利用价值。结果表明,除单株谷重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占总遗传方差的69%)外,其余8个性状主要受遗传主效应的控制,遗传主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幅度为54.9%91.3%。在遗传主效应中,抽穗期、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都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其加性方差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的76.8%、70.9%、94.3%、84.9%和85.8%,这5个性状可以通过选择能稳定遗传;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等性状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其显性方差分别占遗传主效应方差的68.8%、78.8%、56.3%和61.3%,该4个性状可以通过杂种优势加以利用。杂种优势分析可见,除单株有效穗和抽穗期外,其余7个性状均表现显着或极显着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单株谷重最大,达18.5%,千粒重最小,仅为3.2%。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株高3个性状群体平均优势的稳定性较好;其余6个性状的稳定性较差。除单株产谷重、株高和穗长外,其余6个性状均表现明显的负向群体超亲优势。株高、抽穗期和单株有效穗的群体超亲优势稳定性较好。其余6个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稳定性较差。育成品系育种利用价值分析表明,明恢413具有增加杂种后代每穗总粒数、穗长和单株谷重的效应;明恢509可增加杂种后代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穗长和单株谷重;明恢417对增加后代的结实率、千粒重,穗长、单株谷重具有明显作用;明恢118有提高结实率、增加单株谷重的效应;明恢502具有增长穗长,增多每穗总粒数和提高结实率的作用;明恢503和明恢512均可增加每穗总粒数;明恢398能降低株高和提高千粒重。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10](2008)在《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文中研究指明航恢七号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15d后,从地面种植的空间诱变处理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恢复系。它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等特点。航恢七号与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三系胞质雄性不育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杂种培杂航七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二、杂交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水稻研发历程
    1.1 野败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研究
    1.2 配子体不育质源的引进与红莲型杂交稻研究
    1.3 探索化学杀雄途径培育强优势杂交水稻
    1.4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材料的引进与两系法杂交稻研究
2 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1 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育种实现零的突破
    2.2 红莲型杂交稻育种首次实现突破,并在国内外大面积种植应用
    2.3 早、中熟高产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为华南北部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提供强有力支撑
    2.4 优质抗病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取得巨大成效,并构建了广东两系法杂交稻产业化技术体系
    2.5 高产与超高产育种成效显着,育成17个超级稻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
    2.6 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2.6.1 优质恢复系的育种取得突破
        2.6.2 优质不育系育种成效突出
    2.7 率先开展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体系,使育种效率大幅提高
    2.8 杂交稻育种的基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2.9 构建杂交稻产业化平台,促进了成果转化和种业的发展
3 问题与展望
    3.1 杂交稻面临的问题
    3.2 杂交稻育种方向
        3.2.1 培育适合于规模化、机械化、轻减化生产方式的杂交稻新品种,以满足生产方式急剧转变的需求
        3.2.2 培育品质均匀一致、整精米率高、外观与食味好的高产、抗病虫杂交稻新组合,以提高规模化生产者的种粮效益
        3.2.3 综合应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新技术,全面提升杂交稻的育种水平与育种效率

(2)3个新选育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不育特性及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三系杂交水稻的发展现状
        1.1.1 三系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现状
        1.1.2 三系杂交水稻在国内的现状
    1.2 三系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1.3 三系不育系的选育标准
    1.4 三系不育系选育面临的问题
        1.4.1 新型三系不育系综合性状水平较低的问题
        1.4.2 选育的三系不育系数量多,但大面积应用的少
        1.4.3 部分优质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有稻米品质差、抗性差等缺点
    1.5 杂种优势在三系育种上的应用
    1.6 配合力在三系育种上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供试不育系特性测定
        2.2.2 供试不育系及组合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测定
        2.2.3 供试不育系及组合的米质测定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不育系生育特性分析
        3.1.1 供试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1.2 供试不育系花粉育性观察
        3.1.3 供试不育系开花习性调查
        3.1.4 供试不育系米质调查
    3.2 供试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3.2.1 杂交组合农艺性状表现
        3.2.2 杂交组合的平均优势
    3.3 供试不育系及杂交组合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3.3.1 方差分析
        3.3.2 供试不育系GCA效应分析
        3.3.3 组合间SCA效应值分析
        3.3.4 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力分析
    3.4 杂交组合米质性状调查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3个供试不育系育种价值综合评价
        4.1.2 3个供试不育系亲本的应用前景
    4.2 结论
        4.2.1 供试不育系生育特性观察
        4.2.2 供试不育系杂种优势分析及配合力效应评价
        4.2.3 供试不育系所配组合稻米品质分析
    4.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交材料来源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与杂种优势利用
    1.1 自然雄性不育现象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构想
    1.2 野败型雄性不育性与三系配套
        1.2.1 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培育
        1.2.2 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与三系配套
        1.2.3 珍汕97A和V20A应用情况
    1.3 新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1.3.1 冈型、D型不育系
        1.3.2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3 矮败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4 红莲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5 K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6 其他不育胞质
    1.4 新优良保持系及其不育系的选育
2 新恢复系的创制
    2.1 第二代优良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2.2 第三代抗病恢复系的培育
    2.3 超级稻恢复系的培育
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
    3.1 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
    3.2 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种植面积下降
        3.2.2 产量水平增幅较慢
        3.2.3 优良保持系选育效率较低
4 展望
    4.1 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4.1.1 建立优质高产并重、绿色高效生产的新理念
        4.1.2 构建理想株型
        4.1.3 优化绿色性状
        4.1.4 适于轻简栽培
    4.2 促进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培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

(4)广东杂交水稻抗瘟基因型构成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其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1.2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利用
        1.2.1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1.2.1.1 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及其应用
        1.2.1.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1.2.1.3 分子标记技术在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2.2 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1.2.2.1 水稻基因组学及抗病基因研究
        1.2.2.2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2.3 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的研究
        1.2.3.1 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1.2.3.2 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的鉴定
    1.3 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的现状及策略
        1.3.1 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进展
        1.3.2 杂交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现状及策略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广东杂交稻品种(组合)稻瘟病抗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品种
        2.2.2 苗期室内抗谱测定菌株及培养
        2.2.3 病区病圃田间抗性鉴定
        2.2.4 室内苗期抗谱测定
        2.2.5 调查及评价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2.3.2 杂交组合抗性综合评价
        2.3.3 不同不育系配组组合的抗病性分析
        2.3.4 不同恢复系配组组合的抗病性
    2.4 讨论
        2.4.1 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2.4.2 广东杂交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利用
        2.4.3 广东地区抗源品种的育种应用分析及深入研究
第三章 部分参试杂交稻品种(组合)稻瘟病抗病基因型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标样采集及DNA提取
        3.2.3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3.2.4 抗病基因Pi2、Pi9、Pita等8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
        3.2.4.1 抗病基因Pi2、Pi9、Pita等8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
        3.2.4.2 抗病基因Pi2、Pi9、Pita等8个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检测
    3.3 结果
        3.3.1 参试品种(组合)抗瘟基因的基因型检测及分析
        3.3.2 参试杂交稻组合聚合的抗瘟基因数量分析
        3.3.3 参试品种(组合)聚合基因与品种抗病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广东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型的分布情况
        3.4.2 广东稻区起主要作用的抗瘟基因及品种布局策略
第四章 航恢1179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的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水稻材料
        4.2.2 供试稻瘟病菌株
        4.2.3 抗性遗传分析方法
        4.2.4 抗性基因的关联分析及关联区域的验证
        4.2.5 抗性基因的序列分析
    4.3 结果
        4.3.1 抗性遗传分析结果
        4.3.2 抗性基因的关联分析及关联区域的验证结果
        4.3.3 抗性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航恢1179中只有Pi-h(t)这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吗?
        4.4.2 关联分析法在主效基因鉴定中的有效性
        4.4.3 同一区域存在多个抗性基因的现象
        4.4.4 Pi2基因对广东当前水稻生产的作用
第五章 广东杂交稻品种部分抗瘟基因的抗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稻材料及栽培
        5.2.2 病菌培养、接种及调查
        5.2.3 田间抗性鉴定及调查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抗稻瘟病主效基因的抗谱
        5.3.2 单基因系的田间抗性评价
    5.4 讨论
        5.4.1 广东主效基因的抗谱与育种应用
        5.4.2 广谱抗瘟基因与持久抗性
第六章 综合讨论
    6.1 稻瘟病抗性综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6.2 抗瘟基因型剖析为抗稻瘟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6.3 抗稻瘟病基因鉴定策略
    6.4 抗稻瘟病基因PI2的利用价值
    6.5 广东杂交稻抗病育种策略探讨
    6.6 本研究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表 2
附表 3
附表 4
附表 5
附表 6

(5)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雪花新占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1.1 品比试验
        2.1.2 区域试验
        2.1.3 大田试种示范
    2.2 品质
    2.3 抗病性和抗逆性
    2.4 主要农艺性状
3 栽培技术要点
4 结论与讨论

(6)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7)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稻种子真实性和纯度检测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1 形态标记鉴定法
        1.2 物理化学鉴定法
        1.3 生物化学标记鉴定法
        1.4 DNA分子标记鉴定法
    2 当前应用SSR标记进行品种鉴定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要点
        2.1 快速提取DNA的方法研究
        2.2 PCR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的优化
        2.3 PCR扩增产物检测方法的改进
        2.4 核心引物的筛选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3 研究快速、简便、准确的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品种SSR标记鉴定方法的重要意义
        3.1 杂交种子纯度的快速检测是种子市场和生产的需要
        3.2 杂交水稻品种的快速鉴定方法也是当前水稻新品种测试的需要
    4 两系法杂交稻及其亲本的SSR标记鉴定的重要性
        4.1 两系法杂交稻的特点
        4.2 光温敏不育的原理和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原因
        4.3 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存在的问题
    5 杂交水稻种子中大青棵鉴定
        5.1 大青棵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SSR标记鉴定的意义
        5.2 大青棵产生的遗传机理和SSR标记鉴定的依据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4个两系杂交稻亲本的SSR多态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52对SSR引物在7个亲本间的多态性
        2.2 两优培九F_1及其亲本SSR标记检测验证
    3 讨论
第三章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分子标记多态性
        2.2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2.3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33份亲本的聚类分析
        2.4 33份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
    3 讨论
第四章 粳稻不育系与籼稻及籼稻不育系与粳稻杂交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分析及鉴定大青棵的SSR标记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
        1.3 DNA提取方法和步骤
        1.3.1 DNA提取方法
        1.4 PCR反应和扩增产物检测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5个粳稻不育系与13个籼稻所配38个组合F_1的株高、抽穗期及结实率的表现
        2.2 4个籼稻不育系与9个粳稻父本所配17个组合F_1的株高、抽穗期及结实率的表现
    3 与55个杂交组合F_1代株高、抽穗期显着相关的SSR标记扩增条带
    4 本试验中鉴定大青棵的SSR分子标记
    5 同一个组合在南京和海南的3个性状表现差异
    6 讨论
        6.1 本研究中鉴定大青棵标记
        6.2 大青棵标准的确定
        6.3 不断完善大青棵的鉴定技术
        6.4 六千辛A为母本的大青棵组合类型分析
        6.5 大青棵类型杂株存海南难以进行种植鉴定
        6.6 与株高、抽穗期显着相关的标记分析
        6.7 发现1个有生产潜力的亚种杂交组合
        6.8 快速、高效DNA提取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1.1 改进了DNA提取方法
        1.2 4对SSR引物组合可以鉴定4个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及其亲本
        1.3 建立了33个籼、粳杂交稻亲本的SSR指纹图谱数据库,发现了6对可以用于鉴定籼、粳类型的SSR特征标记
        1.4 发现了可以用于本研究大青棵鉴定的SSR分子标记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8)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研究进展
        1.1 水稻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研究
        1.2 水稻籼粳亚种之间的差异
        1.2.1 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的差异
        1.2.2 光合性状差异
        1.2.3 品质性状差异
        1.3 水稻籼粳亚种分类的方法
        1.3.1 形态指数法
        1.3.2 杂交亲和力法
        1.3.3 同工酶分类法
        1.3.4 数值分类法
        1.3.5 分子标记分类法
        1.3.6 其它分类方法
        1.4 水稻籼粳分类方法的比较
    2 水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2.1 水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中主要应用的分子标记
        2.1.1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2.1.2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标记
        2.1.3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标记
        2.1.4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
        2.1.5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olymorphism)标记
        2.1.6 ILP(Intron Length Polylnorphisms)标记
        2.2 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3 亲缘关系研究
    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3.1 水稻籼粳交亚种间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3.1.1 株高、抽穗期遗传
        3.1.2 剑叶形态遗传
        3.1.3 产量性状遗传
        3.1.4 解剖性状遗传
        3.1.5 品质性状遗传
        3.1.6 谷粒性状遗传
        3.1.7 茎秆抗倒性遗传
        3.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育种应用进展
        3.2.1 水稻籼粳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
        3.2.2 双亲籼粳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2.3 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策略
        3.2.4 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进展
第一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的籼粳分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水稻材料
        1.1.2 ILP 引物
        1.2 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籼粳亚种鉴别方法
        1.2.3 DNA 操作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LP 引物筛选与扩增
        2.2 多态性条带的籼粳属性判别
        2.3 亲本及衍生系籼粳分化成分分析
        2.4 籼(粳)稻成分指数与形态指数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ILP 标记检测水稻籼粳杂交亲本和衍生系籼粳分化的效果
        3.2 水稻籼粳交衍生系的利用
第二章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水稻材料
        1.1.2 SSR 引物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水稻基因组DNA 的提取
        1.2.3 基因组D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1.2.4 SSR 反应体系建立
        1.2.5 SSR 反应程序
        1.2.6 PAGE 电泳检测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1.1 SSR 扩增结果
        2.1.2 遗传多样性分析
        2.1.3 水稻亲本与籼粳杂交衍生系的SSR 标记聚类分析
        2.1.4 基于遗传距离的主成分分析
        2.1.5 遗传结构分析
        2.2 水稻籼粳衍生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2.2.1 亲本对 92gk729 的遗传贡献分析
        2.2.2 亲本对衍生系的遗传贡献分析
        2.2.3 来源于相同杂交组合的各衍生系中亲本的遗传贡献分析
        2.2.4 祖先亲本与籼粳衍生系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3.2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
        3.3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亲缘关系
第三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与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不育系籼粳分化度的检测
        1.3 统计方法
        1.3.1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的度量
        1.3.2 杂种优势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系籼粳分化成分的检测
        2.2 亲本的籼粳遗传分化对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2.3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2.4 亲本籼粳遗传差异适度范围的分析
    3 讨论
        3.1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3.2 环境对籼粳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3.3 实用型强优势籼粳杂交稻的育种策略探讨
第四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茎秆和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2.3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茎秆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2.1.1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种一代茎秆性状的影响
        2.1.2 亲本和杂种一代倒伏指数与各茎秆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1.3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茎秆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2.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籼粳分化对光合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2.2.1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种一代光合性状的影响
        2.2.2 双亲籼粳遗传差异与光合速率杂种优势的关系
    3 讨论
        3.1 亲本籼粳分化对杂交稻茎秆抗倒性的影响
        3.2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籼粳分化对杂交组合光合特性的影响
第五章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改良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衍生世代亲本和杂种一代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值的比较分析
        2.2 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方差比率的比较分析
        2.3 不同衍生世代亲本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2.4 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的改良效果
        3.2 水稻籼粳杂交不同衍生世代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改良趋势
第六章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
        2.3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的育种价值分析
        2.4 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F1 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
        3.2 水稻籼粳杂交育成品系的利用价值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3 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航恢七号选育
2 航恢七号的主要特征特性
    2.1 植株性状
    2.2 穗部性状
    2.3 播抽期与开花习性
    2.4 抗病性
    2.5 航恢七号与原种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比较
    2.6 恢复力表现
3 航恢七号所配部分杂交组合表现
    3.1 培杂航七
    3.2 其他优势较强的杂交新组合
        3.2.1 优杂航七
        3.2.2 华优航七
        3.2.3 天丰优航七
        3.2.4 博优航七
        3.2.5 Ⅱ优航七
4 讨论

四、杂交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J].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2]3个新选育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不育特性及配合力研究[D]. 张进帅.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科学通报, 2016(35)
  • [4]广东杂交水稻抗瘟基因型构成及有效性研究[D]. 周继勇.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雪花新占的选育[J]. 周汉钦,潘大建,范芝兰,李晨,陈建酉,江奕君,高云,冯道基. 广东农业科学, 2013(20)
  • [6]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7]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D]. 戴剑.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9]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遗传基础的研究[D]. 许旭明.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1)
  • [10]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J]. 刘永柱,陈志强,张建国,王慧,郭涛,林轩东. 核农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杂交水稻新组合优优128的选育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