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操作系统35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启明[1](2021)在《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文中指出累计运行15年的万福110kV变电站所采用的生产控制系统及相关一、二次设备已经逐渐出现了抗干扰性差、稳定性弱的问题,无法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且无法适应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工业计算机、电力系统通信、数据库为平台逐步融合形成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多样、结构规范化、可塑性强、人机对话画面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备受广大从事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技术人员欢迎。管理人员研究决定对万福110kV变电站站内相关一、二次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相关生产辅助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提高变电站电力生产的运行检修管理水平。在对万福变电站进行现场实地勘查并结合万福变电站历年生产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严格论证后,提出了本次改造方案中需要遵守的主要设计技术原则。以此次全面改造的预期目标和相关投运要求谨慎制定了符合万福变电站实际情况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智能生产辅助控制系统等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案。为了解决该站地理位置偏远,运维效率低下,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在改造中新增了故障录波装置、线路备自投装置、综合应用服务器、火灾报警装置、电子围栏装置、北斗GPS双源时钟同步装置等性能优越的设备以期提高现有老旧变电站内设备性能,从源头上消除由于设备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万福110kV变电站将三条110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主保护全部更换为光纤差动保护以获得更迅速更稳定的切除故障能力,以及将变电站控制室内监控后台机电源更换为更加可靠的不停电电源供应,以保证事故情况下调度远方值班人员对变电站现场情况的及时掌握。在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制定了万福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的现场施工调试方案。在施工中结合该变电站的现场实际情况,对设备改造的内容、安全技术措施、质量及工艺要求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改造中遇到的如控制室新旧屏位替换、搭设临时后台过渡、保护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配合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优化并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妥善处理方案,为万福变电站改造施工顺利推进带来了便利。改造后的万福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全站一、二次设备进行了高度地功能组合,使其后台操作及监视实现远程实时传送、数据传输稳定、生产运行管理规范化,全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灵活性和可伸展性大大提升。实践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有效可行,改造后全站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结果良好,适于解决万福110kV变电站综自改造问题。
周平[2](2020)在《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靠持续的电能供应是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防误装置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功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发电厂、变电站建设和改造中不可或缺的设备。根据统计数据证实,随着防误装置的推广应用,电气误操作事故大大减少,为电力系统电能可靠供应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现有的主流防误操作装置、微机五防系统,存在防误闭锁不完善等问题。如:无法实时传输遥控操作的设备状态,无法采集敞开式设备的间隔网门、接地线状态等设备状态,防误闭锁的实时性不能保证,无法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的防误闭锁等;离线型防误系统不能实时检测设备状态,采用电脑钥匙开锁,影响操作时间;在线型防误装置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改造成本高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可靠的防止误操作的发生。本文在总结国内防误操作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微机防误操作系统的问题与不足,设计开发了一套实时在线五防系统。本系统采用多层次防误闭锁体系结构,具备电气操作全过程实时防误闭锁功能。它能实时获取变电站电气设备的位置状态信息,整个操作过程完全自动完成,不用使用电脑钥匙,避免了“走空程”事故的发生。同时采用设备位置“双确认”技术,设备操作后位置状态确认由系统自动完成,不仅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大大缩短了运维人员倒闸操作时间。在线式五防系统防误闭锁更加全面,逻辑更加严密,判据更加可靠,从电网安全运行的角度来看,在线式五防系统的应用会使运维人员因电气误操作而生伤亡的概率、电网发生大面积停运的概率和设备损坏的概率均大大降低。本文基于在线式五防技术的深入研究,结合南京路220kV变电站的现状,按照智能电网飞速发展的要求,设计并应用了一种新型的可实现实时监控的五防系统。通过对南京路220kV变电站五防系统现有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系统改造的需求,对在线式五防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该系统采用IEC61850国际通信标准,实现了各层设备间五防闭锁信息传递,变电站现场配套引入新型的智能接地桩、专用锁具和智能终端等设备,使设备状态实时反馈至本系统。按照设计方案,逐步对南京路220kV变电站进行五防系统的实施,文中总结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应用在线式五防系统后,通过对比系统功能、稳定性和操作时间等,分析了本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玮[3](2020)在《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系统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作用也日趋明显。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为保证其稳定性,变电站改造项目也越来越频繁。变电站改造类相关项目的进度计划不仅关系到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用电及用电安全等问题,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变电站改造项目施工前必须充分掌握施工成本、工期目标和各种可利用资源等要素,并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进度可能产生的偏差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项目能按进度计划有序进行。本文结合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对变电站改造项目进度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进度管理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此次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项目背景、项目施工内容、项目可用资源等;之后针对变电站改造项目的特点,对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行工作分解,并分析相关进度影响因素,对工作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利用网络技术等相关方法制定项目的进度计划。再利用时间-成本平衡法压缩进度计划所需时间,并针对压缩的工作步骤提出相应的进度控制措施,对项目实施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最后,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资源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制定进度保障措施,确保进度计划能如期完成。本文通过使用管理学方法和工具对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行了进度管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项目可以按进度计划实施完成,对此次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实用性,可用于实际改造项目过程中,对于类似的电力系统改造项目也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相应参考。
杨光雨[4](2020)在《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厂用电量也迅速增加,其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变电站作为现代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能节点,具有变换电压,分配电能的不可替代作用。依靠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国智能变电站也越来越多元化、宽领域、智能化,形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现代工业建设水平的迅速崛起,使得供电系统的设计越来越完善、系统、全面。为了使变电站正常运行,甚至是提前预测调控,应对变电站中电气主接线的形式以及各种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再配以多功能的系统模块,以实现调度自动化、远方操控等多项智能控制。论文以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为设计对象。首先根据负荷预测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根据地质、水文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按照负荷预测设计电气主接线方式,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主变压器选用三相三绕组自冷式有载调压变压器,中性点设计为直接接地。为保证站用电的可靠性,本站设计两个容量均为100k VA的站用电源,任何一台接地变低压侧站用电源均可承担全站负荷。为保护变电站免受雷击,本站采用2支25m高构架避雷针和2支25m高独立避雷针。本站配置调度数据网设备2套,每套由1台接入层路由器、2台接入层交换机组成,以实现和调度主站的信息共享,通信方式选择更稳定、高效的光纤通信。基于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三层两网”,采用常规互感器加合并单元的配置方案,设计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最后对该110k V智能变电站进行了总结,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论文设计了“常规互感器+合并单元”数字化采集系统,可实现保护和测量要求。设计了“一次开关设备+智能终端”开关设备智能系统,可进行控制以及信息互动化。设计了“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模式系统,可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二次部分配置交直流一体化电源1套,通信电源通过1套3×20A、48V直流变换器为站内通信设备提供电源。站内监控保护统一建模、统一组网、信息共享,通信规约统一采用DL/T860通信标准。
李祥杰[5](2020)在《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在信息化基础上新的电气化时代。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不断推广,电能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水能等能源转换利用的有效载体,并通过特高压电力走廊将其输送到能源重需求地区。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四元素中,每个部分都对电力系统可靠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电网中输电线路是连接各个变电站的银线,变电站就是电网中那一个个的连接节点。它实现着能量的转换与分配工作,既连接着电网,也连接着电力用户,在电网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变电站设计建设阶段,设计是前提,建设是根本,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建设的好坏,也决定了在后期运行中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所以好的方案设计是最根本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电网发展水平和最先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改进优化设计,及时更新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更好地优化负荷分布、增强供电可靠性、服务电力用户。索伦66kV变电站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索伦镇,在索伦地区只有这一座变电站,负责索伦地区农牧业、工业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在本文中,通过对索伦66kV变这样一座运行长达数年的老旧变电站进行现状分析以及索伦地区近年来的负荷增长情况实际调研,找出现行设备的不稳定因素和负荷增长下的危急隐患,给以最优解决方案。论述在现有基础上最大化利用现有一次设备、对小容量变电压器进行增容更换、提升供电能力、解决供电可靠性低、最大化提高电压合格率等方面对索伦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同时论述本设计所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分析判断索伦地区的电力供应需求,多大容量的变压器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实现最经济运行等问题。根据电力系统理论以及兴安电网供电方式的改变重新计算索伦66kV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对不满足要求的一次设备进行重新选型。同时利用本次改造的机会,对电网补偿设备重新梳理,配备满足要求的无功补偿装置。最后根据变电站选型的一次设备情况配置与其对应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依据相关二次设备配置方案设计规范,给出继电保护、自动化、电能计量等二次设备配置方案,最终形成增容改造设计整体方案。
艾嘉麒[6](2020)在《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变电站,通常说的是在电力系统中对电流和电压进行转换,然后进行电能分配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发电站内的变电站一般都是用来升压的,其主要职责就是将产生的电能提高到一定的电力值后输送到高压电网中去。本文针对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kV变电站位于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是该区域的重要供电电源,白狼66kV变电站按照无人值班常规变电站设计。本文结合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电力系统关于变电站设计的相关基本规则,从工程的实际条件出发,针对白狼66千伏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本课题在对白狼区域的基本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预测电力的负载增值,与变电站设计方详细了解变电站负荷特点、具体位置坐标以及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白狼变电站提出经济、合理、易于施工的方案设计。本课题主要研究变电站用电负荷特性,供电线路特殊性及二次保护系统配置,在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并结合现代电力科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设计供电可靠性高、安全稳定、经济适用的变电站增容工程设计方案。依据可研方案到工程现场实地调查,掌握最准确的现场资料;按照兴安盟电网当前运行情况及远期规划条件、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提出工程设计概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计算,精准定位变电站负荷特性。通过电气计算,确定有关电气参数和主接线形式,完成电力系统一次部分设计。根据系统继电保护方式和调度自动化现状,确定二次系统设计方案。
范永恒[7](2020)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取得了显着的提高。但监控与运维自动操作功能尚不完善,如倒闸操作大多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逐项依次操作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位置双确认技术和安措技术也有待加强,伴随电网规模的不断加大,对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及时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就变得越发紧张。所以要改变现存的监控运检工作效率的问题,提高整个电网的性能,就迫使改变现在智能变电站安全监控与运维工作不能有机结合的状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变电站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趋势。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首先,介绍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系统研究背景以及在整个智能变电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智能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的国内外现状,从而为本论文奠定理论支撑;其次,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进行系统设计,明确系统操作范围、设备要求、系统构架及功能等设计原则与要求。然后,介绍并研究了一体化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针对双位置确认技术和一键安措技术展开讨论,对于技术的运用和优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最后,结合吉林省某220kv变电站进行工程实例分析,以项目现状为基础,分析一体化改造涉及的问题并进行技术优化设计,提出项目改造方案,为实际工程改造提供建设性意见。
侯涛[8](2020)在《变电站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冶金企业供配电系统传统运行方式受到了较大冲击,日常作业过程不仅需要满足电网主网框架的规模变化需求,也需要考虑降低企业运行人力成本,这就要求冶金企业不断创新技术,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集控站成为了未来冶金企业供配电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变电站的迅猛增长,集控自动化系统已不能按照传统电网模式来运转,而是要进入到新型超高压电网运维模式,并且通过实施各种功能集中一体的自动化系统来满足安全稳定生产设备良好运营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的确立,也迫使集控系统的建设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无论是设计、建设还是运行、维护都为此目标而不断改进。文章以唐钢220k V集控中心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为背景,首先对变电站集控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变电站集控系统建立所需的条件,并对集中控制系统的特点、应用、运行维护原理加以详细解释;其次以唐钢220k V变电站集控系统功能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总结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对集中控制系统的需求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介绍了改造过程总体设计过程的设计原则、系统体系构架、集控系统功能、系统配置、拓扑五防、二次系统防护等思路;再次对变电站集控系统拓扑五防功能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对总体设计原则、各个子结构的建设方法、集控系统五防原则及功能选择、拓扑五防程序编写策几方面分别提出了建议,通过对操作顺序进行校核,对可维护性的算法进行改进,实现了拓扑五防功能的初步测试,证明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再次研究了集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和控制权管理,针对集控系统的四个安全区进行隔离控制,并分别设计了其硬件环境,提出了三个控制权五防部署方案,分析了每个方案的实施情况;最后通过在唐钢220k V集控中心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整体应用测试,验证了各项内容符合性能标准,能达到预期目的。图25幅;表5个;参60篇。
沈华平[9](2020)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老旧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已处于明显落后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与新建变电站不同,老旧变电站改造必须结合现有设备的状态和成熟的改造技术,保证变电站改造具有小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等特点,而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与变电站未来几年的发展相配套。经研究发现停电时间目前已成为制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进度的首要因素,在广州供电局创建世界一流目标中,对客户平均停电时间要求逐年提高,特别是10k V馈线停电困难问题突出。据统计,广州供电局10k V馈线不可转供或不完全转供比例高达30.83%,而番禺南沙片区更高。220kV富山变电站投运年限超过12年,设备老化问题严重,故障及缺陷频繁发生,保护自动化技术明显落后,主控室内的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需尽快提出改造方案,并对其进行改造。本文在介绍220k V富山变电站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综自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次改造的具体范围,并对改造的具体原则和改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包含了220k V富山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的设备选型和设备功能制定,另外还有变电站的二次部分改造方案,以及在本次改造中提出的优化举措。220kV富山站在经过综自改造后,更换了全站测控装置、3台主变保护装置、220k V母差保护装置、安稳保护装置、10条110k V线路保护装置、PT并列装置、五防系统、GPS装置、智能远动装置、主机及操作员工作站等。在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及信息的远传方面,相关功能如数据采集、SOE报文、遥信、遥控等功能均能实现。在本次改造完成后,站内的设备故障率将大大降低,不论从运维成本上还是供电可靠性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静[10](2018)在《110kV高水站综合自动化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领域——电网也日益朝自动化方向发展。在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中,变电站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目前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为此,针对绵阳市11OkV高水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设计改造,开展变电站的综合系统设计、在线系统设计、保护系统设计以及系统的优化设计等工作。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首对11OkV高水变电站的设计规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站实现自动化的需求与结构特点,进而设计合适的自动化系统结构。其次针对高水站的具体情况,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站端系统和主站系统的设计,通过这两个环节组成整个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功能。接着对变电站的在线监控及智能辅助系统进行设计,通过该模块的设计,实现变电站内设备的在线监测,避免站内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损坏、老化等原因,引发电力事故,同时配置了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对系统提供相应的辅助策略,提供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为了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本文还对保护系统进行了相应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电压等级设计采用了相应的保护方式和不同的器件,并根据智能变电站的特点,确定了保护测控装置、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一体化的配置方案。最后,对自动化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对常规变电站组屏方式分析的基础了,通过以面向间隔的组屏方式代替面向功能的组屏方式,开展了二次设备组屏优化的整合,大大减少了组屏的数量。当系统发生软、硬件故障时,备用设备能自动切换,满足无人值班的要求。
二、交流操作系统35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流操作系统35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万福变电站现状及改造方案 |
2.1 万福变电站运行现状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3.1 集中式系统结构 |
2.3.2 分布式系统结构 |
2.3.3 分层分布式结构 |
2.4 变电站综自通信系统 |
2.4.1 通信任务 |
2.4.2 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万福110kV变电站优化设计 |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3.2 调度自动化 |
3.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3.4 电源系统 |
3.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3.6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施工及调试 |
4.1 改造优化内容 |
4.1.1 电气一次部分 |
4.1.2 电气二次部分 |
4.2 改造质量及工艺要求 |
4.2.1 工程总体要求 |
4.2.2 室内外屏柜安装 |
4.2.3 电缆架设及线芯连接 |
4.3 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 |
4.3.1 施工安全措施优化 |
4.3.2 施工技术措施优化 |
4.4 若干关键问题的解决 |
4.4.1 保护屏屏顶小母线处理 |
4.4.2 试验报告无线打印 |
4.4.3 改造工程中与对侧变电站的配合 |
4.4.4 保护测控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 |
4.4.5 后台监控机的不间断电源 |
4.4.6 变电站控制室屏位安排 |
4.4.7 后台改造平稳过渡 |
4.4.8 时钟同步系统 |
4.5 调试试验 |
4.5.1 监控画面对点试验 |
4.5.2 主要设备试验 |
4.5.3 生产运行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在线式五防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在线式五防系统基本功能 |
2.2 在线式五防系统原理及特征 |
2.3 在线式五防系统的通信 |
2.4 在线式五防系统的关键技术 |
2.5 在线式五防系统故障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设计 |
3.1 南京路220kV变电站概述 |
3.2 南京路220kV变电站五防系统问题及功能需求分析 |
3.3 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应用分析 |
4.1 在线式五防系统站控层应用分析 |
4.2 在线式五防系统间隔层应用分析 |
4.3 在线式五防系统过程层应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式五防系统在南京路220kV变电站的实施 |
5.1 在线式五防系统实施步骤 |
5.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
5.3 在线式五防系统在南京路220kV变电站的实施效果 |
5.4 在线式五防系统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
5.5 在线式五防系统取得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概况及进度影响因素 |
2.1 项目概况 |
2.1.1 项目实施内容 |
2.1.2 项目实施依据 |
2.1.3 项目实施中的供电需求 |
2.1.4 项目可用资源 |
2.2 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分析 |
2.2.1 环境因素对项目进度影响 |
2.2.2 组织机构配置对项目进度影响 |
2.2.3 设备及人力资源对项目进度影响 |
2.2.4 其他因素对项目进度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计划 |
3.1 项目逻辑关系 |
3.1.1 项目工作描述 |
3.1.2 项目工作逻辑关系确定 |
3.2 网络图编制 |
3.2.1 绘制项目进度计划网络图 |
3.2.2 项目工作持续时间估计 |
3.2.3 关键路线确定 |
3.3 项目进度计划优化 |
3.3.1 项目作业时间压缩 |
3.3.2 项目工作最迟开工时与完工时间确定 |
3.3.3 优化后的关键路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控制 |
4.1 项目进度控制流程 |
4.2 项目进度控制的动态监测 |
4.2.1 项目进度计划控制的关键点 |
4.2.2 项目进度的日常监测 |
4.2.3 项目进度的定期监测 |
4.3 项目进度控制的偏差分析 |
4.3.1 项目进度比较 |
4.3.2 项目进度偏差的成因分析 |
4.4 项目进度控制的偏差调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措施 |
5.1.1 组织机构建设 |
5.1.2 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责 |
5.2 资源保障措施 |
5.2.1 材料与机器设备管理 |
5.2.2 资金保障 |
5.3 技术保障措施 |
5.3.1 现场勘查制度 |
5.3.2 施工技术措施 |
5.4 制度保障措施 |
5.4.1 安全管理制度 |
5.4.2 进度责任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与优点 |
1.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 |
1.1.2 智能变电站的优点 |
1.2 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
1.2.1 变电站的发展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展望未来 |
1.3 本文主要设计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变电站设计概述 |
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1.1 电力市场环境分析 |
2.1.2 负荷及负荷特性分析 |
2.1.3 电力负荷预测 |
2.1.4 鲁山县现有变电站状况 |
2.2 站址概况 |
2.2.1 站址自然条件 |
2.2.2 进出线走廊条件 |
2.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 |
2.3 建设规模 |
2.3.1 主变压器规模 |
2.3.2 出线规模 |
2.3.3 无功补偿装置 |
2.4 主要电气参数 |
2.4.1 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 |
2.4.2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4.3 母线通流容量 |
2.4.4 线路六等分零序电流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变电站一次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 |
3.1.1 电气主接线方案 |
3.1.2 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
3.2 短路电流计算 |
3.2.1 短路计算条件 |
3.2.2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
3.3 电气设备及导线的选择 |
3.3.1 主变压器 |
3.3.2 110kV设备 |
3.3.3 35kV设备 |
3.3.4 10kV设备 |
3.3.5 导线的选择 |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
3.4.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3.4.2 配电装置 |
3.5 站用电及照明 |
3.5.1 站用电源 |
3.5.2 站用变压器选择 |
3.5.3 全站照明 |
3.6 防雷接地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三层两网”的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三层两网”的组成 |
4.1.1 过程层原理及设备 |
4.1.2 站控层的特点及优点 |
4.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2.1 系统继电保护 |
4.2.2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
4.3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3.1 现状 |
4.3.2 远动系统 |
4.3.3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4.3.4 二次系统安全保护 |
4.4 通信系统 |
4.4.1 系统通信方案 |
4.4.2 通道组织 |
4.4.3 网络组织 |
4.4.4 站内通信方案 |
4.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5.1 管理模式 |
4.5.2 检测、监控范围 |
4.5.3 设备配置 |
4.6 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4.6.1 交流系统 |
4.6.2 直流系统 |
4.6.3 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5 预制舱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
5.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概念 |
5.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优点 |
5.3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和本站设计 |
5.3.1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组成模块 |
5.3.2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布置 |
5.4 二次预制舱中的时钟同步系统 |
5.5 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发展方向 |
5.6 本章小结 |
6 智能变电站顺控技术 |
6.1 顺控技术的概念及优点 |
6.1.1 远方顺控技术的概念 |
6.1.2 远方顺控技术的优点 |
6.2 顺控技术的技术线路 |
6.2.1 调度顺控模式 |
6.2.2 变电站顺控模式 |
6.2.3 两种技术线路的对比 |
6.3 刀闸的“双确认”技术及在本站的利用 |
6.4 本站顺控操作“五防”逻辑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
第2章 现状调研分析 |
2.1 电网现状 |
2.1.1 兴安盟电网现状 |
2.1.2 科右前旗电网现状 |
2.2 索伦66kV变电站现状 |
2.2.1 一次设备现状 |
2.2.2 二次设备现状 |
2.3 电力负荷预测 |
2.3.1 负荷现状 |
2.3.2 索伦地区近期新增负荷 |
2.3.3 负荷发展预测 |
2.3.4 近期电网建设项目 |
2.4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1 索伦地区电网及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
2.4.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部分设计 |
3.1 主要设计依据 |
3.2 接入系统方案 |
3.3 电气主接线 |
3.4 主变压器的选择 |
3.4.1 主变容量的确定 |
3.4.2 调压计算 |
3.5 电气计算分析 |
3.5.1 潮流计算 |
3.5.2 短路电流计算 |
3.6 无功补偿 |
3.6.1 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3.6.2 无功补偿的计算及设备选择 |
3.7 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
3.7.1 66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7.2 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3.8 电气设备的选择 |
3.8.1 电气设备选择的原则 |
3.8.2 导体的选择 |
3.8.3 其他重要设备的选择 |
3.9 电气设备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3.10 防雷、接地 |
3.11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3.11.1 站用电系统 |
3.11.2 照明 |
3.12 施工过渡方案 |
3.1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部分设计 |
4.1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4.1.1 二次系统现状 |
4.1.2 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配置方案及规模 |
4.2 调度自动化系统 |
4.2.1 调度自动化现状 |
4.2.2 远动系统 |
4.2.3 调度数据网 |
4.2.4 电能量计量系统 |
4.3 变电站的自动化设计 |
4.3.1 监测、监控功能 |
4.3.2 配置方案 |
4.3.3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4.3.4 其他二次系统 |
4.4 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 |
4.4.1 接地 |
4.4.2 防雷 |
4.4.3 抗干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课题背景 |
1.2 变电站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白狼66KV变电站现状 |
1.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系统一次 |
2.1 电力系统概况 |
2.1.1 电网现状 |
2.1.2 白狼供电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2 电力负荷预测 |
2.2.1 负荷现状 |
2.2.2 白狼供电区近期新增负荷 |
2.2.3 负荷发展预测 |
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 工程建设方案及计算分析 |
2.4.1 接入系统方案 |
2.4.2 主要设备选择 |
2.4.3 电气计算分析 |
2.4.4 无功补偿 |
2.4.5 调压计算 |
2.4.6 短路电流计算 |
2.4.7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电气参数选择 |
2.5.1 主变参数 |
2.5.2 无功补偿容量 |
2.5.3 短路电流水平 |
2.6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6.1 电气主接线一般接线形式 |
2.6.2 电气主接线方案技术比较与选择 |
2.6.3 电气主接线 |
2.7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2.7.1 变电工程 |
第3章 电力系统二次 |
3.1 系统继电保护 |
3.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3.1.3 对通信通道等技术要求 |
3.2 调度自动化 |
3.2.1 调度组织关系 |
3.2.2 信息传输方式 |
3.2.3 远动系统 |
3.2.4 调度数据网接入及安全防护 |
3.3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3.1 电能量计量装置现状 |
3.3.2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3.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3.6 系统通信 |
3.6.1 系统概况及调度关系 |
3.6.2 通道要求 |
3.6.3 通信系统现状 |
3.6.5 通信电路建设方案 |
3.6.6 设备配置方案 |
3.7 站内通信 |
3.7.1 通信设备供电系统 |
3.7.2 通信机房及防雷保护措施 |
3.8 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结论与建议 |
第4章 变电站工程部分 |
4.1 电气一次部分 |
4.1.1 建设规模 |
4.1.2 电气主接线 |
4.1.3 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4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
4.1.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4.1.6 防雷接地 |
4.1.7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4.1.8 电缆敷设 |
4.1.9 施工电源 |
4.1.10 施工过渡方案 |
4.2 电气二次部分 |
4.2.1 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式 |
4.2.2 监测、监控功能 |
4.2.3 配置方案 |
4.2.4 与其他设备接口 |
4.2.5 元件保护配置及自动装置 |
4.2.6 交、直流电源 |
4.2.7 其他二次系统 |
4.2.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4.3 土建部分 |
4.3.1 本期工程内容 |
4.3.2 设计原始资料 |
4.3.3 支架及设备基础概述 |
4.3.4 主要建筑材料 |
4.3.5 用地情况说明 |
4.3.6 给排水系统、暖通及消防 |
第5章 设备材料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 |
1.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1.2.3 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概述 |
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概述 |
2.3 变电站综自系统运维技术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体化操作系统设计 |
3.1 一体化系统设计思路 |
3.1.1 明确操作范围 |
3.1.2 一体化系统设备改造的要求 |
3.2 一体化系统设计整体架构设计 |
3.3 一体化系统设计原理 |
3.3.1 可靠性原则 |
3.3.2 安全性原则 |
3.3.3 易用性原则 |
3.4 一体化系统标准界面设计 |
3.5 主子站一体化操作交互设计 |
3.5.1 主子站综合控制模式交互流程 |
3.5.2 主子站分步控制模式交互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技术研究 |
4.1 位置双确认技术 |
4.1.1 断路器位置双确认判据研究 |
4.1.2 隔离刀闸位置双确认判据研究 |
4.2 一键式安措技术 |
4.2.1 一键式安措技术概述 |
4.2.2 构建设备陪停库 |
4.2.3 安措模块与防误校验 |
4.2.4 安措逻辑监视 |
4.2.5 安措可视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项目现状 |
5.2 项目必要性 |
5.3 技术优化方案 |
5.3.1 一体化操作实现方式 |
5.3.2 一体化操作实现存在的问题 |
5.3.3 变电站一体化操作的优化方案 |
5.3.4 方案优化预计效果 |
5.4 项目总体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变电站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变电站集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唐钢220kV变电站运行现状及集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唐钢220kV变电站系统运行现状及问题 |
2.1.1 系统运行现状 |
2.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2 集中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3 变电站集控系统总体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2.3.3 集控系统的功能 |
2.3.4 集控系统配置 |
2.3.5 拓扑五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功能设计 |
3.1 数据通信 |
3.2 数据实时采集及处理 |
3.3 控制操作 |
3.4 事件与告警 |
3.5 PDR与 SOE |
3.5.1 事故追忆与反演(PDR) |
3.5.2 事件顺序记录(SOE) |
3.6 WEB浏览服务 |
3.7 二次系统防护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拓扑五防功能设计 |
4.1 集控系统五防原则 |
4.1.1 五防规则需求 |
4.1.2 五防规则制定 |
4.2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五防功能选择 |
4.3 拓扑五防程序编写策略 |
4.4 操作顺序校核 |
4.5 提高集控系统可维护性的算法改进 |
4.6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拓扑五防功能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系统硬件设计及控制权研究 |
5.1 唐钢220kV变电站集控网络安全 |
5.2 硬件设备 |
5.3 硬件设备控制权及误操作 |
5.3.1 设备控制权方案设计 |
5.3.2 综合防误系统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集控系统在唐钢220kV变电站的应用 |
6.1 唐钢220kV集控中心概述及功能指标 |
6.2 唐钢220kV集控中心系统部署 |
6.2.1 系统硬件网络配置 |
6.2.2 系统软件设计 |
6.2.3 通道接入 |
6.2.4 远动规约分析测试系统 |
6.2.5 唐钢220kV集控中心告警系统设计 |
6.3 集控系统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和原理 |
2.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原则 |
2.3.1 硬件配置要求 |
2.3.2 软件配置要求 |
2.4 间隔层设备微机保护算法 |
2.4.1 主变差动保护 |
2.4.2 纵联保护 |
2.4.3 测控同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kV富山站改造的总体原则 |
3.1 概述 |
3.2 改造的必要性及依据 |
3.2.1 改造的必要性 |
3.2.2 改造依据 |
3.3 改造基本原则及设计思路 |
3.3.1 改造基本原则 |
3.3.2 设计思路 |
3.4 具体改造内容 |
3.5 改造的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20kV富山站的设计方案 |
4.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站控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2.1 站控层设备选型 |
4.2.2 站控层设备功能 |
4.3 间隔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3.1 间隔层设备选型 |
4.3.2 间隔层设备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富山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实施 |
5.1 综合自动化改造管控方案 |
5.2 优化调度系统验收模式 |
5.3 二次部分验收条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110kV高水站综合自动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
2.1 高水110kV变电站设计规模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点 |
2.2.1 集中式结构 |
2.2.2 分布式结构 |
2.2.3 分层分布式结构 |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变电站整体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站端系统设计 |
3.2.1 站端系统总体设计 |
3.2.2 视频监控子系统 |
3.3 主站系统设计 |
3.3.1 硬件设备组成 |
3.3.2 传输网络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变电站在线监控及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
4.1 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
4.1.1 在线监测技术以及IED技术 |
4.1.2 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 |
4.2 智能辅助系统设计 |
4.2.1 系统结构 |
4.2.2 系统功能 |
4.2.3 智能辅助系统配置原则 |
4.3 本章小结 |
5 变电站保护设计 |
5.1 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其元件保护 |
5.1.1 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 |
5.1.2 元件保护 |
5.2 保护测控装置的设计 |
5.2.1 保护测控装置的功能分析 |
5.2.2 保护测控一体化设计方案 |
5.3 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一体化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优化设计 |
6.1 二次设备组屏优化 |
6.1.1 常规变电站组屏方式 |
6.1.2 组屏优化整合的条件 |
6.1.3 组屏优化方案 |
6.2 交直流一体化系统设计 |
6.2.1 系统结构 |
6.2.2 一次部分设计 |
6.2.3 监测部分的设计 |
6.3 工程效应分析 |
6.3.1 社会效应分析 |
6.3.2 经济效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交流操作系统35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D]. 陈启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南京路220kV变电站在线式五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周平. 山东大学, 2020(04)
- [3]阿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关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4]平顶山市某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D]. 杨光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科右前旗索伦66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设计[D]. 李祥杰.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6]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D]. 艾嘉麒.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安全监控与运维一体化研究[D]. 范永恒. 长春大学, 2020(01)
- [8]变电站集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侯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D]. 沈华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110kV高水站综合自动化设计与实现[D]. 王静.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5)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二次设备论文; 计算负荷论文; 进度偏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