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一、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石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万佳林[1](2020)在《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流体的演化过程复杂,针对吐格尔明地区的油气成藏研究较少,对该地区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较少。因此,本次论文以吐格4井、吐西1井、吐东2井、吐东201井和明南1井,共5口井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烃源岩、储层评价和油气成藏过程3个方面展开研究。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地区的侏罗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成熟度较高的特点。烃源岩厚度集中在80m180m,深部的烃源岩均达到了成熟阶段,以产凝析油和凝析气为主,满足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源岩条件。油源对比发现,吐格尔明地区的油气属于混源充注,主要是来自侏罗系层位的烃源岩,也有部分来自三叠系层位的烃源岩。通过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地区储层的矿物组成含量分析,发现石英占了70%90%,显示岩性较脆。纵向上,侏罗系阿合组储层最为发育;平面上,北翼斜坡区的储层最厚。储层普遍致密,孔隙度小于12%。利用流体包裹体荧光检测、均一温度和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并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恢复了吐格尔明地区的成藏演化过程。吐格尔明地区大部分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1)第一期是在康村组早中期(距今约18/17Ma10/9Ma),有低成熟的稠油进行充注,对应的包裹体荧光呈黄色、黄绿色,QGF光谱检测显示除了中部背斜区的吐西1井不发育古油藏之外,其余构造带均有古油藏发育,明南1井的古油藏破坏最严重,原油大量逸散;(2)第二期是在康村组晚期,(距今约10/9Ma6Ma),有高成熟的凝析油大量产生,充注过程中形成蓝白色的烃包裹体;(3)第三期是在库车组时期(距今6Ma以来),埋藏深的地区(即除去吐西1井和明南1井),烃源岩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产生了大量的凝析气充注,并发生了气洗,造成了沥青含量的增加。结合以上研究,推测吐格尔明地区局部构造高部位和中部背斜区的东翼为原油和凝析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具有勘探潜力。

曾维主[2](2020)在《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孔隙结构与页岩油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页岩油是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勘探的重点领域,松辽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巨大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开展松辽盆地重点层位页岩油生成与富集机理研究对于盆地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常规油气资源衰竭后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博士论文通过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青山口组多口钻井岩心样品的矿物岩石学特征,TOC含量、岩石热解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参数,以及储集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等进行实验测试,并重点分析了页岩含油量与岩石地球化学和孔隙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综合探讨富有机质页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形成条件和孔隙结构等对页岩油形成富集的影响控制作用,论文取得以下主要结论认识:(1)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类型属于I型,当前正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以液态烃大量生成为特征。通过分析页岩原始TOC0含量与岩石地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黏土矿物吸附、营养元素输入、藻类勃发和强还原底水环境等条件有关。处于生油窗成熟度阶段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油形成富集的基本条件。(2)页岩的储集孔隙类型以矿物孔隙为主,并发育一定量的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页岩孔隙数量以孔径小于10nm的微小孔隙为主,而孔隙体积主要来自孔径大于10nm的较大孔隙贡献。微小孔隙是页岩的主要孔隙喉道,该类孔隙越发育,孔隙结构越复杂,孔隙连通性越好;较大孔隙是页岩的主要孔隙空间,该类孔隙越发育,孔隙结构越简单,孔隙连通性越差。(3)生油阶段有机质对页岩孔隙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液态产物充填孔隙空间并堵塞孔隙喉道;二是固体有机质自身发育一定量的泡形大孔和收缩裂缝,增加页岩储集性能。不同类型矿物对孔隙结构的影响不同,伊利石是页岩孔隙喉道的主要贡献者,绿泥石充填微小孔隙并堵塞孔隙喉道,石英有利于粒间孔隙的发育,长石发育一定量的溶蚀孔隙或以次生矿物形式充填孔隙空间,碳酸盐矿物主要以胶结物形式破坏页岩孔隙结构。(4)青山口组页岩含油量存在明显的时空非均一性,纵向上青二、三段页岩含油量明显低于青一段,横向上古龙凹陷地区页岩的含油量较高;含油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埋深超过1700m后,含油饱和度OSI值大于100mg/g,表明该深度区间具备一定的页岩油资源潜力;成熟度较高的古龙凹陷页岩中可溶有机质族组成与该地区原油基本一致,液态烃的可动性较好,该地区页岩油资源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5)页岩中烃类的富集受到有机质和矿物组成的影响,含烃量随着TOC含量和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生烃量是控制页岩油富集的主要因素;含烃量随着伊利石和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与这些碎屑矿物是页岩孔隙空间的主要贡献者有关;含烃量随着长石和绿泥石矿物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与这些矿物主要以次生矿物形态充填并堵塞孔隙喉道有关。(6)孔隙结构对页岩油富集具有明显影响,页岩的OSI含量随着N2吸附孔隙体积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压汞孔隙体积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不同孔径范围内的孔隙对页岩油富集影响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页岩中的游离烃主要赋存于大于10nm的孔隙中,而吸附烃主要赋存于小于10nm的孔隙内;OSI含量与汞滞留比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页岩孔隙连通性越差,越有利于页岩油的滞留。(7)低成熟页岩中主要发育油质沥青,成熟页岩中含有大量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和荧光寿命可将烃类包裹体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类型包裹体与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密切相关,代表不同演化阶段的页岩油类型。荧光寿命与烃类包裹体密度密切相关,据此预测齐家古龙凹陷区青山口组产出的页岩油密度在0.750.80g/cm3之间,而扶余抬升区产出的页岩油密度在0.930.94g/cm3之间。

张鑫[3](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刘素彤,肖晖,杜元凯,柳志勇,田雯,李昊玺[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期次》文中提出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含气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均一温度测试、气烃包裹体激光拉曼和包裹体碳同位素分析技术,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天然气成藏期次,并根据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建立了成藏流体演化特征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奥陶系含气储层发育早、晚两期烃类包裹体,早期以沥青包裹体和液烃包裹体为主,反映早期原油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22~142℃对应中侏罗世成藏过程;晚期发育气液烃和气烃包裹体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54~168℃对应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成藏过程。包裹体气烃成分主要为CH4,其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在-38.84‰,表明包裹体中CH4来源于早期原油裂解成因气。结合研究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分析,侏罗纪末-早白垩世为天然气关键成藏期,在天环坳陷斜坡深部及深凹陷区可以形成源自奥陶系气源岩的内幕气藏。

尚培[5](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叶丹琦[6](2019)在《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有助于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化、地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烃源岩生烃史,结合储层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综合确定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成藏期,明确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研究区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在满加尔坳陷和阿瓦提坳陷,加里东中-后期、海西中期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是其三次主生烃期,满加尔坳陷、阿瓦提坳陷分别在海西中期、晚期进入生气阶段,阿瓦提坳陷生烃时间略晚于满加尔坳陷;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坳陷、阿瓦提坳陷和顺托果勒低隆起,加里东中期-现今持续生烃,满加尔坳陷喜山晚期进入生气阶段,其中顺托果勒低隆起烃源岩一直处于低成熟阶段,热演化程度低于邻近坳陷。奥陶系储层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烃类包裹体多赋存在早期粒状方解石胶结物、微裂缝扩大孔内粒状方解石胶结物中,呈零星分布或是群体分布,发暗黄色、黄色荧光,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70~80℃;第Ⅱ期烃类包裹体多分布在连晶方解石胶结物中,发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均一温度为110~130℃;第Ⅲ期烃类包裹体,赋存于溶洞内粗晶镶嵌状方解石胶结物、溶洞内连晶方解石胶结物中,发蓝色、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为140~160℃。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确定了三期成藏: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不同期次成藏范围存在差异。加里东中晚期成藏范围最小,海西晚期和喜山中晚期成藏范围相对较大,几乎在全区均有分布,为主成藏期。其中艾丁地区为加里东晚期成藏;塔北托甫台地区、顺北地区东部和顺西-顺托地区均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三期成藏,跃进地区、顺北地区西部和顺南地区为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两期成藏,古城地区喜山晚期成藏。

郭芸菲[7](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常规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地质冷-热台、激光拉曼探针等实验技术手段,对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岩性、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然后重点研究了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特征,结合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埋藏-热演化史,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并对成岩-成藏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显微镜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将流体包裹体按其宿主矿物的类型及产状分为六种类型。根据宿主矿物的形成序次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可以将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划分为三个期次,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在石英颗粒的微裂隙中,形成于压实作用阶段;第二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在切穿石英颗粒的微裂隙、石英颗粒加大边的微裂隙、切穿石英加大边的微裂隙和切穿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的微裂隙中,形成于石英次生加大的胶结作用阶段;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赋存于铁方解石胶结物中,形成于铁方解石胶结作用阶段。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10~140℃,其中,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10~130℃,第二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20~140℃,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分布在140~150℃。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主要分布在0.35~3.87%,流体包裹体的盐度随均一温度升高表现出增大的趋势。推断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的油气充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成分有H2O、N2、C、H2S、CH4和CO2。根据成分可以分为盐水溶液包裹体、含气态烃盐水包裹体、气态烃包裹体和含C02包裹体。根据气相组分的差异,烃类包裹体分为富CH4、CO2烃类包裹体和富CH4烃类包裹体,富CH4、CO2烃类包裹体常见于第一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富CH4烃类包裹体常见于第二期和第三期被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推断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的油气经历了从低成熟到高成熟的演化。根据流体包裹体盐度、成分、均一温度特征,结合研究区埋藏-热演化史分析,认为研究区有一期天然气充注,充注时期为185~155Ma,即中侏罗世。通过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认为在储层致密时期在175~155Ma。因此,研究区上古生界盒8段气藏的成藏模式为在185~175Ma时期储层先成藏后致密,175~155Ma时期储层边致密边成藏。

刘庆新[8](2018)在《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致密油作为一类重要的非常规资源,近年来备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典型的大型致密砂岩油气区,中生界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石油勘探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制约了勘探成效。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西部探区勘探程度较高的定边、吴起和志丹等地区延长组为研究对象,在构造环境、沉积背景、油藏特征研究基础之上,开展致密油充注过程研究,探讨致密油藏的烃类充注动力机制、运聚机理和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可为鄂尔多斯盆地进一步增储上产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了致密油“持续成藏、连续分布”的成藏机理,补充完善致密油成藏地质理论、并能指导致密油的资源评价、有利区预测与勘探部署评价。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恢复了致密储层在各个成岩阶段的古物性特征。针对延长油田西部地区延长组辫状河三角洲相致密砂岩储层,多种分析测试相结合,研究延长组长6和长7油组致密储层特征、成岩演化及孔隙结构,揭示储层经历了三个成岩阶段的变化,早成岩B期储层达到致密化,压实和胶结作用为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并以该认识为基础,探讨了古物性恢复方法,计算了各个成岩阶段储层的古物性。探讨了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关系。通过储层有机流体特征、包裹体特征和埋藏史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活动,并与储层成岩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期相结合,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一个边成岩、边致密、边成烃、边充注的过程,也就是说致密油充注和储层致密化同时进行,是持续的长期并行过程,主成藏期时储层已经致密化。提出成藏充注动力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化,即“浮力充注—流体压差—抬升负压”。通过将压汞数据与渗透率建立相关关系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充注的阻力,以及石油运移克服阻力所需的连续油柱高度,并结合恢复的成藏古压力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成藏充注动力在成岩作用、生烃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化。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充注模式:早期原油受浮力驱动在中—低渗储层发生了运移和聚集;致密储层形成过程中原油运聚成藏与成岩作用交替进行,生烃增压形成的流体压差驱动原油聚集在距离烃源岩较近的砂体中;晚期致密储层条件下,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高压继续推动源岩排出的油气在临近烃源岩的致密输导层内发生运移、聚集。同时早期聚集的油气在抬升负压的驱动下,沿着微裂隙和优势输导通道进行长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调整。致密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烃类充注—连续成藏—晚期调整,从而形成现今准连续型致密油藏。

何磊[9](2017)在《塔北隆起西段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塔北隆起西段温宿-英买力一带,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剥蚀严重,受限于地震资料品质,地震剖面解释方案不一,尚需进一步探讨;前人研究多聚焦于中、浅层序,对于深部构造认识较少,且目前前人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的阶段,缺乏定量的分析。且由于塔北隆起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特性,不整合面可以指示一期构造活动,精确识别不整合面有助于确定其断裂成因机制,前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目的在于利用最新的2D地震、探井分层、测录井资料、地质图,分析塔北隆起西段地区的构造—地层层序,不整合面特征,断裂系统发育历史和分布特征;建立与北部山前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大剖面,重点分析喀拉玉尔滚构造(包括胜利十六场)、沙井子断裂构造、羊塔克-英买7构造的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深部断裂活动对浅层的控制,利用平衡剖面法进行构造复原;最终分析塔北隆起西段结构和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为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之上,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塔北隆起西段经历多期构造叠加,构造活动复杂,地层剥蚀情况十分严重,向北至库车地区,古生界二叠系、石炭系及泥盆系被大范围剥蚀。(2)沙井子断裂带具体由三条断裂组成,早期基底断裂活动造成古生界地层抬升,温宿凸起雏形形成,沙井子断裂在此基础之上冲断改造,形成现今构造面貌。(3)喀拉玉尔滚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与库车坳陷的边界,具有明显的上下分层变形特征;下伏古生界发育的大型基底逆冲断层,具有明显多期活动的特征。(4)羊塔克-英买7断裂带同时发育有古近系及中寒武统的膏盐岩层,这两套滑脱面,很好的控制了该地区的构造变形,使之呈现盐上盐下分层变形的构造特征;(5)塔北隆起西段油气聚集具有海陆相油源交汇的特点,具备多套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叠加构造对塔北隆起西段地区的油气聚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沙井子断裂带及羊塔克-英买力地区油气运聚模式的分析,不整合面和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有效的沟通油源,利于油气的长距离输导。

胡海燕[10](2016)在《白云凹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烃类充注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南海北部陆架深水区具有很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深水陆坡沉积区。前人针对白云凹陷深水区砂岩储层油气充注期次、成岩作用的独立单一研究较为详细,但对于本区成岩-烃类充注演化过程、成岩流体介质条件演化,以及成岩-烃类充注过程对孔隙演化的影响的研究尚为薄弱。本文利用普通薄片与铸体薄片显微镜下鉴定与定量统计、扫描电镜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图像孔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含烃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与均一温度测定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白云凹陷深水区晚渐新世珠海组-早中新世珠江组砂岩储层岩石学与物性特征、主要成岩作用类型、烃类充注期次、成岩-烃类充注序列、成岩流体演化特征,建立了砂岩储层的成岩-烃类充注-孔隙演化关系,探讨了珠海组与珠江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差异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云凹陷早中新世珠江组、晚渐新世珠海组储层的砂岩类型基本一致,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部分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珠江组砂岩储层普遍进入了中成岩A期,珠海组储层处于中成岩A期~B期。珠海组和珠江组砂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基本相同,但两者在成岩作用强度上有一定差别。珠江组储层早期碳酸盐胶结发育,对压实作用起到了一定抵抗作用,而珠海组早期碳酸盐胶结不发育。珠海组砂岩压实作用明显强于珠江组砂岩,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丧失量(孔隙丧失峰值区20%-38.3%,占总压实孔隙丧失量的71.4%)是珠海组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岭石、石英加大、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是珠海组与珠江组砂岩晚期成岩阶段主要发育的胶结物,但珠海组晚期碳酸盐胶结发育程度强于珠江组,且高岭石向伊利石的转化明显,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丧失量(孔隙丧失峰值区25%-37%%,占总胶结孔隙丧失量的14.3%%)高于珠江组砂岩(孔隙丧失峰值区25%-35%,占总胶结孔隙丧失量的5.0%)。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两个组砂岩储层的物性,但珠江组储层矿物的溶蚀程度强于珠海组砂岩,致使珠江组砂岩储层由溶蚀作用造成的增孔率(增孔峰值区6%-16%,占总增孔量的50.0%)高于珠海组储层(增孔峰值区2%-8%,占总增孔量的51.4%)。图像孔喉分析表明,珠江组砂岩的孔径较大(30.72μm-216.16μm)、喉道较宽(5.48μm-24.04μm),孔喉间连通性较好;珠海组砂岩的孔径(44.33μm-157.27μm)略小于、特别是喉道(3.11μm-16.2μm)小于珠江组砂岩,孔喉间连通性较差,其物性与储集性能差于珠江组砂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流体包裹体特征揭露出,珠江组与珠海组砂岩储层经历了三-四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以第二期、第三期规模最大。砂岩储层的成岩流体介质经历了早期碱性-偏碱性、中期酸性、晚期碱性,晚期-现今弱酸性4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有助于正确认识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机制、探讨成岩-烃类充注动力学过程控制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演变机制,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二、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石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石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相展布
第三章 吐格尔明地区源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1.1 烃源岩厚度
        3.1.2 烃源岩成熟度
    3.2 储层特征
        3.2.1 储层类型划分
        3.2.2 储层宏观特征
        3.2.3 储层微观特征
    3.3 盖层特征
第四章 油气特征及油气源对比
    4.1 原油特征
        4.1.1 原油性质
        4.1.2 原油成熟度
    4.2 天然气特征
        4.2.1 天然气性质
        4.2.2 天然气成熟度
    4.3 油气源对比
        4.3.1 抽提液颜色
        4.3.2 生标化合物
        4.3.3 碳同位素
第五章 油气成藏过程
    5.1 烃包裹体检测
    5.2 储层定量荧光分析
    5.3 包裹体温度特征
    5.4 烃源岩热演化和充注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孔隙结构与页岩油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页岩油定义
        1.1.2 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页岩油形成机理
        1.2.2 页岩油赋存状态
        1.2.3 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方法与思路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与样品来源
    2.1 松辽盆地概况
    2.2 构造演化与沉积地层发育
    2.3 青山口组沉积环境
    2.4 样品来源
第3章 页岩的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研究进展
        3.1.1 页岩矿物学研究进展
        3.1.2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3.2 实验方法
        3.2.1 矿物与有机岩石学
        3.2.2 有机地球化学
    3.3 矿物与有机岩石学分析
        3.3.1 矿物组成
        3.3.2 显微组分
        3.3.3 镜质体反射率
    3.4 页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
        3.4.1 有机碳含量与热解参数
        3.4.2 有机质碳/氮比与碳同位素
    3.5 页岩分子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3.5.1 生物标志化合物
        3.5.2 单体碳同位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山口组页岩的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特征
    4.1 研究进展
        4.1.1 页岩孔隙类型研究进展
        4.1.2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4.2 实验方法
    4.3 页岩孔隙类型扫描电镜观察
        4.3.1 页岩组成能谱识别
        4.3.2 矿物孔隙
        4.3.3 有机质孔隙
        4.3.4 微裂缝
    4.4 页岩孔隙结构低压气体吸附分析
        4.4.1 二氧化碳吸附
        4.4.2 氮气吸附
    4.5 页岩孔隙结构的高压压汞测试
    4.6 页岩孔隙分形维数计算
        4.6.1 氮气吸附分形维数
        4.6.2 压汞分形维数
    4.7 页岩孔隙连通性评价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页岩油储集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进展
    5.2 有机质对页岩油储集孔隙发育的影响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成熟度
        5.2.3 有机质类型
    5.3 矿物组成对页岩油储集孔隙结构的影响
        5.3.1 粘土矿物
        5.3.2 石英矿物
        5.3.3 长石矿物
        5.3.4 碳酸盐矿物
    5.4 可溶有机质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5.4.1 页岩可溶有机质萃取前后孔隙结构比较
        5.4.2 液态烃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5.4.3 萃取后页岩孔隙影响因素分析
    5.5 孔隙连通性影响因素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山口组页岩含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进展
        6.1.1 含油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1.2 页岩油富集的影响因素
    6.2 青山口组页岩的含油性特征
        6.2.1 热解自由烃
        6.2.2 可溶有机质
        6.2.3 游离油和吸附油
    6.3 页岩有机质和埋深的影响
        6.3.1 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
        6.3.2 埋深的影响
    6.4 矿物组成的影响
        6.4.1 粘土矿物
        6.4.2 石英和长石矿物
    6.5 孔隙结构的影响
        6.5.1 孔隙体积
        6.5.2 孔隙大小
        6.5.3 分形维数
        6.5.4 孔隙连通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山口组页岩烃类包裹体与页岩油密度预测
    7.1 研究进展
    7.2 实验方法
    7.3 油质沥青与包裹体的形态与分布
    7.4 油质沥青与包裹体的荧光寿命
    7.5 页岩油生成与产出密度预测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本博士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期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2 样品特征及实验条件
3 烃类包裹体特征
4 气烃包裹体激光拉曼特征
5 包裹体气烃碳同位素特征
6 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演化特征
    6.1 天然气成藏期次
    6.2 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演化特征
7 结 论

(5)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藏期研究方法
        1.2.2 研究区成藏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开展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油气分布特征
    2.1 工区概况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
        2.3.1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
        2.3.2 .海西期构造运动
        2.3.3 .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
        2.3.4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
    2.4 油气分布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生烃史分析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1.1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3.2 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3.2.2 单井热演化史模拟
        3.2.3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3.3 烃源岩生烃史确定成藏期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法确定成藏期
    4.1 样品介绍
    4.2 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期次划分
        4.2.1 烃类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烃类包裹体期次划分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期
        4.3.1 塔北-顺北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4.3.2 顺西-顺托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4.3.3 顺南-古城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第五章 成藏期综合分析与差异对比
    5.1 成藏期综合厘定
        5.1.1 加里东中晚期成藏
        5.1.2 海西晚期成藏
        5.1.3 喜山晚期成藏
    5.2 不同地区成藏期差异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实际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演化史
    2.2 上古生界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储层特征
        2.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2 储层物性及孔隙特征
第3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1 流体包裹体与矿物共生组合关系
    3.2 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划分
第4章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方法及意义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原理
    4.3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
    4.4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盐度特征
    4.5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与油气充注的关系
第5章 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及意义
    5.2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原理
    5.3 研究区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5.4 研究区烃类包裹体成分与油气充注的关系
第6章 成藏期次及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成藏期次研究
    6.2 成岩-成藏耦合关系探讨
        6.2.1 研究区储层致密化研究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机理
        1.3.2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3.3 致密油空间赋存状态
        1.3.4 成岩作用与原油充注相互作用过程
        1.3.5 致密储层中油气运聚机制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6.1 文献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
        1.6.2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1.3 致密油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
    2.2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
        2.2.1 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标志层特征
        2.2.2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发育特征
    2.3 延长组沉积体系及演化
        2.3.1 湖泊—三角洲发育早期(长10—长9 期)
        2.3.2 湖泊—三角洲发育中期(长8—长6 期)
        2.3.3 湖泊消亡期—三角洲发育晚期(长4+5—长1 期)
    2.4 油藏特征
        2.4.1 定边地区油藏特征
        2.4.2 吴起地区油藏特征
        2.4.3 志丹地区油藏特征
第3章 致密储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3.1 沉积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3.1.2 颗粒结构特征
    3.2 致密储层物性特征
        3.2.1 致密储层孔渗特征
        3.2.2 产层含油性与物性分布规律
    3.3 成岩作用
        3.3.1 破坏型成岩作用
        3.3.2 建设型成岩作用
        3.3.3 成岩作用序列
        3.3.4 孔隙度演化
        3.3.5 渗透率演化
    3.4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4.1 储集空间类型
        3.4.2 孔隙结构特征
第4章 储层有机流体特征及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1 储层有机流体特征
        4.1.1 有机流体特性及检测方法
        4.1.2 孔隙沥青岩相学及荧光光谱特征
        4.1.3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荧光特征
    4.2 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2.1 埋藏史分析
        4.2.2 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
        4.2.3 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3 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过程匹配关系
第5章 致密油充注模式与富集机理
    5.1 致密油充注的阻力
        5.1.1 毛细管力计算
        5.1.2 实验压汞法与油藏条件下毛细管力的换算
        5.1.3 生排烃期石油充注的毛细管阻力
    5.2 致密油充注的动力
    5.3 致密油成藏充注的古压力
        5.3.1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模拟计算原理
        5.3.2 利用PIT计算包裹体的捕获压力方法
    5.4 不同充注期致密油成藏机理
    5.5 致密储层中的石油充注模式
第6章 致密油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6.1 致密油藏主控因素
        6.1.1 烃源岩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2 储层分布与物性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3 流体压差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4 裂缝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2 致密油富集成藏特征与模式
        6.2.1 长6 油组成藏模式
        6.2.2 长7 油组成藏模式
    6.3 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
        6.3.1 长7 油组油气分布规律
        6.3.2 长6 油组油气分布规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塔北隆起西段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1.3 研究现状
        1.1.4 存在问题
        1.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地质结构特征研究
        1.2.2 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
        1.2.3 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1.4.1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2.2.1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地质结构
        2.2.2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构造演化
        2.2.3 小结
3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不整合面与构造地层层序
    3.1 塔北隆起西段岩石地层特征
        3.1.1 新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3.1.2 中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3.1.3 古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3.2 塔北隆起西段地震地层系统
        3.2.1 温宿-英买力地区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3.2.2 温宿-英买力地区连井骨架剖面
        3.2.3 塔北西部地区地层地震反射特征
    3.3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不整合面特征
        3.3.1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发育特征
        3.3.2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平面分布特征
        3.3.3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的时间间隔
        3.3.4 温宿-英买力地区构造层划分及演化阶段
4 塔北隆起西段边界断裂带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4.1 沙井子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4.1.1 沙井子断裂带 2D几何学构造特征
        4.1.2 沙井子断裂带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4.1.3 小结
    4.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4.2.1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 2D构造几何学特征
        4.2.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基底逆冲断裂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4.2.3 断距统计分析
        4.2.4 小结
    4.3 胜利十六场构造特征解析
        4.3.1 胜利地区 2D构造几何学特征
        4.3.2 胜利地区断裂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4.3.3 断距统计分析
    4.4 羊塔克-英买7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5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演化特征
    5.1 沙井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5.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中段构造演化特征
    5.3 胜利十六场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5.4 羊塔克-英买力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5.5 塔北隆起西段关键构造变革时期
6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6.1 塔北隆起西段地区油气地质条件
        6.1.1 烃源岩
        6.1.2 储集层特征
        6.1.3 盖层
        6.1.4 生储盖组合
    6.2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6.2.1 叠加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6.2.2 断裂及不整合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白云凹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烃类充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深水区油气勘探及研究现状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特色和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的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与物性特征
    3.1 砂岩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组分特征
    3.2 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及物性特征
        3.2.1 孔隙类型划分
        3.2.2 物性特征
        3.2.3 孔隙结构
第四章 珠海组和珠江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1 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4.2 胶结作用
    4.3 溶蚀作用
    4.4 交代作用
    4.5 成岩阶段划分
第五章 珠海组与珠江组储层中烃类充注期次研究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
    5.2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充注期次
        5.2.1 利用含烃包裹体荧光特征确定油气充注期次
        5.2.2 利用含烃包裹体成分确定油气充注期次
        5.2.3 利用含烃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油气注入期次
第六章 成岩-烃类充注序列与液体介质演化规律研究
    6.1 成岩演化序列关系与烃类充注显微证据
    6.2 珠海组与珠江组储层中各期烃类充注特征
    6.3 成岩流体介质演化规律
第七章 珠海组与珠江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差异性研究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石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万佳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2]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孔隙结构与页岩油潜力研究[D]. 曾维主.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3]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部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期次[J]. 刘素彤,肖晖,杜元凯,柳志勇,田雯,李昊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9(06)
  • [5]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6]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D]. 叶丹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盒8段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研究[D]. 郭芸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8]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D]. 刘庆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塔北隆起西段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D]. 何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10]白云凹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烃类充注过程研究[D]. 胡海燕. 西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储层油包裹体GOR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