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论文文献综述)
钱雪梅[1](2021)在《伊斯兰主义探源》文中提出"伊斯兰主义"是17世纪末法国人发明的词汇,原指伊斯兰教,20世纪初被弃用。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主义被重新赋值后再度流行,成为一个政治术语,指称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是以伊斯兰教为旗号和工具的政治思想及实践,其要旨在于夺取国家政权和社会控制权。它的核心主张是:以伊斯兰的名义,反对"非伊斯兰"的人和物,要求建立所谓"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秩序",推进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伊斯兰化"。这三者分别是它的世界观、政治目标和方法论。伊斯兰主义的政治影响力归根结底依赖于它有多少信奉者和实践者。伊斯兰主义者与普通穆斯林的不同在于,他们把伊斯兰主义混同于伊斯兰教,通过直接或隐秘的方法谋求国家权力或社会权威。
时佳希[2](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指出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肖佳[3](2020)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以来,北高加索地区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已成为俄罗斯国家与社会的严重“隐患”,除民族、宗教、历史遗留问题外,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导致伊斯兰极端主义不断滋生的因素之一。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及其实践,不仅严重威胁和损害了俄罗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而且在社会、思想、生命财产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为研究对象,核心观点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实质是以宗教为幌子的非法政治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暴力手段摧毁国家宪法体制,建立以沙里亚法为唯一准则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本文由四章组成,绪论部分提出选题意义,梳理文献,指出研究内容和方法,辨析相关概念。第一章主要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俄罗斯国家的渗透;第二章列举透析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传播路径;第三章详述伊斯兰极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第四章概括俄罗斯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挑战的举措和经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结论是: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它并不等同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深入研究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对确保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曼苏尔·莫德尔,王立秋[4](2019)在《关于伊斯兰文化与政治的研究:回顾和评估(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四大世界文化传统中,伊斯兰看起来在当代政治中最为显眼。回应这个独特现象的丰富而多样的学术着作总是从这样一个预设伊斯兰与政治现代性冲突的研究传统出发,同时指出信仰对穆斯林来说的核心性和普世性。这一构想与历史的伊斯兰中世俗政治的现实相悖。如果说,反过来,伊斯兰与现代性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个对穆斯林政治之特性的描述。在回应这个问题的时候,另一个研究传统强调,因为伊斯兰一直幸存到了现代,所以,伟大的伊斯兰传统能够在政治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论述虽然就二十世纪早期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历史经验而言是成立的,但它却不符合后来的激进的伊斯兰主义的完全是跨国的和专注于后世的目标。第三个研究传统倾向于为解释政治伊斯兰的兴起,而对宏观的社会过程进行分析;而第四个研究传统呢,则聚焦于宗教的客体化和宗教权威破碎的微观过程,并以此来解释穆斯林政治。但要是缺乏对食利经济在穆斯林例外主义的兴起中扮演的角色的严肃评估的话,这些解释就都是不完整的。在对现有的文献做出批判的评估之后,本文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汪小丽[5](2019)在《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及“去极端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宗教极端主义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公害。近年来,伴随着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复归,宗教极端主义及其组织活动的猖獗,使得众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宗教问题频发,并出现宗教极端化现象,新疆也面临着宗教极端主义威胁与影响。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新疆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处在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最前沿。现阶段,“去极端化”工作是新疆乃至全国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在对新疆宗教极端主义问题的研究中,关于宗教极端主义内涵的界定,对宗教与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原教旨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也还很模糊,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与厘清,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是我们研究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及“去极端化”问题的逻辑起点。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的滋生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表现出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边境有“通道”、网上有“市场”,使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的渗透传播形势异常严峻,并与信教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基于根深蒂固的成见和预设,我们通常认为持宗教极端思想的是贫困、无业、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根据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数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新疆的历史与现实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与上述因素存在的关联度是我们当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迫切需要了解的。宗教极端势力通过多种严密的组织形式实施暴恐活动,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带来严重的危害,威胁国家安全和新疆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因此,加强“去极端化”工作并实施有效的策略实乃当前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解决新疆宗教极端主义问题。
李桥[6](2019)在《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印度尼西亚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印尼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以及贪污腐败问题频发。在此期间,印尼贫困人口暴增、普通民众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人们因而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失望情绪,容易被伊斯兰极端思想煽动。另外,伊斯兰复兴运动将大量极端思想言论带入印尼,并吸引印尼穆斯林前往中东加入圣战,这些穆斯林随后将圣战理念和作战技术带回印尼,成立众多伊斯兰极端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极端活动,伊斯兰极端主义开始在印尼崛起。印尼伊斯兰极端主义以传播伊斯兰极端思想和策划实施极端暴力活动为表现形式,给印尼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首先,伊斯兰极端主义导致地区分离主义运动加剧。地区分离主义势力起初只是向政府要求地方自治权,但在伊斯兰极端组织的介入下转变为要求地区独立,因而彻底演化为分离主义运动;其次,伊斯兰极端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印尼本土伊斯兰极端组织在建国初期便主导实施了多起暴力恐怖事件,他们不仅在印尼实施爆炸袭击活动,而且将势力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蔓延。在2014年中东“伊斯兰国”运动兴起后,印尼本土伊斯兰极端组织受到了“伊斯兰国”的影响,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活跃起来;最后,伊斯兰极端主义导致印尼政治安全受到影响。伊斯兰极端组织先是在建国初期发动叛乱,后来又左右民主选举,给政府决策施加压力。针对伊斯兰极端主义造成的恶劣影响,印尼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这些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与机构、展开国际合作反恐、遏制伊斯兰极端思想以及其他相关措施。最后,本文结合政府应对措施所取得的效果和现实条件,重点对印尼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将持续存在并对印尼安全产生新的威胁。这些威胁包括政治选举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煽动性的宗教议题左右及其与中国的合作受阻。
李娜[7](2018)在《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宗教和政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斯兰世界着名的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伊斯兰宗教与政治思想改革。其改革思想上承阿富汗尼、阿卜杜的伊斯兰现代主义、下起卡瓦克比等人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哈桑·班纳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其思想糅合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这三种思想、思潮。其思想特点是承上启下、“中庸”、调和、灵活多变、注重现实、矛盾复杂,其根源在于对伊斯兰世界面临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冲击与挑战的回应。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世俗民族主义兴起发展等时代主题的变化使里达深陷探索伊斯兰世界出路的困境。实现伊斯兰教改革与复兴,协调传统与现代化、宗教与政治间的关系,是拉希德·里达宗教与政治改革思想的核心。其改革在埃及与伊斯兰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围绕拉希德·里达的生平、着作等为线索,梳理和分析了里达一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尤其重点研究里达的宗教与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影响。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拉希德·里达的生平概况,自早期家庭及教育至晚年不同阶段里达的主要活动及思想渊源。里达的宗教与政治改革思想根源于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深受其生平经历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研究里达的宗教改革思想,对当时穆斯林与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对传统伊斯兰教法的改革的原则和内容。里达以现代科学与理性重新注释《古兰经》,倡导开放创制之门是其宗教改革的核心。其希望通过宗教改革实现伊斯兰世界的复兴。第三部分,研究里达的不同阶段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由支持奥斯曼苏丹的统治到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以及致力于实现阿拉伯国家团结与构建“伊斯兰国家”是该阶段里思想的主要表现。其最主要的目标是构建哈里发制的伊斯兰国家。第四部分,研究里达对埃及和穆斯林世界产生的影响。里达的宗教与政治改革思想既有对阿富汗尼、阿卜杜伊斯兰现代主义的扬弃,亦有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贡献,以及对哈桑·班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深远影响。拉希德·里达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承上启下,对厘清19世纪末20世纪初穆斯林思想发展变化有突出的作用。里达为探索穆斯林世界未来发展与出路做出了有益探索,其盛名享誉伊斯兰世界。
张丽娟,马品彦[8](2017)在《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辨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认为在辩证看待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利用与被利用"关系的同时,应从不同层面对伊斯兰教的被利用进行深入剖析,并与伊斯兰教自身予以相应的区分。基于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教关系的研究,作者从逻辑结构出发对伊斯兰教何以被利用进行了剖析,并对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教义、手段、体系和本质等方面深层次的对比分析。
刘领平[9](2017)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引发的政教矛盾,教派冲突,迟滞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导致政局动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东乱局后再次掀起新的高潮,影响范围波及南亚、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本文通过研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形成与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主张,以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状况,探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号召“圣战”产生的暴力恐怖主义,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影响着相关国家的合作,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构成挑战,进而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安全与稳定。本文对此以中国的视角提出健全强化公共安全治理平台等多种方式防范伊斯兰原教旨极端化,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与畅通。
王文俊[10](2016)在《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东南亚是一个具有深厚多元宗教文化特点的地区。在东南亚现存的诸多世界性和区域性宗教中,伊斯兰教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信仰人数也最多。从全球伊斯兰教分布的版图来看,东南亚地区在地理意义上属于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尽管在地缘上与中东相距较远,但从伊斯兰教传入至今,东南亚地区就一直受到来自伊斯兰教中心—中东地区的影响。在两地以宗教为主要纽带的交往史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明体系和价值观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将打破东南亚区域内部的文化地理藩篱,基于历史学、民族学、国际政治学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世界体系”中的“伊斯兰体系”及“宗教文化圈”视角出发,以东南亚和中东两地之间伊斯兰教交往史的时间为线索,来研究探讨一种处于普遍联系且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官方、民间、甚至是宗教极端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这项研究的初衷,旨在使我们更全面和更深入地了解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的整体性与地域性之间的关系,考察伊斯兰世界传统中心地带对其边缘地带的影响及彼此之间的互动,进而考察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特征和趋势。立足于宗教关系和宗教文化关系史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炼出当代东南亚与中东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纽带而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呈现出的普遍性规律、总体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围绕主题进行论述。第一个部分为绪论,主体部分包括五个章节,最后一个部分为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东南亚伊斯兰教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与此选题相关的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和相应说明。文章的主体为第一章至第五章。作为背景,第一章简要概述了东南亚伊斯兰教的历史源流及其与中东的早期联系。其内容以伊斯兰教的起源、伊斯兰教的特点及伊斯兰教的传播为主,介绍了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的简史和早期传播的特点,并概述了西方殖民统治时期东南亚与中东的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人民殖民抗争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简述西方殖民统治时代基督教文明的兴盛与伊斯兰文明的式微后,本文考察了东南亚伊斯兰教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所做出的回应,以及该时期中东反殖民主义新思潮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第二章以二战后东南亚与中东地区民族主义运动为基础,集中论述了同为亚非民族独立浪潮中的中东和东南亚国家民族主义的兴起,重点分析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民族主义中的伊斯兰教因素。尽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伊斯兰教在上述国家民族独立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始终不能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为民族国家的独立发挥了作用。并分析了在这一时期两地伊斯兰教关系中的官方联系和民间联系。第三章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下,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不断高涨,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南亚伊斯兰社会面对来自中东伊斯兰思潮的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也在各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论文以马来西亚为例分析了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第四章则根据逻辑时序,以“9·11”事件为背景,集中论述东南亚与中东伊斯兰极端势力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基地组织”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并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南部、菲律宾南部、及缅甸西南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伊斯兰极端势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和论述。第五章论述了“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的关系。以“阿拉伯之春”的序幕和蔓延为出发点,分析了“阿拉伯之春”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在此之后,论述了“伊斯兰国”势力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对东南亚地区反恐合作所带来的挑战。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语,对东南亚与中东伊斯兰教关系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归纳出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对当今国际社会秩序构建的启示。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1)伊斯兰主义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伊斯兰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
(一) “伊斯兰主义”概念的产生 |
(二) “伊斯兰主义”成为全新的政治术语 |
二、 “伊斯兰主义”的主要内涵 |
(一) 概念界定 |
(二) 与相关术语的关系 |
1. 伊斯兰主义与政治伊斯兰。 |
2. 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
3. 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复兴。 |
三、 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主张 |
(一) 反对“非伊斯兰” |
(二) 建立“伊斯兰秩序” |
1. 主权只归属于神。 |
2. 全面、排他的“教法统治”。 |
第一,认为沙里亚不限于法律领域,是无所不包、无远弗届、普遍有效的法则。 |
第二,排斥和否定所谓“人造法律”。 |
(三) 推行“全面伊斯兰化” |
四、 识别不同类型的伊斯兰主义力量 |
结 语 |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问题意识 |
(二)现实考量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 论文结构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
小结 |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
小结 |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
小结 |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
1.信德民族主义 |
2.普什图民族主义 |
3.俾路支民族主义 |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
1.土邦 |
2.部落 |
3.城乡 |
小结 |
结论 |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3)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 关于俄罗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研究 |
2. 关于达吉斯坦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研究 |
3. 关于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研究 |
三、相关概念辨析 |
1. 宗教极端主义 |
2. 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辨析 |
3. 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辨析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五、重点与难点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滋生 |
第一节 俄罗斯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
一、俄罗斯穆斯林民族、教派构成及分布现状 |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俄罗斯(从20世纪70年代起) |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为俄罗斯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 |
第二节 国家转型和社会动荡 |
一、价值观真空和文化真空 |
二、经济滑坡,生活水平降低,贫富差距扩大 |
三、寡头当政,互相争权,社会管理混乱 |
第三节 外部伊斯兰极端思想和势力的渗透 |
一、二战后伊斯兰宗教思想的勃兴,瓦哈比主义的渗透 |
二、国际伊斯兰组织的影响 |
第二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传播路径 |
第一节 通过教育、宗教活动传播伊斯兰极端思想 |
一、兴建宗教学校,举办青年穆斯林夏令营、研讨会 |
二、利用宗教活动传播极端思想 |
第二节 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极端主义思想 |
一、成立出版社,印刷大量带有极端主义思想的刊物 |
二、打造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网络 |
第三节 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高加索酋长国 |
第三章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影响 |
第一节 伊斯兰教派分裂加剧 |
一、教派构成 |
二、教义立场分歧 |
三、宗教政治权利争夺 |
第二节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
第三节 对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巨大冲击 |
第四章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举措及启示 |
第一节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举措 |
一、加强立法打击 |
二、完善宗教事务组织管理,团结伊斯兰权威机构和宗教活动人士 |
三、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手段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矛盾 |
四、加强网络监管 |
五、加强国际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启示 |
一、发展经济是杜绝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 |
二、加强对宗教组织、学校、互联网等思想传播阵地的监管工作 |
三、完善法律制度,促进民族团结,杜绝滋生民族分离主义 |
四、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际合作,增强对“三股势力”的打击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关于伊斯兰文化与政治的研究:回顾和评估(上)(论文提纲范文)
伊斯兰与政治现代性 |
威廉·琼斯的浪漫派vs.詹姆斯·密尔的理性主义 |
伊斯兰研究专家的视角 |
萨义德对东方学的批判 |
伊本·赫勒敦的阿萨比亚概念和王朝生命周期理论 |
穆斯林政治的特性 |
关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社会进程理论 |
政治伊斯兰的人类学 |
食利主义vs伊斯兰:食利国家之下的政治 |
(5)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及“去极端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动态趋势分析 |
1.3 研究方法、重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重难点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阐释 |
2.1 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定义的辨析 |
2.1.1 宗教极端主义的涵义 |
2.1.2 宗教极端主义的载体 |
2.1.3 宗教极端主义的基本特征 |
2.2 宗教与宗教极端主义的关系辨析 |
2.2.1 宗教的内容和形式与宗教极端主义不同 |
2.2.2 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 |
2.2.3 宗教极端主义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属于极少数 |
2.3 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的关系辨析 |
2.3.1 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关系 |
2.3.2 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关系 |
3 新疆宗教极端主义滋生背景及表现 |
3.1 境外有“种子” |
3.1.1 “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早期影响 |
3.1.2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传播 |
3.1.3 寄居中亚的“东突”分裂组织 |
3.1.4 “基地”和“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兴起 |
3.1.5 西方国家对“东突”势力的支持动员 |
3.2 境内有“土壤” |
3.2.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情况 |
3.2.2 民族分裂主义的产生 |
3.2.3 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及危害认识不清 |
3.2.4 私办经文学校泛滥失控 |
3.3 网上有“市场” |
3.4.1 宗教极端主义的传媒向度 |
3.4.2 宗教极端主义的网络传播 |
3.4.3 宗教极端活动的网上实施 |
4 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状况及危害 |
4.1 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手法 |
4.1.1 “清真”概念滥用及扩大化 |
4.1.2 宣扬教高于法,鼓吹“圣战” |
4.1.3 宗教极端主义将风俗习惯绝对化 |
4.1.4 私办地下经文学校 |
4.2 影响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相关因素 |
4.2.1 与受教育程度的关联 |
4.2.2 与年龄范围和性别的关联 |
4.2.3 与就业和经济条件的关联 |
4.3 宗教极端主义的活动形式 |
4.3.1 伊扎布特 |
4.3.2 伊吉拉特 |
4.3.3 东伊运 |
4.4 宗教极端活动带来的危害 |
4.4.1 削弱扶贫成效,阻碍经济发展 |
4.4.2 扰乱民众生活,破坏民族团结 |
4.4.3 歪曲宗教思想,影响宗教正常发展 |
4.4.4 制造文化疏离,诱发民族对立 |
4.4.5 策划恐怖事件,引发社会恐慌 |
4.4.6 增加反恐成本,加重社会负荷 |
4.4.7 威胁国家安全,损害大国形象 |
5 新疆“去极端化”策略 |
5.1 加强党对“去极端化”工作的领导 |
5.1.1 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 |
5.1.2 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5.1.3 坚持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
5.1.4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水平 |
5.2 加强和完善伊斯兰教自身建设工作 |
5.2.1 正面阐释伊斯兰教文明的优良传统 |
5.2.2 严格把关宗教人士的选拔和管理 |
5.2.3 高度重视培养宗教人才 |
5.2.4 促进伊斯兰教协会建设 |
5.3 加强“去极端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
5.3.1 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动员 |
5.3.2 深化解经讲经工作,抵御宗教极端思想 |
5.3.3 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 |
5.3.4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5.4 注重以人为本,集群众力量“去极端化” |
5.4.1 重视对信教群众的精神关怀 |
5.4.2 加强经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
5.4.3 尊重公民宗教信仰权利,为正常宗教活动提供空间 |
5.5 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免疫力 |
5.5.1 深化科学普及,清除宗教极端主义的生存土壤 |
5.5.2 加强文化教育,压缩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空间 |
5.5.3 加强对基本群众的全面教育 |
5.6 狠抓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去极端化”工作 |
5.6.1 注重对有一定宗教知识的非宗教教职人员的帮教治理转化 |
5.6.2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
5.6.3 增强对妇女群体的宣传教育 |
5.6.4 持续抓好教育培训转化工作 |
5.7 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抵制宗教极端主义网络渗透 |
5.7.1 关注网络空间安全动态 |
5.7.2 培养高素质专业网络人才队伍 |
5.7.3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管理机制 |
5.7.4 严惩网上非法传播宗教的行为 |
5.8 增强“去极端化”领域国际合作 |
5.8.1 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舆论支持,挤压极端势力的生存空间 |
5.8.2 各国加强合作,缩小暴恐势力范围 |
5.8.3 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印度尼西亚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极端主义概览 |
第一节 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印度尼西亚的崛起 |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印度尼西亚的起源 |
二、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印度尼西亚的演变 |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主要的伊斯兰极端组织 |
一、“回教之家(DI)” |
二、“伊斯兰祈祷团(JI)” |
三、“印尼战士理事会(MMI)” |
四、“伊斯兰扞卫者阵线(FPI)” |
五、“圣战军(LJ)” |
第二章 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印度尼西亚安全的影响 |
第一节 加剧了分离主义运动 |
一、分离主义运动的初始阶段 |
二、分离主义运动日益加剧 |
第二节 激化了恐怖主义活动 |
一、恐怖主义活动的初始阶段 |
二、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 |
第三节 威胁了政治安全 |
一、左右民主选举局势 |
二、干扰政府决策 |
第三章 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应对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与机构 |
第二节 国际合作反恐 |
第三节 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 |
第四节 其他相关措施 |
第四章 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前景及其对印尼安全的可能性影响 |
第一节 印尼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前景 |
第二节 其对印尼安全的可能性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宗教和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本文的重难点、不足与创新点 |
一、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的概况介绍 |
(一) 拉希德·里达的生平 |
1.家庭及早期教育(1865-1897) |
2.青年时期的学习与事业(1897-1914) |
3.一战期间的活动(1914-1918) |
4.一战后到晚年的活动(1918-1935) |
(二) 主要着作 |
1.《灯塔月刊》 |
2.《穆罕默德·阿卜杜传》 |
3.《穆罕默德的启示》 |
4.《哈里发制度或至高无上的伊玛目制度》 |
5.《基督教评论和论证伊斯兰》 |
(三) 思想渊源 |
1.遵循罕百里学派的传统 |
2.中世纪教法学家思想 |
3.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 |
4.西方现代思想 |
二、里达的伊斯兰宗教改革思想 |
(一) 认识当时的东西方世界 |
1.穆斯林衰落的原因 |
2.认识西方文明 |
3.支持瓦哈比派复兴 |
(二) 改革的理论与原则 |
1.继承发扬先辈宗教改革思想 |
2.提倡正本清源反对盲目复古 |
3.伊斯兰教法改革原则 |
(三) 伊斯兰教法改革内容 |
1.遵循《古兰经》和圣训 |
2.开放“创制”之门,“类比”“公议”的新阐释 |
3.区分吉哈德和叛教 |
4.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新阐释 |
5.公共福利的新阐释 |
6.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
7.其他方面 |
(四) 伊斯兰教改革的认识与评价 |
三、里达的政治思想 |
(一) 支持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
1.支持奥斯曼统治的原因 |
2.具体表现 |
(二) 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
1.转向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原因 |
2.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实践 |
3.认识里达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
(三) 构建“伊斯兰国家”思想 |
1.构建“伊斯兰国家”的原因 |
2.构建“伊斯兰国家”思想内容 |
3.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特点 |
4.“伊斯兰国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
(四) 里达政治思想的认识与评价 |
四、里达思想对埃及和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
(一) 阿富汗尼和阿卜杜思想的扬弃 |
1.与阿富汗尼改革思想的异同 |
2.继承与发扬导师阿卜杜思想 |
3.与阿富汗尼、阿卜杜相比里达改革思想的特点 |
(二) 推动埃及的现代主义改革与对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
1.促进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
2.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
3.对埃及的影响及领导了萨拉菲运动 |
(三) 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起源探析 |
1.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词义辨析 |
2.探讨里达思想是否是原教旨主义思想的起源 |
3.里达思想是原教旨主义思想理论来源 |
(四) 对哈桑·班纳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六)文章框架 |
第一章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与演变 |
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内涵 |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 |
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演变 |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第二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状况 |
一、西亚地区 |
(一)沙特 |
(二)伊朗 |
(三)土耳其 |
(四)叙利亚和伊拉克 |
二、南亚地区 |
三、中亚地区 |
四、中国新疆地区 |
第三章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 |
一、导致相关国家政局动荡 |
(一)影响相关国家政教关系 |
(二)教派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
(三)迟滞国家现代化进程 |
(四)影响中国对外投资的效果 |
二、暴力恐怖主义影响区域安全与稳定 |
(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圣战”思想 |
(二)暴力恐怖主义破坏社会稳定 |
(三)对我国海外利益的影响 |
三、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合作 |
(一)西亚 |
(二)南亚 |
(三)中亚 |
四、影响我国西北边疆安全 |
(一)对我国西北地区渗透影响边疆安全 |
(二)助长新疆“三股势力”的气焰 |
(三)影响新疆核心区作用的发挥 |
第四章 对策及建议:中国的视角 |
一、通过双边、多边等方式防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化 |
二、健全和强化公共安全治理机构和平台 |
三、坚决打击新疆“三股势力” |
四、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理论与相关概念 |
一、理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东南亚伊斯兰教的起源及其与中东的早期关系 |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伊斯兰体系的形成 |
一、伊斯兰教及其特点 |
二、伊斯兰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入与传播 |
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入 |
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
三、东南亚伊斯兰教传入和传播早期与中东关系的特点 |
第三节 西方殖民统治时期的东南亚与中东 |
一、伊斯兰文明的衰落 |
二、殖民统治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小结 |
第二章 二战后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殖民体系的崩溃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
一、伊斯兰世界的危机 |
二、东南亚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 |
第二节 二战后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 |
一、官方的联系 |
二、民间的联系 |
第三节 东南亚民族主义中的伊斯兰教因素 |
一、印度尼西亚 |
二、马来西亚 |
三、文莱 |
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20世纪70至90年代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
一、伊斯兰世界的变化 |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一、东南亚地区发展的困境 |
二、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的影响 |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后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 |
一、官方的联系 |
二、民间的联系 |
小结 |
第四章 “9·11”事件后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动荡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
二、中东主要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 |
第二节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组织与中东的关系 |
一、中东伊斯兰极端思想向东南亚传播的途径 |
二、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 |
三、“基地组织”对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响 |
第三节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个案分析 |
一、印尼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二、马来西亚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三、泰南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四、菲律宾摩洛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五、缅甸若开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中东 |
小结 |
第五章 “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与中东 |
第一节 “阿拉伯之春” |
一、“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和原因 |
二、“阿拉伯之春”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
第二节 “阿拉伯之春”影响下的东南亚 |
一、“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的影响 |
二、“阿拉伯之春”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三节 “伊斯兰国”与东南亚 |
一、“伊斯兰国”向东南亚的蔓延 |
二、“伊斯兰国”对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响 |
三、东南亚国家反恐面临的挑战 |
小结 |
结语 |
一、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特征和趋势 |
二、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斯兰主义探源[J]. 钱雪梅. 国际政治研究, 2021(05)
-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3]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研究[D]. 肖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关于伊斯兰文化与政治的研究:回顾和评估(上)[J]. 曼苏尔·莫德尔,王立秋. 中国穆斯林, 2019(05)
- [5]新疆宗教极端主义及“去极端化”策略研究[D]. 汪小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2)
- [6]伊斯兰极端主义对印度尼西亚安全的影响[D]. 李桥.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宗教和政治思想研究[D]. 李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8(09)
- [8]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辨析[J]. 张丽娟,马品彦. 新疆社会科学, 2017(05)
- [9]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影响研究[D]. 刘领平. 兰州大学, 2017(02)
- [10]当代东南亚与中东的伊斯兰教关系研究[D]. 王文俊. 云南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