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一、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1](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李婕妤[2](2021)在《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的沟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对结直肠癌夫妻间沟通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和类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描述性研究: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某三甲医院肿瘤内外科143对结直肠癌患者及其配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症相关问题夫妻沟通量表(CRCP)、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和癌症行为量表简洁量表(CBI-B)为工具调查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症相关问题夫妻沟通量表(CRCP)、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量表(CBS-CP)和癌症行为量表简洁量表(CBI-B)为工具调查配偶照顾者的沟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沟通影响因素。类实验研究: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对结直肠癌患者及其配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干预前后以癌症相关问题夫妻沟通量表(CRCP)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为评价工具。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其干预效果。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得分为8.62±2.16(3~13)分,得分在8分及以上的占67.8%。配偶照顾者的沟通得分为9.37±2.19(4~13)分,得分在8分及以上的占77.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得分在不同的家庭月收入(P<0.01)、结直肠癌患者文化程度(P<0.01)、配偶照顾者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工作状态)方面(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配偶照顾者的沟通得分在结直肠癌患者和配偶照顾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工作状态)和家庭月收入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得分与自身焦虑抑郁(P<0.01)和自我感受负担(P<0.05)呈正相关,与自身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1)。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得分与配偶照顾者的焦虑抑郁(P<0.05)和照顾者负担(P<0.01)呈正相关,与配偶照顾者的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1)。配偶照顾者的沟通得分与自身焦虑抑郁和照顾者负担呈正相关(P均<0.01),与自身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1)。配偶照顾者的沟通得分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和自我感受负担呈正相关(P均<0.01),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自我效能呈负相关(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抑郁、配偶照顾者的职业(工作状态)以及结直肠癌患者和配偶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是结直肠癌患者沟通的主要预测因子,结直肠癌患者沟通的3次回归分析(单独与患者自身的5项变量,单独与配偶照顾者的6项变量以及同时与两者的11项变量)分别解释了沟通得分的23.5%、24.3%和31.7%的变异量。家庭月收入、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抑郁以及配偶照顾者的文化程度和自我效能是配偶照顾者沟通的主要预测因子,配偶照顾者沟通的3次回归分析(单独与配偶照顾者自身的7项变量、单独与患者的7项变量以及同时与两者的14项变量)分别解释了沟通得分的51.8%、42.1%和55.0%的变异量。(5)干预后结直肠癌患者(P<0.05)及其配偶照顾者(P<0.05)的沟通得分和焦虑抑郁得分较干预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及其配偶照顾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困难。结直肠癌患者的沟通影响因素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抑郁、配偶照顾者的职业(工作状态)以及结直肠癌患者和配偶照顾者自我效能。配偶照顾者的沟通影响因素为家庭月收入、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抑郁以及配偶照顾者的文化程度和自我效能。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有效促进结直肠癌患者及其配偶照顾者间癌症相关问题的沟通,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宁丽[3](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胡洁蔓[4](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雷婷[5](2021)在《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作用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与症状负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之间的关系,探讨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作用路径,旨在为提高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明确影响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主要因素。基于姜乾金的心理应激过程理论模型,结合文献研究结果,构建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模型。通过横断面研究,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16例老年癌症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简易版疾病认知问卷和中文版失志量表为研究工具,验证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模型。运用SPSS 26.0、AMO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介效果分析。结果(1)通过检索9个电子数据库:Pub Med(Ovi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Ovid),CINAHL(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对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文中提取的30个因素中,报告次数较多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方式、月收入、癌症分期、症状负担、抑郁、有无造口、术后时长、工作状况等,排除一般资料以及存在争议的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影响因素,因此,最终确定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证据级别高、报告次数多的影响因素为症状负担、屈服应对、社会支持。基于姜乾金的心理应激过程理论,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构建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作用的路径模型。(2)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得分为(36.7±11.5)分,有78.3%的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存在高失志。失志综合征与屈服应对方式(r=0.507)、癌症症状(r=0.387)、症状负担(r=0.385)、症状干扰(r=0.298)、认知评价(r=0.283)、回避应对方式(r=0.178)呈显着正相关(P<0.01);失志综合征与面对应对方式(r=-0.137)(P<0.05)、社会支持(r=-0.344)、客观支持(r=-0.158)、主观支持(r=-0.326)、对支持的利用度(r=-0.237)呈显着负相关(P<0.0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患者的失志综合征有显着影响(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癌症症状、认知评价、屈服应对、社会支持最终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失志综合征总变异的38.2%。(4)路径模型显示,癌症症状可直接影响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直接效应量为0.145(P<0.01),占总效果的66.8%;屈服应对在癌症症状和患者失志综合征之间起到显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40(P<0.01),占总中介效应的55.6%;屈服应对和社会支持在癌症症状与患者失志综合征之间起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09(P<0.01),占总中介效应12.5%;认知评价在癌症症状与患者失志综合征之间起显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24(P<0.01),占总中介效应的11.1%。结论(1)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发生率高,癌症症状、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屈服应对是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独立影响因素。(2)屈服应对、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在癌症症状影响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癌症症状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患者失志综合征,且直接效应量最为突出,癌症症状还可通过屈服应对、社会支持、认知评价间接作用于患者失志综合征,其中,屈服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癌症症状作用于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中起多重链式中介作用,社会支持与认知评价在癌症症状作用于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中起中介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减轻患者症状负担,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为患者提供与疾病发展、治疗相匹配的疾病知识,提供团体心理辅导,引导患者采取恰当方式应对应激事件,从而降低失志综合征的发生率。

俞臻梁[6](2021)在《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因素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调查前列腺癌患者治疗时心理困扰现状,分析前列腺癌患者发生心理困扰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针对性的干预建议;2.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预测模型,用于筛查容易发生发展为有临床意义的心理困扰的高危人群,为开展早期干预提供识别和预测工具。研究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取杭州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252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表和心理困扰温度计(DT)、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癌症应对方式问卷(CCM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并录入数据,运用SPSS 23.0软件,采用描述性、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探究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比较两者的预测效能的优劣。研究结果:1.本研究发放问卷共273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92.31%。前列腺癌患者DT得分为(3.35±1.63)分,心理困扰发生率为47.62%。Gleason评分等级、配偶健康状况、睡眠状况以及自评性格类型是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患者的心理困扰水平还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癌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P<0.05);2.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4.02%,AUC为0.890,主要性能指标优于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研究结论:1.前列腺癌患者中约有47.62%的患者存在心理困扰,Gleason评分等级、配偶健康状况、患者患病以来睡眠状况是否受到影响、患者自评性格类型是前列腺癌患者发生心理困扰的相关因素。2.前列腺癌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癌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困扰具有相关性。3.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杨瑶瑶[7](2021)在《依恋风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志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失志及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探索积极自我同情与消极自我同情在MHD患者的依恋风格与其失志及PTG间的平行中介作用,旨在为制定基于患者依恋风格的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了实证研究依据。方法:方便抽样选取在济南市某三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室行MHD治疗的301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失志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简化修订版亲密关系体验量表、自我同情量表。数据分析在SPSS 25.0及AMOS 23.0中进行。本研究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MHD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疾病相关信息301例MHD患者中,男性患者共176例(58.5%)、女性患者125例(41.5%);MH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98±14.31岁;婚姻状况为已婚的MHD患者占79.1%,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及以上的患者占25.9%。职业状况为在职的患者占30.6%。样本中MHD患者的透析时间跨度为4个月至20.8年。有肾移植经历的MHD患者占6.4%。2.MHD患者的失志与PTG的状况MHD患者失志的总平均分为37.52±13.32分,20.6%的MHD患者存在重度失志现象,62.5%的MHD患者存在中度失志现象,还有16.9%的MHD患者不存在或存在轻度的失志现象。MHD患者PTG的总平均分为58.94±12.28分,处于中等水平。3.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对MHD患者失志得分的影响MHD患者的失志水平在不同婚姻状况、自感家庭经济负担、就业状况以及是否有肾移植经历上存在显着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的年龄越小,失志水平就越高(r=-0.28,P<0.001);合并症数量越多,其失志水平越高(r=0.21,P<0.001)。4.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对MHD患者PTG得分的影响MHD患者的PTG水平在不同的婚姻状况、自感家庭经济负担、文化程度及就业状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的合并症数量越多,其PTG水平越低(r=-0.19,P=0.001)。5.MHD患者失志与PTG的影响因素以失志为因变量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负担(β=0.096,P<0.05)、肾移植经历(β=0.071,P<0.05)、合并症数量(β=0.085,P<0.05)、依恋焦虑(β=0.180,P<0.001)和消极自我同情(β=0.518,P<0.001)对MHD患者的失志水平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自我同情(β=-0.184,P<0.001)对MHD患者的失志水平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以PTG为因变量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自我同情(β=0.391,P<0.001)与合并症数量(β=-0.143,P<0.01)分别对MHD患者的PTG有显着的正向及负向预测作用。6.依恋风格、积极自我同情、消极自我同情对MHD患者的失志与PTG的作用机制以失志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MHD患者的依恋焦虑对其失志的直接效应不显着,但间接效应显着(β=0.426,P<0.001),消极自我同情在MHD患者的依恋焦虑与失志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积极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不显着。MHD患者的依恋回避对其失志状况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均不显着。以PTG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MHD患者的依恋焦虑对其PTG的直接效应不显着,但间接效应显着(β=-0.098,P<0.05),积极自我同情在MHD患者的依恋焦虑与PTG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消极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不显着。MHD患者的依恋回避对其PTG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均不显着。结论:1.MHD患者的失志状况不容乐观,其PTG水平也有待提高。2.MHD患者的依恋焦虑与消极自我同情是其失志状况的危险因素,积极自我同情是患者失志状况的保护因素。MHD患者的积极自我同情是患者PTG的促进因素。3.消极自我同情可以完全中介MHD患者的依恋焦虑对其失志的影响,积极自我同情可以完全中介MHD患者的依恋焦虑对其PTG的影响。

张岚[8](2021)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疾病感知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描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症状经历、疾病感知及生活质量现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症状群形态并分析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症状群、疾病感知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山东省三家三级甲等医院便利抽取300名行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测量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安德森癌症症状评估量表(MDASI)、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和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统计软件包括Excel 2019、SPSS 26.0和AMOS 22.0,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发生率在73.4%~89.5%之间,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疲劳乏力(89.5%)、口干(87.1%)、恶心(86.4%)。严重程度平均分在(1.97±1.43)~(4.05±2.05)分之间,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疲劳乏力(4.05±2.05)、恶心(3.60±2.24)、悲伤(3.46±2.04)。大部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度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苦恼与胃口差(r=0.732)、恶心与呕吐(r=0.678)、苦恼与悲伤(r=0.662)。工作(包括家务劳动)(5.17±2.43)最易受症状干扰。2.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个症状群:神经-心理症状群(苦恼、悲伤、胃口差和疲劳乏力),治疗副作用症状群(健忘、气短、昏昏欲睡和麻木),病感症状群(疼痛、口干和睡眠不安)和胃肠道症状群(呕吐和恶心)。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ECOG评分、是否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症状群总分和神经-心理症状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分期、是否合并慢性病和ECOG评分的治疗副作用症状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和ECOG评分的病感症状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有肿瘤转移、ECOG评分和是否处于抑郁状态的胃肠道症状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家庭人均月收入、抑郁状态、疾病分期和文化程度共解释症状群总分和神经-心理症状群总变异的程度为21.5%和18.5%;ECOG评分、合并慢性病和疾病分期共解释治疗副作用症状群总变异的程度为7.2%;ECOG评分、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病程共解释病感症状群总变异的程度为8.0%;ECOG评分、年龄和抑郁状态共解释胃肠道症状群总变异的程度为13.6%。5.患者症状群、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得分为(37.18±13.59)、(38.07±7.26)和(99.24±16.83),症状群与疾病感知呈显着正相关(r=0.297,P<0.01),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呈显着负相关(r=-0.404,P<0.01),疾病感知与生活质量呈显着负相关(r=-0.570,P<0.01)。6.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以疾病感知为中介变量,症状群间接负向预测生活质量,标准化系数为-0.215(P<0.001),疾病感知在症状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研究结论1.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常伴有多种症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是疲劳乏力。患者的疾病感知较重,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患者的症状体验和疾病感知,切实提升其生活质量。2.大部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四个症状群分别为神经-心理症状群,治疗副作用症状群,病感症状群和胃肠道症状群。群内症状密切相关且常同时出现,医务工作者在管理已出现症状的同时,应格外关注群内相关症状,提高症状管理效率。3.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合并慢性病、疾病分期、抑郁状态和ECOG评分等,各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危险因素提早识别相关症状并制定预防措施。4.疾病感知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症状群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生活质量,亦可通过增强患者疾病感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提示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制定症状群干预措施,也可通过改善患者疾病感知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辛翠翠[9](2021)在《肝癌患者灵性健康与希望水平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灵性健康及希望水平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肝癌患者灵性健康和希望水平,增强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医护人员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护理提供可能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山东省某三甲医院210例肝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的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Herth希望量表、中文版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家庭关怀度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使用SPSS22.0软件,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肝癌患者的灵性健康总分(33.66±7.44)分。各维度得分分别是平和维度(11.22±3.06)分、意义维度(10.22±2.29)分、信念维度(12.22±3.0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灵性健康在疼痛程度、疾病分期、诊断知晓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肝癌患者的希望水平总分(37.71±3.98)分。各维度得分情况:最高的是采取积极行动(13.36± 1.57)分、其次是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12.24±1.43)分、最低的是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12.10±1.59)分。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希望水平在疾病分期、文化程度、靶向药物、人均月收入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灵性健康与希望总分、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屈服维度及家庭关怀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85(P<0.01)、0.401(P<0.01)、-0.342(P<0.01)、0.175(P<0.05);希望水平与灵性健康总分、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85(P<0.01)、0.412(P<0.01)。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因变量是患者灵性健康,自变量是单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疼痛程度、希望水平、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屈服维度等自变量可以综合解释肝癌患者灵性健康49.6%的变异量;因变量是患者希望水平,自变量是单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疾病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灵性健康水平、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这几个自变量可以综合解释肝癌患者希望水平48.4%的变异量。结论(1)肝癌患者灵性健康属于中等水平。(2)肝癌患者希望水平属于中高水平。(3)肝癌患者灵性健康与希望水平、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家庭关怀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医学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显着负相关;希望水平与灵性健康、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呈显着正相关。(4)肝癌患者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有:疼痛程度、希望水平、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屈服维度。(5)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有:疾病分期、家庭人均月收入、灵性健康、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维度。

林亚南[10](2021)在《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为后期构建老年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干预模式,提升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威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260名老年肺癌患者调查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量化评估。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1)老年肺癌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共调查老年肺癌患者260人,男性184人(70.8%);65岁及以上155人(59.6%);有配偶者199人(76.5%);从文化程度看,小学的较多,157人(60.4%);职业中,以工人较多,146人(56.2%)。从经济上看,家庭人均收入2000~3000元/月最多,78人(30%);工作状况退休173人(66.5%);子女情况≤1个147人(56.5%);主要照顾者为子女的161人(61.9%);医疗付费方式上,职工医疗保险146人(56.2%)。(2)老年肺癌患者的复发恐惧总分为(26.36±6.15)分,处于中度水平,癌症复发恐惧在性别、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医疗付费方式、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肺癌患者应对方式总分为(32.31±4.24)分,处于中度水平。应对方式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为(72.98±5.36)分,处于较高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在有无配偶、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示:癌症复发恐惧与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449,P<0.01);癌症复发恐惧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682,P<0.01);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629,P<0.01)。(6)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子女)、确诊时间、疾病分期、病理分型(小细胞癌)、治疗方式(化疗+放疗)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癌症复发恐惧得分的63.3%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处于中度水平,应对方式处于中度水平;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处于较高水平。(2)一般资料上患者性别、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医疗付费方式、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对癌症复发恐惧有影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职业、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对应对方式有影响;有无配偶、家庭人均收入、工作状况、子女情况、主要照顾者、确诊时间、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对领悟社会支持有影响。(3)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应对方式及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应对方式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换言之,患者应对方式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度越高,癌症复发恐惧现象也就越不明显。(4)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子女)、确诊时间、疾病分期、病理分型(小细胞癌)、治疗方式(化疗+放疗)为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

二、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准则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4.1 条件检验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6.2 信效度检验
    6.3 主题分析框架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7.1 讨论
    7.2 对策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治疗性沟通系统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1.5.1 开放式沟通(沟通、沟通水平)
        1.5.2 自我感受负担
        1.5.3 自我效能
    1.6 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的沟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类型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伦理原则及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结直肠癌患者和配偶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2.3.2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焦虑抑郁、自我感受负担和自我效能现状
        2.3.3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与自身的单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2.3.4 配偶照顾者的沟通、焦虑抑郁、照顾者负担和自我效能现状
        2.3.5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与自身的单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2.3.6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与配偶照顾者的单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2.3.7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3.8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单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
        2.3.9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4 讨论
        2.4.1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现状
        2.4.2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2.4.3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
        2.4.4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2.4.5 配偶照顾者的沟通现状
        2.4.6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2.4.7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与照顾者负担的相关性
        2.4.8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2.4.9 结直肠癌患者和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分别与对方焦虑抑郁、自我感受负担、照顾者负担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2.4.10 结直肠癌患者沟通水平的影响因素
        2.4.11 配偶照顾者沟通水平的影响因素
研究二TCS对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沟通干预效果的预实验研究
    3.1 研究类型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研究方法
        3.2.4 干预方法
        3.2.5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6 质量控制
    3.3 结果
        3.3.1 结直肠癌患者的一般资料
        3.3.2 干预前后结直肠癌患者沟通和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3.3.3 配偶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3.3.4 干预前后配偶照顾者沟通和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3.4 讨论
        3.4.1 TCS对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沟通的影响
        3.4.2 TCS对结直肠癌患者与配偶照顾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四、基本概念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四)资料收集方法
        (五)资料收集工具
        (六)资料分析
        (七)理论饱和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审查
    三、研究结果
        (一)感知
        (二)调适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四、讨论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四、讨论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论证专家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 构建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模型
    1 研究目的
    2 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研究结果
    3 构建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模型
        3.1 构建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初始路径模型
        3.2 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第二部分 症状负担作用于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操作性定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资料分析方法
        3.6 科研质量控制
        3.7 科研伦理
        3.8 研究技术路线图
    4.研究结果
        4.1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的基本情况
        4.2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及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得分情况
        4.3 不同人口社会学资料及疾病特征的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认知评价得分的比较
        4.4 失志综合征、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5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多因素分析
        4.6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癌症症状影响失志综合征得分的路径分析
    5.讨论
        5.1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5.2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及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医学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的现状分析
        5.3 不同人口社会学资料的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5.4 不同疾病特征的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差异性分析
        5.5 老年癌症化疗患者症状负担、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方式、认知评价、失志综合征的关系分析
        5.6 癌症症状、屈服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失志综合征的路径分析
        5.7 本研究对护理工作的启发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患者失志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因素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样本
        1.1.2 抽样方法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样本含量的确定
        1.2 研究工具
        1.2.1 前列腺癌患者一般资料表
        1.2.2 心理困扰温度计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1.2.4 癌症应对方式问卷
        1.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1.3 资料收集方法
        1.3.1 资料收集
        1.3.2 质量控制
        1.3.3 伦理原则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前列腺癌患者一般资料
        2.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得分情况
        2.2.1 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困扰得分水平分布情况
        2.2.2 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困扰问题列表结果情况
        2.3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相关因素分析
        2.3.1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单因素分析
        2.3.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多因素分析
        2.3.3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效果分析
        2.4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2.4.1 前列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状况
        2.4.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2.5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癌症应对方式的关系
        2.5.1 前列腺癌患者癌症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2.5.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癌症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2.6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2.6.1 前列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得分状况
        2.6.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3.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现状分析
        3.3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相关因素分析
        3.3.1 Gleason评分等级
        3.3.2 配偶健康状况
        3.3.3 患病以来睡眠状况是否受到影响
        3.3.4 自评性格类型
        3.4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3.4.1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自我效能
        3.4.2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应对方式
        3.4.3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与社会支持
        3.5 针对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的护理干预对策
    4 小结
    5 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神经网络的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预测模型构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介绍
        1.2.2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于神经网络的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预测模型的建立
        2.1.1 建模变量选取
        2.1.2 建模参数设置
        2.1.3 神经网络模型建模结果
        2.2 两种预测模型评价
    3 讨论
        3.1 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特点的分析
        3.2 本研究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的评价
    4 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依恋风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志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MHD患者失志状况的研究综述
        2.1.1 失志的概念
        2.1.2 失志的测量工具
        2.1.3 失志的研究现状
        2.1.4 失志的影响因素
    2.2 MHD患者创伤巵成长的研究综述
        2.2.1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2.2.2 PTG的测置工具
        2.2.3 PTG在MHD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2.2.4 MHD患者PTG的影响因素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伦理考虑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4.1.1 简化修订版亲密关系体验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1.2 自我同情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1.3 中文版失志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1.4 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3 MHD患者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
    4.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恋风格、积极自我同情、消极自我同情、失志与PTG的得分情况
    4.5 MHD患者失志的得分在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
    4.6 MHD患者的PTG得分在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
    4.7 MHD患者失志及PTG的影响因素分析
        4.7.1 MHD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分析
        4.7.2 MHD患者PTG的影响因素分析
    4.8 依恋风格、积极自我同情与消极自我同情对MHD患者失志及PTG作用机制
        4.8.1 依恋风格、积极与消极自我同情、失志与PTG的相关性分析
        4.8.2 积极自我同情和消极自我同情在依恋风格与失志之间的中介效应
        4.8.3 积极自我同情和消极自我同情在依恋风格与PTG之间的中介效应
第五章 讨论
    5.1 MHD患者失志的现状
    5.2 MHD患者PTG的现状
    5.3 MHD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
        5.3.1 社会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变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志状况的影响
        5.3.2 依恋风格对MHD患者失志状况的影响
        5.3.3 积极自我同情与消极自我同情对MHD患者失志状况的影响
    5.4 MHD患者PTG的影响因素
        5.4.1 社会人口学信息及疾病相关资料对MHD患者PTG状况的影响
        5.4.2 依恋风格对MHD患者PTG状况的影响
        5.4.3 积极自我同情与消极自我同情对MHD患者PTG水平的影响
    5.5 依恋风格、积极自我同情、消极自我同情对MHD患者失志与PTG的作用机制
    5.6 启示
    5.7 创新性与局限性
        5.7.1 创新性
        5.7.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疾病感知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基础
    1.5 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症状群概述
    2.2 症状群研究现状
    2.3 症状群影响因素
    2.4 症状群、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3.4 数据分析
    3.5 伦理原则
第四章 结果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4.2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
    4.3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症状评估结果
    4.4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的研究结果
    4.5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6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现状
    4.7 症状群、疾病感知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4.8 疾病感知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5.2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症状经历及相关性分析
    5.3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症状群种类分析
    5.4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症状群、疾病感知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6 疾病感知在症状群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肝癌患者灵性健康与希望水平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灵性健康
    2.2 希望水平
    2.3 灵性健康及希望水平的关系
    2.4 问题提出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
    3.4 伦理考虑
    3.5 研究工具
    3.6 资料收集方法和步骤
    3.7 资料分析方法
    3.8 质量控制
    3.9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肝癌患者的一般资料
    4.2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现状分析
    4.3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现状分析
    4.4 肝癌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4.5 肝癌患者家庭关怀度现状
    4.6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希望水平、医学应对方式及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分析
    4.7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
    4.8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5.1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的现状
    5.2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单因素分析
    5.3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与希望水平、医学应对方式、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分析
    5.4 肝癌患者灵性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5.5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现状
    5.6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5.7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与灵性健康、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5.8 肝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性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3.2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
    3.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的现状
    3.4 研究对象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
    3.5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与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癌患者-配偶照顾者间沟通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性沟通系统的干预效果研究[D]. 李婕妤. 江南大学, 2021(01)
  • [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5]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作用路径研究[D]. 雷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前列腺癌患者心理困扰因素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构建[D]. 俞臻梁.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依恋风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志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杨瑶瑶. 山东大学, 2021(09)
  • [8]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疾病感知的中介作用[D]. 张岚. 山东大学, 2021(12)
  • [9]肝癌患者灵性健康与希望水平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辛翠翠. 山东大学, 2021(12)
  • [10]老年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林亚南. 延边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