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位区建筑物基沟及地基的处理方法

高水位区建筑物基沟及地基的处理方法

一、高水位小区建筑物基槽及基础的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杨[1](2021)在《楮岛侵蚀岸线修复实验工程防护效果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楮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通过现场观测发现海岸侵蚀情况异常严重,迫切需要建立防护工程保护岸线。然而“硬工程”会破坏海岸的动态平衡,可能导致海岸侵蚀的进一步加剧,“软工程”费用高需要长期投入。综合“软、硬工程”的优点,本研究团队于2018年提出以沙袋为主体的新型岸线防护思路,并对楮岛侵蚀岸线进行修复,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侵蚀岸线现场修复实验基地。工程共分为三段,试验段A为双层沙袋结构;试验段B为单层沙袋+土工格栅结构;试验段C为多层沙袋结构。目前尚未针对该实验工程开展综合评估,因此本文意图从多个方面评估修复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滨海沙滩防护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价值。本文通过4个方面综合评估实验工程的防护效果:(1)实地观测实验工程的三个试验段在风暴潮等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情况;(2)测量护岸的底脚高程,研究波浪爬高和海岸防护建筑对沙滩侵蚀的重要作用;(3)通过材料张拉试验,探究土工织物材料在现场环境影响下强度衰减情况;(4)设置固定观测剖面,分析研究区沙滩演变情况,横向对比各类型防护方案对沙滩演变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台风掀起的大浪作用下,多层沙袋试验段的底层沙袋出现“拔出现象”,造成整体失稳坍塌;双层沙袋试验段下层的沙袋在波浪携带的碎石的冲击下磨损严重,导致该试验段局部坍塌;加装土工格栅的单层沙袋试验段段在两年时间内运行良好,未出现任何问题,防护效果最好;(2)通过对现场沙袋的取样分析,发现经过两年的时间,现场土工织物的极限抗拉强度衰减了50%左右,紫外线对沙袋的老化影响显着;(3)通过与沙滩上直立墙护岸段、抛石护岸段、无防护岸段前方沙滩对比发现该防护结构可以有效的阻止岸线后退,并且对岸前沙滩的演变无明显的影响,实现了生态和防护效果的统一。由于2018年10月建成的岸线修复工程三个试验段中有A和C两段在建成的两年间出现了损坏,2020年10月项目组根据实验数据,对该段防护工程进行了优化和修复。优化方案如下:全部岸段加装土工格栅提高护岸的稳定性、抗大浪能力;选择更加适合研究区环境的丙烯编织袋和针刺无纺袋取代之前的机织袋;在沙袋外侧安装加筋麦克垫用来抵挡碎石冲击、加装遮光布遮挡紫外线防止沙袋老化;缩小沙袋尺寸便于施工。

王建明[2](2021)在《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韧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致使强降雨、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实现快速发展。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极大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导致不透水面持续增加,城市面对暴雨灾害的脆弱性后果愈发突出。对此,如何科学模拟和准确评估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防涝韧性,是当前各城市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其对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明城墙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WMM软件构建研究区的暴雨内涝模型,并采用西安市典型场次降雨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其次,依据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和历史降雨数据,分别计算出10a、20a、50a和100a四个重现期下研究区2小时降雨量,并将其输入到构建好的排水模型中,对研究区积水深度进行模拟;第三,以积水深度作为致灾因子,整合表征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的相关指标构建研究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重现期下的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最后,基于评估结果和西安市发展实际,提出应对暴雨内涝灾害和提升城市韧性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现状排水管网系统的标准过低;城市开发建设增加了地面的不透水性,从而加快了雨水的地表径流;部分地区排水管网老化阻塞,无法应对短时强降雨的侵袭;城市水生态空间被侵占或破坏,导致城市自然纳水空间不足。(2)通过对本文所构建的暴雨内涝模型进行的多次模拟和参数矫正,可以发现SWMM模型的模拟精度主要受排水管网概化的标准性、子汇水区划分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参数率定的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影响,使用人工和软件相结合的子汇水区划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3)通过对模拟出的内涝积水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内暴雨内涝灾害高风险区的分布具有共性特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的居民小区,道路在城墙的下穿区域,城中村、老旧小区及棚户区。这些区域普遍存在不透水面比例高、排水管网系统能力不足等问题。10a、20a、50a、100a四个重现期的降雨情景对应的积水面积分别为0.266km2、0.358km2、0.475km2、0.555km2,积水深度也同样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明显增加。(4)从研究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发现,作为致灾因子的区域积水深度和积水范围是暴雨内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区域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敏感点密度、高程及坡度等同样对区域暴雨灾害风险等级有较大影响。(5)西安市应对暴雨内涝灾害的韧性策略可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提高工程防御韧性,主要措施有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蓄水工程建设以及LID措施建设等;二是提高水生态系统韧性,主要是针对城市被破坏的水生态空间进行修复;三是增强经济韧性,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城市面对灾害的抵抗力;四是提高社会韧性,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增强城市社会的稳定性;五是加强韧性管理,包括加强雨洪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暴雨监测和预警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措施等。

马越,胡志平,姬国强,胡艺泓,柴少波[3](2020)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蓄风险防控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蓄引发环境地质灾害风险等问题,系统梳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出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设计预评估的建议与方法,探讨构建包括主动消除湿陷性、设置安全防护距离、贯穿湿陷性黄土层、防渗漏处理、强化疏排水、变形观(监)测与处置在内的系统化防控体系。

王雨蒙[4](2020)在《耦合地表汇流模型与雨水管网模型的城市内涝特征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流域为例》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多数城市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对经济和安全打击较大。分析城市内涝,主要是自然气候、地面地形、下垫面条件以及排水设施等原因造成,并且内涝风险差异明显。合肥市降雨发生频繁,局部城区往往出现积水内涝。目前,单一对该城市内涝因素和防涝规划研究成果较多,而对于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模型的应用研究较少,城市内涝研究亟需拓宽技术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MIKE 21快速评估模型和MIKE URBAN雨水管网模型分析了某小流域的积水分布、汇流过程和排水能力,两种模型的耦合实现了内涝特征的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排水管网能力概化的MIKE21快速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在遭遇不同重现期的暴雨情景下,小流域的积水分布相似,研究区积水以0-0.4m为主,四种模型的易涝区分布一致。(2)建筑物修建前后小流域汇流过程及水文径流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的修建改变了地表汇流,建筑物修建前,平均径流长度为104.24m,水流流向趋向稳定,各区域流量分布均衡,积水分布比较集中;而建筑物修建后,平均径流长度为86.47m,水流方向比较混乱,水流稳定性较差,积水分布较分散。(3)小流域现状MIKE Urban管网排水能力表明:排水能力未达到2a标准的管道占全部管段的69.29%,排水能力在2a~5a的管道占全部管段的25.02%,而排水能力超过5a标准的仅占5.69%,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中布置的大直径主管。整体评估分析,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现状排水能力较差。(4)构建的耦合内涝模型验证分析表明:在10a重现期暴雨下,小流域内涝风险以中度积涝为主,即积水深度为15~60cm且积水历时30~60min的区域;耦合模型的6个易涝区与快速评估模型结果及历史易涝区域匹配,且历史积水水深与耦合模型接近,定性表明了 MIKE Flood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图[38]表[12]参[88]

孟雄飞[5](2020)在《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大型化工项目不断上马。然而受国内勘察设计和施工工艺因素,基础选型不当、软弱土不均匀分布等问题的影响,在结构主体施工完成后或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部分建筑物基础产生了沉降,或产生差异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产生裂缝,严重的导致结构破坏,甚至产生整体失稳,给生产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将建筑物拆除重建,建造成本较高且工期较长,因单一建构筑物的重建而造成全线长期停产,损失巨大,因此针对建筑物的加固及纠偏施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内某化工项目隔油池的加固与纠偏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地质环境背景等情况的系统调查,对其地基沉降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方案设计、信息化施工等角度切入,详细分析了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了国内和国外纠偏加固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施工应用发展现状,从勘察、设计、施工和周围环境等方面对建(构)筑物的沉降原因进行了归类分析,对常用的几种纠偏方法进行了概述。(2)对工程实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基于地质环境背景、勘察情况、设计资料、地基方案和措施、施工过程和沉降观测成果资料的系统调查,通过地基变形特征、施工情况、地基土性能、地下水影响等综合分析后,得出造成其不均匀沉降的原因。(3)介绍了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的设计原理,形成了钢花管全孔分段多次灌注控制灌浆法进行劈裂灌浆和压密灌浆进行原位固结、托换、纠偏的治理设计方案。(4)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通过与施工同步的监测,实现施工纠偏的精准控制,后续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对地基加固的施工质量、地基的加固效果做出评估,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与参考意义。

陆衡[6](2019)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文中提出近几年南宁市陆续开展内河整治,建设了老口枢纽电站、邕宁梯级水利枢纽等工程,这些工程项目建成后邕江回水位将达到67.0m,蓄水水位上涨将会影响岸坡稳定。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岸坡存在崩塌滑坡、膨胀土、软土层等不良地质情况,7年间发生过4次滑坡。滑坡表层的填土厚度较厚,未经压实,结构松散,抗剪强度低,成分中的黏土、泥岩等具有中等胀缩性,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反复胀缩易产生裂隙,长期受到河流冲刷影响,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会严重影响“邕宁枢纽防洪处理专项”工程、英华大桥护岸工程、南宁市柳沙半岛滨江环路二期工程边坡治理工程、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建设,危及半岛半山、半岛东岸小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应立即开展滑坡稳定性评价、防治与预测,为处理不良地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将滑坡破坏的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论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通过广泛搜集和查阅邕江北岸相关文献资料,首先,从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和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开展稳定性评价;其次,采用简化Bishop法计算滑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再次,采用邓聚龙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该滑坡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另外,根据滑坡不稳定的评价结论和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提出滑带土改良、排水工程、生态防护、力学平衡四个滑坡防治措施;最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滑坡防治工程完工后的抗滑桩竖向位移进行预测,以时间-累积位移值构建灰色Verhulst模型,并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证实了Verhulst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抗滑桩初期位移值的变化规律;依据相关变形监测规范结合抗滑桩实测位移资料得出了滑坡防治效果良好,处于稳定状态的结论。通过滑坡稳定性评价、防治以及预测研究,能够进一步保障“邕宁枢纽防洪处理专项”工程、英华大桥护岸工程、南宁市柳沙半岛滨江环路二期工程边坡治理工程和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附近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将人水关系从“水患”变革到“水利”,可以为改善河岸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康雪琼[7](2019)在《抚顺市关山Ⅱ水库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东洲河地处抚顺市南部,是浑河下游左侧的一级支流,在大伙房水库下游5.3公里处汇入浑河。东洲河流域是暴雨多发地区,洪涝灾害比较频繁。东洲河碾盘桥以下市区段是抚顺市的石油化工重点工业区,总人口25.9万人,东洲河防洪地位十分重要。根据现行的《防洪标准》和《辽河流域防洪规划》,该区段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100年一遇。但是,目前该段堤防的防洪标准也只有70年一遇,东洲河流域防洪形式比较严峻。另外,根据抚顺市城市用水量预测和水资源平衡分析,2020年缺水达1601万m3。故此,需在该流域建设集防洪、供水功能为主的枢纽建筑物,以提高该流域防洪标准并为城市提供新的可靠的供水水源。本文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及数据分析,研究如何在东洲河流域设计一处适应当地的水利枢纽工程,以便提高该流域防洪标准问题和缓解供水紧张问题。拟建关山Ⅱ水库位于抚顺市救兵乡前腰村下游0.5km处。座落在浑河支流东洲河上游东支。关山Ⅱ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79.6km2,是一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溢洪道、输水洞,附属工程为水库管理处和上坝公路。根据水利调节计算及调度运行方案比选,确定水库的特征水位和库容。通过收集、整理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地质、施工、经济等因素,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枢纽工程总体布置。对水库大坝采用粘土心墙坝与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两种坝型比选,在考虑筑坝材料、工程量、溢洪道开挖弃料利用、施工导流、工期及总投资等综合因素下,重点比较后推荐采用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水库溢洪道、输水洞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总体布置分别选取3个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选择右岸溢洪道,左岸输水洞方案。利用Auto bank软件分别对大坝、溢洪道及边墙进行渗流稳定和应力应变分析。并结合经济分析最终选定了适合当地的水利枢纽结构型式及规格。水库一旦建成,东洲河碾盘桥以下城市段的防洪标准可由7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100年一遇洪水。水库建成后,还将为抚顺城市提供用水1805.91万m3,再加上关山Ⅰ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基本可满足城市近、远期设计水平年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及环境用水的需求。

付明刚[8](2018)在《大型沉箱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沉箱是大型水运工程的主要建筑结构之一,沉箱的施工包括了预制、出运以及安装的各个关键环节。目前,在针对大批量短工期沉箱安装要求及复杂施工环境条件下沉箱施工还研究较少。本文以海口如意岛填岛工程西标段为依托,在总结和研究了大型沉箱施工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复杂工程条件,开展大型沉箱关键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和研究分析了现有大型沉箱施工技术,总结了当前沉箱施工中的预制、出运及安装环节研究现状。结合依托工程——海口如意岛填岛工程西标段沉箱施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2、对海口如意岛填岛工程西标段中沉箱预制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大型沉箱预制中的难点及关键点,如预制场布置以及预制关键技术等,并确定了后续沉箱安装施工吊环和预留孔洞的设置问题,分析了沉箱预制中沉箱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沉箱质量的改进措施。3、对海口如意岛填岛工程西标段中沉箱出运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分析了当前沉箱出运的主要工艺,包括半潜驳出运、起重船出运沉箱技术,并分析了其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如气囊计算与选择以及成品保护措施等。4、对海口如意岛填岛工程西标段中沉箱安装施工方法及控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详细研究了沉箱安装定位等关键技术,针对后期沉箱安装中吊架受力不足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研究,重新研究设计沉箱双层钢结构吊架,结果可为类似沉箱施工提供参考。由此,本文完成了对沉箱施工中预制、出运及安装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所研究依托项目在大批量短工期沉箱安装要求及复杂施工环境条件下,顺利完成了所有大型沉箱施工,取得良好效果。

刘言峰[9](2017)在《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及城际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穿越江河流域、海湾区域的交通和运输系统的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一大批跨河口、跨海湾的重大通道工程纷纷酝酿采用沉管隧道的方式,欧美及日本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沉管隧道的实例,我国上海、广州和宁波等地区也修建了沉管隧道。虽然沉管隧道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国内沉管隧道起步较晚,许多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未成熟,而建设沉管隧道工程是庞大、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学科领域,许多关键技术尚未完善,因此必须在沉管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建设经验。国内某沉管隧道修建在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也是公路与地铁合建沉管隧道。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施工条件,该隧道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国内已修建的沉管隧道较为不同。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沉管隧道文献和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该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国内外沉管隧道的发展状况,根据发展状况总结沉管隧道的优缺点;2)根据国内外已建或在建的沉管隧道工程,对沉管隧道工程的关键工序进行研究,总结关键施工序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提出各施工工艺的优缺点,为以后修建沉管隧道工程提出参考;3)分析研究国内某沉管隧道工程的干坞、管段预制、基槽开挖、管段浮运沉放、管段基础处理等工序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提出应对措施;4)针对管段起浮阶段的浮态和稳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管段的压载水位布置对管段的重心偏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压载水位应尽量对称布置、对称抽水,管段起浮后应尽量选择较大的干舷值,保证管段的定倾高度较高,同时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保护措施保证管段的初稳性最好;5)对管段在荷载作用下的管段应力、位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隔墙与顶板交接处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应在受拉区配置适当强度的钢筋,满足抗拉和抗弯要求。侧墙与管顶板交接区域产生较大的压应力,应在受压区域增大配筋量。本工程管段属于非对称结构,应力起到控制作用的是管段的对称部分市政廊道。但不对称部分会导致管段的两边的不均匀变形比较明显,因此应采取措施尽量消除该不利影响。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可为以后沉管隧道工程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王景灯[10](2015)在《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3#泊位水工建筑物设计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3#泊位工程码头水工建筑物结构等级大,其码头区具有地质岩面埋深变化巨大、周边建设条件复杂及限制因素多等特点。分析总结基槽开挖宽度的确定、开挖阶梯断面的设计及重锤夯实的技术要求等关键技术设计,其基槽开挖底宽的优化计算过程、阶梯断面及重锤夯实实施的技术指标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

二、高水位小区建筑物基槽及基础的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水位小区建筑物基槽及基础的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楮岛侵蚀岸线修复实验工程防护效果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海岸侵蚀及传统岸线防护方法研究现状
        1.2.2 土工袋防护的工程实践
        1.2.3 土工袋防护工程稳定性研究
        1.2.4 土工织物耐久性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及岸线修复工程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海洋动力
        2.3.1 基准面关系
        2.3.2 潮汐
        2.3.3 潮流
        2.3.4 波浪数据
    2.4 研究区气象条件
        2.4.1 气温
        2.4.2 降水
        2.4.3 风场
        2.4.4 海洋灾害
    2.5 楮岛侵蚀岸线防护工程
        2.5.1 楮岛侵蚀岸线修复工程实施背景
        2.5.2 楮岛侵蚀岸线修复实验工程
第3章 岸线修复工程防护效果研究
    3.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3.1.1 野外观测
        3.1.2 数据处理
    3.2 三个试验段防护效果对比
        3.2.1 多层沙袋岸段
        3.2.2 双层沙袋岸段
        3.2.3 单层沙袋+土工格栅段
    3.3 土工织物现场取样及耐久性试验
        3.3.1 现场袋体材料耐久性分析
        3.3.2 暴晒条件下土工织物耐久性研究
        3.3.3 严寒条件下土工织物耐久性研究
        3.3.4 土工织物使用年限要求
    3.4 楮岛沙滩各岸段演化情况
        3.4.1 土工袋生态护岸段
        3.4.2 无防护岸段
        3.4.3 直立墙岸段
        3.4.4 抛石护岸段
    3.5 小结
第4章 生态护岸工程的优化与建设
    4.1 防护工程整体设计优化
        4.1.1 设计要求与限制
        4.1.2 设计方案
        4.1.3 设计水位
        4.1.4 设计波浪及波浪爬高
    4.2 防护工程材料优化
        4.2.1 选材原则
        4.2.2 材料选择
        4.2.3 护岸材料技术质量标准
    4.3 施工流程
        4.3.1 护岸工程外层沙袋清理
        4.3.2 护岸修建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韧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暴雨内涝模拟
        1.2.2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
        1.2.3 城市暴雨内涝韧性提升策略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西安市暴雨内涝特征及成因
        2.1.4 研究区范围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暴雨内涝模型的构建
    3.1 排水管网系统的预处理
        3.1.1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组成
        3.1.2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概化
    3.2 子汇水区划分方法优化
        3.2.1 子汇水区划分方法
        3.2.2 研究区的子汇水区划分
    3.3 模型参数的率定
        3.3.1 参数的预估
        3.3.2 参数的校准
    3.4 二维内涝模型构建
        3.4.1 DEM数据的处理
        3.4.2 基于Arc GIS的等体积淹没算法
    3.5 研究区暴雨内涝模型精度验证
第四章 暴雨内涝模拟与灾害风险评估
    4.1 研究区降雨情景构建
        4.1.1 西安市暴雨强度公式确定
        4.1.2 瞬时降雨强度计算
    4.2 研究区暴雨内涝过程模拟
        4.2.1 节点溢流量和积水容积计算
        4.2.2 地表积水范围和积水深度模拟
    4.3 研究区暴雨内涝风险评估
        4.3.1 评估方法
        4.3.2 指标体系构建
        4.3.3 权重的确定
        4.3.4 评估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灾害的韧性策略
    5.1 典型暴雨内涝风险区的规划设计
        5.1.1 道路交叉口区域
        5.1.2 道路在城墙的下穿区域
        5.1.3 老旧小区及棚户区
    5.2 应对暴雨灾害的城市韧性策略
        5.2.1 工程韧性策略
        5.2.2 生态韧性策略
        5.2.3 经济韧性策略
        5.2.4 社会韧性策略
        5.2.5 韧性管理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特色及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蓄风险防控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再认知
    1.1 缺乏对黄土湿陷性致灾机理与触发条件的认识
    1.2 缺乏对海绵雨水设施构造与运行原理的认识
2 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预评估
3 湿陷性黄土场地海绵城市建设风险防控典型措施
    3.1 主动消除湿陷性法
    3.2 设置安全防护距离法
    3.3 贯穿湿陷性黄土层法
    3.4 防渗(漏)处理法
    3.5 强化疏排水法
    3.6 湿陷变形观(监)测与处置
4 结语

(4)耦合地表汇流模型与雨水管网模型的城市内涝特征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人文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人口经济
        2.1.4 合肥市洪涝灾害概述
    2.2 排水系统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
        2.2.1 排水系统现状
        2.2.2 土地利用现状
3 MIKE 21小流域内涝快速评估研究
    3.1 小流域二维地形构建
        3.1.1 基础地形处理
        3.1.2 二维地形生成
    3.2 内涝快速评估模型
        3.2.1 快速评估模型准备
        3.2.2 不同重现期降雨下快速评估
    3.3 建筑物修建对小流域汇流过程及积水影响
        3.3.1 建筑物修建后径流长度变化
        3.3.2 建筑物修建后径流方向变化
        3.3.3 建筑物修建前后积水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MIKE Urban雨水管网模型研究
    4.1 MIKE Urban管网数据整合
        4.1.1 管道数据预处理
        4.1.2 数据的加载与检查
    4.2 降雨径流模型的搭建与运行
        4.2.1 模型搭建环节
        4.2.2 模型结果查看
    4.3 管流模型的搭建与运行
    4.4 基于MIKE Urban的排水能力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MIKE Flood的小流域内涝特征分析
    5.1 MIKE Flood模型搭建与运行
        5.1.1 MIKE 21模型创建
        5.1.2 MIKE Urban模型创建
        5.1.3 MIKE Flood内涝模型构建
    5.2 MIKE Flood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内涝风险分析
        5.3.1 内涝风险分布
        5.3.2 主要易涝区结果验证
        5.3.3 易涝区分布及成因
        5.3.4 其他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某隔油池地质环境背景与施工情况调查
    2.1 工程概况
    2.2 区域气候条件及地质环境背景
        2.2.1 气候条件和水文条件
        2.2.2 地质环境条件
    2.3 隔油池情况
        2.3.1 隔油池结构设计条件
        2.3.2 隔油池地质勘察情况
        2.3.3 地基方案及措施
        2.3.4 施工进程
    2.4 本章小结
3 地基变形原因综合分析
    3.1 常见沉降原因概述
        3.1.1 勘察方面的原因
        3.1.2 设计方面的原因
        3.1.3 施工方面的原因
        3.1.4 环境方面的原因
    3.2 隔油池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3.2.1 隔油池A
        3.2.2 隔油池B
    3.3 地基变形特征分析
        3.3.1 理论沉降量估算
        3.3.2 地基变形特征
        3.3.3 分析结论
    3.4 场平回填土和强夯情况分析
    3.5 地基土性能及含水量分析
    3.6 地下水的影响
        3.6.1 回填土渗透性分析
        3.6.2 场区地下水补给特征对地基土的影响
        3.6.3 远期高水位预测
    3.7 本章小结
4 加固与纠偏方案设计
    4.1 常用加固和纠偏方法概述
        4.1.1 顶升或抬升法
        4.1.2 阻沉法
        4.1.3 迫降法
        4.1.4 综合纠偏法
    4.2 高压旋喷桩帷幕与钢花管全孔灌浆法原位加固与纠偏技术
        4.2.1 高压旋喷注浆帷幕施工工艺流程
        4.2.2 灌浆法原位固结托换施工工艺流程
        4.2.3 压密灌浆顶升纠偏施工工艺流程
    4.3 隔油池的加固纠偏方案设计
        4.3.1 顶升纠偏方案选择
        4.3.2 隔油池地基加固设计
        4.3.3 加固材料与参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化施工与加固纠偏效果分析
    5.1 信息化施工
        5.1.1 监测内容
        5.1.2 测试方法及原理
    5.2 纠偏加固效果分析
        5.2.1 建筑物沉降(包括罐底板沉降)
        5.2.2 建筑物水平位移
        5.2.3 深层土压力
        5.2.4 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5.2.5 地基加固与纠偏后承载力验算
        5.2.6 纠偏加固效果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发展综述
        1.2.1 滑坡的含义
        1.2.2 国内外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预测研究的发展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基本特征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水文和气候
    2.3 工程区域水文地质
        2.3.1 地形地貌
        2.3.2 工程地质构造和地震
        2.3.3 水文地质
        2.3.4 不良地质
    2.4 滑坡的基本特征
        2.4.1 工程滑坡现状
        2.4.2 滑坡成因分析
        2.4.3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2.4.4 滑体结构特征
        2.4.5 滑动面的确定
    2.5 工程植被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简化Bishop法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3.1 简化Bishop法概述
    3.2 简化Bishop法在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3.2.1 计算参数的选择
        3.2.2 计算方法
        3.2.3 计算工况
        3.2.4 评价过程及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的邓聚龙灰关联分析
    4.1 灰色理论系统概述
    4.2 灰色理论系统的数据处理
        4.2.1 均值生成法
        4.2.2 级比生成算子
        4.2.3 累加生成法与累减生成法
    4.3 邓聚龙灰关联分析法简介
        4.3.1 灰关联分析法相关计算理论
        4.3.2 灰关联度的计算步骤
    4.4 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邓聚龙灰关联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
    5.1 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概述
    5.2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
        5.2.1 滑带土改良加固措施
        5.2.2 排水措施
        5.2.3 力学平衡措施
        5.2.4 生态防治措施
    5.3 小结
第六章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变形预测
    6.1 灰色模型概述
    6.2 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抗滑桩变形灰色预测
        6.2.1 灰色预测模型的选择
        6.2.2 Verhulst模型简介
        6.2.3 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抗滑桩变形灰色预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结论
        7.1.2 不足之处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抚顺市关山Ⅱ水库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建设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库设计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山Ⅱ水库水文调查与计算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气象
        2.1.3 工程概况
    2.2 流域水文站基本情况
        2.2.1 测站情况及资料整编
        2.2.2 资料审定
        2.2.3 历史洪水调查及历史文献资料
        2.2.4 洪峰、洪量统计计算及水文资料插补延长
    2.3 年径流
        2.3.1 年径流插补延长及系列的代表性
        2.3.2 年径流保证率计算
    2.4 设计洪水
        2.4.1 暴雨洪水特性
        2.4.2 1995 年实测洪水分析
        2.4.3 东洲洪水重现期分析
        2.4.4 东洲站设计洪水
        2.4.5 枢纽及区间的设计洪水分析
    2.5 小结
        2.5.1 关于CV参数合理性分析
        2.5.2 洪峰、洪量设计值的合理性分析
        2.5.3 同其它设计成果比较
第三章 关山Ⅱ水库地质条件及评价
    3.1 区域地质地貌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层岩性
        3.1.3 水文地质条件
        3.1.4 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3.2 库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2.1 库区工程地质概况
        3.2.2 库区水文地质条件
        3.2.3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与评价
    3.3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质构造
        3.3.4 岩体透水率
        3.3.5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4 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3.5 输水洞工程地质条件
    3.6 天然建筑材料
        3.6.1 砂砾料场
        3.6.2 石料场
    3.7 小结
第四章 关山Ⅱ水库工程及有关专业设计
    4.1 工程等别及设计标准
        4.1.1 工程等别及主要建筑物级别
        4.1.2 防洪标准
    4.2 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及设计、校核水位的确定
        4.2.1 关山Ⅰ水库调度运行方式
        4.2.2 关山Ⅱ水库调度运行方式
        4.2.3 全区洪水调节方式
        4.2.4 水库设计、校核水位的确定
    4.3 工程选址
        4.3.1 坝址比选
        4.3.2 坝线比选
        4.3.3 坝型选择
        4.3.4 泄洪建筑物方案比较
        4.3.5 枢纽方案选择
    4.4 主要建筑物设计
        4.4.1 挡水建筑物设计
        4.4.2 溢洪道设计
        4.4.3 输水洞设计
        4.4.4 帷幕灌浆设计
    4.5 主要建筑物结构计算
        4.5.1 挡水建筑物结构计算
        4.5.2 溢洪道结构计算
        4.5.3 边墙结构计算
    4.6 其他说明
        4.6.1 施工进度
        4.6.2 建设征地与移民
        4.6.3 环境影响
        4.6.4 投资概算
        4.6.5 经济评价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大型沉箱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沉箱施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研究概况
    2.1 引言
    2.2 工程地理位置
    2.3 工程自然条件分析
        2.3.1 气象条件
        2.3.2 水文条件
        2.3.3 地质条件
    2.4 工程主要研究特点
        2.4.1 沉箱主要设计数据
        2.4.2 项目研究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箱预制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场地选择与布置
        3.2.1 预制场地选择
        3.2.2 预制场布置
        3.2.3 搅拌站布置
        3.2.4 临时码头布置
    3.3 沉箱预制主要方法分析
        3.3.1 沉箱预制总体布置
        3.3.2 沉箱预制工艺流程
        3.3.3 沉箱预制关键技术
    3.4 沉箱预制质量保证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箱出运关键施工技术
    4.1 引言
    4.2 沉箱半潜驳出运技术分析
        4.2.1 气囊计算及选择
        4.2.2 供气系统及牵引系统选择
        4.2.3 出运施工主要流程
        4.2.4 成品关键保护措施
    4.3 沉箱起重船出运技术分析
        4.3.1 沉箱出运主要施工流程
        4.3.2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箱安装关键施工技术
    5.1 引言
    5.2 沉箱基础施工流程及主要控制点分析
        5.2.1 挤密砂桩
        5.2.2 基槽挖泥
        5.2.3 垫层和基床抛石
        5.2.4 基床夯实
        5.2.5 基床整平
    5.3 沉箱就位与安装关键技术分析
        5.3.1 半潜驳就位与安装
        5.3.2 起重船就位与安装
    5.4 沉箱安装吊架方案研究
        5.4.2 吊架方案设计
        5.4.3 方案细化实施
        5.4.4 方案实施效果
    5.5 沉箱安装关键质量控制措施
        5.5.1 过程中测量控制
        5.5.2 安装中质量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管隧道的发展历程
        1.2.2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研究
    2.1 沉管隧道概述
    2.2 干坞方案
        2.2.1 轴线干坞
        2.2.2 另建干坞
        2.2.3 移动干坞
        2.2.4 工厂化干坞
    2.3 护岸工程方案
        2.3.1 重力式挡土墙
        2.3.2 钢板桩格形结构
        2.3.3 地下连续墙
    2.4 管段预制方案
        2.4.1 工厂化预制管段
        2.4.2 传统干坞法预制管段
    2.5 基槽开挖方案
        2.5.1 斗式挖泥船法
        2.5.2 绞吸船开挖法
        2.5.3 凿岩棒施工
        2.5.4 水下炸礁
    2.6 管段浮运方案
    2.7 管段沉放方案
        2.7.1 起重船沉吊
        2.7.2 浮箱吊沉法
        2.7.3 浮驳骑吊法
        2.7.4 骑吊法
    2.8 基础处理方案
        2.8.1 先铺法
        2.8.2 喷砂法
        2.8.3 灌囊法
        2.8.4 压砂法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3.1 沉管隧道工程概况
        3.1.1 工程介绍
        3.1.2 隧道工程重、难点分析
    3.2 干坞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2.1 干坞方案的选择
        3.2.2 干坞施工技术
    3.3 管段预制关键技术研究
        3.3.1 管段容重和几何体积控制技术研究
        3.3.2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3.4 基槽开挖关键技术研究
        3.4.1 基槽开挖施工组织
        3.4.2 水下爆破施工安全控制研究
        3.4.3 基槽验收方案研究
    3.5 管段浮运、沉放技术研究
        3.5.1 沉放区域系泊系统
        3.5.2 管段压载系统
        3.5.3 管段沉放、对接测量
        3.5.4 管段对接工艺
    3.6 管段基础处理与回填施工技术研究
        3.6.1 管段基础处理
        3.6.2 管段回填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对称截面管段的数值分析
    4.1 管段在起浮过程中的浮态和稳定性分析
        4.1.1 不同干舷下管段在起浮过程中的浮态分析
        4.1.2 不同干舷下管节在起浮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4.1.3 结果分析
    4.2 沉管隧道管段数值模拟分析
        4.2.1 沉管隧道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4.2.2 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4 荷载计算
        4.2.5 管段应力、变形分析
        4.2.6 管段数值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高水位小区建筑物基槽及基础的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楮岛侵蚀岸线修复实验工程防护效果及优化研究[D]. 王立杨. 鲁东大学, 2021(12)
  • [2]西安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及韧性策略研究[D]. 王建明. 西北大学, 2021(12)
  • [3]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渗蓄风险防控若干问题探讨[J]. 马越,胡志平,姬国强,胡艺泓,柴少波. 给水排水, 2020(09)
  • [4]耦合地表汇流模型与雨水管网模型的城市内涝特征研究 ——以合肥市某小流域为例[D]. 王雨蒙.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既有建筑物工程事故分析及顶升纠偏技术研究[D]. 孟雄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南宁市邕江北岸葫芦鼎大桥—英华大桥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D]. 陆衡. 广西大学, 2019(03)
  • [7]抚顺市关山Ⅱ水库工程设计[D]. 康雪琼.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8]大型沉箱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D]. 付明刚.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9]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D]. 刘言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10]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1#3#泊位水工建筑物设计关键技术[J]. 王景灯. 水运工程, 2015(05)

标签:;  ;  

高水位区建筑物基沟及地基的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